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皋兰县志》提要   作者:

1.jpg

乾隆年修《皋兰县志》提要:清乾隆年修《皋兰县志》二十卷,共4册,吴鼎新修,黄建中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版框大小为19.5厘米×14厘米,页9行,行23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花口,单鱼尾。

有关乾隆本《皋兰县志》修纂者的生平历史记载甚少,据有关资料记载,吴鼎新,江苏如皋白蒲镇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拔贡,历任皋兰知县,甘肃凉州府知府。工书法。

黄建中,字西圃。举人。

该志所述皋兰县,即今日之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迁至兰州,改名兰州府,兰州改为皋兰县。皋兰之名,即始于此。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吴鼎新鉴于有州志而无县志,以修县志事属皋兰进士梁济沤,济沤以疾辞,又委之于建中。先是武功孙仲山粗定规模,建中因之,复本王道成《兰州志》、陈如稷《兰州志》,详加考订,终为二十卷。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皋兰县志》有序二:序一,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勒尔作;序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梁济作。有原序三:原序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郭景昌作;原序二,王聘贤作;原序三,王道成作。

此志共分20卷:卷一,图,其中主要收录有关星野、疆域、城池、府文庙、县文庙、庆祝宫、城隍庙、贡院、书院、督署、经费局、藩属、皋属、道属、府属、县属、河桥、五泉、莲池等重要地方的详图;卷二,表,下设沿革、职官、贡举三个目录;卷三,星野,其中附有祥异,记载了皋兰县祥瑞和灾难之事;卷四,建置,下设城池、关隘、里堡、附桥津;卷五,疆域,下设山川、水利,附形胜;卷六,官置;卷七,学校,下设典籍、书院、书院存储书籍、社学俱附;卷八,风俗,其中对土特产有详细的记载;卷九,赋税,下设仓库、社仓、赈恤、邮政、茶课等多个目录,并附有窑厂的具体记录;卷十,祠祀;卷十一,武卫,下设营制、量饷、营场、塘汛等目录;卷十二,古迹,记载了皋兰县内古代遗迹,并附有坊士、墓寺观;卷十三,人物,下设名宦目录;卷十四,人物,下设乡贤目录;卷十五,人物,下设列女目录;卷十六,艺文,下设天章目录;卷十七,艺文,下设奏疏目录;卷十八,艺文,下设碑记目录,并附有辩说;卷十九,艺文,下设诗赋目录;卷二十,杂录,其中收录了肃藩表传、流寓、仙释、分据和轶事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修《皋兰县志》,是皋兰设县后的第一部县志,但是记述兰州的地方志从明代就开始了。有永乐《金城志》(肃庄王命儒臣纂修)、正统《兰县志》(兰州黄谏著)、天顺《兰县志》(兰州文志贞著)、弘治《兰州志》(一为彭泽修,一为李泰修)、万历《兰州志》(兰州王道成著)、明正德《兰州志》(唐时和纂)和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兰州陈如稷著《兰州志》。与这些方志相比较,此志记载范围更广,内容更加详尽,是之前所修之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此志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特别是通过绘图对皋兰县当时的地理位置,宗教建筑,文化场所,办事机构,建筑古迹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使读志者一目了然,也使后人研究历史能更加直观。此志记载的内容可以分为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宗教、人物、风俗等,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见修志者考虑之周全。但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收入其中,如其体例中所云:“艺文章奏以下,碑记诗赋有关山川、风俗、民物、政治着录之,余不滥收。”这也说明修志者对县志内容有所取舍。此志分20卷,但卷与卷之间并无太多联系。修志者如此处理,是为了便于后人续写。

此志所载范围虽广,内容上却有轻重之分。卷一至卷十二,每卷各表一事,而卷十三至卷十五,三卷俱表人物,卷十六至卷十八,三卷俱表艺文。这也多少看出当时修志者对人物和艺文应该是比较喜好的。在人物卷中,此志将各个朝代在皋兰县出生和驻留的人物按照历朝顺序进行记载,自秦朝起,自清朝止。其中有秦朝名将蒙恬,志中这样记载:长城“秦蒙恬所筑,明万历元年补修。”还有汉朝西征名将霍去病:“汉武元狩三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击匈奴于皋兰山下。”这些人物的记载虽不很详尽,却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在艺文卷中,同样按照朝代进行了记载,与其他方志多记载公文不同,此志除了天章和奏疏外,还用单卷分别记载了碑文和诗赋。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咏金城关》一诗:“古戌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描述了金城关东接关中,西连河西走廊,交通驿道上的重要关口。还有清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巡抚刘斗撰写的《河桥楼赋》:“遐哉既临乎高,乃瞰其下;虹桥悬渡,惊涛拍岸,行人如骛,桧楫不施,兰桡虚驻。”“凡登斯者,莫不廓目怡神,荡心涤魄。”前句写刘斗登楼远眺,见镇远浮桥于黄河惊涛之上,行人如鸭群过桥,以至摆渡舟船没有客源,空停岸边。后句写作者登楼时的愉悦心情。这些艺文资料,大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志中其他各卷所记载之内容,也比较详尽,是非常珍贵的文史资料。如今已不可考的兰州长城,在《皋兰县志》中也有所记载:“史记起临洮至辽东皋兰,秦时临洮北境也,长城起自县西,沿河而东接连靖远县,在皋兰县境者,计二百余里。”这样的记述,尤为珍贵。

总之,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皋兰县志》,是历史上现存较早,史料最完整,存世不多的记述兰州的地方志,是一部研究兰州历史的非常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