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佛教伪经代表性经典《佛说盂兰盆经》 | 《盂兰盆经》全称为《佛说盂兰盆经》,约千余字,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伪经的代表性经典。“伪经”是中国古代佛教徒假托佛说,用梵文撰述又用汉文译出的佛教经典,大多有较重要的文献价值。《盂兰盆经》自西晋泰始二年(266)至建兴元年(313)间,由竺法护翻译而后传播开来。“盂兰”为梵文音译,义为“救倒悬”,“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解先亡倒悬之苦。此部经典叙途了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最初得到六通(神足通、天眼通、 | |
徐学谟《宛城梦记》及诗文八首 | 宛城梦记徐子之再起家,守宛也,盖领二千石者垂十□云诸后徐子领二千石者加徐子上乃徐子竟弗迁也。会岁戊辰大计,群吏事竣,当选人除布之期,自二千石以上纷纷递迁有差,而徐子又弗迁也。方是时,徐子以□车来宛,而家人忽驰报内人病甚,恐不能朝夕需也。盖归乎?徐子心征征摇也,若悬旌焉,以商诸幕客卢生,卢生曰:“君欲以迁归耶?迁即迁矣,而归不可得也”。徐子曰:“若何征耶?”卢生曰:“吾昨之夕梦有人□余书‘整饬河南’四字赠君。 | |
清代古籍辨伪目录《古今伪书考》 | 《古今伪书考》是清代一部古籍辨伪目录。清姚际恒撰。该书最早版本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歙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本。此后有清光绪三年(1877)广汉张馥笙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印本、1933年北平景山书社再版《辨伪丛刊》本、1934年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重修《晋石厂丛书十种》本。校注本还有清光绪七年(1881)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光绪十五年(1889)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1929年北平朴社顾颉刚 | |
清代志人小说集《豪谱》 | 《豪谱》志人小说集。一卷。清高承勋辑。未见单行刊本,据《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知有续知不足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书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辑录汉至明代群书而成。作者把历代书中称“豪”之人之事,分义豪、谊豪、 才豪、 气豪、谈豪、辩豪、狂豪、奇豪、侠豪、态豪、文豪、 书豪、 笔豪、绘豪、饮豪、隐豪、闺豪、童豪、市豪、贼豪、 色豪、 奢豪等二十一类, 故名之曰“豪谱”。作为小说, 《豪谱》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刻划的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如& | |
明代史料笔记《戒庵老人漫笔》 | 《戒庵老人漫笔》又名《戒庵漫笔》。史料笔记。八卷。明李诩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人。他七次入试皆落第。后来放弃仕途,居家读书著述。他阅读藏书很多,见闻较广。本书是他晚年的笔记。此外还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心学摘要》等。现流传下来的仅有《戒庵老人漫笔》。《戒庵老人漫笔》是研究明初至万历社会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记人叙事采用杂记形式,有条目,凡五百六十二则,最后纂集成书。所记内 | |
清代笔记小说集《三异笔谈》 | 《三异笔谈》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四卷。题“云间许仲元小欧甫著”。许仲元(1755—1827年以后),字少欧,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成书于清道光七年(182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申报馆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局铅印本。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笔记小说文库”《清说七种》影印上海大达图书局铅印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 | |
明代笔记《少室山房笔丛》 | 《少室山房笔丛》48卷,明胡应麟撰。胡应麟是明代中叶的博学大家,和杨慎、陈耀文、焦竑等人齐名。此书是汇辑他的考据杂说而成,全书共包括12部:《经籍会通》4卷,考论古籍的撰著与存亡聚散情况;《丹铅新录》8卷,专门驳斥杨慎《丹铅录》等书考据的舛谬;《史书占毕》6卷,考论史书兼评论史事;《艺林学山》8卷,系诗话、词话及评骘各体文学作品的优劣;《九流绪论》3卷,考论诸子百家的源流和得失;《四部正讹》3卷,考辩历代伪书;《三坟补遗》2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3种汲冢遗书;《二酉缀遗》3卷,采录古 | |
明代史料笔记《水东日记》 | 《水东日记》史料笔记。四十卷。明叶盛撰,初刻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叶盛,字与中。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成化十年(1474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正统十年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累官都给事中,擢山西右参政,督宣府,协赞军务;天顺时,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成化时,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后擢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除本书外,其著作尚有《叶文庄奏议》、《菉竹堂稿》等。叶盛久居官场,见闻甚广,对当时各项制度比较熟悉,又深知其沿革利弊,故书中主要内容是记述明前期的典章 | |
清代通俗词语分类考释书《通俗编》 | 《通俗编》汇释历代俗语常言、文章典故、神话传说辞书。三十八卷。清翟灏撰。成书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翟灏,字大川,后改字晴江。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衢州、金华等地教授。所撰尚有《尔雅补郭》、《四书考异》、《艮山杂志》、《湖山便览》、《无不宜斋诗稿》等。翟氏酷爱读书,自经史之外,凡诸子百家、山经地志、乃及荒冢破壁之奇字,无不包孕而贯穿之。《通俗编》周天度序称翟:“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这 | |
史料笔记《涌幢小品》 | 史料笔记。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成书于天启间,有朱氏家刻本。朱国桢,字文宁,号平涵。生年不详,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谢官归家,长时间不出仕。天启三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曾升为内阁首辅,不久为阉党李蕃所劾,以病求归。纂有《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涌幢小品》,《大政记》。《涌幢小品》是朱国桢闲居在家时写成的。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全书分为很多类,各类下又分若干目,分别叙述。该书涉及的方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包 | |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政纲《资政新篇》 |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改革建议书。洪仁玕撰,清咸丰九年(1859)写成。同年经洪秀全旨准镌刻颁行。本书现存最早的刻本有二:一部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王重民将此藏本摄录成照片,经校订后於1936年发表在《逸经》半月刊第17、18、19期上。1948年又收入 《太平天国官书十种》(广东丛书)之中。1950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太平天国史料》 (中华书局1955年、1958年、1959年重印) 和1952年神州国光社排印的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均依据此版本;另一部于1952年在上海发现,现 |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母诚孝昭皇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生,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卒,享年38岁。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成祖朱棣征漠北,命朱瞻基留守北京,翌年底立为皇太孙。自此,成祖多次外出巡幸皆随驾,深得成祖青睐。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并于仁宗死后即位,时年28岁,是为宣宗。宣宗即位后,更定科举法,并让宦官进入内书堂读书。他宠信宦官,甚至让太监代批奏章。即位当年,汉王朱高煦反叛,宣宗率师亲征,杀高煦。他勤于戍务,亲自巡边,击败蒙古兀良哈部,并派于谦等巡抚两京及各地, | |
明代史料笔记《寓圃杂记》 | 《寓圃杂记》史料笔记。十卷。明王錡撰。约成书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以前。王锜,字元禹,号苇庵处士,别号梦苏道人。生于宣德七年(1432年),卒于弘治十二年。苏州长洲县人。他祖上世代务农,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热衷于史学。一生没有做过官,隐居故里。对历朝诸大事,不仅详细记述其经过,而且还能评论其善恶得失,总结出兴衰成败的道理。每有见闻即记,尤其对有关苏州的掌故事实所记更详,文词精炼,比较实事求是,本书即是从他平生所记中“削芜置疑”而成的。全书十卷,另有补遗十则。共一百六十五条。主 | |
明编年体记事笔记《典故纪闻》 | 明编年体记事专著。十八卷。明余继登撰。初刻于明万历年间。余继登,字世用。生卒年不详。北直隶交河人。万历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与修《明会典》。历任诸学官,万历二十六年以左侍郎摄部事,又擢升为礼部尚书。其身居朝廷要职,并参加修史工作,所以对列朝实录和起居注很熟悉。此书就是取材于实录和起居注。其编纂的原则是:“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於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兴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所以书中所记,涉及到明代制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明万历以前政治史的重要资料。《典故纪 | |
佛教戒律书《敕修百丈清规》 | 《敕修百丈清规》是关于佛教丛林生活规范和制度的著作。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由释德辉编定,后又由释大訢等校正,为禅门定式,颁行全国。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乐二十二年(1424),先后敕旨推行。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又敕令重刊施行。自元迄今,通行此本,只是分卷略有出入而已。德辉,东阳人,元代禅僧,嗣晦岩熙,住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寺。百丈山原是唐代禅师怀海立清规之所,德辉身居祖庭,事循成范,两庑严肃,远近以为式。他受朝廷之命,取 《崇宁》、《咸淳》、《至大》三本清规,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 | |
明代史料笔记《今言》 | 《今言》史料笔记。四卷。明郑晓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印。郑晓,字窒甫,号淡泉。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年进士。初任职方主事,因职务之便,得批阅档案文件,所以通晓天下阨塞与士马虚实的情况,撰写了《九边图志》。受严嵩排挤,贬和州同知。后又迁诸官,有政绩,至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最后被严嵩削职归里。《今言》即落职归里后之作。他还著有《吾学编》、《徵吾录》、《古言》、《奏议》、《文集》、《史论》、《策学》、《禹贡图志》等书。《今言》是研究明代政治 | |
专题性史书《绥寇纪略》 | 《绥寇纪略》。专题性史书。十二卷,补遗三卷。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约成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或稍后。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苏州太仓人。崇祯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弘光时,授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假归。后清朝政府迫其出仕,任秘书侍讲,迁国子祭酒。不久,因母丧回家守制。他博学多才,尤长于诗,驰名文坛,有人把他和庾信媲美。曾馆于嘉兴之万寿寺,《绥寇纪略》即曾在此撰写。所著除本书外,尚有《复社纪事》、《梅村家藏稿》、《太仓十子诗选》等。 | |
蒙学古籍一览 | 教《陆桴亭论小学》清·陆世仪《诸儒论小学》清·陈弘谋《宏远谟斋家塾课程条录》清·黄之骥《教童子法》清·王筠《乡塾正误》清·李江《父师善诱法》清·唐彪《示儿长语》清·潘德舆《幼学分年课程》陈惟彦《传家宝》清·石成金《蒙师箴言》《问青园课程》清·王晋之《社学要略》明·吕坤字《三字经》宋& | |
清代蒙学读本《小学韵语》 | 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撰。清咸丰六年(1856年)首刊。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谥忠节。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精通程朱理学。道光年间曾做过短时间的蒙师。咸丰二年在籍创办团练,次年参加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为湘军悍将,升任按察使,屡败太平军,加布政使衔。咸丰六年春,在武昌争夺战中被太平军炮弹击中,重伤而亡。主要著作有《小学韵语》、《西铭讲义》、《太极衍义》、《周易附说》、《姚江学辨》、《读孟子札记》等,均收入《罗忠节公遗集》(八卷)。罗泽南认为朱熹 | |
元杂剧剧本《窦娥冤》 |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名悲剧,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我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个“东海孝妇”的故事,说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一个对婆婆很孝顺的寡妇,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为之力争而不得。后来东海郡大旱三年;新郡守听了于公的话,洗刷了孝妇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这个故事在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记载。关汉卿的《窦娥冤》主要根据现实生活创作而成,其中明显地受到“东海孝妇”故 | |
元杂剧剧本《双赴梦》 | 《双赴梦》也叫《西蜀梦》,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作《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无科白,仅存曲词,主要写刘备称帝不久,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被害,魂赴蜀都,给刘备托梦,请为他们复仇的故事。此剧第一本正末为蜀国使臣。刘备由一织履编席之人做了大蜀皇帝,日夜思念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蜀国使臣奉刘备之命前往荆州和阆州宣召关羽和张飞。他日夜驱弛,心急如火。到了荆州,当年单刀赴会、诛颜良文丑的关羽,已在对吴作战中身亡;到了阆州,当年释严颜、鞭督邮、威震当阳桥的张飞,也被部下暗害。蜀使劳而无功,反为悲痛,誓与关张报仇。此剧第二 | |
元杂剧剧本《谢天香》 | 《谢天香》全名《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此剧写妓女谢天香和北宋词人柳永由热恋到离别再到成婚的经过故事。谢天香于柳永上京赴试后,因得到开封府尹钱可的帮助,从烟花薄上除了名,获得良人名分;三年后柳永中状元,又在钱大尹主持下二人成婚,多年的宿愿终于变成了现实。反映谢天香改变非人地位过程中曲折复杂的心理变化及其获得正当爱情之不易。(一)谢天香以卖笑为生。她想摆脱被玩弄的非人地位,便把希望寄托于和“一代文章”柳永柳耆卿的结合上。她平时对柳永盛情管待;柳永要去上京赴试,她为之准备停当衣服盘缠,并叮 | |
元杂剧剧本《金线池》 | 《金线池》全名《杜蕊娘智赏金线池》,主要写妓女杜蕊娘和秀才韩辅臣结合过程中的一些波折。秀才韩辅臣因上朝取应,路经济南府,拜访八拜交哥哥、济南府尹石好问时,饮酒中间与妓女杜蕊娘相识,两人一见倾心。酒后石好问欲留韩辅臣书房安歇,韩辅臣因后花园书房“冷清”提出异议,石好问投其所好,让他到杜蕊娘家住下,韩辅臣欣然愿往。杜蕊娘刚才席间读了韩辅臣所写《南乡子》词一首,深爱其才。现在见辅臣要同自己作伴,躬手相迎,喜不自胜。表示:就是“栲的我皮肉烂,炼的我骨髓枯,我怎肯跟将那贩茶的冯魁 | |
元杂剧剧本《望江亭》 | 《望江亭》全名《望江亭中秋切鲙》。写的是改嫁寡妇谭记儿,在权豪势要杨衙内为夺她作妾,带着皇帝的势剑金牌、逮人文书捉杀其夫白士中时,巧扮渔妇,于中秋节晚到望江亭上为杨衙内献新切鲙(鲙鱼,即“鳓鱼”),把杨灌醉后,盗走势剑金牌和逮人文书,使杨衙内阴谋破产。清官李秉忠以“妄奏圣主”、“夺人妻妾”罪把杨衙内“问成杂役,杖八十,削职归田”。这个剧主要是歌颂寡妇谭记儿的勇敢和机智。谭记儿死去“知重” | |
元杂剧剧本《裴度还带》 | 《裴度还带》全名《山神庙裴度还带》,写唐代宰相裴度由困顿寺庙到登科荣贵的故事,作者一说为元末明初贾仲名。裴度文武全才,怎奈年已三十,功名不遂,白日在洛阳白马寺觅得三斋,晚上在城南山神庙中安歇。他的姨夫白员外和姨姨在汴梁城开个解典库,颇有资财,见他浩然一股鸿鹄志,料其必然峥嵘有日。因怕裴度堕落了功名,不但不留裴度住在自己家里,还把裴度唤至家中羞辱了一番。她姨姨一见面就说:“裴度,想你父母身亡之后,你不成半器,不肯寻些买卖营生做,你每日则是读书。我想来,你那读书的穷酸锇醋,有什么好处,几时能够发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