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曾国藩40种大智慧,指引当下人生的40味奇药! |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虽然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存在争论,却已堪称圆满。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 |
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 在家庭中,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有着更高的上限。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飞多远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做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其后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 | |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
梁启超10句话,9个子女皆成大才! |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小编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0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 | |
四大名著神点评,以前真是白读了(句句精辟!) | 关于四大名著的书评很多,但将四大名著糅合在一起评的却少。此文颇有新意和见地,尤其开篇的对比评述,言简意赅,思之有理。01. 总结与感慨。三国写了一个大时代,水浒写了一帮大英雄,红楼写了一个大家族,西游写了一伙大妖怪。三国玩的是心计,水浒玩的义气,红楼玩的感情,西游玩的是感性。三国在国,治国,兴国,安国,丧国。水浒在气,勇气,义气,豪气,霸气。红楼在情,亲情,爱情,宦情,民情。西游在趣,情趣,游趣,野趣,妖趣。 02. 细分区别。三国写了一次变革,水浒写了一次冲动,红楼写了一场恋爱,西游写了一次旅游。所谓道 | |
中国风水十大名著 | 一、中国风水第一书——《宅经》宅经《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二、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经》葬经《葬经》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 | |
《名公书判清明集》详细介绍 | 《名公书判清明集》简称《清明集》。宋代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分类汇编。十四卷。编印者没有署姓名,只题了“幔亭曾孙”的别号。这个别号的意思是“武夷乡人”。可以确定《清明集》的编印者是福建崇安人。本书约成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或稍后。判词作者共四十九人,其中事迹可考者只有十九人。他们分别是:胡颖、蔡杭、翁甫、吴势卿、刘克庄、范应铃、吴革、方岳、宋慈、真德秀、马光祖、王遂、姚珤、李昴英、叶武子、赵汝腾、王伯大、史弥坚、方大琮。胡颖,字叔献,号石璧。生年不详,卒 | |
《道德经》10大智慧名言,字字珠玑,受益无穷 | 《道德经》虽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永不过时,充满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10句名言,共同学习领悟古人的智慧。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不会在早上一直刮个不停,暴雨也不会整整下上一天。自然现象如此,人生在世也是如此,逆境和困苦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2、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小心谨慎,始终如一,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了。我们之所以会经常遭遇失败,就是因为不能从一而终,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 |
老子的无为概念是什么 | 我们该如何理解无为这一概念?这是决定我们是否能正确解读经文内容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知道无为这一概念是老子学说中特有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说明我想要了解这一概念的意义我需要立足于老子,立足于《道德经》的经文,要看看老子使用这一概念时代表着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无为这一概念的定义我们只能从经文中去找而不能跑到经文之外去。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都有创造新概念和新词汇的现象,而那些属于作家自己新创造的概念和词汇的含义我们也只能从作家本人的作品中去找,不可能到他们的作品之外去找寻。比如,我 | |
诠释:《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一本享誉世界的不朽著作,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奉为旷世经典、万经之王的奇书;是世界上被翻译的语言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文化名著,其道家学说的智慧可运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治国、修身、处世、养生......尽收眼底,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外名人给《道德经》做出令人惊叹的极高评价。尼采 | |
简说曾子与《大学》 | 一、曾子其人(一)孔子的关门弟子曾参。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生于春秋时代,周敬王十五年。其父名点,是孔子深为喜爱,甚至欣赏的弟子。曾点在五十三岁时,将十七岁的曾子送入孔门学习,曾子是孔子门下最年少的弟子。曾子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年,至二十七岁时孔子过世。故曾子深得孔子真传,可为关门弟子。(二)儒家“宗圣”曾参。曾子是孔门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弟子,他的著作主要有四种:一是《论语》,二是《曾子》,三是《孝经》,四是《大学》。据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子主持,他的弟 | |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意义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一个个人提高自己实现自我的一个指导,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事实,只要参与了社会活动,似乎都可以对应到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意义1现实意义是什么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 | |
陈继儒《宝颜堂秘笈》目录 | 笔记丛书。明陈继儒编刻。二百二十六种、四百五十七卷。《千顷堂书目》类书类著录称:“陈继儒《宝颜堂》二十卷,又《续秘笈》五十卷,又《广秘笈》五十卷,又《普秘笈》四十六卷(原书四十九卷,“九”字疑误),又《汇秘笈》四十一卷。”此处之卷数实为种数,数目略有差异。辑者自序云:“余得古书,校过付抄,抄过复校,校过付刻,刻过复校,校过即印,印后复校。”所收书包括陈氏自著:《见闻录》、《珍珠船》、《偃曝余谈》、《岩栖幽事》、《太平清话》等十六种,余 | |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10句精华,指引人生的大智慧! | 《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又称《书》或《书经》,原有100篇,分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1、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出自《尚书·商书·太甲下》。罔:无,没有。上天没有一直关爱的亲人,只会亲近那些能敬爱上天的人;人民没有时常思念的国君,能过爱戴人民的,人民就会思念他。2、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出自《尚书·商书·盘庚上》。人要追求旧的交情,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的才好。 | |
王阳明: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 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境、有挣扎、有痛苦、有迷茫。经过层层磨练之后。愿你自己成为太阳,驱散万里乌云,照亮来处去处,纵然身边无人守候,也可以拥有温暖自己的力量。1、你对了,世界就对了五百年前,王阳明历经生死劫难,在贵州龙场悟道归来,行到洞庭湖时,他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王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 | |
内圣外王的儒家活法 | 儒家可能是在众多学派与思潮中,活得最明白的学派。这不奇怪,儒家的思想根源和起点是《易经》,是经过三千多年的累积和汇总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儒家的“内圣外王”取自于《易经》的“内数外象”。儒家认为世界的演变发展过程是:起初混沌太极,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就是一生二;二生四象,即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四象而后生八卦,即宇宙的八种基本元素,即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而后成万物象。流程细节虽然繁杂,但是规律从未变过,如果说,有一个主线定数贯穿其中的 | |
何为“良知”,中国哲学中的“良知”概念 |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 |
佛教中的“嗔”是什么意思? |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 | |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我毗卢世尊一代时教中之根本*轮也。以其陈义太过高远,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故于世尊入寂之后,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结集,藏之龙宫,垂六百余年,隐而不传。迨龙树菩萨兴,始入龙宫诵出,此一一乘慧日方重朗于义天焉。相传,文殊大士于世尊灭后,与阿难海众于铁围山间结集此大华严经时,就世间大、中、小三种根机,将经分为上、中、下之三部。上部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经则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菩萨观前二部经,渺若渊海,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乃诵得 | |
什么是犯太岁 | 《渊海子平》说:“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又经云:“岁伤日干,有祸必轻,日犯岁君,灾殃必重。”岁君伤日,如庚年克甲日干,犹如君治臣,父管子,上治其下,于理为顺,故不为大害,日犯岁君,如甲日干克戊土流年干,为臣犯君,子逆父,以下凌上,其理难容,其凶难免。若五行有救,四柱有情,其年反必进财,如甲木日干克戊土太岁,四柱原有庚申金或大运中干透庚辛制伏甲木,使之无力克伐戊土 | |
二十八宿指的是什么 |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 | |
东洋史说苑《老子化胡经》 | 一不论什么宗教,在其他国民之间传播之际,总会跟这个国民原有的旧信仰发生冲突。佛教亦然,东渐中国以后,便跟中国人固有之道教儒教发生冲突。尤其是对道教有长时期激烈的冲突。佛教之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历67)的时候,根据《汉法本内传》(据唐智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所引),其后不久永平十四年,五岳同士等对于佛教弘布愤愤然,道士聚集了六百九十人上表,愿意与佛僧就神通之术决一雌雄。但结果是按照勅命在国都洛阳西郊白马寺之南门外,设立高坛,坛上堆积道经放火烧掉,不仅道士的秘术穷尽之徒,道经悉被焚 | |
《老子化胡经》的形成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曾载有老子西行的传说。传文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过,关于老子出关而“莫知其所终”的记载在司马迁那里只是一种传闻,司马迁本人也无从证实,而且与佛教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最早将此事与佛教拉上关系的是东汉时期的大臣襄楷,他在延熹九年(166)给汉桓帝的一封上疏中提到:又闻宫中立黄 | |
《乙未日记》摘录 | 林则徐 | 道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癸未。西北风。晨起赴松篔溪处送行,篔溪于二十九日交卸关篆,即拟就道,余以今日赴宝山,不及待其发棹,故先至其署中一别也。…… 二十九日。甲申。晴。黎明至太仓州,苏松太道阳观察来见,即与同行,拟由嘉定水路赴嘉、宝交界之罗店镇,甫过州城十五里,河窄水浅,换坐小舟,行三十里过嘉定县城,又十八里至罗店,已二鼓矣。…… 三十日。乙酉。晴。黎明饭罢,陆行十六里,至北王庙,系修工之处,即上塘看工,历观石洞、牛头 |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 重印說明 《叢書集成》初编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三五年開始编輯出版,選定宋、元、明、清四代的叢書一百部,原擬分訂四千册,每册一號,共四千號,計劃分十批出齊。後因抗日戰争爆發,出書中斷,初編已出版的計三千四百六十七册,未出者五百三十三册。 我國輯錄羣書匯為叢書,始自南宋俞鼎孫的《儒學警悟》與左圭的《百川學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其编選也各有特色,各有側重。這些叢書,凡比較重要的,都已收入《叢書集成》之中。 據商務印書館原書目凡例介紹:“初编叢書百部之選擇標準,以實用與罕見為主;前者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