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春秋五霸 |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ld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八):历代文史工具书 | 所谓文史工具书,是指为方便阅读文史类书籍而提供相关资料的书籍,起着一种阅读工具作用。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下面主要介绍: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表、图志,典章制度,类书,域外汉籍及研究七类,每类下分若干子目。“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红楼梦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七):文论、诗话、词曲话 | 一、文论1、《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魏文帝集》《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 | 1、《西京杂记》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 | |
《四部丛刊》目录 | 《四部丛刊》是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辑印的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主要校辑者为张元济。收书内容以常见古籍为主,版本全用稀见善本,用照相影印的方式出版。采用的底本以涵芬楼所藏为主,又博采众家所藏秘本。全书分《四部丛刊》、《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3部分。初编于1919-1922年间陆续出版,1929年重印时,抽换了一些书的版本,给一些书加了校记。1936年又出版了初编的缩印平装本。《续编》和《三编》分别于1934年和1935年影印出版。此外尚有影印《四编》之议,因抗战爆发而中止。 | |
常见古典小说的原名和又名 | 《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 又名《全汉志传》、《按鉴演义东西汉志传》、《东西汉全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盘古至唐虞传》 又名《盘古至唐虞传》、《帝王御世志传》、《盘古志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 又名《有商志传》、《有商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传》 又名《有夏志传》、《有夏传》。《按鉴演义东西汉志传》 又名《全汉志传》、《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东西汉全传》。《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 又名《南北两宋志传》、《南北宋志传》、《南北宋传》。《案中奇缘》 又名《案中奇缘第四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 | 1、《新编五代史平话》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梁史》、《汉史》都缺下卷。采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讲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相替的局面。这部书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暴政、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集 | 1、《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 | 词别集1、《握兰集》《金荃集》晚唐温庭筠著。温庭筠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温庭筠诗集》。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色彩浓艳,情思婉约,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表现出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又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词作以《梦江南·梳洗罢》和《菩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 | 1、《蔡中郎集》东汉蔡邕著。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性至孝、好辞章、数术、天文,工书画,善鼓琴。灵帝建宁四年(171),征辟司徒乔玄府,出任河平长,诏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遭诬陷,罪髡钳流放,次年遇赦还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直到献帝即位时,董卓为司空,召署祭酒,甚为敬重,三日三迁,后 |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土风、风谣。包括“周南”、“召南”、 “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 | |
丹书铁券: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 |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 | |
中国书法系年 |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 | |
古代中医名人简录 | 华 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 |
中华医学史概述 | ── 讲述中医历史 继承传统文化一门科学的历史,就在这门科学本身。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有五千年左右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中医科学也因此成为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门科学。其体系庞杂,理论丰富,所衍生出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其发展脉络历历在目,原始文献丰富翔实。形成了有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的独特理论框架。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这一时代的医学没有文字记载,但通过文物考古研究和民间的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和想象出当时尚处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如何与疾 |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 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 | |
宋代宰执(宰相、执政)名号变更简表 | 宰执名 北宋初 神宗元丰后 徽宗政和后 南宋初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同宋初 同宋初,但称“三公” 同政和之时 三公 太尉、司徒 | |
唐代中枢三省名称变更简表 | 年代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附注 高祖武德三年 尚书令、左右仆射 中书令 门下侍郎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即位后不再授其职于人。 高宗龙朔二年 改称中台,改 | |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 朝代 部曹建制 演变情况 周 六官 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西汉 尚书四曹 成帝时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此时之曹即“部” 东汉 | |
唐宋元明清官员章服制度表 |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 服色 冠式 带 鱼袋 笏 附注 一品 紫 三梁冠 金玉带十三銙 金饰鱼袋 象笏 | |
清代文武官员散阶简表 | 品级 散阶等级 文官散阶名称 武官司散阶名称 授阶方式 正一品 一等 光禄大夫 建威将军 诰授 从一品 二等 荣禄大夫 | |
唐代官员爵位简表 | 等级 爵号 视品 食邑 一 王 正一品 万户 二 嗣王、郡王 从一品 五千户 三 | |
唐代官员勋级简表 | 等级 勋号 视品 十二转 上柱国 视正二品 十一转 柱国 视从二品 十转 上护军 视正三品 | |
唐代文官散阶简表 | 阶级 品级 文散阶 授阶方式 一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 册授 二 正二品 特进 册授 三 | |
清代文武品官岁俸简表 | 品级 文官岁俸 武官岁俸 一品 180两 从一品正俸81两,加支524两 二品 155两 正二品67两,加支444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