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解道——两千年前的科学观 | 在对“老子”的注释方面,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唯物的认识;一是唯心的认识”。持唯物认识的,认为“道”是一种物质,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持唯心认识的,认为“道”是精神,这种虚寂的东西,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认为老子的“道”有二重性,在多数情况下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某些情况下指精神实体。持上述观点的各种注释,有一个共同看法,以为“老子&rdq | |
《唐太宗入冥记》 介绍 | 作者佚名,出于敦煌藏经洞。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为斯2630。《敦煌变文集》卷二据斯2630号残抄本整理录文,并作如下说明:“本卷原甚残缺,每行末各缺二、三字。又原卷似分为多页,为伦敦博物馆整理时误黏,故秩序倒置,文义不明。现在开首一段,是原来放在中间的,今移置在首。”按,此卷前后皆残,卷中缺字不少。题目佚缺。王国维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东方杂志》十七卷八号)一文中首次介绍此篇,并拟题为《唐太宗入冥记》。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皆沿用不改。苏藏14 | |
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的诠释 | 一、《春秋》及《左传》孟子提到《春秋》有好几次:「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史记》也有相关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 | |
论清代“扬州二马”的刻书理念 | 清代图书出版的历史形态主要是指刻书。清代刻书有官刻、坊刻和私刻三种主要类型。清代私刻空前兴盛,出版主体一般是学者士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丰富藏书进行校勘编印。他们一般以崇尚文化为宗旨,不以市利为目的。明清徽商贾而好儒,他们以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藏书为后盾,也积极加入私人刻书的行列,“扬州二马”便是典型代表。典型性表现在:其一,二马刻书数量很多;其二,二马刻书精美,有“马版”之称;其三,二马刻书具备了清代私家刻书的一般特征,即不图市利,崇尚学术。学界关于&ldquo | |
木兰故事与中国形象 | 一纵观当代,日益拓展的文化交流在不断消除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偏见,修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论者指出:“在对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的表述上,过去,美国传媒往往将其片面地解读为女性的或粗野的异国文化,但是从中美两国的当代影视和畅销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来看,随着近年来东亚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他们对中国人形象的大众表述和解读有所变化,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正逐渐显示出新的一面。”并特别举出被美国影视业以大制作动画巨片形式推出的《花木兰》为证据:“不可否认,近年来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 | |
试论张养浩散曲的清丽风格 | 明代朱有权在其《太和正音谱》评论张养浩散曲“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也称张养浩散曲“多明丽之作”。究其散曲集,清丽确是其重要风格之一。其清丽风格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就散曲内容和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其曲心境澄明,风物清丽;其次,就其散曲语言和艺术意境而言,其曲新洁简约,境象玲珑;最后,就由散曲韵律所体现的听觉效果而言,音韵流转,声律调谐。一、心境澄明 风物清丽心境澄明,风物清丽,是指清丽山水在创作主体纯净心境 | |
《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 | 引言一、语料的选择东汉末年,张仲景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此书问世后不久,就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但未见杂病部分。北宋仁宗时的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了一部叫《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书,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此书王洙于馆阁蠹简中得之,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论杂病,下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今书以逐方次于症候之下,以便检用。所论伤寒, | |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提出“中国文艺复兴”的问题。1923年梁启超考察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说:“总而言之 | |
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 | ——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探微“皇后”为皇帝嫡妻,是皇帝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后名称首创于秦始皇,而真正形成制度并不断完善则是在西汉时期。如《汉书·外戚传》云:“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基本继承汉代,但也具有一些新的时代特点。本文仅就其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略作分析。一、多立皇后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多立皇后。此事始见于东吴末帝孙皓时 | |
哈佛学派儒学观的奠立、嬗变与成熟 | 历史地看,中国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中心,因此,西方世界的汉学(Sinology)研究亦有着很长的历史。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的汉学研究于18世纪中期即已肇端。不过,汉学研究在西方世界的开展并不均衡。尽管美国现在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状况,美国的汉学研究则要比欧洲晚出得多。而且,美国初期的汉学研究完全是欧洲汉学研究的翻版。然而,在美国本土儒学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年)等的努力下,这种情形很快得到了改变。费正清不 | |
唐代书手墨迹特征初探 | 唐代的书手来源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既有任职于官府图书文化机构的“楷书”、“楷书手”、“御书手”、“群书手”,更有佣书于民间的贫寒文人、经生等等。他们的书写大都是以实用为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某种既定的格式或规律进行,其墨迹不乏端雅娟秀的典籍经文的缮写,更有着平实随意的日常实用性书写,展现出不同于时代潮流之上名家书法的特殊一面,他们的书法活动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唐代书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书手墨迹的书体多样,包括 | |
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 | 随着“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的转变,近年来关于宋代朝廷之于乡民的管理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1]。然而,已有研究大多在关键性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疏失——简单套用“行政区划”、“基层行政”等现代概念替代宋朝“职役”这一历史专用名词,对“职”、“役”共同构成“职役制度”的特性,也还缺乏清晰的梳理。 针对于此,本文谨从辨 | |
《尚书》史诗考 | 一、汉语史诗之说,由《诗》而及《书》夫史之传承,自其原始,辄经神话而诗话而载册而书刊,以至于今,此验之人类学相关研究尤明。古国文明如巴比伦、希腊、印度等,都有史诗,我国少数民族亦尔,且繁种竟以百计。岂汉文化独无?必有、实有。盖商代之前文字未得,结绳刻木而已,依文化史发展普适之理,若非盛于口传史,则三皇五帝事迹等等,不得而传也。然则汉语口传史今由何处觅遗迹?曰:神话传说之散见于古籍外,《书》、《诗》尚存史诗之篇幅众数,尤确然可观矣。史诗之程式框定内容,详其事且不致异变,乃非散言传说可收效者。说汉语有史诗,还 | |
杨振宁:科学与佛教 |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 “中国哲学史”源远流长。从《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到《明儒学案》,都可以视为广义的中国哲学史。然而,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则是始自20世纪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学界回顾这个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时,倾向于把1900至1949年作为一个阶段,并以胡适和冯友兰为其代表人物。而胡、冯二先生都是以西方哲学为准来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因此,这种倾向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1900至1949年的中国哲学史仅有一种西方化的研究模 | |
《风月梦》与扬州文化 | 问世于鸦片战争之后的《风月梦》能够真实反映那一时代的城市生活,而与普通的世情题材或妓女题材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城市小说当然以写城市为主,写出城市特色,且是特定时代的城市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乃是体现城市小说的世俗性品格。《风月梦》的内容是对19世纪扬州时代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扬州风俗文化的弘扬。[9]扬州之风俗特色,从名物到女妓,从节令到风俗,在《风月梦》中都有反映。《风月梦》书前有道光戊申(二十八年,1848)邗上蒙人自序,作者当为扬州人,余者不详。[4]“《风月梦》所附的1848年作者自序 | |
农学古籍概览 | 二画卜式养羊法(养羊法) 卜岁恒言 十二月纂要 二如亭群芳谱 九华新谱 三画山居要术 山居四要 山蚕谱 山左蚕桑考 大农孝经 大观茶论 士农必用 三径怡闲录 三农纪 四画尹都尉 王氏 王良相牛经 牛经(相牛经) 牛马书 牛书(贾朴)牛皇经 牛经方 牛书(杨时乔) 牛经(贾氏) 牛经切要 牛经备要医方 月政畜牧栽种法 月季花谱 水牛经 水云录 水蜜桃谱 亢仓子 分门琐碎录 天彭牡丹谱 天工开物 天机秘录 日食菜物 元亨疗马集 木棉谱 五画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四时纂要 四时栽种记 四时栽接花果图 四晨类要 四 | |
儒家董无心与墨子弟子缠子有辩难,著《董子》 | 马总《意林》卷一载缠子佚文云:“缠子修墨氏之业,以教于世。儒有董无心者,其言修而谬,其行笃而庸。言谬则难通,行庸则无主。欲事缠子,缠子曰:‘文言华世,不中利民。倾危缴绕之辞者,并不为墨子所修。劝善兼爱,则墨子重之。”“董子曰:‘子信鬼神,何异以踵解结? 终无益也。’缠子不能应。”《文选》卷三十陶渊明《杂诗二首》李善注据《缠子》引董无心曰:“无心,鄙人也,不识世情。”《文选》卷 | |
自由与颠覆:南泉普愿禅学思想特征的一种解读 | 南泉普愿是一位在中国禅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但是,他又没有像其他一些与他齐名、或者影响远远没有他大的禅学大师那样建立起自己的宗派,这是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本文拟就诸传记、灯录所载南泉普愿事迹中的某些提示,就其禅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行为进行研究,并试图对此给出一种解答。一《五灯会元》卷三《南泉普愿禅师》载:“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者,郑州新郑人也。姓王氏。幼慕空宗。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诣嵩岳受具足戒。初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次游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门百门观,精练玄义。后扣大 | |
唐代妇女被误读的开放生活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这种开放自然也渗入到妇女的行为中,诸如衣着的暴露,行为的奔放,唐代上层社会的女人们穿胡服、打马球甚至像唐高祖的女儿平阳公主还披坚执锐和丈夫柴绍一起驰骋疆场。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史学家们往往会用李唐来自陇西,属于鲜卑后裔,所以生活方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元素来解释。同时,“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宫廷开放的生活方式被下层的妇女们所接受,从而给人们的感觉是整个唐代的妇女们都过着比前代更为自由的生活,少了束缚,多了奔放,这样的理解真的准确吗?我们可以用 | |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 | 《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周敦颐本人之手者的证据同样不能让人信服。前人多已指出,周的好友潘兴嗣所做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更应该是被读为“……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而不是“&hell | |
《大诰》 | 《大诰》 :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逃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封建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大诰》所列罪案,诽谤皇帝、结党乱政、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抗粮、抗差、抗租约占百分之八十,这类罪过主要有官吏玩忽职守、滥 | |
《海经》时代的社会经济考略 | 我国先秦古籍完整流传到现在的实在不是很多,这其中《山海经》毫无疑问是属于最古老、最奇特的一种,历来使用、研究它的也不乏其人,但是都没有真正触及到它的实质,主要原因是一直没有弄明白三个最主要的问题:1.它的制作时代及作者。2.它记述的地理位置。3.它记述的时代。首先要说明的是,《山海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面的《山经》部分,一部分是后面的《海经》部分,这两部分本来不属于一本书,它是两本各自单行的古书,《山经》全称叫做《五藏山经》,《海经》部分原名叫做什么现在不能确知,何幼琦先生认为就是《史记&mi | |
明朝君主集权下士人心态的变化 | 明朝是一个士人人文品格流变的年代,也是文学品性之道与君权皇帝治世之势纠缠混杂的朝代,虽然说明朝帝王专制、集权在不断空前强化,但也应该指出的是 ,当时的士人确是这个时代实际的受益者。从太祖到世宗,明皇与当时代士人在不同帝王心态与政治思想指导下,两者关系变化起伏。可由于帝王权力和欲望在明代得不到制度上的限制,因而理想状态上的和谐是很少能够实现的,士人们也为此进行过抗争。虽然有过很多的胜利,但更多的是付出了沉重代价。而直到阳明心学产生后,士人们才得到了一个救赎式的转变。②(一)洪武时期明初的洪武时期,由于&ld | |
陶渊明四出四隐的原因探讨 |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最终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写作的《归园田居》(其一)中对自己的之前出仕之间的生活做回顾时评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认为自己先前徘徊于政治与田园之间的生活是对自己心灵的巨大折磨和个性的极大束缚。而通过今人对其生平的种种研究已经证明诗中的“三十年”并不准确,真正的数据是“十三”即从其第一次出仕从政担任江州祭酒(陶渊明二十九岁)始到最后一次从政而辞去彭泽县令(陶渊明四十一岁)终,确然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他经历了宦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