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庄子》是什么书 | 又尊称《南华经》。哲学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者撰。《汉书·艺文志》载录“《庄子》五十二篇。”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后来,由于注家“以意取向”,故所注各篇目多有不同。崔譔注本为十卷二十七篇;向秀注本为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郭象补向秀注本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孟氏注本十八卷,五十二篇;王叔之 | |
《孟子》是什么书 | 阐述哲学、社会思想的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孟子等人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之一。孟子崇敬孔子,服膺其学说,以继承和振兴孔学为己任。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精通儒术,尤精于《诗》、《书》,曾带领弟子周游诸侯各国,上说下教,先后到过魏、齐、滕、宋等国。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遭到冷遇。孟子本人除在齐国任三年客卿外,终不受重用,晚年 | |
《论语》是什么书 |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思想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初期。关于《论语》究为何时何人所编,自古即无定论。关于撰定年代,最早如《汉志》所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序》说法与《汉志》相同,至柳宗元的《论语辨》,则谓“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而卒成其书者,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柳河东集》卷四《论语辨上》)据此可知:《论语》成非一时,而是 | |
《礼记》是什么书 | 战国及西汉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后列为儒家经典。二十卷,四十九篇。西汉戴圣编辑。约成书于西汉宣帝时。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活动于西汉宣、元两帝时期。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西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时称“小戴”。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后六艺为七十子后学奉为“六经”。六经之一的《礼经》即今所见的《仪礼》。孔子之后,孔门后学在以六经授徒传道的过程中,对六经进行了 | |
《阴符经》:深刻的哲学,自强的精神 | 《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行也是天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应付一切。自然规律是什么呢?《阴符经》说,世界上有五种东西互相贼害。懂得它们就会繁荣昌盛。把这五种贼害装在心里,对天采取行动,整个宇宙好像就握在手里,万事万物都将由人创生。“五种贼害”,就是五行相克,汉代有人把五行相克叫五行相戕[qiang腔]。并且认为,五行互相戕害,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若不互相戕害,人就没有工具使用。比如金属不能戕害木头,就难以有各种 | |
庄子的功过得失 | 在无限面前,任何有限的东西都相等,甚至都等于零。蚂蚁们打仗,死伤遍地,甚至整个窝群毁灭,也引不起我们同情。因为蚂蚁们的苦乐生死,在我们看来,都毫无意义。庄子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他说蜗牛的两只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一个叫蛮氏,一个叫触氏,两国打了半个月的仗,死伤好几万,不过为争一个蜗牛角!在这无限大的天地之间,一个诸侯国不过是一个蜗牛角,他们的战争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站在银河系以外来看待地球上人类的争斗,甚至还不如我们看蚂蚁打仗。然而蚂蚁的战争对于蚂蚁自己决不是没有意义的。有时我们也会觉得许多争斗没有意义,比 | |
道家和法家 | 司马迁写《史记》,把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申不害(战国中期人)和老子、庄子放在一起。韩非、申不害是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的学说曾深刻地影响了秦始皇的思想和秦朝的政治。申、韩的处世态度,和老子、庄子截然相反。老子、庄子和其他道家人物,主张事事退让;法家却主张积极地参加争斗,并力争获胜。司马迁说,申不害要求名实相符,韩非以法律为准绳,切实处事、明辨是非,不讲情面。司马迁还认为,申、韩的思想,“归本于黄老”,“皆原于道德之意”(《史记&am | |
《黄老帛书》 | 《黄老帛书》说,在最初时候,没有万物,一切都混同为一;也没有明暗,好像是一无所有的虚空。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但它有个统一而不变的东西,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需要。鸟得了它会飞,鱼得了它会游,万物得到它就有了生命,无论什么事得到它就会成功。人们都用它,但不知它的名。看不见它的形,这就是道。万物都来取用,它并不减少;又复归于它,但并不增多。谁得了这个道,谁就能使天下服从,使天下整齐划万物都有形状,也有名称,因而可以观察,可以度量。即使多如仓库里的粮食,有了升斗,就可以度量。所以凡事都可以查知,就像竖起直杆就有影子 | |
《淮南子》和《文子》 | 《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和他的一些门客共同完成的著作。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叔,比刘彻大20多岁。《淮南子》大约是在汉景帝时完成的。刘安著书的目的,是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亡,成败得失,提出一套系统的治国纲领,献给朝廷。《淮南子》第一篇就讲道,它说道盖住了天,承载着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它包容着一切,无边无际。打开,它扩展到四面八方;卷起,不够一只手握的。它节制四时,调和五行,抚育着万物,但不自以为有功,也不支配它们。天上飞的,水里游 | |
老子之道 | 道的本义是路,后来又表示人们处事的方法。人们处事的方法有对有错。对的流传下来,对于后人,就成为已经存在而又必须遵守的原则。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剔除了天道中的神意,但认为天道仍是人们行为应该仿效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了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一起来研究的时候,他又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个原则。他说,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它们的出发点,是永恒的现象,所以叫作“常”。认识了“常&rdq | |
隐君子和《道德经》 | 春秋末年,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我国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留下了一部只有5000多字的著作,里面说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道理。春秋及其以后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差不多同一时期,古希腊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印度有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我国则是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儒、墨、道、法,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许多学派。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这些学派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只有老子和 | |
《荀子》概说 |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 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三为祭 酒,后遭齐人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 兰陵镇)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 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 秋》。荀子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 确 | |
荀子·劝学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⑤,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 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 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⑥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 无祸。[注释]①蓝:蓼(liǎo了 | |
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 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第二种东瀛识略(丁绍仪)第三种小琉球漫志(朱仕玠)第四种台海使槎录(黄叔璥)第五种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第六种台游日记(蒋师辙)第七种东槎纪略(姚莹)第八种东瀛纪事(林豪)第九种蠡测彙钞(邓传安)(附)沉太僕(光文)传等五篇第一0种赤崁集(孙元衡)第一一种闽海纪要(夏琳)第一二种东征集(蓝鼎元)第一三种靖海纪事(施琅)第一四种平台纪略(蓝鼎元)(附)鹿洲初集及鹿洲奏疏选文十篇第一五种台湾郑氏始末(沉云)第一六种平台纪事本末第一七种治台必告录(丁曰健)鹿洲文集三十二篇(蓝鼎元) | |
历代珍稀司法文献 | 州县提纲〔宋〕陈襄撰四库全书本作邑自箴〔宋〕李元弼撰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景四部丛刊宋淳熙本为政忠告〔元〕张文忠撰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词状新式〔元〕佚名撰重刊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本慎狱等四篇〔明〕汪天锡撰明嘉靖十四年刊官箴集要本刑狱〔明〕孙旬辑明万历十二年刊皇明疏抄本凤宪录〔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文炳刊实政录本狱政〔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文炳刊实政录本治谱〔明〕佘自强撰明崇祯十二年呈祥馆重刊本璞山蒋公政训〔明〕蒋廷璧撰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书行移体式〔明〕佚名撰明崇桢金陵书坊刊官常政要本律书〔明 | |
中文善本彙刊总目提要 | ●总目经部第一册孝经集傅四卷 [明] 黄道周撰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 ·之一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二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二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三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三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四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一 [明] 陈祖绶撰 夏允彝参补第五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二 [ | |
历代重要书目 | 一、官修书目1.刘向:《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七卷(《别录》存八篇)2.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有钱东垣等辑释本)3.明代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二十卷4.明代孙能传、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八卷(体例较善)5.清沈初等:《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流传稀少)6.清于敏中、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正编、后编(乾隆、嘉庆两个时期编成)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实用、最权威,忽略版本)8.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7巨册,影印稿本)9.《中国丛书综录》、《中 | |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 【导读】本课介绍古代文献知识和古书的句读知识。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古籍的版本知识,主要介绍古籍版本的功用、类型、历代刊本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第二节介绍古籍目录学知识,主要介绍古代图书的分类及其历史演变情况;第三节介绍古书的校勘学知识,主要介绍校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校勘的必要性;第四节介绍古书的句读知识以及在古书句读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和应该掌握的技巧。第一节 古籍的版本为了教学的方便,将词缀也放在助词里一併讨论。古代汉语的助词有以下四类:(1)韵律助词;(2)结构助词;(3)构词词缀;(4)构形词缀。一、 | |
古人如何读《周易参同契》 | 汉代的神仙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外丹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讲述内丹术的经典。《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大量借用《京氏易》和《易纬》构成系统的象征符号。王明先生列举《参同契》与汉易学有关者,一曰纳甲说,二曰十二消息说,三曰六虚说,四曰卦气说。朱伯崑先生将《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与郑玄易学中的五行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虞翻的卦变说等并列,统视为东汉时期象数之学的发展。萧汉明先生归纳《周易参同契》中易学的三个特征,一是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的天地结构模型,二是效法河图天 | |
道教最重要的十三种经书 | 这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简介如下: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 | |
浅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入门经典,也是一个最平和清静的道教入门经典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内求的辨析精神。清静经本身不谈神异不谈神通,而是通过道家文化的视角,来诠释对道和修行的认知,之所以看作道教入门的重要经典,是因为篇幅较短,重在体悟,同时,可以从中学习认知道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头老君曰,代表的是太上老君说的这篇经典,是经过各种传承慢慢传承到了今天,上圣高真留下经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体悟道、感悟道。清静经开篇,对道进行了描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 | |
道家经书经典大全 | 《易经》 《道德经》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 | |
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哲理 |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下面精选《淮南子》中的30句经典名言,句句都论及天道人事,且极为透彻精辟,直击人心,供大家参考学习。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大意:边 | |
道教祖师名言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
求道七步文 | 自法派龙门开立以来,长春真人邱祖爷布全真之道于天下广行,乃使玄风之盛从古未有。然世间时势往来,气数有法,观今日之人,道德日下,不复往时。玄风披靡,不得振兴,诸求道之子于求道途中正邪难辩,真法难闻,见者不识,识者难遇,更有者多被旁门蛊惑而不得醒悟,此景如何能不叫祖师痛心?吾昔时誓愿弘道嗣法,但见今日道风不振,身在玄门,自当难以苟善己身。天尊曰:“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善言于心,终身为宝。”吾今体祖师之言,当即著下《求道七步文》,仅愿此微薄之力,能使有善性者,则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