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八):历代文史工具书   作者:

所谓文史工具书,是指为方便阅读文史类书籍而提供相关资料的书籍,起着一种阅读工具作用。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下面主要介绍: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年表、图志,典章制度,类书,域外汉籍及研究七类,每类下分若干子目。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红楼梦书录》等专题性书目。

“索引”: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将每部书或丛书的内容,按一定的需要(如人名、地名、篇目、引书、逐句等)编为条目,供人们检索的工具。

“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声音、意义、用法和形体构造,间或叙及源流的工具书。它包括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和《广韵》之属;也包括近代的《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之类;还包括《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专科性辞典。

“年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年代或历史大事的工具书。其中的纪年表供查考年代。其中可分为“纪年表”、“历表”、“大事表”等不同类型。“纪年表”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可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如《中西回史日历》;“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它既包括《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各种地图,也包括《中国历史图谱》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各种文物图录。

“典章制度:又称“政书”,它汇编历代或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的资料供人阅读和查考。如《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等。

“类书”:是辑录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分类排比,以便寻检和征引,是查考古代事类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域外汉籍及研究目录”:介绍国外图书部门收藏的文史类汉籍书目,作者有国外图书部门、学者,也有国人。主要以日韩为主。

一、书目

(一)综合类

1、《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翰林学士张观等奉敕官修,赐名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全目共著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著录丰富、体例完备,每类有叙释,每书有解题(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体例为後来的晁公武陈振孙所效法。《崇文总目》上承唐代“开元群书四部录”之馀绪,下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之先河,其间八百多年间,是唯一一部卷帙浩繁、体例完备的官修目录。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清初开四库馆,清儒自《永乐大典》等书辑出叙释,撰成《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其后,“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等本,都属这后一个系统的翻刻或排印。

《崇文总目》因篇帙繁多,抵啎之处自所难免,後代有所修订,如:黄伯思《东观馀论》摘17条,焦竑《国史经籍志》有22条。郑樵作《通志·艺文略》,建议废《崇文总目》之解题。

2、《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约1104—约1183)著,有20卷本(衢本)和4卷本(袁本)两个系统。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重要著述。著录图书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见者,实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袁本著录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重见,为一千四百五十九部。)其中,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书籍为完备,可补两《唐志》和《宋史·艺文志》之缺。分类依当时通行之法,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设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共四十五类。(袁本《前志》分四十三类。)书首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称“总论”,二十五个类目前有小序。(袁本《前志》九个类目前有小序。)小序未标明,置该类第一部书的题要中。“题要”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的生平事迹。此外还有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每类之内,各书大体依时代先后编次。史部立史评类,衢本集部立文说类,具有开创的意义。后来宋人赵希弁又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作为辑补。

《郡斋读书志》最早为南宋杜鹏举刊刻的四卷本,另有姚应绩刊刻的二十卷本,这两个宋代蜀刻本俱已亡佚。现存有理宗淳祐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重刊二十卷本,后称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重刊四卷本,后又汇《前志》、《附志》、《后志》合为七卷,后称袁本。自此,《郡斋读书志》在流传中形成衢本和袁本两个版本系统。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宋本,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三编和《万有文库》二集。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孙猛校证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汪士钟所刊衢本为底,合校以涵芬楼影印南宋淳佑袁州刊本,并作内容的疏证和考订,又附以赵希弁《读书附志》,是目前较完备的一个校点本。

3、《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约1186—约1262)著。原本五十六卷,分经、史、子、集四录,故书名中称“书录”。全书共分五十三类,在两宋官修书目基础上调整增补了门类。经录十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史录十六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子录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集录七类: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歌词类、章奏类、文史类。每书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姓名及官称、成书及内容起止、重要序跋摘录等,间有史书考订,谓之“解题”。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题”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它和《郡斋读书志是两部最早的私人藏书题跋。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经籍考》,即以晁、陈二目为主要依据;后世把目录学称为晁陈之学,更足见他们在目录学上的贡献。

《直斋书录解题》原本五十六卷,相传明代毛晋有半部南宋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李盛铎旧藏传抄宋兰挥旧藏本,存二十卷。北京图书馆藏有元抄本,仅四卷(卷四七至卷五〇)。清代四库馆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二十二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为今之通行本。今有有武英殿聚珍本、江苏书局本、《万有文库》本、《丛书集成》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聚珍版”为底本出版了校点本。

4、明《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编,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对文渊阁7297部图书,逐一清理勘对、进行分类,然后以《千字文》排次,按天字至往字,分为二十个字号,写成一本《文渊阁书目》。书目分为国朝、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礼书乐书、诸经总类、四书、性理(附实录、传、年谱等)、经济、史、史附、史杂、子书、子杂、杂附、文集、诗词、类书、韵书、姓氏、法帖、画谱(诸画谱)、政书、刑书、兵法、算法、阴阳、医书、农圃、道书、佛书、古今志(杂志附)、旧志、心志等四十类目,开创了有明一代分类的新风气。明嘉靖以后,文渊阁藏书大批流失,若干珍本秘册无可再见。所以,该书目就成为考订宋、元、明初散失之书的重要资料。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对勘《永乐大典》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于《文渊阁书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惟籍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

《文渊阁书目》原不分卷。《四库全书》本分为四卷,《读画斋丛书》本分为二十卷;又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有十四卷本。今流传较广的为《丛书集成初编》本,该本源出读画斋本。

5、明《新订内阁藏书目录》,八卷。该书目是继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后对明内阁藏书编目。为万历三十三年,中书舍人张萱等人奉命校理内阁藏书时所撰。受《文渊阁书目》影响,分为十八类,全目八卷,以“圣制”、“典制”二部居首,以表明其官撰性质,然后于经史子集之外,增置类录、金石、图经、乐津、宋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等。各书略注撰人姓名、官职及本书残全情况。并间有解题,虽文字简略,原书卷数也未全著,体例也不够完善,但稍胜于《文渊阁书目》,而成为考求明代官藏的重要目录之一。有民国适园陶湘精刻初印本;台北·广文书局1957年排印本。

6、《遂初堂书目》,南宋尤袤(1127~1194)撰。尤袤家富藏书,在九龙山(今无锡惠山)下建有遂初堂,编《遂初堂书目》1卷。《遂初堂书目》(今传本)共收录图书3000余种。分为44类,对四部分类体系作了调整,突出本朝著作与新出现的图书,设有“小说”、“类书”、“乐曲”等小类。仅著录书名,部分款目著录作者。在经部书和一些史部书名之下简记版本情况,如记《史记》有“川本”、“严州本”。该目录中著录的版本有旧本、旧监本、秘阁本、京本、旧杭本、杭本等10余种,但未确记刻书地点与年月。该书开创了中国古代书目著录版本的先例。《遂初堂书目》有“从事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7、《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摘录》(明)李鹗翀辑,清光绪14年(1888)江阴金武祥刻本。

8、《百川书志.古今书刻》(明)高儒等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6。

9、《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是书为作者日记摘编。分为:哲学(包括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诸子、朱子语录、龙谿语录、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政治·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军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综合参考等十一大类。所记各书,都是作者真正读过的,非转钞他人以讹传讹者可比,又能考订一些史书讹舛疏失,其中不乏创见。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精装二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郑堂读书记》,101卷,清周中孚撰。这部大型书目体例模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分经、史、子、集4部相分,以类从部,以属从类,分列著作名称、版别、卷帙、作者和内容提要,共71卷;又有补逸30卷,总计101卷。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迄清道光著述四千多种。因其晚出,收录了《总目》完工后乾嘉时期新刊的大量著述,而这一时期又正好是所谓“乾嘉学人”创作最丰的黄金时代,因此虽是一部目录学专著,但又蕴涵着丰富的史学评论和其他方面的治学见解,此又凸显出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1959年重印。

11、《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上海扫叶山房,民国3年(1914)石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读书敏求记校证》钱曾撰,管庭芬辑,章钰补辑,,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丛编》本,1967年版;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5年版。

12、《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1626~1692)辑。该书目是他以自己藏书为基础而编撰的明代著述目录。三十二卷,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分四部,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一万四千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种,是现在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在不少类目之后附有南宋末及辽、金、元图书。每书著录著者、书名和卷数,必要时撰写有提要。明代编修《明史·艺文志》即以此书为蓝本。黄虞稷又与当时另一位藏书家丁雄飞相互传抄所无之书,后来二人订《古观社约》,约定每月十三丁雄飞到黄虞稷家,十五黄虞稷到丁雄飞家抄书论学,书林传为美谈。

《千顷堂书目》在很长时期只有抄本流传。1913年被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1年再版。

13、《铜琴铁剑楼藏书目录》,24卷,清·瞿镛(1794-1875)编撰,瞿凤起点校。此为铜琴铁剑楼藏书的编目。铜琴铁剑楼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瞿绍基及其子孙五代藏书处,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解放后,瞿氏第五代传人瞿济苍将其家藏宋元明善本书52种1776册,通过文化部文物局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瞿旭初将上海铁琴铜剑藏书楼藏书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熟铁琴铜剑藏书楼又向北京图书馆捐赠宋元明善本书籍20种;1983年,瞿凤起陆续又向常熟市GOV捐赠古籍以及县志资料一千一百多册、名人札记六十九封、文物拓片两百零四件、拓本四册、期刊五百四十本。《铜琴铁剑楼藏书目录》有清光绪二十四年自刻本,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版。

14、《铁琴铜剑楼藏藏宋元书目》,翟镛编,《书目类编》第31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

15、《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翟启甲编,《书目四编》,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版。、16、《庐山钱尊王藏书目录汇编》,翟凤起编,《书目续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3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

17、《带经堂书目》,5卷,清陈树汋撰,清宣统3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18、《旧山楼书目》(清)赵宗建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2。

19、《金山钱氏家刊书目》(清)钱培孙汇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2。

20、《结一庐书目》,4卷,清朱学勤(1823—1875)编。此为编者藏书楼结一庐编目。

结一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位于杭州市塘栖镇,主人朱学勤家有“结一庐”,藏书甚丰。结一庐藏书大多来自长洲的“艺海楼”和塘栖劳氏的“丹铅精舍”;亦有于英法联军侵陷北京时,购得从怡亲王府散出之书。《结一庐书目》中,宋、元、明三代刊本和精钞本有数百种之多。其子朱澄又刊印《结一庐丛书》。朱学勤殁后,结一庐遗籍八十柜售与其婿张佩伦。其《结一庐剩余丛书》之版片亦归刘氏嘉业堂。张卒,结一庐之遗书始流散于沪杭间,文革中尽没为公有。1980年,政府允诺,或以35万元售于上海图书馆;或算捐赠,可得奖金20万元。至此,结一庐所幸存者,宋刻本24部、元刻本38部、明刻本178部、抄稿197部,共3274册,正式入藏上海图书馆。

21、《读有用书斋古籍目录》佚名撰,曹元忠撰,民国间(1912-1949)石印本。

22、《善本书室藏书志》,40卷,清丁丙(1832—1899)编,此为家藏书“嘉惠堂”珍本的著录。丁家世代经营布业,富于资财。丁丙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爱藏书,私人藏书丰富,沿用祖父丁国典的“八千卷楼”藏书楼,并将其新增加的藏书,名为“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总藏书室名“嘉惠堂”,藏书近20万卷,其中善本珍藏2000余种,被列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的珍本。丁丙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印刊。光绪年间,编刊《武林往哲遗著》前编50种,后编10种,共96册。光绪九年起,与兄丁申编刊《武林掌故丛编》26集、208册,将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多数包罗列入。还著有《庚辛泣杭录》、《武林坊巷志》、《于公祠墓录》、《北部诗帐》﹝北郭诗帐﹞、《北偶缀录》等。

23、《郘亭见知传本书录》,4卷,清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编,见《书目五编》,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

24、《宋元善本书经眼录》,3卷,清莫友芝编,书内收宋、金、元、明刻本及旧抄本130种,撰有提要和品评。有清同治年间刊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辑)2009年版。

25、《宝礼堂宋本书录》,四册),潘宗周.、张元济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4.12。

26、《抱经楼藏书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五)》,(清)沈德寿撰,中华书局影印1990.4。

27、《皕宋楼藏书志》,120卷,清陆心源编,《皕宋楼藏书志》是中国清代末期“四大藏书家”之一──归安陆心源(1834~1894)与其门人李宗莲合编的藏书目录,120卷,《续志》4卷。皕宋楼为陆心源藏书楼之一。收录陆氏所藏宋、元、明三代旧刻精钞并为世所罕见者600余种。每书除记书名、卷数、版刻及撰人姓名外,并详录书中序跋,间录藏章印记;宋、元两代刊本则备载行款缺笔,以便考核;《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之书,更附以题解,是一部仿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体例的辑录体的藏书目录。传世有光绪八年(1882)陆氏10万卷楼刻本。陆氏藏书已于1907年全部转售于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一),中华书局1990.影印出版。

28、《天一阁存见书目》,薛福成撰,为作者所检阅过的清代四大藏书楼宁波天一阁藏书中珍本提要。有清光绪15年(1889)台北:古亭书屋1970年印行。

29、《新编天一阁书目》,骆兆平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0、《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31、《稿抄本明清藏书目三种》,清钱谦益编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32、《艺风堂藏书志》,8卷,《艺风堂藏书续志》8卷,清缪筌孙编,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91年版。《艺风堂再续藏书记》,中华书局1962.4年版。

33、《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22卷,清莫伯骥(1878—1858)编,此为家藏典籍题跋,1948年由广州西湖路文光馆印刷出版,叶恭绰、容肇祖为该书作序,给予极高评价。莫伯骥晚年双目失明,且患有瘫痪症,1958年,莫伯骥病逝于澳门。

34、《稽瑞楼藏书目录》,陈揆撰,为家藏书楼稽瑞楼藏书的编目。稽瑞楼是晚清常熟三大藏书楼之一(其余两家为翟氏铁琴铜剑楼、张氏爱日精庐)。有《滂喜斋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五编》,1972年版。

35、《文瑞楼藏书目录》,金檀撰,有《读画斋丛书》本,.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五编》,1972年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影印文物出版社1982影印。

36、《贩书偶记》二十卷,孙殿起著。初版于1936年,线装八册;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精装一册,末附四角号码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这个书目有两大特点:第一,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只是没有提要而已;第二,非单刻本不录,间或有在丛书中者,必定是初刻单行本;而《四库全书》以后新出书,本来就是单刻本居多,故又可与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配合看,对查找现存古籍甚有帮助。《贩书偶记》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

37、《丛书目录拾遗》,孙殿起,《国学集要》第26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38、《汇刻书目》,清代顾修辑,王懿荣重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影印。是我国第一部丛书目录,共收丛书261种。由于是随手辑录,无一定顺序。光绪间傅云龙、朱学勤等分别为之续编、增订为《续汇刻书目》八册,有光绪二年刊本;上海千顷堂书局2005年石印本《汇刻书目》、《汇刻书目二编》。

39、《中国丛书综录》(全三册)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1962.12出版。其中中国丛书综录(一):总目(1959);中国丛书综录(二):子目(1961);中国丛书综录(三):索引(1962)。三册共它收编了全国四十一个主要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不包括“新学”和“佛学”),计子目7万多条,去其重复,得书38891种,是清代以来最精善最完备的丛书目录.。我国古代书籍的极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书原来就没有单刻本,或者原刻单行本已佚而只有丛书本,更是非查《综录》不可。1979年上海图书馆又编成《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收录1902~1949年出版的非古籍丛书。

40、《四库全书总目》(精装一册,)中华书局在解放前大东书局版《四库全书总目》基础上1965年新印。其中补录了《四库撤燬书提要》,又将阮元等《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作为附录。书后且附有四角号码书名及著者索引。另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编有索引,极便使用。原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可作为检索大东书局本及其它版本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用。由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阮元撰傅以礼重编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胡玉缙撰王欣夫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等,对《总目》或《简明目录》作了补阙、匡谬的工作。杨家骆编辑的《四库全书大辞典》、《四库全书学典》,更便查阅。

41、《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此为文津阁版四库馆臣为全书总目中每部书写的提要,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略有不同,包括该书作者生平简历,该书主要内容、得失的评价,版本流传情况等。可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勘。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的《》(全五册)。

42、《四库未收书目提要》,阮元等编著。本书主要为进呈嘉庆皇帝御览为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作,进呈嘉庆皇帝御览。所受皆《四库》失收之古人著作和未收之清人著述。共收书175种,编为五卷。每卷之内,以所得书先后排序。据清学者严杰考证,其中《元秘史》十五卷,因词语俚鄙,未经进御。而《建炎笔录》三卷、《辩诬录》一卷,也因《四库全书》已收入而未进呈。另外《皇元征缅录》一卷、《招捕总录》一卷,本为《元文类》中所载,并非稀见之本,实为采访者未核其实而误录其内。《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主要贡献在于所收之书多为罕见之本。如卷一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其书不见于《宋史·艺文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于北宋徽、钦二朝史实皆已缺失,藉杨氏此书,可以考见。又如卷二《群书治要》五十卷、《文馆词林》四卷、《臣轨》二卷、《乐书要录》三卷,皆为初唐旧集,其中大多至宋时已失传于中国。嘉庆间,阮元购得舶自日本的活字本,编成提要,遂使这些久已佚亡之帙得重光于世。另外,此书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未及之处作了一定的补正。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有清道光二年(1832)仪征阮氏刻揅经室外集本。1935年扫叶山房本是此书较常见的一个版本。中华书局1965年《四库全书总目》版此书和胡玉缙撰、王欣夫编辑《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作为附录。

43、《续四库提要三种》胡玉缙编,吴格整理。本书亦为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作,旨在补辑《提要》失收之古人著作,并增辑《四库》未收之清人著述共一千余种。所撰解题、提要钩玄,考订精核,为清人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以后续提要类著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收《四库》应收未收、《提要》之引而未载,《四库》焚毁、《四库》所收非足本、中土久佚而归海外、自《大藏经》、《道藏》钞出之书凡七百四十余种;《许庼经籍题跋》收清人著述共四百余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类稿》收书八十六种。书稿整理者吴格据胡氏遗稿整理标点,并补编目录、索引,以利读者查阅。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4、《四部丛刊书录》,是《四部丛刊》版本记录式的书目,为便于了解和检索《四部丛刊》之用。“四部丛刊”是从《四库全书》中辑出各种必读书和必备书,由张元济主编,商务印书馆从1922年到1937年陆续刊出,分为初编、一编、二编,共502种,3100多册。是我国二十世纪新出的大型丛书之一。

有《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四部丛刊书录》(全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45、《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是《四部备要》解题式书目,为便于了解和检索《四部被要》之用。中华书局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出版。收丛书336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性质与《四部丛刊》相仿。但《四部丛刊》着眼于宋、元、明珍本影印,《四部备要》则偏重于应用,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既是一部举要书目,也是一部古籍解题书目。书目按经史子集分类排列,前有“总目”以备检查。下面包括经部:十三经古注、十三经注疏、清十三经注疏、小学、经义各类;史部:二十四史、编年、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奏议、地理、政书、史评、表谱、考证各类;子部:周秦诸子、儒家、农家、医家、算法术数、杂家、小说家、释道家、诸子大意之类;集部:楚辞、汉魏六朝别集、唐别集、宋别集、金元别集、明别集、清别集、总集、诗文评各类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四部丛刊书录》(全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46、《四部总录》。丁福保等曾收集晁公武、陈振孙以来各种读书志、藏书志、题跋及散见各文集中之序跋、书后等,编成一部古籍解题的汇编式书目《四部书目总录》,达二千余卷,著录之书约二万种,但未刊行。解放后由周云青重新整理,改名《四部总录》,由商务印书馆分编出版。书后有书名人名索引。

47、《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编1935—37年间出版。收录一百部较重要的丛书,计4107种图书。此书一般大型和中型图书馆都收藏,被它所收录的图书,或系难得的秘本,或出名家之手,校刻精善,又印成3999册单行本,翻阅很方便,所以有很高的使用价值。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重新编印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可以直接查到三九九九册书的顺序号。

48、《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姚观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北京出版社1997年分十期出版。每期内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辑出的是编修《四库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其次是史部。其禁毁重点是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另有经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但《四库禁毁书丛刊》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清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所收禁毁书以刻本、活字本、抄本为主,石印本、铅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录,点校本不予收录。

49、《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姚觐元编、邓实补遗,包括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与补遗,它和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同是查考清代禁毁书籍的主要工具书。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二书的合订本,且附书名人名索引,使用极为方便。另有《四库撤燬书提要》和吴慰祖校订、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的《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亦可参考。因为《四库采进书目》中所列进呈的书,都在《四库提要》成书以前,所以许多禁毁的书尚能编入目录,关于书名、卷数、本数、作者、籍贯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可以补正清代禁毁书目所未备。

50、《传世藏书》、季羡林主编,是一套囊括我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计一千余种,三万卷。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库,每库又分若干部类,共计二亿五千万字、一百二十三册。南方出版社1997年版。

51、《故宫善本书目》,张允亮编,1934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52、《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卷,赵万里编,1933年北平图书馆木刻本。

53、《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54、《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1958年铅印本。

56、《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1957年版。

57、《图书年鉴》,杨家骆编,图书辞典馆1933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图书事业志;下册是1912—1933年间全国新书目录,分为总类、哲学、语文学、文学论著、创作文学、翻译文学、艺术论著、教育、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等十四类,部分书目下有作者介绍和内容提要。

58、《全国总书目》,平心编,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是书收录了1911—1935年间出版的新书约二万种,注明其作者(译者)、定价、出版者。书前有分类目,书后附主题索引、洲别国别索引、外国著者人名索引。其著录原则以当代人的著述、译作和单行本图书且尚在书店发售者为主,因此是一本查考1935年以前出版的旧平装书的主要工具书,目前尚无别的书目可以代替此书。

59、《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冯秉文编、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60、《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于1939~1949年间完成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善本书录》,后陆续增加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善本,只完成初稿。后经刘修业、傅振伦、杨殿珣等整理订正,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4400余种古籍善本。作者对所收之书均详细著录书名、卷数、行款、板框,著者、编校者、刻印者的姓名、字号和籍贯,刻工姓名、刻书地点、收藏家的印章及校语,序跋作者姓名及写作年月,重要序跋或记全文或摘录。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未提及之书,则补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中已有提要,则只注明所在卷数,不再重新撰写)。其提要侧重于考辨版本源流,记述校刻者或刻书故实、著者事迹和古籍内容,对一书的篇目、内容残缺、真伪、流传等均予以考辨。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法编排。书后附书名、撰校刊刻人名、刻工人名与刻书铺号等索引。

6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6、《抗战时期出版图书书目(1937—1945)》,重庆市图书馆编,1957、1958年出版。此书分两辑,第一辑收书一一七五二种,第二辑收书五四八一种,合共一万七千余种。主要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上海、汉口、长沙、桂林、昆明、永安等地出版的图书,老解放区及沦陷区的出版物极少收录,是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国书出版情况的极有用的工具书。

67、《全国总书目》(上下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书目收录8.55万余种书。是图书年鉴性质的综合性、系列性图书目录,自1949年以来,逐年编纂。它依据全国各正式出版单位每年向中国版本图书馆缴送的样书信息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分类目录”、“专门目录”和“书名索引”三部分。所收图书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文献著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GB3792.2-85著录。1949~1955年各年度的《全国总书目》由新华书店总店编辑,主要反映新华书店发行和经销的图书,仅选录部分私营书店图书。1956年度以后改由版本图书馆编辑,1966年编辑工作中断,1971年恢复,出版了1970年度《全国总书目》,以后陆续出版1972~1982年各年度的《全国总书目》,1987年出版1966~1969年各年度《全国总书目》,1988年出版了《1949—1986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90年代起,由于出版物增多,《全国总书目》篇幅加大,每年以上下两册形式出版。

68、《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汇编》,中央图书馆编目组编辑,中央图书馆1985年出版。全书七辑二十册,分为:总类、哲学类、宗教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中国史地、世界史地、语文类、美术类十大类,后附题名索引、著者索引。第一辑1964年出版,收录1963年12月之前出版物;第二辑1970年出版,收录1964/1-1968/6出版物;第三辑1975年出版,收录1968/7-1974/12出版物;第四辑1980年出版,收录1975/1-1979/12出版物;第五辑1985年出版,收录1980/1-1983/12出版物;第六辑1989年出版,收录1984/1-1988/12出版物;第七辑1995年出版,收录1989/1-1993/12出版物。

69、《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田大畏任总编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7年起按学科分卷陆续出版。它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间中国出版的中文图书124000种(未收录线装书和中、小学教科书)。所收图书大部分撰写内容提要。所有图书都注有收藏馆代号。各分册附书名音序索引和笔划检索表。该书按学科分成20卷出版。这20卷及各卷所收图书总数是:《哲学心理学》,收书3450种;《宗教》,收书4617种;《社会科学总类》,收书3526种;《政治》,收书14697种;《法律》,收书4368种;《军事》,收书5563种;《经济》,收书16034种;《文化科学》,收书1585种;《艺术》,收书2825种;《教育体育》,收书10269种;《中小学教材》,收书4055种;《语言文字》,收书3861种;《中国文学》,收书16619种;《世界文学》,收书4404种;《历史地理》,收书11029种;《自然科学》,收书3865种;《医药卫生》,收书3863种;《农业科学》,收书2455种;《工业技术交通运输》,收书3480种;《综合性图书》,收书3479种。

《民国时期总书目》上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清史稿•艺文志》,下接1949年以后的全国总书目,成为中国连续性书目中重要的一环。美国的联网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已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同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使用查阅更为方便。

70、《中华民国期刊论文索引》、《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1、《台湾地区汉学论著目录》,台北“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1987年前后编印。

72、《中国历代艺文总志经部及集部目录》,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3、、《中国文化研究论文目录》(1946—1979)、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4、《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初稿》,屈万里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

75、《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四册,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委会1967年在台北编印。

76、《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央图书馆编,1969年,台北。

77、《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编委会编,1983年出版,该院所藏善本古籍图书,由宋迄清,约有二十万册。其中承继自清宫旧藏图书者,有许多珍本秘籍与珍贵之宋元佛经,以及清康熙、乾隆二朝的藏文《甘珠尔经》、《清文全藏经》等。另外,杨守敬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日本收购大量善本旧籍之观海堂藏书,亦于民国初年售予政府移交该院。1985年“教育部”又将北平图书馆馆藏精品拨交该院保管。《总目》已于2003年度进行数位化处理,完成“善本古籍及其附图”影像文件42,000页、后设数据目录文件1,250册,建置及校正「善本古籍数据库」查询系统10,000笔。方便计算机查阅。

78、《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1982年编印。

79、《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1972年编印。

80、《台湾文献目录》一册,中国文化学院台湾研究所编,该所1965年印行,收录该所中日文藏书。

81、《台湾研究中文书目》(史地之部),一册,王庆之主编,台北·环球书社1976年版,此为美国亚洲学会《台湾研究资料专刊》之一。收录“国立中央图书馆”以及台湾省分馆、台湾大学、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等21个单位收藏的有关台湾史地方面的书籍,约2000部。每条著录书名、卷册、著者出版社、收藏处。

82、《台湾研究中文书目》(社会科学之部),一册,王庆之主编,台北·环球书社1976年版,此为美国亚洲学会《台湾研究资料专刊》之三。收录“国立中央图书馆”以及台湾省分馆、台湾大学、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等21个单位收藏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840种。分为总论、统计、教育、礼俗、社会、经济、财政、法律、军事等类。每条著录书名、卷册、著者出版社、收藏处。

83、《台湾公藏宋元本联合书目》,昌彼得编撰,台北·中央图书馆1955年出版。

84、《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善本书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编,1967年。

85、《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普通本线装书目》,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70年编印。

86、《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印。前书计正编四十四卷,线装二十四册,1933年出版;补编十二卷,线装六册,1936年出版。后书分正续编,正编计上下二册,1948年出版;续编一册,1951年出版。江苏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于清末。上述书目由于该馆藏书丰富,著录完善,分类详细,又将线装、平装、丛书本和单行本图书统一编目等优点,一向受到重视,对于今天查考古籍和近代旧的平装书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7、《安徽文献书目》,安徽省图书馆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收录安徽历代作者约千七百人的近四千种著述,按时代顺序排列。此目为安徽省图书馆、博物馆和安庆、桐城、歙县等图书馆五个单位的联合书目,却限于馆藏,收录仍然不够完备,所以应参考其他大型图书馆书目予以增补。

88、青岛市图书馆《馆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青岛市图书馆1956年编印。

89、《前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南京文献目录、南京掌故书目》,南京博物院1957年编印。

90、《兰州各图书馆馆臧西北文献联合书目》,甘肃省图书馆等1957年编印。

91、《北京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主编、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959年出版。

(二)专科类

【经义、宗教类】

92、《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本书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现存典籍,著录“别集”四百七十三部,“总集”一百零七部。分四部四十七类,总计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亡佚书目,以夹注方式依类附入。各部、各类之末,仿照《汉书艺文志》体例,附以总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对于唐以前古籍的品类、流变,主要靠本书的记载而略可考见其大概。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其中附录清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书目》节录,并编有书名和著者索引。

93、《伪书通考》,张心澂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1954年新版,1957年又出修订本,分上下两册,附有四角号码书名索引。这是一部近乎总结性的辨伪书目,把前人关于辨伪的专著和论文,以及一些分散在各方面的考订成果,收集起来,间附编者按语,辨及之书共达1104部之多,极有参考价值。

94、《经义考》,三百卷,朱彝尊著。是上古到清初的经学著作总目录。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本。《经义考》不收文字、音韵,谢启昆为补其缺陷而著《小学考》五十卷。有嘉庆二十一年树经堂原刻本,咸丰二年重刊本,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95、《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洪叶文化事业有公司2000年陆续印行。全书八册,收录先秦至1993年经学研究的中文论著。包括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专书包括专著和学位论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包括十七种经学研究目录:朱守亮编的《诗经论著目录》,许锬辉《尚书论著目录》,董金裕《周易论著目录》,刘兆祐《周礼论著目录》、《仪礼论著目录》,《礼记论著目录》,黄俊卿《三礼总义论著目录》,刘兆祐《左传论著目录》,简宗梧《左传论著目录》,周何《春秋公羊传论著目录》、《春秋谷梁传论著目录》,傅武光《论语论著目录》、《孟子论著目录》、《四书总义论著目录》、《孝经论著目录》,汪中文《尔雅论著目录》,黄尚信、李启原、郑卜伍《论著目录》,《群经总义论著目录》。收录包括专书、诗话、提要、序跋以及学位论文、报刊论文、论文集论文等各类论文。各册体例因对象略有不同。以朱守亮编的《诗经论著目录》为例,分为:通论、基本问题、注释翻译、国风研究、大小雅研究、三颂研究、语言文字研究、札记、诗经反映的文化风貌、诗经比较研究、诗经研究史、敦煌诗经卷子、诗经在国外、丛书论文集等十四类。每类再分子目,如基本问题类分为:采诗与删诗,篇名研究、逸诗,六义,诗序,诗教,诗与乐歌六个子目。后附参考书目。

96、《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12—1996),陈丽桂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8年版。该书收录1912—1996年间学者研究两汉诸子之论著。以两岸三地学者的研究为主旁及日、韩、欧美学者论著,1997年部分论著亦收入,共六千余条。全书包括五个部分:通论;两汉诸子学重要课题,如黄老思想、阴阳五行、谶纬等研究论著;两汉诸子学相关典籍,如《黄帝内经》、《白虎通》、《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的研究论著;两汉诸子及诸子学专著,如陆贾与《新语》,贾谊与《新书》等研究的论著;对与两汉诸子学发展有一定关系的学者如司马迁、郑玄的研究论著。五个部分下列两汉学术思想通论,陆贾与《新语》,贾谊与《新书》,晁错、公孙弘、刘安与《淮南子》,司马迁与《史记》,黄帝内经,白虎通义,太平经等二十五个子目。后附录五种:收录期刊一览表,收录报纸一览表,收录论文集一览表,收录外文期刊、论文集一览表,作者索引。

97、《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97—2001),陈丽桂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3年版。该书自《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97—2001)之后,续收1997—2001年间学者研究两汉诸子之论著。体例亦同上。附录中将收录期刊一览表和收录报纸一览表合为一表。

98、《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上下)林庆彰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版。该目录为1912—1987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等以中文撰写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论文集、期刊、报纸等约14200余条。分为:群经总论,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尔雅,孝经、石经、谶纬十一类,每类下再分子目。附录有:所收期刊、报纸、论文一览表,作者索引。

99、《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上下)林庆彰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年版。此为作者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续编。该目录为1988—1992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等以中文撰写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论文集、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约15000余条。分为:群经总论,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尔雅,孝经、石经、谶纬十四类,体例同上。

100、《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上中下)林庆彰、陈恒嵩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版。此为作者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续编。该目录为1993-1997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等以中文撰写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论文集、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约18000条,体例同(1993—1997)编。

101、《朱子学研究书目》,林庆彰、连清吉、金培懿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

102、《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林庆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该书收录1900—1993年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欧美等国研究乾嘉学术的重要论著条目。乾嘉前后学者研究与乾嘉学术有关者也一并收录。全书分为四编:清代学术通论,乾嘉学术通论,四库学,乾嘉学者分论。学者类以乾嘉学者生卒年为序,始于顾栋高(1679—1759),迄于马国翰(1794—1857)。专书类以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页数、出版时间排列、论文类依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页数、出版时间排列。

103、《晚清经学文献目录》,林庆彰、蒋秋华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年版。该目录收录1901—2000年间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欧美邓地研究晚清经学的论著条目。部分条目与主编者另一种《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相同。该书分为上下编。上编为清代学术通论,下编为晚清经学家分论,以晚清经学家生卒年为序,始于龚自珍(1792—1841),迄于刘师培(1884—1919)。体例亦同于《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后附:引书书目,作者索引。

104、《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北宋徽宗时释惟白撰,是极为详细的解题书目,所录之书多至一千零四十九种,《大藏》所收,大半已在。

105、《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清原居士王古撰,亦为《大藏经》简明的解题书目。

【史学类】

106、《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1936年版。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计有:(1)《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宋)王应麟。(2)《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清)姚振宗。(3)《汉书艺文志条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4)《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民国)孙德谦。(5)《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刘光蕡。(6)《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7)《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8)《补后汉书艺文志》十卷,(清)顾怀三。(9)《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0)《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国)曾朴。(11)《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12)《三国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3)《补晋书艺文志》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误一卷,(民国)丁国钧撰,丁辰注并撰刊误。(1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15)《补晋书艺文志》四卷,(清)秦荣光。(16)《补晋书经籍志》四卷,(民国)吴士鉴。(17)《补晋书艺文志》四卷,黄逢元。(18)《补宋书艺文志》一卷,聂崇岐。(19)《补南齐书艺文志》四卷,陈述。(20)《隋书经籍志补》二卷,张鹏一。(21)《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清)章宗源。(22)《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23)《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徐崇。(24)《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25)《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26)《西夏艺文志》一卷,(清)王仁俊。(27)《辽艺文志》一卷,(民国)缪荃孙。(28)《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清)王仁俊。(29)《补辽史艺文志》一卷,黄任恒。(30)《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3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清)倪灿撰,卢文弨录。(32)《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107、《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1949—1973),复旦大学图书馆、历史系合编,1973年印。计收编1949年10月至1973年6月出版和重印的有关中国古代史图书两千余种,按性质和时间顺序分别排列。可与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等1975年编印的《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相配合使用。

108、《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杭州大学图书馆资料组1962年编印。

109、《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国务院法制局编、法律出版社1957年出版。

110、《中国历代兵书目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军事出版部军事图书馆1957年编印。

111、《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1900——1981)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史研究室,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12、《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初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1962年印。收录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中外文参考书。

113、《鸦片战争书目解题》,齐思和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之后。

114、《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张秀民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附录。

115、《捻军资料丛刊征引书目》,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116、《洋务运动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洋务运动》附录。

117、《中法战争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法战争》一书之前。

118、《中日战争资料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日战争》附录)。

119、《戊戌变法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戊戌变法》附录。

120、《义和团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义和团》一书之后。

121、《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台北·国家图书馆参考组编,台北·国家图书馆2009年版。该书汇整1949年至2009年出版的有关五四运动的专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和报纸评论,共收录1559笔书目资料,分为专论、书目资料、作者索引、题名索引四个部分。专论收录有代表性的四篇论文。书目资料分为十一类:中山研究、书评书目与方法、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礼俗、社会与文化、政治与经济、历史与外交、传记与回忆、语言与文学、艺术。

122、《台湾、琉球资料联合目录》,福建省图书馆1972年编印。

123、《我国南海诸岛资料联合目录》,福建省图书馆1973年编印。

124、《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辑》,福建师范大学1974年编印。

125、《东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文献目录》(内部资料),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1973年编印。的除收录中国、朝鲜、日本和西文文献外,还收编了中、日文报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资料,可供查找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考古、民族、地理方面的图书资料之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等1961年编印的《蒙古史研究图书目录(汉籍部分)》。

126、《新疆研究参考书目(中文之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1962年编印。

127、《云南民族史史料目录解题》,方国瑜编,云南大学1957年印。

128、《有关西藏的图书目录》,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59年编印。

129、《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王鹤鸣等主编,为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编写的提要。上海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约11700种,为大陆最多(其次是北京,约8000种,包括国家图书馆3000种)。该提要主要是: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卷次内容,有价值资料等,不足百字,没有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0、《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增订重印。这部书的优点是著录的方志比较完备,又注明全国二十多个大型图书馆收藏方志的情况,具有联合目录的功用,缺点是有些书的纂修人和卷数著录有错误,藏书情况也不够准确,有待进一步修订。

131、《浙江地方志考录》,洪焕椿编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132、《上海方志资料考录》,上海师院图书馆1963年编印。另有1964年编印的馆藏建国前《上海地方资料中文书名目录》。

133、《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台北“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1987年前后编印。

134、《台湾文献书目解题第一种方志类》,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135、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修订重版。

【文学艺术类】

13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文献。共分六略,收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作了简明的叙述。商务印书馆1955年印,1965年重版。书末附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其中收集散佚书目有三百一十七部。自先秦至汉中叶止的古代书目,大致已包括在内。最后有书名人名索引。

137、《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其中《旧唐书经籍志为(后晋)刘昀》撰,《新唐书艺文志》为(宋)欧阳修等撰。除《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外,它是现存较完整的史志书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唐朝的著述和古书概况,以及古籍至唐代散佚的情形。为便于参考检查,商务印书馆把两志合为一编,于1956年出版。合并时以旧志为主,分上下两栏,互相对照。同时将罗士琳等撰写的《旧唐书校勘记》中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卷(即经籍志部分)作为附录,以便参阅,末附四角号码书名人名综合索引。

138、《补五代史·艺文志》清宋祖骏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将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对勘作为附录。

139、《宋史艺文志·补·附编》,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本书包括三个部分:(1)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2)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订《宋史艺文志补》;(3)宋时官修,清徐松、叶德辉、赵士炜辑考之书目五种,即《四库阙书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作为附编。书后附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140、《辽金元史·艺文志》,(清)倪灿、黄虞稷、钱大昕等撰,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辽金元三史原先都没有纂修艺文志,商务印书馆把清人补撰的三朝史志书目如倪灿和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十四种,汇为一编,分朝排列,末附索引,甚便检查。

141、《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清)黄虞稷原稿,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商务印书馆1955年出版,分上、下二册。该书将清傅维鳞《明书经籍志》、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乾隆中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为补编,又将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和清宋定国、谢星缠合编的《国史经籍志补》作为附编一并收入。这对于我们今天考查明人著作及明以前著作在明代的留存情况均有一定的帮助。

142、《中国文学论著集目》,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集目》共十四册,分为正编、续编,各七册。分别是通代(王国良主编),先秦两汉(韩复智主编),魏晋南北朝(王国良主编),隋唐五代(罗联添主编),两宋(刘德汉主编),辽金元明(王民信主编),清(宋隆法主编)。所收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著,兼及翻译、校注、索引、书志、资料汇编等。每一册按文体分为通论、诗、文、小说、戏剧等;每类分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著作、论文、翻译、校注、索引、书志、资料汇编等。均以出版、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书后附有作者索引。

14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著作论文索引》,此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的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四册,陈友冰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该书是对1978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的述论。共四册,分别是:第一卷《先秦汉魏六朝》,第二卷《隋唐五代》,第三卷《宋辽金》,第四卷《元明清近代》包括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八个历史时段文学研究的整体情况;各个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情况;各个时段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附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著作论文索引》分八个时段辑录1978年至2010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和主要论文。

144、《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黄文吉编撰,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该书收录1949年至1994年间台湾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包括尚未正式出版硕博士论文和大陆、香港学者在台初版的著作。其中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263种,其中专著185种,论文78种。全书分为文学思想、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台湾文学史五编。每编之下再分类,如各体文学史下分为诗史、戏剧史、小说史、散骈文史、民间文学史、民族文学史、儿童文学史七类。每类下再分小类,如诗史类分:通代、断代、诗经辞赋史、乐府史、词史、曲史、现代诗史七小类。各体文学之理论、批评史则排在各体文学史之末。“提要”主要包括:作者介绍、出版情况、成书经过、内容简介、评论得失和影响。书中附录包括:中国文学史总书目(1880—1994);中国文学史总书目作者索引。

145、《中国历代诗文别集联合书目》王民信主编,共14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1982间陆续出版。收录对象为台湾地区图书馆藏和坊间刊行的论著。特色是将著者的生平传记、墓志铭、年谱者皆一一收入,作为附录。

146、“台湾地区博士论文目录”,陈友冰摘编,见国学网。

147、《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1901—2000),寇淑慧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48、《清代诗经著述现存版本目录初稿》,蒋秋华、王清信编,为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清代诗话见知录》附录。

149、《清代楚辞类著述版本目录》,崔富章编,为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清代诗话见知录》附录。

150、《唐代文学论著集成著作提要、论文目录》,傅璇琮、罗联添主编,项目执行人、副主编陈友冰,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此是《唐代文学论著集成》的附录。《唐代文学论著集成》是收录中国大陆、港澳1949年以来、台湾1945年以来关于唐代文学研究著作和重要论文。共十册,分为《当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论文选》《当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著作提要》两种。其中《论文选》为论文摘要,《著作提要》为提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词曲、作家论、作品论、作家群体研究、流派研究、唐诗史、唐诗学、敦煌学等;各种研究手段,如考据、辑补、汇编、编年、年谱、专论、综论、通论等范围。每卷后附这个时段的“唐代文学研究著作目录”和《论文要目》,以方便研究者使用。该书由两岸三地十五位唐代文学学者参加编写,其中大陆七位,港澳一位,台湾七位。如此众多的两岸三地学者共同参加一项大型课题,在当时还是第一次。

151、《唐代文学论著集目》,罗联添编,王国良补编,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学生书局曾于1979年出版台湾大学罗联添教授编撰《唐代文学论著集目》。1984年又将其东吴大学(现任台北大学)教授王国良的“补编”合并印行。全书共收录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论著。收录的两岸三地学者论著自1907年—1978年,日韩欧美学者自1900——1976.著作以已出版为主,硕博士论文酌量收入。目录分为:通论、作家及其作品、传奇小说、敦煌变文四大类,每类再分子目。书后附:引用文献、索引笔画检字表,著译者索引(中文部分、西文部分)。

152、《唐代文学西文论著选目》,(美)倪豪士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8年编印。此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唐代文学教授倪豪士编撰的一本欧美研究唐代文学的论著选目。选目为对唐诗总集、110多位唐代作家以及别集、诗文研究的论著索引,包括翻译、专著、论文等。后附作者索引。全书111页,仅是选目。

153、《台湾地区古典诗词研究学位论文目录》,彭正雄、彭雅铃编,《汉学研究通讯总56、57、58期。

154、《词学研究书目》,二册,黄文吉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目主要收集1912年至1992年间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苏联等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词学的成果。包括著作和论文两种研究成果。著作包括专著和论文集,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台湾国科会奖助论文六种。共收专书2500余种,论文10200余篇,条目总计12702条。全书分为十一类:总论、唐宋综论、唐五代、宋金元综论、两宋、金元明清综论、金元、明、清、民国、域外词人与词学。每类下再分小类,如总论类下分:合集、选集、词史、词派、体制、结构、词律、辑佚、辞典、学术会议等小类。各代作家则分为“背景资料”和“作品研究”两项。前者包括:传记、年谱、生平考辨、思想、著作等;后者包括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书后附录:收录期刊一览表(中文、日文、韩文、英文);收录报纸一览表;收录论文集一览表((中文、日文、韩文)。

155、《词学论著总目》,四册,林玫仪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该书收录1901年至1992年间中外词学相关资料目录。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苏俄、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等地出版中国词学资料。包括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其中专书包括专著和学位论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台湾国科会奖助论文五种。专书以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页数为序,论文则以作者、篇名、刊名、卷期、年月、页次为序。全书计分四大类:词学总论、词籍、词学杂著、词家与词作。词学总论收录与词学理论有关论著,分为综述、特质、起源、流变、派别、词调、词谱、格律等二十目;词籍收录丛编、合集、总集、选集、书目、索引、辞典、词学期刊及论文集等;杂著包括三类:1、札记、随笔、翻译、词汇、用语、名句、联帖;2、序跋、论词书信、论词日记;3、研究状况、消息报道。词家与词作,按历代顺序先总论一代,再分论词人。书后有八个附录:1、鉴赏类书籍选析词作索引;2、1901年以来重要词学丛刊目录;3、1901年以来三大词学期刊(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词学》)总目;4、本书收录中外文期刊总目;5、本书收录中外论文集总目;6本书收录中文报纸总目;7、本书参用之书目索引;8、本书所收论著作者索引。

156、《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郑阿才、朱凤玉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出版。该书收录1908—1997年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日本学者有关敦煌学研究相关资料,包括专著、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报纸论文共11650条。分为:目录、总论、历史地理、社会、法制经济、语言文字、文学、经子典籍、宗教、艺术、科技、综述十二类,每类再分若干子目。如目录类分为:写卷目录、石窟目录、图版录文、研究目录、其它五个子目。子目下再分小类,如写卷目录子目下分为:综合、英藏、法藏、俄藏、日藏、中国、其它、专题目录八个小类。书后附录:1、本书收录期刊?报纸、论文集一览表;2、作者索引。

157、《敦煌学论著目录(1909——1983)》,刘进宝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8、《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编,《敦煌研究》1987年8期。

159、《敦煌歌辞研究论著汇录》,颜廷亮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0、《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陈美雪编,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该书收录1900—1995年间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日本、欧美等国研究汤显祖专著和论文条目。1900年以前部分传记资料和1996年部分论著也有收录。专书包括专著和收入丛书者,论文包括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报纸论文,共1484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汤显祖各种著作版本及对一些作品评点,包括全集、诗文集、戏曲合集、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评点作品等类;下编为后人研究汤显祖及其著作论著,包括:传记、年谱、作品总论、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诗文与小说研究,评点作品、汤沈之争、学术活动、对外影响、论文集、书目文献等类。每一类下再分若干小类。如上编“汤氏著作”中“牡丹亭”类,下分明刊本、清以来刊本、点校本、改定本、选注本、曲谱、外文译本七小类;下编“后人研究论著”中“牡丹亭”类,下分概述、作成时代、本事探源、主题与思想、写作艺术、各出析论、人物研究、名物研究、札记、比较研究、改编剧本、影响与评价、外文译本、文献目录十三小类。后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目次;引用工具书目录;引用专书、论文集目录。

161、《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王晓传辑录、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分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因果报应四编,附录几种被禁毁的“淫词小说”书目。这是查考元明清禁毁小说、戏曲的有用工具书。

162、《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1957年作家出版社等单位陆续出版。总录计划编印八编:一、宋金元杂剧院本全目;二、宋元戏文全目;三、元代杂剧全目;四、明代杂剧全目;五、明代传奇全目;六、清代杂剧全目;七、清代传奇全目;八、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书目。书后附“引用书籍解题”、“作家名号索引”和“杂剧名目索引”。

163、《曲海总目提要》,46卷,近代董康(1867~1947)编辑。该书是《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两种戏曲目录的提要。《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是在清康熙末年先后编成的两种戏曲目录。著者不详。两书内容、体例基本相同,现均无完整本传存。王国维、陈士弓、董康各得部分残本。董康即采用《乐府考略》、《传奇汇考》的原文,按作品产生年代先后,分别卷帙,编成《提要》。提要汇录了自元至清代乾隆年间684种杂剧、传奇。叙述了它们的情节,并辑录了很多考证材料其中很多作品现已失传或为世所罕见,极富资料价值,成为便于查检的重要的工具书。但书名虽为“曲海总目”,所收剧目却远远不全,遗漏甚多;提要部分,疏于考证,剧名和作者,或张冠李戴,或主观误定;有的剧情介绍与原作相距很远,应用时都需加以考订。1959年,北婴编撰了《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编者从不同传本的《传奇汇考》中编辑了《曲海总目提要》所漏收或文字不同的剧目72种,又对《曲海总目提要》作了200多条补充和修正。

《曲海总目提要》有1928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剧目不分杂剧、传奇的类别,无索引。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排本,始区分类别,对原书的疏讹也作了考订。并附索引。

164、《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十卷,孙楷第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所收以语体旧小说为主,计已佚未见及现存诸书共八百余种,对各书版本、概要均有叙述。书后有书名索引、著者姓名及别号索引。

165、《晚清戏曲小说目》,阿英编,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出版。该书包括《晚清戏曲录》和《晚清小说目》两部分,成书约在1940年前后。《戏曲录》共录161种书,其中传奇54种,杂剧40种,地方戏51种,话剧16种。所录以晚清为界,略及民国初年,以石印本、排印本为主,兼及木刻本、未刊稿。限于已收得者,仅知其名者不录。所录各书均有扼要说明,叙明著者、版本、出版年月、内容本事等。《小说目》分创作、翻译2卷,以单行本为主,旁及杂志所刊,录创作479种,翻译628种。以笔划为序。每书说明,详略不一,基本包括著者、卷数(回数、册数)、各种版本等。中国小说书目,先有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目》及《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两种行世,两本著录中国旧刊小说,达六、七百种,惟于晚清部分,仅得40余目。阿英的《小说目》则补充其不足。对查考晚清戏曲、小说极为有用。《晚清戏曲小说目》系就家藏书编著,难免有遗漏,编者拟据嗣后所得,加以增补订正,但未果。

166、《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全书分为五编,分录先秦至清文言小说。书目下注明作者,见于何书,历代版本,并间有考证。书后附书名索引。

167、《清代诗话见知录》,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该书是清代346种诗话的目录提要,主要参阅:郭绍虞《清诗话》、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郑静若《清代诗话叙录》、蒋寅《清代诗学著作目录(附民国)》、蔡镇楚《清代诗话考略》、张寅彭《清代诗学书目辑考》《清代诗学书目辑考续》、《清代诗学书目辑考续二》的。全书包括五个部分:清代诗话见知录(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收藏清诗话初编,韩国收藏清诗话初编。所收清诗话,依次列书名、卷数、作者及版本馆藏资料。编目则以成书年代或作者生卒先后为序。书后附有:清代诗话编著者生卒年表初编;清代诗话馆藏单位简称表;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

168、《清词别集见知录汇编》、为两岸学者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该书专收清词别集,零星不成卷数者则不收。酬唱、联句亦不收。共收清词作者二千余家,别集资料六千余条。依词集名、卷数、作者、版本及出处为序。按笔画检索。后附:合集、选集、个人词集子目,请词别集藏书单位索引,别集作者单位索引,检索极为方便。

169、《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出版。历代书目无论官修私撰,皆以经史为重,书画方面的著作收录甚少。《四库全书总目》中艺术类书画之属,收书七十一种,存目五十二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收录甚富,原计划收录画学著作3000,,因篇幅过巨,出版时删去以题画诗为主的别集约800种,现收录2200多种。本书从经、史、子集以及家谱、笔记、小说和释道等古籍,钓稽收录了自汉至近代三千余种成卷或单独成篇的中国绘画论著,凡是中国绘画的史传、论说、作法、图谱、品评、画录、题赞、杂识、鉴定、收藏、器用、装裱等著作,不论前人著录或已佚失均予收录。所著录的书,不论其为单行本、合编本、汇编本、丛书本、类书本,或为写绘本、稿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彩色套印本、木刻水印本、影印本、油印本、打印本、缩微本,也都一一收著。同时对每一种论著的作者、版本和收藏情况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窜乱、真伪等问题均加以详尽的考辨,并附以内容提要。该书以考证、考辨、考补为主,故书称“考录”。一些善本,或为罕见的书,都注明收藏单位,或私人藏家姓名,以供查阅。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齐全的一部中国绘画论著目录解题类著作,也是查阅、运用古代画学著作的工具书。书后附书名、作者索引,以便检索。

170、《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虞复编、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作者参考各种相关著录200余种,计收历代画家2300余人的画作目录近50000条,一一按姓氏排比编辑,并标明出处。

171、《书画书录解题》,余韶宋撰。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东汉迄近代论书画之书凡860余种,基本包括了中国历代有关书画艺术、书画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丛辑、伪托、散佚”十类,四十目,并列“未见”一类于十类之后,以俟续补。该书采用叙录体著录书画类图书,正文前的总目叙略,极便于读者了解各书的内容主旨,学术流别及著述得失。提要之后,还采用辑录方式,附载大量有关资料,包括择要辑录原书序跋、诸家书目及其他书中的有关资料,汇集了诸家研究成果。所作诸书提要,皆书必亲见,言必己出,注重考证,非辗转传抄者可及。

172、《中国古代音乐书目》,中国音乐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出版社1961年出版。

【语言文字类】

173、《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厚宣编,中华书局1952年出版。辑录自1899年至1949年这五十年中有关甲骨学的中、日、英、法、德、俄各种文字的专书书目和论文篇目,共计八七六种,分类编纂,详注出版时期及版本出处。后附著者、篇名、编年三种索引,极便检查。

174、《甲骨文论著简目》,载陈梦家著《殷虚卜辞综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175、《金石书录目》,容媛著,1936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全书分十类:总类,金类,钱币类,玺印类,石类,玉类,甲骨类,匋类,竹木类,地志类。原书十卷,附方志中金石志目、金石丛书目各一卷。后有按朝代排列之人名通检和笔划书名通检。

《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拓片简目》,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台北·国家图书馆1983年版。

二、字典、辞典

(一)字典

176、《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现存第一部字书。该书以小篆为主体,兼收古文、籀文,全书分为十四篇,收单字九千五百四十三个,用读若法注音,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五百四十部,创立了按部首收字的体例。字体以篆书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头之下的解释,先释义,再释形体构造,后注读音,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解释文字的方法,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认作解说文字的“准绳”。《说文解字》的版本较多,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以清陈昌治改刻清孙星衍本为底本(孙本据宋刻本)缩印,于字头篆字之前加楷体,卷末增编楷体笔划检字,颇便读者查阅。

177、《玉篇》,梁顾野王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用楷书编成的字书。今本《玉篇》虽非原本,但可知其对《说文解字》有所增订,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178、《类篇》,王洙等修纂。它继承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体例,着重探讨字源,说明文字形体之变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新字(共收字三万一千三百十九),讲古音、古训,在字书史上有一定贡献。

179、《字汇》明代梅膺祚著,是我国一部较为通俗而编排方法也比较进步的字书。它收编单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个,包括俗字,而僻字则一律不收,并把《说文解字》的部首简化成二百十四个,均按笔画多少排列。注音方法是先反切,后直音。对字义的解释,也较为清楚。全书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连首卷及附录共十四卷,每卷用表注明各部首及其所在页码,末附检字表以便查找不易辨别部首的字。这种编排方法是字书发展中的一大改进,后世多沿用。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是其补编。

180、《康熙字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张玉书等奉命撰,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该书继承了《字汇》和《正字通》的体例,分为二百十四部,共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用反切注音,释义旁征博引,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该书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乾隆时王锡侯著《字贯》一书,就对《康熙字典》的错误有所指摘和议论而被查禁。直到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证》,才校正了该书引书的错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康熙字典》的版本较多,其善者有:商务印书馆1933年本,增《字典考证》、四角号码索引;世界书局1936年本,增笔划检字索引、篆字谱、《字典考证》;中华书局1958年本,增《字典考证》。

181、《新华字典》,由新华辞书社编,1953年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又多次再版,1972年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后不断修订,最近一次是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修订。计收字1万多,带注解的复音词3500多个。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注音以普通话读音为准,用汉语拼音字母标音,附注注音字母;释义明确易懂,各种版本都附有几种检字表,查找方便。“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等附录九种。是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小型字典。

182、《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等编,中华书局1915年初版。该书按二百十四部首排列,收单字四万八千余,稍多于《康熙字典》,还纠正了后者的错误二千多条。且于字头之下兼列籀、古、省、俗、伪等体,还收进了近代方言和翻译字,是其优点。尽管该书的缺点和错误也不少,但因它收字较多,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还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字典。

183、《汉语大字典》九册,徐中舒主编,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二版。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是目前收集汉字单字最多,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目的的一部汉语字典。

184、《汉语方言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为北京话和全国十七个方言点的字音对照表,收二千七百余字。

(二)辞典

辞典是用来解释词义。解释词义在我国古代叫“训诂”,它包括“训”和“诂”两个方面:一是说明词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它和同义词、近义词的分别,这叫“训”;一是用当代通行词语说明古代词、方言词的意义,这叫“诂”。

【百科性辞典】

185、《尔雅》,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古代训诂书的代表作。该书大约产生于春秋到汉初这一时期内,经过不少人的增补,到汉代才定型。今本《尔雅》按收录词汇的内容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等十九篇。它的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到古代的一般词汇,还涉及到古代社会的人事、天文、地理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了解释,是研究和查考先秦词汇的重要资料,在我国语言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这部词典成书较早,不少内容若没有后人的解释,也难以看懂。汉代以来,为《尔雅》作注的不少,但大多已失传,现存晋郭璞的注和宋邢昺的疏,即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尔雅注疏》。此外,宋代还有陆佃的《尔雅新义》、郑樵的《尔雅注》,清代研究《尔雅》的著作更多,最著名的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尔雅》一书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列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训诂书的影响颇大。后世训诂书,有的补充《尔雅》内容,有的仿其体例,且多以“雅”字命名。其中旧题孔鲋的《小尔雅》,是最早的一部补充《尔雅》之作。此后有汉刘熙的《释名》,除对字词进行简单的释义外,并进一步探求语源。魏张揖的《广雅》,则博采群书,以补《尔雅》训诂之缺。宋代补《尔雅》之作有:陆佃的《埤雅》,罗愿的《尔雅翼》。明代朱谋炜的《骈雅》,专门收录冷僻深奥的词汇;方以智的《通雅》,特点在于探讨语源。清代吴玉搢收录形音歧异而意义相同的词,撰为《别雅》;史梦兰集叠字,撰《叠雅》。总之,以上诸“雅”,都是收录古籍书面语言的词典。

186、《四库大辞典并附七种》杨家骆撰,1931年年初版刊印,台北·“中国学典馆复馆筹备处”1975年七版。該辭典以四庫全書總目二○○卷著錄存目各書及其著者為範圍,範圍內的書名、人名均各立一條;凡一萬七千餘條,二百五十餘萬字。書名條下包括卷數、附錄,及其卷數、撰人,或編注人姓名、類次、解題、版本各項;撰人條下包括所著或所編注各書名稱、撰人時代、籍貫、小傳、四庫失收之著作名稱、撰人詳傳參考書各項。又因按字典式編排,為謀檢查便利起見,採取王雲五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卷首刊有筆劃索引及拼音索引,以備不諳四角號碼者及外國人檢查之用。后又七种附录,包括助檢表、四庫全書概述、《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简目等各省四庫採進書目等。其中“助檢表”係將辭典內各書之繁名、簡名、通名、別名、次名、附名,各人之別字、別號、諡號,及見於各人傳記內之四庫失收書書名,均各立一條,按四角號碼檢字法綜合排列,以助檢查之便利。“四庫全書概述”中之“表計”和“書目”二篇,為該辭典之分類索引。

187、《历代丛书大辞典》,杨家骆编,检阅丛书目录和相关知识辞典。杨家骆辞典馆1936年版,(美)加利福尼亚大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该词典汇集了顾修《汇刻书目》、傅云龙、朱学勤等《续汇刻书目》、《汇刻书目二编》、《丛书目录拾遗》,孙殿起《贩书偶记》、《丛书目录拾遗》,杨守敬、李之鼎《丛书举要》等丛书混编为条目,按四角号码为序检索。(1936)。

188、《辞源》,陆尔奎、方毅、傅运森等任编辑,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正编、1931年出版续编,后来又多次重印再版。全书收词目约十万条,内容包括普通语词、成语、典故和人名、地名、书名以及专科术语等等,按字头部首编排,每个字头先用反切注音,并附直音,再标明声韵,解释字义。该书在内容和编排体例上,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注音简易,词条较多,引证丰富,释义明了,至今仍不失为有使用价值的词典。1979年新版《词源》收词限于古典文史范围,而且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全部新词则一律删去。在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符号,并加《广韵》(间采《集韵》等)的反切,标出声纽,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全部书证加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有些条目之末还附了参考书目。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189、《辞海》,舒新城、张相等编,1936—193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又再版。全书收录词条的数量和编制体例大致上与《辞源》相同。《辞海》对《辞源》所存缺点错误有一些改正,如引书注了篇名,还采用了新式标点。1979年新版《辞海》收单字一四八七二个,复词九一七○六条,计一千三百余万字。这是一部百科性辞书,主要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

190、《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由胡乔木任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姜椿芳、梅益先后任总编辑,2万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撰稿。第一版历时15年,于1993年8月出齐,共74卷;第二版历时14年,共32卷,于2009年出版内容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和领域。共收77859个条目,计12568万字,并附有适量的插页。各学科分卷的条目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正文条目前一般有一篇介绍该学科卷内容的概观性文章,并附有反映该学科体系的条目分类目录。正文条目后有介绍对该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大事年表和供寻检的条目汉字笔画索引、条目外文索引、内容索引。卷内条目有完备的参见系统,部分条目附有参考书目。《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书目为:《哲学》Ⅰ、Ⅱ;《宗教》;《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Ⅰ、Ⅱ;《政治学》;《法学》;《军事》Ⅰ、Ⅱ;《经济学》Ⅰ、Ⅱ、Ⅲ;《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社会学》;《民族》;《考古学》;《文物·博物馆》;《中国文学》Ⅰ、Ⅱ;《外国文学》Ⅰ、Ⅱ;《美术》Ⅰ、Ⅱ;《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电影》;《语言文字》;《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体育》;《新闻出版》;《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数学》;《物理学》Ⅰ、Ⅱ;《力学》;《化学》Ⅰ、Ⅱ;《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空间科学》;《地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生物学》Ⅰ、Ⅱ、Ⅲ;《现代医学》Ⅰ、Ⅱ;《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农业》Ⅰ、Ⅱ;《矿冶》;《机械工程》Ⅰ、Ⅱ;《电工》;《电子学与计算机》Ⅰ、Ⅱ;《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化工》;《轻工》;《纺织》;《土木工程》;《建筑·园林·城市规划》;《水利》;《交通》;《航空·航天》;《总索引》。

191、《近代汉语辞典》,许少峰、卜华书编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为从事语言教学和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者编写的。收录了自唐代至清代的戏剧、小说、僧侣、宋儒语录等常用语词和部分短语口语词50306余条,总字数达5000千字。此典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同音词依笔划多少排列,由本字派生字编在一起,如胡、湖、葫、猢、(米胡)、糊、蝴、衚等字排在一起词目下附两个书证,尽可能做到一为戏剧书证,一为小说书证或其他书证,以供比较,同时兼收部分诗词曲作品为佐证,而着重在元杂剧和明代小说。”书前有《词目首字汉语拼音检字索引》,后有《词目笔画索引》,便于检索。

192、《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初版,1983年和1996年曾出版过两部修订本,2002年出版增补本。由于它的两任主编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和丁声树,所以该书具有一定权威性。

193、《四角号码新词典》,是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的通俗性语文工具书,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79年已再版八次,37次印刷。全书共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10600多个,复词20400多条。对于会用四角号码查字的读者,使用非常方便。

194、《汉语大词典》,大型百科性汉语词典,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种宗教的教义等。罗竹风主编,数百位专家参与编写。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3年11月全书出齐。全书正文12卷,共收单字2.27万,复词37.5万,约5000万字,并配有插图二千余幅。另有《附录·索引》1卷。

195、《现代汉语同音词词典》,周勇翔编,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版。该书专门收录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共收录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包括部分三音节词、成语、熟语等)近7000组,收词总数达15000余条。

【分类辞典】

语言文字类

196、《通用俗语词典》,邱崇丙主编,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选收常用俗语近四千条(包括副条)。例句以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主,附“词目笔画索引”。

197、《成语小辞典》,张晓栋、郭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收入常用成语五千条。每个词条包括词目、汉语拼音字母注音、释义等内容,对于一些含有典故的成语,则说清其出典,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本义。

198、《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8月出版。该书收录成语五千五百条(包括少量熟语),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附有音序表和按笔画排列的条目索引,成语中的每个单字均注明音读,容易读错、写错或错解的字词,以“辨误”标出正确的字音、字形和意义,释义简单明了,并注出成语的出处,是一本较重要的成语小词典。

19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编,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分为释义、审音、举例、注解、辨析等部分。后附(1)难字表,另收难字二千六百余,只有注音和释义,没有例句。(2)古汉语语法简介。(3)我国历代纪元表。

200、《中国谚语资料》,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资料室主编,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五五级民间文学小组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出版。该书收谚语四万五千八百十四条,上、中册是一般谚语,下册是农谚。另有歇后语三千八百○五条,附在一般谚语之后。收集范围包括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谚语,有些条目后还注明流行地区。

201、《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题汉代扬雄撰。我国第一部专门收编各地群众口头语言的词典。为《方言》作校勘疏证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是周祖谟的《方言校笺》(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续《方言》及收编方言俗语的专著还有不少,如:汉服虔的《通俗文》,唐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宋阙名的《释常谈》、龚颐正的《续释常谈》、李翊《俗呼小录》、明李实的《蜀语》等。清代续《方言》的著作主要有:杭世骏的《续方言》,程际盛的《续方言补正》;考证一地方言的有: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专集诗词中方言的有:李调元的《方言藻》;专集常言俗语的有:翟灏的《通俗编》、钱大昕的《恒言录》、钱大昭的《迩言》等。

202、《方言校笺及通检》,周祖谟校笺,吴晓铃编通检,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扬雄撰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参考了历代有关《方言》的研究,为一部集大成的善本。吴晓铃的《通检》,对《方言》及其注里的字词均列为条目,按笔划编排,查检颇便。

203、《通俗编》,清翟灏编,俗语、方言辞典。该书收录汉语中的俗语、方言、语词五千多条,按内容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等三十八类,条目下征引众说,凡经传子史、诗文词曲小说以及诗话、艺谈、佛道典籍中的材料,无所不取,有的还能探索语源,说明演变,颇有参考价值。清代梁同书把翟氏书中所遗,或举一语而征引不同者,汇为《直语补证》,录词语四百余条,可作为《通俗编》的补编使用。商务印书馆于1958年出版以上二书的汇编本,并增《通俗编·直语补证索引》,按词头四角号码排列,查找方便。

204、《恒言录·恒言广证》,商务印书馆于1958年汇印本。《恒言录》,清钱大昕撰。该书收录汉语中的成语、方言,又经张鉴、阮常生补注,内容益加详密。全书分为十九类,共计八百多条,各考其源流,对汉语词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它的体例虽然类似《通俗编》,但分类较为简明,有胜前书。《恒言广证》,清陈鱣著,对《恒言录》和张、阮两家补注又有所补充,1958年商务印书馆据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陈鱣手稿排印。以上两书均分吉祥、人身、交际、毁誉、常语、单字、叠字、亲属称谓等十九类,汇印本更增编四角号码索引,查找方便。

20、《迩言等五种》,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该书包括清钱大昭著《迩言》、清平步青著《释谚》、清胡式钰著《语窦》、清郑志鸿著《常语寻源》、罗振玉著《俗说》等书,并增编《迩言等五种综合索引》,按词头四角号码排列,附于书后,查检便利。

204、《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分别于1964年出版。是一本汉语比较方言词汇,共收普通词目九百○五条,每条下列出全国十八个方言点的同义词,并用国际音标注其音读。书前有各方言点声韵调系统表和分类词目,书后有音序词目索引,以便查考。

205、《广韵》,又称《大宋重修广韵》,是陈彭年、丘雍等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奉诏修。全书分二百○六韵,收录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注文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韵书。后人更常把《广韵》、《说文解字》和《尔雅》三书并称,作为我国古代字书中三大系统的代表。全书的编排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平声字分上、下两卷,上、去、入三声各一卷。收录单字两万六千一百九十,分为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所收字都是先释义,后注音,并把同音字(同声母)排在一个字头之下,作为一条;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有异体的,附在字头之下。《广韵》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魏晋唐宋间的语言,不仅把《说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古代字书的文字音义收录无遗,而且有所增补,是研究汉语史的主要参考书。《广韵》版本较多,周祖谟以泽存堂刊本为底本,作了精细的校勘,定名《广韵校本》,是最好的本子,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分别于1951、1960年影印。

206、《集韵》,宋代丁度等撰,后由司马光续编成书。仍分二百零六韵目,同《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序稍有更动,收字比《广韵》多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计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为我国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注文虽不及《广韵》详细,但引证古书材料很可贵,且注重文字的形体和训诂,是研究文字训诂和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清方成珪编《集韵考正》,对原书有所订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把二书汇印在一起,有便读者。

207、《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该书以北音为正音,根据元代北曲用韵,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分十九部。由于该书是适应当时政治中心北移而专门研究北音的,所以也是研究近代以北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重要资料。

208、《音韵阐微》,清康熙时李光地、王兰生等奉诏撰。全书韵部仍分一百零六。平声三十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二十九韵,入声十七韵,附载《广韵》韵目,使读者知其分合。全书按照《广韵》、《集韵》的体例,把同音字编成一组,用反切注音。该书特点是改革以前韵书的反切方法,并根据当时北方官话来定字的音切。这种读音既非秦汉古音,也非《广韵》系统的中古音,而接近于今天的读音,给我们提供了读音上的方便。以光绪年间淮南书局本较为常见。

209、《经典释文》唐陆德明著,这是一部注释古籍字音,也兼及字义的专书。第一卷《序录》,包括陆德明的自序、《条例》及全书的总目等,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春秋谷梁》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凡卅卷。它广泛采取各家的音切加以注音,兼辨字义,并考证诸书本文的异同,有的还加有按语。它的主要价值在于汇集和保存了唐以前经书中文字的音读,特别是有的材料此后亡佚,仅赖本书的引用而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它的注释是按原书的篇目和字句的先后次序编排的,查考或有所不便。本书在唐初即已流行,清乾隆间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较佳,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即据以影印,并附卢氏《考证》。

210、《经籍籑诂》,清阮元著,为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全书字头按《佩文韵府》编次,一百零六韵,分平上去入四声,《佩文韵府》未收的字,依《广韵》补入。书中收录虽然仅限单字,但字下也罗列包括该字的复词解释,兼有字典和词典的作用。每一字头之后,先释义,再列出处,多义词一般是先举本义,后列引申义。该书是我国古代训诂的材料汇编和索引,对于我们阅读古书,特别是阅读唐代以前的书,提供了查考字词的帮助。原书按韵部排列,查检不便,1936年阮刻影印本增编了《目录索引》,按笔画排列,对不熟悉音韵的读者提供了寻检之便。有嘉庆三年(1798年)琅环仙馆原刻本,1936年世界书局影印本。

211、《一切经音义》,唐释玄应著,专门汇集释佛经音义的著作。

212、《助字辨略》,清刘淇著。这是一部虚字辞典。该书从先秦至宋元的经传、诸子、诗词、小说中搜集了虚字四百七十六个,用正训、反训、通训、转训等方法进行解释,释义明确,征引丰富,奠定了汉语虚字研究的基础。该书初刻于清康熙五十年,后多次重刊,1939年开明书店据长沙杨氏刻本标点排印,略加校注,在书眉上标出各字的解释,增编笔画索引以便检查;中华书局1954年据开明版重印。

213、《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撰,专门研究虚字的训诂之作。该书搜集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虚字一百六十个,对各字先说用法,再引例证,追溯原始,明其演变,在解释虚字的特殊用法上,超越前人,但对一般用法谈得较少。补充该书者有清孙经世的《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1956年中华书局合刊三书,定名《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并在王氏书后附录有关该书综述及辨证之文三篇,予以标点,并改编目录,注明正文页码,以便查考。清吴昌莹的《经词衍释》,也是一部补充《经传释词》的著作。是书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但长期来未受到人们的注意。有中华书局1956年本。

214、《词诠》杨树达著。该书收录古书中常用虚字约五百三十个。其特点是把释义与现代语法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继承了我国训诂学的传统,训释所收字的意义;另方面结合现代语法学,指出其在辞句结构中的作用,是我国研究虚词的一大进步。商务印书馆1928年初版,1964年重印。

215、《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其价值主要在于收录周秦两汉书中前人阐释不完备的虚字二百九十个,补充以前诸家关于虚字研究的遗漏、不足和纠正错误。但是,排列方法按唐释守温的三十六字母为序,解放后重印时,也没有增编辅助检字法,对一般不明古韵的读者来说,查找颇为不便。1934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

216、《文言虚词》,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217、《辞通》,朱起凤编,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是一部联绵字典。全书收录联绵词四万条,按平上去入四声,取词的尾字韵分别编次;基本上以常见词列在最前,注明读音和意义;把和这个词意相同而形体相异的词附于其后;每词列举例证,注明书名和篇名;有的还加按语,指出音近假借、义同通用、字形讹误等项。如“逶迤”,翻开《辞通》,不仅可以查到作什么解释,而且可以看到有威夷、逶夷、、委蛇、逶袆、、逶随、委佗、委它等二十多种同义异文,并一一注明出处。卷首有《辞通检韵》,按韵寻检;卷末有《辞通索引》,按四角号码寻检。又附《笔划索引》,供不熟悉上述两种查法者,按笔画查检四角号码。

218、《联绵字典》,符定一编,商务印书馆1943年出版,正文十册,又索引一册。该书收录唐以前古书中的双声、迭韵、迭音及其他联绵词,包括虚词,按部首编排,用反切注音,作简单解释,再旁引书证,有的还加按语。有些词有不同的写法,或与他词相通,则分条注明。

219、《金文编》,容庚编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9年影印本。原书初版于1925年,1939年修订再版,书末附《采用彝器目录引用书目》、《采用彝器目录》和楷书笔划检字。

220、《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藏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1974—1975年出版十六册。书末附采用彝器目录及释文,方便参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诂林补编》,于1977年出版。

221、《石刻篆文编》,商承祚编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书前有《采用石刻目》,并附《伪石刻目》,书后有楷书笔划检字,是一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查考石刻篆文的重要字汇。

222、《古籀汇编》,徐文镜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该书收集散见于:汪立名《钟鼎字源》、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容庚《金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征》和《汉印文字征》、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等书里的古文字,以篆字为字头,按《说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下首注楷体字,次注出处和各家考释。书前有楷书笔划检字。

223、《金石大字典》,汪仁寿编,求古斋书局1926年刊本。该书收录金石各体文字,上自籀古,下及碑印,均分别搜集;每字先列楷书,下录金石等文字,皆注明出处。全书按部首排列,书前有笔划检字,查考方便。

224、《隶辨》,清顾蔼吉著,扫叶山房1915年仿原本重印。这部书钩摹汉代的隶书碑文,按《礼部韵略》分韵编次,每字之下分别注出碑名,并引包括该字的碑文。附碑考二卷,列所采碑目,考其碑文、时代和所在地。该书纠正了宋代娄机《汉隶字源》的谬误,补其未备,是一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查考隶书的重要字汇。

225、《增订碑别字》,罗振鋆、罗振玉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出版。该书收集汉朝以来碑拓所见而字书不载的各种异体字,按韵序编排,每字的各异体字并列,后注楷书,再按先后一一注明出处。书前有全书收编异体字目录,可供查考。

226、《草字汇》,清石梁编,上海古籍书店1978年影印本。该书集录汉章帝至明朱学古八十七家所书草书法帖,逐字摹写,按《字汇》偏旁编排,同一字兼录各家不同异体,偶及行书,旁注书家名号,字头旁标明楷书。书前有《历代草圣》,按时代排列。

227、《楷书溯源》,清潘存辑、杨守敬编,光绪三年杨守敬刊本。该书收编魏晋至五代楷体碑帖,按原字摹刻,依《说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均注明出处,书前并有帖目、碑目各一卷,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楷书字汇。《凡例》详论楷法,有独到之见,可供研究楷法者参考。

228、《正草隶篆四体大字典》,陈龢祥编,上海扫叶山房1926年石印本。该书按部首排列,用楷书为字头,用直音或反切注音,标明四声,有简明的释义。每字后列正草隶篆四体字,正楷采自碑帖,草书采自名人墨迹,隶书采自汉碑,篆书采自《说文解字》和古器,并一一注明出处。书前有论述字体演变的《文字源流考》,以及《部首检字表》、《难字检查表》。另附《名人墨迹》、《名人楹联》、《太史石鼓》、《钟鼎文》各一册,正草隶篆四体字俱备,可供参考。

229、《中国书法大字典》,主编林宏元,副主编欧洋、白金,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出版。该书采用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三百六十人所写碑碣法帖三百多部,收录首字四千三百九十二,重文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余,剪贴墨迹影印,按《康熙字典》部首排列。全书以楷、行、草为主体,兼及章草、隶书、篆书、古文。每字下皆注明朝代、书写人,大部分还有出处。书前冠有《本书汇集历代书法家一览》、《本书汇集碑碣法帖等一览》和笔划检字表,查考方便。

230、《草书大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哲学、宗教类

231、《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全书共收录与中国神话人物、书籍、故事相关条目3006条,另附参考词目269条,插图450幅,可谓图文并茂。词目分为六类:1、人:包括神、神性英雄、历史传说人物、仙人、精灵鬼怪;2、物:具有神话性质的动物、植物、矿物、武器、乐器等;3、天地:神话传说中天界、冥界、城池庙观等;4、辑录或研究神话的别集、丛书、类书等;5、事:以事件为主的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等;6、其它。词序以笔画为序,书后附有分类词目表,以便检索。

232、《中国神怪辞典》,栾保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古代文献中鬼神名目约五千余条,后附笔划索引;真灵位业图;《封神演义》中的神谱;诸神祭延日表;征引书目。

233、《宗教辞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全书共收宗教词目6710条,分为:宗教一般、史前和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道教、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中国民间宗教、其他宗教(包括犹太教、摩尼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十类。。书前附有笔画检字表,书后附有:外文译名对照表,汉语拼音索引,分类词目索引。

234、《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1921年初版,1939年四版。本书采辑佛学书籍中的专门名词、人名、书名等等加以解释,全书约三百万言,收词目三万余条,按笔画排列,每词之下,先注明其为术语或书名、人名、经名,然后解释,这是我国佛学辞典中较为浩博的一部。

235、《佛学小辞典》,孙祖烈编,医学书局1919年出版,长春古籍书店1984据此影印。

236、《佛教大词典》吴汝钧编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37、《佛教文化辞典》任道斌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38、《中国佛教人物大辞典》,张志哲主编,黄山书社2006年版,收录自汉迄今中华佛教人物12600余条。除收历史名僧和在中国弘法而有影响的外国僧人外,还收录对中华佛教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实业家以及对中华佛教有研究的文人学士等。另有:《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39、《圣经辞典》,代彭康、陈邦俊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该书附有年表、圣经书目等六个附录。

240、《圣经大辞典》,本书原名《圣经辞典》,上海广学会编译是上海广学会根据英国海丁氏的简本原著编译而成,于1916年出版。今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241、《基督教辞典》(修订版),文庸、乐峰、王继武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本词典收词目3000余条,100余万字篇幅。包括教会(教派、组织、机构、概况)、教义、经籍、历史、人物、礼仪、教制、节日、教堂、教职等十类内容。正文按词目汉语拼音字母顺序编排。正文前有词目表、词目音序检字表,正文后有词目分类索引、外文译名对照表、历任罗马教皇名号表、历任对立教皇名号表、基督教历史主要大事记及主要参考资料。

242、《道教小辞典(修订版)》,钟肇鹏编,此为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字典小丛书一种,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1初版,2010年出修订版。修订版吸收了初版近10年来道教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增收200余条词目,共收词目1620条;对原书内容作了修正、充实、提高。全书分9大类,包括道教总论,教派、组织,人物,教义,经籍书文,神仙,道术,称谓、斋戒、仪礼、节日,仙境、名山、宫观等。正文按分类编排,正文后附有词目笔画索引,既可查检,又可阅读。

243、《道教大词典》,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244、《美学大辞典》朱立原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后附:中国美学大事年表;外国美学大事年表;词目汉语拼音索引;词目笔画索引;词目外文索引。

古典文学类

245、《古书典故辞典》,杭州大学中文系《古书典故辞典》编写组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该书收录上古至明清,古代诗文、词赋、小说中的典故5400余条。。各条典故包括释义和简介来历出处两部分。

246、《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中华书局1957年初版,1977年重印。全书选录唐宋诗词、金元杂剧中流行的特殊语词,包括单字和短语。这里所谓特殊语辞,大部分是虚词,也有一些是实词,不过其意义复杂难解,或容易弄错。由于著者采用了诗词曲三者自证和互证这种办法,又从体会声韵,辨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摩情节,比照意义五项来分析一个语辞,因此解释颇多可取,不仅可供阅读诗词曲时查考之用,而且为研究诗词曲汇集了大量可贵的资料。卷首列词条总目,卷末附笔画索引,查找方便。

247、《金元戏曲方言考》,徐嘉瑞著,商务印书馆1948年初版,1956年修订本。是近人研究戏曲方言的第一部专著,但由于草创和当时所见材料的限制,既举例不广,证据薄弱,又不免产生一些错误。初版收词语六百条,修订本补充了原有一些词条的例证,并增加新条目一百五十条。

248、《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朱居易著,商务印书馆1956年初版。前书后书内容较为充实,收词语一千余条,其中有前书和《诗词曲语词汇释》未收的条目二百余条,还有二百余条虽见于二书,而举例和解释则不尽相同。因此,查考金元戏曲方言时,上述三书可参照使用。

249、《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蒋礼鸿著,中华书局1962年修订第三版。这是一部研究变文的重要著作,作者参考了不少有关材料,在整理、归纳变文语词上下了工夫,对变文中某些现已不易理解的难词加以考证和解释,有助于今天研究变文。全书分为:释称谓、容体、名物、事为、情貌、虚字八篇。附录一“变文字义待质录”,为变文中不能解释的词。

250、《小说词语汇释》,陆澹安编著,中华书局1964年本,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本。该书收录的语词采自清末以前的通俗小说,计逐一加上解释的八千条,还有不需注释的成语二千余条,另辑《小说成语汇纂》附录于后。

251、《宋元以来俗字谱》,刘复、李家瑞编,1930年初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重印。这本书从宋刊《古列女传》、元刊《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明刊《薛仁贵征东白袍记》、清刊《岭南逸史》等十二种书中摘取俗字编成,虽然包罗不了宋元以来的全部俗字,但也十不离九。全书按部首排列,以表格形式上书楷字,下列俗字,分别注明出处;书前有《宋元以来俗字谱检目》,以便查考。

252、《古谣谚》,清杜文澜辑,有清咸丰十一年曼陀罗华阁丛书本,光绪十八年扫叶山房本,中华书局1958年校点排印本。该书收编清代以前古书中的歌谣谚语及一些格言、成语、典故等,采录范围较广,是一部古代谣谚总集。全书分经、史、子、集,以时代为序排列,每条拟有标题,注明出处,并引录原书上下文,以便理解。书后附明杨慎古今风谣》、《古今谚》、清曾廷枚《古谚闲谈》以及《谣谚集说》。

253、《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共收工艺美术类辞条11875条。分为31个部分:总类,陶瓷,染织,服饰,金属工艺,雕塑工艺,漆器,家具,刺绣、抽纱,编织工艺,建筑、园林艺术,壁画,书籍装帧,脸谱面具、剧装戏具、民族乐器,首饰,车、旗、帐、伞,玩具,文房四宝,印章、国画技法、装裱、木板年画、剪刻纸、皮影、木偶、扇子、手杖、灯彩、风筝、烟花爆竹、绒绢纸花、工艺画,玻璃、搪瓷、塑料、皮革、灯具、铝制品,各地著名工艺美术品,基础图案、美术字,色彩,传统题材,寓意纹样,工艺美术著作,名匠、名师、名家,其他。后附笔画索引和参考书目。另有插图3100余幅。

254、《中国豫剧大辞典》,马紫晨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由二十个省(区、市)的千余名豫剧工作者参加撰搞,总量11200余个词条,170余万字。总目、史论(历史·习俗·班规·专著)、机构(艺教·班社·剧团)、人物(演员·剧作家·导演·教师·音乐家·舞美师·史论家·管理家·活动家)、剧目(传统戏·新编古代戏·现代戏)、音乐(板式·调门·唱法·曲牌·乐器)、场面·锣鼓经、表演·导演(角色·行当·基功·程式·特技·龙套·排练·调度)、舞台美术(舞台·装置·灯光·道具·服装·行头·脸谱·扎扮)、诀谚(术语·俗谚)等类别。

255、《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撰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初版。全书共选唐代诗人196家1105首诗作。赏析包括原诗、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书前列有“篇目表”,书后有八种附录:诗人小传,诗人年表,唐诗书目,名句索引,诗体诗律词语简释,唐代政区形势图,唐代长安城址图,唐代长安附近详图,诗题笔画索引。另附唐代诗人字画和元明清以唐诗为题材书画三十二幅。

256、《宋诗鉴赏辞典》,缪钺、霍松林等撰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初版。此为《唐诗鉴赏辞典》全书共选宋代诗人253家1253首诗作。赏析包括原诗、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书前列有“篇目表”书后有七种附录:诗人小传,诗人年表,宋诗书目,名句索引,篇目笔画索引、北宋、南宋政区形势图。另附与诗内容相关的字画三十余幅,多是宋人作品。

257、《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全书共选唐、五代、宋词人185家(无名氏未计算在内),697首词作。赏析包括原词、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一百六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后附:读词常识;词学要籍简介;本书所见词牌简介;词牌索引;词人索引五种。

258、《古文鉴赏辞典》,执行主编吴功正,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初版。全书共选上自先秦,下至鸦片战争各种体制古文175家,281篇。每篇分原文、注释、鉴赏三个部分。鉴赏包括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后附:作者小传、古文概要、古文书目举要三种。

259、《历代辞赋鉴赏辞典》,霍旭东等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初版。全书共选上自先秦,下至近代辞赋二百家家,276篇。每篇分原文、注释、鉴赏三个部分。鉴赏包括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后附“历代辞赋书目举要”。

260、《诗经鉴赏辞典》,金启华等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初版。全书为诗经305篇鉴赏。每篇分原文、白话翻译、鉴赏三个部分。鉴赏包括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后附:诗经学常识,历代诗经研究目录。

261、《楚辞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选取楚辞名篇进行鉴赏,每篇分为原文、白话翻译,注释、赏析四个部分。

262、《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稿,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选收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900余首。每首分为原文、注释、赏析三个部分。

263、《全唐诗大辞典》,张忠纲主编,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全书收录唐诗作者、作品及有关著作方面词目28000多条,是目前收录最备的一部唐诗辞典。全书分为:作者简介、唐诗名篇、唐诗名句、格律与流派体类、语词典故、地名名胜、唐诗著作及其它。其中作者简介类收录唐诗作者3500余人;唐诗名篇类收录4500首;唐诗名句类2000余则;格律与流派体类500条;语词、典故类还包括成语、历史人物共14000余条;唐诗地名1000余条;著作类包括自唐至今总集、别集、选本、评注、研究著作、工具书以及研究组织、学会、学术刊物等,词目2000余条。该书词目按类按音序排列,书后附《词目首字笔画检字表》,以便检索。

264、《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宋绪连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书共收唐诗艺术技巧483条,分为“立意切题”、“布局谋篇”、“抒情写景”、“体物叙事”、“议论寄讽”、“虚实相生”、“相反相成”等十三类。每个条目下分为依据、唐诗诗例和解析三个部分。后附:唐诗艺术技巧综论,艺术技巧笔画索引,“诗例”笔画索引,主要参考书目四种。

265、《三李诗鉴赏辞典》,宋绪连、初旭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全书共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诗歌528首,其中李白272首,李贺70首,李商隐186首。每篇分原文、、鉴赏两部分。鉴赏包括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后附:李白评传、李贺评传、李商隐评传,李白年表、李贺年表、李商隐年表,三李书目、三李研究论文索引,三李国外研究重要论著索引九种。

266、《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陈绪万、李德身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全书共选唐、五代、宋词人184家(无名氏未计算在内)小令词580首,金、元曲家70人(无名氏未计算在内)259首。合计254家小令839首。赏析包括原词、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后附:作家小传,作家索引,佳句索引、唐宋小令词派词谱简介,本书所见元人小令曲谱、词派索引,曲牌索引七种。

267、《宋词百科辞典》,程自信、徐宗元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为宋词有关常识,供学习或研究之用。内容包括七个部分:词学知识,典故释义,人物地名及职官民俗常识,词人小传,词集提要,词话提要,名篇赏析。后附“宋词研究资料”。

268、《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初版。全书共选135位元曲作家712篇作品。其中小令544支,套数45套(含319支曲),杂剧137折(涉及88本,464支曲)。赏析包括原诗、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一百七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书前列有“篇目表”书后有十种附录:作家小传,作家年表,元曲书目,元杂剧关目,名句索引,元曲释词简编,读曲常识,元北曲谱简编,元杂剧一览表,篇目笔画索引。另附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字画一百余幅。

269、《近代诗歌鉴赏辞典》,毛庆耆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全书共选中国近代(1840—1919)八十年间150位诗人(含无名氏)750首诗作。赏析包括原词、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近一百二十位学者分别撰写。后附:近代诗人小传,近代重要诗集目录,近代诗歌研究论文索引三种。

270、《名言、名句鉴赏辞典》,吴孟复、金隆德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全书收录中外古今名言名句近千条,录自诗、词、曲、文、小说、俗语以及名人著作、讲话。每条分为原句、出处、鉴赏三部分。书前有“词条笔画索引,书后附人名索引。

271、《中国游记鉴赏辞典》,张田主编。全书共收古今游记352篇,分为:山、水、洞穴、园林、名城、佛寺石窟、奇风异俗、景物览胜、港台风光和圣地记游十类。赏析包括原文、作者介绍、主题、主要表现手法、文学地位和影响等。由近一百一十多位学者分别撰写。后附“中国旅游名胜要介”。

272、《中国曲学大辞典》,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收录词条近一万条,分为曲学、曲源、曲种、曲派、曲目、曲论等十大门类,集中了近代以来几代曲学研究成果。

273、《中国昆曲大辞典》,吴新雷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全书310万字,反映了昆剧在文学、音律和舞台演唱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全书分12个栏目,共收辞条5682条,另列附录5种。收录时间下限1997年2月。

274、《简明中国画辞典》,路矧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全书分为综合术语、人物画术语、山水画术语、花鸟画术语、画家、作品、论著等部分。

人物、民族

275、《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商务印书馆1921年由刊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该书内容丰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万多人。但没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传记的出处,以及部分材料失实等,这些都值得使用时注意。由于大辞典按姓氏笔划编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检时颇感不便,故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又编四角号码《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附于书后。

276、《古人混号大辞典》,孙振恒编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全书收录散落在历代古籍中三千多位历史人物的混号(俗称外号)。每个辞条,均为人物立传,概述其生平,其混号来历,并注意发掘其混号背后的故事。另附图片400余幅。

277、八大山人辞典,(日)栗原芦水编,二玄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78、《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桢编、1934年北平好望书店出版。该书根据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余寅《同姓名录》、陈棻《同姓名谱》、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编成。收五万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笔划编排。

279、《思想家大辞典》,潘念之编,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

280、《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谭正璧编,1934年蔚文印书局出版。

281、《中国文学家辞典》(古代第一分册),北京语言学院1978年编印。

282、《中国画家人名辞典》孙濌公编,1944年神州国光社出版。

283、《唐前画家人名辞典》,朱铸禹编,1961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84、《唐宋画家人名辞典》,朱铸禹编,1958年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285、《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词典》,曹惆生编,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历史、地理类

28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下),史为乐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7、《史记辞典》,仓修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

288、《汉书辞典》,仓修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

289、《后汉书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范晔《后汉书》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

290、《三国志辞典》,张舜徽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范晔《三国志》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魏蜀吴全图。

291、《两唐书辞典》,赵文润、赵吉惠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唐时期全图。

292、《北朝五史辞典》,专书辞典,简修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各时期全图。

293、《南朝五史辞典》,袁英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各时期全图。

294、《元史辞典》,邱树森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元时期全图。

295、《辽金史辞典》,邱树森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辽史、《金史》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辽金全图。

296、《两宋五代史辞典》,宋衍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收词范围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五代史》为据,收录内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职官、典籍、名物典制、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算、音乐等专门术语,难懂的语词、成语、典故、动植物等。附录:纪年表、帝系表、两宋、五代全图。

297、《中国历史大辞典》,郑天挺等主编,中国通史大辞典出版社2007年版。该书收词上起远古,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原分先秦史卷、秦汉史卷、魏晋南北朝史卷、隋唐五代史卷、宋史卷、辽夏金元史卷、明史卷、清史卷(上)、清史卷(下)、民族史卷、历史地理卷、思想史卷、史学史卷、科技史卷等十四个分卷出版,后汇编成按音序排列的上、中、下三卷。共收词目67154条。

298、《宋代文化大辞典》虞云国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了宋代文化包括典章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科举、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衣冠服饰、饮食烹饪、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建筑工程、科学技术、习俗传统、民族文化、中外交流、考古遗存等方面的有关辞条,凡6712条。

299、《帝王庙谥年讳谱》(清)陆费墀撰,专门查历代帝王避讳字的专书。有清代仪征阮氏嘉庆道光间刻本,民国17年(1928)抄本。

300、《历代讳字谱》,张惟骧辑,历代避讳字汇编,有武进张氏小双寂庵,民国21年(1932)刻本。

301、《史讳举例》,陈垣著。是对历代避讳问题进行系统整理总结的专著。有1928年初版,后经刘迺龢校订,科学出版社1958年重印。《史讳举例》分为八卷:第一卷讲避讳的方法,包括改字、空字、缺笔、改音例;第二卷讲避讳的种类,包括改姓、改名、辞官、改官名、改地名、改干支、改经传文、改常语、改诸名、改物名、文人避家讳、外戚讳、宋辽金夏互避讳、宋金避孔子讳、宋禁人名寓意僭窃、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恶意避讳例;第三卷讲避讳改史实,包括改前人姓、名、谥例和改前代官名、地名、书名例以及改前朝年号例;第四卷讲因避讳而生之讹异;第五卷讲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包括避嫌名、二名偏讳、已祧不讳、已废不讳、翌代仍讳、数朝同讳、旧讳新讳、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经后人回改未尽、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第六卷是不讲避讳学之贻误;第七卷讲避讳学之利用;第八卷是历朝讳例,分别介绍秦汉以至明清历朝讳制,并列出历朝的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代字以及避讳举例,以便查考。

302、《辞海》第九分册《地理》,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共收地理词条10671条。其中地理一般622条、中国地理4727条、历史地理2974条、外国地理2348条。凡习见的地理一般名词术语、国家、行政区划、主要山脉、河流、海洋、湖泊、港湾、岛屿、地形区等,以及我国历史上比较习见的区划、都邑、城镇、山川、道路、水利工程等,均可查阅。这是我们今天查考地名首先值得参考的工具书。

303、《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等编,1924年初版,1940年出版增订本,1948年又再版。共收中外地名二万五千多条,其中本国地名占十分之六,外国地名约占十分之四。收录地名以现代为主,但为便利读者了解近代沿革建置,本国地名自元、明、清以来之州、府、道、县等,以及外国历史上之重要地名,亦均加叙述;大至洲名、国名,小而市镇、关隘、盐场之名,以及名山、大川、矿区、铁路等等,无不择要辑录。末附六表:(1)中国行政区域表,(2)中国省市面积人口表,(3)中国商业都市表,(4)世界面积人口表,(5)英译中国重要地名表,(6)西中地名对照索引。此书地名按笔划编排,对于查考古今中外地名,甚为便利,所收词目也较《辞海》第九分册《地理》为多,但错误较多,还必须从不同角度试查其他类型的工具书以作参考。

304、《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二十卷,清代李兆洛及其门人编。收录了《汉书》、《续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十四部正史地理志所载郡县之名,按下一字分一○六韵排列,分别时代,条其同异,并注明清代所在之处,南北朝侨置州郡及唐宋金元明镇堡羁縻州郡长官司有实地可考者,并列之。这是广录历代地名编为辞典专备寻检的创始,提供极大便利,但也有不少缺点,如取材狭窄,关于地名建置沿革的叙说有错误,而按韵编次,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不便。

305、《中国地名大辞典》,刘钧仁编辑,北平研究院1930年出版。所录地名除史志郡县名外,兼及城镇堡塞关隘并各种小地名,共二万余条,以地名首字为准,分部编排,寻检方便。主要缺点是省区名及山水名不录。

306、《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辑,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出版,1982年重印。收录地名约近四万条,按地名笔划编排。书前有笔画检字目录,书后附四角号码索引,另有“补遗”、“各县异名表”,寻检方便。无论从那一方面讲,都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所以此书一出,前两种书的作用显然大为下降。但即见于正史地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书的地名未为全部采录。

其它

307、《新编汉蒙成语大辞典》,宝力高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308、《藏族大辞典》,丹珠昂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9、《满汉大辞典》,安双成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那是一部以档案文献整理为目的满文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

310、《新满汉大辞典》,胡增益主编由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全书共收词三万四千余条,为满汉对照的满文词典。

311、《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孙书安编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三、索引(通检、引得)

(一)引得

312、《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1933年出版,四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精装三册。这是利用史志书目的极有用的索引。它将十五种艺文志和五部禁毁书目所收先秦至清末四万余种图书按书名和作者编成综合索引,并附笔划检字,甚便检查。现将二十种艺文志或书目列名如下:(1)《汉书艺文志》一卷,(汉)班固(八史经籍志本)。(2)《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适园丛书本)。(3)《三国艺文志》四卷,同上。(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长沙铅印本)。(5)《隋书经籍志》四卷,(唐)长孙无忌等(八史经籍志本)。(6)《旧唐书经籍志》二卷,(后晋)刘昀等(同上)。(7)《新唐书艺文志》四卷,(宋)欧阳修等(同上)。(8)《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广雅丛书本)。(9)《宋史艺文志》八卷,(元)托克托等(八史经籍志本)。(10)《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卢文弨(同上)。(1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同上。(12)《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同上)。(13)《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同上)。(14)《明史艺文志》四卷,(清)张廷玉等(同上)。(15)《清史稿艺文志》四卷,朱师辙等(清史稿本)。(16)—(19)《禁书总目》、《全毁书目》、《抽毁书目》、《违碍书目》(咫进斋丛书本)。(20)《征访明季遗书目》,(清)刘世瑗(国粹学报七卷八期)。

313、《佛藏子目引得》,三册,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3年出版.是综合日本1881—1885年弘教书院刊大藏经、1902—1905年藏经书院刊大藏经、1905—1912年藏经书院刊续藏经、1922—1933年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刊行大藏经而编成。引得分三种:撰译者引得,梵音引得,经品名引得,极便检索。

314、《道藏子目引得》,翁独健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5年出版。该引得除《道藏》外,兼收《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二书。引得分四种:分类,经名,撰人,史传(史传引得乃道藏中仙道传记之引得)。这是查检道经之重要工具书。

315、《周礼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0年出版。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岳氏刊本为准,摘取原书重要字词列目,下引包含该目的句子,后标该句出现的卷、页、面。各目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便利。又附《各版周礼卷页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所附注疏引书引得,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准。

316、《周易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5年出版。编纂体例同《周礼引得》。附经过标校的《周易》原文。

317、《仪礼引得》附注疏引书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2年出版。《仪礼引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徐氏复宋本为准。所附注疏引书引得,编纂体例亦同《周易引得》。

318、《礼记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7年出版。以上海锦章书局1926年影印江西南昌府学本《十三经注疏》的文字为准,凡名词及较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皆列为目,下引含有该目的句子,句后标明篇、节。各目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便利。又附《礼记篇次、节数表》和《开明版礼记节数与他版礼记页数互推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19、《论语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0年出版。引得和标校经文均以上海锦章书局1926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为准。引得以原书一句为主,逐字或词排列,字或词下皆缀原句,句后皆标页次、篇次。引得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方便。附经过标校的《论语》原文。

320、《孝经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50年出版。以渭南严氏重刻唐玄宗御注宋相台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论语引得》。附经过标校的《孝经》原文。

321、《孟子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1年出版。以上海锦章书局1926年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论语引得》。附经过标校的《孟子》原文。

322、《荀子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50年出版。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论语引得》。附经过标校的《荀子》原文。

323、《庄子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7年出版以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论语引得》。附经过标校的《庄子》原文。

324、《墨子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8年出版。引得和标校原文均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论语引得》。附经过标校的《墨子》原文。

325、《白虎通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1年出版。以《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本为准,并参考卢文弨校刻《抱经堂丛书》本。条目按中国字庋撷排列,以词列目,下注该词所在句子;词目按首字笔划编排,一词多见的,则按原书卷、页顺序排列。前有各目首字的法文英文拼音检字,以便不习惯用汉字笔划检字者。

326、《毛诗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以上海锦章书局1926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本为准。标校经文逐篇皆用号码标明。引得以句为主,逐字分列,每字之下皆缀原句,后注页、篇、章。引得按中国字庋撷编排,书前附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便利。附经过标校的《毛诗》原文。

327、《杜诗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0年出版。以嘉庆间翻宋刻《九家注杜诗》为底本,补遗据扫叶山房1921年石印仇兆鳌杜诗详注》增入。全书分为三册:第一册是序、叙例、笔划检字、拼音检字、中国字庋撷、杜诗各本编次表、杜诗各本逐卷章次起迄表。第二册是《九家注杜诗》全文和补遗,每题依次用数码标明,诗句亦依次编号。第三册是引得(附补遗引得于后),逐字或词排列,字词后皆缀原句,句后标明出处,即见于第二册的卷、页、行次;诗前有序,仅作人名、地名引得,其他从略。引得按中国字庋

撷编排,有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便利。

328、《说苑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1年出版。引得以《四部丛刊》本为准,并参考了卢文弨《群书拾补》中的《说苑》校勘记。这是一部词条引得,即摘取原书中的重要词语列目,目下注该词所在句子。全书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有笔划和拼音检字以助查检,又附《各版说苑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29、《文选注引书引得》、《文选篇目及著者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7年出版。引得以《四部丛刊》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说苑引得》。

330、《世说新语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3年出版。引得以《四部丛刊》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说苑引得》。

331、《春秋经传引得》,燕京大学学引得编纂处1937年出版。引得和标校经传全文,以上海锦章书局1926年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本为准,全书分为四册。第一册是经过标校的经传全文,依鲁十二公分为十二篇,每篇又按年为章,章内分段,段皆用数码标明。经传文的排列,首经文,次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经传文异于校勘记的,另列异文。第二、三、四册是引得,以经传文的一句为主,逐字或词列目,字词下皆缀原句,句后标明见于标校经传文的页码,以及篇、章、节,节后则别以经、公、谷、左。全书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有笔划和拼音检字,查考便利。附经过标校的《春秋》原文。

332、《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7年出版。引得依据1903年上海同文书局《二十四史》本,它包括了有名的三家注,即刘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此外,还收录了日本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这是一部词条引得,它摘取《史记》及上述注释中的人名、地名等重要词语列为目,目下注该词所在句子,句后标明出处。各目按中国字庋撷编排,附笔划和拼音检字。又附《各版史记卷页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33、《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0年出版。引得所用《汉书》本文、唐颜师古注据上海同文书局《二十四史》本,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则据光绪间长沙虚受堂校刊本,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34、《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9年出版。《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引得依据上海同文书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后汉书》的原文,以及唐李贤注、梁刘昭注。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但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这部重要注本未予收入,是一大缺点。

335、《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8年出版。引得根据上海同文书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三国志》原文及裴松之注,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36、《食货志十五种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8年出版,中华书局1960年重印。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经济史,继《史记》而作的《汉书》以下的纪传史,大都仿其体例,把经济列为专题记述,可是改名《食货志》,不再称《平准书》。这里的《食货志》十五种,即《史记·平准书》以及《汉书》、《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中的《食货志》。引得中《新元史》用1930年重刻本,《清史稿》用1927年排印本,其余用上海五洲同文书局《二十四史》本。引得以十五种《食货志》中的人名、地名、货物名、制度、事件等名词为目,其他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37、《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1934年版,查找唐代宰相家族的工具书。

33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书中采用了一些不属于传记性质的书,如《桐阴话旧》、《万柳溪边旧话》、《宋诗钞》、《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等,但诗文集和笔记里还保存着不少关于人物的记载,传记引得为了体例的关系又没有采用。

339、《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由于宋辽金元四朝时间上是交叉的,有些见于宋代传记引得的人物,在辽金元传记引得里也能够查到,这两部书有相互补充的作用。书中亦采用了一些不属于传记性质的书,如如《辽诗纪事》、《辽大臣年表》、《辽方镇年表》、《元诗选》、《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为史表,或为诗选、诗话。但诗文集和笔记里还保存着不少关于人物的记载,传记引得为了体例的关系又没有采用。

340、《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该索引是查明代人物工具书。

341、《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该索引是查清代人物工具书。

342、《水经注引得》,郑德坤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引得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为本,分上下两册,以水名、山名、地名、人名为目,目下有注,后注卷叶数,方便查检。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另外,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则可以作辅佐。

343、《刊误引得》,侯毅编,燕京大学1934年出版。《刊误》,唐李涪撰,原书五十篇,今存四十九篇,有关唐代典制及社会风俗。引得以《榕园丛书》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44、《苏氏演义引得》,侯毅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3年出版。《苏氏演义》,唐苏鹗撰,今本从《永乐大典》辑出,仅二卷,为考证名物之作,引得以《榕园丛书》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45、《容斋随笔五集综合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3年出版。引得以光绪二十年皖南洪氏重刊本为据,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46、《考古质疑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1年出版。《考古质疑》,宋叶大庆撰,原书早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七十四条,定为六卷。其书从六经诸史到宋代著述,各为抉摘其疑义,详为考证,颇多前人所未发。引得依据《海山仙馆丛书》本,编纂体例同前《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

347、《诸史然疑校订附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2年出版。《诸史然疑》,清杭世骏撰。校订以《杭氏七种》本为主,校以《知不足斋丛书》本、《昭代丛书》本、《道古堂外集十二种》本。

348、《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1年出版。

34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作者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1年出版。此为清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得,据广雅书局本,只有作者索引。

350、《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作者引得》,蔡金重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41年出版。该引得根据1916年丁福保校印《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为底本而编,以全书的作者列为条目,按中国字庋撷法进行编排,作者后注明朝代及其所在卷数。条目中除帝王用朝代庙号、公主用封号外,余均以姓名为主,括其字、号、封、諡诸异名于后。另附笔画和拼音检字,以便不熟悉中国字庋撷法者寻检。

351、《全唐诗文作者引得合编》,林斯德编,山东大学图书馆1931年出版。该引得将《全唐诗》、《全唐文》的作者按笔画编排,甚便检查,但其中颇有遗漏,如卷一五六漏去高若思。

352、《唐诗纪事著者引得》,李书春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印行。

353、《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邓嗣禹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印行。引得按中国字庋撷法排列,分书名与题目二种:《书名引得》以书为主,而以各卷某条,及其题目列入之;《题目引得》以题为主,列入卷数条数,而不再列书名。

354、《宋诗纪事著者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印行。

355、《元诗纪事著者引得》,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印行。

356、《清画传辑佚三种附引得》,洪业辑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

357、《藏书纪事诗引得》,蔡金重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7年印行。是检索叶昌炽著的《藏书纪事诗》和伦明著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的工具书。《藏书纪事诗》共辑录五代至清的藏书家一千余人的材料。伦明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则是叶书的续辑。《引得》将以上二书中的有关条目按中国字庋撷法混合编排,以人名等为主目,下注朝代、字号、籍贯、室名、印鉴及著述选辑校刻诸书名,再注出处;以字号、室名等为见目,只注其所属的主目,不注出处。不会查中国字庋撷法者,另有笔画索引可查。

358、《清代书画家字号引得》,蔡金重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印行。

(二)通检

359、《吕氏春秋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3年编辑出版。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本为准,以词列目,下注该词所在句子;词目按首字笔划编排,一词多见的,则按原书卷、页顺序排列。通检前有各目首字的法文英文拼音检字,以便不习惯用汉字笔划检字者;又附《各版吕氏春秋卷页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360、《春秋繁露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4年编辑、出版。通检以《抱经堂校定》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1、《淮南子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4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四部丛刊》本为准,并参考1923年商务印书馆的刘文典《淮南鸿烈集释》,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2、《论衡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3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四部丛刊》本为准,参考黄晖论衡校释》,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3、《申鉴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京)1947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四部丛刊》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4、《潜夫论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京1945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四部备要》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5、《新序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京)1946年编辑、出版。引得以《四部丛刊》本为准,通检按笔划编排,其他体例同前《说苑引得》。

366、《文心雕龙·新书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编辑、出版。编纂体例同前《吕氏春秋通检》。

367、《战国策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8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士礼居仿宋本、即朱姚弘校正本为准,摘取原书中的重要词语列目,按笔划编排,后注包含该词的句子,再标明见于原书的卷、章、页、面。附有法文、英文拼音检字,以助查检;又附《五种战国策卷页对照表》,方便查找其他版本。

368、《山海经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8年编辑、出版。通检以嘉庆间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为底本,摘取书中的重要词语列目,下注该词所在句子,句后标明见于原书的卷、页、面。各目按笔划编排。附英文、法文拼音检字及《各版山海经卷页推算法》,方便查检。

369、《风俗通义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3年编辑、出版。本书分为两册,上册是《风俗通义》原文及佚文。原文十一卷据《四部丛刊》本排印;佚文六卷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十六至四十一,并参酌卢文弨《群书拾补》中的《风俗通义》逸文排印,其中后两卷还根据张澍《风俗通·姓氏篇》(《二酉堂丛书》本)予以增补。下册是通检,编纂体例同前《山海经通检》。

370、《契丹国志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9年编辑、出版。《契丹国志》,南宋叶隆礼撰。通检依据嘉庆扫叶山房《四朝别史》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山海经通检》。

371、《辍耕录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50年编辑、出版。《辍耕录》,又名《南村辍耕录》,元末陶宗仪撰。通检依据1922年武进陶湘逸园覆元刊本,编纂体例同前《山海经通检》。

372、《大金国志通检》,巴黎大学中法汉学研究所(北平)1949年编辑出版。《大金国志》,传为南宋时金遗臣宇文懋昭撰。通检以嘉庆扫叶山房《四朝别史》本为准,编纂体例同前《山海经通检》。

373、《清代碑传文通检》,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收有关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种,分列碑传主人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代和碑传文的作者及所载书名、卷数,依碑传主姓名笔划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祯17年)以后及现代人生在1911年(宣统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极有用的参考工具书,可与《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参照使用。另外《清代七百名人传》,蔡丐因编,世界书局1937年版。可以查找清代人物的小传。

374、《尚书通检》,顾颉刚主编,燕京学社1936年出版。为逐字索引。通检以江南书局翻刻相台本《尚书孔传》为底本,把原书所有的字列为条目,按笔画次序,后注包括该字的句子,这些句子又按篇、字先后排列。并标明该字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和具体位置(篇、页、第几字),极为细密。该书还附有中国字庋撷法、四角号码、拼音三种检字,查检方便。

375、《方言校笺及通检》,周祖谟校笺,吴晓铃编通检,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扬雄撰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参考了历代有关《方言》的研究,为一部集大成的善本。吴晓铃的《通检》,对《方言》及其注里的字词均列为条目,按笔划编排,查检颇便。

(三)索引

【经学、史学类】

376、《十三经索引》,叶绍钧等编,属句子索引,于1934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当时附《十三经经文》一册,1957年中华书局重印,删去经文,并改正了旧本的一些错误。

377、《四朝学案人名索引》,张明仁编。史学界将《清儒学案》(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清人唐鉴《清学案小识》合称《清儒学案》)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由商务印书馆和世界书局分别在1936年出版。张明仁编的《四朝学案人名索引》是世界书局1936年出版的《四朝学案》的附录,是检索这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学术家的重要工具书。共收二百多卷书中所载有传及附传学者三千余人,按姓氏笔划排列,亦于1936年出版。

378、《宋元学案人名索引》邓元鼎、王默君编,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鉴于《明儒学案》已收入《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清儒学案》已入《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故于1936年出版《宋元学案人名索引》。

379、《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陈德芸编、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1937年出版。

380、《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7年重印。

381、《民国以来人名字号别号索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编辑出版。

382、《二十五史人名索引》,1935年由开明书店编辑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版。是查找“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主要工具书之一。由于它标明了卷数,因此也可据此在其它版本的“正史”中查找人名。自出版以来影响很大,至今仍是人们查找资料的重要工具书。1977年以后陆续出版的《史记人名索引》等,皆是以它的编制原理为蓝本。

383、《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1990年版。本书是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联合出版的《二十五史》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编制。前者在书中标为“上”,后者标为“中”。所录为二十五史纪传和附传中人物、《史记》“世家”中仅收录有专载的人名,《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有事迹始末的人名亦收录。诸史中少数民族传和外国传,则收录其首领及主要臣属。每条下注明册数、卷数,“上”版中总页数、栏数,“中”版的分史页数。因其中标有卷数,亦可供“上”、“中”版外其它版本的正史版本使用。该书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后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

384、《史记人名索引》,锺华编,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是专查《史记》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汉初人物极为重要的工具书。该书系根据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校点本编制,以姓名或曾用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别名、字、号、封号、谥号、绰号等附注于后,并一律作为参见条目,可以从不同名称进行翻检,如查先秦人物,可与《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号,1947年出版)和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配合使用。《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中有关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检先秦至西汉初期人名之用。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蔡云《人表考补》、翟云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阅《汉书古今人表》时作参考。日本重泽俊郎的《左传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馆1935年版),也可查找见于《左传》的先秦人物。

385、《东西汉书姓名韵》,清代傅山编著(山西铅印本),是两汉书的传记索引,是查两汉人物的工具书。可与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的《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结合使用。

386、《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庄鼎彝编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该书辑录两汉书中没有专传而散见于纪表或他人列传中提到的人名,是查两汉人物的工具书。

387、《后汉书人名索引》,李裕民编著,中华书局已于1979年出版。该书系据1965年出版的《后汉书》点校本编制,收录两汉及三国(魏蜀吴)、两晋的人名。两汉以前的人名,凡属纪传追述世系或有重要价值者,也予收录。这是查找汉代人物重要的工具书。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388、《三国志人名录》,王祖彝编著,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是查三国、两晋和隋代人物工具书。可与燕京大学引得处编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结合使用。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389、《晋书人名索引》,张忱石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是查两晋人物工具书。据1974年11月出版的《晋书》点校本编制,收晋代(包括十六国)、三国(魏蜀吴)及由晋入刘宋的人名。但关系到晋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官名、爵名、谥号等,附注于后。为了方便于从各种名称进行翻检,主目后面附注的所有异称,另立参见条目。全书按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后附笔画检字表,极便查阅。

390、《隋书人名索引》,邓经元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是查隋代人物工具书。《隋书人名索引》,据1973年出版的《隋书》点校本编制。该书收录隋代、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纪传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但《隋书·经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391、《新旧唐书人名索引》,三册,张万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392、《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张万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93、《宋元方志传记索引》,朱士嘉编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该索引是查宋、元代人物工具书。作者从三十三种宋元方志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传记资料编成。

394、《十通索引》,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依据是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出版的“十通”合刊本编成。所谓“十通”是指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古代典章文物资料汇编和考释类著作的统称。该书分为《篇目主题索引》和《分类索引》。前者将“十通”中所载的制度名物、篇章,凡能够独立成为一个名词的,都列为一个条目,按其四角号码编排,然后注明有关记述在“十通”中的位置。后者按“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的范围分为三编,在每一编中,在原书分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把同类记述的出处集中揭示出来。

395、《大清一统志》索引,商务印书馆年版.乾隆朝官修《大清一统志》四百二十四卷,嘉庆朝重修的《大清一统志》有五百六十卷,内容丰富,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小地名搜罗较多,对于查考古代地名用处极大。该索引即为检索两书的工具书。

【文学、艺术类】

396、《历代诗史长编索引》,杨家骆编,台北鼎文书局1980年版,共录历代诗人及其交游人物21000多人。

397、《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65年编辑、出版。以中华书局《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1958年本为底本,分为《》和《作者索引》两部分。《篇名目录》以朝代为顺序,每个朝代下以作者为纲,下列篇名,后注原书总页码及上、下面。《作者索引》,按四角号码编排;作者姓名后注明朝代和见于原书的卷次、总页码。另附索引字头笔画检字,后注四角号码,以便不熟悉四角号码者寻检。

398、《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等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该书收录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元和姓纂、唐诗纪事、唐方镇年表、唐登科记、十国春秋宋高僧传等83种传记著作中唐五代人物的字、号、别号、绰号、谥号,并于其后括注姓名。分为字号索引和姓名索引两类,分别以四角号码排序。后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引用书表》。1978年,日本东方书店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在日本印行。

399、《全唐诗重篇索引》,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辑录清编《全唐诗》中重出作品6000多首,作家700余人。后附“姓氏笔画通检”和《关于全唐诗重出作品类型、原因以及辑录情况》。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2009年有经过数位化处理的该书,便于计算机检索。

400、《全唐诗人名索引》,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401、《全唐诗索引》,史成编,1990年版。此书是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全唐诗》(包括扬州书局本《全唐诗》和知不足斋本《全唐诗逸》),分为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两部分。作者索引的作者条目下列卷次、页码。作者名下有小传。篇目索引按原诗题目出条。原诗题有异文者,皆列条目并注明。条目以四角号码顺序编列。后附“笔画检字”。

402、《全唐文作者姓名索引》,李之勤编,西北大学教务处1964年油印本。该索引据《全唐文·总目》编制,按作者姓名笔画排列,注明见于原书的卷次,书前有姓名首字笔画检字。

403、《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马绪传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404、《全唐文篇目分类索引》,冯秉文主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该书是为《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三书编制的索引,以文献内容性质分类,分别以笔画排序。全书分为人物传记、史事典制和艺文杂撰三部分,共3533人,文章23034篇。人物传记类收录人物的传记、碑志以及传记性文字如祭文、送序、人物赞、个人陈情表等篇目的索引;史事典制类收录诏令、奏议以及记载、论述有关政治、经济、生活等文献,分为政事、职官、选举、食货、礼仪、军事、刑律、营造、边政邦交、释道、农民起义十一部;艺文杂撰类收录经史百家文章,按经史子集分部,再分小类,如“子部”再分为儒家、法家、天文历算、艺术等十五小类。

40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1962年编纂出版。

406、《中国敦煌吐鲁番学著述资料目录索引》,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编,陕西社会科学院1985年版。

407、《杜集书录》周采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08、《杜集书目提要》,郑庆笃等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

409、《杜甫诗集四十种索引》,黄永武主编,台北·大通书局1976年版。

410、《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孙琴安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11、《中国文言小说提要》,侯忠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412、《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13、《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方积云、吴冬秀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14、《文苑英华》篇名总目和作者索引,是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的宋代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另编新的篇名总目,列于各册之前;另据篇名总目编《作者姓名索引》,按原书所收作者姓名第一字四角号码编排。作者姓名下列原书所收作品篇目,按书中收录次序先后排列。索引前冠有“索引字头笔划检字”,以便寻检。卷末印入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和劳格《文苑英华辩证拾遗》,指明原书编纂中的各种错误,论断精确,可供查稽。

415、《全宋诗1—72册作者索引》,许红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此书是为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72册,不包括后出的《全宋诗订补》所做的索引,以作者姓名第一字的四角号码排序。没有篇名索引,不然更易检索。

416、《全宋词》篇目、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唐圭璋编纂的《全宋词》附录。书前冠有全书(一至五册)目次,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人系词,标明篇名和见于该书的页码。后附《作者索引》,按姓名笔画排列。

417、《曲海总目提要》四十六卷,清初人著,董康校订,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排印线装本重印,精装上、中、下三册,书后附有笔划书名索引。这是一部解题式书目,共著录六八四个戏曲。提要叙述了这些戏曲的故事情节,有的还考证了有关史实,是研究古典戏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418、《曲海总目提要补编》二卷,北婴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此书从各种不同传本的《传奇汇考》里,辑录了《曲海总目提要》所遗漏的(或文字不同的)提要七十二篇,并对《提要》作了补充和修正,书后附剧目索引,甚便查检。

419、《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陆峻岭,中华书局1979年版。

420、《清诗铎》作者索引,原名《国朝诗铎》,《清诗铎》,清张应昌编,是一部清诗选集,所收作品起自清初,包括明末遗民,下迄同治年间,附存编者的作品。书前附有《诗人名氏爵里著作目》。全书按作品类别编排,分为岁时、舆地、总论政术等一百五十类。;中华书局1960年用同治八年永康应氏秀芝堂刻本断句排印,并补编作者索引,按姓名笔划排列,并标明有关出处附于书末。

421、《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杨殿珣等编,前北平图书馆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这部索引收录了清人别集四百二十九种,总集十二种,按文章的性质分为学术文、传记文、杂文三部,书前冠有文集目录、文集提要、著者姓氏索引。学术文这个部,分经史子集四类,部前冠有详目以便寻检。传记文这个部,分为:碑传、赠序、寿序、哀祭、赞颂、杂类。文中姓氏见于原文标题者,补注其别号、籍贯,按笔划编排,列姓名于目。赠序、寿序、哀诔、铭赞有不能推其名者,仅著其姓。释道亦按名号笔划为次,列于后。另冠传记文目录和传记文姓氏笔划检字,可便查阅。杂文这个部,分为:书启、碑记、赋、杂文四类。书启一类,内容广泛,有关经史者分别摘出,互见于学术文之部,这里则按原集目次,以作者为纲,依年代排列。碑记一类又分城垣衙署、宫室园亭、祠庙学校、会社义庄、动、植物器等。凡以赋名者入赋类,其余则概入杂文类。

此书是现在查找有清一代文章的重要工具书,缺点是它收编的清代文集并不完备,需要注意。

422、《清朝经世文编总目录、索引》,日本近代中国研究委员会1956年8月编。全书分为《经世文编总目录》和《经世文编总目录索引》两部分。前者按所收经世文编分别编次,实际上只是原书的目录;后者分为《姓氏索引》和《书名·官署名索引》,均按日本五十音图顺序编排,书前冠有日本五十音序人名索引表,中国音序姓氏索引表。这一部目录、索引收编了下列各书:①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②张鹏飞编《皇朝经世文编补》;③饶玉成编《皇朝经世文续编》;④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⑤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⑥邵之棠编《皇朝经世文统编》:⑦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⑧何良栋编《皇朝经世文四编》;⑨求是斋编《皇朝经世文五编》;⑩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11)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12)甘韩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编》;(13)甘韩编《皇朝经世文新编时务续编》;(14)宜今室编《皇朝经济文新编》;(15)于鹔庄编《皇朝蓄艾文编》;(16)王延熙、王树敏编《皇清道咸同光奏议》;(17)经世文社编译部编《民国经世文编》。

这部目录索引的收编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还有以下诸书并未收入:①管窥居士编《皇朝经世文续编》;②三画堂主人编《皇朝时务经世文编》;③求自强斋主人编《皇朝经济文编》。此外,该目录索引还把《皇清道咸同光奏议》编入,若按此例,同类的书远不止这一种;同时又把《民国经世文编》编入,显得编例混乱,名实不符。

423、《词综》作者索引,为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清朱彝尊编、汪森辑《词综》的附录,按作者笔画查阅。

424、《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商承祚、黄华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出版。

425、《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收集墓碑、墓志、和刻石中文字和题跋中文字索引。

426、《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书名索引》、《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人名索引》,台湾中央图书馆分别于1971、1972、1980、1982年刊行。这四种索引是汇集中央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八家善本书目和普通本线装书目编成。

427、《中国书画文献索引》,卢辅圣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对历代书画文献中所涉及的人物、作品以及书画术语多予录入,共有词条573276条。分为人名编、篇名编、术语编三部分,其中人史编计365276条,篇名编计171284条,术语统计36899条。

四、年表、图志

(一)历史年表

428、《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全书分为九部分:《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表》,《旧石器时代表》,《新石器时代表,《夏世系表》,《商世系表》,《周世系表》(共和以前),《西周共和以后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

429、《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商务印书馆1956年3月出版,中华书局1978年重版。本表分为上、下编。上编包括历史年代总表和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两千七百九十年的公元甲子纪年表,表中还注明朝代、帝王姓名、庙号和年号纪年。下编包括夏、商、周年代简表、东周诸侯年表、两周诸侯存亡表、秦以后主要朝代年表、十六国年表、十国年表、中日对照年表、公元甲子检查表、太岁纪年表以及该书所载年号的笔划索引。其中“中日对照年表”包括日本上自神武,下迄昭和二千多年间的天皇和年号以及统治年数,并注明各年号相应的日本纪元、公元年代、中国年代。这是同类纪年表中少有的。

430、《中国历史纪年》,荣孟源编,三联书店1956年8月出版。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历代建元谱。起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元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年代顺序把历代帝王姓名、年号、庙号、谥号、尊号汇集而成,便于查某朝、某帝的年号与年数。第二编历代纪年表。起于公元前841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时间顺序编排,表中标明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年号(包括帝号)纪年。其中《历代建元谱》,可供查找我国历代帝王的姓名、籍贯、世系、帝号、年号、庙号和统治时间,是其特色。

431、《中国历史中西历对照年表》,李佩钧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出版。基本内容同上述年表,但每一朝代均注明国都所在地,为其他年表所没有。

432、《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刘坦编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是部研究岁星纪年、太岁纪年法的专著考。该书中还编制了一个传说中的唐尧元年至汉光武中元二年共2359年的纪年表,内容包括三统历上元积年、星次、岁次、历代纪年、鲁公纪年、公元纪年,可供查考之用。

433、《中西回史日历》,陈垣著,解放后修订,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该书以中西回历对照,这是我国历表的创举,对研究中外关系,查考年月日期提供了方便。包括的时间从公元元年到二千年,全书以阳历为纲,注明相应的中、回历年月日。中国纪年包括帝王年号、年代和干支,并注明改元时间。西历在公元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以后用格里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还注明罗马纪年。回历纪年从回历元年(公元622年)开始。书后附日曜表,供查考星期;干支表供换算日的干支;年号表供检查中国年号,每年号之后注明元年相应的西历纪年。

434、《二十史朔闰表》,陈垣著,解放后修订,中华书局1962年重版。时间从公元前的206年起。该书以中历为纲,自汉至清各依本历著其朔闰,另附三国南北朝朔闰表。从汉昭帝始元年(前86)起,加入西历,以中历的月朔,求西历之月日。西历在1582年以前用儒略历,后用格里历。唐武德五年起加入回历,以回历每年的一月一日,求中历的月日。书前冠有中国年号通检,书后附有日曜表。书中对古籍记载的错误和清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有不少纠正。但使用《二十史朔闰表》时务必注意,该表对西汉太初以前朔闰的推算是错误的。今天查考汉高祖元年至汉武帝元封六年这一时期的朔闰,应以1974年第三期《文物》所载《临沂出土汉初古历初探》(陈久金、陈美东著)一文的附表为准。

435、《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三联书店1956年修订本。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历表,包括年代从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所用阳历在1582年以前是儒略历,以后是格里历。全表以阴历为纲,注明相对应的阳历、干支、星期。正表每面包括阴历五年整,分为年序、阴历月序、阴历日序、星期和干支五栏。其中附表:1—12是西蜀、东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元、清的朔闰与西历对照表,13是黄伯禄、陈垣二历表异点考校,14—15是历代帝系,16是历代年号笔划索引,17是二十四节气在西历上之约数,18是六十干支与其序数。

436、《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郑鹤声编,前国立编译馆1936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该表包括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年共计426年间的中西历日对照,凡查考年月日星期干支和节气,一检即得,使用方便。书前冠有426年间的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年号与公元、干支对照表,书后附有太平天国历与夏历、公历对照表。

437、《中国近代史历表》,孟荣源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本表从1830年1月25日(道光十年正月初一)起到1949年9月30日为止,以公历为主,每年一表,注明相对应的中历年、月、日、干支、节气。附录太平天国历简表、五千年间星期检查表、韵目代日表。

438、《中外历史年表》(公元前5000年—公元1918年),翦伯赞等编,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该年表按年月叙述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918年的中外大事,每年分为中国、外国两部分。中国部分若有并立年号者分别叙述;外国部分则分国叙述。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和重要法令的颁行;敌对阶级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要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发现;国际间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代等,可以说是同类年表中观点比较正确,材料较为丰富的一种。

439、《中国历史大事纪年》,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75年编印。这一本大事纪年按年代叙述了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大事,全书分为两部分:一、中国古代史大事纪年,包括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二、中国近代史大事纪年,包括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后附录:①中国原始社会主要文化遗存简表,②中国历史朝代简表,③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④中国历史朝代世系表(夏至清),⑤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春秋至清),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权首脑更迭表,⑦中国历代人口数目简表,⑧中国历代度量衡比较简表,⑨中国重要历史地名今释索引。全书在选材方面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制度的叙述较详,其他内容较简。大事纪年一律采用公历,必要时标出旧史纪年,古代史所标月、日沿用旧历,近代史所标年、月、日均为公历。

440、《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四册,张习孔、田珏主编,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记录时间上自原始社会元谋人,下至1918年五四运动之前。编纂上以年为经,以事为纬,编年系月,按月排比史事。

441、《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唐培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册。体例上以编年体为主,同时采用纪事本末体对历史大事作简要叙述。重要历史人物加注生卒年,古代地名加注今名。

442、《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所收材料包括钱大昕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记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删汰和增补,1959年由中华书局重印。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另外,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

443、《释氏疑年录》,陈垣编著,可查的(中华书局1964年版。此书专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44、《历代帝王系统表》,李子文编,上海新亚书店1954年出版。

445、《历代帝王年表》,齐召南编著,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46、《历代方镇年表》,吴廷燮编,辽海书社排印线装本。

447、《唐方镇年表》,8卷,吴廷燮编,该表根据新旧《唐书》以及其他材料、典籍、杂史、别集等中的材料,梳理集成。书中对每个地区的节度使的任职情况,逐年列出,供研究者参考。所引材料有出处,但仅注书名,不易查核。此书旧有景杜堂铅字线状本,开明书店《二十五史补编》本,《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中华书局于2003年出版,三册。

448、《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目录、人名索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的表,共收唐代宰相369人,凡98姓世系。赵超编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书前列目录、人名索引,为查找唐代宰相世系提供方便。

449、《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其书以清代官制为纲,每类先列表,把上古至明的职官名称排比对照,以便知道清代某官相当于前代何官。表后是考证,援引古书说明历代官制之沿革置废。有殿刻原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450、《历代职官表》头绪纷繁,又无索引,查检颇为不便。道光年间,黄本骥删去释文,仅存诸表及简略的清代官制说明,约为六卷,仍称之为《历代职官表》。有中华书局1965年排印本,出版前经仔细校勘,纠正了不少错误,改进了表中官名的排列,并加新式标点,又请瞿兑园撰写《历代官制概述》,通论历代官制沿革情况,刊于表前。另有《历代职官简释》以解释表文,附于表后。全书之后又编有索引,极便参考。此外,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77年编印的《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常识》,亦可参考。

451、《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1796—1911),章伯锋编,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452、《清季重要职官年表》,钱实甫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二)学术年表

453、《汉晋学术编年》,七卷,刘汝霖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汉晋学术编年》约成书于1932年,用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及演变,开创了中国学术编年这一体例。《汉晋学术编年》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4年),迄于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454、《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六卷,刘汝霖等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这是刘汝霖继《汉晋学术编年》后完成的又一部学术编年体著作。该书年限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南陈后主祯明二年(即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455、《甲骨年表》,董作宾、胡厚宣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该书按年代叙述了商代甲骨文字的有关事项,表中每页均分为三栏:纪年,始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迄于1936年8月;每年均标中国年代、甲子、公元纪年。纪事,略记甲骨文字的发现始末、流传情形及研究之经过。撰者,备列关于商代甲骨文字的中、外文专著及论文(外文有中译文者,仅收译文)。书后有《论著分类索引》、《撰人索引》。该年表的编例严密,材料丰富。记载精确,又附二种索引,以助查检,颇便读者,是一本查考商代甲骨文字有关事项的重要年表。但因成书较早,没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材料四十年的材料。

456、《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三册),吴文治编著,黄山书社1987年版。该把文学史上头绪纷繁的大量事件,提纲摘要按年月编次,以供检阅之便。全书上起春秋战国,下迄“五四”,以公元纪年和历史朝代纪年为顺序,并列出帝王称号、姓名、所使用年号,以及逐年干支。事件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其有年代而无月、日者,排列在这年之后。本书按历史朝代分为十八章,即: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南宋。金、元、明、清、近代。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先秦至五代十国,共十二章;下册包括北宋、辽至近代,共六章。书前编有《姓名检目》,所列人名,大体按朝代及本书所见先后编排,人名后数字,系该人史事在本书所见页码。全书内容分“时事纪要”和“文学史事”两栏。前者粗略地提供当时文学的社会政治背景;后者则详列文学家的生卒、年岁、重要事迹、主要作品系年,文学家之间交往,朝政对文坛重要措举,国际间民族间文学交流,以及文坛重要轶事等等。鉴于古代参与文学活动、从事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人物,多数并非专业的文学家,故本书对他们的创作、评论和有关活动,亦一并收录。本书记事采取条文化,一般一条记一事,主要记录事实,不叙或略叙原委。凡重要记事有异说者,适当加附注作简要说明。对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学家,除了生卒年之外,还有扼要小结。

457、《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四卷,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250万字,分为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四卷。本书继承了我国《左传》、《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所开创的优良传统,突破了过去已有的章节式文学史撰写模式,以编年史的形式叙述唐五代文学发展历史。全书采用了一种纲目互现的编撰体式,先以概括的语句叙述一件史事,然后引用有关史料说明依据或作出补充。编者从大量文学文献和非文学文学文献中广泛收集有关唐代文学史料,诸如王朝的文化政策、作家的活动,重要作品的产生,作家间的交往,重要文学问题的争论等,经过严密的考订之后,按年月逐一细致编排(五代部分则略加变通,即在一年之中,分国别后再按月编排),对唐五代360年文学发展的历史做了全新的叙述。书后附《人名索引》,主要收录书中记载的唐五代文学家,酌收画家、音乐家、书法家和宗教界人士。

458、《敦煌文献资料分类类目表》,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编,《敦煌研究》1987年3期。该表主要对遗书卷子和石窟资料以及中外学者研究论著进行分类。

459、《宋元学案》附表,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列述有宋元各个学派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是继作者《明儒学案》后一部著名的学术思想史。可惜此书没有完成,黄宗羲就去世。其后由其子黄百家续写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续成。全书一百卷,列有九十一个学案,叙述的学者多达两千余人。每个学案列有一“表”,对于师友的渊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后又编有“附录”,把时人及后人正反两方面的评论广加搜罗。

460、《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编年》,钱穆编,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461、《中国目录学年表》,姚名达编,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462、《中国美术年表》,傅抱石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

463、《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刘九庵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版。

464、《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郭味蕖编,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465、《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徐邦达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466、《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清陈芳绩编著,共47卷(卷首目录1卷,表46卷),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冬撰成。该书以表的形式诠述上古至明代地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二曰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格;三曰县表,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自叙)。叙列历代政区沿革,凡有关添设、并省、更名、徙沿者,尽量详细具载。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精湛、质量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

467、《历代地理沿革表》有清道光13年(1833)虞山张氏万卷楼刻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

468、《历代疆域表》三卷,《历代沿革表》三卷,清段长基编著。前者为查考历代疆域沿革的工具书,后者为为查考地名历代沿革的工具书。《历代疆域表、历代沿革表》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小酉山房刻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版。

469、《历代舆地沿革图》,台北中华书局“中华百科全书”1983年版。该书收录《先秦地图》、《马王堆汉墓出地图》、晋《裴秀地形方丈图与制图六法》、唐《贾耽海内华夷图》、宋《现存石刻禹迹、华夷、地理图》、元、明《舆地图、广舆图、世界地图》,清《清一统舆图》、《中华民国地图》等八种中国历代地图。

(三)地理类图志

包括各种地理类志书、图籍和沿革地理表等。志书如《汉书》中的《地理志》、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图籍如杨守敬《历代舆地全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沿革地理表如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杨杰复的《舆地沿革表》等。通过这些地理图志,是我们能确切知道古代各国、州郡、山川、关隘的具体位置、形势和历史沿革,图表的可视性又很强。

470、《元和郡县志》,四十卷,唐代李吉甫修撰。原称《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开始失附图,故略称《元和郡县志》。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方志和全国总地志,十九已经亡佚。它是现存的六种唐宋地理总志之第一种(其余为:《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体例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所以,它对于后世总志的编纂实有很大的影响。

471、《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北宋乐史撰。宋太宗时地理总志。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该书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书对后世地志影响巨大,在体例上仿唐代总志,又有所创新,增风俗、姓氏、人物等门,虽然遭后人诟病“人物琐事登载不遗”,但这种以人文结合地理的方式实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四库馆臣认为“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大变”。有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传世,其缺佚部分据日本藏宋刻残本收入《古逸丛书》。今有中华书局2000年版,八册,后附地名索引。

472、《元丰九域志》,十卷,北宋中叶地理总志,王存(1023~1101)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特色是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其他地理总志所无。《元丰九域志》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有十卷抄本,清卢文弨校勘;聚珍版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上下册。

473、《舆地广记》,三十八卷,北宋欧阳忞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在编撰体例上具有许多独到之处。该书共38卷,前四卷专门概述上古至宋的历代政区之纲要,分列《禹贡》九州、舜十二州、七国、秦四十郡、汉十三郡、三国、晋十九道、唐十五道采访史、唐藩镇、五代、皇朝郡国。对古地名,皆注以宋代之名称。自第五卷,始依元丰时四京、二十三路之制详述宋代政区。路下重在叙述府、州、军、县建置沿革,略古详今,而对一般地志都有的四至、道里、户口、风俗、土产等皆略而不谈。河北路、陕西路、河东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路之末还附记有“化外州”,即前代州邑而在宋版图之外者。清人朱彝尊称赞该书“其沿革有条有理,胜于乐史《太平寰宇记》实多”。四库馆臣称其“端委详明,较易寻览,亦地理家之佳本也”。后附《舆地广记》人名、地名索引,便于查阅。

474、《方舆胜览》七十卷,南宋祝穆撰,其子祝洙补订。它偏重史实和人物,不同于《元和郡县志》等前期四志,没有前四志的州境、四至、道里、户数、乡数等门,增加了前期的四志所没有的“题咏”和四六文。又搜罗了大量的当地风俗、山川形势、景物、人物和有关诗赋、记叙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同期的王象之《舆地纪胜》体例相近,只是少了“县沿革”和“碑记”两门,从地理方面来说意义较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后附李伟国编的“人名、引书、地名索引”,便于查阅。

475、《舆地纪胜》,二百卷,南宋王象之撰。八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该书同《方舆胜览》一样偏重史实和人物,没有前四志的州境、户数、乡数等门,增加了前期的四志所没有的“诗”和“四六”文。又搜罗了大量的当地风俗、山川形势、景物、人物和有关诗赋、记叙文字,分系于各门各条之下。

476、《长安志》,20卷,宋敏求撰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书中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俯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记载比《两京新记》详过10倍。书中的3卷附图,系元代李好文编制,包括城市图、官坊图、古迹图和农田水利图等多幅。清人将图并入《长安志》,图名由《长安图记》改为《长安志图》。此书对研究长安的历史地理有较大参考价值。今有《宋长安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四册。另有《类编长安志》元代骆天骧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477、《咸淳临安志》,九十三卷,南宋地方志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潜说友撰。作者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旁搜博采﹐增补成书﹐共一百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隶﹐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等。十六卷以下﹐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宫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门。体例完备﹐徵材宏富﹐考辨精审﹐条理秩然。所绘皇城﹑京城﹑府署﹑浙江(钱塘江)﹑西湖及府治﹑各县境﹑九县山川等地图颇为详明。所引宋人晏殊《舆地志》﹑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及《大宋登科记》等多种史籍﹐原书早已散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明﹑清人所作西湖诸志也大多取材于此。该志在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清人朱彝尊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後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补抄十三卷﹐尚缺七卷。鲍廷博又多方搜补了宋刊本的六十五﹑六十六两卷﹐为宋本所无﹐即现存九十五卷本。以清道光十年(1830)钱塘汪氏振绮堂仿宋重刊本较为完备。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善本再造本”2006年版。

478、《吴郡志》,五十卷,又作《吴门志》,即南宋平江府志,为地方志名作。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共五十卷,采门目体,分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库、坊市、古迹、封爵、牧守、题名、官吏、祠庙、园亭、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进士题名、土物、宫观、府郭寺、郭外寺、县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等三十九门。艺文未列专门,而是将有关内容分附各门之下,此法后人多有仿效。为突出地方特点,将虎丘单立一门,与山并列,开方志门目“升格”之先河。《吴郡志》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未及此书刊行范氏已殁,先以抄本流传,万历四十五年(1617)冯梦龙以“东吴弄珠客”的化名作序刊刻。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79、《东京梦华录》,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全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内容包括: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的价值,更引起了中外许多从事各种专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东京梦华录》也开创了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临安的同类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今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东京梦华录》邓之诚注,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2年版;《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伊永文箋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商务印书馆1959年初版。

480、《元一统志》,两册。赵万里校辑,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元明清三朝都有一统志的纂修,其中元一统志已佚,今有原书一千三百卷,规模宏大,然多转引《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和其他宋、元旧志材料。赵万里辑本作十卷。据说《关中丛书》等有关《元一统志》的材料,仍为辑本所遗漏。

481、《明一统志》九十卷,李贤等奉敕编,有天顺五年刊本,弘治十八年慎独斋刊本。

482、《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清代顾祖禹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地名在三万以上,偏详于疆域形势、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等方面的叙述。后附“虔镇、黄河、海运、漕运、朝鲜、安南、海夷、沙漠诸夷”八种图说。魏源为此书作序,称之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许鸿磐编《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对顾氏书有所补充。日本青山定男为顾书编制索引,又一一注明今天的方位,使之成为索引兼辞典的性质,便于检索。

483、《大清一统志》,424卷,乾隆朝官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560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1934年版。两书是有名的地理总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集大成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地名只收到明代为止,两书收至清代,其内容之丰富,地名之众多,远远超过《读史方舆纪要》。商务印书馆出版时另附有目录索引,凡书中所有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人物、流寓、烈女、仙释,以及图、表、疆域、分野、形势、风俗、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土产、建置沿革等名目均按四角号码编排,极便检查。两书内容丰富,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小地名搜罗较多,对于查考古代地名用处极大。

484、《历代舆地全图》,三十四册,清末杨守敬所编。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年)杨氏观海堂木刻朱墨套印本。这是历史地图中空前的杰作,但也存在不少错误,特别是在边境各地大都是一片空白,水道迁移也往往有不准确的地方。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初学则不一定查考此图。

485、《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顾颉刚、章巽编,谭其骧校,地图出版社1955年出版。这是解放后出版的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内容包括我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的分布图,以及夏商周至清鸦片战争以前各朝代的政区划分、起义、战争、交通、四邻等地图三十一幅,附图十六幅,另有附注及地名索引。不过,在处理国界和少数民族地区方面,此图集存在若干问题,查阅时应注意。

486、《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74年起陆续出版。共八册,分别是:1、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2、秦、西汉、东汉时期;3、三国、两晋时期;4、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5、隋、唐、五代十国时期;6、宋、辽、金时期;7、元、明时期;8、清时期。

487、《唐代交通图考》,6册,严耕望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84编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此为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海内外史学界的推重。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分为6卷,以路线为篇,如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原驿道等路线,考论沿途所经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考订详核,每篇考论结果,皆绘制地图,颇便读者了解和应用。

488、《中国边疆图籍录》,邓衍林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这是查考我国历代有关边疆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书。此书收录我国边疆史地资料及各民族地区的文献记载(包括专著和舆图)近万种,先依地区再以时代先后为序。西夏、契丹、辽、金、元及明代边墙与倭寇史料,皆列为专目,书后有书名、著者索引。

489、《中国地理图集丛考》,王庸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初版,1964年修订重印。主要是查明代边疆海防方面有关图书的工具书。此书分甲乙两编,甲编包括明代总舆图汇考,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明代海防图籍录,都是关于明代的图籍考录。乙编包括中国地理学史订补,中国历史上地图与军政之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疆域图等。最后附录明代倭寇史籍志目。

490、《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为郦道元《水经注》所作的注疏和图谱,可与郑德坤编,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出版《水经注引得》,互为参考。

491、《通鉴地理通释》,南宋末王应麟著,有《玉海》附刻本,广陵书社2007年版;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玉海》1935年版。

492、《资治通鉴胡注地名索引》,日本荒木敏一、米田贤次郎等编,同朋舍出版部1976年出版。该书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和《释义辨误》的索引。

493、《历代地理志汇编》,罗汝南辑、光绪二十四年广东集古书屋刊印。

(四)文物类图籍

包括历史文物图像和各类器物图象。编辑时既可按时代断限,如《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又可按文物的类别分类,如《古泉汇》、《古镜图录》;还可以按地区分类,如《新疆出土文物》、《湖南省文物图录》、《西沙文物》等。其间时间、类别、地区又可以交叉,如《上海博物馆藏瓷器初编》、《殷周青铜器通论》、《武英殿彝器图录》等

494、《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郑振铎编,该图谱收编上古至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遗迹、名人图象、古代器物、重要文献、善本书影、墨迹,以及艺术珍品如雕刻、壁画、工艺品等各种图片共三千零四幅,按时代顺序分装二十四辑。第一辑上古,一一五图;第二辑殷商,一五○图;第三、四辑春秋战国,二四八图;第五辑秦,八十六图;第六、七辑两汉三国,二五二图;第八、九辑两晋南北朝,一九五图;第十至十二辑隋唐五代,三七九图;第十三至十五辑宋代,三四八图;第十六、十七辑元,二一九图;第十八至二十辑明代,四○五图;第二十一至二十四辑清代,六○七图。每辑有目录,并附有说明一册,介绍文物的时代背景及每幅图片的内容。上海出版公司1947—1951年出齐。

495、《简明中国历史图册》,十册,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本书以大量的照片、绘画、图表和简炼的文字扼要地介绍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十册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各一册,封建社会六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册。第一册原始社会,1978年出版。第三册封建社会(战国部分)和第九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

496、《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图片集收编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有关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图片和统计资料,共分三册:上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集,包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中国形势、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下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图片的来源一部分选自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所、各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另一部分选自外文书刊。全书有照片、美术作品、地图、统计表等二千多幅,是一本中国近代史教学上很有用的参考图片集。

497、《中国近百年历史图集》(1840—1975),中国近百年历史图集编辑委员会主编,本书从数以百计的中外书刊、图籍中选出了一千七百多幅图片(包括照片、美术作品、地图和文物资料)。这些图片系统和形象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共分十六章:第一章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第三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失败,第四章洋务运动与第一次割地狂潮,第五章中日甲午战争及列强瓜分中国,第六章戊戌维新,第七章义和团运动,第八章辛亥革命,第九章动荡不安的民国初年,第十章五四运动,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十二章十年内战,第十三章抗日战争,第十四章国共内战时期,第十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六章台湾——尚待统一的领土,附录:中国近百年历史大事记。另附英文说明一册。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6年出版。

498、《中国近百年史图集》(1840—1978),中国近百年史图集编辑委员会主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79年6月出版,本书是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6年出版的《中国近百年史图集》(1840—1975)一书的增订本。内容补充了反映中国1976—1978年三年间的有关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图片一百多幅。

499、《中国文物地图集》,高大伦主编。分31个省、市自治区编辑出版。至2009年已全部编辑完成,尚有部分省市分册未出版。该书运用地图形式分省介绍中国境内已知的不可移动的文物状况,综合反映中国文物工作已有的学术成果和重大新发现。内容包括分省介绍文物单位简介、文物工作和文物状概况;序图、文物地图、重点文物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书后附文物单位索引。其中最早为广东分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继后依次是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吉林分册1993年,青海分册1996年,湖南分册1997年,陕西分册1998年,云南分册2001年,云南分册、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湖北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年,,天津分册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分册2003年,山西分册2006年,福建分册2007年,山东分册2007年,江苏分册2008年,北京分册2008年,四川分册2009年,辽宁分册2009年,浙江分册年,安徽分册年,西藏分册年。

500、《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精装四册),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本图说收我国历代各类重要文物图片一千零二十二幅,共分四册:第一册著录铜器一百零八件;第二册著录瓷器三百五十二件;第三册著录书画一百七十五种;第四册是其他,著录了包括玉器、景泰蓝、织绣、剔红、摺扇、文具、珍本古书及家俱等在内,共三百八十七件。每类前面冠长篇序言,每一图象都有中英文说明。展品选自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等所藏珍品,均为我国艺术品中的杰作,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501、《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线装二册),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6年出版。解放后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发掘出来了大批文物,据估计,仅1949—1954年间出土的文物就有十四万件以上。1954年5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会,展出文物三千六百六十件。本图录是从展品中精选了二百五十六件珍贵文物编印而成,所选文物主要是生产工具和日用器具,出土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等全国十八省市,时代则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十七世纪的明代。

502、《新中国考古收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一本介绍新中国成立到1961年期间我国考古方面重要收获的专书,共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部分。全书除文字部分外,还附有五十三幅插图和一百三十幅图版,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503、《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本书著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重要文物一百件,其中多数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新发现。时代从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起,到十四世纪元代止。

504、《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工作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本书是我国在英国和法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展品的选集,收录了展览会陈列重要展品的图片一百六十七幅,其中彩色图版四十六幅,时代从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头骨化石到十四世纪元代的文物。以上两书所收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两书都附有英文图版说明。

505、《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第一辑,出土文物展览工作组编,文物出版社1972年出版。该辑收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北、湖南、陕西、湖北、北京、河南、安徽、新疆、山东、山西等十个省市自治区出土的历代重要文物的图版共二百七十三幅,其中彩色图版三十四幅。另附文字说明一册。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以前很少发现甚至是第一次发现的,如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座古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过去它只见于文献,这是第一次看到了实物;又如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景龙四

年(710年)的手写本《论语》,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抄本。无疑,这些历史文物是研究中国历代社会情况的宝贵资料。

506、《上海博物馆藏瓷选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本书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我国历代瓷器珍品的选集。收录商周到明清的珍贵瓷器图版一百幅。每图都有简要说明。介绍器物的形状、大小、出土的地方及其艺术价值。其前言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瓷器发展的历史。

507、《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1972年在湖南长沙发掘了一座西汉古墓,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从丝织品、漆器、陶器到粮食、明器等有一千余件,墓主的尸体经二千余年仍保存完好。这大量实物资料和保存二千年的尸体对研究我国汉代的社会生产、文化艺术以及医学都有重大的价值。本书就是这次考古发掘成果的全面纪录和研究性的专集,共二册。上册是发掘纪录和研究报告,有插图;下册是图录,有图版二百九十二幅,其中彩色图版七十六幅。

508、《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本书是一本考古论文集,反映了建国三十年来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收获。收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等各省市的重要文物图版三十二幅,并有大量插图。

509、《新疆出土文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本书着重介绍了新疆在元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如毛棉、丝织品、陶瓷、雕塑、印章、钱币、文书资料以及遗址遗迹等。全书有图版一四一面,其中彩色图版五十七幅。

510、《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南京博物院等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书949—1962年江苏省出土的文物,计有图版二二六幅。这些文物的年代约距今5000年前至公元1644年,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

511、《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山东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合编,文物出版社1959年出版。山东省在1957年上半年曾展开了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收集的历史文物达二万三千九百七十八件。1958年举办展览会展出文物二千三百多件。本选集是从展品中精选的,共有图版二百五十一幅。

512、《湖南省文物图录》,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本图录收新石器时代到宋代的古文物四百余件,其中楚文物为重点。

513、《内蒙古出土文物选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文物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书选录旧石器时代至明代的文物共一八八件。其中有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及其他我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文物。

514、《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文物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本书收录解放后陕西出土的从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共分六册。按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分地区编排,基本上保持出土的器物组合。第一册收录商代的青铜器和岐山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共有图版二○七幅。

515、《文化大革命期间陕西出土文物》,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该书收录1966年到1973年陕西各地出土的各类重要文物。

516、《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冀东山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书中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李寿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三十座墓葬中的五百多幅壁画中选取了二十座墓葬中145幅壁画。包括李寿墓中是《狩猎图》,新成公城墓的《担子图》章怀太子墓《青龙图》,永泰公主墓《胡人备马图》等。

517、《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五省出土文物展览筹备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图录收陕西、江苏、热河、安徽、山西五省在1958年前出土的各种重要文物图版共一二一幅。这些文物选自陕西省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五省的重要墓葬。书前有唐兰的序言,后附参考文献目录。

518、《西沙文物》,广东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4年出版。该书是1974年3月至5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西沙考古发掘成果的选集。计有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历代瓷器和铁器残片,宋代和明代的铜钱,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佛像、碑刻等等遗址遗迹及大量遗物。这些文物有力地证明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全书有图版二十五面,彩色图版四幅。

519、《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博物馆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该图录收编1958年前浙江省五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要发掘物,也挑选了一些其他地区采集的文物,共有图版九十六幅。附录有浙江全省七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存的分布图。

520、《楚文物图片集》第一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集收1952—1956年长沙出土的春秋战国楚文物图片五十七幅。

521、《考古图》,十卷,宋吕大临撰,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器物图,著录元祐间所藏古代铜器二百十一件,玉器十三件。该书体例严谨,先将器物按时代分开,同时代的按形制分类,一一画出器形,模写铭文,后附释文,注明器物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者,最后加以说明和考订。另有《续考古图》五卷,宋人佚名辑;《考古图释文》一卷,清人以为明代赵九成撰,今人考证亦为吕大临撰。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年间刻本;今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522、《宣和博古图》,又称《博古图》,30卷,宋王黼撰,一说王楚撰。徽宗大观初年(1107)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包括一些著名的重器。。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鍑及盘、匜、钟磬錞于、杂器、镜鉴等,凡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类器物都有总说,每件器物皆摹绘图形、款识、大小、容量、重量,并附考证,有些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在分类和考订方面都有较大贡献,所定器名多为后世沿用。但内容有失误,铭文考证疏陋较多。有明万历刻本,清乾隆刻本。今有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523、《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清梁诗正等编,该书著录清代乾隆时内府收藏古铜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体例仿《博古图》。《钱录》著录历代货币。全书所收伪器颇多,绘图和铭文有不少失真,考订亦不精审。另有《西清续鉴》甲、乙编,《宁寿鉴古》等书,均收清宫所藏铜器,亦可参考。《西清古鉴》有清乾隆内府刊本,光绪年间铜版本。今有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版;北京美术工艺出版社2011年版。

524、《武英殿彝器图录》,容庚编,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影印本。该书著录清代热河行宫所藏彝器百件,为《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诸书所未收。

525、《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1976年编辑、出版。本书收商代到东汉重要青铜器图版九十六幅,并附有图版说明。这些青铜器选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河南等二十个省市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所藏的珍品,其中多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现的,是研究中国青铜器和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526、《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编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殷周青铜器的专著。全书对青铜器的时代、发现、形制、类别、铭文和花纹等都有论述,并对历代著录青铜器的重要书籍也有评介。书中有插图一百多幅和附图三○四幅。

527、《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八册,郭沫若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书对两周的青铜器作了系统的整理,是研究周代金文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曾由考古社于1935年将图录与考释分别印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五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三册。新版增订合印并改名,共八册,前五册为图录,后三册是考释。图录收二百五十三种青铜器图象。书前有作者增订序言。

528、《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解放前的数十年间,美帝国主义劫掠我国大量珍贵文物,青铜器是其中重要部份。本书所选录的八百四十五件青铜器,仅限于礼器或祭器的一部分。本书内容共三部分:一是器物的图象,共有照片一千余幅;二是器物铭文,共约五百余拓片;三是说明,记录各器的尺寸、铭文、年代、著录、流传经过和简略考释。

529、《海外吉金图录》三册,容庚编,考古社1935年印行。本图录收日本所藏中国青铜器一百五十八种。

530、《海外中国铜器录》,第一辑,陈梦家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影印本。本图录收欧美各国所藏中国古铜器一百五十件。此外,还有一些专供查找某一类器物的工具书。

531、《秦汉瓦当文字》,线装二册。上虞罗振玉1914年刻本。本书分五卷:卷一收宫阙殿署关仓屯冢等瓦,卷二、卷三收吉语瓦,卷四画瓦,卷五补遗。共有拓片三百余品。书前有罗振玉序,对秦汉瓦当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532、《古泉汇》,清代著名古物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编。咸丰年间成此书,共五集六十四卷:首集为四卷,卷一凡例,卷二目录,卷三历代著录,卷四节录诸家钱说;正文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布币十四卷,亨集刀币十四卷,利集历代圆钱十八卷,贞集异钱杂品十四卷,总共收钱币、钱范五千零三品,分成布币、刀币、圆钱、异泉杂品、钱范等部分,图文并茂。其中圆钱除各朝所铸之外,还包括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发行的,以及朝鲜、日本、越南钱。书中材料之丰富,超过以往各家。因作者精于古钱鉴别,该书选材比较严格。考释和论证也很审慎,但由于当时古钱币均来自传世品,其中仍不免混入赝品,尽管如此刻书仍是一部有价值的古学专著,同治三年(1864)刊行。

作者后又与鲍康合撰《续泉汇》14卷、补遗2卷,《续泉汇》依《古泉汇》体例,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元集布币三卷,亨集刀币三卷,利集历代圆钱三卷,贞集收无考品、泉范五卷、合补遗二卷,总十六卷,共收钱币、钱范九百八十四品。于光绪元年(1875)刊行。

《古泉汇》、《续泉汇》二书,共收钱图六千品,为古典钱币学专著中之巨作。今有《古泉汇·续泉汇》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洪遵的《泉志》,亦是研究钱币的专书。

533、《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共十二册。第一册为通检,将各古钱之第一字,按笔画编成目录。第二册至第六册为上编,按古刀币、圆钱、压胜等三类列图。第七册至第十一册为下编,按各钱之有关考据及钱谱之学说,加以分列,第十二册为总论,列综合性的论著和各钱谱的介绍。本书资料搜集比较完备。上海医学书局1938年出版。

534、《古镜图录》三卷,附补遗,清末罗振玉编,上虞罗氏1916年影印本。

535、《古玉图考》,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古玩收藏鉴赏家吴大澂编。全书2册,共录玉器近200件,并按类记述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及考释,均绘有附图,由吴大澄族弟吴大桢绘制。该书其特色是把古玉器的考据研究同古代历史的研究联系了起来。如把《周礼》中记载天子、诸侯及各级官吏的玉器尺寸、长短,与当时所见古玉对比。考出周朝时的一尺等于清朝时的一尺的六寸。是一本文图并茂,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著作。《古玉图考》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同年上海同文书局石版影印出版。另有《古玉图考补正》,郑文焯编,1934年艺海一勺本。

536、《传世历代古尺图录》,罗福颐编,文物出版社1957年出版。本书收商周至明清各代古尺,有图五十七幅。

537、《历代符牌图录》,二卷,后编一卷,罗振玉编。专门收辑秦汉以来各种符牌,绘有图谱,兼以说明和考证。如汉代渔阳太守虎牌,左边一符曰“渔阳左二”,右为虎形,故得其名;唐郎州传佩鱼符,文字为“同,郎州传佩”,形制为鱼形,故得此名。1914—1916年影印《汲古丛编》本。

538、《古明器图录》,四卷,罗振玉编。专门收集绘制各种殉葬器物图谱,有三代、汉魏六朝、唐宋的各种陶俑、魌頭、枭斝、枭尊、鹦母尊、 盉、鼎、凫、酌器、壺、漢永和瓶、吳会稽陶器、瓦甒、羽觞、陶匏、砚、屋舍、防舍、家畜等。1916年上虞罗氏辑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3年据上虞罗氏辑本影印。另外岳珂的《古冢桴盂记(载《桯史》),亦是研究明器的专文。

539、《秦汉瓦当》,陕西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65年2月出版。本书收有秦汉瓦当共一百三十五幅,秦代四十幅,其余属汉代。

除上述外,还有:洪适的《隶释》、《隶续》,是关于碑刻的专书;王厚之的《汉晋印章图谱》,专门研究印章;明王圻与其子思义撰《三才图会》、章潢撰《图书编》,则为图谱方面的专书;嘉庆时阮元等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专录器物铭文。

(五)版刻、绘画、雕塑类图籍

540、《中国版刻图录》,一函八册,北京图书馆编,文物出版社1960年出版。本图录收历代善本书影和重要版画共五百五十种,图七百二十四幅,分三部分:一、刻版,收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刻版书影四百六十种,图五百九十八幅;二、活字版,收明清两代活字版书影四十种,图五十幅;三、版画,收宋元明清四朝版画五十种,图七十六幅。这本图录所收都是我国现存版刻的精华,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版刻的发展过程,是我们研究古书版本、版刻艺术的必备工具书。

541、《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共十二卷。线装四册。潘承弼、顾廷龙编著。开明书店1941年印行。本书是明代所刻书籍的版本书影。共有分代、监本、内版、藩府、书院、家刻、毛刻、书林、活字、套印、绘图、附录等十二卷。书末附有人名、书名、室名首字四角号码索引。这是一本研究明代图书版本的重要书籍。

542、《中国版画史图录》,五辑二十册,又别集一辑四册,郑振铎编,中国版画史社珂罗版印,1940—1949年出版。

543、《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初编》,五函四十四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中华书局1959—1961年出版。本丛刊原计划收宋至清各代的珍贵版画书籍三十六种,1959—1961年出了十八种,其余未见出版。以上两书所收版画丰富,是研究中国版画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资料。

544、《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历代名画集》,五卷,中国历代名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二版。本画集所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一部分,为古画中的精品,其中有一部分古画从未发表过。原件在解放前夕已被国民党运到台湾。全书共五卷:第一卷,唐、五代、宋,收画七六幅;第二卷,宋,收画一○五幅;第三卷,元,收画一○一幅;第四卷,明,收画一六一幅;第五卷,清,收画七三幅。书前有郑振铎长篇序言。本书第二版在内容上作了修改和补充。

545、《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Ⅰ——东晋、隋唐、五代部分,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

546、《中国历代绘画》,选编从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各时期绘画作品,分卷轴、壁画、版画、民间绘画等类别。《故宫博物院藏画集》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一册收东晋、隋、唐、五代的名画十九幅。附录有作品简介,题跋选印和历代著录三部分。

547、《中国古代绘画选集》,中国古代绘画选集编辑委员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选集收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多位画家的名画共一○八幅,大体上包括各种风格流派。作品的创作年代,上起战国下迄清末。这些作品表现了我国从楚帛画开始两千年来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历代名画流散国外不少,这里所选的是国内各博物馆所藏珍品。书前有郑振铎序言。

548、《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选集》,文物出版社1959年编辑、出版。本书选印了故宫博物院、各省博物馆文管会、美术家协会、美术馆以及个人所藏中国近百年名画一○七幅。书前有郑振铎的《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一文。

549、《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郑振铎编,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出版。中国历代名画不少流散在国外。这本画集将许多散见于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古画汇集起来,影印出版。全书分正、续两集,正集有:一、西域画上、中、下三册,二、魏晋六朝画一册,三、唐五代画一册,四、宋画一册,五、元画一册,六、明画上、中、下三册,七、明遗民画一册,八、明遗民画续一册。续集第一集宋画,第二集宋元画,第三集元明画,第四集清画。共收中国古代名画一千多幅。

550、《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出版。本书是我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选集。收北京故宫博物馆等所藏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陶、瓦当、石刻、泥塑等雕塑品的图版四十八幅。书前有编者写的《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一文,介绍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

551、《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上下册,郑振铎编,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本图录介绍了我国历代重要的绘画、雕刻、陶瓷、刺绣及其他传统艺术作品。全书共十二辑,第一辑古代,三四图;第二辑两汉三国,三○图;第三辑两晋南北朝,二二图;第四、五辑隋唐五代,二四图;第六、七辑宋辽金,二三图;第八辑元代,十二图;第九、十辑明代,三五图;第十一、十二辑清代,二八图。每辑前都有文字说明。本书所收大部分艺术品为帝国主义劫走,现藏于国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工艺品选》,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1974年出版。本书从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工艺品中,选取玉、石、竹、木、漆、匏及牙、角、金银、琺瑯等工艺品共一百件,编印而成,全部为彩色图版。所选工艺品的时代从商代到清代。

五、典章制度(政书)

查古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主要有《十通》和会要、会典等典志体史书。它广泛收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材料,经过编纂者的融会贯通和重新组织,然后分门别类系统地论述各种制度的因革损益,与类书只是排比资料、述而不作颇有区别。今天,无论是了解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稽查古今典籍的聚散、学术源流的演化或学校的兴废,还是研究礼、乐、兵、刑以及赋税、选举等等制度的沿革,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类著作,或者和二十四史中的志、书互为补充并参照使用。

552、《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的史料汇编,著名的“三通”之一(另外为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为后来典志体史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书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间从上古传说,终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各冠以总论,下系子目,凡有1584条,正文约170万字,注文约20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通典》也有不足之处,如《礼典》有100卷,占了全书卷数的一半,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叙兵法而不载兵制,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这是《通典》的两个不足。记事中也偶有遗漏,窜入宪宗朝数事等。

《通典》有中华书局1988年版。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通典》的工具书。

553、《通志》,二百卷,宋代郑樵著。是一部记载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史。其中“二十略”是关于典章制度部分,也是全书精华所在。《二十略》为天文、地理、艺文、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灾祥、器服、都邑、氏族、六书、七音、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其中“六书、七音、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七略,以往旧史很少涉及,是郑樵的首创。《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也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后人评论《通志》,一致公认全书精华唯在《二十略》。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云:“其平生之精力,全书之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通志》有中华书局1995年版,王树民点校。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通志》的工具书。

553、《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著,记载时间上自上古,下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杜佑《通典》的扩大与续作。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十九门,是继《通典》,补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宋宁宗嘉定末的典章制度。另新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文献通考》将“食货”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八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超过杜佑和郑樵。另外《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门类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职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则叙述寥寥;《经籍考》内容虽丰富,而主要依据不出于晁公武、陈振孙二家,自不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欧阳忞《舆地广纪》一书,无甚订补。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36年版,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中索引,是检索《文献通考》的工具书。

554、《九通》、《十通》,唐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史学界称为“三通”。乾隆时特设三通馆,奉敕续编三书,先编《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后编《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为《九通》。后刘锦藻以一人之力,经过二十八年的辛勤劳动,将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搜集整理,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四百卷,遂使《九通》而增为《十通》。刘氏之书材料极为丰富,其中四裔考和新增加的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考,尤为可贵。《十通》可分为《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各自的续编三个系统。今天从研究历史和分门查考古代典章制度来看,以《文献通考》及其三部续作这一系统最为完备有用丰富,分类详细,其参考价值又在《通典》和《通志》二十略之上。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十通》的工具书。

555、《唐会要》,一百卷,宋代王溥著。“会要”与《通典》的主要区别在于:《通典》是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综合叙述;会要则是有关典章制度原始资料的摘录,是分门记述历代各项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唐会要》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专门记录有唐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錄於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於《大唐起居註》、《大唐實錄》,加上唐德宗时苏冕所撰的《会要》40卷,宣宗时,崔铉等人撰《续会要》40卷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因而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可用以校勘两《唐书》。但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忱石的《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556、《秦会要》,又称《秦会要订补》,二十六卷,清末孙楷著。清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该书仿照汉、唐、五代《会要》体例,分为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等14门。门下再分为三百零一目,以史事系其下,并注明引用档案文献名目。此书对秦制与山东诸侯递相仿效之有显例可见者,亦详著于编,以明秦制并非完全独创而无因革可寻。原书遗误甚多,后由徐复进行订补,逐条修正。195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书名《秦会要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2000年,杨善群又对此书加以补充,订正,复原书名为《秦会要》。分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门。

557、《春秋会要》,四卷,姚彦渠著。中华书局1955年校点本。卷一为世系、后夫人妃,卷二为吉礼,卷三凶礼,卷四宾礼、嘉礼,计六门、九十八事。校点时曾取原书所本“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原文及有关书籍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是目前通行的较好版本。

558、《七国考》十四卷,明代董说著,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校点时以守山阁丛书本为主,以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参校。相当于战国的会要。记战国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十四门: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

559、《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分别记载西汉和东汉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七十卷,成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十五门类分别记载西汉时期的典章制度。每门之中,卷数多寡不等,均有子目。总计376目(《四库提要》误作367)。其中“职官”110子目,“食货”36子目,很详细。尤其是“兵”一门,共38目,徐氏把《汉书》有关兵制一类的材料收集编排起来,查检很方便。有中华书局1955年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本。校点本据清江苏书局翻刻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汉书》校点本,校正了原书若干错误。

《东汉会要》四十卷,记载东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及沿革,亦是徐天麟撰。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比《西汉会要》晚十五年。取材与范晔《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等,分作十五门,但门类名称与《西汉会要》不全相同,去学校、运历,祥异门,增文学,历数,封建门。子目共三百八十四。两书均仿照《唐会要》体例,史料都是根据正史的纪、表、志、传,每条均注出处,未杂以其它笔记,恐有偏颇之虞。新版以清江苏书局翻刻的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后汉书》标点本,校正了某些原书的错误。计四十卷。

560、《三国会要》,22卷,清人杨晨编撰。记载魏、蜀、吴三国典章制度及沿革的史料汇编。该书仿效徐天麟编纂《两汉会要》的体例,全书分帝系、历法、天文、五行、方域、职官、礼、乐、学校、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四夷,共15门,84目。琐闻轶事,作为杂录附于后。杨晨的《三国会要》所采录的材料,有一百五十六种,较为广博。参与考订的有唐景崇,孙怡让等著名学者。因而流传较广。

本书由江苏书局初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书局于1956据江苏书局版校点出版。

561、《五代会要》,30卷,宋代王溥著。与《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两种“会要”。它依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的诏令、奏议分类编纂而成,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在保存五代典章制度方面功绩殊伟。它成书於《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之前,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而且由于此後诸史於五代典章的叙述均甚简略,《五代會要》遂成為研究五代这五十多年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唯一史料。其“禮法刑政沿革”全赖《五代会要》得以流传。關於唐初世族之升降,唐役使民工興建諸宮、府兵、養馬、都督府的設置、佛寺之興建等皆有記載,足補正史之缺。王溥仕於五代,後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又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故史料亦比後出的新、旧《五代史》翔实。。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今通行本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书局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之校点刊行。

562、《宋会要辑稿》,二百卷,清人徐松辑编。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宋会要》为宋代官修。宋代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诏修《庆历国朝会要》,至理宗淳祐二年(1242)的《宁宗会要》,213年中共修会要十一种,三千余卷。南宋李心传在此基础上编辑两宋会要《十三朝会要》(又名《国朝会要总类》588卷。该书在明朝散失,而被分类辑录于《永乐大典》中。后《永乐大典》散佚,清代四库全书又因卷帙太多而未辑录,《宋会要》遂亡佚。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二百册计五百多卷。1931年,北平图书馆影印徐稿,名《宋会要辑稿》,线装二百册。1957年,中华书局再度影印,八册。1960年,中华书局又从残本《永乐大典》中辑得103篇,出版《宋会要辑稿校补》。《宋会要辑稿》是研究宋代制度最详实的材料。王云海著有《宋会要辑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刊有《校补》,后附《宋会要辑稿》篇目索引,便于查索。

563、《经世大典》,八百八十卷,元赵世延、虞集等编著,元代官修政书。又名《皇朝经世大典》,类似元朝会要。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编纂,次年五月修成。全书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附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据《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记载,全书分为十篇:君事四篇,即帝号﹑帝训﹑帝制﹑帝系,别置蒙古局负责修纂;臣事六篇,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各典复分若干目。该书体例,参考了唐﹑宋会要,而有所创新。如工典篇分为宫苑﹑官府﹑仓库﹑城郭﹑桥梁﹑河渠﹑郊庙﹑僧寺﹑道宫﹑庐帐﹑兵器﹑卤簿﹑玉工﹑金工﹑木工﹑抟埴之工﹑石工﹑丝枲之工﹑皮工﹑毡罽﹑画塑﹑诸匠二十二目,多为唐﹑宋会要所无。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叙文说明其内容梗概,或变革之因,或设立宗旨,便于读者了解;这种编纂方法亦较唐﹑宋会要为胜。其所依据,多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将蒙古语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并删去了公文中的吏牍繁词。该书在明初已残缺。《经世大典》尚存的文字,内容涉及市籴粮草﹑仓库﹑招捕﹑站赤﹑急递铺﹑海运﹑高丽﹑缅甸等事,为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工艺技术﹑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今有安作璋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4、《明会要》八十卷,清人龙文彬撰。记载明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体例本于《秦会要》、《两汉会要》、《三国会要》,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征引赡博,间附论列辨证,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点校本。

六、类书

类书是将同类古代事物(包括词藻典故)编排在一起的书籍,便于查阅。有三种编辑方式:一是百科性类书,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等,可按门类查阅;二是专科性类书,如《太平广记》专收小说,《事物纪原》考事物起源,《全芳备祖》收植物;三是以字、韵编制的类书,如《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

(一)百科全书性类书

565、《北堂书钞》,160卷,虞世南在隋任秘书郎时所编。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其余为《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共分十九部,八百五十二类。每类之下,摘录古书中句子加以排比。由于此书引文首尾不完备,又是线装本,使用价值不及《艺文类聚》等书,但因成书较早,所引材料较可贵,仍应加以重视。通行本有南海孔广陶于光绪十四年刊本(即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校注重刊本),分装二十册。中国书店据此于1989年影印。

566、《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精装三册。《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类书之一。它创造了事物分类编制、合事和文为一编这种类书编辑的新体制,其他类书,多仿其体例,从此类书“随类相从”,以为常例。《艺文类聚》分天、地、人、事、物等四十六部,每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部又分细目,共计子目七百二十七个,约一百万字。部下细目下所引条文分为两类,先罗列古书关于天地人事等基本概念的记载,即所谓“事居于前”,然后再加以进一步的训释;末附有关之作品,如诗、文、赋、颂之类,所谓“文列于后”,便于读者寻检资料和探索前代文献。据近人研究,《艺文类聚》引用唐以前古书共计一四三一种,其中流传至今者不足十分之一,所以除查考事物外,可据以校勘和辑录古书,用处甚大。本书通行的是明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曾据以影印(线装十六册)。

567、《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平装三册。是书乃为唐玄宗诸皇子作文参考而纂修。全书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个子目。每个子目内部又分“叙事”、“事对”、“诗文”三部分。此书与其它类书不同的是,其它类书只把材料按类摘抄,条与条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仅仅是资料的汇编。而此书则经过精心编撰。先为叙事,次为事对,最后是诗文。叙事摘录古书记载;事对取古代故事或文句熔铸成对偶,与叙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诗、文、表、箴等则根据叙事而采录。把类事连贯起来,成为一篇文章,其体例更近似现代的百科全书。《四库提要》认为它“叙事虽杂取群书,而次第若相连属”,“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中华书局。

《初学记》通行本是清朝的古香斋袖珍本。中华书局2004年以古香斋本为底本,参照严可均、陆心源等人的校本重新点校出版,甚便使用。

568、《白氏六帖》,亦称《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唐白居易撰。此书所收录唐代文献中律、令、格、式的若干条文,律有擅兴律、贼盗律等,令有乐令、选举令、考课令、封爵令、丧葬令、户令、授田令、祠令、杂令等,格有仓部格、金部格、户部格、祠部格等,式有兵部式、祠部式、吏部式、考功式、户部式、主客式、水部式等。唐律尚存,而令、格、式则原书已佚,此书所引虽是片断,仍可据以考知性质内容,且可以此为线索勾稽其他令、格、式遗文。如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水部式残卷,即据此书卷二三所载水部式条文始得判定。今有文物出版社1987影印傅增湘旧藏南宋刻本。

569、《太平御览》,一千卷,宋初李昉等奉敕撰。原名《太平编类》,太宗每日阅三卷,一年读毕,赐名《太平御览》。百科性的类书以《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为最有名。《太平御览》共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引书达2579种之多,引书又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所以比唐代类书割裂文义、摘录词句更为有用,历来被学者广泛利用。1934年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四部丛刊本,精装四册。钱亚新编《太平御览索引》(原载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五卷一期),检索方便。

570、《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奉敕编,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明黄国琦刊本,精装十二册。此书虽然也是一千卷,但数量比《太平御览》多一倍。二者同是类书,前人重视《御览》而轻视《册府》,除了引文不便征引外,它本身的内容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只采正史,间及经、子,不采说部,故《枫窗小牍》谓其“开卷皆目所常见,无罕觏异闻,不为艺林所重”。《册府》采摭范围虽不及《御览》广泛,然而材料丰富,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共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余门,概括全部《十七史》。其所见书,皆北宋以前古本,所引五代诏令奏议等文献史料皆已不传,而它又是整篇整节照录原文,可借以校史或补史,故清中叶以后渐为人注意,近来研究隋唐史的学者更予重视。陈垣《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对《册府元龟》的内容、流传经过以及史料价值和版本等等,作了概括的阐述,值得参考。

该书索引除中华书局影印明刊本所附《类目索引》外,日本宇都宫清吉等编、东方文化研究所出版《册府元龟奉使部、外臣部索引》,吕绍虞、于震寰编《册府元龟索引》(铅印本)、陈鸿飞编《册府元龟引得》(铅印本)等。

571、《玉海》二百卷,南宋王应麟编。全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分别排比材料,极便检索。《四库提要》称此“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本书元至元六年始刊行,清代有嘉庆十一年江宁藩库重刊本,四川刻小字本,光绪九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有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版,八册;广陵书社2007年版,五册。

572、《永乐大典》,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奉敕编纂。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辑录宋元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认为它“不仅在我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出类拔萃的”。(郭沫若,1959年《影印〈永乐大典〉序》)此书编成后,因卷帙过多,始终未能刻板。嘉靖时又写正副本各一。原本副本明末被焚毁,正本于清代初中期略有散失,而大部分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又被毁劫一空。1959年中华书局将当时已收集到的730卷《永乐大典》影印出版。

573、《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总目四十卷,清康熙时陈梦雷编,雍正蒋廷锡奉敕重编。中华书局1934年影印,附考证二十四卷,线装八百册。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大的类书,全书约一万万字,较世界上最大的《大英百科全书》还多三、四倍。全书分为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六汇编是(1)历象,(2)方舆,(3)明伦,(4)博物,(5)理学,(6)经济,这是其他类书所没有的。汇编下分典:汇编一包括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汇编二包括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汇编三包括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汇编四包括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汇编五包括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汇编六包括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合共三十二典。每典都有一个总部;总部与分部均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包括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参加此书编纂的多为博学之士,其材料之丰富、分类之详细、编排之得体,在类书中实在首屈一指。其中如职方、山川、边裔、食货、考工诸典,尤为有用。该书引文错误较多,须查对原文。胡道静《古今图书集成的情况、特点及作用》(载《图书馆》1962年1期),可资参考。《古今图书集成》前有总目录,多少弥补了卷帙太多不易翻检的困难;日本人泷泽俊亮编《图书集成分类索引》(1934年印),亦便翻检。

574、《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张英等奉敕编。此书为扩充俞安期《唐类函》而成。俞安期是明朝人,所编《唐类函》仅载唐代诸书,《渊鉴类函》则博采广收,自唐以后至明嘉靖年间止,所有类书及二十一史子集稗编,咸与搜罗,依例编入。全书共四十五部,部下再分类。各类之中以释名总论沿革缘起居一,典故居二,对偶居三,摘句居四,诗文居五。释名总论中以《释名》、《说文》、《尔雅》等书居前,经史子集次之;典故以朝代为次序;对偶不拘朝代,但取工致、华瞻以备观览;诗文亦各以体类补入。此书原来主要供写作诗文时查检资料之用,现在亦可以为我们找古代各种事例提供方便。

《渊鉴类函》有康熙内府原刊本,古香斋刊巾箱本,光绪九年点石斋影印原本,同文书局影印本,1932年扫叶山房影印同文本。

575、《锦绣万花谷》,一百二十卷,分前集、后集、续集各四十卷分前集、后集、续集各四十卷。作者姓名不详,书前有自序,题淳熙十五年,知为南宋孝宗时人。明代又补入别集三十卷。此为中国宋代所编大型类书之一,共前集凡天道、天时、地道等二百四十二类,后集凡人伦、娼妓等三百二十六类,续集凡居处、香茶、姓氏四十六类,姓氏占二十六卷。别集一百九十六类,是前三集的补充。每类首记事物,后附录诗文。此书颇芜杂其地理一门,止列偏安州郡,类姓一门,徵事仅及数条。而古人称号之类,又创立名目。陈振孙批评“所录大抵琐屑丛碎,参错失伦”(《直斋书录解题》)。但其中保存了今已散佚之书,如《职林》、《郡阁雅谈》、《雅言系述》、《云林异景记》等。另外每类后用《艺文类聚》例,附录诗篇,为他本所不载。亦保存了许多诗歌资料。日本静嘉堂文库存有宋本一册,为卷十一至十二。有明秦汴绣石书屋本,清《四库全书》本。

576、《事文类聚》,南宋祝穆撰,共一百七十卷,其中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续集二十八卷、别集三十二卷。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六年腊月(1247)。该书仿《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搜集古今纪事合编成书。搜集材料较丰富,包括一些已经散佚的古书中的资料。元人富大用有增撰新集、外集;元人祝渊补撰遗集。《艺文类聚》今存的最早刻本是元泰定三年(1326)吉州军庐陵武溪书院刻本;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金陵书林唐富春德寿堂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将祝穆、富大用、祝渊三种《事文类聚》汇成《新编事文类聚》,于1991出版。

577、《山堂考索》又名《群书考索》,南宋章如愚编。此书源于傅寅《群书百考》,而详于《群书百考》。全书二百一十二卷,分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前集六十六卷,分六经、诸子百家、诸经、诸史、圣翰、书目、文章、礼、乐、律吕、历数、天文、地理十三门。后集六十五卷,分官制、学制、贡举、兵制、食货、财用、刑法七门。续集五十六卷,分经籍、诸史、文章、翰墨、律历、五行、礼乐、封建、官制、兵制、财用、诸路、君道、臣道、圣贤十五门。别集二十五卷,分图书、经籍、诸史、文章、律历、人臣、经艺、财用、兵制、四裔、边防十一门。章氏后又“撮其要为《卓约》二十卷”,以便于举子业者。是书辑录经史百家之书,分门别类而成,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因其注明引证史料出处,不仅有助于当时士子举业,而且成为后世辑佚的渊薮此书的特色是在条目中折衷群言,发抒己见,突破了历来公私各家编纂类书时不加论断的传统,对后世影响甚大。

《山堂考索》有四库全书本,广陵书社2008版,二册。

578、《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宋代谢维新撰,共三百六十六卷。分为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和外集。其中《前集》四十一门,子目四百九十一;《後集》四十八门,子目四百一十六;《续集》分六门,子目五百七十;别集分六门,子目四百一十;《外集》十六门,子目四百三十。所引极为详悉。惟郡县山川名胜以祝穆《方舆胜览》已备,不及更载。每目前为事类,後为诗集。所收皆兼及宋代。而所采究皆宋以前书,多是今日已佚之书,因此资料价值极高。宋代遗事佚诗,亦往往见於此书,如苏轼咏雪诗,以富贵势力分四首,为今苏轼集所未录。故厉鹗作《宋诗纪事》多采用之。又宋代官制至为冗杂,《宋史》不过仅存其名,当时诗文所称,今多有不知为何官者。惟此书《後集》,条列最明,尤可以资考证。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有四库全书本,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此类类书还有刘应李《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王应麟《小学绀珠》十卷。此外,还有些专门辑录古代佚书的专书,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共辑录古佚书六百余种,黄奭的《汉学堂辑佚书》,辑录古书二百余种,都是较为著名的辑佚专著。

(二)专科类书

579、《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奉敕编。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书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之为《太平广记》。此书合计引书四百七十五种。这些书半数以上都已散佚,就是存留的也有不少残阙和错讹之处,现在就只能依据《太平广记》来作辑佚和校勘,因此资料价值颇高。全书按题材分为九十二大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类目下引书多以人名为标题,下注出处,不仅便于翻检,而且可以给研究小说史提供线索。有中华书局1961年平装十册;邓嗣禹著《太平广记引得》,便于检索。

580、《事物纪原》十卷,宋代高承撰,原书十卷,仅二百七十事。后人曾不断增辑,现为十卷。分为“天地生植”、“正朔历数”、“帝王后妃”、“朝廷注措”、“治理政体”、“农业陶渔”、“酒醴饮食”、“律令刑罚”、“草木花果”、“虫鱼禽兽”等五十五部、一千七百六十五事。此书专门考论事物起源,“自天地生植,与夫礼乐刑政,经籍器用,下至博弈嬉戏之微,虫鱼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但不一定确切,仅供参考而已。

《事物纪原》有明刊本,格致丛书本,惜阴轩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581、《格致镜原》一百卷,清陈元龙撰,此书仿《事物纪原》而编:“皆博物之学,故曰‘格致’;又每物必溯其本始,故曰‘镜原’”。分为三十类:乾象,坤舆,身体,冠服,宫室,饮食,布帛,舟车,朝制,珍宝,文具,武备,礼器,乐器,耕织器物,日用器物,居处器物,香奁器物,燕赏器物,玩戏器物,谷,蔬,木,草,花,果,鸟,兽,水族,昆虫。其书采撷广博,而编次具有条理,无诸家丛冗猥杂之病。比起《事物纪原》,《格致镜原》可谓后来居上。查考事物起源,主要可利用以上二书。此外,清汪汲撰《事物原会》四十卷(清嘉庆二年古愚山房刻本),魏崧撰《壹是纪始》二十二卷、补遗一卷(有道光本及光绪年间刊本),厉荃原撰、关槐增辑《事物异名录》四十卷(乾隆刊本),以及明董斯张编《广博物志》五十卷(乾隆本、光绪本),亦可查考。

《格致镜原》有雍正时原刊本,四库全书本、江西刊本,苏州刊本。

582、《元和姓纂》,唐代林宝编,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元和姓纂》为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专考姓氏之本原。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该书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中华书局1994年再版。岑著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

583、《古籍版本鉴定概况》,陈正宏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584、《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宋代邓名世编,其子椿哀补成。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名《古今姓氏书辨证》。该书材料主要取自《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外还包括邵思《姓解》、《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以及各类史书、文集、碑志等资料。,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等书互为参校,考辨尤为详博,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详细、精确。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及的汉、宋间姓氏书达数十种之多,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北宋以前的士族谱系资料,可以弥补《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不足。《古今姓氏书辨证》原书久已散失,今存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有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5、《万姓统谱》,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明代凌迪知编。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先常姓,后稀姓,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其收罗广博,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其“胪载详尽,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考察历代姓氏除上述三种主要类书外,还有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等汇辑同姓名的类书。

《万姓统谱》有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以此为底本,作为“四部类书丛刊”之一出版。

586、《喻林》,一百二十卷,明徐元太编。此书专收六朝以上经史子集以及佛道诸书中语涉比喻者分类排比而成。分为:造化,人事,君道,臣术,德行,文章,学业,政治,性理,物宜十门,五百八十四子目。《四库提要》批评“其中随手摭拾,亦往往不得本始”。《郑堂读书记》更称其“所注出处,不得其本始者居多,间有时代舛迂,书名混淆,并明代伪书亦一概搜罗者,由其专务浩博,尚未能原原本本,粹然无疵瑕耳”。这在使用时应予注意。

587、《喻林》有明万历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据此排印。

588、《子史精华》,康熙帝命允禄、吴襄等纂的一部类书,专门辑录“子、史”两大部类书中历史故事、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隽句汇编成册。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年),共一百六十卷,分天,地,岁时,帝王,皇亲,言语,形色,伦常,乐,文学,居处,边塞,妇女,政术,设官,方术,巧艺,灵异,释道,服饰,仪饰,珍宝,器物,武功,品行,动植,食馔,人事,产业,礼仪三十类,280子目。各子目之中收名言隽句,每条以句中精要词语作标题,以原文和注释分双行夹注于下。本书采辑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详注出处。《子史精华》有四库全书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89、《全芳备祖》,宋代专收植物类的专书,二集五十八卷,北宋末陈泳(1035一1112)编辑。书中记录各种植物近三百种,故曰“群芳”,涉及每一种植物的“事实、赋咏、乐赋,必稽其始”,故曰“备祖”。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7卷,为花部,分记“梅花”、“牡丹”、“芍药”等各种花卉120种左右。后集31卷,分为7个部分。其中记果九卷、记卉三卷、记草一卷、记木六卷、记农桑三卷、记蔬五卷、记药四卷,著录植物150余种。各种植物之下又分三大部分,一是“事实祖”,下分碎录、纪要、杂著三目,记载古今图书中所见的各种文献资料;一是“赋咏祖”,下分五言散句、七言散记、五言散联、七言散联、五言古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凡十目,收集文人墨客有关的诗、词、歌、赋。一是“乐赋祖”,收录有关的词,分别以词牌标目。《全芳备祖》是宋代花卉类集大成之作,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辞典”。

590、《全芳备祖》约脱稿于南宋理宗即位(1225)前后,约在宝祐癸丑至丙辰间(1253-1256)付刻。初版一套八册,收藏于宫内省图书馆。在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的鼎力斡旋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赞助下,1979年10月,《全芳备祖》影印件运抵北京。农业出版社以此为底本,配以国内抄藏本,作为《中国农学珍本丛刊》,1982年2月在北京影印出版。

591、《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清人吴其濬辑,植物学类资料汇编。其中系辑录前代植物类文献资料838种。作者另有《植物名实图考》,为药类植物图谱和考辨,订正了许多李时珍本草纲目》之误。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现存清刻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中华书局1963年版。

592、《植物名实图考》,清代植物学专著,38卷,清人吴其濬编撰。共收植物1,714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毒草、芳草、群芳、果、木12类,每类分若干种,叙述其名称、形、色、味、品种、产地、生长习性、用途等,并有附图。著录每种均经本人亲自观察、考证,修正了过去本草书中的许多错误,植物图也较为精确,有的可据以鉴定植物的科和目。

《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由山西巡抚陆应榖校刊印行。195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排印本,重加点校,书末附索引四种。

(三)按韵编排的类书

颜真卿撰《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分韵而隶事,在巨型类书门类至多至烦的情况下,提供读者按字检索之便。这是唐代类书编制体例上的又一创新,开后代按韵编排的类书之先河。《韵海镜源》宋代已佚,《崇文书目》仅录16卷。

593、《韵府群玉》,二十卷,元阴时夫编,是现存以韵隶事的最古类书,为清《佩文韵府》所本。《韵府群玉》是部韵书,也是一部类书。它既是研究音韵之书,研究的范围包括古音、今音(隋唐以来的语音)、等韵及现代音;也是部类书,是因为它捃摭群书,以类相从,便以检阅之书。类书有以字或以韵分类的两种,《韵府群玉》是以韵分的。全书共二十卷,分韵为一百零六部,按词语最下一字归韵。首列单字,再将具有同一韵字的词语按字数顺序排列,最多到四字词语,单字下注明音训。内容包括音切、散事(新增许氏说文、徐氏音义)、事韵、活套、卦名、书篇、诗篇、年号、岁名、地理(附州郡名、地名)、人名(附字与号、帝王名号、国君名号、夷名、妓名)、姓氏、草木(附花名、木名、草名、药名、果名)、禽兽(禽名、兽名)、鳞介、昆虫、曲名、乐名(附律名)等项。此书词语备载出典,“经史子传,搜猎靡遗”,其中保存了一些旧闻遗事,为它文所不载。其一百零六部的用韵,为元代元以后诗韵多所沿用,并被称为“阴韵”。

《韵府群玉》现有元统二年梅溪书院刊本朝鲜翻刊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荆聚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珍本再造2008年版。

594、《佩文韵府》444卷,附《韵府拾遗》112卷。清康熙中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韵府》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佩文韵府》以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五车韵瑞》为基础,再汇抄类书中有关材料增补而成。“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444卷,单字约一万个,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本书按平水一0六韵分平、上、去、入四声。“韵藻”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明凌稚隆《五车韵瑞》所有者列于前,又博采群书别标“增”字列于后。每字之下,先注音释义,次列韵藻,各引出处,后为对语、摘句。注音释义,略同于字书。每词下引古书用例,少一二条,多者数十条,引文一般只注书名,引诗只标作者。

《佩文韵府》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有商务印书馆1937年影印本,精装六册。由于《佩文韵府》按词条末字入韵,不懂声韵的人很难利用它,故书末附四角号码索引一册,以便检索。在阅读古籍碰到某些词语不能解释,一般字典、词典又查不到,或者碰到一些诗句、词句不知出处时,查《佩文韵府》很管用。

595、《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康熙时张廷玉等奉敕编,雍正四年告成。该书是《佩文韵府》姊妹篇:《佩文韵府》按句尾(即韵脚)排,此书则按句首字排列,在《韵府》以外别创新例。《四库提要》谓二书可“互为经纬,相辅而行”,全书分十三门:天地,时令,山水,居处,珍宝,数目,方隅,彩色,器物,草木,鸟鲁,虫鱼,人事(作为补遗)。其中数目(以一、二、三、四等字标首)、方隅(以东、西、上、下、左、右等字标首)、彩色(以红、白、苍、朱等字标首)三门为新创部类。门下再分子目,子目下取古书中骈字(包括双音词及词组),按首字相同者排列,如天,后面就有天地、天日、天月、天风、天云等数千条,引文中搜集了经、史、子、集、杂文、诗、赋等大量原始材料,很有道理。但《骈字类编》没有新的印本,不及《佩文韵府》方便。以上二书和《渊鉴类函》以及《子史精华》等,都是查找古代诗文语句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骈字类编》有内府原刊本,光绪十三年同文书局影印本。

七、域外汉籍及研究书目

596、《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十册),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本书共收录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学者和日本汉学家编撰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计八种:《经籍访古志》六卷,补遗一卷,日本澁江全善、森立之撰;《日本访书志》十六卷,补遗一卷,杨守敬撰;《日本访书志补》一卷,杨守敬撰,王重民辑;《书舶庸谭》,九卷,董康撰;《古文旧书考》四卷,附录一卷,日本岛田翰撰;《静嘉堂秘籍志》,五十卷,日本何田羆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原名《本国见在书目录》),日本藤原佐世撰。“集成”详细介绍了上述各书的刊刻墨印、行款卷数、名家题校及著者藏书者等相关内容,全面反映了一千多年来我国古籍流传日本列岛的总体情况,为今人了解和研究国内失传的珍稀古籍版本提供了相关资料。

597、《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黄仕忠、(日)金文京、乔秀岩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全书共十八册,收录了四十多个剧本。全书采取影印原版,每种戏曲前均有提要,介绍了该种戏曲在日本的收藏地点,在中国的原来收藏者,及其版本格式以及各种书目的著录概况。丛刊前有的目录,后有作者和引书索引。

598、《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福井保编纂,内阁文库1956编印。此为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书中的汉籍目录。该书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收录字书、韵书、目录、类书、丛书,别立第五门。此目录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一起,成为日本汉籍目录编纂的样本。

599、《帝室和汉图书目录》、《增加帝室和汉图书目录》、《图书寮汉籍善本目录》,神田喜一郎整理编目,宫内厅书陵部编印。此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馆藏书中的汉籍目录。

600、《国立国会图书馆汉籍目录》,国立国会图书馆1987年出版,1995年刊行其索引。此为日本中央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藏书中的汉籍目录。

601、《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1964、1965)《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1979、1980)。此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汉籍目录。日本大学中收藏中文古籍最多的要数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收藏汉籍珍本、善本极为丰富,仅甲骨文片就达3600多片,龙门、云冈石窟资料5600多件。该馆《目录》与内阁文库之汉籍目录《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一起,成为日本汉籍目录编纂的样本。京都大学除人文科学研究所之外,其附属图书馆以及京都大学各部图书馆内也存有汉籍。如文学部的《铃木文库》、《狩野文库》、《今西文库》等个人文库内的汉籍都相当丰富。但遗憾的是:自1959年编成的《京都大学文学部汉籍分类目录第一》以来,反映新增汉籍的新书目一直没有公开刊行。

602、《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图书馆编辑出版,前书为1973-1975出版,后者为新增,1995年出版。皆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汉籍目录。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书约三十五万册,以中国研究的藏书为主,其中汉籍古籍约一万种。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书内容及搜书原则是以对科学研究有实用价值的图书资料为重点,如分藏于世界各处的中国绘画的图片资料,以及(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文书资料,包括北京、上海、苏州、嘉兴、武进等处之地主、当铺、商店资料一千余种。宋元版之类的珍本版本并不受重视。

603、《东洋文库汉籍分类目录》,东洋文库编印。此为东洋文库所收藏的汉籍目录。东洋文库是日本最大(也是全球第五大)的亚洲研究图书馆,也是日本三大汉学研究重镇之一。实际上是一个把中国与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对象的专门性的图书馆兼研究所。所藏中国珍籍有:中国方志和丛书约4000部、中国方言辞典500多册、中国家谱、清版满蒙文书籍、中国探险队报告、中国考古学资料、《顺天时报》、《华北正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其他西藏文献3100件等。藏书的来源,在战前主要是依靠以日本对中国和东亚、南亚的武装侵略为后盾,在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等地进行的掠夺。另一部分是井上准之助1917年从英人莫里逊手中购买的“莫里逊文库”。

604、《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续篇》、《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由静嘉堂文库分别于1930年、1951年、1992年编印。此为岩崎家族私人藏书的编目。静嘉堂文库由岩崎弥之助在明治二十五年(1892)创立,明治四十年(1907年)购得其湖州陆氏皕宋楼所藏宋元版刻本和名人手抄本4146部43218册,成为静嘉堂文库的基本藏书。该文库收藏汉籍12万册,另有6000多件中国、日本的古代美术作品。但全部藏书的新目录仍待编辑。

605、《尊经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尊经阁文库国书分类目录》、《尊经阁文库加越能文献书目》及索引,由尊经阁文库1998前后编印。尊经阁文库与静嘉堂文库一样,皆是日本以收藏汉籍著名的私人图书馆,属于加贺前田家族。收藏汉籍1.7万种,其他档案文书等文献5600种,且多绝版之书及珍稀之本。汉籍以明代图书居多,亦不乏宋元善本。

606、《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汉籍分类目录》和索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编,“目录”1991出版,“索引”1996出版。此为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汉籍编制。

早稻田大学是亚洲最为国际化的大学之一,拥有日本最先进的图书馆,留学生数也位居日本大学第一(2008年),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以中央图书馆为核心,共有30座,藏书总数约427万册。其中收藏的汉籍有四库系列丛书、敦煌系列丛书、地方志系列等,还从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购买了大量汉文古籍珍本,如《礼记义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级的《玉篇》。

607、《大仓文化财团汉籍善本目录》大仓文化财团编印,1964年,东京。

608、《中国正史研究文献目录》,一册,日本东京图书刊行会编,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印行。该书收录日本明治初年至昭和五十二年,以中文、日文、韩文撰写的研究中国二十四史之论著目录。以二十四史年代为序,共收论著1523种,后附作者索引。

609、《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林庆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3年版。参与者有冯晓庭、许维萍、大薮久枝、桥本秀美。该书为日本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收录对象是:日本人在日本出版的论著;日本人在外国发表的论文;外国人在日本发表的论文;外国人对日本经学研究成果的评介,日本人翻译的中国经学著作。目录分为群经总论,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尔雅,孝经、石经、谶纬十四类,共7263条,后附:所收期刊、论文一览表,引用工具书目录,作者索引。

610、《日本儒学研究书目》,林庆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版。

611、《有关东南亚的汉籍史料》(日)小川博撰、曲翰章译,见北京《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一期。

612、《外国古书目录》,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制,2002年版。此为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的汉籍文史类图书目录。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于1945年创立。据该馆《外国古书目录》,所藏中国本古籍为1930种。其中经部261种、史部769种、子部652种、集部248种。四部之中,史、子二部的数且占70%以上。就版本形式而言,所藏中国本以木版本为主,共有1328种。其次是新活字本217种、石印本137种、影印本115种。此外,尚有少数写本、木活字本等。就出版年代而言.清刊本(尤其是光绪刊本)与民国刊本较多,明刊本也为数不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中国本古籍中,有许多藏书印,其中有朝鲜时代名臣和学者4O人,如阴维、金命喜、李锡卿等。这些藏书印在我们查考该馆所藏中国本古籍如何流人朝鲜时可提供一个线索。1970至1976年间.该馆还出版了《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解题》4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汉籍。但是,4册所收录的只是全部馆藏古籍的一部分,故该馆计划于2003至2008年间再出版其它古籍的善本解题,第5册于2003年12月出版。

613、《奎章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此为收藏的汉籍文史类图书目录。奎章阁原为收藏历代皇家文献之所。据该目录,收藏中国古籍共有7530种87963册。奎章阁所藏,不乏很有价值的中国古籍,如《夹注名贤十抄诗》,此书是高丽时期韩国人所编的一部唐诗选集,共收作品300首。其中未见于《全唐诗》者达183首之多。此书不仅有功于辑佚,且能使学者了解唐人文集流传和散佚情形,以及中国和高丽文化交流的状况。又如《型世言》11册,四十五回正文,乃海内外孤本。奎章阁已于1997年完成所藏图书目录的电子数据库,可检索所藏17.5万余种资料的目录、部分书籍的解题以及韩国学参考资料等。网站(httP://kuujanggak.cn`snu.ac.kr)。

614、《藏书阁图书中国本总目录》、《藏书阁图书中国本综合目录》,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分别于1972、1982年编印,后者是前书的补正。此为藏书阁收藏的汉籍文史类图书目录。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于1978年成立,当时称为“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2005年2月改今名。藏书阁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图书馆,为韩国东亚学术资料中心。据《藏书阁图书中国版总目录》,藏书阁共收录1200种25839册中国本古籍,主要是元明清刊本。所藏汉籍有七种被指定为韩国宝物,包括在11世纪末依据宋板而刊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残本、高丽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高丽后期刊《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残本、高丽末刊《大佛顶陀罗尼》等。此外,有关皇室的资料、绘画相关资料、拓本以及从文化财管理局递藏的古文书,藏书阁都收藏丰富。藏书阁电子图书馆的网站(http://www.aks.ac.kr/aks.ac.kr),内容包含藏书阁简介、所藏资料现况、组织介绍、相关规定、全文数据库等内容。

615、《古书目录·第一辑》(1979)、《第二辑》(1981)、《第三辑》(2002),成均馆大学校东亚学术院尊经阁编。此为东亚学术院尊经阁收藏的汉籍文史类图书目录。成均馆于朝鲜太宗七年(1398)由皇室设立,为当时的最高国家教育机构,至19世纪末期发展成一所现代大学。而尊经阁则于朝鲜成宗六年(1475)在成均馆设置,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图书馆。2000年,该校成立东亚学术院,其专门资料情报中心合并了大学中央图书馆古书室和大东文化研究院资料室的藏书,仍以尊经阁命名。尊经阁藏书如今已达到25万余册,其中古籍资料大约有7万册,主要是汉籍,其中不乏珍本秘籍,如朝鲜刊本(五臣注文选》,与我国李善注本及六臣注本有很大不同。尊经阁网站http://www.eagt.skku.ac.kr可搜寻尊经阁所藏图书l万余条的目录及41万余叶的一般古书与古文书的原文资料。

616、《汉籍目录综合索引》,高丽大学校图书馆编印。该图书馆自1966年开始,陆续出版了高丽大学校图书馆藏书目录《石州文库目录》、《庵文库汉籍目录》、《景和堂文库目录》、《华山文库汉籍录》、《晚松文库目录》、《贵重图书目录》、《公亮文库录》、《痴庵文库汉籍目录》、《汉籍目录(旧藏)》、《汉籍录综合索引》等。《汉籍目录综合索引》为高丽大学校藏书录第19辑。为上述目录的综合索引。至2003年3月,高丽大学校图书馆所藏汉籍共有98978册,其中贵重书籍有5268册。其中有三种中国古籍被韩国政府列为国宝与宝物,为:(I〕《龙龛手镜》,辽·释行均撰。残本l册,存卷第至四。高丽罗州牧刊本。《龙龛手镜》国所存最早版本为南宋浙刊本,现藏中国台湾地区。但此本并非辽本的原貌,惟高丽刊本可窥见辽版面貌.而且在勘质量方面优于南宋浙刊本;(2)《洪武正韵译训》,〔明〕宋濂等奉救撰,朝鲜世宗命译训,朝鲜端宗三年(1455)活字本。此书乃成三问、申淑舟等于鲜世宗廿七年(1445)奉救撰,以韩文来音解《洪武正韵》。就当时汉字音的研究而言,此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中庸朱子或问》,[元」倪士毅辑释、朱平仲校,1册。高丽恭憨王20年(1371)晋州牧刊本。此本为覆元本,从中可窥见元刊本的特色。

该图书馆网站为:httP://163.152.81.89/arbook

617、《韩国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所藏中文善本书目》(上、下)、《延世大学校中央图书馆古书目录·第一集》、《延世大学校中央图书馆古书目录·第二集》。此为延世大学校中央图书馆收藏了的汉籍目录。《韩国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所藏中文善本书目》为延世大学校许璧教授编撰,1986年编印。收录古籍422种,但并不完备。后两种为延世大学中央图书馆分别于1977和1987编印,后者是前书的订补。延世大学校为韩国著名的私立大学,其中央图书馆所藏汉籍达到8763种65400册。其中不乏各种古活字本、珍本以及贵重写本,其中许多本及档案等贵重资料,往往为其它重要图书馆所无。据《延世大学校中央图书馆书目录》第二集,所收录贵重古籍共949种。该馆所藏汉籍以朝鲜本为最多,如甲寅字金属活字本(1440年刊印)《唐柳先生集》(残)、明正统戊辰(1448)年端阳伊府刊本《释迩如来十地修行记》、1455年间甲寅字金属活字本《洪武正韵》、1516年丙子字本《文苑英华》、嘉靖甲寅(1554)清州牧刊本《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隆庆二年(1568)平安道顺安法兴寺刊本《景德传灯录》等,皆为朝鲜善本。然中国本方面,也有如亲笔手写本《翁方纲书帖》。若欲查询该馆的历史沿革、所藏资料现况等资料,可浏览该馆网站httP:library.yonsei.ac.kr。

618、《藏书目录(汉古籍篇)》、《藏书目录(续编·汉古书篇)》(1980)、《味山文库古书目录》、《岭南大学校图书馆所藏古书目录·南斋文库第一辑》、《岭南大学校图书馆所藏古文书目录·南斋文库第二辑》,岭南大学校图书馆分别于1973、1980、2000、2002、2003编印,皆为岭南大学校图书馆所藏古籍目录,其中大多为汉籍。岭南大学校是位于韩国中部重镇大邱市的一所著名私立学府。该馆所藏“一般汉籍”共有25000册,其中中国本古籍的数量甚少,而清代以前刊本尤少,但亦有宋本、元本、明本等善本,如明刊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每卷首有明神宗宝印,可见此本为明神宗的御藏本;明刊本《论语》,其中有“徽王之宝”,可见此本曾是明徽王的藏本。岭南大学图书馆的网站(http://slima.yu.ac.kr/slimaDL)检索该图书馆所藏古书的内容。

619、《古书目录》,韩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目录,韩国国会图书馆1983编印。韩国国会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目前藏书量已达150万卷。《古书目录》,共收录4175种19569册:古书2134种12989册。其中古籍影印本299种902册、影写本234种905册。网站(httP://kuksa.nhcc.go.kr)可检索相关内容。

620、《越南所存汉文经学古籍》王小盾、王福利编,见《经学研究论丛》,台北·学生书局1999年版。

621、《越南文献》李文雄编撰,西贡·堤岸新华书局1972年版。

622、《安南书录》,冯承钧撰,北平图书馆馆刊6卷1号1932·1、2

623、《安南书目提要》,张秀民撰,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1期

624、《河内佛国极东学院所藏喃字及び安南版汉籍书目》,(日)山本达郎撰,史学16卷4号1938·12。

625、《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安南本目录》,(日)山本达郎撰,日本·东洋学报36卷1号1953·6

626、《越南社会科学院所藏汉喃本目录》,(日)川本邦卫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纪要2号,1971

627、《巴黎国民图书馆新收安南本目录》,(日)藤原利一郎,史窗32期,1974·3

628、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善本书录》,王重民编,袁同礼重校,台北1972。所收之书均详细著录书名、卷数、行款、板框,著者、编校者、刻印者的姓名、字号和籍贯,刻工姓名、刻书地点、收藏家的印章及校语,序跋作者姓名及写作年月,重要序跋或记全文或摘录

629、《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总目提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此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国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的提要。哈佛燕京国书馆“善本汇刊”汇集了67种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稀见中国古籍,共37册。其中宋代珍本3种,元代2种,明代62种。涉及经传、音韵、宗谱、方志、兵法、中医、文学、佛教、戏曲等,隶属经史子集四部。该提要介绍每种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源流等。

630、《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屈万里撰,见台北艺文图书公司版1975年版《屈万里全集》。

631、《读史方舆纪要索引支那历代地名要览》,日本·青山定男编,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3年出版,为检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工具书。此书于每一地名下注明原书卷数及所隶府州县,并说明现今方位所在,名为索引,实兼辞典性质。然青山此书以《纪要》的范围为范围,以《纪要》的解说为解说,遗漏和舛误实多。

632、《唐代的散文作家》,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1954年出版。该书是《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全部作家的姓名索引,作品系于作者之后。此后,该所还出版有《唐代的散文作品》、《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等书,均可供查找唐代诗文之用。

633、《辽金元人传记索引》日本梅原郁、衣川强编著,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年版。该索引是查宋代人物工具书。作者从一三二种宋代文集中收录三千二百人的传记资料(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按笔划顺序编成。可与燕京大学引得处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参读。

634、《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日本梅原郁编,京都同朋会1978年版,该索引是查宋代人物工具书。

635、《辽史索引》,日本若城久治郎编,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该索引是查辽代人物工具书。

636、《金史语汇集成》,日本小野川秀美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0年版,该索引是查金代人物工具书。

637、《元史语汇集成》,日本田村实造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部1961年版,该索引是查元代人物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