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历代《道德真经注》的各种版本 | ①见河上公《老子注》。②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原缺,后在敦煌卷子中发现此书下卷。因书前奏表称道士臣荣,所以都误认为李荣是息斋道人,进而认为此书为息斋道人所著。白云斋《道藏目录详注》在《道德真经义解》下误抄为息斋李荣注,实乃错误。然《道德真经注》与《道德真经义解》之间存在异端有四:其一,《道德真经义解》 | |
十八罗汉的名字及其简介 | 一、名字:坐鹿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欢喜罗汉,芭蕉罗汉。二、简介: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 | |
史书的体例 | 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 | |
八仙分别代表什么 | 八仙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八仙代表着什么,一般人就不是很清楚了。八仙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从八仙的身份和形象来说的。八仙,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性情与百姓较为接近。 李铁拐,是传说中的八仙之首。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列仙全传》等说他本来长得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为约定要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临走对弟子说:“我欲从游华 | |
历史上各时期的三杰 | 春秋三杰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们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于其主,伍子胥忠于其君,管仲则忠君又爱国。战国三杰商鞅、肥义、屈原。他们是战国时期最受后人推崇的忠君爱国的的能臣,商鞅忠君,肥义爱国[1] ,屈原忠君爱国。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合称“汉初三杰”。淮阴侯韩信善用兵,相国萧何善内政,留侯张良善谋略。刘邦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
东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 | 东汉时期,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其中以“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为领军人物。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r | |
中国历史人物 |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 | |
史料笔记《挥麈录》 | 史料笔记。二十卷。南宋王明清撰。书成于宋乾道二年(1166年)至宋庆元三年(1197年)。王明清,字仲言。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卒年不详。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其父王铚倾注毕生精力编撰成《国朝史述》,当时秦桧专权,严禁家藏野史以议论朝政,其母胆小怕事将该书全部烧毁以求消灾灭祸,明清对此十分痛心。于是,他承其父志,利用先人丰富的藏书,在与亲朋交往谈论中凡有可记之事,都随时记下并考证清楚。历时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命名为《挥麈录》,即执麈尾(拂尘)而谈的意思。《挥麈录》共分四部分:前录四卷一百条,成书于乾道 | |
金王若虚诗文别集《滹南遗老集》 | 《滹南遗老集》诗文别集。四十五卷。金王若虚撰。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入元后自称滹南遗老。生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卒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登金承安二年经义进士。历官左司谏,转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后,微服归里。越十年,与刘祁东游,卒于泰山。本书四十五卷中包括《五经辨惑》二卷,《论语辨惑》五卷,《孟子辨惑》一卷,《史记辨惑》十一卷,《诸史辨惑》二卷,《新唐书辨》三卷,《君事实辨》二卷,《臣事实辨》三卷,《议论辨惑》一卷,《著述辨惑》一卷,《杂辨》一卷,《谬误 | |
努尔哈赤《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 |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努尔哈赤述。载《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原件为大字印本,藏北京图书馆。全文约4000余字,虽有残缺,但大体意思明确。这份当年后金的宣传材料本无作者姓名及撰写时间,但从其内容及语气看,当为努尔哈赤口述,臣工执笔修润之文,写于天命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后金灭叶赫之后。努尔哈赤作为曾受明赐封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的职官,30年来谨遵臣节,表现得十分恭顺,“看边效力,忠顺有年”,恪遵朝旨,做不侵不叛之臣,并多次受到明朝赏赐,本人也多次进京朝贡。尽管他东征 | |
资产阶级革命著作《革命军》 | 《革命军》是20世纪初年影响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作品之一。邹容著。1903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印行出版。出版时正值全国革命思潮弥漫之际,《革命军》很快在各地翻印传布。如黄兴在湖南大量印刷,“散布到军商各界”。日知会派人到上海购买数百册,携回武汉散发。海外华侨亦以《革命军》排满言论激烈,大为欢迎。后邹容以“苏报案”入狱,各地为了躲避清政府的查禁又将《革命军》改名《图存篇》、《救世真言》或《革命先锋》等辗转翻印出版,据估计,销数累计超过100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 | |
《六十种曲》 | 毛晋 | 《六十种曲》是古代戏曲作品选集。又称《汲古阁六十种曲》。明末毛晋编。明代戏曲发展到万历年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为了适应广大读者或演出需要,南都金陵书坊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文秀堂等,刊刻了大量传奇剧本,后将各家的书版择优汇集,合刊为一编。是编总为6套,每套10种,共60种。每套前有书衣一叶,题“绣刻演剧第几套”。此实为最早的“六十种曲”。今已非常罕见,残存52种,北京图书馆仅有《琵琶记》、《荆钗记》、《香囊记》、《易鞋记》、《寻亲记》、《浣纱记》和 《 |
明文总集《媚幽阁文娱》 | 《媚幽阁文娱》明文总集。明郑元勋(字超宗)编。共18卷。今存有明崇祯间刻本。集前有陈继儒、唐显悦序以及崇祯三年(1630)自序。清乾隆间将其列入《禁书总目》中,传本极稀。民国间《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集辑印了此集,使其得以较为广泛地流传。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晚明小品集。集前序较详尽地说明此集收文的特点。郑元勋自序说:“夫人情喜新厌故,喜慧厌拙,率为其常,而新与慧之中,何必非至道所寓,晏子、东方生谐戏行其谲谏,谁谓其功在碎首剖心之下?”又说:“文者奇葩,文翼之,怡人耳目,悦 | |
施耐庵墓志 | 公讳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岁,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公之事略,余虽不得详,尚可缕述;公之面目,余虽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盖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届时余尚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 | |
明代通俗中篇猥亵小说《如意君传》 | 明代文言中篇艳情小说。全称《则天皇后如意君传》,一名《阃娱情传》。不分卷。题“吴门徐昌龄著”,其人不详,恐非真实姓名,或系伪托。成书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日本清閟阁刊本;日本木活字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袖珍排印本,藏荷兰莱敦大学汉学研究院。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日本清閟阁刊本及日本木活字本,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印日本清閟阁刊本。武则天初名媚娘,年十四被唐太宗纳入后 | |
查抄和珅家产清单 | 钦赐花园一所亭□□台二十座新添十六座 正屋一所十三进共七百三十间 东屋一所七进共三百六十间 西屋一所七进共三百五十间 徽式新屋一所七进共六百二十间 私设档子房一所共七百三十间 花园一所亭台六十四座 田地八千顷 银号十处本银六十万两 当铺十处本银八十万两号件未计金库 赤金五万八千两银库 元宝五万五千六百个 京锞五百八十三万个 苏锞三百一十五万个 洋钱五万八千元钱库 制钱一百五十万千文以上共约银五千四百余万两人参库 人参大小支数未计共重六百斤零玉器库 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 玉磬二十块 玉如意一百三十柄 镶玉如 | |
清代诗话《谈龙录》 | 诗话。一卷。清赵执信撰。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益都(今属山东)人。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被革职后,五十余年到处漫游。著有《饴山文集》、《饴山诗集》、《礼俗权衡》、《声调谱》和《谈龙录》。《谈龙录》共三十六则。此书专为批驳王士禛诗论而作,持论多本冯班、吴乔之说。赵执信服膺吴乔“诗之中须有人在”之说以为名言,批评王士禛诗伪饰失实。他说:“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世,是又与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 | |
明代史料笔记《广阳杂记》 | 史料笔记。五卷。清刘继庄撰。成书于康熙时。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别号广阳子。生于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他于十九岁时南游,长期隐居苏州洞庭山,一生不仕,以教读著述为事,性喜游历。康熙二十六年,刘献廷受当时在清廷任职的大官僚徐乾学之聘,一度到北京参与《明史》及《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工作,与万斯同、顾祖禹等名流学者交往甚深。刘献廷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他认为,人苟不能利济天下,徒为身家之谋,则不能谓之人。刘献廷学识渊博,对于礼乐、象纬、医 | |
明代史料笔记《读书堂西征随笔》 | 《读书堂西征随笔》清汪景祺著。此书系作者随年羹尧西征途中的笔记整理而成,“读书堂”为其书室之名。此书不分卷次,杂记清初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史事,如年羹尧击败罗卜藏丹金的功绩,康熙年间西北吏治的腐败,青陕地区的民变,熊赐履撰修《明史》的经过和清初某些官吏的事迹等,同时述及一些风土人情与异闻。由于书中夹有讥讪清统治者的语句,被雍正帝御批:“悖谬狂乱,至于此极”,做为年羹尧之狱的附案,以大不敬罪将作者处斩。汪景祺,浙江钱塘人,康熙年间举人。由于仕途不畅,他于雍正二年 | |
清代词话《论词随笔》 | 词话。一卷。清沈祥龙撰。沈祥龙(生卒年不详),字约斋。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光绪诸生。有《乐志簃集》。《论词随笔》六十二则,系由《乐志簃集》中辑出。其《小序》云:“余偶学倚声,未谙格律,乃取宋、元以来诸家词,探究其旨。又历询先辈之能词者,偶有所得,则笔而存之。顾于词终未能工,亦不欲求其工也。光绪戊戌夏六月。”知书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论词随笔》篇幅不大,但态度严谨,论列精赅。持论大体宗尚常州词派的尊体说和比兴说。首先,沈氏明确反对词为小道:“以词为小技,此 | |
清代笔记《今世说》 | 《今世说》清代文言短篇志人类笔记小说集。八卷。题“仁和王晫丹麓撰”。王晫(1636—?),字丹麓,号松溪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霞举堂刊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咸丰二年(1852)“粤雅堂丛书”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民国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石印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 | |
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 | 《景德传灯录》简称《景德录》或《传灯录》,原名《佛祖同参集》。佛教禅宗史书。三十卷。宋道原编集(一说原为湖州铁观音院拱辰所作)。禅宗把禅法的传承比喻为灯火相续,因而把记载禅法传承历史的典籍名为“传灯录”;又因本书修成于北宋景德元年(1006年),故题名《景德传灯录》。作者道原,生平事迹已无可考,现仅知他是东吴(今苏州)人,天台德韶国师(890—971年)法嗣,法眼宗清凉文益禅师的法孙,属青原行思下十世。本书以禅宗师徒传承禅法的世系次序为基本线索,记述自过去诸佛至法眼文益 | |
清代笔记《明语林》 | 《明语林》志人小说集。十四卷。作者吴肃公,明末清初人。据作者书前凡例和自序,知本书初稿作于康熙元年(1662),后搁置箧中二十年,经新安吴仲乔怂恿,刊刻于康熙辛酉(二十年,1681)年。本书有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书中仿《世说新语》体例,全袭旧目,共三十七门,记明代士大夫轶闻旧事。遗民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它是民族问题在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后的反映。中国历史上元代和清代的遗民意识尤为集中、强烈。文学作品则是抒发这种遗民意识的理想途径。清初以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遗民诗,便集中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的这种意 | |
明代文言短篇轶事小说集《情史》 | 《情史》明代文言短篇轶事小说集。全称《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二十四卷八百八十二则。题“江南詹詹外史评辑”。詹詹外史,一般认为是冯梦龙。冯梦龙,字犹龙,一字子犹,别号龙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书于明天启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末东溪堂藏版本,藏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清初芥子园刊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三让堂刊本;清经国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石印本;清平妖堂刊本;民国上海会文堂书局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ldq | |
明代史料笔记《谷山笔麈》 | 《谷山笔麈》史料笔记。十八卷。明于慎行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首次刊印。于慎行,字无垢。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山东东阿人。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初年,当完成《穆宗实录》后,进升编撰,充当日讲官。史官能得此位者很少。后因得罪于首辅张居正,以病辞归故里。张居正死后,又官复原职,又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改为吏部掌詹事府,官至礼部尚书。万历十八年(公元18年)致仕,闭门读书著述。本书即此时所写。此外还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