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10句精华,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 《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原有100篇,分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1、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罔:无,没有。上天没有一直关爱的亲人,只会亲近那些能敬爱上天的人;人民没有时常思念的国君,能过爱戴人民的,人民就会思念他。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人要追求旧的交情,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的才好。 | |
王阳明: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境、有挣扎、有痛苦、有迷茫。经过层层磨练之后。愿你自己成为太阳,驱散万里乌云,照亮来处去处,纵然身边无人守候,也可以拥有温暖自己的力量。1、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五百年前,王阳明历经生死劫难,在贵州龙场悟道归来,行到洞庭湖时,他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王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 | |
内圣外王的儒家活法 | 儒家可能是在众多学派与思潮中,活得最明白的学派。这不奇怪,儒家的思想根源和起点是《易经》,是经过三千多年的累积和汇总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儒家的“内圣外王”取自于《易经》的“内数外象”。儒家认为世界的演变发展过程是:起初混沌太极,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就是一生二;二生四象,即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四象而后生八卦,即宇宙的八种基本元素,即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而后成万物象。流程细节虽然繁杂,但是规律从未变过,如果说,有一个主线定数贯穿其中的 | |
何为“良知”,中国哲学中的“良知”概念 |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 |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 | |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毗卢世尊一代时教中之根本*轮也。以其陈义太过高远,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于世尊入寂之后,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结集,藏之龙宫,垂六百余年,隐而不传。迨龙树菩萨兴,始入龙宫诵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于义天焉。相传,文殊大士于世尊灭后,与阿难海众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大华严经时,就世间大、中、小三种根机,将经分为上、中、下之三部。上部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经则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观前二部经,渺若渊海,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乃诵得 | |
什么是犯太岁 | 《渊海子平》说:“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又经云:“岁伤日干,有祸必轻,日犯岁君,灾殃必重。”岁君伤日,如庚年克甲日干,犹如君治臣,父管子,上治其下,于理为顺,故不为大害,日犯岁君,如甲日干克戊土流年干,为臣犯君,子逆父,以下凌上,其理难容,其凶难免。若五行有救,四柱有情,其年反必进财,如甲木日干克戊土太岁,四柱原有庚申金或大运中干透庚辛制伏甲木,使之无力克伐戊土 | |
二十八宿指的是什么 |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 | |
东洋史说苑《老子化胡经》 | 一不论什么宗教,在其他国民之间传播之际,总会跟这个国民原有的旧信仰发生冲突。佛教亦然,东渐中国以后,便跟中国人固有之道教儒教发生冲突。尤其是对道教有长时期激烈的冲突。佛教之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67)的时候,根据《汉法本内传》(据唐智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所引),其后不久永平十四年,五岳同士等对于佛教弘布愤愤然,道士聚集了六百九十人上表,愿意与佛僧就神通之术决一雌雄。但结果是按照勅命在国都洛阳西郊白马寺之南门外,设立高坛,坛上堆积道经放火烧掉,不仅道士的秘术穷尽之徒,道经悉被焚 | |
《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载有老子西行的传说。传文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过,关于老子出关而“莫知其所终”的记载在司马迁那里只是一种传闻,司马迁本人也无从证实,而且与佛教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最早将此事与佛教拉上关系的是东汉时期的大臣襄楷,他在延熹九年(166)给汉桓帝的一封上疏中提到:又闻宫中立黄 | |
《乙未日记》摘录 | 林则徐 | 道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癸未。西北风。晨起赴松篔溪处送行,篔溪于二十九日交卸关篆,即拟就道,余以今日赴宝山,不及待其发棹,故先至其署中一别也。…… 二十九日。甲申。晴。黎明至太仓州,苏松太道阳观察来见,即与同行,拟由嘉定水路赴嘉、宝交界之罗店镇,甫过州城十五里,河窄水浅,换坐小舟,行三十里过嘉定县城,又十八里至罗店,已二鼓矣。…… 三十日。乙酉。晴。黎明饭罢,陆行十六里,至北王庙,系修工之处,即上塘看工,历观石洞、牛头 |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 重印說明 《叢書集成》初编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三五年開始编輯出版,選定宋、元、明、清四代的叢書一百部,原擬分訂四千册,每册一號,共四千號,計劃分十批出齊。後因抗日戰争爆發,出書中斷,初編已出版的計三千四百六十七册,未出者五百三十三册。 我國輯錄羣書匯為叢書,始自南宋俞鼎孫的《儒學警悟》與左圭的《百川學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其编選也各有特色,各有側重。這些叢書,凡比較重要的,都已收入《叢書集成》之中。 據商務印書館原書目凡例介紹:“初编叢書百部之選擇標準,以實用與罕見為主;前者為 | |
易学与科学的未来 | 以启蒙的精神重新认识已成为传统的科学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分析当代科学的困境并提出实现其“革故鼎新”的进路已势在必行,从易学的遗惠中寻找解决科学的出路不失为进路之一。与从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讨论道家和从科学的人性化讨论儒家不同,这里从当代科学在基本原理、方法论和理性三个层面所显露矛盾、困难和不足讨论易学,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态势推断,易学中的循环原理、生成论和理一论可能成为催生新科学的睿智。一、循环者乃道易学主张以阴阳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循环论,朱熹(1130~1200)集大成提出&ldq | |
以科学的观点看象数学――兼论道家与易学 | 本文以科学的观点考察易学象数传统。首先讨论易学研究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其次讨论象数学的兴衰与科学互动的关系,最后讨论象数和数术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价值。在这种讨论中,象数学在易学中的地位和道家文化的作用被评价。最初的古《易》可能只是符号系统。在配以占筮记录以后则成了占筮书,并有所谓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的演变。唯《周易》传世,而《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但据文献记述两者符号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周易》同为八经卦和六十四重卦。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易传》的形成才使《周易》成为具有哲理意义的典籍, | |
章太炎:“庄周梦蝶”与“内圣外王” | “以西来之风,演南华之旨”,章太炎(1869—1936)挚友释宗仰(1865—1921,别号乌目山僧)曾如是评骘其名著《齐物论释》。《齐物论释》是以佛解庄之典范,太炎在此书中以哲学的眼光、以重视认识论的法相学对《齐物论》相关名相和思想进行深度诠释、细致演绎。太炎著此书的学术抱负是“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自述学术次第》),并自诩此书“一字千金”(同上书)。不过,此书与他其余著作一样,绝不是传统以佛解庄的书斋 | |
神静与守神:对《老子》的不同诠释 |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元典,其“成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迄今发现的《老子》简本、帛本与传世本的对照中可以看出,《老子》文本并非是“亘古如斯”(宁镇疆语),而是在结构上有变更,在内容上有增损。这表明,从战国中后期至西汉中期《老子》传世本形成,《老子》文本处于演化塑形的过程中。虽然如此,早期《老子》的“成书”对战国后期思想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早期以“子学”形式展开的诠释《老子》之作。其 | |
《淮南子》“闭四关,止五遁”的修道意涵 |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绝代奇书”,也是汉代道家最重要的代表性论著,在中国道家走向道教的历史演变中发挥着极为特殊的理论桥梁作用。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在《淮南子》中围绕如何“修道”的问题,设计出了一整套细密周详的道家修炼功法。其中《本经》一篇中所言“闭四关,止五遁”是其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刘安等人对道家“修道”方式及要求的独特思考与认识,从中亦可看出其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的修道理念所 | |
《周易》:从卜筮之书到哲理之书 | 《周易》如何从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是先秦易学史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孔子与《周易》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周易》的解读。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随着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的出现,孔子学《易》释《易》已基本成为定论,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即“《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这就将《易》与史巫之途区分开来。帛书《易传》明确提出以德义解《易》,并将阴阳、五行与四时融入易学体系中,最终形成包含天、地、人、君在内的整体易道观,此乃《周易》 | |
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及成因 | 伴随着儒学主体地位的重新确立,宋代的《论语》研究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论语》研究的数量大增,而且《论语》的注解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学进入了所谓的“宋学”时代。一、宋代《论语》研究的勃兴唐代以降,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作为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的儒学也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新形势呼唤新理论的诞生。而鉴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必须通过创造性解释来完成。因此,许多硕儒名士纷纷著书立说,希冀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解释,来重建儒学的合法性依据之地位。于是有&ldqu | |
中华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 四川四川省安岳县鱼龙乡杨氏“清白传家”字派:“伏轩子亭杨,仲元启秀长,世代殉祖武,清白永逐芳”。 四川安岳县杨家湾字派:“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 四川省内江市杨氏字派:“贤书堂华庆,仁义礼至昌,永远洪升达,忠孝节义长 ”。 四川广元 杨氏字派:“生恒金文玉 长青永发春 本元培德厚 正有世代新 ”。 四川省旺苍县(祖上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杨氏字辈:“忠开学大 | |
钱穆与《先秦诸子系年》 | 辛亥革命,钱穆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后来进入到中学,从一般的语文教育到后来中学教授《四书》和《国学概论》,钱穆走出了一条独自读书治学的道路。这条道路,现代学者看起来,不免嗤之以鼻,认为是民科。但是,如果我们阅读他早期的作品,如《国学概论》和《四书释义》后,就会发现他还是严格参照了传统学术的方式进行撰写。 | |
《先秦诸子系年》解读 | 钱穆先生早年注重考据,其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先秦诸子系年》是一生得意之作,他在自序中称自己“以诸子之书,还考诸子之事,为之罗往迹,推年岁,参伍以求,错综以观,万缕千绪,丝丝入扣,朗若列眉, 可寻指”。顾颉刚也称赞其“作得非常精炼,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在考证诸子的方法上,他深受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影响,比较熟练自如地运用考据学中的本证、旁证、理证等方法去考辨诸子的生卒年事。书名以考据,实则因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可谓是史料学的一种体现。史料与考据是密 | |
风水学派 | 一、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学派以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为理论根据理气的风水术,简称为“三合派”。三合派的创始人是杨筠松祖师,杨筠松、曾文 、廖禹、赖布衣被誉称为赣南风水术的四大祖师。“三合”一指龙水向三者相合,二是指十二地支的三合局,即申子辰三合水局,寅午戌三合火局,巳酉丑三合金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地支三合理论是杨公风水术消砂纳水的主要理论根据。生旺墓三合,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 也。火生于寅,壮于 | |
《柳如是别传》与读书方法 | 三联书店新编《陈寅恪集》隆重问世。《陈集》收入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著述,共十三种十四册。其中,读书札记、书信集、讲义及杂稿,均为新辑面世。其开本、装帧十分雅致。日前,堪称寅恪先生压卷之作的《柳如是别传》一书领先出版,这是对我国读书界的一个新贡献。陈美延女公子不辱父命,担任《陈集》的编者,为此付出了许多辛劳。寅恪先生晚年书斋称“金明馆”,又称“寒柳堂”。据说,“金”指后金,即清朝。那么,金明馆或与寅恪先生晚年治明清史事有关。另外,我们从《 | |
魏晋佛教史 |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