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儒家经典经书介绍 |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尚书》《尚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又称《今文尚书》,被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 | |
儒学入门书目 | 十三经——西汉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至隋唐为九经(增加了仪礼、周礼;化春秋为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两宋而有十三经(论语、孟子、孝经、尔雅)。总而言之即诗、书、易、三礼、三传、论、孟、孝、雅,十三部儒家必读经典。1.《论语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全面而不臃肿,阐释义理精到老练;使读者既可领会微妙,又能不轻易受先存之见影响。精读此书,即知古典文化内蕴幽深趣味,脱离现代讲解、注译之藩篱。可以搭配刘宝楠《论语正义》、杨树达《论语正义》、钱穆《论语新 | |
正史载万斯同 | 万斯同,清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时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少从黄宗羲受业,学问为当时推重。受黄影响,明亡不仕,以修明史为己任。康熙年间,以布衣参史局,历时十九年,审定《明史稿》五百卷。《明史稿》后来经王鸿绪删削为现在的传本,也是《明史》的底本。别有《历代史表》、《群书辨疑》等。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书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 | |
重新审视“东方黑格尔” | 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1813-1881)有“东方黑格尔”之称。他的《艺概》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艺术辩证法的专著。刘熙载是江苏兴化人,不仅是文艺理论家,也是教育家、国学大师。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刘熙载的研究虽然有所推进,这位“东方黑格尔”的形象在学者的心目中日渐清晰、丰满起来,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刘熙载的研究也主要是对《艺概》的研究和讨论。究其原因,可能与对刘熙载其人不甚了解和缺乏更多更新的研究资料有关。扬州大学教授徐林祥的《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 | |
《窦娥冤》之“桃杌”新解 |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代表关汉卿杂剧的杰出成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在对《窦娥冤》进行主题及其进步意义的分析时解释“桃杌”说:“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窦娥冤》的楔子和前三折,注释中对“桃杌”的解释是:“可能是借用古 | |
晚清时期科学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为科学幻想小说的简称,是翻译过来的名词。清末民初译为“科学小说”而非“科幻小说”,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追求的是“科学”而不是“小说”,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启迪民智的目的。换句话说,“科学小说”是作为一种传播科学知识的形态进入中国的。一直到解放初,我国开始大量译介前苏联的科学小说,同时,也把俄文中的“科幻小说”这一名称译介 | |
学佛学什么? |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去增进道德,那么,我们自然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一个模范成员。(一)不杀生——所谓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故意断人命,其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不是昆虫等等。有信徒问:“走路踩死了蚂蚁怎么办?”“蚊子咬我能不能打?”这些顾虑是不必 | |
佛学入门必读书籍的一些注本 | (一)经部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纲要(古南沙门通门阅正七空居士葛彗?提纲)大般若经知津(蕅益大师编)般若经讲记(印顺法师讲)大涅盘经:大般涅盘经涅盘经游意(吉藏)涅盘宗要(元晓)南本大般涅盘经(上下)(刘宋沙门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华严经:华严义海华严经浅释(宣化)华严经疏(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篡要(澄观疏钞李通玄论道霈纂要)华严疏(通理)华严经疏钞(八十卷)(唐沙门澄观撰述)华严经要解(比丘戒环集)华严经探玄记(上下册)(唐沙门法藏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表解华严十无尽藏讲义(能海)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 |
佛学的本质是什么,看完恍然大悟 |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物质谁造的?神是谁造的?均仍不能解答,则仍必归之于无始。故佛学直从有情生命而曰无始。然显现其生命者须有藉乎缘,缘即是合乎生命显现的关系条件。二、诸法唯识变现事。佛学以万事万物之事理曰法,但这一切事理,悉是唯识所变现。唯识变即是事,唯识现即是理。这识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八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万法约分二端,即各别事与共通理。常 | |
道教修仙方法! |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一 、服药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 | |
道教修真的四个层次与境界 | 道教修炼的层次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1、炼精化气炼精化气又称为百目关、小周天。为内丹术筑基功夫后的第一阶段。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帖,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 | |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 1、什么是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 | |
道教的九大经典书籍 | 道家经典——《道藏》《道藏》者,道教一切经书之总集也。夫生天地,和阴阳,包囊万物,亘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纪纲,成就仙业,利乐群生者,教也。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诵经者足以劝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积德累功。仙真圣人所以美教化,移风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经教为津梁也。一般认为,将道书收集整理,编成丛书,从东晋就已经开始,但多数已经流失。现存的早期《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的《正统道藏》。后来继续编撰的还有《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 | |
修真必看这十本书 | 《修真十书》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十篇丹经集大成 《修真十书》简介《修真十书》收录的内丹著作以白玉蟾为最多(资料图 图源网络)《修真十书》六十卷,道教丹经汇编,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丛书所收内丹著作甚众,其中尤以白玉蟾为最多。北宗收有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号栖云子)之《盘山语录》。其时代最晚者为彭耜之弟子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从各方面 | |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 梁启超 | 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凡人之情,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故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靡靡而忘倦焉。此实有生之大例,虽圣人无可如何者也。善为敎者,则因人之情而利导之,故或出之以滑稽,或托之于寓言。孟子有好货好色之喩,屈平有美人芳草之辞,寓谲谏于诙谐,发忠爱于馨艳,其移人之深,视庄言危论,往往有过,殆未可以劝百讽一而轻薄之也。中土小说,虽列之于九流,然自?初以来,佳制盖鲜。述英雄则规画《水浒》,道男女则步武《红楼》,综其大较,不出诲盗诲淫两端,陈陈相因,涂涂递附,故大方之家,每不屑道焉。虽然,人情厌庄 |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 | |
四六文是指什么 | 四六文是文体名,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南朝,盛行于唐宋。唐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文,也称四六体。在我国古代,写作是非常注重韵律美和节奏美的,因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文体。下面我们来说说四六文是什么。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句式整齐的四六字句,被称为四六文。此种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故称四六文。四六文常用于表章奏记的撰写。西晋作家陆机《演连珠五十首》,每首都是四六骈句成章的短小韵文,为今存可见的较早的四六骈文短章的滥觞。其后,四六 |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 小说《战国策》《烈女传》(西汉)刘向、《搜神记》(晋)干宝、《太平广记》(宋)李昉﹑扈蒙﹑李穆等、《世说新语》(南北朝)刘义庆、《莺莺传》唐 元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全传》施耐庵、《金瓶梅》兰陵笑笑生、《醒世恒言》冯梦龙、《警世通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禅真逸史》方汝浩、《杨家府演义》作者不祥、《封神演义》陈仲琳、《红楼梦》(《石头记》)曹雪芹高鹗、《镜花缘》李汝珍、《聊斋志异》蒲松龄、《三侠五义》石玉 | |
鲁迅论王鲁彦 | 看王鲁彦的一部分的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许钦文所苦恼的是失去了地上的“父亲的花园”,他所烦冤的却是离开了天上的自由的乐土。他听得“秋雨的诉苦”说——“地太小了,地太脏了,到处都黑暗,到处都讨厌。人人只知道爱金钱,不知 道爱自由,也不知道爱美。你们人类的中间没有一点亲爱,只有仇恨。你们人类, 夜间象猪一般的甜甜蜜蜜的睡着,白天象狗一般的争斗着,撕打着… | |
王鲁彦与许钦文 | 王鲁彦与许钦文五四时代之后,在鲁迅作风影响之下,青年从事乡土文艺或为世态人情之刻画者很有几个人,比较成功的则有王鲁彦与许钦文两位。王鲁彦是专在文学研究会发行的《小说月报》上面做文章的。许钦文则为《语丝》、《北新》两定期刊物的撰员。王鲁彦作品有《袖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及未曾收集的短篇甚多。作品感伤灰色的气氛极为浓厚,但其善于描写乡村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心理与生活,则使他天然成为鲁迅高足了。他是宁波人,写宁波民族气质的浇薄势利,极为深刻。像《自立》那一篇记他父亲告诉他兄弟祖上某太公造屋子卖屋子的故事, | |
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研究 | 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研究李鹏程经世文编,即“经世济时”文章的汇编。从魏源代贺长龄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及其后的补编、续编、新编,到民国三年的《民国经世文编》,计有16种之多,近3000万字。从1826年到1914年,历经整个晚清时代,经世文编一部接一部,连绵不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经世文编”现象。纵观16部经世文编,从选文内容而言,都是以经世致用为逻辑起点,以实用为价值标准的。这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 | |
林林总总的清代各类经世文编 | 《皇朝经世文编》清代辑录的清人经世文选。由贺长龄主持,魏源代为编辑。一百二十卷。道光六年(1826)成书,次年刊行。文编从七百馀家清人奏议﹑文集中,选录有关经世致用的文章共二千二百三十六篇,时间起自清初,止於道光三年。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每类下又有子目。如学术下分原学﹑儒行﹑法语﹑广论﹑文学﹑师友等。正文前列“姓名总目”三篇,介绍被选录各家的简历及其著作。无文集﹑奏议而选自他书者,也开列说明。文编刊行後,影响很大,翻刻者不断,并出现了许多补编﹑续编 | |
国学入门知识 | 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 | |
《养吉斋丛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养吉斋丛录》史料笔记。二十六卷,余录十卷,共三十六卷。清吴振棫撰,成书于同治十年(1871年)前。吴振棫,字仲云,号毅甫,晚号再翁。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同治十年(1871年)。浙江钱塘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初授编修,道光时,历任云南大理、山东登州、沂州、济南和安徽凤阳知府,贵州粮储道、按察使,山西、四川布政使,云南、陕西巡抚,咸丰五年后,任四川总督。所至有善政。由于他在翰林院供职多年,又长期担任封疆大吏,故见闻甚广,尤其熟悉清朝各种典章制度,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奏议》、《黔语 | |
《竹叶亭杂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竹叶亭杂记》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离官。在其近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里,先后任职于翰林院、南书房、内阁、詹事府、礼部、兵部、刑部、户部、都察院等部门,官至左都御史,多次充当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和朝考的阅卷大臣,又做过河南、浙江两地的学政。因此作者非常熟悉当时的官场生涯、科举制度。他参加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