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秦俑主帅之谜   作者:

秦始皇兵马俑中,不见大军主帅的俑像,论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秦俑大军必有主帅,而且主帅必坐镇军中。本文试图从古籍记载及兵马俑坑的残留遗迹中,对秦俑主帅之谜,寻求出一个合理的解答。

秦始皇兵马俑大军之中,不见三军主帅,原因何在,至今尚无定论。论者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这是秦始皇的军队,秦陵地宫内的秦始皇就是兵马俑大军的主帅。二、秦始皇尚未指派大军主帅。三、三号坑之西,有一贵族大墓,大墓墓主就是主帅。这三种说法,都很难令人信服。

秦俑大军虽是秦始皇的军队,但他身在地宫之内,无论如何,这支军队必须要有一个坐镇军中的指挥官,战场上千变万化,不是身处深宫之中的皇帝所能及时调度指挥的。秦始皇很能遵守孙子兵法中,“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知胜之道;在并吞六国诸战役中,他从来不干预手下大将的战术谋略,当然更不可能躲在深宫之中,遥控大军了。始皇生前既从未领军亲征,死后又怎会去做主帅?

再看那大军的阵势。车已套马,箭已上弦,全体战士手执兵器,剑拔弩张。二号坑中,骑兵牵马持弩,弩兵或蹲或立,排列成阵,车士肃立车旁,严阵以待。一号坑兵俑大军四周,布下左翼、右翼、前锋、后卫的战斗队形,准备随时与敌军短兵相接。显然,这支大军正在等待出击命令,大战随时一触即发。如果此时还没有指定主帅,这个仗还能打吗?

至于说主帅躲在后方大墓之中,更是有悖情理。那大墓墓主即使是主帅,大墓也不过是他休养生息的家园,不是他发号施令的军幕。要能制敌致胜,全军上下一心,主帅必须要身在军中,与部下同甘共苦,绝不能躲在家中,儿女情长。

如此看来,秦俑大军之中,必有主帅。问题是,主帅是谁?他身在何处?

兵马俑是秦始皇百万大军的缩影。各个俑像塑制得细致入微,逼真异常。大部份的俑像应是按照秦军将士的原型来塑制的。阶级越高的俑像,形象应越是逼真。

秦始皇知人善任,重赏严罚,手下名将如云。他会选择谁来担任兵马俑大军的主帅呢?根据始皇的性情来推测,秦俑主帅的人选得要符合三个条件:资历深、战功高、可信任。从始皇亲政(前238年),到一统天下(前221年),这十多年间,他手下诸多名将中,以王翦、蒙武二人资历最深。王蒙二家,祖孙三代,俱为秦将。但论战功,则无人能及王翦。更重要的是,王翦深谋远虑,孰知始皇性情,又能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最得始皇信任。可以说,秦俑主帅,当以王翦的可能性为最大。我们分析一下王翦所主持的三大战役[1],便可看出其中因由。

一、破赵雪恨。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始皇任命王翦为主帅,发兵攻赵。王翦兵分两路,连下九城,赵悼襄王忧愤而亡。赵国急忙调回镇守北方的名将李牧,抗拒秦军。李牧善守能攻,秦军无法逾越雷池一步。

始皇发兵攻赵,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外,应还有为报私仇家恨的目的。赵都邯鄲是始皇出生之地。当年他与父亲子楚在赵同为人质,秦赵相争,他们一家便生活在惊涛骇浪之中。嬴政三岁那年,秦军攻赵,子楚逃回秦国,嬴政和母亲在邯鄲东躲西藏,勉强保全了性命,但已吃尽苦头。童年的不幸,在始皇心中,定然产生了极大的阴影。如今嬴政羽翼已成,发兵攻赵,志在必得。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始皇再度命王翦攻赵,王翦用反奸计杀了李牧,很快便攻陷邯鄲,生擒赵王,赵国亡。始皇闻讯大喜,亲赴邯鄲,尽杀昔日仇家。始皇得以灭赵,报了家仇国恨,王翦功居第一。

二、征燕报仇。秦军气势如虹,直逼燕境。早年,燕太子丹在秦为人质时,受到冷遇,怀恨在心,逃回燕国后,誓言报复。如今太子眼见秦军压境,自是惶恐万分,急谋对策。太子丹其人,志大才疏,目光短浅,不愿采纳鞠武从长计议之言,为求急功近利,决定行险刺杀秦王,却又在刺客荆轲尚未觅得合适副手之际,催他仓促上路,以至功败垂成[2]。

荆轲虽谋刺不成,但已令始皇断袖奔逃,狼狈不堪。始皇大怒,下令王翦立刻攻燕。王翦一举攻下燕都,又派大将李信穷追燕王,取得太子丹首级,解了始皇心头大恨。

三、灭楚平南。征燕一役,青年将军李信追杀燕军,取得太子首级,始皇誉之为年少贤勇,打算任命他为征楚主帅,问他灭楚须要多少兵力。李信年轻气盛,认为不过二十万人足矣。始皇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衡量二人,觉得李信果然年少勇猛,锐不可当,正可一鼓作气,灭楚平天下;反之,王翦畏首畏尾,气势已衰。便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于是告老还乡。

王翦告老还乡之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楚有名将项燕,项燕家学渊源,能征惯战。王翦深知,对付项燕楚军,如不尽出秦军精锐,只怕一时难以取胜。当时秦国虽号称拥有百万雄师,但真正精锐善战的,也不过六十万人左右。如果他和儿子王贲二人,统领六十万精锐大军,手握全国兵权,始皇心中必有猜忌。多年来,王翦参预始皇机密,深知始皇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如今始皇说他年老胆怯,他正好急流勇退,以享天年。

于是始皇令李信领军攻楚。项燕见李信来攻,定下诱敌深入之计,大败秦军。始皇深悔不听王翦之言,亲自下乡向王翦谢罪,请王翦无论如何都要出任征楚主帅,同时又答应了给他六十万兵的军力。

王翦大军出征之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见此情境,心中暗自警惕。尉缭曾说:“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3]王翦老谋深算,知道其中利害,于是他乘机一再向始皇要田地房宅。始皇大奇,问他缘故。王翦表示,无非是想留些田宅园池给子孙后代罢了。始皇见他求田问舍,心无大志,不觉呵呵大笑,乐不可支。

大军到达前线后,王翦下令全军休养生息,坚壁不战。王翦每日与将士同饮食,共甘苦,士卒投石练武,完全不理会楚军的挑战。

楚军一再挑战,不见秦军回应,锐气渐减。项燕觉得无谓久留,于是引兵东归。王翦见楚军退兵,即时下令全军倾巢而出,以雷霆万钧压倒性的优势,大败楚军。项燕在乱军中自杀身亡。此后王翦又定百越,其子王贲等灭燕、代、齐。始皇终于统一天下。

王翦战绩辉煌,无人能及。更重要的是,在始皇心目中,王翦绝对忠诚可信,全无可疑。秦陵是始皇长眠之所,卧榻之侧,除了他所信任的王翦外,又会让何人领军百万,虎立一旁?因此,可以说,秦俑主帅,非王翦莫属。

兵马俑大军,除主帅外,应还有副帅,左右军领军大将等高级将领。这些高级将领可能由蒙武、王贲、蒙恬、李信等人担任。那么,为什么今日所见的兵马俑大军中,不见任何高级将领俑(以下称大将俑)呢?这得要探讨一下,秦末项羽领军入咸阳后,所发生的那场兵燹。

史记》在《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以及《项羽本纪》中,都记载着项羽入咸阳后,烧秦宫室,收其珍宝妇女的暴行。当时的咸阳是全国首富之区,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3]。楚军在咸阳掠夺的对象,除始皇宫室外,一定还包括了当时在咸阳的巨富豪门。在楚军眼中,咸阳简直是满城财宝。

《史记》记载了汉王与项羽在广武之间的对话[4],尽显二人性格上的差异,项羽暴躁,刘邦深沉。那时楚汉相争,久持不下,以致“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项羽认为这是我们两人之间的事,何必苦了别人;于是向汉王提出了独身挑战。汉王有自知之明,若论单打独斗,他自知绝不是西楚霸王的对手。为了表示出师有名,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汉王列举了项羽十大罪状,名正言顺的,拒绝了项羽的独身挑战。这十大罪状的指控,大概是出于汉王谋士之手,其中或有夸大之处,但应当都是有所本的,不至于全是空穴来风。值得注意的是,十大罪状中的第四条:“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掘始皇帝冢?始皇帝冢当是指埋葬始皇的地下构筑,包括秦陵地宫和陪葬坑。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项羽所挖掘打开的只是陪葬坑,并未真正挖掘进入秦陵地宫之中。这倒不是项羽不想挖掘秦陵地宫,而是工程过于浩大,楚军浅尝即止。当年建筑地宫的劳工已被秦二世灭口,楚军无人指引,面对有如一座大山的始皇陵,根本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且始皇虽死,馀威犹在,传说中地宫内暗驽机关重重,楚军心存畏忌,自是不敢轻举妄动。

更重要的是,楚军在咸阳停留的时间过于短暂,咸阳地面上的财物、美人、宝马已经够他们忙的了,那里还有时间去组织团队,挖掘地宫。据《史记》记载,项王屠咸阳后,“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5],于是便匆匆引兵归去。楚军也许以为日后还有机会再来;那里知道,从此一别,此后再也没有机会重回咸阳,去掘那深藏地下的秦宫地府了。

与地宫相比,挖掘陪葬坑要容易得多。楚军甚至可能找到当年建筑陪葬坑的劳工带路指认。楚军一旦得知陪葬坑的位置后,要进入坑中也非难事,可以直接从坑顶挖洞进入,不必一定要找到坑道的入口。在挖掘过程中,更不必担心会遇到暗驽机关或铜墙铁壁。在所有陪葬坑中,以兵马俑坑的面积最大,最容易找到。兵马俑一号坑面积最大,楚军在坑顶所挖的洞也最多;二号坑面积较小,坑顶所挖的洞也较少。

楚人视秦为世仇,早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5]的誓言。楚军士兵之中,很多人都曾身受始皇暴政之害。他们把仇秦的心理,转移到这支地下大军身上,把秦俑大军视为真正的秦军来对付。楚军进入一二号坑后,打砸兵俑,抢夺兵器,发只泄一阵后,见坑中并无珍宝财物,而兵俑却有数千之多,砸不胜砸,士兵们心中惦念着咸阳城内的无数财宝,也就不愿久留,火烧馀敌后,便呼啸而去。

楚军发现一二号坑后,军中有经验的将士,按照秦军军旅建制来推断,已看出秦俑大军的布局,再在当年建坑劳工的指引下,很快便找到了军幕(三号坑)[6]。如前所说,秦俑大军是一支正在听命待发,随时准备出击的军队。此时,所有高级大将,包括王翦,都在军幕之中研判军情。楚军进入军幕后,按照突击敌军军幕的战术行动,首先砍杀军幕卫士,带走首级报功,接着生擒所有大将,押回楚营。三号坑比一二号坑小了很多,俑像数目也少,楚军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坑内全部俑像砍首或押走,也就不再放火,就此匆匆离去。

那些押回楚营的大将俑,个个塑得栩栩如生,楚军中早已有人认出,那威仪十足,身佩最高军阶的主帅,正是楚国世仇王翦。项羽听说是杀祖灭国仇人,悲愤交加,立刻下令把所有大将俑砸成粉碎。

由现存兵马俑坑遗迹判斷,笔者认为袁仲一先生所提,项羽楚军火焚兵马俑坑之说[7],极为可信。楚军在一号坑顶所挖的洞最多,通风情况最佳,因而火焚情形最为严重。二号坑洞口较少,焚烧不如一号坑严重。三号坑未经火焚,但卫士俑遭砍首,大将俑则全被掳走砸碎,一个不留。这就是今日所见,兵马俑坑经楚军破坏后,所遗留下来的残迹。

史书上对秦始皇兵马俑坑全无记载。事实上,史书上对秦始皇所有陪葬坑都没有记载,甚至对秦陵地宫,在《史记》中也只有不到七十个字的描述。在秦汉人看来,秦始皇陪葬坑,只是始皇帝冢极小的一部份;楚军破坏了一些陪葬坑,和当时血肉横飞的杀戮,以及尔虞我诈的谋略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不值一记。

太史公具绝世的才华,丰厚的经历,又因家学渊源,得以博览群书,遍阅宫庭档案;但以他一人之力,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之下,也只能记下重大而可信的史料,对项羽屠咸阳城,掘始皇冢的详情细节,实在无法一一调查记录。

秦俑大军有主帅吗?笔者认为,秦俑大军必有主帅,主帅必在军中,而且这个主帅就是王翦。只可惜,楚人一怒,那主帅俑,在顷刻之间,已化为尘土。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2.梁少熊,《论王负剑》,国学网,2011-02-12。

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4.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6.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和编成》,《文博》,1990年5期。

7.袁仲一,《秦俑坑的修建和焚毁》,《秦俑馆开馆三年文集》,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