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略   作者:南柯舟

晚清及五四时期的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

“国学”一词,虽古已有之。佐证如《周礼·春官·乐师》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朴学家孙诒让(1848-908)于其《周礼·正义》注释云:“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然此国学意义,非现代所述“国学”,国学一词,实为西学东渐以来,晚清及五四时期的国学家们所发微笑。兹略叙述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以飨读者一二。

1.章太炎发微现代国故学概念

鲁迅曾称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1897年章任《时务报》撰述, 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 流亡日本。在日期间章著《国故论衡》,3册一函装, “国故”是章太炎先生发明的概念,解释起来比“国粹”、“国学”都容易。易言之,我们中国、中华民族所有过去时代的典故和故事,都可以叫做国故。①

2.黄遵宪梁启超保存国粹磨洗旧学光大国学说

1902年9月黄遵宪在写给梁的信中,曾提到任公先生有办《国学报》的设想,他在信中有:“《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如?”又:“公谓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至哉斯言,恃此足以立国矣。”,这是有据可稽的“国学”一词在近代的较早的出现。

3.胡适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被否定

整理国故”的呼声,虽来自于章太炎,但胡适给“国故”下了这样的定义:“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1920年胡适在他那篇纲领式的文章《新思潮的意义》里,响亮地提出:“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②。当代学者刘梦溪认为,如果这个定义可以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③ ,在成中英教授则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文化的支持,全球经济需要多样性的文化。现代学术讲究分科,即使全然称作国学,国学之内可以分科而论,譬如大学之内,分为各种学术体系,即使是小学,学科也是分类的,刘说未免狭隘与偏颇。

4.马一浮的六艺即国学说

二十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开宗明义也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泰和宜山会语》), “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④

2008年02月18日,王明华在光明日报著文《马一浮与〈泰和宜山会语〉和〈复兴书院讲录〉》,提出“马一浮学养比熊十力梁漱溟深广,其思想对熊十力、梁漱溟等也都有所启发,但影响却不如二人。 ”他提出一个马一浮“照着讲”的成分远远超过“接着讲”的成分的问题。

5.邓实的泛国学论经世致用

晚清“国粹派”的行政首脑邓实,在1906年《国粹学报》第19期《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邓实(1877-1948),字秋枚,广东顺德人。近代知名诗人邓方(秋门)的兄长,著名学者黄节的同学。)

当代部分专家学者对国学的界定

1.余英时先生认为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在第28次院士会议主题演讲中提出: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

2.刘梦溪研究员质疑余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梦溪研究员对余英时说则予以否认,据他在百家百科讲坛之学者论坛开讲《国学和〈六艺之学〉》提出质疑说,如果“’国学’也是舶来品,则愿意看到更多的证据”,刘梦溪认为:早期的学者在使用国学一词时,并未对概念的内涵加以分疏。南柯舟认为刘说有待存疑深入商榷。而余英时说“国学的概念是从日本传来的”,似乎在说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在日著《国故论衡》一事,虽此事是历史事实,但不能以此推论国学源于日本,此说颇有待考据缘由端详,否则等于认可韩国人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一样无来由。

3.季羡林先生提出“大国学”概念

2008年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4.成中英教授对国学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评析:国学文化精神价值哲学论

成中英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文化的支持,全球经济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成中英教授认为,儒家精神是求得人的充分发展的,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来求得人生活上的一种安定,能够在社会中获得相互依存的精神和智慧上的支持。如何理解国学?第一,国学不是国故之学,也不是本位主义。国学是对自己的文化哲学进行深刻的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或者基于跟西方比较的经验,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自己的一种哲学立场和文化的价值,所以跟哲学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包括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历史学,中国的文学,中国的艺术学,中国的社会学。他彰显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⑤

5.南柯舟五术六艺诸子百家说与时俱进

南柯舟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包括“山、医、卜、命、相”,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⑥

进入西方世界所谓之后现代社会以来,确立中国文化本体论之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哲学家成中英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一种多元文化的支持,全球经济需要多样性的文化。南柯舟所倡导的国学西学大融合之“国学和谐论”和“国学西学和谐论”,远以熔胶章太炎、胡适国粹之说,中以汇整马一浮国学为六艺之说,阐彰邓实经世致用国学论,近逮广弘季羡林先生提出之“大国学”概念。其基本的哲学精神在于成中英教授之“国学文化精神价值哲学论”。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在复旦人文讲坛则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早自2002年前,南柯舟即首次在专著中倡议在传统文化领域整合中国国学为“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并在近年首次提出“国学和谐论”和“国学西学和谐论”,迄今为止,国学概念众说纷纭,某些人等则断章取义、予以割裂分歧之而以管中窥豹姿态帛裂整体性的中国国学文化之精神价值,令人喷饭,故不必置评。

五术六艺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设了一架沟通的桥梁。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五术”则被今人疵垢为“迷信”之术。深究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国学概念与其内涵和外延的分疏史一直没有人详细阐述,今偶然有闲暇整理部分历史资料,以为“国学概念内涵外延分疏史大观”一文,无疑为澄清“国学”内涵外延分疏史小有裨益也。

注释: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胡适全集》第2卷,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胡适:《胡适全集》第一卷,69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干春松, 《国之意象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08年。Vol.40 No.5 (2008/09)

③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网络论文。

④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⑤成中英,成中英先生谈新时期国学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4-30。

⑥南柯舟,1,何谓“大国学论”及其宗旨和意义; 2,国学热中谈国学:谈谈中华大国学圈,南柯舟博客,2008-11。3,科学发展观下国学“热”中的“九”个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