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部纪事

《通鉴前编》:太昊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

《梁州异物志》:汉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广利乃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三军赖以获济。《后汉书·世祖本纪》:中元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饮之者痼疾皆愈,惟眇、蹇者不瘳。

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惟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

《寰宇记》:浔阳县落星山涧有五松桥,昔慧远法师与殷仲堪席涧谈易于此,而树下涌泉号聪明泉。《搜神后记》:临城县南四十里有盖山,百许步有舒姑泉。昔有舒女,与父析薪于此泉。女因坐,牵挽不动,父还告家。比还,唯见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好音乐。乃作弦歌,泉涌洄流,有朱鲤一双,今人作乐嬉戏,泉故涌出。

宋书·王彭传》:彭,盱眙直渎人也。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丧亡,家贫力弱,无以营葬,兄弟二人,昼则佣力,夜则号感。乡里并哀之,乃各出夫力助作塼。塼须水而天旱,穿井数十丈,泉不出;墓处去淮五里,荷担远汲,困而不周。彭号天自诉,如此积日。一旦大雾,雾歇,塼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助之者,并嗟叹神异,县邑近远,悉往观之。葬事既竟,水便自竭。

魏书·灵徵志》: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温泉出于涿鹿,人有风寒之疾,入者多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涌。醴泉,水之精也。味甘美,王者修治则出。

兴和元年冬,西兖州济阴郡宛句县濮水南岸,有泉涌出,色清味甘,饮者愈疾,四远奔凑。齐献武王令于泉所营立庐舍。尚书奏赏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县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诏可。

《尔朱荣传》:荣,高祖为健。所居之处,曾有狗舐地,因而穿之,得甘泉焉,至今名狗舐泉。

北齐书·李浑传》:浑除海州刺史。土人反,共攻城。城中多石,无井,常食海水。贼绝其路。城内先有一池,时旱久涸,一朝天雨,泉流涌溢。贼以为神,应时骇散。《周书·陆通传》:通,字仲明,吴郡人也。曾祖载,从宋武帝平关中,军还,留载随其子义真镇长安,遂没赫连氏。载仕魏任中山郡守。父政,性至孝。其母吴人,好食鱼,北土鱼少,政求之常苦难。后宅侧忽有泉出而有鱼,遂得以供膳。时人以为孝感所致,因谓其泉为孝鱼泉。

《唐书·敬君弘传》:君弘为广州都督。前牧守苛肆,为蛮夷患,故数叛。立君弘至,不事家产,衣食弗求赢。尝见贪泉曰:此岂隐之所酌邪。吾虽日汲,庸易吾性哉。遂剧饮去。

《宋思礼传》:思礼,字过庭,事继母徐为闻孝。补萧县主簿。会大旱,井池涸,母羸疾,非泉水不适口,思礼忧惧且祷,忽有泉出诸庭,味甘寒,日不乏汲。县人异之,尉柳晃为刻石颂其孝感。

无锡县志》:释若冰,不知其所从来,寓惠山之普利院。惠山泉本出洞中,岁久而湮。冰披荆榛,斸岩谷,乃求得之古洞。既启,新泉遂注。故后世称惠山泉,乃本于冰。冰能诗,工书法,有题惠山泉五言四韵刻于山中。世传冰居久之,游洞中,遂不复出。今洞甚小,实无所往也。

杜阳杂编》:敬宗皇帝宝历元年,南昌国献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其国有泉,其味如酒,饮之甚美,醉则经月不醒。

独异志》: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复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忽涌一泉,清冷可爱。时人谓之颜娘泉,至今利物。

《避暑漫抄》: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黄檗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初知出处高。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其后竟践大位,兆先见于此诗矣。

《南部新书》:司空图旧隐三峰,天祐末,移居中条山王官谷,周回十馀里,泉石之美,冠于一山。北岩之上有瀑泉,流注谷中,溉良田数十顷。

《玉溪编事》:西蜀将王晖任集州刺史,城中无水泉,值岐兵攻城,且绝其水路。城内焦渴,王公乃终夜祈请神祇。及寐,梦一老父告曰:州狱之下,当有灵泉出。王惊寤。迟明,亟命操锸于所止之处掘之,乃有泉流。居人蒙活甚多,岐兵以城中无水,将坐俟其毙。王公命汲泉水于城上,扬而示之。寇乃去。是日神泉亦竭。《武进县志》:高绅早岁寓横山冲虚观,有泉,味极甘,谓可比惠山泉。太平兴国中,以太常少卿出宰故里,章圣特命其子彝直为尉,俾就养焉。首访是泉,废已久,至是复腾涌。郡别驾董黄中作诗序其事,名高家父子泉。

湘山野录》:雍熙二年,凤翔奏岐山县周公庙有泉涌。旧老相传,时平则流,时乱则竭。唐安史之乱,其泉竭。至大中年,复流。赐号润德泉。后又涸。今其泉复流,澄甘莹洁,太宗嘉之。

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嘉泉也。便于漱酌,行客未有不舍车而留者。始寇莱公南迁日,题于东槛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黯然。而行未几,丁晋公又过之,题于西槛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补之讽安抚湖南,留诗于寺曰: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荣。

宋史·孝义传》:大中祥符初,资州人黄德舆葬父母,负土成坟,甘泉涌其侧,降诏旌表。

《任布传》:布权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京城东南有泉涌出,筑祥源观,男女徒跣奔走瞻拜。布论之曰:明朝不宜以神怪衒愚俗。遂忤宰相意。

一统志》:通惠泉在琼州府城东五十里三山庵下,苏文忠公轼经此,僧惟德以水饷焉,谓其味类惠泉。山因名之。

老学庵笔记》:汉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泉出其间。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黄鲁直题诗云:古人题作东丁水,自古东丁直到今。我为改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西溪丛语》:李绅题天衣寺诗:殿涌全身塔,地开半月泉。此泉隐于岩下,虽月圆,池中只见其半,最为佳处。绍兴初,愚秃法聪遂凿开岩上,易名为满月泉,甚可惜也。

墨客挥犀》:张端公伯玉大科成名,篇什豪迈,尤为清脱。过姑熟,见李太白十咏,叹美久之。周流泉石间,后见一水清激,询他人曰:此水名明月泉。公曰:太白不题此泉,将留以待我也。公有诗曰:至今千丈松,犹伴数岩雪。不见纤尘飞,寒泉皎明月。《闻见近录》:夔峡将至滟滪堆,峡左岩上有题圣泉二字。泉上有大石,谓之洞石。而初无泉也,至者击石大呼,则水自石下出。予尝往,焚香,俾舟人击之。舟人呼曰:山神土地,人渴矣。久之,不报。一卒复大呼曰:龙王龙王,万姓渴矣。随声水大注。时正月雪寒,其水如汤。或曰夏则如冰。凡呼者必以万岁,必以龙王呼之,水于是乎出矣。

《九江府志》:庐山锦绣峰下有神泉。宋绍兴间,皇甫履隐斯山。高宗名其居曰清虚庵,光宗在东宫问履所乏,履曰:但水差远。光宗特书神泉二字,履持归。庵傍穿小井,方施畚锸,而泉遂出,故名。

霞外杂俎序》:余泊舟空舲滩上,野服登岸眺望,由曲径窈窕入平林,度石梁,又斗折而西行数百步。见峭壁攒峰如屏,中有石潭,水色幽绝,可鉴须眉。潭上有石笋骈立,势欲堕。有泉出石窦,若喷雪花,潺潺落潭中。傍有磐石如席,石傍有古松三株,虬枝奇崛,绿阴威蕤。予欣然会心,小憩石上,以观泉流。俄有一翁曳杖而来,癯然山泽之姿,似有道者。予揖而与之坐,款语移时。因问:翁居閒处独,亦观书乎。翁曰:壮年服膺九字经,今耄矣。又曰:人生分定,机关计较,都不济事。巳而苍然,暮色自四山而至,予遂与翁别。

《潮州府志》:城西一里有曾井,南汉时程乡令曾芳因民苦瘴,给药愈之,来者接踵,乃以大囊药投井中,民汲水饮之皆愈。宋皇祐五年,狄青征侬智高,经此,祷于井。泉溢出,军士不苦疫疠。青凯还,具奏。仁宗降制,封芳忠孝公,赐飞白书曾氏忠孝泉五大字旌之。咸淳七年,知府蒲寿晟建亭井上云。

癸辛杂识》:至元丁亥九月四日,余偕钱菊泉至天庆观访褚伯秀。遂同道士磐隐游宝莲山韩平原故园。山四环皆秀石,绝类香林,冷泉等处石多穿透崭绝,互相附丽。其石有如玉色者,闻匠者取以为环珥之类。中有石谼,杳而深,泉涓涓自内流出,疑此即所谓阅古泉也。

元史·五行志》:至元十四年九月,湖州长兴县金沙泉,自唐、宋以来,用以造茶,其泉不常有,今瀵然涌出,溉田可数百顷。有司以闻,锡名瑞应泉。

列女传》:武用妻苏氏,真定人,徙家京师。用疾,苏氏刲股为粥以进,疾即愈。生子德政,四岁而寡,夫之兄利其资,欲逼而嫁之。不听。未几,夫兄举家死,惟馀三弱孙,苏氏取而育之。德政长,事苏氏至孝。苏氏死时,天大旱。德政方掘地求水以供葬事,忽二蛇跃出,德政因默祷焉。二蛇一东一北,随其地掘之,果得泉。《西湖志馀》:贯云石隐居钱塘,一日,郡中数士人游虎跑泉。饮间赋诗,以泉字为韵。中一人但哦泉泉泉久不能就。忽一叟拽杖而至,问其故,应声曰: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众惊问曰:公非贯酸斋乎。曰:然,然,然。邀同饮,尽醉而去。

《澄怀录》:顾渚涌金泉,每岁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渐出。造贡茶毕,水稍减,至供堂茶毕,已减半矣。太守茶毕,遂涸。

《荆州府志》:句将地本无水,居者甚苦远汲。有乞人至丑,疮痍竟体,人无与食者。惟一贫女独加哀矜,割食食之。乞人曰:感姬行善,欲思相报,为何所需。女曰:愿此山下有泉,然非君所能致。乞人取腰中刀刺山下三处,飞泉涌出,因辞去。忽然不见,人方知其仙也。《赣州府志》:金精山有灵泉,水自石窍出。虽盛暑,其寒洌亦如隆冬。骚人墨客,往往环坐石磴,流觞为乐。有一异人,持白玉杯饮于泉侧。饮罢,置杯石上,以手拍石而去。既去,掌迹宛然,杯入石径寸。游观者极力取之,莫能动,咸诧其异。弘治间,一县令怪而凿之,遂缺杯底一角。

泉部杂录

易经·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注〉《程传》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险,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人蒙稚未知所适也。君子观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观其出而未能通行,则以果决其所行;观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则以养育其明德也。《本义》曰: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渐也。西山真氏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哉。唯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阻,故终能流而成川。然使其源之不深,则其行虽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德止也。山唯其静止,故泉源之出者无穷,有止而后有行也。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则其体盛大,而其用周流矣。

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注〉浚,卫邑。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也。

《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注〉言泉之瀵涌出土,其源深矣。

《召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注〉言泉之竭由内之不出,祸乱有所从起,而今不云然也。

《白虎通》:醴泉者,义泉也。可以养老。常出于京师。《礼斗威仪》:人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醴泉出。《论衡·是应篇》:《尔雅》又言:甘露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醴泉乃谓甘露也。今儒者说之,谓泉从地中出,其味甘若醴,故曰醴泉。二说相远,实未可知。案《尔雅》《释水》泉章:一见一否曰瀸。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悬出,悬出,出下也。是泉出之异,辄有异名。使太平之时,更有醴泉从地中出,当于此章中言之,何故反居《释四时章》中,言甘露为醴泉乎。若此,儒者之言醴泉从地中出,又言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

法苑珠林》:太山之东有醴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跪而挹之,则泉出如流,多少足用。若或污慢,则泉缩焉。盖神明之异常者也。

浔阳记》:鸡笼山下涧中有数处累石,若有人功,水常深尺馀,朝夕辄有涌泉溢出,如潮水。时刻不差,朔望尤大,号为潮泉。

《玉符瑞图》:泉色白,自出山泽,得礼制则泽。谷之白泉出,饮之,使人长寿。

《寰宇记》:蜀武阳有圣泉,其水碧色,患疮疾者洗之,多愈。投银即成金色,孕妇饮之,堕胎。俗以为圣泉。《述异记》:阳泉在天馀山北,清流数十步,所涵草木皆化为石,精明坚劲。其水所经之处,物皆渍为石。并州妒女泉,妇人不得靘妆䌽服至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推妹。澄永泉在沧州九视山,山下出泉,阔百馀步,亦名流永渠。虽泛金石终不沉,故州人欲渡此泉,以瓦铁为船舫。

水经》《魏土地记》:睢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亦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駮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

酉阳杂俎》:木饮州: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

华不注,泉齐顷公取水处。方圆百馀步,北齐时有人以绳千尺,沈石试之,不穷。

玉门军有芦葭泉,周二丈,深一丈,驼马千头,饮之不竭。

《三辅旧事》:姜泉在岐山县,郦道元注水经云:炎帝长于姜水。即此。

云仙杂记》:强村有水,方寸许,人欲取之,唱浪淘沙一曲,即得一杯,味大甘冷。村人因名曰乐音泉。

甘塘社有一水,方丈,莹洁,春夏不竭。旱则祷之,应时雨下。然牛马猪羊饮之肥泽,鸡鸭鹅雁饮之必死,乡民缘可救旱,号秘密泉。

《录异记》:庐山西南七十里有涌泉观。昔太极仙公葛元炼丹于此,感致泉,水自石窦中涌出,流百馀里,入浔阳湖,溉田极广。其地旧多水蛭,农人患之,仙公刻符于洞门之下,水沃其上,自此水所及处,皆无水蛭之患。远近赖之。后人凿此符,移于涌泉观中。但旧迹在耳,而灵验不改。

汉州赤水有涌泉焉,水脉五六,自山下涌出,因成大池,流二三百步,可激碓硙,流为大溪。

青城山因滞雨崖崩,暴水大至,在丈人观后,高百馀丈,殿当其下,将忧摧坏。俄有坠石如岸堰,水向东,竟免漂陷。观中常汲溪水以供日食,甚以为劳。自此暴水出处,常有流泉直注厨内,其味甘香,冬夏不绝。《南部新书》:野狐泉店在潼关之西,泉在道南店后坡下。旧传云:野狐掊而泉涌。店人改为冷淘,过者行旅止焉。今法馔中有野狐泉者,以菉粉为之,亦象此也。《墨客挥犀》:福州雪峰有应潮泉,其广不过二三尺,水才数寸,而进退浅深,与潮候无差。然四傍皆顽石,惟当中有数沙眼,每潮上则涓涓而出,潮退复竭。故老相传以为海眼,但其处高当山脊,不知何以能与水泽相通也。又汤院有泉,凡四五泓,其一当中独冷如冰,馀鼎沸。引入浴室,冷煖正得其中。馀涧导以灌田,为利甚博,蒋颖叔留题诗,所谓及物孰为多,灌田一万顷是也。

蒲阳壶公山有蟹泉,在嵌岩之侧。一穴大可容臂,其源常竭,求涓滴不可得。州县遇旱暵,即遣吏斋沐,置净器于前,以茅接之,泉乃徐徐引出,满器而止。有一蟹大如钱,色红,可爱,缘茅入器中戏泳。俄顷乃去。若遇蟹出,雨必沾足。此亦应天寺鳗井之类也。

避暑录话》:居高山者常患无水。京口甘露,吴下灵岩,皆聚徒数百人而汲水于山下,有不胜其劳者。今道场山亦无水,以污池积雨水供濯溉,不得已则饮之。人无食犹可,水不可一日阙,但有水者不知其为重耳。吾居东西两泉,西泉发于山足,蓊然澹而不流。其来若不甚壮,汇而为沼,才盈丈。溢其馀流于外。吾家内外几百口,汲者继踵终日,不能耗一寸。东泉亦在山足,而伏流决为涧,经碧淋池,然后会大涧而出。傍涧之人取以灌园者,皆此水也。其发于上以供吾饮,亦才五尺。两泉皆极甘,不减惠山,而东泉尤洌。盛夏可冰齿,非烹茶、酿酒不常取。今岁夏不雨几四十日,热甚,草木枯槁,山石皆可薰灼人。凡山前诸涧悉断流,有井者不能供十夫一日之用,独吾两泉略不加损。平居无水者,既患不能得水;有水而易涸者,方其有时又以为常而不贵。今吾泉乃特见于众艰得水之时,故居者始知其利。盖近于有常德者,天固使吾有是居也哉。

清波杂志》:煇家惠山泉,石皆为几案物。亲旧东来,数闻松竹平安,信且时致陆子泉茗,碗殊不落莫然。顷岁,亦可致于汴都,但未免瓶盎气。用细沙淋过,则如新汲。时号拆洗惠山泉。天台竹沥水,断竹稍屈而取之盈瓮,若杂以他水则亟败。苏才翁与蔡君谟比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劣,用竹沥水煎取胜。此说见江邻几所著《嘉祐杂志》。今无一语及之,何也。双井因山谷乃重。苏魏公尝云:平生荐举不知几何人,唯孟安序朝奉,岁以双井一瓮为饷。盖公不纳苞苴,顾独受此,其亦珍之耶。

墨庄漫录》:华亭县有寒穴泉,与无锡惠山泉味相同,并尝之,不觉有异。邑人知者亦少。王荆公尝有诗云:神震冽冰霜,高穴雪与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酲。无锡惠山泉,水久留不败。政和甲午岁,赵霆始贡水于上,方月进百樽。先是,以十二樽为水式泥卵置泉亭中,每贡发,以之为则。靖康丙午罢贡,至是开之,水味不变,与他水异也。寺僧法皞言之。

《寓惠录》:锡杖泉在罗浮宝积寺,即景泰禅师卓钖之地,亦谓之卓锡泉。苏轼曰:余昔自汴入淮,泛江溯溪归蜀,饮江淮水盖弥年,既觉至井,水腥涩,百馀日然后安之,以此知江之甘于井也。予来岭外,自场子江始饮江水。及至南康,江益清驶,水益甘,则知南江贤于北江也。近渡岭入清远峡,水色如碧玉,味亦益胜。今日游罗浮,酌景泰禅师锡杖泉,则清远水又在其下矣。岭外唯惠人喜𩰚茶,此水不虚出也。《敬君诗话》:张乔云:已老金山顶,无心上石桥。讲移三楚遍,梵译五天遥。板阁悬秋月,铜瓶汲夜潮。自惭尘世客,来坐亦通霄。世称汲夜潮句最工,谓中泠泉在江心故也。今寺僧以井代操舟,犯险之势,失其旧矣。愚谓清而有味,江心之水。若云夜潮,是海水也。海水咸涩,岂堪烹茗。予自瓜步乘潮涨而渡江,久慕江心之水,而不知其为潮也。亟命舟人汲一瓶,到岸取茶煮之,则刺舌而不可饮,乃始知向者所汲是潮也,非江水也。

《滇行纪略》:十一日发安庄,过牒水、岩水,从两崖间过,阔十馀丈。上若白练空悬,下若白云倒飞。其声殷殷如雷,上下皆有清潭,碧玉黛绿,相映宇内,瀑布以此为第一。次则庐山三叠。

碧玉泉相近有曹溪寺,有泉,甚清,一日三潮,以辰、午、酉三时水必涨满,其馀半涸。贵州省有泉,一日五十盈五十涸,人称圣泉。安宁城北有虎丘,亦美胜。用修未尝至姑苏虎丘,时游此以寄想。

《居山杂志》:山中泉最甘美,掬之嗽,亦芳洁有味,味与常水不同。又煮以茗荈,投以果笋,益佳,虽屡啜靡厌。一泉在山壁上落下,有小石池承之。冬夏不竭,名曰珍珠泉,谓其滴之碎也。释之栖最高者汲以饮,供可数人。

《林水录》:诸暨县泄溪,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凡有三泄,泄悬三十馀丈,广十丈,中二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一泄悬百馀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馀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清暑笔谈》:隆兴己巳,余被召北入,滞疾淮上。疏再上,乞休,未得报。移舟泊瓜步闸下,会天气乍暄,运艘大集,河流污浊。每旦舟子棹江涛中,汲中泠泉。一日,舟触罂破,索他器承馀沥以俟瀹茗。闻金山僧饮食盥漱皆取给于此,此何异秦割十五城易赵璧,而荆山之人用以抵鹊。

《长安客话》:玉泉山以泉名,泉出石罅,潴而为池,广三丈许,水清而碧。细石流沙,绿藻紫荇,一一可辨。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山顶有金行宫芙蓉殿故址,相传章宗尝避暑于此。

《雨航纪》:惠山最胜曰二泉亭,堂曰漪澜。泉在亭中,二井石甃相去咫尺,方圆异形。汲者多由圆井,盖方动,圆静,静清而动浊也。流过漪澜,从石龙口中出,下赴大池者,有土气不可汲。泉流冬夏不涸。张又新品曰天下第二泉。

《宛委馀编》:杨用修记安宁州湖泉一日三溢三竭;连州水下流有斟溪,一日十溢十竭;贵州城外有漏勺,一日百盈百竭,应漏刻焉。可谓奇闻,因笔之。

销夏:唐元结寒泉铭云: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于石穴,峰上有老木寿藤,垂阴泉上,近泉堪维大舟,惜其蒙蔽不可得见。踟蹰行,循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太寒故,命曰寒泉。铭曰:于戏寒泉,瀛瀛江渚。堪救渴人,不知当时大暑。江流若汤,寒泉一掬,能清心肠。谁谓人惠不在兹水。舟楫尚存,为利未已。辟寒扇子峡,重山相掩,正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登虾蟆碚,水品所载第四泉是也。虾蟆在山麓临江,头、鼻、吻、颔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者。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绿涧,泉泠泠有声。自洞出,垂虾蟆口、鼻间,成水帘,入江。是日极寒,岩岭有积雪,而洞中温然如春。

《岩栖幽事》:洞庭张山人云:山顶泉轻而清,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沙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动者良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孙真人云: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凡阴地冷水,不可饮,饮必作痎疟。

《笔记》:杜康泉在舜祠东庑下,世传杜康用斯泉酿酒。或以杨子江水并惠山泉称之,一升重二十四铢。是泉二十三铢。

《无钖县志》:邵文庄曰:文献通考言惠泉甘美,置之第二不忝,但未知康王谷水何如。余饮惠泉旧矣,后饮康王谷水,未尝跃然惊也。余友刘镇江绩亦称惠泉第一。《巢县志》:浮槎山有泉,极甘美,郡守李不疑以遗欧阳修。修为作记,其略云:浮阇山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惟陆羽茶经》云: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又以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然后益以为羽知水者。今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龙池不及浮槎远甚。而张又新水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泉反摈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荆州府志》:峡山口有泉,方广不五六尺,深半之。其水清冽,每当除夕亥子之交,泉忽涸。及元旦子初,沸涌如常。

泉部外编

列子·汤问篇》: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倦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十洲记》:瀛州在东海中,地方五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

洞冥记》:武帝末年弥好仙术,与东方朔狎昵,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臣能使少者不老。帝曰:服何药耶。朔曰: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乌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帝曰:子何以知乎。朔曰:臣小时掘井,陷落地下数十年,无所托寄。有人引臣欲往此草中,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以一只履与臣,臣泛红泉,得至此草之处,臣采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