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饲养斗鸡著作《鸡谱》介绍   作者:

鸡谱》是清代一部有关饲养斗鸡的著作。作者不明,只有清乾隆丁未年(1787)的一个抄本留传下来,存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 一的中国古代养鸡学专著,直到1989年才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第一个印本。全书约1.4万字,共51篇,归纳起来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内容:1.关于斗鸡外貌的描述和鉴定;2. 斗鸡良种之选配繁育;3. 种卵的孵化和雏鸡饲育;4. 斗鸡的饲养管理;5.斗鸡的各种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6. 斗鸡的对阵和阵后处理。

《鸡谱》是对中国古代经验的总结和发展。首先,它显然发展了古代的 《相鸡术》。书中有 《论头》、《论冠》、《论眼》、《论鼻嘴》、《论脸》、《论项》、《论腰》、《论腿爪》、《论骨肉》、《论毛色》、《论翅》、《论尾》、《论胡》、《论性》、《论异》等15篇专门论述斗鸡外部形态差异及其与体质强弱、性情勇怯的关系,提出外貌鉴定的标准。例如《鸡谱》指出,眼为鸡的重要器官,它对眼的要求,要“清”而不要“浑”。根据虹彩的色泽,将鸡眼分为8种。即红眼、黄眼、碧眼、白眼、金黄眼、黑豆眼和浑眼。《鸡谱》认为鸡的颈在体中起着栋梁作用,因此必须皮肉坚固、粗而不短。

在良种培育方面,《鸡谱》强调选配的重要性。指出若以上等雄鸡配次等雌鸡是得不到好雏鸡的。《鸡谱》指出,鸡的生相往往不能十全十美,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选配,方能获得良好的结果。《鸡谱》还注意到了近亲交配的不良后果。在具体做法上《鸡谱》提出了“三配”。所谓三配,就是根据公鸡或母鸡的头部、羽毛颜色和骨骼肌肉等3个方面的特点,视具体要求去选择相应的母鸡或公鸡进行交配。例如在“头嘴之配”方面《鸡谱》指出: “若雌之头、脸宽、头方、皮厚、冠平、嘴粗微觉弯者,必定凹鼻、撬嘴、冠凿之雄配之。”

《鸡谱》联系鸡的生长发育,鸡的习性,讨论了雏鸡、老鸡不同的饲养管理特点。论述了食料、水、阳光、沙土、季节变化等与养鸡的关系。例如《鸡谱》认为夏天养鸡最重要的是防暑降温。《鸡谱·论夏养》:“夏令火旺,旭日当空,万物孰不避其销烁,惟鸡之畏暑更有甚焉。养者必择幽避之处,只宜高粱、豆芽清凉食喂之。每日换水三次,置于荫处。”这些措施对于降温防暑,增进鸡的食欲,都有积极的作用。

《鸡谱》以中兽医理论为基础,概述了十多种鸡的疾病。讨论了鸡病的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这在古籍中是罕见的。《鸡谱·论病养》中写道:“夫鸡之病,犹人之病也,无非受其风、寒、暑、湿、燥、火六郁之气以成病。若不细心调理,安能有生乎?必顺其阴阳,审其寒热,辨其虚实,分其表里,方能换回也。”《鸡谱》中提到的鸡病,有的可以与现代兽医学相对照。“鸡痘”这个病名,至今还在兽医学中沿用。“脚疔”相当于现在的“鸡趾瘤”,《鸡谱》正确地指出脚疔的发生与鸡长久生活在坚硬而不洁的场地分不开。应用中药辨证施治,是《鸡谱》论述各种鸡病防治措施中最主要的措施。针对不同的疾病,《鸡谱》列有十多个药方。《鸡谱》还提到了鸡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首次介绍了 “嗉囊” 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