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升仙传》介绍   作者:

升仙传倚云氏著。八卷五十六回。成书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现存初 版石印函装本及光绪己亥(1899)坊刊本。

书叙道家方士济小塘、市民徼承光、神偷苗庆、儒生韩庆云、画匠苏九宫五人 修善济世、征恶扬善、除妖灭怪、与奸相严嵩党羽作斗争,终于升仙入道之事。

明嘉靖年间,关东蒲阳秀才济登科(字小塘)因严嵩营私嫉才,屡试不中。纯 阳老祖吕洞宾遣柳树精点化之,亲赠五鬼葫芦,授以法术,暗示其云游悟道。

北京光棍徼承光、神偷苗庆(号“一枝梅”)劫富济贫。济小塘感其义,结为道 友。三人用戏法大闹严府,遁入江湖。

至李家集,除“土贼”刘六、刘七;至黄河岸,斩杀化女迷人的三个鱼精;至江 南定海县,助戚继光退倭寇;至四川夔州府,灭九尾狐、白玉狐姐妹;至北京,在法 场营救受到严府陷害的太常寺官员莫怀古。

安庆府儒生韩庆云曾与小塘等结为兄弟,但未受点化。韩生进京赴考,高中 魁首。严嵩诬告其房师海瑞受贿,革除之。济小塘化作韩生,面辱严嵩。又与徼、 苗策动群妖作祟,闹得严府鸡犬不宁。小塘赠韩生葫芦,韩生携之入乌衣国,享尽 荣华。后经战祸、水患,方知是大槐树下蚁穴一梦。韩生悟,四人云游。

山东济南府财主高仲举行善账济灾民。小塘等点化未果,暗助之。仲举携妻 于月英进京赴考。路遭劫难。严府管家年七图月英美色,陷仲举。仲举被发配, 流落武昌,兵部尚书胡泰收为义子,重婚牛氏。月英留京,生子丁郎。丁郎年长, 行刺年七未遂,赴武昌寻父,仲举未敢认。后,仲举探妻,陷狱五年。丁郎改名胡 世显,高中状元,状告严嵩。济小塘等助之,仲举出狱团圆。其间,画匠苏九宫曾 疏财相助,苗庆、韩生以酒色财气试之,不为所动,乃与苏九宫亦结为道友。

京师世袭怀宁侯孙豹霸占民女多人,有吴月莲者以死拒之。济小塘等救助, 惩孙豹。孙恶习不改,避居蜗牛居。苏九宫绘仙境楼阁图诱孙豹。孙入图中游玩, 复欲霸占吴月莲。图画烧破,孙落身于包世廉公堂。

高仲举、孙豹二案报入朝廷,嘉靖皇帝亲自审批。小塘在金殿施演法术,激怒 严嵩暗骂“昏君”。嘉靖帝批案,将严嵩抄家流放、孙豹革爵。严嵩饿死于栖流所。 济小塘等五位道友,白日飞升。至蓬莱仙岛,受封于三清教主,同归五真洞。

这是一部神仙侠义小说,旨在阐发善恶伦理。作者倚云主人在弁言中说:“古 今良史多关学者,宜博观远览,以望治乱兴亡之教,识忠贞权奸之为”,至于这部 通俗小说,“虽事皆灵异”,却同样“拨善良,除奸佞”,“足以兴起人好善恶恶之 心”,“与古今史册无异。”它有意借助于疑信参半的仙异故事来暗示“治、乱、兴、 亡”,来赞颂忠贞、善良、侠义,并鞭挞权奸、邪恶。

当然,这只是古老而简单的善恶现念,没有摆脱老生常谈的忠孝节义和神仙 侠义式的救世幻想,不过,倘若我们联系清代鸦片战争后社会上种种腐败、丑恶 与不平,不难看出小说所痛斥的明代严嵩弄权及官场腐改,乃是对时势的针砭和 影射。在弄仙作法、除妖灭怪的游戏式文字背后,隐隐传达着“人心不古”的感概, 传达着封建时代末世的文人心态和市民心态。

小说的五个主人公,分别是文士、光棍、小偷、儒生和画匠,均属社会底层的 一般市民。应该说,他们对官场功名是没有什么缘分的。五个小人物结义,居然 济世益民、震动朝野,而且象煞有介事地清除妖孽、救济贫民、平反冤狱、击退倭 寇、戏弄宰相、逞能于金殿,大有玩乾坤于股肱之间的劲头。他们似乎是救世主, 是上帝,当社会腐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他们依仗宗教所赋予的神奇的法术, 来维系人间的秩序,来代表百姓的利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小说中虽然宣 扬道家的出世思想,却分明以“济世”为责任;虽然宣扬儒家的“隐士”观念,却又 分明以忠义道德来规范人生。朴素的民本思想通过五位市民小人物的济世活动 而得到体现——市民们披着宗教外衣登上文艺舞台了,来参与社会政治了。正如 西方小说电影中常以无足挂齿的小人物来参与和左右社会事件或国际大案一 样,尽管那令人震惊的传奇情节分明脱离现实,却能使平民读者和观众得到一种 满足,在心理上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中透露的民本思想集中表现在戏弄权贵和金殿逞能上。济小塘等多次 大闹严府。头一次是变戏法,严嵩之子严世蕃骂他们是“村野匹夫”,他们故意将 恶狗变成仙女,引逗严世蕃和狗腿们的好色本性,然后反过来指责这帮坏蛋“动 了邪念”;又用碎纸化为蝴蝶,使严世蕃的大小老婆眉目倒长,说她们“身上不大 洁净”;然后闹得鸡飞狗跳,让狗腿们自己把严氏父子痛打一顿——这都是市民 惯用的恶作剧。第二次,济小塘化作韩生,与严嵩在太子千岁面前比才。严嵩出 上联:“肚中无才中解元,如今革去,岂不满面羞惭。”小塘以下联对骂:“心上有做学士,日后犯出,难免一刀苦楚。”小塘又出上联“上大人”,引逗严嵩去对 “下小狗”,严嵩无奈,勉强以“孔乙己”对之,文理不通,被太子羞辱。然后,小塘又 催动石碾、石磨、石臼、石杵、石捶、石鼓子等一群石妖,破坏严府造花园,弄得严 府鬼哭神嚎。第三次,严府捉拿济小塘,小塘以猴子当替身,捉弄严府娼妓“捏捏 儿酥”和“挨挨儿迷”,大闹风流院。最后,在金殿试法,戏虎舞龙,打碎玉盏御罈, 口出狂言,既戏弄了嘉靖皇帝,又置严嵩父子于死地。一连串的恶作剧,无视君臣 权贵,在戏谑中蕴藏着强烈的表现自我的市民心态。

《升仙传》的作者对北京城里的风俗民情相当熟悉。人物活动很多在北京的 街头巷尾,而且实有其地。例如徼承光是顺城门外骡马市东徼家坑的光棍,腊月 初八悯忠寺打醮,因不平于顺城门里头发胡同一位新纳监生的盛气凌人,略施光 棍伎俩抢了他的貂皮帽。又用假当票捉弄东四牌楼徽州朝奉开的当铺,讹诈三千 两银子,到珠宝市还清欠账。此外如济小塘等在永定门雇两头骡子。到东四牌楼 戏台看戏,又牵着牲口到灯市口路西酒楼喝酒弄戏法,地点皆有迹可寻。又如高 仲举夫妇在草帽胡同租房居住,到东四附近东岳庙烧香;严阁老在玉河桥建造新 府。元宵节严阁老府中放灯,人们从棋盘街往东前往严府,一直到灯市口观灯。还 有种种有关算卦、鼓板、夯歌、戏法、风流妓院、会馆应试,东厂和锦衣卫刑讯等等 的具体描写,展示了明清京城的社会生活画面。这一切,不仅使当时的北京读者 感到亲切,更具有历史性的民俗文化价值。

小说的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才能。全部情节以济小塘等五人的济 世活动贯串,起于悟道,终于升仙。这样一个五人群体,正如同桃园三结义、唐僧 师徒四人、道家八仙、杨家七郎八虎、七侠五义等,以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结合 在一起,成为艺术上的群体典型。群体中,济小塘作为济世楷模较为完美,其余四 人则经历不同,各具个性,甚至缺点。宗旨明确,个性互补,艺术上颇见情趣。诸 多迭宕起伏、趣味横生的故事。大大小小串联在云游江湖的悟道过程之中,有的 可以单独成篇。这种“串糖葫芦”的结构方式在传统长篇演义中是常见的,例如 《西游记》里师徒取经经历八十一难,《西洋记》里郑和船队路经三十九国。它甚至 类似于古希腊的航海传奇《奥德赛》、古印度史诗《腊玛延那》(腊玛的漫游)和所 有古老民族都存在过的那种神奇的英雄史诗的结构。即使在当今电视系列剧和 破案小说中,这样的结构方式仍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故事情节的生动有趣是《升仙传》的又一个长处。或者说,它充分体现着“传 奇”的艺术特征。举凡传统故事中引人入胜的题材和情节,如神怪仙异、侠义抗 暴、生死伦理、悲欢离合、滑稽诙谐,作者都尽量吸收,飞针走线罗织于其间。于 是,小说中波澜迭起,或嬉闹、或欢笑、或怒斥、或哀伤。传统的市民美学情趣的融 汇,恰似生旦净丑俱全的戏曲韵味。略举“苏九宫侯府卖画”一节:

孙豹这日闷倦不过,临街楼上看街上的买卖。忽见一人拿着一轴古 画,插着草标,在楼下走来走去。……苏九宫说:“老爷不用生气。此画 乃仙家笔迹。古今流传三千余载。闷倦之时,要想上去游玩,把画悬挂 起来,用手弹上三弹,画上的门户自开,走进任意游玩。若是有缘,还可 以赶着神仙咧! 你若要不信,先请试试,就知千两价值不为多了。”……

(孙豹)叫人将画悬起,用手弹上三弹,画上的两扇大门果然开了。 ……孙豹从两扇门里进去,入了幻境,但只见青山绿水、异草奇花,那一 片清雅景致令人可爱。往前走一座小桥,又有一座朱红小门,出来一个 道童,把孙豹引到里边。只见正殿居中坐着一位道者,气象端严,羽扇轻 摇……。那道士抬头一看,说:“孙豹,你原是一匪类,谁知却也合我有 缘。待我指你一条正路吧。”把羽扇上的鹤翎拔一根,递与孙豹,说:“你 今走的虽是正路,恐怕下次又行邪道。你把这根鹤翎藏在身边,若是再 来游玩,想往那一处走,用此翎一指,门户自开。或与别人同走,最忌男 女混杂,用此翎一指,门户自闭。须要牢牢记着。千万不可胡行。休叫 对头撞见,扣在网内。”

孙豹听了这话,心中不明,方待要问,那道者说:“不好了,山中的大 虫来了!”孙豹回头一看,只见一只猛虎摇头摆尾向前而来。吓的他撩衣 就跑,惊慌之际,猛然一跤摔在画外……。

戏剧性的人物和情节可见一斑。此处同时埋下伏笔,警告孙豹这个贵家子弟不要 金屋行秽,否则法“网”难逃。日后,孙豹果然把民女吴月莲引入楼阁,宝翎一指, 关起楼门企图行奸。结果被吃醋的老婆点火烧画,孙豹逃火,跑出画外,不料却落 身在公堂之上,叫作“自投法网。”——这情节,与阿拉伯寓言“阿里巴巴与四十大 盗”对贪欲之辈的惩处异曲同工。

我们不能说《升仙传》有多高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其中宣教布道的神妖 故事很有一些是虚妄之谈。以当时的一般平民来说,有迷信、欺骗作用。忠孝节 义、侠义除奸之类陈腐观念亦不足以救封建末世。作者虽有一定的读书根底,亦 熟悉风俗民情,但创作方法依旧是关在书斋里拼凑素材的文人旧习。因思想境界 上不去,毕竟缺乏新意。这部作品明显受到明代传奇《鸣凤记》、清初李玉剧作《一 捧雪》、《清忠谱》(即《五人义》)的影响,又有清代小说《济公传》的影子(弁言有 “稗官野史所载济仙诸人”之句)。其中的仙怪灵异多来自历代稗官野史和民间曲 艺、戏剧、通俗小说。如韩生在大槐树下入乌衣国的蚁穴一梦,便见之于唐传奇 《南柯太守传》、元杂剧《黄粱梦》、明汤显祖《南柯记》、八仙汉钟离悟道故事和清 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即便如此,《升仙传》对于了解和研究传统民族文化仍然有它 的认识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民俗价值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