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涿鹿之战——炎黄文明的奠基战 |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相传黄帝命应龙作水阵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作法,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久习于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无法忍受,败阵南 | |
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 |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 | |
武王伐纣——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已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凶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像烧开了的水那样的沸腾。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 | |
初唐四杰 ——不废江河万古流 |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论杨炯 | |
盘庚迁殷——力排众议,万世之基 |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因为前期屡屡迁都。而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仲丁以后,王室多次迁都。如禀甲迁于相(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河南温县东)等。据说在盘庚以前,先后迁了五次。如此频繁迁都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无法确切地说明。而由仲丁到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史称“九世之乱”。 到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阶级斗 | |
何谓五服——至远至近,至疏至亲 | 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斩衰服丧三 | |
何谓九州——大禹迹,天下一 | 九州是我国的别称。如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据《尚书•禹贡》记载:相传在四、五千年以前,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迁到山顶高地避难。后来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是谓“九州”。这应该就是我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1、冀州在“两河之间”。按“禹贡大河&r | |
河汾之学 ——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 | 河汾之学是隋末大儒王通在河汾之间讲学的活动,这个讲学活动对后来的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通,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其家世代以儒学传家。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次年,授蜀州司户,辞不就官。仁寿三年,王通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见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文帝大悦,而公卿不悦,故不得用,遂赋《东征之歌》而归。王通亲见隋政已坏,不可救药,因此守道不仕,躬耕自养。王通隐居河汾十馀年间,续修六经,讲学授业,门弟子数百人。讲学之地点 | |
侯景之乱——哭市闻妖兽,颓山起怪云 | 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对峙,连年进行战争,南朝和北朝各国的内部,统治阶级也不断杀伐,权臣当政,争权夺位,致使国鼎频易。统治生活奢侈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就在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时期,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末年,即548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叛乱,因这场叛乱的发动者是投降梁国的东魏将领侯景,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方怀朔镇人,羯族,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少年时他生性野蛮,顽劣不羁。曾参加过葛荣领导的六镇起义,骁勇有力,精骑善射,被提拔为镇功曹史。当时起义军由葛荣领导,有数十 | |
四始六义 ——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 《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rd | |
什么是数术家? | 《汉书·艺文志》以为“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并将数术家分为天文家、历谱家、五行家、蓍龟家、杂占家、形法家六大派。 天文家,研究星象,测算星辰日月的运行,观测气候。历谱家,侧重于分四时、定节气,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记时日,并兼修古代帝王年谱。五行家,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 推衍。蓍龟家,研究龟卜、蓍筮之术。杂占家,根据各种事物的迹象,推知善恶的征兆,包括占梦、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研究勘舆地理、相术等。以上六家,皆以自然比附人事,据自然 | |
古人怎样对汉字注音 |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 |
什么是会典? | 会典之名始见于明代,意思是“典章会要”。会典是大多属当代官修断代式政书,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会典着重记述法令典章,而不详备史实。 现存的会典有:《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历代第一部会典为《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召修,按《周官》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个部分编成,故称《唐六典》,并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撰成三十卷。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仿《唐六典》制定了《明会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修《清 | |
春秋三传 |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据说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到这个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 |
什么是“二十四史”? |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 |
什么是会要? | 会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由于会要内容涉及典章制度,其所保存的原始历史数据较为丰富,可以弥补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 最早编成的会要是《唐会要》,由五代王溥(922年~982年)撰着,宋清两朝代也开始有类似作品,宋代的修史机构最多,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玉牒所、圣政所、时政记房等机构。宋代更设立“会要所”,编纂当代会要,册秩达二千多卷,即《宋会要》,惜已失佚。 中国各朝的会要编辑有:《春秋会要》、《 | |
什么是政书? | 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 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以“十通”、《历代兵制》、《营造法式》为代表﹔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要,如:《唐会要》、《五代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宋会要辑稿》、《春秋会要》、《秦会要》等。司马迁《史记》的“八书”首次记述典章制度,班固 | |
什么是“三通”? | 一般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政书合称“三通”、“前三通”。 《通典》 《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历时三十馀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8门。 杜佑着《通典》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对後代 | |
什么是经学家? | 经学家 专门指称阐释、批注、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官方的经学家通常具有博士、助教之类的官职,但在历史上出名的人物通常是民间学者。 西汉从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书的地位渐渐提高。通晓儒家经典的儒生能够获得高官显位,所以“经学自汉元、成至后汉,为极盛时代。”出现了一大批阐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者,称之为“经学家”。如马融、孔颖达、郑玄、袁安、杨震、李固、陈蕃等。 研究内容 构成儒家经书的基础是《诗》、《书》、《礼》、《易》、《春秋》此《五经》,经 | |
三礼 ——人伦有序,天下化成 |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又以周官经为周礼,合称三礼,盖以郑君并注三书,后世盛行郑注,于是三书有三礼之名。”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 | |
什么是五行和五德终始? |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 | |
什么是杂家? | 杂家,列于诸子中,是很鲜明的一派,因为它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 | |
什么是阴阳家? |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 | |
什么是墨家? |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子而得名。 墨子,名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90年间。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不满儒家学说,自立学派。 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 |
什么是法家? |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强调明刑尚法、信赏必罚;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评论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法家这一流的思想,是出于古代掌管诉讼的官员,不欺地按规定进行奖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