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 梁启超 | 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凡人之情,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故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靡靡而忘倦焉。此实有生之大例,虽圣人无可如何者也。善为敎者,则因人之情而利导之,故或出之以滑稽,或托之于寓言。孟子有好货好色之喩,屈平有美人芳草之辞,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馨艳,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也。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初以来,佳制盖鲜。述英雄则规画《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综其大较,不出诲盗诲淫两端,陈陈相因,涂涂递附,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虽然,人情厌庄 |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 | |
四六文是指什么 | 四六文是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文,也称四六体。在我国古代,写作是非常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的,因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文体。下面我们来说说四六文是什么。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此种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称四六文。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西晋作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骈句成章的短小韵文,为今存可见的较早的四六骈文短章的滥觞。其后,四六 |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小说《战国策》《烈女传》(西汉)刘向、《搜神记》(晋)干宝、《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莺莺传》唐 元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全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醒世恒言》冯梦龙、《警世通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禅真逸史》方汝浩、《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封神演义》陈仲琳、《红楼梦》(《石头记》)曹雪芹高鹗、《镜花缘》李汝珍、《聊斋志异》蒲松龄、《三侠五义》石玉 | |
鲁迅论王鲁彦 |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许钦文所苦恼的是失去了地上的“父亲的花园”,他所烦冤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他听得“秋雨的诉苦”说——“地太小了,地太脏了,到处都黑暗,到处都讨厌。人人只知道爱金钱,不知 道爱自由,也不知道爱美。你们人类的中间没有一点亲爱,只有仇恨。你们人类, 夜间象猪一般的甜甜蜜蜜的睡着,白天象狗一般的争斗着,撕打着… | |
王鲁彦与许钦文 | 王鲁彦与许钦文五四时代之后,在鲁迅作风影响之下,青年从事乡土文艺或为世态人情之刻画者很有几个人,比较成功的则有王鲁彦与许钦文两位。王鲁彦是专在文学研究会发行的《小说月报》上面做文章的。许钦文则为《语丝》、《北新》两定期刊物的撰员。王鲁彦作品有《袖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及未曾收集的短篇甚多。作品感伤灰色的气氛极为浓厚,但其善于描写乡村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心理与生活,则使他天然成为鲁迅高足了。他是宁波人,写宁波民族气质的浇薄势利,极为深刻。像《自立》那一篇记他父亲告诉他兄弟祖上某太公造屋子卖屋子的故事, | |
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研究 | 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研究李鹏程经世文编,即“经世济时”文章的汇编。从魏源代贺长龄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及其后的补编、续编、新编,到民国三年的《民国经世文编》,计有16种之多,近3000万字。从1826年到1914年,历经整个晚清时代,经世文编一部接一部,连绵不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经世文编”现象。纵观16部经世文编,从选文内容而言,都是以经世致用为逻辑起点,以实用为价值标准的。这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 | |
林林总总的清代各类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编》清代辑录的清人经世文选。由贺长龄主持,魏源代为编辑。一百二十卷。道光六年(1826)成书,次年刊行。文编从七百馀家清人奏议﹑文集中,选录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共二千二百三十六篇,时间起自清初,止於道光三年。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每类下又有子目。如学术下分原学﹑儒行﹑法语﹑广论﹑文学﹑师友等。正文前列“姓名总目”三篇,介绍被选录各家的简历及其著作。无文集﹑奏议而选自他书者,也开列说明。文编刊行後,影响很大,翻刻者不断,并出现了许多补编﹑续编 | |
国学入门知识 | 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 | |
《养吉斋丛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养吉斋丛录》史料笔记。二十六卷,余录十卷,共三十六卷。清吴振棫撰,成书于同治十年(1871年)前。吴振棫,字仲云,号毅甫,晚号再翁。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同治十年(1871年)。浙江钱塘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初授编修,道光时,历任云南大理、山东登州、沂州、济南和安徽凤阳知府,贵州粮储道、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云南、陕西巡抚,咸丰五年后,任四川总督。所至有善政。由于他在翰林院供职多年,又长期担任封疆大吏,故见闻甚广,尤其熟悉清朝各种典章制度,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奏议》、《黔语 | |
《竹叶亭杂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竹叶亭杂记》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离官。在其近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里,先后任职于翰林院、南书房、内阁、詹事府、礼部、兵部、刑部、户部、都察院等部门,官至左都御史,多次充当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和朝考的阅卷大臣,又做过河南、浙江两地的学政。因此作者非常熟悉当时的官场生涯、科举制度。他参加过《高 | |
《史通》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史通》史评著作。二十卷。唐刘知几撰。成书于唐景隆四年(711年)。刘知几,字子玄。生于唐龙朔元年(661年),卒于唐开元九年(721年)。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二十岁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薄十九年,后调任定王府仓曹。四十二岁时始任史官,修国史是其一生主要工作。著有《刘氏家史》十五卷,《刘氏谱表》三卷,参加修撰唐朝前期的国史和高宗、中宗、武后及睿宗等朝的实录,还曾因修撰《武后实录》有功受封为居巢子。又有《刘子玄集》三十卷,惜均已散佚。刘知几于编修国史的过程中,常感到受当时朝廷意旨的束缚,不能充分表达他 | |
《涌幢小品》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涌幢小品》史料笔记。三十二卷。明朱国桢撰。成书于天启间,有朱氏家刻本。朱国桢,字文宁,号平涵。生年不详,卒于崇祯五年(1632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谢官归家,长时间不出仕。天启三年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太子太保,曾升为内阁首辅,不久为阉党李蕃所劾,以病求归。纂有《皇明史概》一百二十卷,《涌幢小品》,《大政记》。 | |
《出劫纪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出劫纪略》史料笔记。不分卷。明末清初人丁耀亢撰。成书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生卒年不详。山东诸城人。明诸生,顺治二年贡生。曾任容城教谕、惠安知县。他工诗文,长于戏剧。所著除本书外,尚有《丁野鹤诗钞》及《赤松游》、《表忠记》等传奇行世。本书是研究明末山东诸城等地战乱和李自成大顺地方政权的重要资料。其体例采用分类叙述。全书共分子目十三项:山居志、峪园记、山鬼谈、明真空和尚传、航海出劫始末、从军录事、乱后忍侮叹、避风漫游、皂帽传经叹、陆舫记、孤侄贻谷出险记、保全残业示后人存记、述 | |
《稗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稗说》史料笔记。四卷。明末清初宋起凤撰。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宋起凤,字来仪,号弇山,又号觉庵、紫庭。生卒年不详。直隶广平人。曾侨居沧州,后随父到京师。清顺治年间进士。顺治六年,任山西灵丘县知县,十六年,升广东罗定知州。晚年弃官,寓居富春江上。喜游历,并从事著述。著述甚丰富。有《稗说》、《大茂山房合稿》等。据民国《沧县志》载,共有七十余种。宋起凤之父与太监马云程友善,他常随父亲出入禁苑。所以有机会了解明代朝廷内外的一些事情。本书就是他晚年弃官之后所写的,主要记述他在北京的见闻。自序中说:&ld | |
《池北偶谈》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笔记。二十六卷。清代王士祯撰。王士祯(1634—1711年),山东新城人。原名士禛,因避清世宗胤禛讳,改作士祯。字子贞,一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次年任扬州推官。康熙时累官至刑部尚书。晚年罢归乡里,笔耕不辍。王士祯著作甚富,有《带经堂集》、《阮亭诗钞》、《衍波词》、《渔洋诗话》、《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等等。据作者《池北偶谈》自叙,其所居宅西为小圃,圃中有池,池北有老屋数椽,将其书数千卷庋藏于其中,遂以&ldq | |
《啸亭杂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啸亭杂录》史料笔记。正录十卷,续录五卷,共十五卷。清昭梿撰。正录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前后,续录清嘉道年间(1817—1826年)。昭梿,自号汲修主人,又号檀樽主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官授宗人府候补主事。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代,嘉庆七年(1802年)授敬秩大臣,并得第八等王爵,嘉庆十年袭礼亲王爵。嘉庆二十年有人控告他凌辱大臣,虐待庄头,因此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第二年提前获释。此后昭梿在仕途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并在书中时有表露。道光 | |
一个著作家 | 庐隐 | 他住在河北迎宾旅馆里已经三年了,他是一个很和蔼的少年人,也是一个思想宏富的著作家;他很孤凄,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独自一个住在这二层楼上靠东边三十五号那间小屋子里;他桌上堆满了纸和书;地板上也堆满了算草的废纸;他的床铺上没有很厚的褥和被,可是也堆满了书和纸;这少年终日里埋在书堆里,书是他唯一的朋友; |
阿长与《山海经》 | 鲁迅 |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①我那隐鼠②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
《思无邪汇宝》书目 | 《思无邪汇宝》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巨英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9月开始陆续出版,至1997年8月全部出齐。收录明清艳情小说四十五种,凡三十四册。另有《思无邪外编》二册,收录相关文献十一种。陈庆浩、王秋桂主编,聘请国际著名小说研究专家二十余人担任编辑顾问与校阅,陈益源执行编辑。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原计划出版一个《金瓶梅》系列,但因故取消。其中有《金瓶梅》六册(版已制好未付印)、《续金瓶梅》三册与《三续金瓶梅》二册,早期曾少量印制,流入市场。这套丛书的装帧特点是1 | |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 | 《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卷一《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
成实论(Satyasiddhi-sastra) | Chengshilun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相传诃梨跋摩为说一切有部著名论师鸠摩罗多(童受)弟子,初信其师学说,后来觉得这些没有摆脱《大毗婆沙论》的束缚,拘泥于名相,烦琐支离,乃自穷三藏,以探教说之本源。后到华氏城,随多闻部学习,接触到大乘思想,又泛览九经,评量五部(律),旁究异说,考核诸论,因而著作此论 | |
双照楼诗词稿讲解 | 叶嘉莹 | 汪精卫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一般说起来,向来很少人讲到汪精卫,即便是讲到他也是从政治、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很少人从诗词这方而来着手。而我讲他的诗词中的「精卫情结」,这个题目的选择呢,其实也是有相当的偶然性。 |
国学入门的六大名家经典书单 | 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以下为梁先生所列的国学入门书目,循此迹钻研阅读,或能有不小收益:《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 | |
鲁迅为大学生推荐的12本国学书单 |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章太炎我们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国学知识的积累实在有限。什么是国学呢?它绝非是唐诗宋词这么简单,它泛指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外延甚广。极少为别人推荐书单的鲁迅,为大学生拟了这12本国学书单,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1、计有功:《唐诗纪事》本书收录了唐初到唐末300年间的1150多位诗人的部分诗作,详略适当,同时辑集本事与品评,既是唐代诗歌总集,又是唐宋有关诗评的汇编。2、辛文房:《唐才子传》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