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   作者:林克智

作者介绍:林克智(1939~  ),毕业于台州师范专科学校,佛教居士。现任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禅者,梵文为dhyana,音译禅那,略称为禅,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具审虑之用,静即定、虑即慧,故禅那即为定慧均等之妙体妙用,亦即心体寂静。

大珠禅师说:“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动,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可见宗下禅之体为涅槃妙心,依离语言文字顿悟一心,教上别传向上之宗旨者是为禅。故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它为我们指出摆脱桎梏、走向解脱自由的道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中国禅铄古震今的名言,它包含了禅宗的全部主张。故学一点禅,对修行者来说,不管你修何法门,都是有好处的。

禅 学 之 源

释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于涅槃会上拈华,迦叶微笑,以心印心授与迦叶。据经载:初有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罗华献佛,请佛坐其身而说法。继因世尊拈此华普示大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惟迦叶尊者领会佛旨破颜微笑,佛即将此华付与迦叶,并授以衣钵为真传之信物,是为第一代祖。佛灭度后三月,迦叶命阿难离竹林外出。阿难既出,因此而大疑,遂于深林静悟,终豁明大事。于是仍返竹林说道:“迦叶师兄开门!”迦叶言:“如何去而复返?”阿难曰:“大事明矣,顿悟彻矣。”迦叶曰:“既已明彻,何不见面?”阿难即时彻底大悟,即以本具之神通妙用,随便而入,迦叶即以如来心印与衣钵真传授与,是为第二代祖,并请升宝座结集经藏。禅于印度至菩提达摩,历二十八世,其传承之关系为: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波  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密多、佛陀难提、伏驮密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伽耶多、婆修盘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

达摩西来,道传东土为初祖。师于少室面壁九年待机传法,后得慧可断臂求法,即以无言之心印无言之心,是为中土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神秀皆为六祖。慧能大师得衣钵,其法行于南岭之南,故称南宗;神秀大师之禅盛行北地,故称北宗。北宗渐,获如来禅之踪迹;南宗顿,得祖师禅之真髓。世称南能北秀、南顿北渐,即源于此。

世传“拈华微笑”,“折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可知中国禅之源头。但学者之见与此相左,我们亦无奈其何,学佛者当依“四依四不依”之原则思之,即明。

禅 之 真 伪

禅为见性成佛之道,但于修法亦有真禅及邪禅、非禅之分,其种类各家区分不一,据惠光禅师所述,禅有十九种之多,若不具足参学的眼光,则易入邪禅、非禅,故须识别之,现综各家之语略说如下:

1口头禅:不肯参悟,又不去领会禅理和宗旨,但只袭取禅家肤浅之常语以为谈资。此种人妄称作家,种种葛藤  之又  ,处处自相矛盾,更不知自己早入邪见,反诉真实禅家为邪,呵佛骂祖乱说一通。如此之人胡说乱道,谈之何用?难免华报,果在三途。

2鹦鹉禅:犹如鹦鹉学语不明禅意,学来几句机锋转语,逢人即唱,遇佛即歌。

3野狐禅:此为对未真见性而侈谈超脱豁达的一类假禅之贬称,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禅。出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对答学禅者的一则故事,据《古尊宿语录》卷一等载,百丈上堂时常有一老人听法,一日自谓于迦叶佛时住持此山,时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答云“不落因果。”因此一语答错,五百世堕野狐身。百丈以“不昧因果”一语纠正其误,老人大悟,乃脱野狐之身。

4铲子禅:空解之邪禅,以贤圣高人的法语乱铲,妄谓扞卫正法,实则邪见深重。其人胸中了无些许义理或世间各种对立之法,空解诸法而不知拣择。

5黄杨禅:俗谓“黄杨木岁长一寸,遇闰年则倒缩”。禅家借此呵钝汉参禅而少有进步者,大慧禅师说:“这汉参黄杨木禅,倒缩了。”

6枯木禅:枯木比喻无心之状态,或只执着于终日坐禅而不饮不卧,而无向下化他之功用。有公案谓昔有婆子,供养一僧廿年,常遣女送饭,并给奉一切。时女年十六,一日婆命女抱僧定曰:“正恁么时如何?”僧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归举似婆,婆曰:“廿年供养个俗汉。”遂逐僧,焚却庵。

7葛藤禅:垂示不直,如葛藤  树。譬烦恼之多,驴唇马嘴长篇阔论,将佛祖术语东扯西拉,赞自谤他,强人信受,说得太多令人厌听,此路不通谓之葛藤。

8文字禅:宋代洪觉禅师有《石门文字禅》30卷,可作用功之参考,为其门人觉慈所集录。以文字解说禅法同于言说,故亦称此为葛藤禅;指禅门修行者,本人无坐禅修行之实际体验,仅于文字上解释禅之文字禅者。

9九带禅:宋代浮山法远禅师,对初学禅者常用九种方法接引之,其学人编为《佛禅宗教义九带集》。禅师所示之九种方法为:佛正法眼藏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又锁带、平怀常实带。清隐禅师云:“参得浮山九带禅,归时自有归家路。”

10老婆禅:以婆心过切之语,亲切叮咛之禅。禅宗认为师家当以学人之根性,善巧接化。若一味说示,过分关切,恐有碍学人自行探索、开发智慧之机会,有悖于禅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宗旨。

11哑梦禅:例如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有无会,莫作虚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吞也不落,吐亦不出,荡尽从前的恶知恶见,久则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忽然憬悟。犹如哑子忽醒了千年大梦,所得之圣境只许自知,何能与人道者,故称哑梦禅。

12如来禅:指佛地之禅定,即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之广大妙用者,为四禅之一。此禅超越一切异见,融摄一切万法,在一切诸法中,平等而证更无差别,可谓一切圆证,故称如来禅。又宗密禅师将禅分为五种,其中最上乘禅称为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达摩祖师门下除慧可得其神髓是祖师禅外,大都仅滞于义解名相,而未至祖师西来之真禅味,故仰山慧寂禅师另立祖师禅之名,以此为达摩所传之心印,表示祖祖相传以心印心之意。

13祖师禅:又称南宗禅。特指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语言,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以心印心,见性成佛。宗密禅师于《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将禅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五种,达摩祖师所传即此中之最上乘禅。然后世之禅徒反视此为五味交杂之禅,而谓祖师所传之真实禅方为一味清净之禅,特称为祖师禅,认为如来禅为教内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了义至极之禅。

14棒喝禅:禅师接人之作风,或用圆棒,或以大喝。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大意?”檗便棒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顿悟檗旨,济回黄檗机锋敏捷,檗又打,济便喝。济后接人棒喝交驰,故今谓警醒人之迷误者曰“当头棒喝”,令人警悟。

15一指禅:指尽天地悉摄于一指头上,为禅宗之着名公案。昔金华俱胝禅师初住庵时,因实际尼之三问而不知应答,愤慨无措,欲弃庵往诸方参访,后逢山神告示,得遇天龙和尚,天龙以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参学僧来,师皆竖一指以对,不别提唱,机宜应便。师后临示寂,谓众:“吾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16一味禅:为纯一无杂之最上乘禅,亦即顿悟禅。指顿修、顿入、顿寂、顿悟之一味禅。《禅宗正脉》卷2载:有僧辞归宗云:“欲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曰:“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其僧即止,专学一味禅,后大彻悟。

17一字禅:指唯以一字可表达禅之宗旨,又称一字关,为云门文偃禅师之特殊宗风。《碧岩录》第八则载:“翠岩夏末示众云:‘一夏以来,为兄弟说话,看翠岩眉毛在么?’保福云:‘作贼人心虚。’长庆云:‘生也。’云门云:‘关!’”《雪窦评唱》此谓:“千古无对,关字相酬。”指保福、长庆所答皆非,独有云门一字禅能对得此问。又如:僧问:“弑父弑母佛前忏悔,弑佛弑祖向甚处忏悔?”云门曰:“露。”又问:“如何是正法眼藏?”云门曰:“普。”后凡禅林师家,以一字答复学人之疑问者,都称为一字禅。

18三字禅:又称云门三字禅。文偃禅师接引学人时,常以“顾、鉴、咦”三字说破禅旨。顾谓自我反省,鉴谓自我鉴戒,咦为言诠不及、意路不到而领略到玄旨,亦指超绝一切,于孤峰顶上宴坐自适之境界。云门深得其师睦州道明、雪峰义存二师宗风之妙用,而以机锋险绝独步禅林,其所说之法语与接化学人之问答,语句简洁,而有如电光石火,其一字禅、二字禅及三字禅皆脍炙人口,属应机而说之顿悟禅。

19上乘禅:禅无深浅,悟有差别,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为小乘禅;悟我、法皆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为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本自具足,妙智正信此心是佛,即性是法,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禅,又名为最上乘禅。

上述之19种禅,包括真伪正邪,其1—4为宗门所不应有;5、6两种虽可有而无法策进,此两种禅名死水潜活龙;惟第7种不可亲近,近则烦恼增盛;其余皆可参学,唯以棒、喝禅世眼第一,为顿悟法门。顿根利器者门门皆可顿悟,顿超者法法都可顿超,见性者常常见自本性,明心者处处即明真心。禅师云:明即是心,无心不明,亦即明法。见即是性,无性不见,见性即见佛,法法不离自性,佛佛不离真心,自性三宝本来具足,不假他求全凭矢志,应以彻底顿悟为目的。

南 宗 禅 法

上文已谈及菩提达摩之法脉,传至弘忍禅师后,分为慧能与神秀两支:神秀大师因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其教说盛行于北地;六祖慧能大师则于韶州(今属广东)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法门,扬宗风于南方,故称南宗。

南宗禅之特点为:禅风已完全摆脱教网,不堕于名相,不滞言说,倡修证不二、迷悟一如之说。指出人人均有本觉之妙心,烦恼妄念非实有,故扬“一超直入如来地”之顿悟,后称之为祖师禅,或谓南顿。

慧能大师令人从般若行起修,大师于《坛经中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大师教人所修的,是定慧统一的般若行,故在《坛经》中又说:“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认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从而,我们可知大师的主张是以慧为定,定在慧中,故其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此,则修行者可不离日常生活之行住坐卧而行一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定能自利又利他。其禅修亦不必先求入定,或去住静观心,是为最上乘禅。

佛教的修学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基础。六祖大师对此看法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不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自性虽是无念、无相、无住而如如不动,但其能兴起慈悲心广度一切众生,故又名心地。心地清净无染也无是非,故戒行清净,是为自性戒;心地离一切境,无有挂碍得大自在,此即智慧现前,故称为自性慧;心地于一切境不着有无、染净、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相,是为离一切乱相之自性定。由是而修明心见性,直下承当,则是大师所提倡的最上乘禅法。

慧能大师初见五祖时,即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可知六祖未出家之前就是一位佛性论者。大师以佛性论为依据,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将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划等号,所不同者只是迷与悟而已。大师这一思想,在其嫡传弟子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表达得最为明白,其中:“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然天真佛。”即说明见一切法真性,即见佛性。证一切法真性,即证佛果。

此即为六祖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要思想。大师弘扬圣教大阐宗风的主要道场是曹溪宝林寺,于大师门下的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如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法海集其言行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大师弟子中,出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统,均为七祖。让传马祖道一,一传百丈怀海,海传沩山灵祐与黄檗希运两支派,皆为十祖。祐传仰山慧寂,合为第一沩仰宗,慧寂为第十一祖。运传临济义玄,独为第二临济宗,为十一祖。思传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与天皇道悟两支派,皆为九祖。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合为第三曹洞宗,本寂为十二祖。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传云门文偃与玄沙师备两支,皆为第十三祖。偃为第四云门宗,备传罗汉桂琛,琛传清凉文益,益为第五法眼宗,为第十五祖。玄传兴化存奖,奖传南院慧  ,

传负穴延沼,沼传首山省念,念传汾阳善昭,昭传石霜楚圆,圆传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两支派,皆为第十八祖。南为第六黄龙宗,会为第七杨歧宗,总为五家七宗。

以上为六祖慧能大师把如来慧命的正法眼藏传付给南岳和青原以后,法水长流、慧灯永耀,而成为五家七宗之传承关系。至此,达摩大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偈语,成为现实。晚近,只有临济之传承最为兴盛,曹洞亦有相传,其他各家就很少有传人了。但总的说,我国后来之禅宗,可说皆为六祖慧能大师之南宗禅。

但后来由于阿弥陀净土流传之影响,南宗禅的许多大师倡禅净双修说,遂使禅净双修大行于世。

四、禅净结合

中、初唐时禅净诸祖为弘自宗,故互相反驳之事亦常出现,如:慧日、法照大师说禅徒空腹高心,《十疑论》、《念佛镜》等书中又指出禅宗之偏见,可能是禅宗诸师闻后引起反思,亦可能教运使之,故宋以后倡禅净双修之禅师辈出,并逐渐成为僧侣的主要信仰。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卷3《诸圣同归类》中,列出一大串修习净土之禅师名单,据该书《略举尊宿》一节载:

百丈怀海禅师,马祖传道嫡子。万世丛林大宗其立法,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黄龙新禅师,参觉老得旨,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令人发哀起信;真歇了禅师,嗣丹霞谆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后卓庵补陀,庵名孤绝,专意西方,有《净土说》普劝四众;慈受深法师,得法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翕然化之;石芝晓法师,嗣月堂询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从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州莲宗大行;中峰本禅师,得法于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怀净土诗》百篇盛传于世;王以宁待制,自称弥陀弟子;兆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陈  待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优昙宗主,居庐山东林善法堂,着《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云。赞曰:始百丈,终优昙,历代尊宿,无不奉行净土,呜呼,盛哉!

虽百丈禅师制订禅林清规,只表现在“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然此等诸事实未详说,其信仰主张亦不明,但其后之禅僧大多兼奉净土,则是事实。莲池大师于《竹窗随笔?念佛不碍参禅》中又说:“禅兼修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特别是经永明延寿禅师在理论上确立了禅净双修的理义之后,几乎使禅净合修成为南宗禅的主流。今略述崇信阿弥陀净土之南宗高僧事迹于后:

永明延寿(904~975),法眼宗文益之法孙。字冲玄,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俗姓王。年16,曾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俶。后曾为余杭库吏,继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动用库钱买鱼虾等放生,被判死刑。王使人视之曰:“若悲惧则斩之,否则舍之。”典刑者见其押赴市曹而面无戚容,即问之,他坦然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放生,自己没有私用一文,于心无愧。”因而被无罪释放,并听其从四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窠于衣受戒。后于国清寺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又中夜绕像,见普贤前莲华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一为“万行庄严净土”。即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一日于禅观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建隆二年(961),吴越忠懿王请住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13000部。居永明15年,时人尊为弥陀下生,弟子1700人。常授菩萨戒,每夜施鬼神食、买赎放生、日持佛号十万声,皆以回向净土。着《宗镜录》一百卷,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又着《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大师提倡禅净双修,理事无碍,空有相成,为佛教之本旨。《集》中举古德之释云:“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须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徒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理法,合则双美,离之而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此正明大师之主张。

大师虽倡唯心净土,但针对当时其他禅徒拨无西方,以为存取舍之念,执心外实法有乖唯心之理,故举天台《十疑论》以正之,明“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之理。他据经认为:但见说圆成实性无相之教,以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依他起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若信力未足,心散浮动,观行浅薄者,必须求愿往生。

大师于《万善同归集》中,认为净土之生因,以持戒、习禅为上品之因,行道念佛为中下品之行。关于持戒,大师开示说:禅宗多轻视戒律,殊不知受菩萨戒,发菩提心,信受大乘,即使破戒,念佛忏悔亦可往生。若不受戒又造恶业,无持戒力及听闻大乘善根力,纵令念佛临终遇善友,又因善业弱,无力排除恶业,难得往生。故受菩萨戒为往生必要条件,即是取菩提心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大师更引经劝人高声念佛与十念往生,谓虽一生恶重,临终十念罪灭生净土。《大智度论》说:临终少时之心力,能胜终身之行力。是时虽少,尽力猛利故,如火如毒,量虽少能作大事。由于临终时之心决定勇健,故能胜百岁行力。

大师尝作《四料简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中之第一偈“有禅无净土”,指当时一般禅徒;第二偈“无禅有净土”,指一般中下根机者;第三偈“有禅有净土”,即禅净双修,最为理想。

云门宗于五代间,依文偃禅师为主,成一大派,其下愿生净土者辈出,其要者有:

天衣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师事雪窦重显有省悟,后住越州(今浙江绍兴)天衣寺广布化导,密修净土,着有《劝修净土说》。师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侍奉。才往苏州,师即促归,别众而逝,年72。

慧林宗本(1020~1099),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谒义怀禅师契悟,后住杭州净慈寺大振道法,与元照为道交。元丰五年(1082),被迎为卞京(今开封)慧林寺第一世,赐圆照禅师之号,后返苏州。平生密修净土,修禅之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有法云善本、长芦崇信、姑苏守讷、守一法真等,皆受师之化导而兼修净土。守讷住宣城之广教寺,政和三年(1113)着《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阿弥陀佛像,杨杰为其撰记。

慈觉宗赜(910~1092),襄阳(今属湖北)人,俗姓孙。少习儒,年29,礼真州长芦寺法秀出家,嗣席长芦应夫。性至孝,迎母于方丈东室,甘旨之外勉进念佛。彼于元祐四年(1089),兴结社念佛,名莲华胜会,撰《莲华胜会录序》,陈其所信,普劝念佛。

雪窠法一(1084~1158),开封禅符(今属河南)人,俗姓李。年17礼灵岩通照愿祝发。初师事宗赜,未几,逢宗赜示寂,再谒草堂青禅师,言下大悟。后住长芦,又迁天台万年寺。据《龙舒净土文》记述,法一亦同宗赜修净土。

慈受怀深(1077~1132),寿春(安徽寿县)人,俗姓夏。少从文殊院行坚出家。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继住仪征资福、金陵蒋山、镇江焦山。阅四稔,诏住东京(开封)慧林。又迁天台石桥,再涉苏州灵岩,补蒋山,退洞庭包山,复为湖州思溪圆觉第一祖。即其地劝缘刻藏,世称《思溪藏》。生平以净土为怀,常对人云修行之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又作《劝念佛颂》六首,宋绍兴二年(1132)示寂。

真歇清了(1091~1152)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人。出家后参子淳,契悟。既游五台、入汴京访谒禅讲名席。又南游长芦,谒祖照道和禅师,宣和五年(1123)继承道和法席,从学者达千七百人。其后历主四明补陀、台州天封、福州雪峰、明州育王、温州龙翔、杭州径山、皋宁崇先等寺。前后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道几半天下。

歇师一生,大弘禅净合一之教,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融禅净为一体。弟子辑《真歇清了禅师语录》2卷行世;师禅净双修双弘,即渐即顿,故又作《净土说》。师尝谓:“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说:“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故其宗徒,虽是明倡禅法,实则多密修净业以兼,故师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以?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文中又示人由忆佛念佛,达一心不乱之法:“一心不乱,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号、心不乱故,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严》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之谓也。”

死心悟新(1043~1114),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俗姓黄。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进具后游方,至黄龙谒晦堂悟旨。初住云岩,次迁翠岩,晚住黄龙接引学徒,与黄庭坚为知交,亦密修净业。曾作《劝修净土文》,惟则之《净土或问》中引彼文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若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其精志于此可见。

云水子光,宋僧,兰溪人。初住莆田福清,为大慧宗杲之法嗣。乾道中作《依托明师胜地论》3卷,宣扬净土法门。初卷是求明师,得胜地为堪依托。中国圣贤之所居,兜率陀天弥勒说法,西方净土弥陀阐化,此三处皆名胜地。中、下二卷,则专明西方法门。《乐邦文类》第二中,载有独醒居士林镐该书之跋文,可参阅。

师元寂堂,宋僧,华亭(上海松江)人。尝参水庵一、密庵咸杰,戒律精严,笃行念佛三昧。创白莲寺于弁山,劝人求生西方。又创延圣院于苏之陈湖、碛沙,教化遍于十州,寂于碛沙。

化度智廉(1114~1195),为天童为禅师之门下,居上虞化度寺。虽初参宗门,晚年专意西方。庆元元年(1195)观见阿弥陀佛,书“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无灭无生,莲华国里”之偈而寂。

元代,由于受宋代以来之思潮的影响,禅僧中兼修净土的亦不少,进一步促使禅净结合。着名的禅净合修大德有:

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孙。初依吴山圣水,至元二十三年(1286)入天目山师子院,师事高峰原妙。一日诵《金刚经》恍然开解,参究十年,方始彻悟。慧辩无碍,举动朝野,后仁宗闻名,特赐金纹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普应国师。法席之盛,当时无出其右。至治三年(1323)八月,安坐而寂。

师既单提向上,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大行于世。又有《劝念阿弥陀佛偈》,其中有:“捷径法门唯有念佛,一代宗师个个念佛,古今名贤人人念佛,我今有缘得遇念佛,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口常念佛心常敬佛。”师所开示念佛之理,至切至要,如师云:“古者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此珠之入水,自寸而尺。此水随珠下处,变浊为清,以至于底。当杂念纷乱之顷,能移一念,观想慈容,而称念之,才念一声,即一念之间,散乱远离,随念寂静。且一声之念既尔,移念入第二声中。譬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自最初一念清净,至第二念亦清净。乃至第三念、第四五、至于十百千万亿念,念念清净,念念寂灭,念念解脱。如教中所谓,净念相继者也。”师有诗云:“一串数珠乌律律,百千诸佛影团团,循环净念常相继,放去收来总一般。”大师于净土念佛之行持,亦甚重视,曾着《三时系念佛事》及《三时系念仪范》各一卷。其门下有天如惟则,作《净土或问》一卷,亦倡导禅净合一。

楚石梵琦(1296~1370),明州象山(今浙江象山)人。就西湖天宁永祚寺讷翁谟剃发,后谒元叟行端于径山而大悟。天历元年(1328)升住永祚寺,后转凤山报国寺、嘉兴本觉寺等。晚年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构居,称“西斋”,专修净业,定中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作《怀净土诗》传于世。明洪武三年(1370)示寂,宋濂为撰塔铭。大师撰之《西斋净土诗》2卷,上卷有《怀净土诗》77首;下卷列《十六观赞》22首、《化生赞》8首;《析善导和尚念佛偈》8首、《怀净土百韵诗》、《娑婆苦渔家傲》16首、《西方乐渔家傲》16首。收于藕益大师选定之《净土十要》中。其中有诗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集中皆系肯切劝修念佛之诗,藕益大师之《西斋净土诗赞》云:“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华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大师《西斋诗》之劝修功用,于此可知。

无旨可授(1307~1375),号休庵,临海(今属浙江)人,俗姓李。年12入石门寺作沙弥,19岁受具为比丘。参灵隐独孤明得法后,四坐道场,作休庵于西坞,日修念佛三昧,洪武八年寂。

断云智彻(1330~?),元僧。西蜀(四川西部)人。26岁受戒、持斋,专心念佛。30岁为僧,师云峰和尚,参“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廓然有悟。着《禅宗决疑集》一卷;又《净土晨钟》第二载,师撰有《净土据要》,今已不存。《禅关策进》及《角虎集》中,录有师之语要,如:“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起?’又问:‘这念佛者是什么人?’乃至心花灿发,梦眼豁开,目前总是故家乡,本性弥陀常独露”等语。因《禅宗决疑集》中有或参无字、或参本来面目、或参究念佛。依此可知智师倡导的是参究念佛之法门。

天如惟则(1284~1354),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俗姓谭。幼即参学,20岁入天目山依中峰明本参究有悟,为师之法嗣。后至苏州,于东河得地作小屋,名“狮子林”翌年扩建为菩提正宗寺。士大夫登门问法者无虚日。有《楞严会解》、《狮子林语录》、《净土或问》传世。《净土或问》一书设26问,并详加答释,破诸疑惑,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一生了办。问中指斥禅家之弊端,又以天台及禅家诸师之见,同作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倡导唯心净土之旨;依永明延寿大师之说,力弘禅净双修,此名净土禅,又名禅净土,以期指示当代僧俗之所趋。师虽倡唯心净土,为应中、下之机,亦引真歇清了禅师之说: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号,心不散乱故。又举《华严》之十大愿,《宝积》之十心,《观经》之三福,《大经》之发菩提心及诸经所明之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等诸行,以信愿回向之力,资助此等诸行,期求往生。然净土因行有种种不同,随其所感之果,亦有九品之异。或生化土见佛之应身,或生报土见佛之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方证小果。

优昙普度(?~1330),丹阳(今属江苏)人,俗姓蒋。弱冠出家于庐山东林寺,次偈龙华之宝山慧禅师,接受其禅旨,历参诸方。后住东林寺,修念佛三昧。时有慈照子元一派白莲宗徒混入种种邪行,慨其弊害甚多,至大初(1308)诏罢莲宗。师大惧,即白佛发誓,必复其教。师着《莲宗宝鉴》十卷,书成遍证诸方,莫能易一字,即于同年十月刻印其书表进,至仁宗之朝,乞求复教。皇庆元年(1312),敕许彼书颁行各省,复兴白莲教,命师为教主,赐号虎溪尊者。至顺元年(1330)寂于东林。

庐山莲宗宝鉴》总由十篇而成:第一念佛正因,第二念佛正教,第三念佛正宗,第四念佛正派,第五念佛正信,第六念佛正行,第七念佛正愿,第八念佛往生正诀,第九念佛正报,第十念佛正论。是书祖述子元之说,发挥其宗本义,兼亦指斥邪说,后世流通甚广。

妙文(1237~1319),蔚州(今属河北)人,俗姓孙。9岁出家,18岁受具。21岁抵京师,依大德明学圆顿教。48岁出住蓟之云泉寺,勤俭善施,蓟人称之。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1319)示疾,令弟子高唱佛名,遽起跏趺结三昧印,泊然而逝。世称“妙文讲主”。

五、渐成主流

至明代,禅净双修之风更为流行,特别是云栖莲池大师挟禅而倡导持戒念佛。禅僧及居士等多沐其德化。在南宗禅中,该时以杨歧、曹洞最隆,此二宗中即有不少的禅净合修大德。先述杨歧下大德之着者:

空谷景隆(1393~1444),号祖庭。姑苏洞庭鼋山人,俗姓陈。初从懒云智安受业,后师事虎丘石庵,住杭州灵隐寺刻苦参究有省。后往天目礼高峰原妙祖塔,住岁余,有悟,径造懒云禅师求证,云为可喜。迁住碧岩。晚年于西湖修吉山卜地为生圹,名正传塔院,自制塔铭,后寂其地。平生以净业劝人,曾作净土诗108首,述求生西方之意。指出参禅者执守话头更无别事,不修念佛往生之道,此为永明所谓有禅无净土之人,是为守死话头,执此病者,十中八九不能救。不轻念佛往生之道,日夕礼诵,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净土可归,唯念佛可恃。紧念、缓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然欲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纵然不悟,没后亦必往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

古音法琴,明僧。亦名净琴,自号玉泉老人。建阳(今属福建)人,俗姓蔡。年25,礼赤石出家,历参性空、静晃、印宗,遇宝明寿堂松禅师印可,为众说法。后于建宁斗峰创大刹,弘化一方。有《醍醐集》3卷,又作《念佛警策偈》,劝人行、住、坐、卧念佛。

楚山绍琦(1404~1473),唐安(今四川崇州东南)人,俗姓雷。9岁从玄极禅师出家,后谒无际悟本得法,住成都东山扬化,成化九年(1473)三月示寂。《庐山莲宗宝鉴》第十卷末,收有《西蜀楚山和尚示众念佛警语》一篇。

憨山德清(1546~1623),全椒(今属安徽)人,俗姓蔡。年12,投金陵报恩寺诵习经教,19,从栖霞山法会受法,依明信受具。次游历诸方,入京谒遍融、笑岩二师,参究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隐于崂山,慈圣太后遣中使再征不起,赐三千金以造寺,师则转赈山东饥民。中使持赈籍还报,太后感叹,命颁藏经一部,仍率诸眷属输金造寺,赐额海印。后被诬入狱,以私造寺罪流放雷州。于戍所白衣说法,四众归依,因中兴曹溪道场。后蒙恩诏还,居庐山专修净业。旋应请归曹溪,天启三年,念佛坐化。肉身不腐。门人集其遗文题名《憨山老人梦游集》,凡55卷。集中有《示优婆塞结社念佛》、《示念佛切要》、《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示修净土法门》、《示念佛参禅切要》、《答德王问》、《云栖全集序》、《净土指归序》、《云栖莲池祩宏大师塔铭》、《西方三圣赞》、《无量寿佛赞》、《净土十六妙观颂》等文,皆为有关净土之序说。

师尝说出生死法有多门,唯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之圆妙法门,普贤之妙行,究竟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永明、中峰大祖师,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决非为下根权说。经说:若欲净佛土,当净自心。求净土必持戒,断十恶,净其心。即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先断外缘,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打成一片。若至一心不乱,则命终之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得往生。但一心专念固为正行,亦必资以观想。即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诸佛堕妄语。

师又云:十二时念佛者,人数不拘多寡,昼夜各分六班。照香轮流出班礼念,余则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愿者随之。此则静多动少,不繁不乱。而佛声不断,则妄念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散不昏,动静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则不起于座,顿见弥陀,是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饮食,亦宜如法调之。务使内外一如,则人我两忘,是非俱泯。而道场安恬寂寞,亦无如此之妙者。

在《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中,大师说:参禅者多未必出离生死,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然而,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因众生久沉妄想中,离想不易,因之参究难悟,念佛易成。

此时,曹洞等宗倡禅净合修者,如:

大方如迁(1538~1598),号松谷,歧山(今属陕西)人,俗姓李。年17,礼郡之无踪本为剃染,居三载,至悦庵喜受具。旋入青峰山独栖有悟,得少林大章宗镜印证。后驻锡怀庆龙冈寺。万历间奉慈圣太后懿旨,于慈寿寺开净土法门,远近多沐其化。钦造镀金大佛,赐大藏经,藏之龙冈。

大方祖通,明僧,内丘(今属河北)人。谒少室宗书契悟,后嗣法金山德宝。住顺德崇恩寺,常弘念佛求生净土之法。

无明慧经(1548~1618),崇仁(今属江西)人,俗姓裴。年21,礼邑之廪山蕴空常忠为师,执侍三载。后至峨峰,诛茆力参,偶因搬石,豁然大悟。出住邑之宝方,未几又访无言、达观、瑞峰诸大德,已而返锡宝山,开堂说法。迁寿昌董岩,凡兴二十余庵院。虽临广众,未尝以师道自居。开田力地,皆以身先。每遇病僧,必亲调药饵。迨年七旬,尚耕作不息。博山来、永觉贤皆其嗣法弟子。师有关净土之文献,《寿昌无明和尚语录》中收有《念佛法要》及《弥陀佛赞》。

汉月法藏(1573~1635),又字于密,晚号天山,无锡(今属江苏)人,俗姓苏。幼读儒书,博学多闻。年19礼同邑德庆坚公剃度,于杭州云栖莲池大师受沙弥戒,于金陵灵谷古心受具足戒。万历三十八年(1610)行脚至常熟三峰居之。修葺废院,开创丛林,立百日死关,昼夜参究,因大彻悟。时密云圆悟禅师开法嘉兴金粟,师往见印证,付法临济源流。开法于苏州虞山之山峰清凉禅寺。其后历住北禅大慈寺、杭州安隐寺、苏州圣恩寺。师学贯佛儒,潜心禅行,倡为新说。着五宗源,指责当世曹洞宗抹杀五家宗旨,强调自威音王以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一时诸方惊疑。《角虎集》卷上《邓尉藏禅师》载有:“师示众云:求生净土法门最广,八万四千,无不该摄。不过仗求生两字,愿王所生。至于行门,则单取紧峭,无渗漏者为上,故持经次于持咒,持咒次于作观,作观次于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盖于持名减省,易于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拨珠课诵,又涉泛漾,虽念而宽,不得成就。须是极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虚空粉碎,五蕴冰消,谓之一心不乱。此便是净业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顶佛者,先当受此戒图,忏悔清净,故空心识,极力念去,方得成功。”师于崇祯八年七月示寂,塔于圣恩后山,华亭董其昌撰铭。康熙四十四年(1705),帝幸邓尉,追谥镜通禅师。留世着作有《八会语录》、《智灯传提语》、《五宗原》。《角虎集》中尚有师之《开示念佛斋戒偈》、《追顶念佛法》、《调将法》等。

无异元来(1575~1630),一名大舣,龙舒(今安徽舒城西南)人,俗姓沙。年16出家。于金陵瓦官寺听讲《法华》,慨然曰:求之在我,岂可循文逐句。遂至建武礼五台通禅师剃发、受业。往鹅湖心师处受菩萨律仪,为首座。后主信州博山能仁寺,立规饬绳,道风大振,人称博山和尚。后迁建州董岩寺、建州大仰宝林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崇祯二年(1629)主金陵天界寺,翌年示寂。有《无异禅师广录》35卷,其中《宗教答响》第一及第四,依云栖等说,宣扬禅净不二之旨。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净土之要谛;又有《净土偈》108首及阿弥陀佛赞等,赞扬净土。其法嗣雪关智  (1585~1637),尝答人之问曰:真禅宗即真净土,唯心之外无别佛;真净土即真禅宗,唯佛之外无别心。示人心、佛不应分二,禅、净非离异。

永觉元贤(1578~1657),建阳(今属福建)人,俗姓蔡。初学儒,后闻慧经禅师开法董岩,得时参禅悦,至年40方剃发,经迁化后,依止同门元来受具。寻辞归闽,舟过剑津,偶闻僧诵《法华经》有悟。崇祯六年(1633)谒闻谷广印,受云栖祩宏戒本。翌年,归鼓山涌泉寺,大阐洞上之风,又住泉州开元寺,转住杭州真寂院等处,后归鼓山专修净业。清顺治十四年,世寿80而寂。有《楞严经略疏》10卷、《金刚经略疏》1卷、《永觉元贤禅师广录》30卷、《续灯录》6卷等行世。于净则专撰《净慈要语》2卷,上卷说净土念佛,下卷说慈悲放生之行。禅师之自序,以念佛与放生两方面解释净慈之义:众生本然之心廓然常净无碍,吾等迷失本然,心外见法,染着六尘之境,而起业造罪,永沉五浊之躯不能出离。故佛愍之,广说治染还净之法,其中念佛一门最要者也。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净念相继,不为六尘之染,虽在娑婆,其身已在莲华国里。然修念佛三昧,不具福德,善果难成,故要广修众善,其中特以戒杀、放生之慈行为首。救众生最苦之死难,与最爱之生存,劝说念佛放生之行。就中,念佛建立正信、正行、正愿为要。正信有理、事二门:信理者,信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信事者,信西方有净土、有弥陀。又正行有观想、持名之差别。持名是简易直捷,三根普利之法,不但专宗持名,兼修三福等众善,特别是戒杀、放生。又发正愿者,求同生净土、同证菩提,行愿相资。此等开示虽概承前人所说,但亦可知师之主张,又《广录》内之法语、书问中多有说净土;其所作序、疏、偈、赞中,有《净土四经合刻序》、《罗山法海寺修净土忏疏》、《阿弥陀佛赞》、《念佛偈》、《净土偈》等,亦可知师之志向。

湛然圆澄(1561~1626),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俗姓夏。曾为邮卒。年30谒妙峰剃发,逾年得戒于云栖莲池。得法于大觉方念。万历中,匡徒说法,以平易简亮,推重一时。初于绍兴开显圣道场,宗风大畅。万历四十二年(1614),董礼云门广孝寺,次住径山及东塔。天启六年示寂。师平生勤修净业,曾作《念佛歌》劝众,留世着作有《语录》8卷及《宗门或向》、《慨古录》、《法华意语》、《涅槃疏》、《金刚三昧注》等十余种。禅师在《语录》中,常说到净土,并列举《净土偈》八首,赞咏百行不如念佛好;在《宗门或问》中,答客所问时,广论参禅念佛之胜劣难易。说参禅胜于余门,难易在人非在法。又说无念不乖于念,如赵州、大沩,唯提高向上机关不用念佛。念不乖无念者,如永明、芙蓉,不废宗门而修念佛。理是顿悟,事必假渐修,不可执于一隅。真正悟明者,自身之外无土,土外无心,此等之人必生净土。师是以禅的立场论定净土。

念纯智一(1587~1659),泰和(今属江西)人,俗姓郭。年18登进士第,曾任都御史、巡抚黔、粤。25岁弃官投丹露大素出家,受具于云栖莲池。参方十载,发明心地,禅净并行,经憨山大师印可,许为法门砥柱。明天启六年(1626),创南雄莲社庵,凿放生池四,专志净修,日课弥陀十万。再建鳌山寺、青莲庵、旃檀林四寺接众,遐尔慕其道风来止,度人无数。着有《禅净双修集》、《净土诗》等行世。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午时,无疾、告众、端坐念佛而逝。

觉浪道盛(1592~1659),号杖人,建宁(今属福建)人,俗姓张。19岁依瑞岩剃发。后随师住梦笔,闭关苦究,顿彻马祖机用。出关参博山于董岩,受具毕,谒东苑元镜得法。明崇祯间,历主建昌福船、江州圆通、金陵报恩诸寺。清顺治初,主径山,又迁天界。道声远播。寂于顺治十六年。师愿广悲深,匡时救弊,尝提六字公案弘扬净土法门,师有《示众》云:“佛祖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善用心与占地步,而端趋向也。佛法之要,莫过于参禅念佛。持咒修观,习经论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为尊特。盖人只有一心,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则一切妄念杂念,皆摄归于不乱之正念,无始业识种子。悉融化为独露之真心,不别参公案而话头自亲,不细审戒律而梵行自净,不修观法而谛理自成,不持咒心而神功自显,不分别名义而旨趣自臻,不涉历阶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提心佛,万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顿超,更无傍瞥偷心而能分心、劫夺其快捷。”在《角虎集》中,收有禅师的《元旦茶话》、《念佛要旨》、《念佛以全提一心成净土说》等法语。

云栖莲池(1532~1612),祩宏宏,字佛慧。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年十七补诸生,以学行称。栖心净土。年32作《七笔勾》以见志,投西山性天祝法。谒遍融、笑岩诸老,参念佛是谁?过东昌有省。隆庆五年(1571),居杭之云栖,广修众善,盛弘净土,躬践力行,定十约与众同遵。订定《水陆仪文》、《瑜伽焰口》,开放生池,作《戒杀文》,从化者众。万历四十年坐化,众请留嘱,师曰:“老实念佛”。世称云栖禅师、莲池大师,尊为莲宗八祖。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着书甚多,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3卷、《净土疑辨》1卷、《禅关策进》2卷、《山居杂录》3卷、《竹窗随笔》2卷等33种,后人编为《云栖法汇》。

大师主张禅净同归,显禅净二宗归一。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谓我等念佛,不过是念诸佛心内之众生,众生心内之诸佛之义。又念佛至一心不乱,念极归于空,即无念之念,名为真念,故终日念佛不乖无念。永明等大师,将禅、净分开为各别之宗,故兼带说净土。莲池大师则认为禅、净不二,即所谓体究念佛,决非兼带。师将禅、净合而为一,但其论旨不免附会,  益大师之《参究念佛论》对此即有微辞。大师又说念佛有理有事,净土之往生必定具足信、愿、行之净业必须条件,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大师指出: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磬,好静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悔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达观真可(1543~1603),号紫柏,吴江(今属江苏)人,俗姓沈。年17至苏州虎丘依明觉剃发。从讲师受戒。过匡山穷相宗奥义,游五台至京师参遍融、笑岩诸禅师发明大事。修寺甚力,始楞严寺终云居寺,一生复兴梵刹计15处。创刻方册藏经于五台,后移径山。所至护持正法,闻憨山为法被难戍雷阳,南康太守吴宝秀为护百姓抵制宦官暴征矿税被逮,叹曰:憨山不归,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灯录未续,我慧命一大负。游石经山,重建雷音寺时得琬所藏佛舍利。慈圣太后迎入内供奉三日,赐紫。于京设法救吴,触恕阉党。妖书事起,被诬下狱,执者欲置可于死,师于先一日端坐寂于狱中。有《紫柏尊者全集》30卷、《紫柏尊者别集》4卷及《四库提要?释家类存目》等着作留世。《全集》中有关念佛法语数篇,及《阿弥陀佛赞》、《无量寿佛赞》、《净土偈》、《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等。

师云:念佛心真不真,勘念开头,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此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后矣,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

师向学者云:“汝念佛常间断否?”答:“合眼睡时,便忘记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万年也莫干。汝自今而后,真须睡梦中念佛不断,乃有出苦分。”

大师主倡念佛应起厌欣之心。《全集》第二所载之法语中,有生西方之义:在平生之持念,至命终之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之地,厌娑婆、慕净土之心地纯熟,故命终之时娑婆之欲习了无如芥子许,故无论其罪业之轻重,直往西方无疑耳。大师在《常熟慧日寺西方殿造像疏》中说:“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佛有事佛、有理佛,理佛圣凡平等,愚智本具,不因成佛而增,不因为凡而减。惟有事佛,必假缘薰而显。”

大慧  明僧。住吴门北禅寺,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唯据《净土晨钟》所载,崇祯三年(1630)丁明登向大慧受菩萨戒,知彼于万历、崇祯间,在苏州接化缁素。崇祯十六年作《净土已决》一卷,主要依禅旨略释《阿弥陀经》之文义,但有其独特之见解。如:阿弥陀译为无量寿,亦名无量光,无量寿即体,无量光即用。无量者约数言之即寿无量,约理言之即心无量。一切众生住无量体中,才起一念,一念中成生住异灭四念,乃至展转无量念,有无量生死,即在一念中流转不已。若于还灭门中心意识之所不可到即名无量,无量之数逆之归万,万归千,千归百,百归一,一不知归何处,故名无量。是故凡圣之心尽十方皆为净土,东西二土、尽空、法界总为一句阿弥陀佛,更无余法。又释极乐净土:彼土十万亿数,不历须臾能达,即事佛土中之理佛土,行布圆融,即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又释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佛成道以来,于今十劫,不唯十劫,亦可作从无始之时,尽彼佛寿。以佛即本际,无前、后际,唯有现在一时耳。但生彼国后,始知阿弥陀佛与我同生。

清代以降,佛教由于受明代禅、教、律三学混融思潮之影响,禅净双修之风颇盛。加上台律各宗门人亦参禅归净,念佛法门几成汉传佛教之共宗,丛林之早、晚课亦均以念佛回向净土。南宗禅各派多修参禅与念佛合一,信奉莲池云栖一派之主张,信唯心净土与自性弥陀之说,禅净并行,以期发明自性。禅僧之兼修净土较着者有道沛、行策、德峻、济能诸大禅师。

为霖道沛(1615~1720),建安(今属福建)人,俗姓丁。14岁出家,遍历讲席。后至鼓山依永觉元贤禅师,参三年不悟,辞游两浙,复归鼓山,后因卷帘大悟。于顺治十四年(1657)遂嗣永觉,开法20余年,海内推为东南第一法窟。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刻《华严经疏论纂要》120卷,26年着《禅海十珍》一卷,三十四年着《法华经文句纂要》7卷等。大师之有关净土着作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语录》、《餐香录》、《还山录》等。后二种着作中,有《普劝念佛放生文》、《普劝念佛文》及有关净土序、赞等十余篇。大师常道:志在宗门,行在净土,求生西方,精修净业。

大师曾着发愿文:至于舍报之日,空慧不昧,佛境现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大圣众,亲承供养,亲闻妙法,入正定聚,具十神通,开三秘藏,然后称法界性,起法界用,不离安养而身遍十方,在在处处赴众生感,愿为慈航,导归彼岸。

在《净土旨诀》及《餐香录》中大师绍述:以信、愿、行为净土之资粮。又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唯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相续,不昏不散,一句佛号,历历现前,自然成就念佛三昧;理念者,现前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因缘合成本无所有,了达当体性空,同时能念所念,历历现前,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空、假二观也。空假不二,法身现前为中道观也。与此观行相应,名之为理念。又出家、在家皆应期求明悟心性,而净土一门是横出三界之胜方便,径路之修行法门,故不论事念理念,唯一心念一句佛号,以自己信、愿、行之修持力,及仗弥陀、观音、势至之慈悲摄受力,决定能够登彼岸。

大师在《五松图赞祝林印自居士八十初度序》中说:“开莲社于寺之别院,每喜里中耆英入会,依翁为其一,”从而可知大师于结社念佛、专修净业,亦甚为提倡。并在康熙之初,即结莲社于鼓山之别院。

普仁行策(1628~1682),字截流,宜兴(今属江苏)人,俗姓蒋。父梦憨山入卧内而生,遂名梦憨。年23投武林箬庵通问出家,侍五载,穷彻法源。后往报恩寺遇息庵瑛劝修净业。又遇钱塘樵石,引阅台教,乃同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杭州法华山西溪专修净业,名莲柎庵。康熙九年,住常熟虞山之普仁院,倡兴莲社,每日佛号万声,虽忙不缺。尝着《莲藏》一集,撰有《七日念佛之法门》、《净土警语》、《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解》,提倡往生净土之要。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示寂。后尊为莲宗十祖。

大师尝云: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亲,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也。大师于《净土警语》中,劝说入莲社先发真实信心,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之理。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又依  益大师之说,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之三种。念自佛得生实报、寂光二土,念他佛及念自他佛,生同居土,能横超三界。

广闻德峻(1679~1763),一字苍岩,苏州(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城中妙隐庵,遍参诸方,承曹洞之禅旨。住杭州真寂寺,旋闭关于盘溪之小灵隐,精修净业,造丈六弥陀像,重刻《净土或问》导人念佛。师又设放瑜伽焰口屡感灵应。乾隆二十八年圆寂。

杲彻成注(1697~1769),徐州铜山(今属江苏)人,俗姓郭。少出家,受具于宝华山。历参诸方,嗣法天童石吼彻公。乾隆十二年住苏州狮子林寺,日日率众修净业。居士问法,即曰:“娑婆苦,何不从我去西方?”乾隆三十四年寂。

闻学实寂(1712~1778),上海人。年20出家于天台山万年寺,受戒于湖州万寿寺。遍参诸方,发明心要,曾谒杭州圣因澹如印心,后主持天目山禅源寺。晚年住苏州文星阁,提倡念佛法门,作《净土诗》108首。彭际清从受优婆塞戒。乾隆四十二年(1777)归江阴香山寺,次年正月示寂。

冰怀济能,清僧,号一壑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俗姓朱。19岁出家,参圆澄于显圣寺,受戒于金粟密和尚。后谒汉月禅师至姑苏(今苏州)北禅寺,见斋堂窗扇洞开有省,并亲炙梵伊、瑞光两禅师,得入临济之堂奥,相与激扬宗风。后遁迹庐山数年,又游历诸方,归隐姚江(今浙江余姚)云顶山。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二卷,扬禅净双修。大师之生年、享寿不详。

《角虎集》题名取自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之语,表禅净双修为济能禅师之旨。是集纂辑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等14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11人,曹洞博山元来、雪关智  等5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等9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着一人等禅家诸师之净土说,及古今尊宿庐山远祖下多人之语要。此书后来增补,收录有济能之小传及语要数篇。依其所述:“净土法门看之似易,持之实难。所以《阿弥陀经》称为难信之法。夫佛法深旨,令人借西方弥陀,证本分之弥陀;借西方净土,证本分之净土。证得本分净土、弥陀,则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东方秽土及一切众生亦本分净土、本分弥陀,乃至十方世界,无一微尘所非我本分佛土也。而这般妙用,总在一句弥陀上。此一法门,旨深意远,非博学久造者,不能洞达耳。”

彻悟际醒(1741~1810),一名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今属河北)人,俗姓马。幼通经史,依三圣庵荣池出家。通达性、相二宗及三观十乘之旨。乾隆中,参广通寺粹如纯禅师,得印可,补禅师之法席,接引禅徒。慕永明遗风,栖心净土,于红螺山结社念佛,专以净土为归。示众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常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追随者日多,遂成一大丛林。嘉庆十五年预知时至,十二月圆寂。尊为莲宗十二祖。有《念佛伽陀》、《梦东遗集》、《彻悟禅师语录》等行世。其中述说净土颇多,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

大量之《语录》中,多切实受用的劝修净业之开示,如:“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迈春(?~1807),桐城(今属安徽)人,俗姓周。幼好内典,年19游灵隐寺,登法堂见“心空及第”匾有省。出家于天竺延寿堂,遍参名山,谒福严树莲,禅师知为法器,付以大法。师虽得法禅宗,亦常归心净土。后住云峰寺率众念佛,克以21日为一期,终而复始,数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昼夜持念。嘉庆十二年寂。

虚舟德真  清僧,住法幢山慧定寺,振兴禅风,慕中峰、天如诸师之芳躅,兼修净业。光绪六年(1880),撰《净土绀珠》一卷,将诸书出现之法数,从“一心”至“四十八愿”,有关净土之术语作归类说明。

通智寻源(1843~1907),别号忆莲沙门,江苏仪征人,俗姓阮。父早逝,其母携归京都寄迹舅宅。年31,偶至龙泉寺,听本然首座说法,有所悟入,即求摄受,旋为剃发于京之七塔寺。光绪四年(1878),受具足戒于京西云居寺。此后,发足游方,遍参宗匠。十四年至普陀,于佛顶山信真老人处,得受心印。是年,讲《楞严经》于法雨寺,嗣后应请弘法十余年,行踪随请而定,而以天童小白岭、维扬万寿寺、普陀普慧庵三处为常。师志在《楞严》,行归净土。每日必持佛号三万,晨持《大悲咒》一尺香,誓求往生。常以“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汝等烦恼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等语劝导后学。有《楞严开蒙》10卷传世。

则悟印明(1871~1913),又号智朗,浙江湖州人。年15至天目山,见法苑庄严、僧规整肃,即辞亲出家,依宜兴显亲寺仁智律师受具足戒。遍叩诸方,惟图见性。初住明州天童、七塔诸刹,次止镇江金山寺,后参毗陵天宁寺治开和尚,阅七寒暑,颇有会心处。复游心教海,彻法流之源、明自性之本,乃知宗教不二,遂息向外驰求。仍返金山,依解起行,常勤精进。后回宜兴,嗣显亲之法印,阐净土之家风,禅净双修,行解相应。1913年知净业既成,世缘已毕,端坐念佛、合掌而逝。

祥瑞如云(1845~1932),安徽阜阳人,俗姓牛。少孤,6岁入塾,颖悟异常,旋在寺出家,后住回龙寺。年25,至开封相国寺参海洲长老,受具足戒,承曹洞法脉,以《金刚经》为常课,晚年始息心净土,善友皈依者甚众。1932年农历六月寂。

广印心公(?~1939),毗陵武进(今属江苏)人。27岁礼普陀山普济寺愿宗老和尚为师,从佛顶山慧济寺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随之出外参学,抵庐山卓锡归宗寺,复移居大雄庵,潜修禅观,冥有所悟。后应檀越请,创居士林于九江,由禅而净提倡念佛法门。每年夏、冬二季启建弥陀佛七,殷勤开示,受其化者不可胜数。后以年迈返山,任普济寺住持。1925年春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1939年农历五月安详而逝。

涤吾戒尘(1878~1948),湖北汉川人,俗姓邱。年19出家,与虚云和尚结为禅侣,剪茅终南,栖心禅悦。尝遇疾,梦念《往生咒》不辍,忽见茅蓬皆作金色,既醒即愈。感此休征,自知缘在净土,乃专修念佛。清末往鸡足山掩关三载,修般舟行。旋赴杭州华严大学,深入教海,着《华严一滴》。复往常熟佛垣寺掩关三年,笃志净业,辑《莲社明训》、《净宗要语》等书。1926年秋,应真达和尚请,住持苏州灵岩寺,即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后承印光大师意旨,手订《念佛堂规约》等。1928年秋赴云南弘法,建净业莲社,倡导念佛。因性行笃实,戒律精严,熟谙教典,叩无不应,道俗皈依者数万人。以净土法门开示外道而着《回头是岸》,救误入歧途者不少。复于东林掩关三载,述《关中寱语》一卷,适筇竹颓废,请师住持重兴,师苦身率众,寺宇焕然。1948年夏入灭,寂后移日入龛,颜面如生,异香满室,七日荼毗,得舍利百余。

圆瑛宏悟(1878~1953),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三求堂主人。福建古田人,俗姓吴。19岁礼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出家,20岁依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翌年亲近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习禅五载,曾于禅七中定境现前,身心廓然,于经论向所未明者,无不了知。26岁,赴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习禅,一心参究,定境复现,更胜于前,身心俱空,湛寂圆明,自是慧业日进。36岁读永明、莲池二大师着述,深信念佛法门可使三业清净,有圆成三昧之功,九有横超,优入九莲之品,遂禅净双修。40岁后,早备资粮,求生安养,利生心切,着述各经论讲义及《劝修念佛法门》分布中外。开堂说法数百次,无不指归净土。并于上海创办圆明讲堂,为弘化净土道场,称三求堂,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志,自亦号三求堂主人。于堂中组圆明莲池念佛会,远追庐山莲社家风,因而信受奉行及皈依者,难以数计也。大师曾先后重兴宁波接待寺、天童寺、泉州大开元寺、福州法海寺、古田极乐寺,并重修各塔。创办佛教孤儿院、教养院、小学、职业学校、楞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会、讲习所、医院、难民收容所、僧侣救护队、工厂、农场、公墓等,庄严道场、培植僧才、抗日救国、福利社会不遗余力。自清末宣统元年,任中华佛教会参议长,1917年任宁波佛教会及江浙佛教联合会会长,1929年起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达七届之久。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职志,未尝稍懈而积劳成疾。于同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夜,于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安详而逝于天童寺。大师一生主张台贤并弘,禅净双修。着作有《首楞严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等近20种,后辑为《圆瑛法汇》行世。

尾  声

本文列出自永明延寿后,对禅净双修有理论或有重大影响的禅宗大德四十八位,以说明南宗禅诸大禅师对净土宗之贡献。其中:成为净土宗祖师的即有永明延寿、云栖莲池、普仁行策及彻悟际醒等四位。随着禅净双修理义的提出和圆融,前后历一千余年,禅净双修之风可谓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隆盛。在此同时,台宗、律宗之门人亦倡行归净土,既参禅而又归净,禅修与念佛普行于各宗派缁素之间,成为诸宗之归趣,净土既成汉地佛教之共宗,而禅亦同时成为各宗深层行持之方法。这可说是南宗禅师们的贡献。禅宗无相不讲贡献,原来修行的特质在禅——本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