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春秋史《左传纪事本末》 | 纪事本末体史籍。五十三卷,清高士奇著,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浙江钱塘人。幼好学能文。家贫,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以明珠荐,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詹事。高士奇除著《左传纪事本末》外,还有《春秋地名考略》、《春秋地名考略目》、《蓬山密记》、《金鏊退食笔记》、《江村草堂记、诗》、《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天禄识余》、《北墅抱瓮录》、《扈从东巡日录》、《扈从西巡日录》、《塞北小钞》、《扈从纪程》 | |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第1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成书于1174年。此书素有宋小字本和宋大字本两种版本传世。南宋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小字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宋宝祜五年(1257)重刻于湖州,世称大字本。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宋刻大字本影印,为现在通行的最佳版本,1964年中华书局据此出版了标点本。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史学家。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初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兴州军教授。乾 | |
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筹海图编》 | 海防兵书。十三卷。明郑若曾撰。成书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于隆庆四年(1570年)。苏州昆山人。嘉靖初贡生。初受业于著名文人、官僚魏校,后受业于当时理学大师湛若水和王守仁。嘉靖中叶以后,因倭患严重,遂任总督胡宗宪之幕客,助其御倭,著述甚多,有《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防图考》一卷,《日本图纂》一卷,《朝鲜图说》一卷,《安南图说》一卷,《琉球图说》一卷,《海防一览图》一卷,《海运全图》一卷,《黄河图议》一卷,《苏松浮粮议》一卷。后其五世孙郑启泓 | |
理学学术思想著作《伊洛渊源录》 | 《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学术思想专著。朱熹将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关于理学源流,加以汇述。朱熹,南宋哲学家(见“四书集注”)。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有朱子遗书本。元至正三年(1343)苏天爵刊于武昌郡学,后调任浙江吴郡,又刻于吴郡郡学,是传世的最古旧本。入明以来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本,有日本庆安二年京师风月庄左卫门刊本,《四库全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伊洛渊源录》全书14卷。记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弟子言行,其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现,甚至像邢恕那样攻击程颐的人,也具 | |
文学形象中的唐伯虎 | 唐寅是明朝中期有名的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 “桃花庵主”、 “逃禅仙吏”等。江南吴县(今苏州)人。吴中有名的才子,为人疏狂不羁,轻世傲物,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正因为历史上的唐寅是一个有着如此鲜明个性的才子,因而到了晚明的“说话”艺人口中,便敷衍出一段“唐解元一笑姻缘”的风流佳话来。小说见于《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说的是唐寅因科场案 |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字号 | 弘一浙江平湖人同盟会员。南社社友。曾任南京高等师范绘画、音乐教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往来杭州永嘉、上海、厦门等地宣讲宗律、1934年于南普陀创办佛教养心院。为我国历史上十八高僧之一。著有《弘一诗文选·词选》、《蟓情》、《华严集联三百》等。俗姓:李幼名:文涛学名:成蹊字:秋宾、哀公、瞋同、息翁、息庵、惜霜、微阳号:叔同、叔庐、俗同、息翁、息庵、息霜、瘦桐、漱筒、欣欣道人、黄昏老人自号:晚晴老人、晚晴晚号:二一老人、晨晖老人,澹泞老人、瞖瞗老人法名:演音、演音和尚、音法号:弘一 | |
梁启超的史学 | 1.梁启超(1873年—1929年)的生平梁启超一生可以分三个阶段:(1)二十岁以前是学习时期。他天资很高,三岁开始读书,六岁就读完四书五经;七八岁已会写文章,十来岁就能写一千字的文章;十二岁研究训诂学、考证学;十六岁中举,十七岁从学于康有为,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知识,如世界史、哲学、文学。至二十岁结束学习生活。梁已在二十岁之前打好了做学问的基本功,中国的世界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都通了。(2)二十一岁到四十七岁,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即便是学术也是与当时的政治相联系的。这时期参加了戊戌变法,二十一 | |
纪传体通史《续通志》 | 纪传体通史。六百四十卷。清嵇璜等奉敕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3年)。嵇璜,字尚佐,又字黻庭、拙修。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作无锡人。雍正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初年,命值南书房。历任大理寺卿,累迁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与他人一道奉敕编撰《续通志》、《续通典》、《清朝通志》和《清朝通典》等。《续通志》是接续郑樵《通志》的作品。其体例与《通志》相同,包括本纪、后妃传、略和列传四个部分,共有本纪七十卷、后妃传十卷、略一百卷、列传四百六十 | |
南宋文学家陈亮 | 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隆兴初,婺州以解头荐,时方与金人议和,亮持不可,上《中兴五论》,不报,退而力学著书十年。淳熙五年,更名为同,六次诣阙上书,极论时事,直斥当世朝廷大臣,为大臣交沮,归乡里。十一年,醉后大言,被逮入狱,孝宗释之。绍熙元年十二月,复因家僮杀人下狱,以辛弃疾等解救,得不死。四年策进士,光宗亲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年五十二。 | |
南宋思想家陈亮的人学思想 | 陈亮,南宋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代表。字同甫,浙江永康人,人称龙川先生。青年时曾研究古人用兵事迹,写成《酌古论》。乾道五年(1169)连上五疏,提出不与女真媾和、争取中兴的建议。淳熙五年(1178)再上书,批评朝廷的苟安政策和士人中空谈性命的风气,他因无意为官,遂还乡,因当权者构陷,两次下狱,备受鞭笞之苦。淳熙十五年(1188)亲至建业一带观察形势,再度上书朝廷,提出了利用天然之险作军事设防的计划,并以此驳斥当时的“江南不易保”的谬论。后返乡聚众讲学。陈亮与吕祖谦、叶适、辛弃疾等人的关 | |
李长吉歌诗 | 《李长吉歌诗》别集。又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出身没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七岁时因作诗“名动京师”,十五、十六岁时已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但因避父晋肃讳,不得应进士第,断了科举仕进之路。只做过三年在宗庙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终愤而辞职。年仅二十七就去世。《李长吉歌诗》共存录二百四十余首诗。李贺的诗有不少讽刺黑暗政治和社会现象,或直陈时事,或借古讽今。如揭露帝王骄奢无度,酣歌宴舞 | |
五代笔记小说集《玉堂闲话》 | 《玉堂闲话》轶事小说。三卷。五代王仁裕撰。《宋志》入小说类。今本残。《类说》本、重编《说郛》本均不全。《太平广记》收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驳杂,良莠不等,率多荒诞不经、因果报应之言。其中部分篇幅,记录现实生活中所发生之事,从中可以窥见唐代后期社会状况和风俗人情,颇有意义。且这部分作品叙事清楚,不乏起伏曲折之笔;刻划人物性格,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平易晓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书所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特别刻划某些刚直忠贞、豁达大度的朝臣之事,虽或少有因果报应之言,但能着力于从某些方 | |
《辽海丛书》全集 | 金毓黻 | 我国第一部关于东北典籍之大型文化丛书。金毓黻主编,1936年集资刊行。19世纪30年代初,日本欲配合其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对我国东北之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数以千计之调查报告、著作等相继出笼,大肆宣扬“日满同文同种,”旨在泯灭我民族意识,扼杀我民族精神。大敌当前,唤起民众,弘扬民众文化,振作民族精神、搜集、发掘、整理和出版一部有关东北文献的系列丛书,已刻不容缓。古文献专家金毓黻勇荷重担,自1930年始,受战事干扰,几经周折而历尽艰辛,六阅寒署,丛书辑成,刊印行世。 |
唐代志怪小说集《前定录》 | 《前定录》传奇小说集。唐·锺簵撰,锺簵,今本皆作锺辂。疑为一人。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一卷,今本附有《续录》一卷。今存《百川学海》本、《学津讨源》本、 《说郛》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等。《四库总目》说“是书所录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则,与《书录解题》所言合……《续录》一卷,不题撰人名氏, 《书录解题》亦载之。观其以《唐明皇》与《唐玄宗》列析两条,知为杂采类书而成,失于删并。又《柳宗元》一条, | |
英雄重举义旗,抗击外来侵略者《水浒后传》 | 四十回的《水浒后传》写三十二位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并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最后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写阮小七梁山感旧、手刃张干办和李俊太湖捕鱼、反抗巴山蛇两件事情。正是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梁山馀党”,鱼肉人民,使散处各地的梁山好汉又很快地聚在义旗之下,建立了登云山、饮马川的反抗据点。这时,部分梁山的英雄在经历了种种严酷的斗争,接受了梁山起义失败的教训之后,认识有所提高,性格也随着发展了。“当日不受招安,弟兄们同心合胆,打破东京,杀尽了那些蔽贤嫉能这班奸贼,与 | |
反《水浒传》小说《荡寇志》 | 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相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作者死后,此书的初刻本却改署书名为《结水浒传》,这大概是刻书者为了要利用《水浒传》原来的社会影响,以广招徕,诱人购读的缘故。《荡寇志》的作者名俞万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 | |
被埋没二百多年的小说《歧路灯》 | 《歧路灯》情节梗概:明嘉年间,河南开封贡生谭忠弼,为人端正谨慎,家教甚严。忠弼临终留其子绍闻八字:用心读书,亲近为人。同辈子弟,有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盛希侨等人浮华浪荡。谭忠弼既故,处长来引诱,闻因无约束而从之。五人结拜兄弟,同吃共赌。绍闻渐染恶习。几人开赌场,窝土娼,宠爱娈童,私铸银钱。绍闻陷于泥沼,入狱候审。家人倾家荡产,使得出狱,为偿债,绍闻伐尽祖坟林木,备尝辛酸,终迷途知返,立志悔过。年至不惑,潜心攻读,后得授知县。绍闻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篑初,篑初随父读书,考场屡捷。后钦点翰林,重振家事。简评: | |
清官的罪恶:《老残游记》 | 《老残游记》内容简介: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很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鲜明。《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 | |
愚忠、愚孝、愚仁《说岳全传》 | 康熙、雍正年间,钱采、金丰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增订成八十回的《说岳全传》。岳飞故事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至明中叶以后,权奸当道,国势日危,借以寄寓思良将、恶权臣思想的各种“岳传”便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熊大木的《武穆演义》,邹元标的《精忠全传》等书。这就使清代的钱、金二人能在一个较好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他们描述“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不仅为了安慰屈死在风波亭上的忠魂(注:见《说 | |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 |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它们都属于历史小说的范围,不过前者主要是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而后者是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历史演义的大量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中叶后,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厂卫的特务统治日益残暴,文人们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难。因此借用历史题材来托古讽今、寄托理想。其次,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观上为这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宋元以后,“讲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杰出成就,为它们树立了光辉 | |
明清小说综述 |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 | |
宋代话本小说源流 | 话本小说的流行正当印刷事业普遍发展的宋元时期,当时说话篇目仅“小说”一项,据《醉翁谈录》所记已达百种以上,实际当不止此数。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却这样少呢?这主要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通俗文学的歧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也给它带来重大损失。据《四库全书》杂史类存目《平播始末》提要说,《永乐大典》有平话一门,所收平话极多,其中当有不少宋元旧编。一九??年,英法联军入京,《永乐大典》散佚,这部分平话就无法再见到了。“小说”是说话中影响最大的一家。由于“小说&rd | |
《隋唐演义》:说唐故事集大成者 | 《隋唐演义》一百回,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作者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轶闻,著作颇多,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隋唐演义》。《隋唐演义》以隋唐历史为题材。宋代以来,有关隋末群雄割据,“十八路烟尘”造反的种种传说和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演隋唐历史的小说,数量颇多,可以构成一个较大的系列。《隋唐演义》之前较有影响的同类题材的作品有明代的《隋唐志传》、《隋 | |
清代词论家谭献 | 谭献清代学者、文学家。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人。曾官安徽歙县、全椒等县县令,晚年应张之洞之邀,一度主讲湖北经心书院。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四卷,诗九卷,词三卷,日记六卷。又选录唐至明人词为《复堂词录》十卷,选录清人词为《箧中词》六卷,《续》四卷。其论词言论,由弟子徐珂纂辑为《复堂词话》。谭献是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尤以词学显名,是常州词派中后期重要词论家,夏孙桐说“光绪以来,言词者奉为导师”(《广箧中词序》)。清代嘉庆、道光之际,内 | |
明清文学选本对载道观的反拨 | 文道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无法摆脱的沉重命题,然而时代不同,文与道的分量也有所不同:六朝重文轻道,唐代文道并重,汲乎两宋,则变本加厉,发展到重道轻文,乃至重道弃文的严重程度。迹其大略,可以说道的分量递增,而文的分量递减;究其实质,则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学观发生了从唐代“明道”向宋代“载道”的转变。二者的区别在于,“唐人的‘明道’与宋人的‘载道’是相互联系同时又有着重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