倦收缃帙[1],悄垂罗幕[2],盼煞一灯红小。便容生受[3]博山[4]香,销折[5]得、狂名[6]多少。

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7]寒漏[8]也相催,索性[9]尽、荒鸡[10]唱了。

【注释】

[1]缃帙: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

[2]罗幕:丝罗帐幕。

[3]生受:承受,享受。

[4]博山:博山炉,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一说像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故名。后为香炉的代称。

[5]销折:抵消,损耗。

[6]狂名:狂士的名声。

[7]不成:表示反诘语气。

[8]寒漏:寒天漏壶的滴水声。

[9]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10]荒鸡:指三更前啼叫的鸡,旧以其鸣为恶声,主不祥。

梦来双倚,醒时独拥,窗外一眉新月。寻思常自悔分明,无奈却、照人清切[1]。

一宵灯下,连朝镜里,瘦尽十年花骨[2]。前期[3]总约上元[4]时,怕难认、飘零人物。

【注释】

[1]清切:清晰准确,真切。

[2]花骨:花骨朵。这里形容人的容貌优美俏丽。

[3]前期:从前的约定。

[4]上元: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七 夕[1]

乞巧楼[2]空,影娥池[3]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4]休曝旧罗衣[5],忆素手[6]为余缝绽[7]。

莲粉[8]飘红,菱丝[9]翳[10]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11]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注释】

[1]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个晚上相会。

[2]乞巧楼:乞巧的彩楼。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金银錀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东京梦华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3]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本凿以玩月,后以指清可鉴月的水池。《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

[4]丁宁:同“叮咛”,反复地嘱咐。

[5]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6]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7]缝绽:缝补破绽。这里是缝制的意思。

[8]莲粉:莲花。

[9]菱丝:菱蔓。

[10]翳:遮掩。

[11]钿合:镶嵌金、银、玉、贝的首饰盒子。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物,泛指情人间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