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水利工程资料《行水金鉴》   作者:

行水金鉴》是清康熙以前水道变迁和水利工程的资料汇编。清傅泽洪、郑元庆等编著。江淮河济四渎,为我国古代运道。元代开凿南北大运河,明清赖以转运漕粮,运河以四渎通塞为利弊,受黄河影响尤大。明朝末年,水利失修,“黄水湍悍为中州病,淮水停蓄为高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柜竭,汶济诸水俱不足以济运”(《行水金鉴》傅泽洪序)。清初,大力整治,情况有所好转。傅泽洪奉命治河十有余年,深知治水必须得法,否则徒耗数百万金钱,劳民伤财无已时。为此,他结合历史上治河通运的经验教训,将四渎及运河兴废之缘由,以及疏筑塞防的轻重缓急,从文献中辑录出来,编纂成书,供治水者借鉴,他希望司水政者“三复斯编”,利用这些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河通运方案,故名《行水金鉴》。今传本中,以《四库全书》本较隹。

傅泽洪,字育庵,稚君,号怡园,生卒不详,镶红旗汉军。累官江南淮扬道,官至分巡淮扬道按察司副使。他曾任水官,有丰富的治水经验,“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者二十余年”(《行水金鉴》序)。后来,他“积数年心力,目眵手披,渔经借史,远稽胜国之实录,近述当代之文献,世祖、圣祖两朝之训旨,参以众说”(同上),编成是书。郑元庆字子余,一字芷畦,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自幼即通史传,旁及金石文字,曾去家出游四方,后成傅泽洪僚幕,编修《行水金鉴》。雍正十三年(1735),举博学鸿词。

本书175卷,卷首附图1卷,约120万字。各卷内容如下:河水卷1—60;淮水卷61—70;汉水、江水卷71—80;济水卷81—85,运河水卷86-155。附录、两河图说卷156—163;官司卷164—169;夫役卷170—173;河道钱粮、堤河汇考卷174;闸坝涵洞汇考、漕规、漕运卷175。卷首附图有《河水图》、《淮水图》、《汉江二水图》、《济水图》、《运河图》5幅。其例,皆摘录诸书原文,以时代先后类次,俾各条相互证明,首尾贯串。其中有原文未犁备者,亦间以考核,附注其下。上下数千年间,地形之变迁,人事之得失,丝牵绳贯,始未犁然。《四库全书提要》云:“谈水道者,观此一篇,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

我国各代记述水道的著作,自《禹贡》以后,有《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等,此皆正史之专篇而非专著,专著自《水经》始,以《水经注》最为著名。这些专书虽标举源流,疏证支派,旁及水道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但不涉及水道沿线的疏浚堤防之事。自宋单锷著《吴中水利书》,元欧阳玄著《至正河防记》,始详方治水之法。此后,水利专著渐多,论及水道形势、治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者日众,刘天和的《问水集》,潘季驯的《河防一览》,靳辅的《治河方略》皆是重要的治水文献,然亦大只编举一隅,专言一时一水。首次综括古今,胪陈利弊,统前代以至于清初,系统记录四渎分合,集运道沿革和防治工程于一书的著作,则当推《行水金鉴》,故“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再续行水鉴》杨寿楣序)。

书辑录的资料十分丰富,凡《禹贡》、《河渠书》、《沟洫志》、《水经注》、两汉魏晋六朝及南北史之帝纪臣传,各种地志专书悉皆辑录,无不参互考索,庶求完备;新旧《唐书》不志河渠,然纪传所有,无不登载;宋金元三史除《河渠志》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捃拾靡遗,诸载籍中有关河务者,亦悉登载;明代则据《明实录》、《明会典》、《明史编》以及直省通志、府州县志、《南河全考》、《北河续纪》、《通漕类编》等书,并旁及传纪、碑版、稗史、小说,几乎包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图书,而对于历代治河名臣的著作,如潘季驯《河防一览》、万恭《治水筌蹄》、靳辅《治河术》、张伯行居济一得》等,摘录尤多。这是本书著作如林的水利专书中“并传不朽”的主要原因。

本书体例对后世影响甚大,道光年间黎世序、张井、潘锡恩编著《续行水金鉴》、民国时武同举编著《再续行水金鉴》大体皆循用《行水金鉴》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