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生同志:十一月十一日大札敬悉。大作土地诗篇早已收到,事冗未能即刻拜读。月前始抽空读之,敢以读后感奉告,未知有当否?

    一、此书写闽西老区在抗战初期之英雄斗争史实,对读者进行阶级斗争之教育,作用极大;二、我读时要一气读完,不能释手,(但事实上只能每天早上读一小时至二小时),读后深受感动;其所以然之故,在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英雄形象,非常吸引人;二铁、春花、春花娘、亚桂、银仙,等都写得有血有肉;三、全书布局,极见匠心;开头以“看嫁妆”揭开二铁与春花过去之革命历史,同时反映了此一地区之革命斗争之剧烈、民众力量之雄厚,这一篇,就非常有力,气势蓬勃,以后各章,分写各个方面,疏密相间,波澜壮阔。

    四、环境描写,也大都能衬托故事与人物;写紧张场〔面〕和写幽静场面,同样动人。但是,五、鄙见以为环境描写时夹文言,时或稍多,有损于全书文学语言之统一。(《红楼梦》之环境描写,常用二、三偶句,此点或起赞赏,或以为病,所见不同;但我们今天则似以少有文言偶句为妥,尊意以为如何?)又,人物对话,龙岩方言既无法用,而使人物操北方语亦不合式,故不得不用五四时所谓白话,此使对话部分稍稍减色,乃不得已之事,但如能设法使其变化,俾聆其言如见其人,则更好。我不谙闽西语,不知有什么方法使书中人物之对话带有地方色彩而又不至于对读者不便。姑提出此问题,请您考虑。至于全书内容,则因我全无此方面之生活经验,不能赞一辞。我盼望续稿能迅速出版,以满足凡读此第一部者之热望。以上所谈,都甚肤浅,既承下问,聊充芹献而已。匆此,顺颂健康。

    茅盾〔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八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