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国学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 | ▼富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 形势解》“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 李斯列传》“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盐铁论·非鞅》▼民主“民 | |
《论语》 : 中国人的《圣经》 |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浓缩而成的40句话! | 1、巧言令色,鲜矣仁【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4、温故而知新, | |
不可不知:百句国学经典名言 | 国学:中 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 自 "西学东渐"后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指以先秦的经典与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及同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 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等各类文化学术及同时期的以二十四史为主的史学。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 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 | |
《西升经》的命运观解析 | 道教中有传说云:“老子西升,开道(导)竺干(古印度)”1,函谷关关令尹喜“望气,知有博大真人西游,乃齐庄遮道,邀迎至舍,请问乙密。”2老子虽已着《道德经》,“犹虑未足以尽妙”,于是“又为关尹言道之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3此将《西升经》归于老子名下,显系道教神话,不足凭信。由其托名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来看,可能出于尊尹喜为祖师且力主老子“化胡”的楼观派道士之手。其成书年 | |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 魏晋南北朝从汉末大乱到隋的统一,历经东汉末年建安时期、魏、蜀、吴三国、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魏、齐、周,约400年。这个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学也发生了许多工作变化。 编辑:每天学国学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r、徐 、应场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rdqu |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 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晋室的东迁,接下来 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 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争斗, 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三百多年里, 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 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 | |
试论曹操与曹丕的文学成就 |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 | |
简述曹植的艺术成就 |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树立雄心,以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自期。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M兄弟。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r | |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评魏晋南北朝的文风) |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 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 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 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 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 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 | |
试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 | |
读史札记:《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l | |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与‘苗条’毫无关系。‘好逑’的‘好’念上声,不念去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非男女之间的誓言,而是男人之间的约定!”“‘一日不见,如三秋兮&am | |
魏晋时期玄学与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魏晋之际,儒学衰微,玄风日盛,士大夫阶层崇尚清议,以庄老之学相矜夸,以谈玄说理为能事,这种风气自然影响文学,佛教传入以后,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并在文学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可以说,没有佛教,便没有中国古代文学后来的形式与风貌;反之,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佛教也不会像后来那样深入人心。 一、佛教传入的时代背景 “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释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汉哀帝在元寿元年(前2),派博士弟子景卢到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大约在东汉明帝永 | |
《道德经》: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 |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蕴含了无数修身、治国、养生之道,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告诉我们: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1道生于静《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静,笃定,不受影响。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去私欲,破妄念,使心灵保持虚静,心中的智慧,也就是“道&rdquo | |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10句精华,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 《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原有100篇,分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1、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罔:无,没有。上天没有一直关爱的亲人,只会亲近那些能敬爱上天的人;人民没有时常思念的国君,能过爱戴人民的,人民就会思念他。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人要追求旧的交情,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的才好。 | |
唐朝的史书为何有新旧之分 |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 | |
历代训诂学简介 | 先秦两汉:训诂的产生和兴盛期训诂萌芽于先秦,但真正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促进了训诂的发展。汉代古文经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这种学风称为“朴学”“汉学”)。著名学者有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等。注本有: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三礼注等。除经以外,还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汉代训诂专书有《尔雅》《方言》《释 | |
书,读完了 | 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我有个毛病是好猜谜,好看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这都是不登大雅 | |
满文古籍版本及其特点 | 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满文图书的刊印发行,贯穿于整个有清一代,时间跨度将近300年,其发展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兴衰起伏变化。满文图书版本版式深受汉文化影响,却又独具特色,不仅是满文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满文古籍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版本满文图书,按其制版工艺和书写方式,可分为刻本、写本、抄本、晒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铅印本7种,其中刻本和写本占绝大多数。写本又按 | |
简述《西游记》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 | |
简析《西游记》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的生活,又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作过种种探讨,大致从认为“幻中有理”,到强调“幻中有趣”、“幻中有实”,有一个曲折的历程。应该说,小说本身的确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支撑某一倾向的依据。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中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在神幻 | |
简述《水浒传》的艺术结构和叙事手法 | 唐、宋以来,建筑在口头叙事文学基础上的变文、话本之类,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但多数写得文白相杂、简陋不畅,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虽以“通俗”相标榜,但由于受到“演义”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不白,以致有人说它“是白描浅说的文言,不是白话”(冥飞《古今小说评林》)。而《水浒传》则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比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就称赞它&ldq | |
试析《金瓶梅》在白话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文学定位 |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虽有诸多粗疏之处,但它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早就被欣欣子序的第一句话指出来了,这就是“寄意于时俗”。所谓“时俗”,就是当代的世俗社会。长篇小说的题材从来源于历史或神话,到取材于当代现实的社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而《金瓶梅》所描写的现实,主要又不是朝代兴衰、英雄争霸等大事,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人物也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仙鬼怪,而是 | |
简析《金瓶梅》的艺术特色 | 《金瓶梅》的书名,乃是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故事开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而演化开来,写潘金莲与西门庆皆未被武松杀死,潘氏遂嫁西门为妾。第十回至第七十九回,主要写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是写众妾流散,一片“树倒湖狲散”的衰败景象。全书的背景安置在北宋末年,但它所描绘的世俗人情,都是立足于现实的。 《金瓶梅》看来是写西门一家的日常琐事,但正如张竹坡在《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所说的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