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集部”包括哪些典籍? | 《四库全书》集部将其分为楚辞类、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共收历代作家总集、别集各种点校、集解本以及诗文评及计1282部,26757卷。其中一些诗文评和笔记小说被收入子部的杂家和道家类别之中。属于楚辞类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萧云从《离骚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二十五篇》、张诗《屈子贯》、方绩《屈子正音》、马其昶《屈赋微》等。文学总集有:萧统《文选注》、冯惟呐《古诗纪》、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祯《古诗选》、徐陵《玉台新咏》、郭茂 | |
“子部”包括哪些典籍? | 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建立一个学派的人物文集列入“子部”,包括哲学、宗教、科技、医、农、兵、法以及类书、杂著等诸多方面。实际上,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十分庞杂。《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历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总收典籍930部,17566卷。其中“杂家”类也收录现在图书分类中归于文学类的诗文评的一些笔记,如俞文豹《吹剑录》、周密《齐东野语》、王士祯《池北偶谈》等。& | |
“史部”包括哪些典籍? | 《四库全书》的“史部”将中国古代史类典籍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等11类,计7119种,275857卷。主要可分为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历史地理和地图几大类。通史主要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郑樵的《通志》。断代史有东汉班固的《汉书》,南北朝宋朝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唐代房玄龄等的《晋书》,梁朝沈约的《宋书》,梁朝萧子显的《齐书》,唐朝姚思廉的《梁书》、《陈书》,北齐魏收的《魏 | |
“经部”包括哪些典籍? |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rdqu | |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 | “一花五叶”指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它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 | |
什么是“国学” |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 | |
三皇五帝 |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 | |
三藏 | 《西游记》第十二回说道:玄奘法师正与众僧讲经说法,那菩萨在下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向菩萨讨教。菩萨道:“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于是勾引得玄奘翻山越岭、艰苦跋涉,远赴西天求取真经,并指经取号,唤作三藏。那么,“三藏”是一种什么东西 | |
中国历史年表 | 原始人类 生存年代 生活习性及进化特征(附资料) 考古地带 有 | |
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最终结局 | 伯嚭:害贤祸国,国破被诛伯嚭(pǐ),春秋晚期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大夫),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起初,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与伍子胥同舟共济,出谋划策,为吴国出了不少力。但得志后,他利欲熏心,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眼看要灭亡了,越王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送了大量金钱美女。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之后,就极力怂恿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议和请求,使越国有了喘息的机会。越王到了吴国之后,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以绝后患,伯嚭极 | |
《天演论》与鲁迅的救亡理想 | 父亲亡故之后,时年17岁的鲁迅于1898年离开了故乡绍兴,拿着母亲给的一点旅费来到南京,只为上一所无需学费的学校。与此同时,甲午海战的惨败给中国学者们心中带来的危机感也终于在经历了三年沉淀之后迎来了爆发: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党在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之下推行了戊戌变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也终于问世。戊戌维新的失败、洋务运动的荒唐以及《天演论》中“社会进化论”的概念都给予鲁迅强烈的冲击。尽管鲁迅没有全盘接受严复书中将中国建成殖民帝国的终极理想,但他 | |
华严经疏注 | 华严经论一卷,后魏灵辨造。华严游意一卷,隋吉藏撰。华严还源观科三卷,隋吉藏撰。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唐李通玄造论,志宁厘经合论。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大意一卷,唐李通玄造。华严经决疑论四卷,唐李通玄撰。华严经骨目二卷,唐实叉难陀撰述。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唐释杜顺述,澄观释。华严五教止观一卷,隋杜顺说。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隋杜顺说,唐智俨撰。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释杜顺述,宗密注。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唐智俨记。 | |
古代10大父子对话场景 | 周公-伯禽【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译文】鲁公伯禽当初受封至鲁 | |
校猎赋(羽猎赋)介绍 | 辞赋名篇。西汉扬雄作。《汉书》及《文选》均见载。《汉书》扬雄“自序”作《校猎赋》,班固《赞》作《羽猎赋》。元延二年(前11)十二月,成帝到上林苑狩猎,扬雄跟随皇帝从上林归来,于是献《校猎赋》以讽谏。篇前有长序言,先道古代圣帝明君营苑囿、狩猎限制于“三驱”之意:“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那时不“夺民”以建苑囿,故甘露落其中庭,凤凰巢其树,草木茂盛。汉武帝广开上林,其“游观侈靡,穷妙极丽&rdqu | |
扬雄校猎赋(羽猎赋)评介 | 扬雄这篇《校猎赋》,是他赋作中较重要的一篇,显示了他的赋作的一般倾向。就内容上说,这篇赋与《河东》《甘泉》《长杨》诸赋一样,是起意讽谏结果却“欲讽反劝”;就艺术表现上说,想象丰富,刻划细微,铺陈夸张,语言更加散化,多用拟声拟态之词,充分体现了扬雄自己的赋作以及汉赋的某些艺术特点。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散体赋。关于这篇赋的写作背景,《汉书·扬雄传》在赋前有一段文字,(此文字《文选》移作赋序了)大意是,元延元年(12)十二月,孝成帝校猎,扬雄随从他去了,认为上古二帝 | |
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新与旧》 | 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收小说9篇:《萧萧》、《山道中》、《新与旧》、《菜园》、《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萧萧》写萧萧十二岁便作了童养媳,丈夫比她小九岁,她与丈夫(她叫他弟弟)感情还不错,但是她渐渐地懂了事,羡慕自由的女学生,能听懂小伙子花狗唱的情歌,后来并失身于他,而他却远走高飞了。萧萧想了各种办法把肚子里的花狗的种打掉,都未能如愿,最后还是生了下来,且是一男孩。当他十二岁时,萧萧为他接了个亲,而这时萧萧已经又生了一个孩子—&mda | |
住宅风水堪舆口诀50条 | 1、厨房与厕所同宫,家中必有一凶。点评:此为“水火相激”,易成“火水未济”之局,主疾病灾厄。2、大门对阳台,破败不聚财。点评:此为穿心堂煞,就是大门正对后门、后窗、阳台成一条直线,房屋入气口与出气口彼此相对,气进气去,财来财去,所以不聚气不聚财。3、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住宅在庙宇的前方,就像家人要向庙宇神灵作供,所以再多钱财也会耗尽。反之,庙后方的住宅,就好像神灵般接受 | |
《记丁玲续集》介绍 | 沈从文著。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945年重庆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再次印行。全书共十节,收作者、丁玲、丁玲友人及孩子的照片八幅。全书从1923年春天作者同丁玲在北京首次见面写起,先介绍了丁玲的家世,解释了她由于兵乱而成为湖南常德人的经历。丁玲的父亲是一个曾留学日本,颇为大方洒脱的人,虽然他在丁玲十岁上就去世了,但他对丁玲的性格仍有影响。丁玲在可以读中学的年龄时,先在桃源县读师范,因受新思潮的影响,结同女伴到长沙、上海、南京求学,显示出丁玲早期的女性解放意识。丁玲十八岁时到了北京,她边工作 | |
鲁迅挨“骂”录 | ●陈源(笔名西滢):“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长虹(即高长虹):“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ldq | |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那么是哪十三朝呢 | 说到古都就不得不是这个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十三朝分别是哪十三朝呢?这个问题其实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的让大家仔细的说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一起来学习看看,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学习收藏。西安就是曾经的古长安,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朝古都,浩浩荡荡的千年文化在长安城中尽显无疑,它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以及埃及的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西安还被我国称为六大古都之首,那么西安究竟是哪十三个古都,它曾经经历过怎么的文化洗礼和战火冲击呢 | |
三从四德指的是哪些 | 说到古代的三从四德,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制度在古代的时候可是非常流行的,专门是用来约束妇女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那么这个“三从四德”到底指的是哪些呢?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三从四德指的是哪些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辅助)夫、夫死从(抚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古时候为妇女设立的道德标准。男性选择妻子的标准。2、三从四德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ld | |
顾炎武的诗学史意义 |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就学问的广博论,一时无出其右。前人评价亭林之学,往往推崇他以实证方法,开乾、嘉考据学的先河,其实就考据而言,亭林的学问远未臻精密。钱大昕纠弹《日知录》中率尔未确之说,甚至以为未尽脱明人旧习。我想,若以乾、嘉之学的标准衡量,钱大昕的判断似不为过言。亭林学术的真髓实际在寓学问思辩于典礼制度的考究之中,在实证性的考据中阐明古今之变、治道之要,他的全部著述都贯注着通古今之变的闳通见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情怀。这种见识和胸襟成就了亭林学术博大的气象。置 | |
荀况行年新考 | 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 | |
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现象解析 | 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颇有值得探研的意蕴。所谓“谶谣”,是一种利用隐晦而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述预言的神秘性谣歌。它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近世太平天国时期,又出现了一个相对性的高潮,甚至影响所及,过后还有人热衷造作有关太平天国的谶谣。本文即拟对相关情形进行概要的考察解析。一这个时期生发的谶谣,是以清方与太平天国对立、争斗的情势为中心题材的。具体看来,内容上起码涉及下述一些典型方面:一是从宏观上预言战乱形势者。譬如有说当奕zhǔ@①即位改元咸丰之时,有童 | |
不能不读的85篇精彩古文 | 1.陋室铭 刘禹锡(唐)字梦得 《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 韩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ig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