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道教正一派授箓历史悠久,是正一派道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职人员的必经之路,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授箓也随着时代在演变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授箓仪式的演变及箓种的介绍,让大家对道教正一派授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龙虎山天师道的授箓传度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15-220年),祖天师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遂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箓坛,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升坛传度授箓,弘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天师道升坛授箓传度的先例。本文希望对诸山道友了解正一派授箓渊源、意义及天师法箓的内涵有所帮助。
(一)授箓是正一派道士入道弘法名登道册的凭证
箓即“记录”之意。天师张道陵开创正一道时,立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四节气。其所传道经为《正一修真略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阅箓醮仪箓》,起初法箓传授有两种功用,一是记载修道者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修道者经过一定的入道程序,才能成为一名道士,名登道箓,从此,才有资格学习道经科戒,并有登坛行道,如法举行道教科仪活动的资格,箓是道士名册。二是记载天神名讳、神职,通过科仪传授,在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才能使所行道法有灵威显现,如召唤哪些神灵,遣往何方,由此达到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消灾延寿、镇伏妖邪之目的。即箓的神职功用。
道教信奉上界有诸神司人间善恶,分毫必录。《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骘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道藏》第32册第175页)又说:“凡禀师资,结盟受授,从俗登真,永保生道,渐位于极。”授箓与传授经、戒、符是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授箓之目的是让入道者全面进行一次道教戒律、经书的学习和教育,授箓者要求箓生终身奉行道经戒律,戒除惰性,制断恶根,坚持正信。
正一道历来提倡道士授箓后,名录天曹,遂有道位。由此可见,授箓是修道登真之阶梯,只有受箓方可为人斋醮。《正一威仪经》列举了一百多条入道授箓的威灵。如:“正一受道威仪,次当诣师奉受治箓三皈五戒,不受之者,则治司不书,土地不明,不摄五气,不关四司,受此治箓,则魔王拜伏,自称下官。”(《道藏》第18册252页)这表明授箓归戒后,不管是自身修真,或是为他人斋醮,自身神真与外界神祇相应,一切皆在感应感化之中。道教认为,箓也是三天妙气,十方神仙,灵宝名号。上古真人高士,寻诸经记,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之位。如果受了不少条教箓文,既不尊师,又不明修行至由,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身在道门,尽心全意,道无不应,其应如神。正一箓初流传于世,总有二十四阶品,以应二十四节生气。
道教自张天师创制正一法箓以后,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先后也根据本宗派的特点创建了法箓。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全书》说:“夫箓者,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上清大洞箓者,匿景韬光,精思上道,志期轻举,全不涉俗。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箓太真之格。”(道藏《三洞修道仪》第32册第166页)从这些记载中已明确授箓先正一、次灵宝、再上清法箓的层次。正一即正一天师道法箓,灵宝即灵宝派法箓,上清即上清派法箓。其中上清法箓高于正一及灵宝法箓。
(二)道教早期法箓品阶与位次
1.《三洞修道仪》授箓位次
北宋道士孙夷中在《三洞修道仪》中对男性授箓者称男官,女性授箓者称女官。对初入道门及法箓层次作了如下叙述:
(1)初入道仪及授太上正一盟威箓,凡初学道,男七岁,号录生弟子;女十岁,号南生弟子。这时开始接受师训,与授三戒、五戒;渐止荤血,自此后,不更婚嫁。如已结婚成家者,男称清真弟子,女称法信弟子,“常依科斋戒,兼行黄赤交接之道,能使断得即为佳也”(《道藏辑要》第32册第10305页)。若录生弟子与南生弟子,秉持经戒至十五岁,方与诣师请求出家,禀承戒律,方求入道,誓戒三师,称“智慧十戒弟子”,戴二仪冠,黄绶衣,七条素裙,七幅低鞋。学经法于十部大乘之内(《灵宝经》有十部36卷)。精一道业,后授初真81戒,这时,参加人数要七人,包括保举戒师。称“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简道士”,冠七真冠,披黄褐文,左九右十,白裳黄裙九幅,持檀香木简,玄履,铺黄坐坛,始入靖,诵经思神行道。从此往后,不选年代,经业转精,明炼法式,方参洞经。开始请三师保举,参加人数要五人,请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
“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系正一天师子嗣张衡、系师张鲁所行之法,是针药、符术、禁咒之道,求福佑以疗生。上禳天灾,下助王化。大地生民,能奉此道,可以洗心畏罪,免其夭横。其有夫妇者,令选时日,辟开甲子、庚申、本命日、三元五腊及初一、十五等圣会之日,顺阴阳,行交接,即所育男女,免感悖戾淫浊之气,保身爱精,不妄贪淫,乃上圣慈愍拯济方便之门。
授正一箓后,方可以为人上章斋醮,作道场,为帝王封署山岳,辟召妖毒,朝拜星辰,以铨律候。这时,方称“太上正一盟威弟子”。系天师某治某气祭酒时,表白:赤天三五步纲元命真人臣某。某治某气者,自述姓名,生于何月何日。凡道士未受经法,通称“小兆”。冠玄冠朱帔24条,黄裳苍裙,佩炎光火玉佩,带斩邪神剑,佩黄神越章印,绶木凋铺八卦坛,所授经书《正一法文经》120卷,大章360通,小章1200通,《朝天醮仪》300座,《修真要》10卷,《玉经》3卷,《指要》3卷,《太灵阴阳推迁历》60卷,《禁咒》5卷,《按摩通精文》3卷,《修元命真文》1000字,《禹步星纲》1卷。奉行这些道典,所行皆在三界内。前文所述“十部大乘”者,复述罪福冤对,说有说空。
另唐代《授箓次第法信》称“太上正一盟威箓”(《道藏》第32册第180页)为正一法位、正一盟威弟子三五步纲元命真人、北斗七元真人、门下大都功。
(2)授金刚洞神箓(洞神部道士)
自“正一盟威箓”后,授“金刚洞神箓”,勤习经法,称太上洞神法师。此法为上三皇法,即天皇、地皇、人皇。此法要求舍俗入道,即自此夫妇隔绝,不茹荤血。授金刚洞神箓,戴交泰冠,绛褐黄裳丹裙,玄履,执白简,佩青光玉佩四道,带皇极洞神印绶,佩阴阳斩魔剑、华阳巾、方胜帽,坐九宫辰象坛,参洞神十二部经。
(3)太上高玄箓(高玄部道士,亦称高上紫虚)
自授金刚洞神箓后,在此基础上,精修道业,道上有功,迁授“太上高玄箓”,称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游玄先生。冠为五岳冠,碧披32条,白裳黄裙,玄履,执长生木简,坐四气坛,素光丹缨,佩带五老交真印绶及金刚洞清剑,戴簏秀巾、咸昌帽。授此箓者,在道经戒规方面,参究《道德经》、《西升经》、《玉历经》、《妙真经》、《宝光经》、《枕中经》,并《存思神图》、太上文《节解》、《内解》,授自然斋法仪、道德仪150条、道德律、道德戒183科。
(4)授太上升玄箓(升玄部道士)
自太上高玄箓后,精纯道业,迁授“太上升玄箓”,称“太上灵宝升玄内教弟子”或升玄真一法师,无上等光明真人。冠芙蓉冠,绿帔42条,素裳丹裙,玄履,白简素文坛,逍遥巾,月纱帽。授此箓后,授《升玄箓》1卷,升玄誓戒300条,《明真科》3卷,《玉匮律》3卷,升天券1道,《升玄朝礼仪》1卷及《升玄经》10卷。授升玄箓,观六度梵气,即以出三界升上清境。
(5)授中盟箓(中盟洞玄部道士)
自太上升玄箓后,更精纯道业,迁升授“中盟箓”,授《中盟箓》九卷,计三十六阶;并授九券,即思微定志券,金马驿程券,五帝解形券,自然券,大明券,三皇券,水官解七祖券,升天券,解地根券。称“太上洞玄灵宝弟子、无上洞玄法师、东岳先生、青帝真人”。
授中盟箓,戴远游冠,五色紫帔,绛绡裳,丹青裙,朱履,五辰紫色坛,青玉交文佩,佩八景金真印,带阳光洞神剑,服朝天帽、三辰巾,参究《灵宝洞玄经》十二部。
(6)授三洞宝箓(三洞部道士)
精修洞玄部迁授三洞宝箓二十四阶,计二十四券,亦二十四道,金钮九双,银环十二对,金龙一对,玉鱼一对,玉龟一,玉马一,苍玉简一,黄玉简一,玄玉简一,龙头金刀一对。称“三洞法师、东岳青帝真人、升玄先生”。冠合景冠,青霞帔四十九条,丹光裳黄裙,朱履,坐召真坛,黄玉佩,三辰印,销魔剑,服绿华巾、五岳帽,授三洞经教九真科法。从此,潜心真道,弃诸有为,动合真妙,方迁大洞上法。
(7)上清金阙清精选法(大洞部道士)
自修以上三洞法后,心心向道,一念纯真,次参上清金阙清精选法,应为得道者,称“上清大洞三景弟子、无上三洞法师、东岳真人、道德先生”。冠紫辰通精冠,九色离罗帔,紫裳丹文裙,执瑶笏,朱履,坐震灵坛,佩九光玉佩,带无上毕道印绶,带景精剑,服黄宁帽,授三官解祖考契断地根券、升天券、五帝大魔合保举券、三十二天帝券、职功券及飞步诸法金丹大诀。
得授此法后,有特别之规定:传与后世学道者,“一世传一人”。如若传授举行黄坛,告九天,歃血(取身血),分券断契,以金龙玉鱼,赤玉圭圆,遥告誓万灵,方传此法。传法之后,始有回车之道,功行圆满,与弟子告别,造素木车一乘,弟子亲侍驾,旋扫车迹,入所在名山修行,至山门谷,方焚此车。从此,师一心归命真宗,修金阙后圣飞升之道,出离三界,永不入世间,逍遥大罗真境。
此外,在《三洞修道仪》中,女官(坤道)部授箓的层次,其仪式与参授男官一样,参究经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威仪与男官有别,即所带冠、裙、印、剑、坛与男官有别,法位称谓:女弟子、元妃、真妃、夫人、元君等。其他新出现的道派还有居山道士、洞渊道士,并有不同规定授箓的威仪。
2.《授箓次第法信仪》位次
《授箓次第法信仪》卷首简述了初受道法信、受四部禁气法信、授二十八宿及诸箓等法信、授道德经法信、授紫虚箓法信、授洞神三皇法信、授灵宝真人法信、授五符法信、授上清法信及受毕法仙券法信。法信指授箓者在授箓前要交的一定数量的物品,以表示诚信。如授毕仙券法信要交上金九两、明镜五面、香一斤、五方采各一匹、本命纹缯年加一尺、笔一管、刀子一口、手巾一枚、席五领、细纸一百张、绢五匹、金童仆一人五尺五寸等。
其次,《授箓次第法信仪》简述了授法职位次第,只叙述了授某种法箓的称谓,没有列述受某种法箓需冠、帔、裙、履、坛、玉佩、印绶、剑、帽以及参究何种经法的文字。如受洞真法位,只列举上清弟子、上清大洞弟子、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某岳真人,但此仪在“受毕道法”中列举“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某真人”称谓时,惟独将用印法详述,这是该仪其它法位中所没有的。受毕道法位用印法为:
封真文策,上用元始印,下用五老印,皆前缀向外。
封杖上用元始之章印,下用五老之章印。
封三皇版,以九老仙都印(原按:紫衣),上下并同,以印向外(原按:后同)。
封五老策,以三天太上印(原按:绯衣)。
封上清策,以十回之印(原按:碧衣)。
同时,《授箓次第法信仪》还列述了命系气籍、金刚童子箓中召气、星属、仙召、灵召,上清谒版文(原按:十七片,长一尺)、真文谒版、诸治名目、三师讳、五保师讳等,该经末还有本命符,计十六道。
3.其他: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还叙述了五种女人受箓要义的规定。第一处女、第二出家女、第三嫁妇、第四寡妇、第五归居女。如在第一处女中规定:“凡处女在家,随父母教之从师受法为称,乡居男女民生官(原按:姓名某女,某年某月日时生,某父母名也)。”(《道藏》第32册第206页)这里以父母为师,请求传授经法或传授某箓,修行如法。同时,本经还列举了“下人四夷受要箓”的规定,依据《太平经》说教进行了阐述。
从《道藏》收集的授箓经典及仪规中可以看出《三洞修道仪》记述授箓位次、品级、威仪、法品及参究道经、戒律详明确切,它记述了由低到高授箓的程序,即不管是授何种箓,不能越级,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七个品位,先受正一盟威箓,次授灵宝箓,再转升授上清大洞箓。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使茅山本宗上清宗坛,授箓时也要先授正一盟威箓。正如《上清灵宝大成金书》说:“夫箓者,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又说:“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一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太真之格。”这里已明确规定,授箓时先传授三五都功正一盟威箓,在此箓的基础上,勤修道业,志心向道,皈依道经师三宝,严守戒律,然后才能进授灵宝中盟箓,在中盟箓的基础上,更坚心向道,动静合法,道心纯真,方可投师授上清大洞法箓。如果不按照既定之法箓程序,越级授受,就是违反了历代先圣祖师开创授箓的宗旨。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据说是隋代流传下来的道书。该道书称出家男性为道士,女性为女冠。此道书在《法次仪》里对授箓男女道士法位次第、称号、阶品也有明确规定,其大意如下:
清信弟子:受天尊十戒、十四持身戒,得加此号。
箓生:十岁以上受三将军符箓、十将军符箓,三归五戒,得加此号。
箓生弟子:十岁以上授一将军箓、三将军箓、十将军箓。并授箓生三戒文、正一戒文。
正一盟威弟子:授赤官三五契三元将军箓。
高玄弟子:授《老子道德经》2卷、《河上公真人注》上下两卷(指道德注经)、《五千朝仪杂说》1卷、《关令内传》1卷、《诫文》1卷。
太上高玄法师:授《老子妙真经》2卷、《西升经》1卷、《玉历经》1卷、《历藏经》1卷、《老子中经》1卷、《老子内解》2卷、《老子节解》2卷、《高上老子内传》1卷及《皇人三一表文》。
洞神弟子:授金刚童子箓,竹使符,善下版、三皇内精符以及三戒、五戒、八戒文等。
无上洞神法师:授天皇内学文,地皇记书文、人皇内文等,参究经法洞神经十四卷。
升玄法师:授《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一部十卷、升玄七十二字大箓。
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授元始洞玄灵宝赤书真文箓,太上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三部八景自然至真玉箓、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箓,灵宝自然经券,元始灵箓。
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洞神部授箓法位高于高玄部法位。高玄部即以《道德经》为首的太玄经书,但在《三洞修道仪》中,所受高玄箓位次高于洞神法箓位次,有人认为,这是唐代帝王提倡《道德经》所致。此外,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里《法服图仪》中,叙述了授箓时法师不同位次及法服冠、裙、帔等威仪图像,按照法箓位次,共有七幅图像。
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列举了初入道及授正一盟威箓、五千文箓、升玄内教箓、灵宝中盟箓及上清大洞箓等授箓应遵守的戒律,还列举授箓时需参究三皇法目及灵宝法目方面的经书。在这些规定中,明显将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列入了授箓经教的范围。传五千文,规定要授太清阴阳戒,专列道德经作为传授经箓的依据,以《河上公注》上下二卷,《想尔注》上下二卷为主,并以《太存图》一卷、《传仪》一卷、《朝仪》一卷、《斋仪》一卷,《老君西升经》一卷、《妙真上下》二卷、《内解》二卷、《节解》二卷、《高上传》一卷、《无上真人传》一卷,《紫虚箓》一卷为传授之过程。郑思远曰:“余师葛仙公受太极真人《道德经》教以口诀,云:此经之祖宗也,诵咏万遍,夷心注玄者,皆以升仙。太上云龙下迎,万遍毕,未去者,一月三读之耳,须云驾至,使升仙也。”(《道藏》第32册第186页)并说此经“博通群品,无大无小,随志所求,无有拘碍,送死养生,声无不宜,安国宁人,制边伏夷,莫不顺道”。张万福说:“凡夫得之清斋千日,诵之万遍,云龙下迎,仙童侍卫,万劫长存之术耳。”(《道藏》第32册第186页)认为五千文为三洞经书精华,一乘之奥旨,理身理国之法典。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还对授箓时所需的“信物”喻意均一一作了详述,如七宝金环、金龙、青丝、金鱼玉鱼、五色锦、青罗紫罗、以及券契、金龙玉壁简文也作了叙述。从张万福对授箓法仪的叙述中,可以略知这些法物是唐景云二年(711年)金仙、玉真二公主授箓时的用物。“万代之后,知道法之尊重也”。(《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见《道藏》第32册第197页)当时二公主所授箓为灵宝自然券、受中盟八帙经四十七卷真文、佩符、策杖等。并对授箓法坛所需的威仪也作了记载。
此外,张万福还编撰有《三洞众诫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太上洞玄灵宝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
综上所述,授箓时经、戒、符是同时进行的,在传经的同时,举行传戒仪式,使参究的经书具有神圣性,使道教徒永生牢记,并作为修持的准则。戒律与法箓是有区别的,戒律是祖师神真所说,是道士必须遵守的教规,而法箓则是道士与神真沟通的凭证。道士不授戒律和法箓,不能为人进行上章和斋醮。传授法箓的位次、品级也反映了道士在教门中修持的程度。
(三)上清派授箓的渊源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发祥地,唐代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的一派,茅山宗兼容并吸收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了茅山宗。这时,茅山宗以上清经法为主,兼修《灵宝经》及《三皇经》等。《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说:“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正一法指天师道经法。这表明茅山宗对正一法传承不断。同时,又传受正一法箓,这种传承一直延续至今。如1995年,江西龙虎山天师道开坛授箓,茅山道院派数名上清派教徒临坛受箓。茅山宗在唐代能兼容并吸收道教各派使其在道教中独树一帜,这是茅山道教得以兴盛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茅山授箓历史悠久,如茅山上清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师事十代宗师王远知,得受上清法箓;十四代宗师韦景昭,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居茅山紫阳观,从受上清经箓;十七代宗师吴法通,拜明玄先生茅山宗师孙智清度为道士,尽授经法。僖宗干符二年(875年)遣使受茅山上清大洞经箓。茅山不仅过去对正一和上清道士授箓,而且当时帝王、皇后、太后及社会上很多名流也进入受茅山上清经箓的行列,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天宝七年(748年)三月十八日,授茅山上清经箓,拜茅山三十代宗师李含光为度师,派中官贲玺书前来茅山受三洞经箓。授箓之前玄宗在给茅山十三代宗师李含光书信中称:“尊师体道之要,含光之和,清简无为,与予合志,请为弟子,以前件词及赡信投茅山华阳洞天,金坛灵府,以为明信,用证勤精……永言前修,事实不远,今号尊师为元静先生,以昭懿德彰高行也。故会使往,甚暄。尊师平安好。”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赵孟俯就曾受诀和授上清大洞法箓。
宗哲宗绍兴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在茅山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合成三山符箓,三山鼎峙,辅化皇图。北宋时,黄澄为茅山道士,敕住玉晨观,徽宗时,任官方道教领玉堂高士左右衔都道录兼管道公事,授太素大夫,冲素静一先生。《茅山志》称:当时龙虎山传正一法箓,阁皂山传灵宝法箓,茅山传上清大洞法箓。黄澄上奏朝廷“混一”法箓传承,后龙虎山与阁皂山均传上清法箓(见《茅山志》卷16)。“混一”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茅山仍保持了本宗上清宗坛经箓传授的法统。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茅山道士张绍英、朱自英为皇太后刘氏授上清箓。朱自英撰《宋天圣皇后授上清箓记》当时授箓是按照上清宗坛道统科仪传授的。临坛保举师上清大洞法师张绍英、临坛监度师上清大洞法师、茅山道正真寂大师蒋元吉,临坛度师上清大洞宗师朱自英。传箓时依科备办金龙、玉鱼、银雁、青丝金钮、云锦凤文、碧霞拂尘之罗、降章落尸之帛、四规明镜、景震灵剑、五色新缯、上清法服、监文礼物等,并投送金龙玉简、金环玉鱼于华阳洞、燕洞等,予以告盟七圣,伸授受之仪、罄师资之礼。致告茅山第一代宗师魏华存元君,求其默允冥告;在茅山崇禧观开建上清皇坛,预启金箓道场七昼夜,日设醮三百六十分。传箓毕,另设谢恩道场三昼夜,设全山道士、女冠大斋中。此外,杨、谢二皇后授箓记载于《茅山志》卷十七及卷二十,文载右衔道录凝神高士刘先觉撰《嘉定皇后授箓之记》,该记没有详尽记述授箓的具体仪程,但也从中窥其当时授箓之大略。嘉定庚午年,至华阳洞上清宗坛,传授大洞经法宝箓,金龙玉璧,质信礼仪,无不毕备。
江西龙虎山天师府1991年恢复了海外道徒的授箓,已授214名。1995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天师府举行了首度国内授箓仪典。授箓传度中对受箓者有一定的条件,龙虎山天师府对要求授箓的道徒,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曾广亮道长《龙虎山天师道授箓传度概述》一文中说:1入道,皈依道、经、师三宝,有师承法派,拜师入道在三年以上;2有一定道教的教义经典知识和行持斋醮科仪规范的能力;3信仰虔诚,品行端正,威严整洁,持守道教规戒。(见《龙虎山道教》2000年第7期)此外,天师府对海外道徒加陛授箓作了年限规定:三五都功升盟威经箓须满三年;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须八年;上清五雷经箓加陛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须十二年。若年限到了,但无功德者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方可破格升授。并遵奉三皈、九戒、十二愿。
其中“三皈”:
皈依太上无极大道元始天尊(道宝),
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灵宝天尊(经宝),
皈依玄中大法宗师道德天尊(师宝)。
简称“道、经、师”三宝。
“九戒”即:
一者克勤,爱国守法,是念真戒;
二者敬让,孝敬父母,是初真戒;
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
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
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
七者不诈,谄贼害善,是成真戒;
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
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十二愿”即:
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园;
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
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
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
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
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
其中十二愿是在道场圆满时,由三大师率众箓生在祖师神像前举行。
据了解,天师府目前授箓的事务程序大致如下:一是先要求受箓人填写《受箓申请表》,并由所在地的宫观,或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签注推荐意见,并报送天师府。二是天师府就申请受箓表,进行审查考核,通知受箓弟子定期来府参加授箓醮仪。三是来府授箓期间,天师府根据受箓弟子应具备的受箓条件进行2至3天,大型为7天的斋醮科仪、早晚功课为主的培训。;四是授箓醮仪,主要由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即三师分别给授箓弟子讲经说戒演法,并举行隆重的传度法事。在授箓醮仪中,箓生要表示决心,终生尊奉三皈九戒,并发十二愿。五是礼成,授给受箓弟子职牒(也叫箓牒)、经书、法器(天师法印)、法剑、令旗、号令、朝简、道服、道帽等。
箓生取得职牒、法器,即成为一名正式道士,有了行道的权力,相当于当今的“任命书”。职牒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法名、住址、生辰八字,并表明诚心向道,皈依道门,弘扬济物利人,恳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收录。法名的取得是依据《天坛玉格》内三山滴血派五十字辈分: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今愈振,福海涌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最后这两句其它书未载)。
《天坛玉格》是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所写的字派。据载:此字派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授予萨祖师正一派。
目前,天师府对海外授箓辈分已到“山”字辈,国内只授到“罗”字辈。三山滴血派中,三山今愈振,龙虎山师传法派讲这句为“吾当愈兴振”;福海涌洪波,茅山讲这句为“福地涌洪波”。
此外,天师府目前授箓阶品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衔头);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正四五品衔头);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头);加陛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二品衔头),再陛上清大洞经箓(此正一品衔头,属天师真人职衔一般不外授)。看授何品经箓,五品以上称仙卿,五品以下称仙官。若授三洞五雷经箓者,须看此人品行清洁,德重者、有身份者方可,若无德行福分,妄欲职箓高大,仅遭谴责。若儒家授文昌箓,按照授箓传统,每三年可晋升一级,如初授《都功经箓》,三年后可升为《盟威经箓》。
(一)太上三五都功箓
1.都功箓法箓旨要
道教授箓,应按一定的仪规进行,授箓不能越级。正如《上清灵宝大成金书》说:“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一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太真之格。”这里已明确规定,授箓时先授三五都功正一盟威箓,并且都功与盟威同属正一盟威箓,按其说法,似乎合在一起,才称“正一盟威箓”,但在目前现有的科仪(箓文)中,有将正一盟威箓分成都功与盟威两种。有些道书中,授箓只提初授正一盟威箓,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古道书所说“初授正一盟威箓”是否指初授正一盟威箓已包含了都功箓,还是直接从盟威箓开始初授。此类问题,也出现在唐代天元六年张万福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内,该道书列举授箓品阶、位次时,也提到了初入道及授正一盟威箓。本文提出都功与盟威归属问题,有待考证。
下面以江西修水陈沾文先生提供的授箓资料作介绍和分析,这里仍将正一盟威箓分为都功箓与盟威箓,以识其原貌。另再重申一下,正一盟威箓即天师道法箓。
2.都功箓全宗
(1)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券职秘箓
(2)太上颁降通真
(3)无上三天证果都攒
(4)上帝纪勋随身功据
(5)上帝敕赐随身勘合
(6)冥府十王功德库书
(7)二十四狱功德总牒
(8)三百六十感应天尊
(9)上帝敕赐飘风宝带
(10)上帝敕赐降魔宝剑
(11)上帝敕赐九玉云冠
(12)上帝敕赐步云仙鞋
(13)上帝敕赐鱼鬣仙衣
(14)上帝敕赐长生仙草
(15)上帝敕赐升仙宝桥
(16)上帝敕赐珍珠凉伞
(17)上帝敕赐上天云梯
(18)上帝敕赐云梦仙床
(19)上帝敕赐黄金玉印
(20)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卷箓请法词
(21)经黑贡气
(22)太上三五都功版卷秘箓合同环券
(23)都功谒简
(24)二十四地狱功德牒
(25)太上三天玄都总诰
(26)玉皇颁降五雷法秩
(27)昊天玉皇宥罪敕赦
(28)上帝敕赐照身文凭
(29)上帝敕赐免罪金牌
(30)先天无极照会通关
(31)昊天金阙请恩御表
(32)都天无极金函御诏
(33)正一道祖益寿金章
(34)南极长生延龄寿书
(35)太上颁降通津水程
(36)太上颁降冥途岸程
(37)上帝钦赐支粮关文
(38)上帝敕赐口粮关文
(39)上帝敕赐起马关文
(40)上帝敕赐千里云马
(41)虚无自然金符箓祖
(42)十宫功德总牒
(43)十宫功德案牒
(44)二十四地狱总牒
(45)太上老君三五都功祭酒真经箓
(46)冥途路引
(47)火牒
下面对以上都功箓主要经典予以简述:
(1)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券职秘箓
太上,最尊。三即三才,五为黄中。卷首题“正九品太上箓总气二十四上神品。”授此都功箓署名省、府、县、乡、都,奉道请箓信臣某某,命系六十甲子内某某时建,属北斗某星君主照。同时,标明授箓仙山,如在茅山授箓,即写:福地茅山,上清宗坛,度师某某。天师教主大真人门下,拜受太上三五都功二十八治、二十四气、版券职箓,一皆用以代天宣化,助国救民,积建善功,希仙度世,遵律令神敕,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一如玄科律令。接着叙述阳平二十八治、二十四气。上皇六年正月十五日,无极大道太上元君修注上化八治;无上元年七月十五日,至真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修注中化八治;无上元年十月十五日,第为玄元太上老君修理治下化八治。这里的上皇元年、无极元年与无上元年,实指道教的天官、地官、水官节日,即三元节。
券中叙述汉文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天师府立以付嗣张衡。“有二十四气,有二十四职,有二十四君,君有二十四将,将有二十四万四千,吏有二十四万兵,男官女官二十四”。以及二十四气版券都功。同时,传授三道灵符,要求箓生佩受,虔诚职奏,诚心归一,无有邪念,誓愿领受,好道乐法,身心一致进都功之箓,忠于法教科事秘书,济生度死,使正一真风流传广布,违盟者身被风刀。
券下引证太上圣训,表明所受都功箓的圣神:“太上正一三五都功之法,廉治二十四气,为二千四百官;以相生治祭酒之神,理八鬼阴阳之变,阳手阴手。故曰‘天清地浊,治诸青草之气,号为天下世间之法,精勤可进’。第一气玄气,未分天地,称太玄;第二元气混沌,初开为元始;第三治气,乃太极未分,乾坤始奠;第四质变,有天成之太素;第五,无形太极生无极,又生两仪四象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宝,此乃理天地之气,不可轻易妄传所受。”
最后,又重申太上三五正一都功版券宝箓灵文秘法,皈付弟子,佩受之后,誓愿修行,代天宣化,济物利民,护正除邪,功满之日,上朝帝班。
(2)太上老君都功祭酒真经箓
本经卷首与前文《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券职秘箓》同,署名省、府、县、乡、都等,直称“太上正一都功经箓弟子”。拜受《太上三五都功祭酒真经秘箓》皈身佩奉,参持符法,至召神灵,助国救民,雪除身罪,永保长生,功满之日,一身加福,七祖飞升。本经内上皇元年,无极元年,无上元年之后,均标明太上老君修注某治某气祭酒仙官。这是与《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券职秘箓》不同之处,其余上化八治,中化八治,下化八治之气同,并且三道灵符书写格式大体相同。总之,本经也可看成是《太上正一三五都功版券职秘箓》的简化本。
(3)三百六十感应天尊卷
都功箓内列《三百六十感应天尊》1卷。分上元、中元、下元。其上、中、下三元内,名号相同。如上元卷首列三元赐福天尊,中元卷首也为三元赐福天尊,下元卷首亦同为三元赐福天尊,又如上元卷首列:严净法力天尊,中元卷首列严净法力天尊,下元卷首列严净法力天尊。其余上、中、下三百六十天尊名号类同。每个天尊名号下附一天尊图像。本卷无经文、符书。
(4)箓祖
箓祖列祖天师三天护教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张道陵、二代天师张衡、三代天师张鲁以及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名号,并附有每代天师图像,赞文一首。如二代天师张衡:三山五岳炼丹成,六天魔鬼骨毛寒。修得五十真妙诀,紫气深门白玉坛。
(5)昊天金阙玉皇敕赦
本卷大意是要求箓生拜受《昊天玉皇宥罪敕赦》,付身佩奉,伏乞赦宥千愆的所有条款,不染恶根,归奉真道,忏除罪业。如,一赦信:名下或犯天曹界内斗府星垣之罪;一赦信:名下或犯怨天恨地,呵风骂雨之罪;一赦信:名下或犯迷恋美色,淫人妇女之罪。计35条。诸如:不礼三光、不重五谷、不敬父母、不信道佛、轻渎灵道、心如蛇肠、明瞒暗骗、损人利己,贪图口腹,杀害牲畜、大称小斗、三业六根之罪等,均列如敕赦之内。
此外《昊天金阙玉皇敕赦》附图1卷。
(6)太上敕降玄都总诰等8道佩受奏申简述
这里简述的奏申,现有资料为:太上敕降玄都总诰、先天无极照会通关、上帝敕赐免罪金牌、太上颁降冥途岸程、正一道祖益寿金章、太上钦赐五符仙秩、上帝敕赐照身文凭、南极长生延龄寿书,此八道“奏申”卷末均有一首青词,且内容相同:
帝敕辉煌耀紫微,金阙腾驾疾如飞,十方听令咸皈依,三界闻风悉仰依。
故将此8道奏申归类简述。举《太上敕降玄都玄诰》为例:开卷为神像图,接着为太玄都省钦奉道旨,依教宣行文书,署名某省、县、乡、都,命系北斗某君星。拜受上帝敕赐太上玄都总诰一道,付身佩奉,伏愿事任金阙,乞注长生大典,名标玉府,后为上帝敕赐真符一道。最后署名佩奉年月日期。其余奏申格式大体与《太上敕降玄都总诰》相同,只是根据奏申的内容确定,但卷首符图与上帝敕赐真符不同。
(7)昊天玉皇交天大赦等7道佩受奏申简述
本节佩受奏申为:吴天玉皇交天大赦、无上三天证果都攒、上帝纪勋随身功据、上帝敕赐随身勘合、冥府十王功德库书、都天无极金函御诏及上帝钦赐随身支粮组成。这部分佩受奏申归此类的理由是所有奏申卷末青词相同。其曰:
五云浮处彩鸾回,遥见金童捧诏来,御里淋漓垂雨露,丞相敬慎拜仙阶。
现以《昊天玉皇交天大赦》为例简述之。卷首题泰玄都省钦奉道旨,依教宣行。署名某省、府、县、乡、都,奉道请箓信臣:某某,名下系何甲子建生,北斗某星君主照。文中拜受昊天玉皇交天大赦一道,并上帝敕赐真符一道,付身佩受,愿帝泽宏施,元功普度,罪业冰释。并差:雷部官君,出入匡扶,永保长生,一如帝令。最后,署名佩受日期。
在本节佩受奏申中,惟《都天无极金函御诏》卷首有图像,其余均无。奏申内容如前所述,基本相同。尤其各奏申“上帝敕赐真符”,完全相同。
(8)十二旌封
此节十二旌封为:上帝敕赐长生仙草、上帝敕赐飘风宝带、上帝敕赐九玉云冠、上帝敕赐步云仙鞋、上帝敕赐鱼鬣仙衣、上帝敕赐升仙宝桥、上帝敕赐珍珠凉伞、上帝敕赐上天云梯、上帝敕赐云梦仙床、上帝敕赐黄金玉印、上帝敕赐降魔宝剑、上帝敕赐千里云马。此节与上节昊天玉皇交天大赦等8道佩受奏申简述内文书书写格式完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卷首均为图像,后为表文,内容重复,只是在表文拜受处填写不同而已,如“上帝敕赐长生仙草”、“上帝敕赐飘风宝带”等,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若正式授箓有待研究,一是内容重复,二是图像牵强附会,画一张飘风宝带、步云仙鞋、云梦仙床就能升仙吗?所以,这十二道旌封,值得认真研究。
(9)昊天金阙请恩御表
此表祈求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降衷下民,务俾善事,真风广播,德化大彰,趋长春之秀。要求箓生佩奉,表文前有请恩御表图文。
(10)上帝钦赐口粮关文与上帝敕赐起马关文
此两关文卷首均为图像,图后为关文。授箓时,另有朝谒疏文送至当地社庙,茅山授箓时直接送至上清宗坛。这两个关文要求箓生拜受佩奉,为行道奉真通灵的必备关文。
(11)谒简、狱牒、阳牒、阴牒、火牒
谒简即拜受箓文的表文,表明已授何种箓,祈愿上帝留恩,名标紫府。需付身佩受,永保长生。
狱牒,分二十四狱功德牒和二十四狱功德总牒,其作用是受度佩奉箓文灵文,名列仙籍,善功圆满,二十四狱,不得拘留,魔王保迎,三十三天,喜随应度,经由冥案,执此为凭。二十四狱功德牒和二十四狱功德总牒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阳牒、阴牒与火牒即奏申的关文。箓生祈求授箓后,依法行道,所奏有崇,必垂昭鉴,赴坛扫除妖氛,圣驾光临,受职获庆。并要永生以道行事,违盟受罚。
(12)请法词、都功版券秘箓合同环券
请法词即受都功箓时,箓生署名何地居住,拜受何种经箓,亦即相当于今天“决心书”。法词内容写明三师(即经、籍、度师)以及监度师、引进师、保举师。
都功版券秘箓合同环券,即授箓的“文凭”,相当于今天的“毕业证”。简言之,授箓的具体凭证。
(13)红黑贡气
此佩受奏申文诰。署名何地何人,拜受:太上老君修注红黑贡气一道,付身佩受,永保遐年。内有七星罡图。
此外,《太上敕赐通津水程》有图无文。《太上颁降通真》、《玉皇颁降五雷法秩》资料仍缺,需待补充。
箓生受了都功经箓以后,才能受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
1.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释名
太,最尊也,太者,极也,通也,三界独尊,众圣之极,即所谓道君也。于理即天尊道君。老君一也,以三清应化之阶,即有方品之异关,今于此箓而言,老君授正一盟威箓于三天法师,以传于世,使过渡众灾,落除黑簿,召鬼役灵,进品仙职,故曰:三五正一盟威宝箓。三者,三才各备,五者,黄中总数,统御生死以摄万宁,安镇人身,无精固守也,人禀阴阳正气,三元五运万象必全由心而正,心正则神精不亏,与我为一,然后全日月之明,合五灵之本,故能死生无变于己,何邪异之所能干?由是焕然群阴,威伏六贼,是谓正一盟威。学道之士用此天真灵文,赤章云箓,保守正真,永为身宝,故曰宝箓。然后可以随功举迁,役灵召鬼,玉女给侍,仙厨备供,乘虚蹑烟,亦不待诸法。
(1)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秘箓上卷
上卷主要内容是:天师门下,某省、县、乡、都居住奉道请箓信臣在福地龙虎山,正一元坛天师教主大真人门下拜受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秘箓,其主要目的是能够急召神灵驱除六天邪气,降伏三界妖魔,助国利民,延年益寿等等。箓文后又列了从太上正一童子一将军箓到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六个阶品箓的名称,以及坛、靖、治、气中的治、气。如:太上正一童子一将军箓,气应正月,镇阳平治,冬至后45日立春。随后六种箓是所涉及的天神、将吏、兵曹人数以及太上老君敕烛功曹符一道,太上三九始气真符三道以及神像三尊。之后是天之某某师13人,以及将官若干,随后又是符一道。
(2)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宝箓中卷
此卷开头部分:一身加福,七祖升仙,毋违盟誓,以身谢天、地、水三官一如玄科律令。无论是格式,还是文字都完全一样,与上卷不同的是紧接着是一幅一人端坐,三人朝拜的画图,接下来即表述青、赤、白、黑、黄五天中的仙将人数和符一道,接下来是东、南、西、北、中央五方帝师所赐符秘、符章、符书、符条、符箓神咒传授给受箓之箓生以期度人。紧接着又是一幅画。接下来是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名号,又说天地神盟暗中视察受箓者是否诚心好善并有华盖应照其身,接下来是华盖图两幅,接下来是太上高皇真妙,述说此箓的妙用。
(3)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经箓卷下
下卷内容前部分与上中卷一样,接下来是与中卷一样是一道符(中卷是朝拜图),其后的内容尤其是文字是相同的,只是中间有三幅图画,一是符,二是脚图,三是掌诀图,在脚图之后的文字表述其大意是天、地、水三官,考验下界,凡有不修片善、不行正道者,其师一皆诛绝。之后是上、中、下三元将官,诸天仙讲经说法,内容与中卷相同。
从上述三卷的文字、符、图以及书写格式来看,主要目的是授箓者能够有法力劾召鬼神,天兵吏将,行诸道法,助国济民,延年益寿,消灾禳福等。这三卷箓只是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内容的很少部分。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它的组成应该是由疏、牒、阕文、偈简、青词、环券、契文等各种文疏以及经文组成的一个整体。
2.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请箓法词
这首请箓法词先述受箓时间、受箓人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至何师门下受何法箓,正文述此箓法力。表达恭受法箓之诚心。最后书经、籍、度三师以及监度、引进、保举三师。(这里三师应该是传度、监度、保举三师)
3.太上盟威修真券、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契券、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环券
以上所述券、契、环券等意大体相同,其意是说:受道之士,受道之日,须关奏天曹地府,四司五帝,一切神仙,以为监证,所以,召七祖以监临,封五帝而结券,若后违盟犯约,背道轻师,则勘契合券,以自证验,就比如现今之合同、书约,各执一份以相信也。比如升天券,得道之日,过天门、地户、魔王主司以相按验,乃至神仙洞府、诸箓天曹局,都要勘验。
券有正一真券、五色券、八道券、三五券、洞神券、升玄券、自然券、上清七券等,契有正一黄契,三五契,三十六部真经契,上清四契等。
4.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偈简
简,意为求事之词;偈,经里的唱词。偈简是向诸天地日月宫府第诉之所请求之词。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内容基本上与太上三五都功箓相同,其主要内容是:
(1)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三卷)
(2)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请箓法词
(3)太上盟威修真券
(4)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偈简
(5)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合同契券
(6)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合同环券
(7)混元道祖天符文牒
(8)无上三天总箓徼联
(9)上帝赐金符箓祖
(10)无上三天旌功文引
(11)上帝敕赐飞捷通报
(12)无上三天证果青词
(13)无上三天证果缴呈
(14)太上钦赐证果心词
(15)天坛总制旌封敕任
(16)上帝敕赐阴阳查考
(17)天地水阳四府总凭
(18)九真秘券
(19)冥府阴牒
(三)上清三洞五雷经箓
在都功箓、盟威箓的基础上,道业精进,学修并进,方可请师传授上清三洞五雷洞真宝箓,简称五雷经箓。以下是五雷经箓的内容。
1.三洞混一成真五雷洞宝箓上卷
此卷首题曰:“天师门下。”今据某省、府、县、乡、都,奉道颁恩,请箓信臣某某,名下命系某某北斗星君主照,即日恭诣某某度师,天师府下拜受上清三洞五雷洞真宝箓一宗,皈身佩受。若受此箓“誓愿统领雷神,代天宣化,助国救民,灵符咒水,行齐济物,除邪鬼魅,开度幽灵,不赦有违,永荣大道”。这里已明确论述受五雷经箓的作用和意义。五雷经箓属于古时道书所说洞神法箓范畴。
箓中陈述受五雷宝箓,位列真人,佩之者七祖升天,正气号曰:雷庭。真人役使雷庭,符吏上清。大帝曰:“今传受者,五雷神使二百四十一名坛将,魔王闻正道,使童子功曹一千二百员,奉符命,闻咒语,违而不应者,吾遣天神斩身万段,魔死无生,在精进修成之日,上朝玉帝,班列玉清,一如元科律令。”本箓一再强调:凡受三洞五雷经箓者,并有雷神将吏九十万人,随经箓守护,法官飞章奏表,即无阻滞。祈晴祈雨,三界尊奉,如承帝命。奉行受持者要精虔如初,千万不要轻慢。
卷中为玉皇上帝敕召雷神咒、玉帝召电母神符、玉皇上帝召雷公神符、玉皇上帝召东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西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东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东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西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西北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召上方掌雷神太乙真君神符,并有太乙真君召雷神真灵符。之后为三洞四辅天龙六部功曹召将吏神符及行风使者符、行风雨使者符以及五雷威猛大神咒等,还有上清洞真人五雷灵符。
卷末为上清天界护国雷神十一坛,计四员度,吏兵万人、玉清护正五雷三员度以及玉清护世、掌火、掌岳、掌人、掌水、掌电、掌精、捧诏、掌妖五雷神名号、吏兵数。上清飞判星府雷神十三坛,领四十三万人,吏兵万人。上清判星五雷神将五员度、上清判瘟五雷神将三员度以及上清判春、判魂、判夏、判疾、判秋、判神、判冬、判摄、判龙、判精、判妖五雷神名号、吏兵人数。太上鉴天镇黑节要五雷大神十一坛,雷将五十六员,吏兵万人;镇星鉴天吏五雷大神八员度、鉴流御镇五雷神五员度以及镇罗八天猛吏、迁重武状判神、词紫驱邪、九高上帝神等等,还有圣师十方搜神破精五雷神一十一坛,计将三十三员,吏兵万人;东、西、南、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中央、阳界、阴界搜神五雷大神各三员度名号等。“凡夫受之者身遇天仙,位列三天,役使雷庭,扫除魔精。”卷终署名受箓年月日期。
2.上清三洞飞仙上阳五雷洞玄宝箓中卷
卷首署名某省、府、县、乡、都,奉北斗某星君主照,即日恭诣某某度师大真人门下,拜受《上清三洞五雷飞仙上阳洞玄宝箓》,皈身佩受,誓愿统领雷神,三界内外,一切妖邪鬼怪水陆,山林江河淮泊,遍历分野救苦,理治人民,代天宣化,济利存亡,永无遁心,成道之日,上朝玉清,班列三清。接着为水精咒、都召咒、三界雷神咒、五岳五雷神吏兵神咒、星官雷神咒、日宫雷神星君咒、禹步雷神星君咒、金部雷神星君咒、土部雷神咒符等。后为昊天玉皇上帝召出随身东方青气八天雷神、南方火光八十雷神等,实际即召五方雷神。
3.上清三洞飞魔演化五雷洞神宝箓下卷
卷首署名与前同。拜受《上清三洞五雷飞魔演化五雷洞神宝箓》,皈身佩奉,之后为九天都召破魔神咒、阴灵治世五雷都召咒、召五雷威猛神咒、阳灵威明五雷大将军许彦巡游三界召咒等。本卷与前两卷不同之处是卷末写道:佩受三洞五雷宝箓者,当任九天金阙御史、水部尚书、知雷院事统摄五雷诸神。
4.上清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妙经
本经箓谈消灾济度之法,强调有志慕道修学仙之士,将此神咒三洞经箓,依法盟天相授,自有八天五雷大神各有百亿万众,随此三洞经箓,日夜拥护其人,永享吉庆,邪怪潜消。神咒指经内上清九天掌风雷云雨一切大神咒。
五雷法箓从现有资料来看皆以上文为主要者,其余如五雷经箓合同环券、五雷法词以及十二旌封等均与都功箓同,只是受箓时,受何种箓填写何种奏申及箓名而已,本文不再重复叙述。
(四)上清大洞经箓
在都功箓、盟威箓、五雷经箓的基础上,道业精进,方可请师升授上清大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品位最高,非道业深重者,一般是不能升授此箓的。以下是上清大洞经箓内容。
1.上清大洞经箓释名
上清者,道教三清之一,谓为其中的“禹余天”为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所治,称上清仙境。夫道生于无,潜众灵而莫测,神凝于虚妙,万变而无方,杳冥有精而泰定发光,太玄无际而致虚守静,是之谓大洞。《上清大洞真经》又名《三十九章经》,上清三十九帝皇真下映入兆身中三十九户,于是各有其所贯之户,着经一章,其辞幽奥,以用领括百神,招真辟非,所谓庆云开祥门,祥烟塞死户。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真经,曰《三十九章经》。又有回风帝一、高元雄一、五老雌一三经以辅《三十九章经》。
2.上清大洞经箓内容
上清大洞经箓从太极左真人曲素诀辞(一名九天凤气玄丘太真书箓)到摄山精图箓共有24阶。上清大洞箓共有八卷:
(1)上清大洞经箓元始谱箓第1卷
某省、县、乡、都、社居住奉道请箓信臣某某,上叨北斗星君主照,恭诣上清宗坛度师真人门下拜受上清大洞元始谱箓到曲素诀辞箓。这一卷主要说明某人要求在某日某地请受上清大洞箓(共八个品阶),接着说明此经箓的法力程度,接下来有三清图像,之后是太上老君将此经箓秘讳通过众神传授,并列元始天尊掌管阴阳七政符书以及太上老君无上九天大洞宫内宣设元始谱箓分度日月秘讳、元始天尊掌管阴阳七政一切大仙秘咒、元始天尊及诸仙众赞词等。
(2)上清大洞经箓上皇玉箓第2卷
此卷前半部分与第一卷完全相同,后面的内容全部是驱神咒及符图。其主要意思是驱役鬼神。
(3)上清大洞经箓流金火铃箓第3卷
此卷内容与第一卷基本相同。
(4)上清大洞经箓飞行三界箓第4卷
此卷前面部分与前三卷相同,接下来是箓生向上清宫上呈文牒、请颁恩命,赐康宁福址,并将其具申省府移文三界,合属外传度牒文以为执证,接着是传经箓六牒:经箓一宗、十五功德牒十道、东岳府牒一道。其大意是受箓者百年限满经由诸司照验,施行,名称,仙界,罪愆消除。之后是五岳神咒。
(5)上清大洞摄山精图箓第5卷
此卷是将军秘咒及符图,其内容是降魔劾召鬼神之类。
(6)上清大洞经箓龟山元箓第6卷
受了此箓后,即有役使万神,行驱山决海之能,分别九州岛,开天理地,保镇关诈,广救众生,清除风、水、火灾,消灭邪魔恶怪。
(7)上清大洞经箓琼宫龙飞宝箓第7卷
受了此箓即有行使统领三界诸仙,降妖伏魔,驱邪除怪,或在水中或在山林、江河、淮济、霹雳分野,救治人民。内有五方飞龙大帝神咒及图像。
(8)上清大洞经箓曲素诀辞玉箓第8卷
曲素诀辞箓乃三洞大道诸仙绘八景之凤篆龙章之文,内有太上老君火车秘咒。受箓之士,要存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环绕,各有三十万猛将侍卫,念动火车神咒,即显法力,代天宣化,利物济人。
上清大洞经箓中其他内容:上清大洞经箓合同契券与上清大洞经箓合同环券,上述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中已作了说明;混元道祖天符文牒,这是一道受箓信臣上奏给混元道祖的文疏,其意是受箓者向天神地祗具牒呈词,说明自己所受的是什么箓,以及呈列哪些相关文疏向天神地祇以及冥界照会。无上三天总箓徼联、无上三天旌功文引、上帝敕赐飞捷通报、无上三天证果徼呈、太上锡赐证果心词、天坛总制旌封敕任、上帝敕赐阴阳查考、天地阴四府总凭,以上八项内容大致相同,统属牒、关之类的文书;无上三天证果青词,青词,亦称绿章,是斋醮时献给天神的奏章祝文。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上帝敕赐金符箓祖,内容是历代天师之像,每张像旁有赞颂诗。
(五)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何谓授箓?据道经载︰授箓者,承师授予之符箓也。道家弟子受道必先授箓。按符箓是道家之秘籍,古时凡奉道者,皆常佩之。故后人道者,均须授箓。箓有何作用呢?据道书解释说,各种箓都有神灵、授箓之后可召请,以治精鬼,消灭灾祸。做什么道场需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就用什么箓,请出箓中吏兵(即天将)给予效力。
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授箓。不授箓就不能作道场法事,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三洞修道仪》说︰受正一法箓方可为人章醮。因为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的佑护。授了箓才算进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成为真正的道士。
授箓不仅使正一道徒取得职券牒文,有了修道行法的凭证。同时,也为授箓的道徒制定了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箓生通过授箓,必须勤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情操,清正心身,积功累德,摒除是非邪恶之念,以不辱师教。否则,诸神将降罚于其身。
授箓传度中的有关事项
现在根据龙虎山天师府与中国道教协会有关规定,海外道徒要求到祖庭天师府授箓,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道教师承法派,拜师入道三年以上;
2)有一定道教的教义、经典知识和行持斋醮科仪规范的能力;
3)信仰虔诚,品行端正,威严整洁,持守道教规戒;
4)拥护祖国统一,热爱道教。否则,就不能授箓。
授箓品级。根据《天坛玉格》(相当于诠叙部门的级别条例,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有关规定,法箓分五级︰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此六、七品衔头)
2)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此四、五品衔头)
3)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此三品衔头)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正二品衔头)
5)再升「上清大洞经箓」(此正一品衔头,属天师真人职衔,一般不外授)
从二千年起规定每年于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在天师祖庭天师府集中统一举行。目前,正一派授箓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由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承办。授箓职牒内容。职牒(亦称箓牒)是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道籍凭证(即任命书),在“任命书”里。天师赋予道士执法权力和品级地位。其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什么法名,家乡住址,生辰八字,属北斗何星,生逢盛世,诚心向道,皈依玄门,要求在天师门下,奏受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祈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收箓。天师祖庭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格》的有关规定,奏定受某某经箓;奏立某某坛,某某靖,某某治作为活动点。并当坛串立合同符,分环部券为证(即传度合同符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给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焚烧)然后授给印、剑、令、旗等各种法器,拨付本命天将天兵,作为护身保卫,勉励他们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坛、靖永远驻扎,协助授箓者,佐理道法,凡遇行时,如谷答响,有求必应。并告诫授箓者,勤于修炼,积功累德,虔心为道;不得藉此法牒学习邪教、巫蛊厌魅,上干天亮、罪戾非轻。最后,传度、保举、监度大师在职牒上签名并加盖法印才有效用。
后话:
经箓,顾名思义——经文符箓,授予之后是需要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在古代授箓之后还有一个阅箓仪式,也就是说,授该阶箓以后的道长便可学习该箓阶的法术、符箓和经文,目前很多箓生,回去以后将箓束之高阁,对授箓的意义及内容一无所知,拿出箓牒作为自己的资本夸夸其谈,此种行为不符合授箓的真正精神。最后用张继禹副会长在授箓学习会上所说的话结束本文:“你们有幸入玄门,能参加授箓是你们的法缘,但是,授箓只是你们修行道路的开始,回去以后,大家都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学识,为道教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你们能否名登紫府的最终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