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西厢记》   作者: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也称《张君瑞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五本二十一折。元王实甫撰。刊行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王实甫,名德信。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熟悉勾栏生活,擅长写儿女风情。杂剧有十三种,多已失传。代表作《西厢记》,另有《丽春堂》。《芙蓉亭》、《贩茶船》各有一折曲文,录在《雍熙乐府》。有人赞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现传《破窑记》题名王实甫,未必可信。作品运用古典诗词烘托气氛,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讲究文采,重视炼句,风格优雅,有“花间美人”之誉。

剧情:唐代书生张珙(君瑞)进京应举路过蒲东,闲游普救寺,偶遇崔莺莺(已故相国女儿),一见钟情。张生借故住进寺内。夜晚莺莺烧香,张、崔二人隔墙吟诗抒怀。叛军孙飞虎包围普救寺。欲夺莺莺。崔母许愿,把莺莺嫁给救她的人。张生给好友白马将军写信求援,白马将军打败孙飞虎。莺莺得救,崔母赖婚。张生忧郁而病。侍女红娘成人之美,帮助二人私下结合。崔母得知,拷问红娘。红娘利用崔母顾全门第弱点,连连反击。崔母无奈,允诺婚事,但要求张生获取功名成亲。十里长亭,依依惜别。张生考取状元,又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侣。

剧作描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提倡“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反对封建礼教,蔑视传统联姻方式。飘零书生和相国小姐相爱结合是对门当户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二人互相爱慕,经过“联吟”、“听琴”、“解围”、“赖婚”、“逼试”等情节,真挚感情不可动摇,胜过功名利禄。张生是真诚、热情、善良的书生,对莺莺一往情深,为了莺莺“滞留蒲东”,几次险些丧命,得中后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但他呆气十足,较为脆弱,对老夫人机诈拙于应付,对莺莺在相爱中矜持、苦恼,常产生误会,引出诸多烦恼。莺莺温柔、深情、聪明、能干,不肯接受他人束缚,有叛逆性格。从“佛殿相会”到“月下联吟”,她钟爱张生,但不泄露内心秘密。历经老夫人“赖婚”、“赖简”,她才逐渐增强勇气。但时勇时怯,真实地反映了相国千金的某些本色。红娘是机智、爽朗、泼辣、见义勇为的少女,支持崔、张相爱,反对家长干预,对憨厚的张生热心相助,对内向的莺莺尽力促动,对蛮横的老夫人以智相斗。“拷红”一段,她以智斗把老夫人气势压下去。老夫人自私、虚伪、冷酷、奸诈,专横跋扈,背信弃义。为女儿免遭祸殃,答应以女儿相许,但是解难之后便另有主张。给张生出种种难题,无非是让女儿找个富贵之家。她是封建家长的典型。火头僧人惠明性格豪爽,为了解救莺莺,冲出重围搬兵,无视佛门斋戒、杀戒。作品故事起伏跌宕,时开时合,时纵时收,曲折回环。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矛盾冲突,形成婚姻自主与家长包办对抗;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纠葛,他们心理、性格、为人处事各有差异,难免有种种猜疑和误解。两条线索交替出现,组成多姿多彩的画面。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以情动人。张生思念莺莺,忽等忽想,忽悔忽恨,忽疑忽信,忽喜忽怒,千头万绪,真实自然。作品文辞优美,琅琅上口,有音韵美,诗意很浓。但第五本情节松弛,有的细节过于外露。由于它思想艺术成就突出,七百多年来一直为人喜闻乐见。明清以来,剧作《牡丹亭》、小说《警世通言》、《红楼梦》等都深受影响。

剧作突破元杂剧通常四折的框架,以五本二十一折描写曲折的爱情故事,有所创新。唐元稹《会真记》写张生与莺莺相爱,结局为张生弃莺莺。北宋民间传说、说唱,改造《会真记》,使二人团圆。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写张崔出奔,反映“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王实甫在前人作品基础上充实、改写、提高,故事更生动,形象更鲜明。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有百种左右,明刊本尚存近四十种。最早版本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北京岳家刻本《奇妙全像注释西厢记》。后有张深之、刘龙田、王伯良、凌濛初、毛西河、金圣叹诸本。现当代版本有:一九四四年《西厢五剧注》,浙江龙泉龙吟书屋出版;一九四九年《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九五四年《西厢记》,中华上编版;一九八二年《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本,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