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君子人格   作者: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君子,最早是指贵族,乃就社会地位而言。西周时贵族通常说来有教养有德行,凡君子必须要有德,可以说是有位而有德。随着贵族精神的衰败,春秋末期的孔子对君子涵义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诠释,突出“德行修养”,主张凡有德者皆称君子,可以说是有德而有位。君子人格从此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也成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流砥柱。如何培养君子人格?古圣先贤对此作了诸多论述,其中在《论语》等儒家“四书”中阐述尤为集中和深刻。儒家强调“成人”,即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道德人、文明人。而成人的重要标准就是培养君子人格,成为君子。当然,在君子之上,儒家还提倡“希圣希贤”。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君子人格无疑更具普遍意义。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培养君子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惟有如此,才能使生命拥有意义。君子所追求和关切的就是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主张士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尚志”。纵观历史,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胸怀大志、心中有坚定信念之人。有些人尽管头脑聪明、颇具才华,却因丧失志向、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现在,一些人躲避崇高、抛弃理想,令人担忧。培养君子人格,应特别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使人做到志存高远。

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据于德,就是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揆诸历史,确乎如此。那么,德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德是源于道的东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儒家强调“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故《孟子·滕文公上》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人具备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之后,必须加强道德教化,使人知道并实践伦理规范、道德义务。如今,很多人在物质主义的诱惑下忽视了道德修养。培养君子人格,必须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儒家认为人的一大优点就是能自我反省。所谓自我反省,就是将心向内关照,反思自身的不足,这是自爱的表现。学会自我反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进步的基石。同时,儒家认为人天然地生活于社会关系之中。作为人,就应该做到爱人。爱人的起点在于孝亲,然后以同心圆的形式外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乃至天人和谐。当今社会,许多人不知自省,喜欢怨天尤人,并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丧失了爱的能力。因此,激发人的自爱与爱人之心,让爱回归内心,确立“居仁由义”“仁以为己任”的人生信念,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

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时移世易,今天我们当然不必也无须固执于六艺,而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了一个“游”字,它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一些人批评儒家讲道德,过于严肃呆板,缺乏轻松活泼的一面。其实,孔子的生活与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艺术的情调。后世的士人君子多数也都是浸染于琴棋书画等艺术的世界,借以丰富生命的色彩。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培养君子人格,绝非单纯的道德说教所能奏效,必须将道、德、仁、艺等完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内心坚强而柔美的现代君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