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 一、神会和中国禅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经过慧可、僧璨两代相传,至道信、弘忍时正式形成禅宗——“东山法门”。但此后成为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创立并由其弟子发扬光大的南宗,而曾经在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以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及其弟子普寂为代表的北宗却逐渐衰微。禅宗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与慧能弟子神会的努力分不开的。神会(684-758),俗姓高,襄阳(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从师学习儒家经书,又自读《老》、《庄》,出 | |
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 | 一、神会主持度僧和死后入葬洛阳问题(一)神会主持度僧的地点不在洛阳神会(684-758)在遭到贬逐,流徙各地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8世纪中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危机四伏,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族将领安禄山(?-757)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部在范阳起兵叛乱,击败唐军,南下攻入洛阳。次年称帝,并遣兵攻入长安,同时命其部将史思明(?-761)占领河北十三郡。玄宗逃 | |
《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介绍 |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扉页书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征播奏捷传》。六卷一百回。题“清虚居吉瞻仙客考正,巫峡岩道听野史纪略,栖真斋名衢逸狂演义,凌云阁镇宇儒生音诠”。作者又号玄真子,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藏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日本尊经阁。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 | |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修禅法者少,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禅经以后,习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严、慧观、慧远,北齐的僧稠,北周的僧实等人,都以禅法高妙闻名远近,受到 | |
石头希迁及其禅法 | 禅宗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以后分裂为以神秀、普寂等人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与其弟子为代表的南宗。南宗在慧能去世之后,经过其弟子神会、本净和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人的传法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已经传播到南北方广大地区,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和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表现突出,起过重大的作用。从他们开始,南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本文仅就希迁及其法系、禅法思想作概要介绍。一、希迁的略历现存记载希迁事迹的资料中比较可靠的有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僧所编的《祖堂集 | |
黄香生平疑点考 | 东汉名臣黄香,是一个以孝闻名,以才著称,以廉驰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故而千百年来备受国人景仰、推崇。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史籍佚亡,致使对黄香的生前身后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诸如他究竟出生于何年,史籍缺载;其卒年诸说不一,难判正误;他救灾有功,使“荒民获全”,反而免职,让人迷惑不解;逝世后归葬家乡源口,源口今在何处,等等。这些疑点对今人全面了解黄香,深刻认识黄香,科学评介黄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研究黄香必须突破的难点。本文通过深掘本传以觅踪,采撷佚史以补缺,旁征类事以求证等方法,对 | |
王维禅诗二首蠡测 | 菩提萨埵,佛教中堪称大德者,俱为大觉有情之人,唐代多才多艺的大诗人王维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人。王维(701-761)[1],字摩诘,后世称之为“诗佛”,那么其诗作内容与佛教之密切关系便不言而明。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徐增《而庵诗话》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王维的诗作以其山水田园诗为代表, | |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 | 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文心雕龙》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1]同时她用骈文写成,情辞俱佳,金声玉振,益人神智,涵修心灵。在传统的国学四部中,《文心雕龙》属于集部中“诗文评”之类,《四库全书》提要囿于传统观念,对于集部诗文评类及其《文心雕龙》是这样评骘的:“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 | |
浅析南越兴亡的原因 | 一秦末汉初的南越国(前203~前111年),又叫南越或南粤,在越南被称为赵朝或前赵朝。都城番禺(今广州)。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两省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的北部。它是由秦末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建立的,自赵佗共传五世九十三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被西汉灭亡。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虽曾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藩属国。但赵佗表面称臣,背后称帝,南越国实质上是与西汉并立的封建政权。二秦汉之交,南越为何能够兴起并延续近百年呢?除与内部因素有关外,还与西 | |
《水浒传》主题新探 | “主题”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关于长篇叙事作品的“主题”的概念,但却有李渔“立主脑”的提法: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1]关于“主脑”,李渔的解释也是游 | |
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素有注重对话的传统,通过对话营造文学氛围,探得精神之奥秘,诗话传统便是这种文化特点的表现。南朝(公元420—589)的文学批评秉承了魏晋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的传统,重视对话与文艺批评的互动关系。其中尤以梁代萧梁皇室的对话风尚,对于当时的文坛影响巨大。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是指昭明太子萧统与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这兄弟三人从小就在父亲梁武帝萧衍的濡染下酷嗜文学,都有许多文士聚集周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文学观点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状,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中立派或者 | |
世界第三悖论《红楼梦》 | 先看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经典悖论例子。1.一个克里特人说:“我说这句话时正在说谎。”你说他说的是真话还是谎(假)话。这个悖论出自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克里特人伊壁孟德,使得希腊人大伤脑筋,连西方的圣经《新约》也引用过这一悖论。2.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悖论柏拉图调侃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下面说的话是谎话。”苏格拉底回答:“柏拉图上面说的话是对的。”谁说的对或错。柏拉图、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对后世西方哲学有重要影响。对第一例。你说克里特人说的是 | |
吏之流品考 | “官吏”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个并列语词,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语素即官和吏组合而成。秦汉以前官和吏并无太大区别。秦汉以后,官、吏的出身渐渐出现了差别,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释官和吏的区别:“官,事君之吏也”、“吏,治民者也”,在许慎的解释中,官和吏只有职权范围不同的区别,并无流品高下之分。事实上两汉时期,吏已经有了流品走向。唐宋时期,官与吏的出身已经相当有区别,到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中国政治史上的吏胥之害。“吏”的流品走 | |
中国古代的公共医疗慈善机构考略 | 吴猛 | 追溯中国古代的医疗事业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代表上层统治阶级利益的医疗机构,很早便已经建立并具有相对完善的体制。据《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可见周代的医疗机构较为健全,既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等人,又分食医(管饮食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当然这种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可能只是封建帝王及其家眷 |
《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古“今文经”的评述 | 一、古“今文经”的典籍这里要说的古“今文经”,也就是儒家主要景点在先秦乃至秦汉之交前后不断涌现,西汉学者为其整理,钻研并形成今文经学学派时期的今文经主要典籍。所谓今文经,是相对两汉后出的古文经而言的。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明确指出:“案今古文经皆述圣经,尊孔教,不过文字说解不同而已;而其后古文家之横决,则有不可训者。”因此,今文经是一个历史意义上的概念,只有同古文经比较,才有价值。由于遭秦始皇焚书之厄,汉代搜求儒家经典的途径有两种:一种 | |
李贺无家室考辨 | 一在中唐诗人李贺短暂的一生中,由于文献资料记载语焉不详,有限的几则资料又或隐晦不明,或舛误阙疑,片鳞半爪,真伪莫辨,使得其生平的几个重要问题也如其许多诗歌的旨意一样成为扑朔迷离、各执一是的谜团,至今尚无定论,家室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今人研究李贺生平所本的史料,主要是两《唐书》列传中的李贺小传、唐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序》、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以及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和宋代李昉《太平广记》中的相关记载。其中只有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序》中提到“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王定保《唐摭言》提 | |
由“知天命”析探孔子前后期体用之差异 | 一、前言众所皆知,思想型态之良窳,实乃系乎民族命脉之衰兴。是故,从古至今庙堂者所力倡之孔氏学说,其论述于现时然否表里一致,是否仅存其形而漫涣其神,均有赖吾辈以“格物致知”之信念;行「审问、慎思、明辨」之行笃确切,方能于黝暗之世举光明之炜。孔氏之世距今已然二千余年。若问:吾人要如何方能竭泽穷通究其学思深义?则应之曰:求真之道无它,惟“听其言,观其行”斯足矣!若再问何以吾人于此观点为阐述重心?则再答之曰:“天垂其鉴,人宜自勉,百代一世,道心无违&rd | |
“治大国若烹小鲜”献疑与三释 |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通行本《老子》第六十章中的一句话。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是讲述治国之道。并由此也言说老子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这种说法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可谓不刊之论。但是对于此种注释和解释,本人宁愿做如下评论:大而不当,空洞无物。何处如此解释?请允许我举例以示“大道之道”:此种评价如同评价一个人,曰:在性别上没有问题,不可以怀疑他的性别。试问:这样的解释可以“尽”或者说“说出”“该人”的 | |
朱子理学点评录 | 汪灏 |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少有的堪与孔孟相提并论的文化巨人。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他及他的学说的评价是很不公允的,同时也谬误百出,其影响时至今日。有人一讲到朱熹的学说,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故而,笔者选择了一些最能体现朱子理学精神的语句予以释评,希望能对正确了解朱子思想有些裨益。朱子理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固非片言只语便能阐明,但管中窥豹,能有一斑之见,便是笔者心愿。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与“诗” |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兼擅诗词文,为金源一代文学泰斗。其诗现存一千三百余首,与宋代之苏东坡、黄鲁直、陆放翁诸人,并称为宋金四大家;其词存作三百八十余首,亦为中州词坛冠冕;其文辑存二十六卷、二百余篇,鹰扬文场数十年。他又以创作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身份,展开文学批评,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及《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论诗三十首》,着眼于评论古代诗人,它所讨论的范围,上自曹魏,下迄宋金,历时一千多年。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绝形式。在对传统和现实扬弃的整合中凭自己的天赋跟勤力,元好问实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唐 | |
论良知的呈现 | 在20世纪初叶,熊十力在与冯友兰交谈时曾提出一个命题:良知是呈现。对于当时的情况,牟宗三记载道:“三十年前,当吾在北大时,一日熊先生与冯友兰氏谈,冯氏谓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是一个假设,熊先生听之,即大为惊讶说:‘良知是呈现,你怎么说是假设!’吾当时在旁静听,知冯氏之语底根据是康德。而闻熊先生言,则大为震动,耳目一新。”(牟宗三,1999,第153页)“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牟宗三,2005,第10 | |
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下想、思、虑的义理辨析 | 一、想、思、虑的本义阐释(一)文字训诂1.想《六书精薀》:“字意从心从相,言有所著也。”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相”字的本义是“以目观木”,许慎的《说文解字》将“相”列入“目”字部,解释道:“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宋代的戴侗说:“相,度才也。工师用木,必相视其长短、曲直 | |
清人的“词史”意识及晚清爱国词述略 | 词盛于两宋,衰于元明,而复振于清。清词号称“中兴”,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明朝的遗民故老,有感于宗社之沦亡,哀恸于生民之疾苦,黍离麦秀之悲,一托之于词,词多变徵之声。例如屈大均、王夫之诸家之词,凄凉怨慕,几可与南宋末汐社诸遗民之作相媲美,于是一变明人之陋,词的内容有了变化,词的格调也有了提高。然而对于词的格律一端,仍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自朱彝尊、厉鹗之后,浙西词派大兴,但是时值“康乾盛世”,天下渐趋承平,文人学士畏惧清政府的高压和文字狱, | |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关系到儒家文化的消退、精英政治的转换和传统社会的终结,甚至标志着东亚古代文明的衰弱。百年过后论科举,我们不仅要看到为兴学堂而废科举的历程和现象,还应探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用更为广阔的视野,站在东亚全局,或者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科举停废,便会看出一些仅仅从清末废科举本身观察不到的东西。尽管具有明显的局限和弊端,但科举制是中华文明的产物,而科举停废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 | |
《红楼梦》叙述节气蕴意新探 | 一、真实与虚构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⑴它以某几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它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交游来往等生活文化细节和对官宦交游、园林建筑、家具器皿、红白排场等经济政治掌故,都进行了真切实录般的摹写,具有非凡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出现,在1791年用木活字印行后流传更广,“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⑵自从它刊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