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又有几万个青年人从中学校里毕业出来,在“升学"呢,或"就业"呢,这两叉路口徘徊了。

    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自然无所用品"徘徊"。挟了饱满的钱袋——虽然不饱满的是他的书包,他照样可以"升学",反正学校就好比"游戏场",混上三年五载,出来时便是"学士”“硕士",就有钻谋差使的资格。说不定他的父母早已给他准备好什么拿钱不办事的好位置了。

    很为难的是中等人家出身的中学生。翻开报纸一看,满眼是中等以上学校招生的广告,但是满报纸的夹缝里却又影影绰绰刊满了九个大字:知识分子失业的恐慌。而这些知识分子又多半是曾经"升学"过来的呀!

    有些贤明的父母把很大的希望放在儿女身上,觉得中学毕业生简直是"郎勿郎,秀勿秀",于是多方省俭,甚至借①贷,使儿女"升学"。他们自然以为将来方帽子一上头,职业就有把握了。然而这样的希望毕竟比"航空奖券"的头彩有多少把握,那也只有天晓得罢哩!

    ①"郎勿郎,秀勿秀"俗谚。意为既非平民百姓,亦非名门显贵。

    照片通的情形说,中等人家的子弟在中学毕业后,对于“升学"与"就业"的一问题往往走了这样的"连环套":——

    中学毕业了,因为无业可就,姑且"升学罢";所以今日之"升学"即为他日之"就业"着想;然而今日拿出钱去“升学",或可易如反掌,他日要"就业"而拿进钱来,竟至难如上天了,于是大学毕了业以后就真真成为无业,或者甚至于长期失业了。

    依这情形,所谓"升学"也者,实在也就是"就业"的意味。大抵十个中学生内至少有九个的"升学"是含了这样的"就业"意味的。因而一般中学生的"升学"或"就业"的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谋生!

    然而青年人的知识欲是强烈的,幻想是丰富的,所以问题的核心即使只是个"生计问题",而问题的外层却很复杂,——强烈的知识欲和美满的幻想,一层一层交错包围着;而于是乎青年人在中学毕业后往往是非常烦恼地面对着这“升学"或"就业"的问题了。

    大而言之,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社会一切不合理的状态尚未纠正以前,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是有志气有魄力的青年也犯不着为这问题哭丧着脸终天发闷。我们敢为可爱的青年进一解,我们应拿高尔基的青年时代的经验来看一看罢。

    高尔基是连中学都没有进过的,他自修到了中学的程度,十五岁那年,他忽然想到加桑①去进大学。但要进学校,第一要紧的还是钱。高尔基没有钱,大学进不成,就流落在加桑;他做码头上的小工,他又做过小小的面包店里的学徒。……这些,都是"业",不是"学",然而后来高尔基自己说:“这,我就是进了大学校了!"

    ①加桑通译喀山。

    学问并不一定要在学校中才有,才能学到。高尔基就是一个例。不过千万不要误会,光在码头上面包店里混,就会学问长进。高尔基那时也靠了自修。他一方面谋生,一方面还是"手不释卷"地自修。

    并且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引高尔基的故事是在暗示中学生诸君都去做"文豪"。这里,不过举一个例;因为高尔基是想进大学的,但结果是做工,而且他自己后来又说"这,我就是进了大学校了。”——这句话,刚好对于"升学"或"就业"这问题给了个很"幽默"的解答。实际上,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科大学的!

    何必哭丧着脸呢?”升学"或"就业"这问题犯不着叫你烦恼!进了职业界,同样也还可以自修,只要自己意志坚强。可是还有一句话:假使有一位中学毕业生决心要"就业"了,而又脱不下自己的竹布长衫(假定他找不到穿长衫的职业),于是失业,于是怨天尤人,于是垂头丧气,那么,自然又当别论,而我们上面的那些话他也一定听不进耳朵。对于这样的青年,我们只能引用一句俗语:“做过三年当票朝奉,出来卖油条都不行呀!"

    我们以为有骨气的青年人决不会做了几年中学生就弄成了一个"公子哥儿"。在必要的时候,他那件竹布长衫可以脱掉,而且脱掉了竹布长衫后,他依然不忘记自修。在这样的青年人,"升学"或"就业",都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