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记述福建沿海水产动物的专著《闽中海错疏》 | 《闽中海错疏》是中国古代地区性的水产动物志。此书是屠本畯入闽任鹾丞期间,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而写。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写成。本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地理类。有《艺海珠尘》、《学津讨源》、《明辨斋丛书》、《农学丛书》、《丛书集成》、《国学基本丛书》等本。福建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明万历年间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簿,迁礼部郎中、两淮盐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一生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缀。屠本畯学识渊博,对博物学和园艺学都有较深造诣, | |
明代诗文集《沧溟集》 | 《沧溟集》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诗文集。以其自号沧溟,故名。凡30卷,有自刊本,明隆庆间王世贞刻本,明万历间平阳府刊本,还有清道光间的重刊本。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自幼孤贫,励志求学,酷爱诗歌,好古书,邻人视之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知顺德,颇有政绩,擢为陕西提学副使。旋归里,于华山、鲍山之间自建“白雪楼”,读书作诗于此。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纳。李攀龙在京期间,先后 | |
《历代帝王宅京记》简介 | 一名《历代宅京记》,又名《历代都城宫阙考》。记载历代都城历史地理著作。二十卷。清顾炎武撰。约成书于清顺治末年。(撰者事迹参见“《日知录》”条)《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其中总序分上、下两卷,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分别列出从伏羲氏到元历代王朝建都、迁都、营建陪都的史实经过及各都所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其中对汉、唐、宋等朝的记述最为详细。从卷三至卷二十亦以时间为序分别记载了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潢、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等十八余城在历 | |
北宋诗文集《宋文鉴》 |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编辑。淳熙六年(1179年)成书。原名《皇朝文鉴》。明天顺八年(1464年)邵龄据宋坊本重刻,商辂作序,始改此名(撰者事迹参见“《近思录》”条)。本书是吕祖谦淳熙四年(1177年)奉宋孝宗之命,以江钿所编《宋文海》为基础,广搜皇家三馆四库及士大夫家所藏文集,并采辑传记和其他书中的诗文,历时近一年,于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选编校订而成,第二年春进呈朝廷。本书搜罗广博,据载,当时收到的文集达八百种之多,经筛选,最后收北宋诗文作者二百多人,选作品二千五 | |
辽代诗文总集《全辽文》 | 《全辽文》十三卷。今人陈述辑校。后附录三种,一为《类目索引》,二为《作者索引及事迹考》,三为《图版》,凡收墓志、墓盖、碑阴、哀册等共十九种。一九八二年版。正文十二卷,不按文体分类,帝、后等别成卷帙刻于前,其他人悉以作者先后为序。第十三卷补遗。书末附分类目录,以便检索。本书意在全面保存直接史料,又鉴于刘知几文史配合及章学诚三家之学等说法之重要而又有所不足,故在体例上又作了一些改进。在本书前言中陈述云:“《全辽文》采用这种形式,保存辽代遗文,按时间前后,以人为纲,列作品;撰人佚名及时间不详者附后。 | |
南京最早的地方志《景定建康志》 | 宋建康(今南京市)都邑志。五十卷。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成书于景定二年(1261年)。马光祖,字华父,号裕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宝庆二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安抚使、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周应合,号淳叟,自号溪园先生。生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豫章武宁(今江西武宁县)人。淳祐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开庆元年以承直郎差充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景定二年,时任建康知府马光祖见乾道旧志、庆元续志“散漫而无统”,记载尚多缺略,闻周应合学识渊博,所 | |
黄河河工技术专著《河防通议》 | 《河防通议》是现存第一部全面记述黄河河工技术的专著,是宋、金、元三代间关于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北宋人沈立首著。建炎二年(1128)周俊所著《河事集》中有转载。金代都水监也编有《河防通议》,分为15门。现存《河防通议》二卷本系元人沙克什于至治元年(1321)根据沈立本(即汴本)、周俊《河事集》及金代都水盐本(即监本)经删削、考订整编而成,所以又称《重订河防通议》。作者在自序中说:“愚患二本之得失互见,其丛杂纷纠,难于讨寻,因暇日摘而合之为一,削去冗长,考订舛讹,省其门,析其类,使粗有条贯,以便观 | |
清代水利工程资料《行水金鉴》 | 《行水金鉴》是清康熙以前水道变迁和水利工程的资料汇编。清傅泽洪、郑元庆等编著。江淮河济四渎,为我国古代运道。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明清赖以转运漕粮,运河以四渎通塞为利弊,受黄河影响尤大。明朝末年,水利失修,“黄水湍悍为中州病,淮水停蓄为高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柜竭,汶济诸水俱不足以济运”(《行水金鉴》傅泽洪序)。清初,大力整治,情况有所好转。傅泽洪奉命治河十有余年,深知治水必须得法,否则徒耗数百万金钱,劳民伤财无已时。为此,他结合历史上治河通运的经验教训,将四渎及运河兴 | |
李渔“结构第一”理论的思路与内涵新探 | “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的内涵,二是结构的地位。对于“结构”的地位,李渔的观点是在戏曲创作的各要素中“独先结构”,而此前戏曲理论中普遍重视的音律、词采则被置于从属地位。这一见解的含义与价值,研究者皆未有异议。而对于“结构”的内涵,研究者一般都知道李渔所说的“结构”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意义不同,具体到有何不同,则一般会指出它包含了& | |
《儒林外史》中的“武侠”描写及文化蕴涵 | 一般认为,《儒林外史》 ① 是一部叙述儒士故事的小说,其实《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批判之作、反思之作,它反映的社会面要广阔得多,描写的群体要丰富得多。围绕儒林,作者笔涉士、农、工、商、兵、僧、优伶等群体,这些群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社会,其中武侠即为这些群体之一。本文拟就这一群体展开论述。一顾名思义,武侠即精通武艺的侠客,他们以“武”行“侠”,“‘侠’是灵魂,‘武’是躯壳 | |
语言学家周祖谟的主要论著 | 周祖谟,字燕孙,北京人。1932年入国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1936年考入南京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8年起任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曾任《中国语文》及《语言研究》杂志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1979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汉语音韵、训诂、文字的研究。 主要论著有:广韵校本 (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7)方言秘笺(科学出版社1956)洛阳伽兰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汉语音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57)汉魏晋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 |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 | |
白居易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 | 《白氏长庆集》又名《白氏文集》、《白香山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合集。“长庆”是唐穆宗李恒年号。白居易生前曾几次对自己的诗文进行编集。第一次是在元和十年(815)江州任上,以诗约800首成15卷,为白集初型。长庆四年(824)冬,元稹为之编集,成50卷,始名《白氏长庆集》。此后白居易又前后五次对自己的诗文进行编集,最后一次是在会昌五年(845),最后定本是75卷,收诗文3840篇,包括前、后、续3集,共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家里。经唐末五代战乱,或毁或散 | |
明代词话《渚山堂词话》 | 三卷。明陈霆撰。陈霆(约1515年前后在世),字声伯,一字水南。德清(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因抗直敢言,忤宦官刘瑾,逮狱廷杖,谪判六安州。瑾诛复起,历迁山西提学佥事,以师道自任。嘉靖中,隐居渚山四十年,著述百余卷。工诗词,有《渚山堂诗话》、《渚山堂词话》。《渚山堂词话》成书于嘉靖九年(153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词话》“较《诗话》为稍胜”,“犹明人词话之善本”。《渚山堂词话》录宋元明词家佚事甚博,不少佚篇断句也赖此书 | |
《词话丛编》全篇 | 《词话丛编》是一部大型的词话丛书。今人唐圭璋(1901—1990)编。他自1931年起,就“蓄志搜辑”,积三载之辛劳,遍检各大丛书、明清人集及各家选本,从中搜集宋至近代词话60种,编成《词话丛书》。 | |
《莲子居词话》简介 | 词话。四卷。清吴衡照撰。吴衡照(生卒年不详),字夏治,号子律。浙江海宁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金华府教授,后里居著述。《莲子居词话》成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此书编次没有明显顺序,大致是校正词律讹缺,考订词韵分并,评定词家优劣,折中古今论词异同,间载词坛遗闻轶事。博征明辨,搜罗散佚,是其用力之处。吴衡照论词,遵循浙西词派基本观点。他盛赞浙派先辈的论著说:“词选本以竹垞(朱彝尊)《词综》为最善,吾乡许蒿庐(许昂霄)先生为之评。凡夫抒情之妙,写景之工,以及起结、述换、补贴之法,靡不指 | |
明代私家藏书目录《百川书志》 | 《百川书志》是一部明代私家藏书目录。明高儒编撰。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最早有罗镜泉钞本,后长期以抄本流传,1915年长沙叶德辉有刊本,1919年叶氏刊印的《观古堂书目丛刻》收入此书。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以《观古堂书目丛刻》本为底本、参照翟凤起旧抄本点校出版铅印本,与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合订,此本较为通行。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明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嘉靖时期的武官。在明代武人中喜爱文学、富有藏书的有两人:一是写《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的陈第,二是高儒。 | |
《红楼梦》里《千家诗》 | 《红楼梦》里的诗词自成一景,在江河日下的明清诗歌里别开生面,可谓“诗起三代之衰”。正如脂砚斋所云:作者写此书亦有传诗之意。的确,“红楼”之诗与“红楼”之文,如星与月交相辉映,二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书中的诗词多为作者原创,不过也有部分酒令、灯谜里摘有前人的诗句,例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大家为宝玉庆生日,夜宴怡红院,行的是“占花名儿”的酒令,从宝 | |
清代饮食著作《养小录》 | 饮食著作。三卷。清顾仲清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顾仲清、字咸山,又字闲山,号松壑处士,中村,生卒年不详。浙江嘉兴人。善人物画,画蝶更妍丽,有“顾蝴蝶”之称。推崇庄子学说,认为“著说庄千万言、剖从前之芒昧”,故人又称“顾庄子”。著有《历代画家姓名韵编》、《松壑诗》等。顾仲清在自序中述其著此书经过曰“曾尝著《饮食中庸之道》,及臆定饮食各条,草藁未竟。”康熙三十七年云游至中州(今河南省一带),居宝丰馆 | |
始皇嬴政 |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山东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的至高君主,在秦都咸阳举行盛大隆重的朝会。面对崭新政局,嬴政感到 “王”的涵义过于狭小,不足垂留史册,必须更新名号,以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体现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责成群臣议举尊号。群臣和博士在郑重讨论之后,认为秦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泰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泰皇”,命为“制”,令为 | |
《御制评鉴阐要》概述 | 《御制评鉴阐要》共12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该书乃裒辑《通鉴辑览》 中弘历御批及馆臣撰拟之批语最后经弘历改定者,共798则,按朝代顺序编排而成。共10万余字。批语悉依清圣祖玄烨《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之原则,所谓析疑正陋,有感而发,以垂教于后世。作者同其父祖一样,以清朝皇帝之尊于日理万机之暇,留心典籍,尤青睐史书。于历朝历代治国得失处,深有所感,遂随笔而书,时有灼见。该书乃其指示馆臣按其具体要求编辑《通鉴辑览》后,通阅时随即写成之批语。表明作者之史观。 | |
《历代名贤确论》概述 | 《历代名贤确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学者论述五代以前历史的著作汇编。编选者不详。一般认为书成于南宋。明弘治(1488—1505)年间有钱孟浚的刊刻本。本书的编选者,在明末清初的刊刻本中,有的题为华亭钱福。此显系伪托,殊不足信。因为钱孟浚刊刻时,曾邀长洲吴宽作序,序中未提及本书编选者。盖吴宽作此序于弘治十七年(1504),钱福则登第于弘治三年(1490),两人系同时代人,且共同活动在江南地区,如果《历代名贤确论》确是钱福编选,那么吴宽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提及的。至于一般认为本书的编选者为南宋时人,其原 | |
心学著作《陆九渊集》 | 中国南宋心学(陆王学派)著作。陆九渊长子陆持之于1205年编成《象山先生全集》28卷,另外集4卷。南宋开禧三年(1207)高商老刊于郡庠,南宋嘉定五年(1212)袁燮刊刻于江西。此后版本主要有明正德李茂元刻本、明嘉靖王宗沐刻本、清道光金溪槐堂书屋刻本等。1980年中华书局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参照其他诸本而校订、标点、汇集为《陆九金集》。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或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中国宋代哲学家。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青年时代,立志习武,反对金兵侵扰,后 | |
先秦通史《绎史》 | 《绎史》是专述先秦历史的通史著作。清马骕撰。书成于清康熙九年(1670)。当时即有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史部编年史类。另有光绪间绿荫堂刊本、武林尚友斋刊本,浙江书局刊本等。马骕(1621—1673),字宛斯,一字聪卿。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安徽灵璧县知县,任内有德政。康熙十三年(1673)卒于官。享年52岁。谥“文恭”。骕平生专攻上古史,尤于《左传》融会贯通,除撰本书外,另有《左传事纬》。时人有“马三代”之称。本书总160卷,分5部。卷首附世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