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京杂记》
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历代重要版本有:1.明万历陕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关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称“孔天胤本”;4.汲古阁抄本。六卷;5.明黑格抄本。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库全书》本,六卷;8.《四部丛刊》本,六卷;9.《津逮秘书》本,有毛晋序;10.《抱经堂丛书》本,二卷。
今有:《西京杂记》罗根泽注(以孔天胤本为底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西京杂记》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1985年版;《西京杂记》向新阳、刘克任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1991年版;《西京杂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长安史记专刊本,2006年版;《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京杂记》,重庆出版社,古今逸史精编本,2000年版;《新译西京杂记》,曹海东注,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2、《博物志》
西晋博物类笔记,张华著。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今河北省固安县)。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父亲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张华幼年丧父,亲自牧羊。家贫勤学,“学业优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曹魏末期,因愤世嫉俗而作《鹪鹩赋》,阮籍称其有“王佐之才”,由是声名始著。后经范阳太守鲜于嗣推荐,任太常博士,又迁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等职。西晋取代曹魏后,又迁黄门侍郎,吴平,封广武县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晋惠帝时八王之乱中,遭赵王司马伦杀害,夷三族。死后家无余资。
《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据晋王嘉《拾遗记》称,张华“好观秘异图纬之书,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所以写成了这部广罗各种奇闻怪异的著作。《博物志》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是《山海经》后,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类书籍。
张华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博物志》也极富文学色彩:如“八月槎,描绘有人八月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宫景象的神话,充满了美妙的神思遐想;“蜀南多山,弥猴盗妇人”写弥猴以长绳引盗大道上漂亮的女子作妻子,产子还送女家食养,故事亦写得完整生动有趣。这是猿类故事的原型,后来唐传奇中的《补江总白猿传》,《剪灯新话》中的《申阳洞记》等均承此衍传下来。卷十中“千日酒”的故事很有韵味,刘玄石饮千日酒醉死,埋葬三年后始醒,亦充满荒诞的想象。
《博物志》所记山川地理深受《山海经》的影响。如前三卷所记为山川物产,外国、异人、异俗、异产、异兽、异鸟、异虫、异鱼等,性质大略相当于《山海经》的缩写,内容部分采自古籍,又杂以新的传闻。其中既有五岳,又叙“海外各国”,称五岳为“华、岱、恒、衡、嵩”。张华还精通方术,《博物志》除记有神人、神宫、神像、不死树外,还讲到了方士的活动,宣扬服食导引之法。该书虽没有被收人《道藏》,但历来被道教所重视,其中神仙资料常常为道教研究者所引用。
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明代游潜的《博物志补》均可视为张华的续书。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博物志》原书已佚,今本《博物志》乃后人搜辑而成。此书有两种版本系统: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稗海》等丛书中,于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种是黄丕烈刊《土礼居丛书》本,亦作十卷,不分目,次第也和通行本协调,据黄氏说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氏刻本,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内容与前二书完全相同
今有:《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博物志新译》祝鸿杰译注,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古今注》
西晋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卷,,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时官至太傅。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八个分类略知大概。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如舆服类对“銮铃”解说颇为具体,可与《礼记·曲礼》的“行前朱雀尔后玄武“的注疏参照。又如“都邑”类的“杨沟”条:“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又曰羊沟,谓羊喜触墙垣,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这两种解释,常为后人引用,《辞海》、《词源》中关于“杨沟”解释即采用此说。唐宋的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册府元龟》《玉海》,皆从《古今注》中采集材料。但《古今注》中也有某些解释不尽合理,带有一定随意性。
《古今注》今传宋刻本为三卷。据宋人李焘的跋语和《旧唐书·经籍志》,今有四卷本和五卷本,以宋嘉定本为最佳。存世较早的版本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吴琯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皆为明代丛书本,单行本有芝秀堂刻本,今《四部丛刊》本即据芝秀堂刻本影印。另有《顾氏文房小说》影印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据《四部丛刊》本即芝秀堂刻本影印;《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封氏闻见记·资暇集·刊误·苏氏演义·兼明书》,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荆楚岁时记》
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笔记,一卷,梁代宗懔撰。
宗懔(约501~565),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八世祖宗承迁居江陵,到宗懔这一代已经200多年了,故以楚人自居。其余行迹、生卒皆不详。
《荆楚岁时记》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全书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荆楚岁时记》既是对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及其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如其中“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并自注云:“按:宗测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宗测是宗承之后第五代孙,为宗懔曾祖父辈。无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传的轶事,并被历代沿袭承用。由宗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又将艾人附会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
《荆楚岁时记》成书以后,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在宗懔之后不久,隋代杜公瞻就为宗懔书作注。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有意识地南北风俗进行比较,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此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原本只是荆楚地区地方性的节俗,正是通过《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进而成为流行全国的岁时节日.《荆楚岁时记》中的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对民间文学、传统文艺有着较广泛的影响。传统戏剧、说唱文学常引用或改编其中的典故。比如,戏曲剧目《天河配》(别名《牛郎织女》、《七月七》、《七夕巧配》)即取材于《荆楚岁时记》,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有很多工艺美术作品等也取材于此书的人物和故事。荆楚地区的岁时文化也就对中国岁时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荆楚岁时记》一书亦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一般认为,早在奈良时代初期,《荆楚岁时记》就已传到日本。在成书于宇多天皇的宽平三年(891年)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就载有“《荆楚岁时记》一卷”。稍后成书的惟宗公方《本朝月令》一书中,曾多处引到《荆楚岁时记》,如“五月五日节会事”条,就引有五彩丝系臂为长命缕等习俗。《本朝月令》一书是日本学者记载当时岁时习俗的专门著作,其之所以引用《荆楚岁时记》,是用以说明当时岁时习俗的源流,说明日本正是以《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习俗的典范来学习仿效。实际上,《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许多岁时习俗都在日本流传。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门前系苇索立松柏枝驱邪,现在日本正月挂在门上的“门松”与“注连绳”据说就是由其演变而来。《荆楚岁时记》所载元日饮屠苏酒俗,自平安时代流行于日本宫廷,后扩散到民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韩国,端午节像《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那样,挂艾蒿、吃粽子、赛龙舟,他们把宗懔的家乡视作中国岁时文化的故乡,上世纪90年代,曾特意派人到中国湖北江陵来考察端午习俗。在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时期,还都出现过仿效《荆楚岁时记》体例撰写的岁时著作,如《日本岁时记》、《东国岁时记》,并引述《荆楚岁时记》来说明本国一些岁时习俗与中国岁时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荆楚岁时记》通行本有明刻“广汉魏丛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宝颜堂秘籍》本、四库文津阁本等十余种版本。
今有:《荆楚岁时记》,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1991年版;《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1986年版:《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荆楚岁时记研究》,萧放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洛阳伽蓝记》
北魏时代记载洛阳寺庙盛衰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北魏杨衒之著。杨衒之,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曾任期城郡太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其余不详。“伽蓝”是梵语寺庙的音译。刘宋永嘉之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治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也迁到了邺。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因公务冲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忘、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依次写城内和城之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其中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以史家的态度、文学的手法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推崇。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
今有:《洛阳伽蓝记校注》,范详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洛阳伽蓝记》,刘卫东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洛阳伽蓝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82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香港,中华书局,1976年;《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台北,华正书局1970年版;《重刊洛阳伽蓝记》,徐高阮校注,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版;《洛阳伽蓝记钩沈》,唐晏校注,台北,广文书局1981年版。
6、《颜氏家训》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七卷,北朝颜之推撰。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直斋书录题解》)。
《颜氏家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语,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文章》篇,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
《颜氏家训》在唐代即有钞本流传,宋代有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山氏补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卢文弨抱经堂校定本,董正功续家训本,罗春本,傅太平本,、颜嗣慎本,程荣汉魏丛书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何允中汉魏丛书本,朱轼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本,黄叔琳颜氏家训节钞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屏山聂氏汗青簃刊本。
今有: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颜氏家训》余正平梁明译注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颜氏家训》四部备要本,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颜氏家训》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颜氏家训》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7、《朝野佥载》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笔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书局2004年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8、《封氏闻见记》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至德後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大历十年随其子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田悦。建中三年(782)田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封演除《封氏闻见记》外,另有《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皆佚。
《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遗事轶闻。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实”、“源委详明”。
《封氏闻见记》的版本《雅雨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版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并补佚文,较为精善。2005年再版。
9、《唐国史补》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李肇著。李肇,约唐宪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据《国史补》卷首作者自序,本书成于穆宗朝,作者时为尚书左司郎中,系续刘餗《传记》(即《隋唐嘉话》)而作,连卷数也同于刘书,不过比刘书少讲些怪异,多讲些史实习俗。除《国史补》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传于世。
《国史补》共记事308条,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条,下卷102条,所记均是宣宗开元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轶事琐闻。每条全用五个字标题,如“李白脱靴事”、“张旭得笔法”、“王摩诘辨画”等。上、中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卷则杂记各类典故制度。所记大致有:(1)唐代官场中的一些制度和习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还有官场中的称谓,使职的设立及名目。(2)科举制度方面的典故、轶闻,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轶闻,如韩愈登华山、李白脱靴等,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4)社会风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流俗重碑志,以重价求文,以及达官争娶士族女等。(5)各地产物,如酒、茶、纸的名品和产地。(6)流行的游戏,如长行、双陆、弹棋、围棋、博戏等。(7)工商业情况,如长安药商宋清、扬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广州的外国船等。作者在序中说他编这部书不谈鬼神、报应、梦卜等等,而要“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不过书中仍有少量像“淮水无支祁”、“乌鬼报王稹”等谈怪异、言报应的故事,但大多数皆为唐代人物传说、典故风俗等种种记载,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怀素笔冢”还被后人引为典故;李勉开脱的囚犯反以怨报德的故事也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国史补》的传世单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丛书本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得月簃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一卷节本有《唐宋丛书》、《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学津讨原》本标点排印,收入”中国文学参考小丛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本重印。
10、《苏氏演义》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苏鹗撰。苏鹗,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阳川上,约唐昭宗大顺初(890)前后在世。光启中,(公元八八六年)登进士第。其余均不详。著有演义二卷,杜阳杂编三卷传于世。
《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辩证謬讹的笔记。原书十卷,今仅存二卷,系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由于《永乐大典》误将崔豹《古今注》部分内容刻入《苏氏演义》之中,所以今本《苏氏演义》有些条目与《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叙使臣所持之“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极为详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为参考。另外,像阐释“狼狈”、“滑稽”、“喽啰”、“龙钟”等,也都言之成理,为后代字书所引用。叙述《玉台新咏》所载的曹植代刘勋妻王氏所作的诗中“千里不泻井,况及昔所奉”两句,也较李匡乂《资暇集》所叙为详。
《苏氏演义》的通行本有《艺海珠尘》本和《函海》本,以《艺海珠尘》为好。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编本。
11、《资暇集》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 ,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12、《大唐新语》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失载。(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唐诗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评语,也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今有:《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版。该本以《稗海》本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对校,末附佚文及有关序跋;《大唐新语译注》何正平、王德明等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3、《因话录》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赵璘著。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因话录》共6卷,分为5部,所记皆唐代事。以音乐“宫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徵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闻杂事。在唐人笔记中,《因话录》涉及的方面较广。如卷五谈御史台故实,极为详细,又叙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称号,均可以印证《唐书》中有关官制的记载。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讲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参考。该书文字比较浅近通俗,也是一大特点。但其中也有失实之处,如卷一记刘禹锡除播州刺史一条,其细节就与当时事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摘。
《因话录》通行本有《唐宋丛书本》,仅一卷,不全;《稗乘》本,三卷;《稗海》本六卷(与《稗乘》三卷本同),《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教坊记》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5、《北里志》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孙棨撰。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当时宰相卢杞。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有或佣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朴备至。皆冒假母姓,呼以女弟女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诸母亦无夫,其未甚衰者,悉为诸邸将辈主之。或私蓄侍寝者,亦不以夫礼待。比见东洛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筋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北里诸妓以出里艰难,每南街保唐寺有讲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牵率听焉。皆纳其假母一缗,然后能出于里。其于他处,必因人而游,或约人与同行,则为下婢,而纳资于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极多,益有期于诸妓也”。
16、《酉阳杂俎》
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20卷,续集10卷。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杂俎”。《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写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这是正史所不存的。又如,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堪称神来之笔。还有象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後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
《酉阳杂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今有:《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酉阳杂俎》杜聪校注,齐鲁书社2007年版。
17、《中华古今注》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后唐马缟撰。马缟,字号、里籍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中华古今注》前题“国子监太学博士马缟集”,当是他早年国子监太学博士任上所作。
《中华古今注》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书部分内容重复。作者辨别一些名物可供后人参考,如帝王专用的“华盖”和将帅“曲盖”的来源和区别:“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舆用,谓曰<车卑>輗盖,有军号者赐其一焉”;“雉尾扇、“鄣扇”和“五明扇”的来源与用途区别:“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鄣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此书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丛书集成初编》、《古今逸史》诸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中华古今注》,李成甲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本。
18、《兼明书》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五卷,丘光庭撰。丘光庭,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人。其生活年代在史籍中并无记载,后人编纂的书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种说法,《罗隐集》有赠光庭诗,则当巳入五代(907—960)。曾官太学博士。今存诗七首,有《兼明书》、《唐教论》、《补新宫》、《补茅鸱》等。
《兼明书》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记载,今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前三卷论述经史诸书,对《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论语》、《小孝经》、《尔雅》、《史记》、《白虎通》中的文字、训诂、传说、故实以及风俗、名物等都有所考辩。卷四专驳五臣的《文选注》,卷五为杂说。每条先列旧说,后陈急件,以“明曰”标出。尽管有些见解,不免标新立异,武断无征,如据《山海经》凤凰之文,管子《韩诗外传》封禅之记,谓作字不始於仓颉,不知百氏杂说,不足为据。《论语》请车为椁一条,谓毁车为椁、非卖车市椁,不知一车之材,毁之岂能为椁,殊不近事理。但精辟之论尚多,如“论《史记》误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名,毛苌误以垤为螘冢,孔安国误解菁茅,颜师古误以鸤鸠为白鷢,孔颖达误以鸱鸮为巧妇,又误以占书为龟策同衅,公羊穀梁误以荆人为贬词,杜预误以文马,为画马赵匡误以诸侯无两观,郭璞误以窃脂为盗肉,应劭误以邱氏为出左邱明,皆引据辨驳,具有条理。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兼明书》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真意堂三种》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璜川吴氏,清嘉庆16年刻本等;今有:《兼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兼明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1998年版;《兼明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版。
19、《北梦琐言》
五代历史轶事笔记,北宋孙光宪撰。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人。仕南平国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0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孙光宪善词,蜀人编辑《花间集》,收录了他的六十余首词。十国词人,除西蜀与南唐外,其他只有荆南孙光宪一人而已。今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另著有《荆台集》、《橘斋集》、《玩笔佣集》、《巩湖编玩》、《北梦琐言》、《蚕书》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北梦琐言》共二十卷,记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许多掌故贺轶闻。其自序云:“唐自广明乱离,秘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比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于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纂得事成三十卷”。本书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北梦琐言》有尔雨堂丛书本。今有:《北梦琐言》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2002年再版;《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北梦琐言林艾园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北梦琐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0、《南部新书》
北宋历史轶事笔记,十卷,北宋钱易撰,钱易字希白,生卒年未详,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为吴越王钱倧子。钱俶归宋,钱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钱易与兄钱昆不被录用,遂发愤读书,立志科举入仕。17岁举进士,但因在殿试时,三道题不到半天答完,而被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而钱易却由此闻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真宗咸平二年(999),复举进士,他自觉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将他列为第二。钱易不平,上书朝廷,对本朝科举多有讥讽。宋真宗阅后不快,又将他降为第三名。次年为光禄寺丞、通判蕲州。他为官能体察民情,对官吏滥用酷刑深恶痛绝,奏请废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奖。景德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赴泰山封禅,钱易进献《殊祥录》一书,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后曾受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又为知制诰,天圣三年(1025)为翰林学士,不久去世。钱易才学赡敏过人,才思敏捷。佛学功底深厚,又善行、草书,兼擅山水,乾兴元年(一○二二)尝作《清介图》。主要著作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130卷。其中现存仅《南部新书》,事迹收录于《宋史本传》、《宋史·钱惟演传》。
《南部新书》乃钱易于真宗大中详符间知开封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作十卷为是”共800余条,为笔记体著作,未经编次,杂乱无章,但所载“朝野掌故”、“遗闻轶事”等有关唐初以来职官置废、政制变迁、官场仪式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今有:《南部新书》,黄寿成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02年再版;《南部新书》宫晓滨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南部新书》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1、《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22、《唐语林》
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谠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
《唐语林》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中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不足的是,卷首虽附采录书目,但所采各条未注明出处。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今有:《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语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23、《归田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欧阳修撰。欧阳修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欧阳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多记当代朝廷轶事,兼录士大夫诙谐之言。其自序云:“《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帷箔,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书中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条,含意深刻。卷一记仁宗朝屡改年号的原因,卷二记大宴时枢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补史阙。《归田录》与司马光《涑水记闻》中有的记载雷同但情节有出入,这可能是当时传闻本身就有出入。
《归田录》对后人影响颇大,朝请郎庐江朱定国仿此著《归田后录》十卷,清代梁章鉅作《归田琐记》八卷。
《归田后录》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2006年再版;《归田录》,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归田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4、《涑水记闻》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简介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资治通鉴”。
《涑水记闻》通行本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从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据说司马光打算杂采实录、国史、异闻,编撰《资治通鉴后纪。这部《涑水记闻》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以此作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书中各条大都注明何人所说,采自它书者,亦标出处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详述本末,颇近史体。如卷一载太祖用赵普之谋,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记太祖死后,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继隆竟召太宗赵匡义嗣位;卷二记太祖长子魏王赵德昭在从太宗征幽州时,因遭太宗斥责而畏罪自杀,全是宋初宫廷轶闻,可看出当时的宫廷矛盾。其他记载,与”正史“传闻不同者,也足资参考。
《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涑水记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版;《涑水记闻》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5、《梦溪笔谈》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版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仅二十六卷本经宋元明清刊刻,流传下来。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现存最古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书在元代曾藏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得之,赠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周恩来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
通行的《梦溪笔谈》正、补、续三编本首出《稗海》。今有:《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6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版;《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6、《困学纪闻》
北宋考据辩证类读书笔记,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南宋末年政治家、经史学家和文字学家。其父是楼昉学生,曾任温州知州。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十九日王应麟出生于鄞县,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21岁在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学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宝祐四年考上博学宏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当时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主政,时蒙古入侵,他曾上书论边防和批判当时政治。宋亡后(1276年)他在家乡隐居讲述经史二十年。宋亡后不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卒。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除《困学纪闻》外,还有《汉艺文志考证》、《汉制考》、《玉海》、《集解周书王会篇》、《词学指南》等二十余种著作,约六百多卷。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另有人说他亦是《三字经》、《百家姓》之作者,但并无足够证据。
《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20卷,大约成于入元以后,集合作者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其中讲经书8卷,谈天道、地理、诸子的2卷,考订史事的6卷,评论诗文的3卷,杂识1卷。其中,考订史事的最为精审,如引《左传·隐公九年》“平地一尺为大雪”驳斥《文选·雪赋》吕向注所云桓公时大雪地广一丈之说没有根据;引《左传·僖公十五年》孔颖达疏,驳司马迁《晋世家》中谓申生母是齐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女弟之不符事实,皆前人之未及。作者一生博洽多闻,有宋一代诸儒罕与其伦比,学术渊源虽亦出自朱熹,但对朱子之舛误却敢于辨证,并不为师门所讳,坚持门户之见。如《论语注》“不舍昼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谓《大戴礼》为郑康成注之类,皆考辨是非,不阿附朱子观点。
《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后世儒者均深以为重。《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俱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清人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七人为其作笺注,世称“七笺本”,后翁元圻更为作详注,称《翁注困学纪闻》。翁元圻在书序中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沈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则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一家,而实集谣儒之大成”。
《困学纪闻》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间祁门马氏刊阎笺本,桐乡汪氏刊何笺本,金氏刊七笺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困学纪闻》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四部备要”本;《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困学纪闻》(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东坡志林》有关苏轼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的笔记,以议论为多。为后人所编辑,多采自苏轼的杂帖与零星杂记。苏轼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东坡全集”。
《东坡志林》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另据黄庭坚《豫章集》中《跋东坡叙英皇事帖》,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东坡志林》所载为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个人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内容广泛,无所不谈,以议论之语为多。可据此了解苏轼的见解和风趣,见于《苏东坡文集》的《武王论》、《平王论》、《范增论》等皆全文载入。
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较通行的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著录。
《仇池笔记》亦为读书笔记及所见所闻之记录,是《东坡志林》姊妹篇,体裁、宗旨皆相同。《四库全书总目》疑其书为“好事者集其杂帖为之,未必出轼之手著。如下卷杜甫诗一条云:杜甫诗固无敌,然自致远以下句甚村陋也。绝不标其本题,又不举其全句,其为偶阅杜诗,批于致远终恐泥句上之语,显然无疑。他可以类推矣。又如蒸肠诗一条,记醉僧事;及解杜鹃诗一条,解杜鹃有无义,亦皆不类轼语。疑并有所附会窜入。”其实,其书与《东坡志林》手稿一样,皆为苏轼生前手录之文。后人于苏轼死后,争相搜录其文以刊行,因搜录其文者不同,故出现《东坡志林》卷数不一,又出现《仇池笔记》一书之状况。《仇池笔记》共一百三十八条,与《东坡志林》重复三十六条(一说三十七条)。所记内容亦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佛道修养等各个方面,以记身边琐事及诗文评述为主,足资治史者参考。此书不知何时刻板刊行,收入曾慥《类说》,明万历年间赵开美从《类说》中辑出,凡书中所记与《东坡志林》互见者,但存标题,下注“见志林”字样。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宋人小说》、《弢园丛书》作二卷,《唐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作一卷。
今有:《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以1911年商务印书馆印本(原本为赵开美刊本)为底本,参以他书,为较好的版本;《东坡志林》乔丽华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宋人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8、《师友谈记》
北宋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李廌撰。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六岁而孤,从叔父居,稍长以学问称乡里。神宗元丰年间以文谒苏轼,大受叹赏。元丰三年(1080)试礼部,苏轼典贡举,意在擢为高等,不意落第。后再应试失利,遂绝意功名,归耕颍川,定居于长社。徽宗建中靖国初苏轼卒,李廌走赴许汝间,相地卜兆,作文以祭之。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词文俱佳。文集宋代有《济南集》二十卷,至清初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八卷。另有《德隅斋画品》一卷、《师友谈记》一卷。
《师友谈记》记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晁说之、张耒等所谈,故名书《师友谈记》。书中称哲宗为今上,可知作于元祐中;书末记苏轼为兵部尚书及帅定州事,苏轼到定州不久即贬谪南迁,可见此书当成于元祐党人尽贬斥之后。书中所记,大都确实可靠,非小说琐录能比。如记苏轼中制举后,英宗欲使知制诰,宰相韩琦以为骤加擢用,适足累之,乃改授直史馆。又记元祐七年哲宗祀南郊,苏轼为卤簿使,皇后与大长公主,乘犊车争道,不避仪仗,苏轼奏劾之,此二事,《宋史·苏轼传》均采入。前一件事,是李廌听苏轼自述的。唯有数条语涉神怪,是其小疵。
《师友谈记》通行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百川学海》、《学津讨源》诸本,以《百川学海》较好。
今有:《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师友谈记》王久渊校注,中国物资出版社;《师友谈记》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29、《渑水燕谈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十卷,北宋王辟之撰。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属山东)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任任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绍圣二年(1095)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绍圣四年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隐居在家乡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并将一些听来的故事,整理成了《渑水燕谈录》十卷。
《渑水燕谈录》所记大都是从北宋开国(960)到哲宗绍圣年间(1094)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为后世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政治家、文学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东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诗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书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等篇记录了大量明君、贤臣的历史事迹,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卷有益”,滕子京与岳阳楼,以及王安石力主革新变法,司马光的德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大将军狄青、名臣寇准等人佚事,很有史料价值。诗文名家苏轼、欧阳修、尹洙、苏辙,柳永以及山水画家李成等人的诗文绘画轶闻趣事,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关于“三苏”并称最早也源于本书,是我们研究宋代文学史、书画史时不可不读的参考文献。书中的“官制”、“贡举”、“文儒”等部分,准确、翔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制、科举情况,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举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佐证;《卷八·事志》中有我国对“瓦当”的最早记载。书中语言简洁,叙事洗练,格调高雅,幽默诙谐。虽寥寥数语,但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对后世的笔记体小说创作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痕迹。如《卷十·谈谑》中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服公之辨也。”
《渑水燕谈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以《知不足斋》本为佳。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1997年再版;《渑水燕谈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归田录·渑水燕谈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渑水燕谈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0、《国老谈苑》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二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作《国老闲谈》,北宋王君玉撰。王君玉生平行状俱不详。旧题“夷门隐者”。
是编所纪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於当时士大夫颇有所毁誉,尤推重田锡而贬斥陶榖,其馀如冯拯诸人,俱不免於微词。有时虽抑扬过度,而大致犹据实可信。如范质不受赂遗,窦仪议令皇帝开封尹署敕,赵普请从征上党,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图书诸条,《宋史》皆采入本传中。他亦多叙述详赡,足与史文相参考。惟记太祖滁州清流关之战,谓临阵亲斩南唐骁将皇甫晖,乃误记。史实是皇甫晖兵败见擒,送寿州行在,周世宗尚赐以金带鞍马,因创甚不肯治而死,并非戮之阵前。又谓是时环滁僧寺皆鸣钟,遂为定制。其实滁人一日五时鸣钟,乃後人感晖之义,以资追荐,亦非为太祖助战而起,此则传闻之讹异,未可概从。另外说太宗向来喜用老成之人,寇准欲求速进,遂服地黄、芦菔以求白髪,亦恐未必。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水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国老谈苑》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1、《东斋记事》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六卷,北宋范镇撰。范镇(1007—1087),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所作赋中有“长啸却胡骑”句,晚年出使辽国,辽人目为长啸公。范镇坚决反对新法,且多次上疏,直斥王安石,因此被勒令致仕。卒,谥忠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还参与了《新唐书》、《仁宗实录》的编写工作,有《范蜀公集》留世,《宋史》有传。
《东斋记事》是范镇退休后著述的,时间大约在哲宗元丰年间。所居之地名东斋,故书名为《东斋记事》。内容大都是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有关时事见闻、交游语言与里俗传说。因为作者是四川人,故所记内容中蜀地偏多。其主旨在于通过所记述的朝政大事与掌故轶闻来歌颂北宋前期政治的清明,皇帝的英明,朝臣的贤能,民生的安康。《东斋记事》中有一些关于北宋典章制度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的绝好材料。如卷一“崇政殿”条记载通过这条记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皇帝的读书生活和帝师的地位,待遇比一般执政大臣还要优越。书中记载了很多蜀地的风土人情,是我们今天研究四川地方史的很好的材料。如卷四有如下记载:“初,蜀人虽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张公咏察其有闻于乡里者,得张及、李畋、张逵,屡召与语民间事,往往延入卧内,从容款曲,故公于民民情无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荐于朝,俱为员外郎,而蜀人自此多仕宦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人对于做官仕宦态度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乃在于张咏的推动。
《东斋记事》被禁毁的原因主要在于书中流露出的对王安石新法的不满。而《东斋记事》的好多内容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如卷一记述熙宁改元后产生“天变”:“治平三年春,有星孛出营室,历于虚危。术者占曰:‘营室卫分,濮水出主宋庙祭祀事;虚危齐分,上受命之国,主坟墓哭泣。’逾年而熙宁改元矣。天之告人,岂不昭昭然哉”!
由于《东斋记事》中记载了大量的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名人轶事、及蜀地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蜀地风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材料,因而受到了南宋以来的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南宋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三十七条是录自《东斋记事》。
《东斋记事》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水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东斋记事》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2、《明道杂志》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北宋张耒撰。 张耒(1054—1112),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善属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进士及第,历官至直龙图阁,知润州。哲宗亲政后因列为元祐党人,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徽宗起为太常,出知颍、汝,复坐党籍落职。任颍州知州时闻苏轼病故,为举哀行服,遂贬为房州别驾。史称其诗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著有《柯山集》、《明道杂志》。
该书一卷,或分为正续二卷,八十余则。内容多记当时杂事,亦颇有记诗、论诗之语。书中评杜、韩、柳诗称:“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子厚诗律尤精”;“退之以高文大笔,从来便忽略小巧,故律诗多不工”,于此可见其论诗之旨。另有述吴正宪、王中甫、王介、赵周翰诸家行事、诗风,殊多可采。书中语言活泼,颇多谐谑语,如记长安有安氏者,家藏唐明皇髑髅,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谨,因尔家富达,有数子得官,遂为盛族。后其家析居争髑髅,遂斧为数片,人分一片而云。余因谓之曰:“明皇生死为姓安人极恼。”合坐大笑。时秦学士观方为贾御史弹,不当授馆职,余戏秦曰:“千余年前贾生过秦,今复尔也。”闻者以为佳谑,而秦不欢。但亦有张皇鬼神的荒诞之言,如记采石中元水府祠的韩干画马一轴。祠前人说,顷年张唐公罢太平守,过祠下,见之不能舍,乃令画工模易取去,以模者纳庙中。及行,他舟皆发,独载画一舟,引之不动,其势自沉。张公大恐还旧,本舟乃安。吕与叔,长安人。
通行本有《学海类编》本。今有:《明道杂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明道杂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3、《过庭录》
记述北宋士大夫以及范仲淹等祖辈施政、家训等方面事迹的历史笔记,一卷,北宋范公偁撰,范公偁,范仲淹玄孙,生卒年不详,生平无考。
《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是书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故名《过庭录》。所记多切实有据,极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苏轼等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又记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背景: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因所记均不见诸家著录,又直接闻之于父,故史料价值颇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及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孔凡礼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002年版。
《孔氏谈苑》又名《谈苑》,四卷,旧题宋孔平仲撰。孔平仲,字义甫,清江(今属江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集贤校理,又曾官提点京西刑狱,帅鄜、延、环庆路。孔平仲一生在党争的漩涡中沉浮:哲宗绍圣年间,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平仓法,而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因他曾上书辩解,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东)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县东)。徽宗即位,才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后出任外官,提举永兴路刑狱,帅环庆等路。党论再起,又被罢官,不久去世。孔平仲与其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时号”三孔”。有《清江三孔集》40卷,其中平仲21卷。为人长史学,工文辞。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良史事证》等。据《宋史·艺文志》,平仲有《稗说》、《杂说》各一卷,而无此书。故学者多疑此书为后人取《稗说》、《杂说》再撷取他书增补而成。
《孔氏谈苑》记载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轶闻为主的史料笔记,同时间涉社会风俗和动植物知识,为宋代中较有名的一种。如写河豚之毒:“河豚瞑目切齿,其状可恶,治不中度多死。弃其肠与子,飞鸟不食,误食必死。登州濒海,人取其白肉为脯,先以海水净洗,换海水浸之,暴于日中,以重物压其上,须候四日乃去所压之物,傅之以盐,再暴乃成。如不及四日,则肉犹活也。太守李大夫尝以三日去所压之物,俄顷,肉自盆中跃出,乃知瀹之不熟,真能杀人也”。颇富夸张传奇色彩。语言也很幽默生动,如:“有人问秀州崇德县民:‘长官清否?’答曰:‘浆水色。’言不清不浊也”。
《续世说》十二卷。此书依《世说新语》的体例,选取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事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八门,分录成书。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内容多选自李延寿《南北史》、刘昫《旧唐书》与薛居正之《旧五代史》,亦兼取前代笔记小说。作者选材注重文学性与故事性,全书内容多能表现人物性格与官场险恶,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孔氏谈苑》《续世说》现存主要版本有:《宝颜堂秘岌》本、《四库全书》本、《艺海珠尘》本(该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等。
今有:《孔氏谈苑》《续世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9年初版,1960年重印;《续世说》吴平译注,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5、《墨客挥犀》
宋代辑录轶事、诗话、文评较为著名的文史笔记,十卷,续十卷,北宋彭乘撰。北宋有两个彭乘:一为华阳人,真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宋史》有传。《墨客挥犀》作者则是筠州高安人,史不载其仕履,故生平事迹不详。约宋哲宗元祐初前后(1086)在世。书中称尝为中书检正,又称宋仁宗至和中(1055)赴任邕州,而不言其为何官,又自称尝至儋耳。从书中的大都推重苏、黄来看,疑亦蜀党中人。能诗,与黄庭坚相唱答。著有墨客挥犀十卷。
《墨客挥犀》宋代遗闻轶事,以及诗话文评,多信实可靠。如陈莹中言后苑牧豭豚、潘大临作“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彭渊材游兴国寺诸条,惠洪的《冷斋夜话》亦载之,皆全同其文,不易一字。惠洪和尚本高安彭氏子,与彭乘同族同时,大概不会如此明显抄袭的,说明俱是当时事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征引颇为详洽,存之亦颇资参考焉”。但像魏舒诣野店、张华博物、傅融有三子诸条,皆全录《晋书》、《北魏书》原文,别无考证,亦不相类。疑原本残阙,后人又有所窜入。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墨客挥犀》十卷,续十卷,称不知撰人名氏。今本为商濬刻入《稗海》者,卷首直题彭乘,但有十卷,无续集。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1986年版;《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36、《学林》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37、《东轩笔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北宋魏泰撰。魏泰,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卷六所记曾布与王安石关系,说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后,与王仍有交情,并未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书中对贪污贿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的现象时有揭露。卷十还记载了宋仁宗打击报复、庇护皇亲的事实,在历史笔记中相当少见。此书所记亦有一些失实之处,《旧闻证误》、《容斋随笔》等书均有驳正。总的来说,在宋人笔记中,《东轩笔录》还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此书达三十六条,在二百二十五种引书中,居第五位。
今有:《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东轩笔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东轩笔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8、《萍洲可谈》
北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情况的笔记,3卷朱彧撰。朱彧,生卒年不详。其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至崇宁元年(1102)时居官广州。朱彧根据其父见闻,于徽宗宣和元年(1102)撰成此书,共3卷。该书记载的宋代朝廷制度、风俗民情、特别是海外交通与来华穆斯林的经商与生活等情况,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关于宋代广州蕃坊及来华穆斯林商贾情况,书中云:“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1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或云其先波巡尝事瞿昙氏,受戒勿食猪肉,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关于宋代来华穆斯林与中国妇女通婚情况,书中云:“元祐间广州蕃坊刘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刘死,宗女无子,其家争分财产,遣人挝登闻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关于宋代海外贸易及市舶管理情况,记有舶船到港后“编栏”(即派兵监视)、“抽解”(即征税)、“呈样”(抽查货物质量)、“禁榷及博买”(即政府收购专卖货物及确定商人自由出卖)情况,舶船来去季节时间、舶船大小及互贸货物情况,海舶使用指南针情况等。其书的倾向是曲意维护王安石新政中的舒亶、吕惠卿等小人,攻击元祐党人苏轼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批评并解释其原因:“彧之父朱服虽坐与苏轼交游贬官,然实非元祐之党。尝有隙於苏辙,而比附於舒亶、吕惠卿。故彧作是书,於二苏颇有微词,而於亶与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甚至元祐垂帘,有政由帷箔之语。盖欲回护其父,不得不回护其父党;既回护其父党,遂不得不尊绍圣之政,而薄元祐之人。与蔡绦《铁围山丛谈》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但也肯定其价值:“然自此数条以外,所记土俗民风,朝章国典,皆颇足以资考证。即轶闻琐事,亦往往有裨劝戒。较他小说之侈神怪,肆诙嘲,徒供谈噱之用者,犹有取焉”。
《文献通考》著录三卷,但现存的左圭《百川学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岌》本今仅一卷,五十馀条。
今有:《后山谈丛·萍洲可谈》,李偉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萍洲可談》李偉國点校,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该书是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校以《百川学海》和《四库全书》系统之各种版本。又检中华书局所印《永乐大典》残本及《宋会要辑稿》等书,得佚文三条,录出附于卷末)。研究论文:郑宇之硕士论文《朱彧及其笔记〈萍洲可谈〉研究》。
39、《孙公谈圃》
记录北宋孙升所述人物轶事、品评人物的笔记,刘延世撰。刘延世字君孚,高邮人。孙升在元祐中官中书舍人,哲宗绍圣四年因属元祐党人而贬谪汀州,两年后死于任上。刘延世的父亲时为时长汀县令,得从孙升游,将孙升所述的北宋朝人物轶事以及对此的品评记录下来成为此书。宋临江刘延世录所闻于孙升之语也。刘延世在书序中曾交代成书的经过和动机:“绍圣之改元也,凡仕于元祐而贵显者,例皆窜贬湖南,岭表相望而错趾,惟闽郡独孙公一人迁于临汀。四年夏五月,单车而至,屏处林谷,幅巾杖屦,往来乎精蓝幽坞之间,其后避谤,杜门不出。余时侍亲守官长汀县,窃从公游,闻公言皆可以为后世法,亦足以见公平生所存之大节。于是退而笔之,集为三卷,命曰《孙公谈圃》。公状貌奇特,眉目孤耸,望之凛然可畏。元祐时,历三院,迁左史,入中书为舍人,危言谠论,内外惮之。已而忤时宰意,以集贤殿修撰留守南都,后迁天章阁待制。其谪官也,自南都为归州,遂以散秩谪临汀。公在汀二年,竟以疾终。明年,岁在庚辰,天子(按:徽宗)嗣位,尽还公官职,士大夫伤公之不及见也。余辱公之知且久,而公之语亦尝属余记焉,公之子幼而孤,则其事久或不传,于是详而述之,庶几不为负公者,非特为谈圃道也。公讳升,字君孚,高邮人。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四日,临江刘延世述之引。”正因为其中夹带个人恩怨,所以记录品评中带有倾向性,而为后世所讥。孙升为元祐党人被贬,所以书中记王安石见其子王雱在冥中受报应;又因与二苏有隙,书中记苏轼为翰林学士事,苏轼试馆职策题论汉文帝宣帝及仁宗、神宗事,“则又不满于苏轼”;记争吊司马光事,“亦不满程子(程颐)”。
《孙公谈圃》最早有临汀刊本三卷;宋高宗建炎初山阳吴氏录本。
今有:《乐城先生遗言·东谷所见·鸡肋·孙公谈圃》,新兴书局,1927年版;《孙公谈圃》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说郛》本影印,1987年版;《孙公谈圃》宋人笔记第二编,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40、《演繁露》
又称为《程氏演繁露》,十六卷,后又有《续演繁露》六卷。宋代以格物致知为宗旨的笔记,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出为浙东提点刑狱、江西转运副使。淳熙二年(公元1175),召为秘书少监。三年,权刑部侍郎。累迁权吏部尚书。出知泉州、建宁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有《程文简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诗论》、《演繁露》、《续演繁露》、《考古编》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演繁露》为模拟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之作《演繁露》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488项。其书《演繁露》不分类,《续演繁露》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援引很为广博,考证多详明可取。如卷九“鞠”,有关古代踢皮球的记述;卷十五“不托”关于古代汤饼的考辩,都能使人对事物有具体的了解。《四库总目提要》称其“大昌所演,虽非仲舒本意,而名物典故,考证详明,实有资於小学。所引诸书,用李匡乂《资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书某卷。倘有讹舛,易於寻检,亦可为援据之法”。其中一些解释,不仅对文字学,对历史、文学亦有帮助,如“李白墓”条:“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布袍裹软脚幞头,不知其传真否也。白尝供奉翰林,终不曾得官,则所衣白袍是矣。范传正作白碑,曰白之孙女言曰:尝殡龙山之东麓,坟高三尺。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谕当涂令诸葛纵改葬于青山,则在旧瘗之东六里矣,其时元和十二年也。然则龙山、青山,两地皆著白坟,亦有实矣。至谓白以捉月自投于江,则传者误也。曾巩曰:范传正志白墓,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白之歌诗亦自云如此。或者因其豪逸,又尝草瘗江边,乃饰为此说耳。正史及范碑皆无捉月事,则可证矣。”又如“霓裳”条:“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略曰:“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附好筝,教得霓裳一曲成。前后只应三度案,闻道而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苏州,忽忆霓裳无处问。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元答云七州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惟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案,此乃乐天守杭日,自教官妓玲珑习为霓裳舞。至乐天镇苏时,习舞者已皆不存。元微之为越守,乐天求此舞人于越,而越中无之,但寄得《霓裳歌》以为之谱耳。元、白距明皇不远,此时此曲已自无传,况今日乎?”“霸陵折柳”条:“黄图曰:霸桥,跨霸水为桥也,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为别,故李白乐府曰:“年年柳色,霸桥伤别。”而王维亦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审求其地,则在渭北,盖汉分秦咸阳,置县名渭城也。若霸陵,则在渭南,不在渭北矣。维之所饯者,其人出戍阳关,而赋诗之地乃在渭北,仍援折柳为词,则仍用霸陵故事也”
《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今有:《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京华出版社;《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版;《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宋人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41、《朝野类要》
介绍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习俗用语的由来与变迁类笔记,五卷,南宋赵升编纂。赵升,字向晨,文昌(今属海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详,宋理宗端平末(1236))尚在世。生平事迹不详。赵升生平唯一的最直接的史料,就是赵升本人的《朝野类要序》:“仆自幼入京都,观公朝仪刑政事名理,及闻夫缙绅间众所称谓,皆蒙然无所知识。求之于书,甚为简略,或无载记,后历闻诸师友老先生指诲。岁月浸久,虽曰强记,终不如弱文。遂寄之毫楮,姑目曰朝野类要。逮今岁自九江归舍,而旧所记述,间为鼠蠹之余,弃之可惜。又以好事者来需,第须别录。既病且懒,遂移书札之费,增而锓之于木。不独有以应酬,亦足以广四方之见闻。惟其宫禁内职,不复纪录。非曰缺文,实不敢也,观者当察焉。端平重九、文昌赵升向辰识于双桂书院”。端平是宋理宗年号,丙申是公元1235年,可见作者最早死于1235年重阳节之后。
《朝野类要》五卷,分为十二类,按类排比材料,每条各标小题,共两万余字,分门别类地对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以及习俗用语的由来与变迁做了扼要的介绍。宋代公牍文字和士大夫的一些习用词语,有许多是我们不懂的,如“上庠”、“补混”“捧恩香例”、“进拟”等,以及“诏书”、“制书”、“手诏”、“御札”的区别,“白麻”、“堂剳”、“白剳子”等含义,这部书是可以当作辞典来查阅的。所以近代以来,已为学者们所重视。80年代出版的最大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引述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宋史卷》中有关制度史的词条,几乎就是《朝野类要》的现代语译。此外,《宋史》点校本的校勘记,也广泛利用了《朝野类要》。《朝野类要》所解释的词条,也被各个领域的学者和文人所重视。比如,“新闻”一词的出处、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带官”、形容长篇奏疏的“万言书”、防止官僚间结党营私的“禁谒”,以及“脚色”、“爵禄”“清要”等,不断被反复引用。以上都显示出《朝野类要》在研究传统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出书也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国法制大辞典》就收录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
《朝野类要》的版本见王瑞来《朝野类要的版本与流传》《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1期。
今有:《朝野类要》王瑞来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研究论文:《朝野类要编撰者赵升考》王瑞来《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九辑,2007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42、《能改斋漫录》
宋代记载史事、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的笔记集,18卷。南宋吴曾撰。吴曾,字虎臣。崇仁(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博闻强记,知名当时。因应试不第,于绍兴十一年(1141)献书秦桧,得补右迪功郎,后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检讨官,迁工部郎中,出知严州,后辞官。
《能改斋漫录》共18卷,分为事始、辨误、事实、沿袭、地理、议论、记诗、记事、记文、类对、方物、乐府、神仙鬼怪十三类。以考证为主,阐释史事制度,辨证诗文典故,解析名物制度,资料丰富,援引广泛,且保存了不少已佚文献。其论诗注重炼字、立意,于前人诗作用典、事实之误,与个别语词之诠释,多所考辨。因而为后世文史研究者所重视。诸家考证之文,往往征引其说。但作者党附秦桧,曲意取媚,在书中亦有所表现。考证也有不少失实处,故曾遭到同时代人普遍指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不能因人而废其言:“曾记诵渊博,故援据极为赅洽,辨析亦多精核。当时虽恶其人,而诸家考证之文,则不能不征引其说,几与洪迈《容斋随笔》相埒。置其人品而论其学问,弃其瑕纇而取其英华,在南宋说部之中,要称佳本,则亦未可竟废矣。”
《能改斋漫录》刊刻于绍兴二十四至二十七年间,孝宗隆兴初(1163)因仇家告讦,诬此书“事涉讪谤”,遂被禁毁。至光宗绍熙元年(1190)始重刊版。但新版经过删削,已非旧观。下及元明,刊本又绝。今所见者为明人从秘阁抄出,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
今有:《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能改斋漫录》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能改斋漫录》台北·广文书局1959年版;《能改斋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43、《避暑录话》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2卷,北宋叶梦得撰。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叶梦得是南宋重要词人,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起着先导和枢纽作用。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英雄气、狂气、逸气)入词的词坛新路。
《避暑录话》撰于南宋绍兴年间,据书前作者自序称,绍兴五年(1135)因酷暑难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择泉石深旷、竹松幽茂处避暑,与其二子及门生“泛话古今杂事,耳目所接,论说平生出处及老交亲戚之言,以为欢笑,皆后生所未知”。后由其子栋据以择记之,因名《避暑录话》。此书所记虽为泛话闲谈,然多可补史乘之阙,如《咸淳临安志》卷六一《国朝进士表》载仁宗嘉佑二年(1057)科试登第的叶温叟,未见史料记载其人其事,但《避暑录话》下卷则有详载:其人与苏轼同年登第,以及此后两人的交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叙录亦多足资考证而裨见闻”。
但叶梦得为蔡京门人,故论苏轼等元祐党人,语多偏激狭有门户之见,为读者所讥评。
晁公武《读书志》载此书作十五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指出为传写之谬,《宋史·艺文志》和《文献通考》皆作二卷。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为二卷,涵芬楼据项德棻宛委山堂本所刊《宋人小说》则分为四卷,且书前有叶梦得自序。
今有:《避暑录话》,2册,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避暑录话》徐时仪点校《全宋笔记》第二辑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避暑录话》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避暑录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4、《铁围山谈丛》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六卷。北宋蔡绦撰。蔡绦,生卒年不詳,宋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字約之,自號百衲居士,別號無為子。宋徽宗时宰相蔡京之子。年二十,入館閣為侍從。政和中,官至徽猷閣待制,八年(1118),坐不受道錄事勒停,後復官。宣和中,拜禮部尚書兼侍講。宣和五年(1123),以私自撰著詩話,為言者論列,再勒停。六年,蔡京為相,年老不能視事,蔡絛任龍圖直學士兼侍讀,代為決事,竊弄威柄,恣為奸行,中外側目。靖康元年(1126)蔡京败,蔡絛貶竄白州(治今廣西博白),高宗紹興末(1162)尚在謫所。著有《铁围山丛谈》、《西清诗话》,今存。又着有《国史后补》、《北征纪实》,前书已佚,后书部分载入《三朝北盟汇编》。
《铁围山丛谈》是蔡绦流放白州时所作笔记。白州境内有山名铁围山,位于今广西玉林西,古称铁城。绦尝游息于此。该书记载从太祖建隆至高宗绍兴年间二百年来朝廷掌故、宫闱秘闻、历史事件、人物轶事,旁及诗词典故、文字书画、金石碑刻等诸多内容,色彩斑谰,异常丰富,可谓一部反映北宋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的鲜活历史长卷。在众多的宋代史料笔记中,《铁围山丛谈》是很重要的一种,颇受历代学者重视,多为后人所征引。但蔡绦为蔡京之子,故记蔡京事,语多粉饰,挟有个人恩怨之私,亦为读者所讥。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铁围山丛谈》五卷,《皕宋楼藏书志》著录旧抄本六卷。今有明嘉靖庚戌雁里草堂钞本、《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诸本。
今有:《铁围山丛谈》冯惠民、沈锡麟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该书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以《学海类编》本、《说郛》本参校);《铁围山丛谈》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铁围山丛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5、《湘山野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另有《续录》一卷。北宋文莹撰。文莹,字如晦,一说字道温,北宋时期钱塘人。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活在真宗至神宗这一段时间。与苏舜钦为诗友,舜钦尝介绍他到滁州谒欧阳修,又游丁谓门下,谓待之甚厚。熙宁中,居荆州之金銮寺。据《文献通考》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文莹是吴地僧人,而《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文献通考》有误,认为文莹在荆州之金銮寺隐居并著成《湘山野录》一书。因书作于荆州金銮寺,故以湘山为书名,约写成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著有《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玉壶野史》十卷.据《四库全书总目》又有《渚宫集》三卷。
《湘山野录》主要内容是记载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主要内容仍是朝廷内斗和高官轶事。《真宗求占城稻种》条记载宋真宗从印度、越南求占城稻种和粒大子多绿豆种的经过:宋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土得绿豆种二石。始植于后苑,秋成日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绿豆御诗。”这则为记录中国农业史中不可多得的资料。
宗徽宗崇宁二年(1103),朝廷下诏禁毁元祐党人书籍,文莹虽不属于元祐党人,但由于《湘山野录》某些记载暴露了北宋朝廷的阴暗面,如朝廷高官陷害种放,宋太祖“斧声烛影”疑案等,使其也上了禁毁书目。太祖“斧声烛影”记载说:是夕,太祖“召开封王(即太宗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今有:《湘山野录》郑世刚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湘山野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46、《玉壶清话》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北宋文莹撰。《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玉壶清话》在南宋时已有《玉壶野史》的别称,宋元时均著录为十卷。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玉壶清话》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壶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玉壶清话》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47、《鸡肋篇》
宋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三卷。北宋末年庄绰撰。庄绰字季裕,约宋钦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说是太原人(历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称),误。生卒年均不祥,约北宋末前后在世。状貌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北宋末年,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等。宋室南渡后,历任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最高官职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庄绰学有渊源,是一个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对针灸尤有研究。著有《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鸡肋篇》。
庄绰博物洽闻,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见闻广博,《鸡肋篇》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以及生产生活状况有一定帮助,如记载“皂荚”的制作过程:“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定州丝绸织花的独特方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当时寒食祭祖风俗:“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湖南沣州“社日”祭祀瘟神,然后装载在船上送走,为之“送瘟神”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二首》诗题可能源于此俗。书中记载的一些医药知识如针灸、偏方也可作为今日借鉴参考。
今有:《鸡肋篇》萧鲁阳校点,唐宋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1983年版;《鸡肋篇》上海书店1990年版。
48、《墨庄漫录》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实、诗文的笔记,十卷。北宋末张邦基撰。张邦基,字子贤,高邮人。生卒年、生平事迹均不祥,约宋高宗绍兴初(1131)前后在世。喜藏书;有《墨庄漫录》十卷行於世。
《墨庄漫录》杂录宋代杂事,间有考证,多有见地。尤留意于诗文词的评论及记载,较多地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史资料,本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中有诗词欣赏:着重举出当代人的作品(或完整地举出,或摘句),并概括评论,评论颇为精当,如如称杜甫《丹青引赠曹霸》诗“微意深远”,王令《假山》诗“笔力豪放”,舒亶“香泛”联“刻削”,韩驹“倦鹊”联“太工”等。评论也颇具见地,认为作诗、读诗、概关于际遇:唐人行役,怀归感叹,故诗多“佳作”;蔡绦身“处富贵”,辄不悟杜甫晚居西川之“闷”;有诗词考释,如谓杜甫玄都坛歌“王母画下云旗翻”之“王母”乃蜀鸟,谓李商隐《锦瑟》中间四句乃形容瑟谱四曲,谓苏轼儋耳山“君看道傍石”之“石”当“者”,或出自个人发明,或祖述他人,往往有独到之处。关于文的评论;如谓苏轼、黄庭坚善题跋,属散文;谓孙觌(仲益)、汪藻(彦章)工四六,属韵文,谓张舜民(芸叟)、秦颧(少游)文法干愈(退之),属师承渊源。皆可资参考。有文人轶事,如关于苏轼者,即达二十则,除个别则外,皆不见他书。以上四个方面加在一起,略及本书一半篇幅略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许为“宋人说部之可观者”。但论诗重“箴讽”,谓元稹《连昌宫词》高过白居易《长恨歌》,以前者“微而显”,后者“终篇无所规正”,未脱儒家诗教窠臼,失诸片面。
《墨庄漫录》十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收于子部杂家类。《宋诗纪事》称引其文达三十八条。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东坡志林》(附老学庵笔记·考古编·演繁录·墨庄漫录)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墨莊漫錄》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49、《默记》
主要记载北宋时期朝野遗闻的笔记,南宋王铚撰。王铚,生卒年不详,字性之,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王铚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学者王昭素的后裔。父亲王萃(字乐道)是歐阳修的学生。家中藏书甚富,绍兴(1131-1162)初,官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因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赵构的赏识,诏改京官,晚年,遭受秦桧的據斥,罷为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角咏自娱,人稱雪溪先生。王銍少而博学,善持论,强记闻。據说他读书能五行俱下,别人才三、四行,他已尽一纸。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很推崇王铚,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王性之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莫不能记,对客指画育说,动数百千言。退而質之,无一语缪。予自少至老,惟见一人。”王铚对北宋一代的历史有著很深的造诣。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等书的记载,他曾经编修过祖宗兵制、七朝国史、哲宗皇帝元祐八年补录,著有《太玄经义解》、《国老谈苑》、《默记》《补侍儿小名录》,《雪溪集》、《四六话》。《宋史翼》等。可惜的是这些书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默记》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朝野遗闻。由于王铚“尤长於国朝故事”,所以在他的《默记》中保存了很多北宋时期的遗闻轶事,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对于研究宋代的历史有一定的参攷价值。其中如记宋太祖攻取滁州清流关的经过,李煜因思念故国写《虞美人·春花秋月》而被害经过可补史料文学史之缺。其中记人物又颇幽默风趣,如记宋初宰相王溥之父王祚的父道尊严以及被瞎子糊弄的经过,颇为风趣:
王溥,五代状元,相周高祖、世宗,至本朝以宫师罢相。其父祚,为观察使致仕,待溥甚严,不以其贵少假借。每宾客至,溥犹立侍左右,宾客不自安,引去。
祚居富贵久,奉养奢侈,所不足者未知年寿尔。一日,居洛阳里第,闻有卜者,令人呼之,乃瞽者也。密问老兵云:“何人呼我?”答曰:“王相公父也。贵极富溢,所不知者寿也。今以告汝,俟出,当厚以卦钱相酬也。”既见,祚令布卦,成,又推命,大惊曰:“此命惟有寿也。”祚喜,问曰:“能至七十否?”瞽者笑曰:“更向上。”答以至八九十否,又大笑曰:“更向上。”问曰:“能至百岁乎?”又叹息曰:“此命至少亦须一百三四十岁也。”祚大喜曰:“其间莫有疾病否?”曰:“并无。”固问之,其人又细数之曰:“俱无,只是近一百二十岁之年,春夏间微苦脏腑,寻便安愈矣。”祚喜,回顾子孙在后侍立者曰:“孙儿懑切记之,是年且莫教我吃冷汤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铚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但提要也指出:“惟所记王朴引周世宗夜至五丈河旁见火轮小儿,知宋将代周一事,涉于语怪,颇近小说家言,不可据为实录耳。”
《默记》有涵芬楼宋元人说部本、明嘉靖二十三年雲山书院刻本、清张载华、瞿巸邦两抄本汪季青古香楼本。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书》本、《知不足斋》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默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默记·燕翼诒谋录》朱杰人点校,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默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中华书局朱杰人点校本较佳。
50、《挥麈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1127-1202)字仲言,著名学者王銍次子,汝阴(今安徽阜阳)人。自幼继承家学,酷爱文史。孝宗即位之初,以父荫入仕。乾道间奉祠山阴。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光宗绍熙三年(1192),为杂买务杂买场提辖官。四年,任宁国军节度判官。宁宗庆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1201),为浙西参议官。与尤袤(字遂初)、陆游(字敄观)、李焘(字仁甫)等有过交往。王明清以博闻洽识著称于世,其父王銍善治史,著有笔记小说《默记》。明清承修父业,亦以史才冠有宋,史笔精湛,态度严谨,所撰《挥麈录》为其三十余年心力所灌就,另著有笔记小说《摭青杂说》、《投辖录》、《玉照新志》等。
《挥麈录》二十卷。其中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主要记述两宋典章制度、文人士大夫轶闻,兼及诗文碑铭,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等。如谈及徽宗朝对布衣荐举的不重视和民间对荐举的轻蔑,包括由荐举获得高位人品的卑劣:“本朝以来,以遣逸起达者,惟种明逸、常夷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简、蔡崈、吕注自布衣拜崇政殿说书,然荐绅问多不与之也。王君仪、尹彦明后亦登禁从,距今亦三十年矣。虽屡下求贤之诏,州郡间有不应聘者,而羔雁不至于岩穴也。易简即寓之父,九江人,大观中家祖守郡,首荐之。其后改节,以媚权臣,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寓仕靖康,骤拜二府,被命使虏,托梦寐以辞行,钦宗震怒,窜岭外。”这也可能就是北宋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谈及当时避讳和世人对此的态度:“本朝刘温叟以父名岳,终身不听乐。至其孙几,乃自度曲,预修《乐书》,可笑。”
作者不仅能够继承北宋传统笔记的编修体例及其记事特色,而且还能凭借博闻强识的自身优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存录基本文献史料、注重汇聚当时诸多人物及事件的记事方法,主要用来补足处在南北宋之交时的史料史实不足。因内含丰富的当代文献史料,多是作者亲历的当代史事,其资料来源大多得自当时的文献以及亲友的口述,加之作者选择和笔录的态度比较严谨,因此它在问世后就得到了一些著名学者的称道,被官私历史著作屡加征引,是宋代史料笔记的上乘之作。
《挥麈录》有明汲古阁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知不足斋丛书》、《学海类编》本等。
今有:《挥麈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挥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挥麈录》上海书店2001年版。
51、《侯鲭录》
宋代名物考据辩证类笔记,8卷。南宋赵令畤撰。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景贶,又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又号藏六居士。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哲宗元祐六年(1091)签书颍州公事。苏轼知颍州,与他共治颍州西湖,并荐之于朝;因此与苏轼、陈师道等来往甚密,日相唱和。后被人告发与苏轼交通,罚金,入党籍。不久依附内侍以求晋升,颇被清议所非。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同知行在大宗正事。亦赵令畤能文,但文集已佚。他所作的咏张生崔莺莺故事的12首《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是研究宋元说唱文学与戏剧文学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块里程碑。
《侯鲭录》取汉代娄护合制美食“五侯鲭”的故事作为书名,意即多方采取合制成的精品。全书8卷,诠释名物、习俗、方言、典实,记叙时人的交往、品评、佚事、趣闻及诗词之作。但所记故实,多为习见者,而且以讹传讹。有些条目,即采自唐宋人笔记,如《封氏闻见录》、《唐国史补》、《刊误》、《江邻几杂志》等。其考辨之语,亦无新异,唯谈诗文者,颇有可取。由于作者在元祐年间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游,故所记诸人轶事、议论,多得之见闻,较为可信,如卷七记王安石对当时填词的另一种见解:“荆公云: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此外,像卷四记苏轼在韩子华家即席赋诗,因韩子华的舞姬鲁生为游蜂所蛰,故有“窗摇细浪鱼吹目,舞罢花枝蜂绕衣”,上句用典故点破“鲁姓,下句言蜂蛰事。虽是叙席间谈笑,则可为苏诗作注。卷中记黄庭坚父黄庶的《怪石》诗句:“山鬼水怪著薜荔,天禄辟邪眠碧苔”就很怪诞恣肆,可见江西派的家学渊源。又如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句:“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苏轼笑为“村长官诗”,这类零章断句当代辑录,亦有助于研究宋诗,考证宋人轶事。
《侯鲭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侯鲭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年版,;《侯鲭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52、《曲洧旧闻》
追述北宋历史轶事以及诗文评的笔记,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高宗诏为“忠义守节”,有司提议论朱弁之功应晋升数级,因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仅授奉议郎。绍兴十四年四月病逝。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宋史》即据此立传。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另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还著有《杂书》一卷,《骫骳说》一卷,《聘游集》四十二卷、《书解》十卷、事迹见《宋史》本传。
《曲洧旧闻》写于留金期间,主要记述北宋太祖以来诸帝及名臣遗闻轶事,无一语及金,显然寓有怀念故君与家国之思。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文人逸事,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很有价值。书中对蔡京等有所揭露,推崇司马光而对王安石不满,对名臣言行记述得甚为详细,兼有诗文与考证,亦有神怪谐谑之谈。《四库全书》将该书四卷全部收录,称朱弁写《曲洧旧闻》“意在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由,深于史事,有补实。”书中还不时回忆故国家乡景物,寄托自己对遥远的家乡的思念。他写道:“新安郡婺源境中产一种草茎,叶柔弱而不长,叶类似甘菊叶,俗呼‘蔗’,今讹为‘遮’字。吃起来有苦又有甘甜味。性温、行血,尤宜产妇。煮熟揉去苦汁,产后多服之无害。因此,又叫‘苦益茶’。这里的医家无一人知道。”
《文献通考》载弁《曲洧旧闻》一卷,但宋刻本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本已明十卷,《文献通考》可能是将“十”误记为“一”。通行本有《宝颜堂秘笈》本、《说郛》本、四部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稗海》本,《知不足斋》本等。
今有:《曲洧旧闻》中华书局1985年版;《曲洧旧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版;《曲洧旧闻》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53、《闻见前录闻见后录》
追述北宋代历史轶事类笔记,20卷。邵伯温撰。该书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或《邵氏闻见前录》,“前”字乃是后人所加,为的是有别于邵伯温之子邵博所撰《邵氏闻见后录》。邵伯温(1037—1134),字子文,北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元祐中,以荐授大名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徽宗即位,上书数千言,欲“复祖宗制度”。知果州,请罢发输沪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擢提点成都,弟子赵鼎评其一生为谓“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宋史·邵伯温传》)。邵也是理学家,丰富了理学”穷理尽性”的命题。著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辨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
《邵氏闻见录》全书20卷。主要辑北宋轶闻,大都信实。作者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故其见闻极为丰富。本书对王安石变法所记颇多,还记载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闻趣事。本书的内容大体有这样几类:一、记录王安石变法中变法者与反对变法者的言行、思想、逸事,甚至连一些家庭琐事也不厌其烦地记入卷中,为后世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资料。邵伯温对双方代表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等各有褒贬,但总的来说,他盛赞的还是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物,对他们思想道德、政治立场的肯定程度要远远大于变法者。二、记载了北宋时期朝廷和宫廷中的一些典章制度、轶闻趣事。本书对邵雍的描述含有一些虚诞文字,但也可以使后人从其日常起居、过从交游等方面了解这位大学问家的道德文章。三、前16卷记宋太祖以来故事,其中杂及北宋著名文人王禹偁、柳开、穆修、尹洙、欧阳修、苏洵、王安石等,有助于了解北宋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本书也有很多纪事不实甚至是恶意诽谤之处,原因在于邵伯温对于变法的政治偏见和党争之见。但总括来看,《邵氏闻见录》是一部研究北宋历史尤其是熙宁变法的十分有价值的史料笔记。
《邵氏闻见后录》30卷,邵博撰。邵博(?—1158)字公济,洛阳人,邵伯温之次子。生平事迹不详。只知绍兴八年(1138)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九年除秘书监校书郎,不久知果州。
《邵氏闻见后录》虽亦辑北宋轶闻,但参以经义诗话,论古事较多,内容不免芜杂,但关于诗文的评论比《邵氏闻见录》丰富。其中卷十四至卷二十七,比较集中地记述宋代著名文人轶事,以苏轼为详,王禹偁、欧阳修、梅尧臣、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等次之。书中所记轶事往往得之亲闻,比较可靠,保存了不少文学史资料。其谈诗,上起楚辞、乐府,中有唐之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下及北宋各大家,其中不乏卓见。如认为杜甫诗“所以独立千载之上”,不在于字字句句“有所本”,其功夫在诗之外。其论文,涉及司马迁、曹植、王勃、韩愈、柳宗元、樊宗师、李商隐及北宋欧、王、曾、苏诸大家与李格非。书中认为韩文“自经中来”,柳文“自史中来”,欧文“和气多英气少”,苏(轼)文“英气多和气少”,亦可备一说。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通行本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54、《容斋随笔》
宋代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的文史笔记,74卷,南宋洪迈撰。洪迈(1123~1202)。字景卢,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1145),绍兴十五年(1145)洪迈中进士,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因受秦桧排挤,出为福州教授。其时洪皓已自金返国,正出知饶州。洪迈便不赴福州任而至饶州侍奉父母,至绍兴十九年(1149)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归葬父后,召为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馆编修官、吏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授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三十二年春,金世宗完颜雍遣使议和,洪迈为接伴使,力主“土疆实利不可与”。朝廷欲遣使赴金报聘,迈慨然请行。于是以翰林学名义充贺金国主登位使。至金国燕京,金人要迈行陪臣礼。迈初执不可,既而金锁使馆,自旦及暮不给饮食,三日乃得见。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乃遣还。洪迈回朝后,殿中御史张震弹劾迈“使金辱命”,论罢之。乾道二年(1166),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历知赣州婺州。后因孝宗召对,力主抗战得到嘉许,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又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深得孝宗信任。淳熙十三年(1186)拜翰林学士。光宗绍熙元年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二年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赠光禄大夫,谥文敏。除《容斋随笔》外,今尚存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间历经近三十年。该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几个方面,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容斋随笔》不但涉猎广泛,而且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亦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该书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明人李翰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将其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也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书。早在延安时代,他就将该书赠给谢觉哉阅读。1972年又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1959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病情开始恶化。仍索要《容斋随笔》。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
《容斋随笔》通行本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四部丛刊续编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等。
今有:《容斋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容斋随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5、《高斋漫录》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实、诗文的笔记,一卷。南宋曾慥撰。曾慥(?—1155),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北宋大臣曾公亮四世孙。北宋靖康(1126)初,任仓部员外郎。金人陷京师后,曾随其岳父翰林学士吴幷降金,充事务官,并助纣为虐:“金人限三日立张邦昌,慥挟势督促,都人震恐累日”。南宋绍兴元年,曾慥因降金并协立张邦昌,被罢官,寓居银峰。《类说》和《高斋漫录》即写于此间。绍兴九年(1139),秦桧当权,曾慥又投靠秦桧,起为户部员外郎,十一年(1141)曾慥为擢大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京湖军马钱粮,置司鄂州,诸军并听节制,不独职馈粮饷也,总领官正名由此始”。曾慥正当权利高峰时,不知何故,也许是看到秦桧不会长久得势,不久,以疾请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洪州玉隆观。曾慥晚年隐居银峰,潜心修道,学养生,成为道教学者,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另著有《类说》六十卷,《高斋漫录》一卷,《集仙传》一卷,《乐府杂雅》三卷,《拾遗》二卷。
曾慥在《类说》序中谈到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同期创作的《高斋漫录》的创作动机也与此相类。全书一卷,书中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以至诗文评,诙谐嘲笑之属,随听见闻,皆纪闻其中,如: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爹和娘,恰是九个。”、书中记王安石退居钟山后的平易与低调,很有意思:“王和父守金陵。荆公退居半山亭,每出跨驴,从二村仆。一日入城,忽遇和父之出,公亟入编户家避之。老姥自言病痁求药,公随行偶有药,取以遗之。姥酬以麻线一缕云:‘相公可将归与相婆也。’公笑而受之。”
《高斋漫录》有:清光绪15年(1889)上海鸿文书局版;《后山丛谈高斋漫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版;《高斋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高斋漫录》,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高斋漫录》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8年版。
56、《梁溪漫志》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实、诗文的笔记,十卷。南宋费衮撰。费衮,字补之。无锡人,衮幼承家训,博学而能文绍熙(1190-1194)国子监免解进士。负用世辅政奇才而不得志,以著作自见。平生所著除《梁溪漫志》外,还有《续志》三卷、《文章正派》十卷、《文选李善五臣注异同》若干卷,今皆佚。
《梁溪漫志》十卷,160余篇。据此书前作者《自序》所称,其著作过程是平日暇时,把所欲述、欲言者记之于纸,经过多年的积累,最后汇集成编。故名为“漫志”。“梁溪”是因他居于无锡县城西梁伯鸾寓居而得名。该书记述了宋代政事典章,考证史传,评论诗文,间及传闻琐事。第四卷则全记苏轼事,如:“陆宣公谪忠州,杜门谢客,唯集药方。盖出而与人交,动作言语之际,皆足以招谤,故公谨之。后人得罪迁徙者,多以此为不。至东坡则不然。其在惠州也,程正辅为广中提刑,东坡与之中外,凡惠州官事,悉以告之。”“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之不疑,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
《梁溪漫志》是宋代笔记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对于研究宋代典章制度、人物遗闻以及史考、史评和文学等都是一部较重要的文献。《梁溪漫志》书成于宋绍熙三年(1192年),首刊于宋嘉泰元年(1201年),刊行五年后,即宁宗开禧二年即被国史实录馆征收。以备编修高、孝、光三朝正史参用。清修《四库全书》对此书亦颇为推崇,称其“持论有根抵,旧典遗文往往而在”。
今有:《梁溪漫志》,唐宋史料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梁溪漫志》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7、《四朝闻见录》
南宋历史轶事笔记,五集。南宋叶绍翁撰。叶绍翁(1194—?),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丽水)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等。
《四朝闻见录》分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共209条,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迹,所记多为作者亲历或耳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宋室南渡以后,有关记载颇为简略。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繁年要录》和《朝野亲记》号稱详赅,可以补史传之关。二书之外,便要数到四朝闻见录。不过李氏二书止於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之事,《四朝闻见录》则延续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蹟,丁集仅记宁宗受禅、庆元黨禁三事,眉目清楚,史料足采。尤其是对韩侂胃由得幸到被诛的缘由经过,记述详尽具体,为他书所不及。如丙集“虎符”条记诛韩经过:由夏震遣其部下拦韩侂胄车于六部桥,以铁鞭击韩死。并云当时定计甚疏漏,事几乎不成。它书所述,皆无此详细。《宋史·韩侂胃传》采此书情节颇多,如谓韩侂胄凿山为园,下瞰宗庙以及宠幸四夫人事,即出于此书戊集。对南宋四朝的朝章国政、名物制度以及时人轶事等,也有不少重要记载。所以当时人程公许阅其二帙,稱其“记载详博,事得实而词旨微婉。他日足以备史官,补放失”。
四朝闻见录成书时,理学盛行,绍翁师承叶适,又与真德秀善,故为朱熹门人。但书中所载有涉及朱熹的,却能无所隠讳,实为难能可贵。如乙集“洛学”条云:“予嘗与闽士同舟,相与欢息在之弗绍,且谓在尽根尽骨卖了武夷山。”深惜朱在颓其家聲,便是一例。所以《四库全书提要》称叶绍翁“非攀援门户者比”,“所论颇属持平”;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也一云“足知其是非之公”。这些评论是比较公允的。
《四朝闻见录》是研究南宋史不可缺少的著作之一。但是也有不少疏误之处。如“甲集”恭孝仪王大节条,把刘禹锡的《甘棠馆》诗误以为赵仲湜游天竺时所作。同一集中记光宗内禅,慈懿皇后自卧内取玉玺与宁宗一事,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也提出异议;”乙集“函韩首”条载侂胃被诛以后,章良能建议以韩首和金,王介抗议,以为不可。周密认为“此非是实”,当是林大中、楼錀、倪思主之尤力。此外,王士祯《居易录》卷八批评是书“颇有涉烦碎者”,认为“不及李氏《朝野亲记》”,也是事实。前人把李书归入史部,把《四朝闻见录》列入小说家类,大概也与上述缺点有关。不过这並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
《四朝闻见录》的通行本是乾隆戊戌(1778)年间刊刻的《知不足斋》本。
今有:《四朝闻见录》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以知不足斋》本为底本;《四朝闻见录》符均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四朝闻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7年版。
58、后山谈丛
南宋南宋历史轶事笔记,四卷,陈师道撰。陈师道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后山集”《后山谈丛》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史料笔记。对北宋重要史实人物关注尤多,记录了一些仁宗庆历新政期间,朝廷上层之间的斗争,如丁谓陷还苏舜钦以撼宰相杜衍一条,吕公著厌恶改革派韩琦、范仲淹、富弼一条,丁晋公赂中使沮张乖厓一条,张乖厓买田宅自污一条等。书中间或涉及书法绘画、农事水利、佛徒道流以及奇闻异物等。如载宣城画家包鼎画虎时的怪诞行为:“每画虎,扫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复饮斗酒,取笔一挥,意尽而去,不待成也”。书中记阎立本对张僧繇江陵壁画经反复观摩才由轻视到膺服的经过,说明知人之难,也很有启迪作用:“阎立本观张僧繇江陵画壁曰:‘虚得名尔’。再往,曰:‘犹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寝食其下,数日而后去夫。阎以画名一代,其于张髙下间尔,而不足以知之。世之人强其不能而论能者,之得失不亦踈乎!”
今有:《後山谈丛·萍洲可谈》李伟国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后山谈丛》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后山谈丛·萍洲可谈》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7年版。
59、石林燕语
辑录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笔记,南宋叶梦得撰,十卷。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原籍吴县,居乌程。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遂迁祠部郎官。徽宗大观初(1108),任起居郎、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积极参预朝政。高宗初,曾官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时,任江东安抚使。以崇信军节度使致仕。宋史有传。叶梦得能诗工词,词风早年婉丽,中年学东坡,南渡后多感怀国事,转向简淡宏阔,晚年简洁。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燕语》等。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尚存者有《春秋传》二十卷、《春秋考》十六卷、《春秋谳》二十三卷、《石林奏议》十五卷、《石林燕语》十卷、《避暑录话》二卷、《岩下放言》三卷、《石林家训》一卷、《建康集》八卷、《石林诗话》二卷、词一卷共十一种,佚书包括《玉涧杂书》等近十种。
《石林燕语》成书於宋南渡之初。据自序称,叶梦得於徽宗宣和五年(1123)归隐湖州,至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由其子编集成书,大约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其书中所记建炎二年之后事,当属后人增益。石林燕语是作者在湖州宴游之余,随笔札记的故实旧闻或古今嘉言善行。叶梦得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暗熟朝廷的典章制度、琐闻轶事。在宋代人同类著作中,尤详於官制科目,《四库提要》称其“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如卷二记宋代集贤院学士、讲读官的品秩与除授,卷三记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滞职掌的变迁等等皆有益于考证。其中记宋太祖的胸怀云:“太祖英武大度,初取僭伪诸国,皆无甚难之意。将伐蜀,命建第五百间于右掖门之前,下临汴水,曰:‘吾闻孟昶族属多,无使有不足。’昶既俘,即以赐之。召李煜入朝,复命作礼贤宅于州南,略与昶等。尝亲幸视役,以煜江南嘉山水,令大作园池,导惠民河水注之。会煜称疾,钱俶先请觐,即以赐俶。二居壮丽,制度略侔宫室”。李煜降宋后于七夕夜死于宋太宗的牵机药,可见帝王手段。
由於《石林燕语》成书於动乱之时、偏僻之地,缺少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又因作者记忆失真和考据未详,出现了若干谬误。於是在石林燕语之后,南宋产生了两部纠谬之作,一是玉山汪应辰(圣锡)的《石林燕语辨》,一是成都宇文绍奕的《石林燕语考异》。石林燕语辨,陈振孙已云“未见”,说明南宋传本已稀;考异今亦无单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是一朝故事,得梦得之书而梗概是存,得绍奕之书而考证益密,二书相辅而行,於史学弥为有裨矣。”这个论断是恰当的。
《石林燕语》有明初刻本、明正德元年(1506)杨武刻本、《说郛》本、《稗海》本、《琳琅秘室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其中收入《琳琅秘室丛书》本的《石林燕语》,为清咸丰初叶珽琯、胡珽以文澜阁所抄之永乐大典本,校以明正德元年杨武刻本及重刻本、商浚《稗海》本,参校了清何焯、沈钦韩校语,辑采了《四库全书考证》、宋李心传《旧闻证误》等书资料,补充考订了《石林燕语》之误,是《石林燕语》与考异较为完善的本子。
今有:《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石林燕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石林燕语》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60、《春明退朝录》
辑录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笔记,二卷。南宋宋敏求撰。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赐进士及第。官至史馆修撰、累迁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中(1065),为宋仁宗实录检讨官,起居注,知制诰。神宗时以忤王安石外迁。宋敏求家中藏书丰富,士大夫中喜读书者,多迁居到其附近居住,春明里周围的房价因此变得昂贵。尝预修《新唐书,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148卷。所著的《长安志》考订详备,详细记载长安城郭、宫殿、坊市等,是我国古代有关长安地志的重要著作。亦为地市志之宗。《四库总目》载有宋敏求《春明退朝录》3卷,《唐大诏令集》130卷。《长安志》20卷。
《春明退朝录》成书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所居地曰春明里,每日退朝以后即撰见闻,故名之《春明退朝录》。其内容涉及宋代官诰礼仪、仕宦进拟、差除制度等。如谈到庆历年间对将相待遇的改革:“旧制,将相食邑万户,即封国公。王太尉为相,过万户,而谦挹不封。庆历七年南郊,中外将相唯夏郑公合万户,中书请封英国公。因诏使相未满万户皆得封,於是王康靖封遂国公,章文简封郇国公,王武恭封冀国公。其后遂以邑封合。万户者彻国。国朝以来,封国公者:范侍中(鲁)、王文献(祁)、向侍中拱(谯、秦)……”《四库提要》说它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叶梦得《石林燕语》、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其中卷下叙宋太宗时命儒臣编辑的类书除《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太平御览》外,还有医方一千卷,叫做《神医普救总类》,为别的笔记所未道,可补史阙。
《春明退朝录》通行本有:《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本等。
今有:《东斋记事春明退朝錄》,汝沛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春明退朝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春明退朝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61、《却扫编》
宋代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笔记,三卷,南宋徐度撰。徐度,生卒年不详。陆游《渭南集》跋是书:“此书是之作,敦立犹少年,故大抵无绍兴以后事,盖其书成于高宗初年也。”可知徐度字敦立,高宗时代人,此书作于高宗绍兴初年(1127—1130)。至于为人,据邵康《却扫编》跋云:“襟韵萧散,议论英发,有晋宋简远之趣,而考订根据,辨析精敏,不竞不止。”
《却扫编》多载宋代典制,有较高史料价值,有的学者认为:是书可与王明清《挥麈录》、叶梦得《石林燕语》鼎足而立,“而文简于王,事核于叶,则似较二家为胜”如记载集贤院、弘文馆在唐宋时代变迁和政治待遇:“唐开元中,始聚书集贤院,置学士、直学士、直院总之。又置大学士,以宠宰相,自是不废。其后又置弘文馆,亦以宰相为大学士。本朝避宣祖讳,易为昭文,然必次相迁首相始得之。其后惟王章惠随、庞庄敏籍、韩献肃降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献肃制词,有曰‘度越往制,何爱隆名之私’者,盖谓是也。”可补唐宋制度史之阙。再如枢密院长官的充任,可看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倾向:“文臣签书枢密院,始于右元懿,初称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竟以本院学士而签书院事而已。至张公齐贤、王公沔皆直以谏议大夫为之,不复带学士,自是不复除。武臣签书枢密院,始于杨守一。所选论诗语,如言‘用意太过,反失于凿’,‘作诗之外,他应有知’,及‘作诗大要忌俗’等,均可取”。
今有:《退斋笔录·却扫编》丛书集成初编本1912年版;《中国野史集成》,学津讨原本1922版;《却扫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却扫编·彭文宪公笔记》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却扫编》上海博古斋1945年本;《退斋笔录却扫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却扫编》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62、《老学庵笔记》
记载宋代历史琐闻人物典章制度笔记,十卷,另有《老学庵续笔记》一卷,陆游撰。陆游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渭南文集”。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一一九○年,绍熙元年)以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老学庵笔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末年到宋光宗绍熙初年这几年间。陆游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作品众多的爱国大诗人,而且是个见识广博的学者。《会稽续志》说他“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叙之文,皆深造三味;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他幼年时,家中藏书很多,得以博览;又随他父亲会见过许多前辈的学者和士大夫,得聆听他们的谈吐;成年后,到临安(今杭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处做过官,阅历见闻极富。《老学庵笔记》内容多是作者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大量篇幅是记载当时的名物典章制度和各种逸闻趣事如卷三、卷十谈修《(宋)太祖实录》、朱墨本《神宗实录》的经过,卷七记教官出试题错引麻沙版本上的讹字,卷八记宋初流行的“文选烂,秀才半”之语,卷二记陂泽的兴废,卷五记靖康年间出土的原始墓葬瓦棺葬,卷六记四川茂州雪蛆,卷三记辰、沅、靖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描叙他们踏歌醉舞的社交生活,等等,都是研究文化史的资料。
陆游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老学庵笔记》里那些简练的、笔端常带感情的记叙中,充分地流露出来。如谓高宗在临安,值时世艰难之际,每出犹黄沙铺道(卷七);卖国投敌的张邦昌死后,其家每月还得到宋廷十万抚养费(卷八);从秦桧府前走过的人,稍一顾视,就要受到卫士的呵斥;秦桧的亲戚王某做吴县知县,可以任意凌辱太守;秦桧的孙女丢失了一只狮子猫,立限临安府寻找,搅得全城不宁,可见其气焰熏天。(卷八、卷五、卷三)。《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对爱国将领的敬重和对投降派的憎恨,如:“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检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范琼是建炎初年一员带兵大将,可是他却望风而逃,广大军民讥笑他“此将军岂解杀敌,惟有走耳。”抗战派将领张浚将其捕杀。
由于陆游有文学才华,笔记以文学家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中的佼佼者。如记毛德昭条:此人“喜大骂极谈”、“直谏无所忌讳”、“对客议事,率不逊语”著称,可是,有一次在临安茶肆中,他的朋友有意问他:“君素称敢言,不知秦太师如何?”结果是:“德昭大骇,亟起掩耳曰:‘放气,放气!’遂疾走而去,追之不及。”寥寥数笔,将秦桧“数以言罪人”的凶残和气焰嚣张反衬得淋漓尽致。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赞陆游及其《老学庵笔记》云:“生识前辈,年及耄期,所记所闻,殊有可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评论说说:“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
《老学庵笔记》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等。
今有:《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老学庵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老学庵笔记》王欣点评,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老学庵笔记》杨立英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其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老学庵笔记》以《稗海》本为底本,以其它各本参校,包括《老学庵笔记》十卷,《老学庵续笔记》一卷,《老学庵续笔记佚文》三条,并附《宋史·陆游传》,二、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毛晋汲古阁书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顾广圻思适齐书跋、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周中孚郑堂读书记、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商务印书馆印本夏敬观跋、张宗祥说郛序等各家著录与论跋,是较好的版本。
63、《桯史》
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十五卷。南宋岳珂撰。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宁宗嘉泰末(1204)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绍定六年(公元1233)元宵,岳珂在京口观灯,作诗提到宋徽宗被俘事,被人构陷以罪。嘉熙二年(公元1238)被重新起用,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著有文史资料《金佗粹编》《桯史》《愧郯录》等。
《桯史》共15卷,140条。分别记叙两宋人物、政事、旧闻等。作者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书中所记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父兄口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历代史家所重视。其中南宋部分,皆系作者亲身见闻,尤为可信。其中述宋金和战、交涉诸条,如“刘观堂读赦诗”、“开禧北征”、“二将失律”等皆属实录。其卷四“乾道受书礼”记孝宗时与金人通使的卑屈辱国,极为详细;又叙优伶讽刺秦桧及秦桧死讯传来,闻者欢声如雷,亦能反映当时的人心所向。书中所记金主完颜亮的绝句、律诗以及《鹊桥仙》、《喜迁莺》等词作,如“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亦可见其人的野心和汉学修养。卷11《番禺海獠》条,还记叙了当时广州穆斯林的广州穆斯林诵经、礼拜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清真寺建筑的宏伟壮丽。由于作者幼年曾随居官广州的父亲在任所生活,上述记叙系亲身见闻,对研究中国宋代海上交通、贸易和伊斯兰教史有一定史料价值。
《桯史》有元明遞修本6冊12卷。通行本有《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等。以《学津讨原》较佳。
今有:《桯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元刊本;《桯史》,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1981年版;《桯史》吴敏霞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64、《愧郯录》
记载宋代典章制度,并考证前代掌故沿革的史料类笔记,十五卷。南宋岳珂撰。是书多记宋代制度,参证旧典之异同。书名“愧郯”,是取《左传》中郯子来朝,孔子问官之典故,即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之意。作者知识面和丰富,书中其中记鱼袋颁赐及章饰之始末,公主之改称帝姬,辨论甚确。同二品之起於五代,金带之有六种,金涂带之有九种,皆史志所未备。至叙《尚书》之名,引战国时已有尚冠、尚衣之属,皆杜佑《通典》职官志中所未提及,可与叶梦得《石林燕语》等并驾齐驱。但其间亦偶尔舛讹,如论金太祖建元始於“天辅”(按:实际是“收国”。收国元年为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而以“收国”为辽帝年号,九品中正为官品之等。
《愧郯录》有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刊本,十五卷;明代岳元声之刊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学海类编》本等。
今有:《愧郯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愧郯录,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2006年版。
65、《麈史》
宋代记载历史轶事的文史笔记,南宋王得臣撰。王得臣(1036—1116),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从学于郑獬、胡瑗,与程颐为友。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为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历岳州巴陵令、开封府判官。出知唐、邠、黄、鄂三州。哲宗元祐八年(1093),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召为金部郎中、司农少卿。高宗绍兴四年(1097),以目疾管勾崇禧观,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八十一。王得臣生平著述甚丰,有《江夏辨疑》一卷、《麈史》三卷、《凤台子和杜诗》三卷、《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今仅存《麈史》三卷及《全宋诗》收诗六首、《全宋文》录文四篇。
《麈史》前有作者于政和乙未(1115)所作的自序,称该书是“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所及的内容是自己一生的“仕途生涯,师友们之余论、宾僚们之燕谈,与耳目之所及,苟有所得,辄皆记之”。“晚年重加刊定,得二百八十四事,遂类以相从,别为四十四门,名曰《麈史》”。今本《麈史》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十二门,卷中十七门,卷下十五门,共四十四门。书中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决策细节,如宋神宗改元“元丰”的经过:“中书许冲元尝对客言:熙宁末,神宗欲改元。近臣拟‘美成’、‘丰亨’二名以进。上指谓‘美成’曰:‘羊大带戈,不可’;又指‘亨’字曰:‘为子不成,可去亨而加元。’遂以‘元丰’纪年。”宋神宗时打算雇佣商人从东南运粮食,决策遭否定的原因:“神文朝,有议东南漕粟,兵夫、舟船与盗失之费盖十常三四,欲募商贾,令入粟以实中都。三司使程文简以为不可,万一所入不足,必邀增直,是商贾得操其柄,其议遂寝。”还有些条目,颂扬帝王或大臣的胸怀或执政的得体,如记高祖时,有百姓击朝廷登闻鼓寻猪,“上手诏忠献赵公曰:‘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寃民’”。记韩琦执政,各司其职:“韩魏公得宰相体。时曾鲁公为亚相,赵阅道、欧阳永叔为参政。凡事该政令,则曰:‘问集贤’;该典故,则曰:‘问东厅’该文学,则曰:‘问西厅’。至于大事,则自与决之矣”。虽为轶事,亦有助于治国。《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
《麈史》有明抄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今有:《麈史》俞宗宪点校,上海古籍出版1980年版;《麈史》黄纯艳整理,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其中大象出版社出版的《麈史》,以夏敬观校刊之涵芬楼本为底本,并保留夏氏校语。
66、《宾退录》
宋代历史轶事类笔记,兼及考证辨析,十卷。南宋赵与时撰。赵与时(1174—1231),字与旹,宋太祖七世孙,生平不详,《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惟赵孟坚《彝斋文编》中有《从伯故丽水丞赵公墓铭》,得知其大概:为人幼敏悟,方弱冠,已荐取应举。宁宗时补官右选,先后任婺、泰、衢三州筦库,又监御前军器所,司行在草料场。三十年间一直为杂员。理宗即位后,赵与时靠“积阶至忠翊”,并按皇室宗亲换阶惯例改换文职,为丽水丞,不久即病逝于丽水,葬于“安吉州归安县乡山之原”。又据书中陈崇礼序,称其从慈湖先生问学,当系宋儒杨简门人。
《宾退录》汇集作者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宾退后笔录成编,故名《宾退录》。据书中作者后序,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书中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半精核,所记两宋人物掌故亦多翔实可信。《四库提要》肯定其“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则精核者十之六七,可为《梦溪笔谈》及《容斋随笔》之续”。但批评其“论诗多涉迂谬,於吟咏之事茫然未解”,其实也不尽然,如书中用喻体比喻一些作家不同的文学风格,可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媲美:
开元中张说与徐坚论近世文章。说曰:“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富嘉谟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若施于廊庙,骇矣。阎朝隐如丽服靓妆,燕赵歌舞,观者忘疲。若类之风雅,则罪人矣。”坚问:“今世奈何”说曰:“韩休之文如大羹,元酒有典则薄?滋味。许景先如丰肌腻理,虽秾华可爱而乏风骨。张九龄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王翰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坚谓笃论。
因暇日与弟侄辈评古今诸名人诗。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陶彭泽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韦苏州如园客独苎,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杜牧之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覆其归存,恍无定处;韩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韩信独能;李长吉如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柳子厚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环妍,要非适用。本朝苏东坡如屈注天潢,倒连沧海,变眩百怪,终归雄泽;欧公如四瑚八琏,止可施之宗庙;荆公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崄绝为功;山谷如陶宏景祗诏入宫,析埋谈元,而松风之梦故在;梅圣俞如开河放溜,瞬息无声;秦少游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后山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杀自妍,不求识赏;韩子苍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吕居仁如散圣安禅,自能奇逸。
特别是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形容中国历代书法家不同的风格,更为少见:
王僧虔书犹如扬州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朔少年,皆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羊欣书似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不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殷均书如高丽人,抗浪乃不有意气,而姿颜自足精味;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然不寒乞;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吴拖书如新亭伧父,一往似扬州人共语,语便态出;柳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曹喜书如经论道士,言不可绝;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程旷平书如鸿鹄弄翅,颉颃布置,初云之见白日;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李镇东书如芙蓉之出水,文彩如镂;金桓元书如快马八陈,随人屈曲,岂须文谱;范怀约真书有分草书,无功,故知简牍非易;皇象书如韵音绕梁,孤飞独舞;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李岩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梁鹄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张伯英书如武帝爱道,凭虚欲仙;卫恒书如插花舞女,援镜笑春;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僧智水书经气骨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胄褊性,方循绳墨,忽越规矩;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虞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体气疲困;欧阳询如新痊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李邕如乍富小民,举动屈强,礼节生疏;徐浩如蕴德之人,动容温厚,举止端正,敦尚名节,体气纯白;沈传师如龙游天表,虎踞溪傍,神情自如,骨法清虚;周越如轻薄少年舞剑,气势空健,而锋刃交加;钱易如美丈夫肌体充悦,神气清秀。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漫,多饰繁华;苏舜钦如五陵少年访云寻雨,骏马青衫,醉眠芳草,狂歌院落;张友直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娇态。
《宾退录》最早有宋临安府陈宅经籍铺刻本。
今有:《宾退录》,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宾退录》,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子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2003年版。
67、《独醒杂志》
宋代历史轶事典故类笔记,十卷,南宋曾敏行撰。曾敏行(1118—1175),吉州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字达臣,自号浮云居士,又号独醒道人,亦号归愚老人,与胡铨、杨万里、谢谔相友善。年甫二十,以病废,不能仕进,遂专意学问。亦工画草虫。卒于宋孝宗淳熙二年。所著《独醒杂志》,由其子三聘编为十卷,杨万里为之序。
《独醒杂志》为作者积所闻见而成。据书前杨万里序,当成书于淳熙十二年(1185)。杨万里序称“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是皆近世贤士大夫之言,或州里故老之所传也,盖有予之所见闻者矣,亦有予之所不知者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于南渡后刘、岳诸将,皆深相推挹。”《独醒杂志》为研究两宋的典制、故实、诗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资料。如“李煜”条比较李煜与杨行密为政和百姓对此不同态度,可看出今人所不知的两人另一面:“江南呼蜜为蜂糖,盖避杨行密名也。行密在时,能以恩信结人,身死之日,国人皆为之流涕。予里中有僧寺曰南华,藏杨、李二氏税贴,今尚无恙。予观行密时所征产钱,较之李氏轻数倍。故老相传云,煜在位时纵侈无度,故增赋至是。欧阳谓行密为盗亦有道,岂非以其宽厚爱人乎”。又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草书长进的经过:“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书中记徐师川论诗语,言“目力所及,皆诗也”,而不可“自作镌空妄实之想”。又记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体味颇深,故作诗、评诗自有独到处。”皆为至语。
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独醒杂志》,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7年版;《独醒杂志》,朱杰人标校,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1986年版;《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
68、《云麓漫钞》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5卷,南宋赵彦卫撰。彦卫,字景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庆元初前后(1195)在世。宋宗室。初佐幕吴门,以学识见称于世,被人视为“外吏而内儒,学而有用者”(《拥炉闲话序》)。绍熙间(1192),为乌程县令,有治名。又通判徽州,官新安郡守,其后仕历则不可考。著有《云麓漫钞》十五卷。
《云麓漫钞》初名《拥炉闲话》,10卷,后并刻为15卷,(四库总目、文献通考作二十卷)改今名。其内容“记宋时杂事者十之三,考证名物者十之七”(《四库全书总目》)。书中有不少资料有助于文史研究,如记建宁府松溪县银矿及矿工生活(卷二),浙东河流及船工生活(卷九),记述出使金国的路线里程(卷八)及送迎金使的经费数字(卷六)等。此外考订天文﹑地理﹑名物制度,则往往赅博;搜采方言俗谚,载述诗词遗文,亦颇多参考价值。其中如吕大防《长安图》,原书已佚,靠此书存其大概。章援(章敦之子)与东坡书,向来不为人注意,韩愈﹑欧阳修个别佚文﹑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亦赖以保存,对后者且有评论,反映了当代人某些看法。但其考证亦间有纰漏。
《云麓漫钞》通行本有《涉闻梓旧》本﹑《丛书集成》本等。
今有:《云麓漫钞》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云麓漫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9、《齐东野语》
宋代历史轶事、杏林偏方、民俗风情诸种杂录,南宋周密撰。周密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集《苹洲渔笛谱草窗词》。周密祖籍济南。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书中所载录的医事制度、医家史料、典籍训释、养生知识、各科医案,特别是治病疗疾的验方效剂,如“经验方”、“小儿疮痘”、“多为作者搜集、使用后的验证,大都真实可信。一些当朝史事传闻、民俗风情,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贵索引。如卷一“梓人抡材”载宋太祖、仁宗对财力爱惜以及自己对此事的考证,历史价值和学问俱佳:
梓人抡材,往往截长为短,斫大为小,略无顾惜之意,心每恶之。因观《建隆遗事》,载太祖时,以寝殿梁损,须大木换易。三司奏闻,恐他木不堪,乞以模枋一条截用。上批曰:“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于是止。嘉祐中,修三司,敕内一项云:“敢以大截小,长截短,并以违制论。”即此敕也。《邵氏闻见录》乃以为晋邸内臣奏请,且文其辞云:“破大为小,何若斩汝之头乎?”失其实矣。可见正史亦不可全信。
卷十对“字舞”的考证亦类此,此亦是今日大型团体操表演,布成图形文字的先声:“州郡遇圣节锡宴,率命猥妓数十群舞于庭,作‘天下太平’字,殊为不经。而唐《乐府杂录》云:‘舞有字,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王建《宫词》云:‘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则此事由来久矣。”
今有:《齐东野语》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齐东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2007年版;《齐东野语》北京燕山出版社《历代笔记名著丛书》,2009年版。
70、《癸辛杂识》
宋元之交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四集。周密撰。这是周密寓居癸辛街时所写的另一部笔记。周密入元后不仕,寓杭州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著书以寄愤,本书因而得名。
《癸辛杂识》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条,是宋代同类笔记中卷帙较多的一种。该书主要记载宋元之际的琐事杂言,这是区别于《齐东野语》的地方。本书内容广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大量记载了为国牺牲的将士,坚持民族气节的士大夫,及异族统治者,投降派的言行,寄亡国之痛于笔端,如“襄阳始末”、“佛莲家资”、“方回”(降元宋臣)等条,史料价值甚高。本书还记载了许多不见正史的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艺文书图、医药历法、风土人情和自然现象等,“究非寻常小说家之可比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吴兴园圃”记吴兴的城南沈尚书园、城北王尚书园、赵府北园、赵氏菊坡园等近二十处名园,是江南园林史、中国园林史的珍贵史料。其中还有“变性人”的记载:“赵忠惠帅维扬日,幕僚赵参议有婢慧黠,尽得同辈之欢。赵昵之,坚拒不从,疑有异,强即之,则男子也。闻于有司,盖身具二形,前后奸状不一,遂置之极刑。近李安民尝于福州得徐氏处子,年十五、六,交际一再,渐具男形,盖天真未破,则彼亦不自知。”
《癸辛杂识》通行本有清虞山张氏照旷阁刻本,《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等。其中《稗海》本误将《癸辛杂识》和《齐东野语》混在一起,且多阙疑,毛晋刻《津逮秘书》始复其旧;《学津讨原》本经过校正,大致完整。
今有:《癸辛杂识》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8年版;《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1987年版。
71、《武林旧事》
记录南宋遗闻轶事、典章制度,并记及都城胜迹杂录,十卷,周密撰。《武林旧事》成书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南宋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瞭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如“诸色伎艺人”门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五十五类、五百二十一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宫本杂剧段数”门著录的二百八十本杂剧剧目,对於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武林旧事》通行本有清人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十卷本);宋廷佐刻《武林旧事》(六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五卷本)、以及《说郛》本、《四库全书》本、《永乐大典》本(其书收此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等。
今有:《武林旧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武林旧事》裴效维选注,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2001年版;《武林旧事》中华书局《中华经典随笔》2007年版。
72、《东京梦华录》
记载北宋都城开封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十卷。南宋孟元老撰。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开封人。生卒年不详。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领都水﹑将作二监事务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现在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他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1127)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
《东京梦华录》十卷,约三万言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一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当时的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如:卷一记载东京内外城的规模,河道桥梁的分布,宫内门殿阁的座落;卷二、卷三、卷四所述开封各街巷各种商店、货摊,名目繁多的的食品和酒楼、夜市;卷五、卷六记载京瓦伎艺和娶妇、育子、正月元旦朝会、立春元宵等各种节令民俗。其中“娶妇”条记述由由起草帖到婚后新女婿到女家拜门的经过;“育子”条记述孕妇临产前由娘家送衣物“催生”到来年小孩“周岁”的种种讲究,可以考证古今风俗的演变。卷六、卷七中记载的皇帝出行仪制、看百戏的情景、亦可补《宋史·礼志》之阙。
由于《东京梦华录》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均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这就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汴京城里各个阶层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的价值,更引起了中外许多从事各种专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二者对于我们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东京梦华录》也开创了以笔记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临安的同类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今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东京梦华录》邓之诚注,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1982年版;《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伊永文箋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东京梦华录注》,邓之诚注,商务印书馆1959年初版;《东京梦华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东京梦华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3、《梦梁录》
记载南宋都城杭州都市面貌、市民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历史轶事类笔记,二十卷,南宋吴自牧撰。吴自牧,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该书成书年代,据自序中“时异事殊”,“缅怀往事,殆犹梦也”之语,当在元军攻陷临安之后。书中所署“甲戌岁中秋日”(即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疑是传抄有误。
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情况,如卷一:元旦大朝会、立春、元宵、车驾诣景灵宫孟飨;卷七杭州、大河桥道、小河桥道、西河桥道、小西河桥道、倚郭城南桥道、倚郭城北桥道、禁城九厢坊巷;卷十六: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附诸色点心)、米铺、肉铺、 鲞铺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其中卷十九“瓦舍”和卷二十“百戏伎艺”记述了讲唱文学的名目、演员人名和演出场所,为文学史研究留下极为宝贵的资料,如“百戏伎艺”中写道:
百戏踢弄家,每于明堂郊祀年份,丽正门外宣赦时,用此等人,立金鸡杆。承应上竿抢金鸡。兼之百戏,能打筋斗、踢拳、踏跷、上索、打交辊、脱索、索上担水、索上走装神鬼,舞判官,斫刀蛮牌,过刀门、过圈子等……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至损坏。
此条所记杂技名称达数十种,还有踢瓶、弄碗、花鼓、弄熊、藏人、烧火、吃针等,可见此时已有大型魔术和驯兽等表演。另外傀儡戏又分为悬线傀儡、杖头傀儡和水傀儡等门类,极为丰富。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说郛》本、《稗海》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今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梦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梦梁录》符均张社国解说,三秦出版社“历代名家小品文集”2004年版;《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中华书局2007年版。
74、《游宦纪闻》
记载宋代历史轶事、人物掌故、风土人情笔记,十卷,南宋张世南撰。张世南,《文献通考》作“士南”,字光叔,鄱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宝庆初前后(1225)在世。与刘过、高九万、赵蕃、韩淲诸人游。张世南系当时文献故家,曾随其父官于蜀,在蜀活动时间较长,自称“游蜀道,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年”,又尝官于闽之永福,游历浙闽。《游宦纪闻》就是他笔记半生游历的结晶。
《游宦纪闻》卷帙虽不多,仅十卷计一百零八条,但所包括的内容,却很广泛。举凡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士人情,文物鉴赏;以及艺文,小学,考古,历法,术数,医药,园艺等方面,均有所论及。而又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其中如:蕲春铁钱监、谒见刺字、赐绯借紫、高丽国使人状、杨临式等条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四库总目》称其为“多记杂事旧闻,为说部佳本之一”。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稗海》本,《说郛》本,
今有:《游宦纪闻》,张茂鹏等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游宦纪闻》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游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
75、《枫窗小牍》
记载宋代人物轶事、典章制度类笔记,二卷。南宋袁褧撰,子袁颐续。袁褧字尚之,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早年为诸生,可是乡试屡试不第。晚年躬耕于谢湖,自号谢湖居士。工诗、文、书、画,与兄表、弟褒、袠及从弟砄、裘,时称袁氏六俊。书法俊迈,宗法米芾,与文征明齐名,又善画花鸟。诸生贡太学。法米芾,与文征明齐名。画山水潇洒,林丘掩映。任意写竹枝花朵,饶有生趣。卒年近八十。有《田舍集》及《奉天刑赏录》。《枫窗小牍》由其子袁颐续成,书名也由其子定名于渡江之后。其序云:“余迫猝渡江,侨寓临安山中,父书手定都为乌有,第日对窗西鸟,相省念旧,闻得数十事录之,以备遗忘。时晚秋萧瑟,喜有丹叶残霞来射几案。会录成,辄呼酒落之,名曰《枫窗小牍》”。
《枫窗小牍》多记汴京见闻,亦及临安杂事。有关北宋后期南宋前期礼仪、风俗、政事、艺文等佚闻,可与史传相参较。如记张思训在仁宗时制作的浑天仪,可补中国科技史之阙:“太平兴国中,蜀人张思训制上浑仪。其制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起为楼阁数层,高丈余,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钟击鼓。又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即自执辰牌循环而出。余大王父赞善公尝入文明殿漏室中见之”。书中所记宋初到北宋末年徽宗朝户籍增长情况以及南渡初尚存的户籍,更为经济史中宝贵资料:“国初,杭粤蜀汉未入版图,总户九十六万七千五百五十三。至开宝末,增至二百五十万八千六十五户。太宗拓定南北,户犹三百五十七万四千二百五十七。此后递增至徽庙,有一千八百七十八万之多。噫!可谓盛矣。及乘舆南渡,江淮以北悉入虏庭。今上主户亦至一千一百七十万五千六百有奇。生息之繁,视宣和已前仅减七百万耳”。
《枫窗小牍》有明万历年间刻本,《稗海》本,《知不足斋》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今有:《枫窗小牍》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枫窗小牍》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枫窗小牍》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6、《西塘集耆旧续闻》
宋代记载历史轶事、诸家杂说和个人见闻类笔记,十卷,南宋陈鹄撰。陈鹄,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所载陆游辛弃疾诸人遗事,又自记尝与知辰州陆子逸游。则可能是宁宗开禧以後(1207)人。所录自汴京故事。及南渡後名人言行共137条,大多是,辑述诸家杂说,其中间有作者见闻。关于诗文的见解考辨也很有见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所据皆南渡以後故家遗老之旧闻。故所载多元祐诸人绪论。於诗文宗旨,具有渊源。如:驳《苕溪渔隐丛话》议东坡《卜算子》词之非;据宋祁奏议。摘欧阳修撰《薛参政墓志》之误,亦颇有考据。虽丛谈琐语,间伤猥杂。其可采者要不少也。”
今有:《涧泉日记·西塘集耆旧续闻》,郑世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2002年版。
77、《清波杂志》
宋代记载历史轶事典章制度人物故实类笔记,南宋周煇撰。周煇(1126—1198)字昭礼,钱塘人,著名词人周邦彦之子。南宋绍兴年间曾应试博学鸿词科,家藏故书几万卷,平时父子“自相师友”,自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加上他自幼就跟父亲到过不少地方,成年后自己也到各处行役,扬州、饶州、建康、池阳、信州、无锡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五十岁那年还作为使节的下属到过金国,因此见识很广。张诉在《清波杂志》跋中就称赞作者“涉历久而见闻该,阅习工而语意贴”。晚年隐居钱塘清波门,“日往来湖山间,把酒赋诗,悠然自得其乐”《清波杂志》就是在此间写成,时年六十六岁。除《清波杂志》12卷外,周煇海著有《清波别志》3卷和《北辕录》。
《清波杂志》是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书中所载,有的可与他书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故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一种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周煇一生,经历了靖康丧乱,国土沦丧之痛,时时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在他随使节到金,经过汴都时,顾瞻宗庙宫室,不禁有黍离之叹。但他相信,“以中原复中原,规恢洪业,信自有时节”。他把金主完颜亮的侵宋比作辽世宗的侵周,二人皆被部下所杀的下场皆是“干纪妄动”之报。书中还详细地记下了宋将李宝和金兵海道作战大获全胜的战况。宋人方回读此书读至五更,并写下《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读清波杂志至五更》诗:“再卧卧不成,灯膏幸犹有。坐至五更转,读过一寸厚。是书必有益,但当审去取。”表达自己对此书的喜爱。
今有:《清波杂志校注》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清波杂志》(全四册)中华再造善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清波杂志·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8、《西湖老人繁盛录》
记载南宋都城杭州一带都市生活和风俗习惯类笔记,一卷。题西湖老人撰。作者生平生卒均不详,似南宋宁宗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所记内容与《梦梁录》、《武林旧事》、《京师繁胜录》同,主要记录临安市民游艺活动及各类艺人姓名和事迹,其中保存不少宋代民俗和南宋经济社会史料,如记南宋时杭州的路灯、油价以及灯会的情形:“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文,巷陌爪札,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挂灯或用玉栅,或用罗帛,或纸灯,或装故事,你我相赛。州府札山栅。三狱放灯,公厅设醮,亲王府第、中贵宅院,奇巧异样细灯,教人睹看”;又记南宋时杭州一带酒的品牌有:“玉练槌、思春堂、皇都春、中和堂、珍珠泉、有美堂、雪腴、太常、和酒、夹和、步司小槽、宣赐碧香、内库流香、殿司凤泉、供给酒、琼花露、蓬莱春、黄华堂、六客堂、江山第一、兰陵、龙游、藩葑、府第酒、庆远堂、清白堂、蓝桥风月。”
《西湖老人繁盛录》原本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有《涵芬楼秘笈》本。
今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中华书局2007年版;《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西湖老人繁盛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西湖老人繁盛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9、《归潜志》
金元最出色的四种历史轶事类笔记之一(其余三种是王恽《玉堂佳话》、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辍耕录》),十四卷。金末刘祁撰。刘祁(1203—1250),字京叔,浑源(今属山西)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刘从益是金朝官员,自小就是个神童,随父亲在任所读书。早年随祖父﹑父亲游宦於金之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结识了不少名官显宦和文人学士。后成为太学生,屡试不第。元兵入汴京,亲历战争之残忍。金亡后,从汴京辗转回到故乡浑源,把书房取名“归潜”,有感於“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今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戒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意在“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于是写下往日所见所闻,取名《归潜志》,入元后,一试即中,当过山西东路考试官,著有《神川遁士集》,今佚失。
《归潜志》共十四卷,卷一至卷六为金代人物传记,其中大多数皆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如赵秉文、李纯甫、雷渊、麻知几、辛愿、李汾、杨云翼、冯壁等,共涉金末一百多位文人的事迹,是研究金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卷七至卷十杂记遗事,其中有金代文人对诗、文的评论,其评论范围,包括北宋苏轼、黄庭坚、南宋杨万里,可以见到当时北方对南方文风的看法。此外,尚有作者对金代自明昌、承安以来至金末诗文风气的演变的论述,有时党怀英、辛弃疾等人轶事的记载。卷十一《录大梁事》,专记元兵包围开封始末。当时开封被围,金兵屡败,执政者仓皇无计,末帝在宫中想自缢,并欲坠楼,为人所救。城内百姓多饿死,甚至人相食。卷十二《录崔立碑事》,专记金朝叛将崔立降蒙古及其被杀始末。同卷之《辩亡》,以亲身感受,分析了金朝亡国的原因:金南渡后,宰执往往无恢复之谋,上下皆以苟安为乐;朝廷近侍,谄谀成风,隐瞒灾异和民间疾苦,遇事不肯明白表示可否,互相推诿,号“养相体”;宰执用人,必先择无锋芒、软熟易制者。曰“恐生事”足见当时官场的腐败。卷十三﹑十四,多是发表个人感慨,并辑录了他人投赠的诗作。其中论述金玉于粮食在平日和危难时不同价值,就很令人深思:
金银珠玉,世人所甚贵,及遇凶年则不及菽粟,何哉?事有先后,势有缓急也。平时富贵之家,求一珠玉犀象玩好器物,至发粟出帛,唯恐其不得,将以充其室夸耀于人以自乐者,皆是也。壬辰岁,余在大梁时,城久被围,公私乏食,米一升至银二两余,殍死者相望。人视金银如泥土,使用不计。士庶之家,出其平日珠玉玩好,妆具环佩,锦绣衣衾,日陈于天津桥市中,惟博鬻升合米豆,以救朝夕。尝记余家一毳袍,极致密鲜完,博米八斗,金钗易牛肉一肩,趣售也。以是知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诚知其本也。古人云:“薪如桂,米如珠”,岂虚言哉!
这两卷中作者评论诗文颇有见地,如“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概括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及金、元文学的发展趋势。
《归潜志》所记载的,大都是他熟悉和亲历的人和事,写作态度又十分严肃,“所传不真及不见不闻者,皆不录”。它与同时元好问在金代典籍大量散失的情况下,此书是研究金代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历代史家所重视。元人修《金史》多采用其著,如《金史》对金代兵制的批评,对金末近侍权重的批评,对南渡後宰执的批评等,都取自刘著的议论。其他如李之纯﹑赵秉文﹑王郁等人的传记,也采用了刘著资料。《归潜志》
今有:《归潜志》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归潜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0、《玉堂嘉话》
金元最出色的四种历史轶事类笔记之一,八卷。元代王恽撰。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至元五年(1268),元世祖建御史台,王恽为首任监察御史。中统二年初为翰林修撰,知制诰,兼国史馆编修官,至元十四年复入为翰林待制时,大德五年(公元1304年)六月,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王恽刚直不阿,一生仕宦,清贫守职,好学善文。他不畏权势,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去世后,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其儿孙们田园生涯,耕稼自给,便如实奏明圣上。皇上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受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有诗文集《秋涧集》一百卷,《承华事略》,并与赵孟頫同修《元世祖实录》,
《玉堂嘉话》记录自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至至元三十一年(1294)这34年间,作者任翰林学士是朝廷见闻、典章礼仪。“玉堂”,官署名,宋以后为翰林所居之地,故名《玉堂嘉话》。
书中所记的当时文诰礼仪等,都足以显现有元一代典制,如卷一“为春旱禁酒诏”,“为春旱祈雨青词”,卷三的“修端门前桥启土告岁地祗文”,卷四“告太庙文”、“瀛国公制词”都是王恽见到的第一手材料。元世祖时还有一种特定的“望拜行在所”仪式,也靠该书让我们得知其具体做法:
至正十五年戊寅正月甲寅乙酉朔,同李侍讲德新、应奉李谦陪百官就位望拜行在所,凡七拜。其侍仪先一日于端门两阙门灰界方所,以板书百官号,随各司依品秩作等列。班定,以次入宫行礼。礼毕由左掖门出,风埃大作。所谓“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曾有口号一绝:“隔夜端门分板位,平明簪笏列鸳行。紫云低复千官入,润作金炉百合香”。
《玉堂嘉话》记载的唐宋以来文诰掌故、轶闻遗事以及书画等材料,亦多可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记当时制诰特详,足以见一朝之制。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乐祭文之类,皆他书所未见。他如记唐张九龄、李林甫告身之式,记平宋所得法书古画名目,宋聘后六礼金,科举之法,以及论宣谕、制诰之别。据柳公权跋,知唐时已有《广韵》,辨米芾之称南宫,以赠官太常,记秦桧家庙之制,摘颜真卿书《出师表》之伪,谓《金史·天文志》出於太史张中顺,与张德辉述塞北之程,刘郁述西域之事,皆足以资考证。而宋、辽、金三史之议,尤侃侃中理”。
岳飞被害后,至孝宗时才复官、改葬、追封,《宋史·本传》中只有“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的简单记载。《玉堂嘉话》卷二中则录有宁宗诏书《鄂王岳飞谥忠穆文》,肯定岳飞的忠忱与功勋,回顾其被害之因和追封的委屈,代表朝廷谴责“当时的权臣”,对皇祖赵构的曲为回护,为我们保存了一篇珍贵的历史文献,现抄录如下:
主而忘身,兹谓人臣之大节;谥以表行,必稽天下之公有。申锡赞书,追告幽穸。故太师追封鄂王谥忠穆岳飞,威名震于区狭,智略根乎诗书;结发从戎,前无坚敌;枕戈励志,誓清中原。谓恢复之义为必申,为忠愤之气为难遏。上方密契,诏札具存。夫何权臣,力主和议。未究凌烟之伟绩,先罹偃月之阴谋。李将军口不出辞,闻者流涕;蔺相如身虽已死,凛然犹生。犹高皇眷恋之不忘,肆孝庙哀矜之备至,还故官而礼葬,颁祠额而旌表。逮于先帝之时,檖以真王之爵。既解诬于累圣,可无憾于九京。然而易名之典虽行,议礼之言未一。始为忠愍之号,旋更武穆之称。朕获睹中兴之旧章,灼知皇祖之本意。爰取危身奉上之实,仍采克定祸乱之文,合此两言,节其一惠。昔孔明之志兴汉室,若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垂之典册,何嫌今古之同符;赖及子孙,将与山河而并久。英灵如在,茂渥有承。
卷二还有一篇《辛殿撰小传》,记辛弃疾因力主北伐,与韩侂胄主张相合,文集中有《寿南涧翁文》,即为韩侂胄祝寿之文,亦可补史之阙。卷二、卷三中摘记其所见宋内府书画二百余幅,也不见它书记载,为研究古代书画传绪可贵资料。
《玉堂嘉话》常见本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堂嘉话》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玉堂嘉话》;《玉堂嘉话》,杨晓春点校,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2006年版。
81、《辍耕录》
金元最出色的四种历史轶事类笔记之一,一名《南村辍耕录》,三十卷。陶宗仪撰。陶宗仪著。陶宗仪,字九成,元末明初人,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工诗文,善书画,学识渊博。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自从应试失败后,就矢志终身不仕。元至正年间(1354年前后),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先后举宗仪为行人、校官,都拒之。张士诚割据苏州时,邀他至帅府署理军事咨议,他谢绝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诏取天下文学士,六年(1373年),诏举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当地官员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率诸生赴礼部试,得赐钞回家。元末兵起时,陶宗仪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粹五百八十余条,分类汇编成书。除《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书史会要》(9卷)、《四书备遗》(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兰亭帖目》(1卷)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于世。
《辍耕录》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还涉及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作者对元代掌故、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尤其对元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状况,多为耳闻目睹,因而所记较真实,因而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书中作者对元末黑暗统治揭露甚多,如《权臣擅权》、《讥省台》、《醉太平小令》等条;尤其不同于其它文人笔记的是,对农民起义的记述比较客观,如《旗联》、《刑赏失宜》等条;在《叙画》、《杂剧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论》、《论诗》、《历代医师》等条中,对书画、戏曲、诗词、医学等方面,都有严密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发展松江棉纺织业所做的贡献,《松江谣》、《不平诗》、《奉使来谣》、《扶箕诗》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更为珍贵。特别是书中记录的大量戏曲史料,到目前为止,是我们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
《辍耕录》关于南宋灭亡时的一些史料也颇珍贵,如卷三记元至元十三年伯颜攻入杭州,掳掠宫妃、民妇,死者甚众。被抢到元世祖宫内的宋宫人,有自缢而死者,皇帝还命断首悬挂示众。同卷“岳穆王”条叙述柯九思等人倡议重修岳武穆墓,郑元祐作疏文,其中有“方略如霍骠姚,不逢汉武,徒结志于亡家;意气如祖豫州,乃遇晋元,空誓言于击楫”等警句。卷四“挽文丞相诗”记徐世隆、虞集七律各一首,从中可看出元初士大夫对岳飞、文天祥的崇敬。
《辍耕录》有元末刻本和明刻本多种。通行本有《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今有:《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影刻元本断句后重印;《南村辍耕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南村辍耕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
82、《隐居通议》
金元最出色的四种历史轶事类笔记之一,三十一卷。元代刘埙撰。刘埙字起潜,南丰人。生卒不详,据《隐居通议》中自称(宋理宗)开庆元年年二十,则生于理宗嘉熙四年(1240)。据其《水云村稿》中作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20)《重题梅氏海棠诗》,作者年过八十尚在世。刘埙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210)曾任南剑州学官,此时年已七十二。据《隐居通议》书名以及序中自称“日暮途穷,复食元禄”,可能此书作于晚岁退休以后。另著有《稽礼辨论》、《韵原表》、《石鼓文定本》等。
《隐居通议》三十一卷,分十一门。其中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造化、地理、鬼神杂录各一卷。其论理学,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子以合之。虽有一些治学?处世的经验,但多门户成见;“鬼神”一门,语涉荒怪,无关学问;考证经史,亦非所长,均不足论。值得重视的是其中谈论诗文的部分。
《隐居通议》所引诗文,往往不见于它书,如卷二十一录宋度宗登极赦文,《宋史本传》不载;卷三十一录宋度宗咸淳七年同年小录,可考宋末科举之制度,亦不见于它书。书中所引诗文,多录全篇,有的又不见于它书记载,因此为文学史保存了许多资料,这是此书最主要的功绩,如所的唐代宋璟《梅花赋》,是不同清人《全唐文》收录的另一种;卷四所录的傅幼安《秋花虫草赋》,卷九所录的邓月巢《玉山道上》绝句,皆文笔清婉而作者姓名不彰,赖此书得以保存。
《隐居通议》通行本有:《读画斋丛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隐居通议》商务印书馆,据丛书集成本刻印,1937年版,2010年版;《隐居通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隐居通议》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2006年版。
83、《敬斋古今注》
金元时代最出色的考据辩证类笔记,元代李治撰。李冶(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父亲李通为大兴府推官。李冶自幼聪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省元氏县)求学。金正大末(1230)进士。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为官清廉、正直。金亡北渡,流落忻崞间,尝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李冶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写下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这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蒙哥汗七年1257年,李冶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接受忽必烈召见,提出一些进步的政治建议。l259年在封龙山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应忽必烈征召任翰林学士知制洁同修国史官职,,第二年便辞职还乡,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家乡。李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数学外,在文史等方面也深有造诣,积多年笔记而成的《敬斋古今注》与《泛说》是两部学术内涵极为丰富的著作。《泛说》一书已失传,仅存数条于《敬斋古今注》附录之中。他还著有《敬斋文集》四十卷、《壁书丛制》十二卷,已佚。
《敬斋古今注》原书四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编为八卷。今日通行本皆据此复印,另加陆心源《敬斋古今注拾遗》五卷,共十三卷。
《敬斋古今注》论辩经史子集,皆有精辟之说,尤其熟悉史事,如卷四列《晋书》中同姓名者数十人,各叙事略,非平日精于史籍者办不到。。其考辨古籍内容,疏通文字训诂,分析诗文内容,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卷五说“蟹八足而二螯,天下无人不晓”,但荀子《劝学篇》说“六跪而二螯”者,误也。而许慎《说文解字》亦云“六跪而二螯”,“盖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误”。作者指出的迷信古人而无视事实的读书人通病,值得深思。
《敬斋古今注》通行本有:《聚珍版丛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几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敬斋古今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5年版;《敬斋古今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84、《北轩笔记》
金元时代最出色的考据辩证类笔记之一,一卷。元代陈世隆撰。陈世隆生平不详,仅能从《北轩笔记》书前小传(不知何人所作)略知其一二:陈世隆,字彦高,钱塘人,宋末书贾陈思之从孙。一生布衣,元顺帝至正中(1354),设馆于嘉兴陶氏,后殁于元末乱中兵。所著诗文皆不传,惟《宋诗补遗》八卷与此书存於陶氏家。今《宋诗补遗》亦无传本,惟此一卷仅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论以史事为多,如论西伯戡黎力辨委曲回护之说,论鲁两生不知礼乐,论胡寅讥刘晏之非,论秦王廷美生於耿氏之诬,论周以于谨为三老有违古制,皆援据详明,具有特见。至所载僧静如事,则体杂小说,未免为例不纯。是亦宋以来笔记之积习,不独此书为然,然不害其宏旨也。”总目提要中提到的“论胡寅讥刘晏之非”等确实非常透辟有力:唐代刘晏为国理财,有功于国,结果被诛,胡寅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认为刘晏以理财而死,是言利背义遭到的报应。陈世隆则认为是由于刘晏当年将奸相元载致死,将其党杨炎坐贬而招致的报复。后来杨炎专权,便诬陷刘晏,而与理财无关:“使刘晏不勘元载事,虽理财固不致死;勘元载,即使不理财,亦死”。并指出胡寅这番议论,“将使司国计者,不以足国为务,而徒以不言为高,于国无益”
《北轩笔记》通行本有《学海类编》本、《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本等。
今有:《北轩笔记·彭文宪公笔记》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北轩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1987年版。
85、《庶斋老学丛谈》
元代考据类笔记,四卷,元代盛如梓撰。盛如梓,号庶斋,衢州(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尝官崇明县判官。
《庶斋老学丛谈其书》三卷,但第二卷又别析出一“子卷”,实际上四卷。为作者晚年随手掇拾而成。其中多辨论经史,品评诗文之语,而朝野逸事,亦间掺杂其间。有些考辩很有见地,如驳俞文豹《吹剑录》,谓《广陵散》不始於王凌毋邱俭;以姑蔑墓证韦昭注《国语》之非等。但亦有许多荒疏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举出“云陆游的姚将军、赵宗印二诗,惜不得姚名字,而《渭南集》实有姚平仲传,王士祯《居易录》已摘其疏;又於贾似道有豪杰之誉?载曹东畎媟俚之词,皆为失当”。
今有:《庶斋老学丛谈》,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庶斋老学丛谈》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庶斋老学丛谈》,江苏古籍刊行社“笔记小说大观”本,1984年版。
86、《山房随笔》
元代历史轶事类笔记,一卷,元代蒋子正撰。蒋正子,生卒年不详。自称曾做过溧阳县学官。《山房随笔》中有“穆陵在御”、“至元戊寅己卯间”等语,可见此人生活在由宋入元之际。书中多记宋末元初时事。书名“随笔”,实类似於诗话,谈论了许多宋元人的诗。所记宋朝亡国时夏贵﹑贾似道﹑张世杰﹑赵淮等人事迹,以及杜善夫﹑聂碧窗等人的诗作,对于研究宋史和宋诗颇有参考价值。如记僧本真《吴门上元》诗:“村翁看了上元归,正是西楼月落时。夸道官衙好灯火,不知浑尔点膏脂。”对於地方官吏贪财好货的劣迹,有所揭露得入木三分。书中也有记载失实处,如陆秀夫挽张世杰诗,其实陆秀夫死在张世杰前,《宋史·忠义传》记载甚清楚。至于书中所云:“云中见金甲神人,且云:‘今天亡我,关系不轻,後身当出恢复矣。’”此等语本属虚妄,只是表现亡国遗民的一点愿望而已。
通行本有:《百川学海》本(明代重辑)一卷;《藕香拾零》本,有拾遗1卷,清光绪16年(1890)刻本。
今有:《山房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7年版;《山房随笔》中华再造善本,《历代诗话统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87、《日损斋笔记》
元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一卷,元代黄溍撰。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元大德五年(1301),25岁的黄溍,被举为教官。两年后,又举为宪吏。可是不久,黄溍仍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元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提升他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改任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监税杭州。黄溍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能廉洁自律。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借景抒情,表达了黄溍迟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黄溍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据《元史》记载,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
《日损斋笔记》系黄溍随笔记录,原并无条理,后经其同乡刘刚分类编次,标“辨经”、“辨史”、“杂辨”三目,所述多确实有据,其中“辨史”更为精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皆考证经史子集异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则尤精于‘辨经’,如:引《史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之文,证颜师古《汉书注》之误;又引《宋实録》‘李继迁赐姓名不在真宗时,证僧文莹《湘山野録》之误,引据尤极明确,非束书不观而实仅臆断者也”、清人陈晋又对此书逐条加以考证,更为详明扎实。
今有:《日损斋笔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日损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8、《万历野获篇》
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沈德符撰。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号他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代文学家。其父沈自邠系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是一位史官,曾参与编修《明会典》。沈德符深受其父影响,自幼喜闻朝野故事,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于时事和朝章典故。沈德符十二岁时其父辞世,乃随母回乡,终日读书于祖父所建的藏书楼“芳润楼”。《万历野获编》三十卷首次编成于明朝万历三十四、三十五年间(1606~1607),即其入国子监为贡生前后,书名寓“野之所获”之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沈德符考中举人。次年应礼部会试落第,中年南返,沈氏又操笔续录,于是年冬编成续编十二卷。正续编前后间隔十二年。沈德符逝于崇祯十五年(1642),享年六十五岁。他生前未能看到《万历野获编》的刊行。作者另著有《万历前三朝朝章国故里巷琐语》、《靡不备战》、《飞凫语略》一卷、《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四卷、《顾曲杂言》一卷及《秦玺始末》一卷,均列《四库总目》。其中《顾曲杂言》对于杂剧南北曲之考证,颇见详赅,为现代研究戏剧者所重视。
《万历野获编》为研究明代史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原未分类,直至清康熙年间,桐乡人钱枋才分类编排为30卷、48门,另有《补遗》4卷。此书内容上记朝章掌故,下及风土人情、琐事轶闻,举凡内阁原委、词林雅故,以及词曲技艺、士女谐谑,无不毕陈。有明一代,尤其是世宗、神宗两朝的掌故,此编所记,最为详赡,是资料十分丰富的明代笔记。
书中所记,皆得之其祖父、父亲所述或作者目睹见闻,所以叙述有些史事较《明史》为详。特别是所提供的朝廷种种情况,足以补苴史阙。如嘉靖二十一年,部分宫女拟勒死世宗,失败被杀,《明史·世宗记》中只有“冬十月丁酉,宫人谋逆伏诛。磔瑞妃曹氏、宁妃王氏于市”数语。《万历野获编》卷十八“刑部”门“宫婢肆逆”条,叙述极为详尽,列出了十八位宫女姓名,附录刑部等衙门处理此案的奏疏,还揭露了皇帝与宫妃之间大多矛盾。另外记世宗朝张璁、桂萼的横肆,霍文敏的险忮,汪荣和(铉)邪谄,徐文贞的献媚;穆宗朝高文襄的纵恣;神宗朝言语的嚣张,给事中王元翰的贪戾,以及废辽府、勘楚狱二事等等,都叙述详备,可补史阙。此外,作者所述内阁诸事的原委,亦考证切实,议论平允。清代编修《明史》,有不少传中所载的事实,其来源皆出于此书。此书对正史少叙或不叙的社会见闻、民间情状、大小统治者的卑劣行径记述颇多。如卷二“列朝”门记载嘉靖死了一只狮子猫,竟制金棺埋葬,并命诸臣作文超度。礼侍学士袁炜祭文中有“化狮成龙”等语,合了嘉靖心意,不久便改少宰,升宗伯,加一品入内阁。补遗卷三记西苑豹房养豹一只,设勇士二百四十名保护,岁廪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作者感叹这些野兽是“啖大官之奉,皆民膏血”,这些都是官修史书中所没有的。书中描述士风日下、邪谄滔天的情状也非常具体,比如“为博严世蕃欢笑,光录寺少卿白肇常至以粉墨涂面”;“江陵公卧病邸等,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竭诚祈祷。御史朱琏暑月马上首顶香炉,暴赤日中,行部畿内,以祷祝奉斋”。书中还提供了嘉靖、万历时期上至皇帝、首辅,下至按院、和尚、塾师、士兵淫风甚盛的普遍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嘉靖、万历以来出现《金瓶梅》等小说、《东郭记》等戏剧的可贵的旁证资料。另外,书中关于道释荣耀,妖妄之说盛行亦有详细记载,这对探讨明代中叶以后神魔小说大量出现的原因也有助益。这些记载也为研究明代万历以来的文学思潮的某个侧面提供了背景材料。此书对民歌、戏曲、小说的演变及其创作情况的记载和有关议论,大多比较中肯稳妥。作者论述民歌从宣德、成化年间有〔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三曲盛行于中原,到嘉靖时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等,再到万历年间又出现〔打枣竿〕、〔挂枝儿〕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明代民歌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他对南北散套、弦索入曲、笛曲俚语、戏旦俗乐的考索,更为戏曲研究者称道。此外,他评论邱浚《五伦全备记》是“俚浅”,《钟情丽集》“亦学究腐谭,无一俊语”,较有见地;他批评郑若庸戏剧“所乏者生动之色”,讥议张伯起暮年所作传奇“以侈其勋,润笔稍溢,不免过于张大”,也比较精当。书中对《金瓶梅》、《玉娇李》的创作情况的记载,提供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探讨的线索。
由于明朝嘉靖、万历时期不少作家是作者父祖及自己的知交、朋友,所以关于他们的记述都颇真切生动。比如,作者写在自己邸中与袁中郎论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袁中郎攻讥王世贞、李攀龙,推奖徐文长的情状。又记作者朋友张幼予的怪癖,竟在“常庑间挂十数牌,署名张幼予卖诗或卖文,以及卖浆、卖痴、卖呆之属”,写出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书中关于“以诗卷遍贽达官”的“正人”愚妄可笑事迹的记载,关于高僧达观生平事迹的介绍,为考察嘉靖、万历时期明代诗人的状况和研究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也提供了重要材料。
今有:《万历野获篇》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59年版;《万历野获篇》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2007年版;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89、《菽园笔记》
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十五卷,陆容撰。陆容(1436—1497)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官至浙江右参政,与张泰、陸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史称其诗才不及泰、釴,而博学过之。性至孝,嗜书籍。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南京主事,进兵部职方郎中。西番进狮子,请大臣往迎,容谏止之。迁浙江右参政,后以忤权贵罢归,卒。著有《菽园杂记》十五卷,《式斋集》。事蹟见《明史·文苑传》。
《菽园杂记》对明代朝野故实敘述颇详,而且较少抄袭旧文,论史事、叙掌故、谈韵书、说文字,皆大多为自己的见解,被他同时代的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其中所记的明代典制、故事,多为《明史》所未详,卷四如谈将军之名号,其中有亲王子孙应授官职之名,各边挂印总兵官之名号等非熟悉官制者不能言;卷五记洪武、永乐、成化三朝京营之致,卷九记成化以前巡抚、总督设置均可以补正史职官制之阙。书中最为宝贵的还记载了许多明中叶手工业生产和民情风俗等方面材料,如卷十四记勘察五金矿苗和提炼银、铜的方法以及刘田之制青花瓷,龙泉制烧瓷的原料韶粉的情况,卷十三记衢州造纸的方法,皆具体而细致。卷七记“掉包儿”、“拿殃儿”俗语的来历:“京师有妇女嫁外地为妻妾者,初看时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以丑老换之,名为‘掉包儿‘。有过门信宿,盗其所有者逃去,名曰‘拿殃儿’”。又记吴中风俗中的忌讳:船家忌讳“住”和“翻”,因而称“箸”为“筷子”,称“帆布”为“抹布”;民间忌讳“离”,因而称“梨子”为“圆果”;忌讳“散”,因而称“伞”为“竖笠”;忌讳说“恼躁”,因而称“谢灶”为“谢欢喜”,对研究明俗,词语的变迁皆有一定的价值。
《菽园笔记》通行本有:《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以《墨海金壶》本为最完备。
今有:《菽园笔记》佚之点校,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1997年再版;《菽园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2007年版。
90、《典故纪闻》
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十八卷,余继登撰。余继登(1544-1600),字世用,号云衢,北直隶交河县(今河北交河)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大明会典》,进修撰,直讲经筵。不久,进右中允,充日讲官。再历少詹事兼侍读学士、詹事、礼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以礼部左侍郎署部事,上疏请罢一切诛求开采害民之矿税,撤回税使,又请明神宗亲临御政、册封皇太子,皆不用其言。为此,余继登郁郁成疾,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太子少保,谥文恪。余继登为人忠诚,遇事不挠。勤奋好学,熟悉朝章典故。有《典故纪闻》、《淡然轩集》,均采入《四库全书》并传于世。
余继登曾参与修撰《明会典》明代典籍和列朝实录皆较为熟悉,《典故纪闻》就是他摘抄诸实录和起居注而成。作者摘抄的原则是:“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尤其是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史料,有些史料不见于它书记载,或它书记载不详,如卷二记载“让役法”的颁发:“国初,中书省让役法,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别田足之,民力劳困,岂能独安?自今凡有兴作,不得已者,暂借其力,至于不急之务,浮泛之役,宜为之”;卷十五记载官吏俸禄将粮食折合成布匹计算:每阔布一匹,折合米四十石。成化十六年户部议减,改折为三十石,还相当白银三十两之数;卷十八记嘉靖初年边费,每年二十九万两白银,以后竟递增到二百五十一万两。明中叶以后吏治的腐败,边防的吃紧,于此可见一斑。
《典故纪闻》初刻于明万历时。通行本有:《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
今有:《典故纪闻》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1年版;典故纪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典故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2007年版。
91、《草木子》
明代较为著名的杂记丛考类笔记,四卷,叶子奇撰。叶子奇,字世杰,号静斋,浙江龙泉人,元末的著名学士,明初做过巴陵县主簿。
本书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正德十一年(1516)由他裔孙叶溥刊行。原稿分为二十二篇,刊行时并为管窥、观物、原道、钩元、克谨、杂制、谈薮、杂俎八篇,四卷。内容十分广泛,从天文律历,时政得失到兵荒灾辞书等都有涉及、对动植物的形态,也广为搜罗,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特出。尤其是对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抗元事迹记载最为详尽,多是其他书中不曾述及的。书中也透露了一些元朝的腐朽和经济情况,是研究元末明初史实的重要资料。
今有:《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1年版;《草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2007年版。
92、《七修类稿》
明代较为著名的杂记丛考类笔记,五十一卷,郎瑛撰。郎瑛(1487~1566),明藏书家,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因身患疾病,而淡于功名。稍长,乃博览艺文,探讨经史。家藏图书有经史文章,杂家之言、乡贤手迹等,每日坐于书斋中诵读,揽其要旨,撮取精华,辨同异,考谬误,著《书史衮钺》60卷。另著有《萃忠录》2卷、《七修类稿》55卷。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又有《续稿》七卷)是郎瑛所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全书按类编排,分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奇谑等七类。涉及一当朝及前朝史事掌故、社会风俗及琐闻,以及艺文、学术考辨等。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评此书曰:“此书引证颇广,当时杨升庵已屡引其说,然识见殊卑,笔亦冗拙,时有村学究气,论诗文尤可笑,其浩博则不可没也。”书中以谈当时事多,治明史者必读,所载如杭州宋官署考,则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又纪明初进茶有探春、先次春、紫笋诸名,及漕河开凿工程,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亦间有足资考证者。
但因采录较为庞杂,又往往不详检出处,因而疏漏处不少,如将宋代李建中误为南唐人,谓谢无逸以《蝴蝶》诗得名,李商隐袭其义,这样就变成唐人蹈袭宋人。又如记杨维桢为明太祖所召,托疾固辞,作诗缢死,毫无依据;白居易《放言》诗:“周公恐惧流言曰,王莽谦恭下士时”,郎瑛却不知,误断为宋人所作等,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一一列出,叹息“明人著书卤莽,往往如此”。书中还有些条目荒诞可笑,如“内官冠帽”一则,说明代太监之冠帽即朝鲜高丽王的帽子。听说明朝初年,高丽未服,太祖令内侍在高丽使者面前戴此帽。高丽使者归后,“举国降”。又如“天子动与天合”条:尝闻南京国子监将成,高祖空中望之曰:“似蜈蚣形”。他日奏监中多蜈蚣,不可居,遂命将左首山改为鸡鸣山,“必能食蜈蚣也,已而果无”。又尝命画家刘三吾画所居山水图。图上,太祖笑曰:“何用许多?”到突兀处俱以笔抹之,无何其山一夕为雷所震,突兀处悉平如前。类如此者荒唐无稽条目甚多。
特别是书中极力诋陶宗仪的《说郛》、《辍耕录》,然而《七修类稿》中许多内容即摘自《说郛》和《辍耕录》。
《七修类稿》现存明嘉靖刻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耕烟草堂刊本等。
今有:《七修类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七修类稿》上海书店2009年版;《七修类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等。
93、《涌幢小品》
明代较为著名的杂记丛考类笔记,三十二卷。朱国帧撰。朱国帧(1558-1632),字文宁,号平涵,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人。明万历首辅大臣。万历年间进士,歷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四年,总裁《国史实录》。在任时能体恤民情,为浙江赋役不平,提出平均法,计亩定役,使贫者不至重负。万历三十六年,湖苏洪灾,朱上疏而解民困。在朱力请下,荻塘重修。朱国帧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明史概》、《大政记》、、《皇明纪传》等。
《涌幢小品》始撰於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天启元年(1621)冬完稿。初名《希洪小品》,寓意仰视洪迈《容斋随笔》。後來庭院內筑木亭名“涌幢”,涌幢本意指海上涌现出的佛家经幢,以此比喻时事变幻好比昙花一现之意,并沿襲书名。《涌幢小品》是作者历时十三年写成的笔记,該書记载明朝掌故,大而朝章典制﹑政治经济﹑徭役﹑仓储备荒﹑清军勾补﹑遵化冶炼技术,小至社会风俗﹑人物传记。其中有关明代中叶戴冠﹑王守仁﹑沈周﹑吴昂等人的琐闻逸事,叙述相当生动;对於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隆庆﹑万历以来的农民起义﹑兵变及王朝佐﹑葛贤等领导市民抗税(见城市民变)等史事,叙述颇具条理,为不少学者所注重。
但书中如上述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过只占十之三、四,大部分乃采摘旧闻,甚为芜杂,以至精华为糟粕所掩,阅读时必须注意汰择。
今有:《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第四册,2005年版。
94、《酌中志》
明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二十三卷,附录一卷。刘若愚撰。刘若愚(1584—?),自称原名刘时敏,南直隶定远人。其家世袭延庆卫指挥佥事。父亲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若愚十六岁时,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万历二十九年,被选入皇官,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魏之心腹太监李永贞任司礼监秉笔,因为刘若愚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便派其在内直房经管文书。与此同时,魏、李又多阴谋诡计,故对刘若愚颇多猜忌。刘目击魏李所为而又无可奈何,遂自改名为“若愚”,借“苦心”二字以自警。崇祯二年,魏忠贤阉党事败,若愚被群臣纠弹谪充孝陵净军。后来,查实高攀龙等七人被诬致死一案,乃系李永贞索取苏杭制造李实空白印纸架词虚构,李永贞被斩决,刘若愚被处斩监候。若愚因受诬告而蒙冤狱中,有苦难申,而真正的魏党司礼太监王体乾、涂文辅等则黄金买命而逍遥法外。在幽囚的悲愤不平中,刘若愚乃效太史公司马迁之榜样,发愤著书,呕心沥血,详细记述了自己在宫中数十年的见闻,并进行说理申冤以自明,终于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这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之后,刘若愚果然得释免,从此重见天日。
《酌中志》是由太监撰写并记述晚明宫闱之事,无论作者还是记述内容都很独特,史料价值较高。全书由二十四个各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一卷,共计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忧危竑议前纪》、《续忧危竑议后纪》、《恭纪先帝诞生》、《恭纪今上瑞征》、《三朝典礼之臣纪略》、《大审平反纪略》、《先监遗事纪略》、《两朝椒难纪略》、《正监蒙难纪略》、《逆贤擅政纪略》、《外来线索纪略》、《合家经营纪略》、《本章经手次第纪略》、《客魏始末纪略》、《逆贤忌翼纪略》、《内臣职掌纪略》、《大内规制纪略》、《内板经书纪略》、《内臣佩服纪略》、《饮食好尚纪略》、《辽左弃地》、《见闻琐事杂记》、《累臣自叙略节》、《黑头爰立纪略》等,另外,在正文之前,还附有一篇《自序》,详细介绍了自己写作此书的缘由。本人又是个太监,着眼点自然会与一般文士不同;因此,《酌中志》一书就自然而然地给后人留下了一般著作中看不到的有关晚明时期皇帝、后妃、宫女、太监宫中生活和统治阶级之间各种矛盾斗争的历史资料,颇多参考价值。譬如,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完全是研究明代的内府刻书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书中《忧危竑议前纪》、《续忧危竑议后纪》(即第一、第二两卷)所记内容,实际上就是明代万历中期所谓“妖书”一案,“妖书”一案在《明史》、《明实录》以及大臣列传中,间或简略地写了一点,但从未有记载“妖书”原文及缉捕,审讯经过的文章。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也仅仅记载了明朝万历帝朱翊钧抚慰太子朱常洛的手书圣竑渝,而《酌中志》却将此案的始末细节详细写出,并且将“妖书”(即《国本攸关〈续忧危竑议〉》)的全文抄录了出来,披露于世。这样,书中不仅详细记叙了皦生光妖书事件的原委,可与《皇明从信录》等书相参证;而且登载了郑贵妃《刻闺范图说序》全文,交待了事件本末,这是其它书中所以从未记载过的,所以很可宝贵。又如该书卷十六至卷二十,《内府衙门职掌》(又称《大内规制纪略》)、《内板经书经纪略》、《内臣佩服纪略》、《内板经书纪略》、《内臣佩服纪略》、《饮食好尚纪略》等五卷,详细地记载了明代都城北京的宫苑规模、太监职掌、内庭日常生活和饮食、服装、娱乐、嗜好等,是我们今天研究宫廷史及了解官廷服饰的极好史料。书中还记载许多外廷阉党“五虎”、“五彪”及“十狗”等等是如何阴险无耻、为虎作伥,连内阁首辅顾秉谦、冯铨等都要对他们曲意逢迎、俯首听命但书中对太监陈矩的赞美,则有溢美之嫌。
《酌中志》在清代乾隆年间曾被禁过,原因是作者在《辽左弃地》等某些涉及辽事的篇目中称女真人为“虏”,称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奴酋”,恰恰触犯清朝统治者的忌讳。
《酌中志》写成后,便成为许多文学作品取材的绝好资料,如明末秦兰徵撰写的《天启宫词》一百首,便是根据该书与《玉镜新潭》中的有关部分而写成的。清初以来,许多描写宫廷建筑的著作,也都是以《酌中志》为依据的,如高士奇撰写的《金鳌退食笔记》,其中的许多地方,便是根据该的材料加以补充叙述而成的。
《酌中志》通行本有清道光二十五年《海山仙馆丛书》本。
今有:《酌中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94再版,以《海山仙馆丛书》为底本,以故宫善本清康熙内府抄本进行校对,可谓善本;《酌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2005年版。
95、《双槐岁钞》
明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类笔记,十卷。黄瑜撰。黄瑜,字廷美,自称双淮老人,香山(今广东中山市)人,生卒年不详。约明孝宗成化中前后(1470年前后)在世。明景帝景泰七年(1456年)举人,会试名列乙榜,因不愿为官,于是去做太学生,但接连几年参加会试仍没考中进士,只好由小官做起,后来曾升迁为惠州府长乐县知县。黄瑜在家宅亲手种了两棵槐树,槐树长成后又在旁边盖了个小亭,取名“双槐亭”,自称“双槐老人”,《双槐岁钞》亦因此得名。
《双槐岁钞》成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黄瑜时年七十,前后共花费近四十年时间,其间几易其稿,态度十分认真。他在《自序》中说:“每遇所见所闻暨所传闻,大而缥缃之所记,小而刍荛之所谈辄即抄录。”内容涉及典章制度、科举考试、朝廷内部政争、文人轶事、天文、律历、学校、军事、农民起义等等。书中收录的是洪武到成化年间的时事见闻,其中叙述科举、军政、边备等,可补史阙。如言洪武丁丑科场之狱详,多明史所未及。作者创作态度很是严谨,重考证,不以新异取悦于人:“得诸朝野舆言,必证以陈编确论;采诸郡乘文集。必质以广座端人。如其新且异也,可疑者阙之,可厌者削之。”书中关于馆阁诸事的《国子试魁》、《甲申庶吉士》等篇,就是黄瑜因材料不足而阙疑,一直没有完篇,直到他的孙子黄佐在官方文书中找到相关资料,予以补充这才得以完稿。
今有:《双槐岁钞》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9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代笔记小说大观”2005年版。
96、《水东日记》
明代典章制度类笔记,四十卷,叶盛撰。叶盛(1420~1474),字与中,江苏昆山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官至两广﹑宣府等处巡抚,擢吏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军在土木堡俘明英宗后,迫近北京城,叶盛协助于谦调集重兵,在城外击退瓦剌军,升都给事中。后擢山西右参政,督宣府镇(今山西大同)钱饷。景泰三年(1452年),巡边御史李秉推荐他辅佐独石、马营、龙门、卫所四城军务。天顺二年(1458年)四月,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广巡抚。天顺七年(1463)被召回京,转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镇。成化三年(1467年),迁礼部右侍郎。成化八年(1472年),迁吏部左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病卒,谥“文庄”。
《水东日记》以成书於淞水东而得名。该书主要记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作者曾监督宣府粮饷,兼管军务,熟悉政事,故书中军政粮储﹑墩台设备,以及赋役官制﹑边陲地理﹑道路远近﹑置备设防皆言之甚详。也间有不见於史传的当时人一些轶闻逸事,还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志,又收录了一些宋﹑元﹑明人诗文奏议,有较高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留心掌故,於朝廷旧典,考究最详。又家富图籍,其《菉竹堂书目》今尚有传本,颇多罕觏之笈。故引据诸书,亦较他家稗贩成编者特为博洽”,“多可与史传相参”。但也指出该书诸多弊端,如:“其间徵引既繁,亦不免时有牴牾。又好自叙居官事迹,殆不免露才扬巳之病….古人无是体例也。至於辨《请禁官舍家人操习》一疏,谓人诬其子与官舍斗鹌鹑不胜,因有是奏。深自剖析,连篇不已,抑又浅之甚者矣”。
《水东日记》有明弘治年间有、常熟徐氏刻本,缺後两卷,刻工不精。嘉靖年间有作者玄孙叶恭焕以家藏本补刻後两卷,始足四十卷。清康熙年间叶氏赐书楼印本,是作者七世孙叶方蔚,据前两本校勘後所刻,补有目录,为最好的刻本。
今有:《水东日记》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0年版;《水东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1991年版。
97、《玉堂荟记》
记叙崇祯年间典章制度掌故轶事笔记,今本二卷。杨士聪撰。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山东济宁人。生卒不详。明崇祯进士,官至谕德,后降清。
《玉堂荟记》记载崇祯朝故事,成书距崇祯朝复亡仅百余日。多有其他史料所不载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书中记杜三策册封琉球,旁及彭湖岛(今澎湖)及东岛(按指台湾)情况,可补史阙。记“当日周延儒、薛国观、温体仁、王应熊诸人门户倾轧之由、政刑颠倒之故,颇能道其委曲,多正史之所未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记载的关于北方吸烟的原因和烟草种植历史,其中崇祯皇帝禁烟的决定,足见朝廷决策的轻率与颟顸:
烟酒古不经见。辽左有事,调用广兵,乃渐有之,自天启年中始也。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己卯,上传谕禁之,犯者论死。庚辰,有会试举人未知其已禁也,有仆人带以入京,潜出鬻之,遂为逻者所获。越日,而仆人入死西市矣。相传上以烟为燕,人言吃烟,故恶之也。壬午,余入京,鬻者盈衢,初以为异,已而知为洪督(洪承畴)所请开其禁也。
这段文字介绍了烟草传播到北方是由于“辽左有事,调用广(州)兵,乃渐有之”,天启年间烟草种植广泛。由于明成祖朱棣曾为“燕王”,北京为“燕都”,而“烟”与“燕”同音,“人言吃烟,故恶之也”,所以崇祯皇帝于十二年(1639年)下令禁烟。崇祯十三年,有一位进京赶考举人的仆人因为吸烟而论死。崇祯十五年,烟草解禁,据说这次开禁是蓟辽总督洪承畴提出来的。
由于杨士聪是周延儒门生,书中对周颇为回护;而对黄道周、倪元璐则皆有不满之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不客观”,“亦非公心”。另外,“论明末事多有偏颇,如有谓毛文龙部将孔有德降清,是因为袁崇焕被杀,令读者哑然”,“以为由于诛袁崇焕失辽人之心,殊非实录”。另外书中兼哉神怪猥亵琐事,采录稍杂。
《玉堂荟记》通行本有《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大通书局印本等。
今有:《玉堂荟记》中华书局,从书集成初编1985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1995年版。
98、《天香阁随笔》
叙述明末清初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原书八卷,今本二卷,李介撰。李介,江阴人,其余不详。《天香阁随笔》所叙明清鼎革之际琐事及遗闻佚诗,多有其它野史未载之事,可补史乘之缺,议论亦颇有见地,如记鲁王在绍兴沉迷声色,谓其“期年而败”,并非不幸,而是事有必然;指出史可法“本承平之廉吏,原非拨乱之奇才“,在宏光初立时,未能巩固江淮根本之地,以至身死国灭;载万元吉《筹军录序》和论疆事疏,亦为可靠史料。其叙歌妓陈沅嫁给吴三桂事,与清人钮琇《觚剩》中“圆圆”一节,互有出入,也可互相参证。对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的记述,亦有不少真实见闻。
《天香阁随笔》通行本为1915年伍氏《粤雅堂丛书》本,1934年陶社木活字印本。
今有:《天香阁随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天香阁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1996年版。
99、《留青日札》
明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三十九卷。田艺衡撰。田艺衡,字子艺,明末钱塘(今杭州市)人。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曾任应天(今南京市)府学教授。博学,工诗文。少年时即以诗赋著名,曾访问讲学于杭州各大书院。其文“神采中涵,奇辉外射”。为人“高旷磊落,不可羁絷”。著作颇丰,有《田子艺集》、《煮泉小品》、《留青日札》、《玉笑拾零》等。
《留青日札》杂记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旁及政治经济、冠服饮食、朝政的腐败、豪富的奢侈和官员之贪渎。如卷一“风变”记载皇帝选绣女引起的民间恐慌:
隆庆二年戊辰正月元旦大风,走石飞沙,天地昏暗。至初八、九日,民间讹言朝廷点选绣女,自湖州而来。人家女子七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甚者畏官府禁之,黑夜潜行,唯恐失晓;歌笑哭泣之声,喧嚷达旦,千里鼎沸。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虽山谷村落之僻,,亦皆不免。
一富家偶雇一锡工在家造腊器。至半夜,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门择人,乃呼锡工曰:“急起!急起!可成亲也”。锡工睡梦中茫然无知,及起而摹搓两眼,则堂前灯烛辉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矣。
明代宫廷选绣女,本是一种虐政,百姓对此反感之极。所以一闻谣言,就天昏地暗、仓皇失措,造成人间无数悲剧。卷四记查抄刘谨、钱宁、江彬、严嵩等人家产,备列细目;叙严嵩义子鄢懋卿贪赃枉法,以及明初富翁沈万三事,亦俱载始末,都是有关朝政的史料。卷二“悬鸡”条,记京师一豪绅宴客,一席就用了一百三十多只鸡,可见明代上层奢侈之风。书中还记载一些民间恶习,如卷一记载的作者家乡杭州赌博之风,田地、房产、妻妾子女皆可以抵押,以至家破人亡。卷二记载徽州等处“弄新妇”恶习:新媳妇入门,众亲戚百般戏辱,以至有的新妇不堪毒虐而自缢的。书中还记载了刘六、刘七、白莲教马祖师之起事情形,颇有资料价值。
该书不足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云:“是书欲仿《容斋随笔》、《梦溪笔谈》,而所学不足以逮之,故芜杂特甚。其中天易一卷,皆以所著别行之书编入,以足卷帙,尤可不必”。
《留青日札》现存有明刻本,通行本为《记录汇编本》。
今有:《留青日札》中华书局据明刻本排印,1985年版;《留青日札》朱碧莲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1992年版;《留青日札》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100、《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
明代有关西湖的笔记,《西湖游览志》十一卷,《西湖游览志余》二十六卷,田汝成撰。田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五年(1526)进士,《留青日札》作者田艺衡之父。除两书外,另著有《炎徼纪闻》、《龙凭纪略》、《辽记》、《武夷游咏》等。
《西湖游览志》以记西湖山水胜迹为主,对每一名胜古迹详载其兴废沿革,广为收集历代文人骚客歌咏西湖之作,尤以人物的历史掌故最为详核。作者对故土极为熟悉,收集资料又广,故书中记述详细,内容丰富,既可见名胜山川之沿革,又可作史实文献之参考。其中又广泛搜集历代诗人有关湖山的题咏,因而具有研究宋元明文学的参考价值。全书十一卷,分别是:第一卷:西湖总叙;卷二孤山三堤胜迹;卷三至卷七:南山胜迹;卷八至卷十一:北山胜迹。
《西湖游览志余》二十六卷,是在编辑《西湖游览志》过程中搜集的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面成。它与《游览志》不同的是,从记载山川地理为主转移为记载掌故轶闻为中心。宋元以来记载杭州地理名胜、社会风俗的作品不少。如《咸淳临安志》、《都城记胜》、《武林旧事》等,但都偏于记载史实。不像《志余》除记录一些诗词外,并载有一些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后来还被人改编为白话小说。
这两部书保存了许多正史所不载的资料,可以弥补正史的阙略,使读者可以看出从南宋到明朝中叶以前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一般社会风貌,是研究杭州地方史的两部重要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两书评价是:“是书虽以游览为名,多纪湖山之胜,实则关於宋史者为多。故於高宗而後,偏安逸豫,每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宋乾道间,周淙撰《临安志》十五卷。咸淳间,潜说友又续成一百卷。湖山特其中之一目,例不当详。吴自牧作《梦梁录》,周密作《武林旧事》,於岁时、风俗特详,而山川、古迹又在所略。惟汝成此书,因名胜而附以事迹,鸿纤钜细,一一兼该。非惟可广见闻,并可以考文献。其体在地志、杂史之间,与明人游记徒以觞咏登临、流连光景者不侔。其《志馀》二十六卷,则摭拾南宋轶闻,分门胪载。大都杭州之事居多,不尽有关於西湖,故别为一编,例同附录。盖有此馀文,以消纳其冗碎,而後本书不病於芜杂,此其义例之善也。惟所徵故实,悉不列书名,遂使出典无徵,莫能考证其真伪。是则明人之通弊,汝成亦未能免俗者矣。”
《西湖游览志》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有严宽刻本,万历年间商惟翻刻本,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今有:《西湖游览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西湖游览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西湖游览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本,2009年影印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
101、《帝京景物略》
明代专记北京名胜风土人情笔记,刘侗撰。刘侗、于奕正同撰。刘侗(约1593~约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他因此颇有名。崇祯七年(1634)进士。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于奕正(1597—1636),原名繼魯,字司直,宛平县(今北京市)人。明代嘉靖年问宛平人,崇祯中诸生。喜好山水金石,著有《天下金石志》于奕正曾写过一篇《钓鱼台记》,堪称明代游记中的上乘之作。《帝京景物略》为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其中于奕正负责收集材料,刘侗承担撰写。两人还曾打算合撰《南京景物略》,但两人先后辞世,连《帝京景物略》也未能完成,最后是由周埙完成的。周损字远害,号迂收,刘侗同乡兼同学,两人曾共砚席十余年。刘侗赴京入太学,周损相伴而游。《帝京景物略》中采选诗歌,亦皆出其手。
《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包括西山及畿辅一带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山川风物、河流桥梁旁及诗文轶事京师东西南北各分城内、城外,而西山及畿辅并载焉。《帝京景物略》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
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清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北京名胜景观的记录,是本书的重点。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北京各地的寺庙祠堂、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园林景观,甚至河流桥梁,许多今天脍炙人口的历史古迹和山川名胜,诸如卢沟桥、白塔寺、天主堂、碧云寺、潭柘寺、鹫峰寺、卧佛寺、戒坛、十刹海、海淀、玉泉山、西山等等,我们都能从本书探寻到它们的渊源所自、本来状貌、风格特征和历史变迁。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民俗,不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缺点是考证不精,著文以竟陵派为旨归,“其文皆么弦侧调,惟以纤诡相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士祯《池北偶谈》,朱彝尊《日下旧闻》对此皆多有批评,其中像割裂“艺”、“元”二字为塑工姓名一条,更为荒唐。
《帝京景物略》初刊于崇祯八年(1635)。今有:《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1963年第1版,2001年、第3次印刷;《帝京景物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帝京景物略》孙小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02、同《陶庵梦忆》
明代出色的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八卷,张岱撰。张岱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琅环文集》。
《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典制尤其是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如卷二的孔庙桧孔林燕子矶鲁藩烟火朱云崃女戏绍兴琴派花石纲遗石;卷四记兖州直指阅武,以骑兵、步兵演习布阵、设伏至擒敌、献俘的情形;卷五的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金山竞渡扬州清明上墓刘晖吉女戏;卷六的彭天锡串戏目连戏甘文台炉绍兴灯景水浒牌等;卷七述西湖香市的兴废皆是研究明代社会、军事、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还记有明末政治的腐败。作者在西湖,亲眼看到“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而杭州刘太守却还在那里纳贿贪污,以至时人讽刺为“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
《陶庵梦忆》中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也是出色的文学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今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2008年版;《陶庵梦忆》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陶庵梦忆》于学周,田刚点校,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103、《四友斋丛说》
明代较为出色的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三十四卷。何良俊撰。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今江苏省松江县)人。嘉靖中以岁贡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弃官归家后,適值倭寇侵扰,复移居苏州,与张之象、文徵明诸人交遊。明史称其“少笃学,二十学不下数楼”。《四友斋丛说》自序亦云:“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在明代学者中,其博学多闻,仅在杨慎、胡应麟、王世贞诸人之亚。
《四友斋丛说》全书包括经、史、杂记、释道、诗文、书画等十七类,三十八卷。其中史十三卷,杂记一卷,子二卷,释道二卷,文一卷,诗三卷,书一卷,画二卷,求志一卷,崇训一卷,尊生一卷,娱老一卷,正俗二卷,考文一卷,词曲一卷,续史一卷。有考证和评论,也有明代史实、苏州、松江等处地方掌故和士大夫轶闻。一般说来,考证较平常,而议论多可取。如谓《史记·游侠列传》序论为司马迁愤激之言,并非庄语。其文章之抑扬变化,不是《汉书·游侠传序》所能比(“史”一);又谓明成祖修《五经四书大全》之后,不用汉儒之说,专重程朱传注,学者但据以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经”三)等,皆为切中时弊之论。其中记南京各衙门摆酒席的陋习(“史”八);正德十年后松江征收钱粮的情况(“史”九);记隆庆时纂修“实录”的草率(“史”四);松江百姓以歌谣、对联对县府官员的讽刺(“杂记”)均能反映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面貌。
明朝的学者,大都矜尚广博而忽略了专精的一面,所写笔记一类的书,总是兼收並蓄,细大不捐,四友齐叢说也不能例外。此书搜採既广,间有传闻失实之处,且沾染明末文士习气,书中掺杂一些无聊之语。
《四友斋丛说》初刻於隆庆三年(1569),仅三十卷,后又续撰八卷,合并为三十八卷,重刻於万历七年(1579)。后来沈节甫摘钞其中的明代掌故,编为六卷,刻入《纪录汇编》中。邓秋枚又摘取其论曲之语,刻入《古学汇刊》二集中。现在流传的《四友斋丛说》,都是这两家的删节本,很难看到全貌。中华书局根据万历刊刻的足本,加以断句,作为“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一种于1959年出版,1997年再版。
104、《焦氏笔乘》
明代辑录琐屑考证和议论中较为出色的笔记,,十二卷(正集、续集各六卷)。焦竑撰。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澹园,谥文端,江苏南京人,原籍山东日照。为人博学多才,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大学者、文学家。二十五岁时中举人,第二年,会试落第,此后屡次会试失败,直到五十岁,才以第一名考取进士。任职翰林院修撰,负责修国史,后来修史事中途荒废。焦竑在为修国史而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编成了《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和《国史经籍志》六卷。因为资料丰富,论述精当,而深为后世学者推崇。焦竑在理论上富有批判和创新精神,是陆王心学的后起之秀。其学识之通达与杨慎齐名。焦竑三十多岁时,同李贽结识,从此友谊始终不渝。李贽冤死狱中,焦竑作《追荐疏》,并为他编印《李氏遗书》,晚年还为他作《藏书序》。李贽叛经离道、手搏龙蛇的狂放影响着焦竑。四十多岁时,问学于罗汝芳。罗汝芳强调思想自由,人情顺适,这种狂傲与通达,深深感染了焦竑,从此表现出更多的异端思想。焦竑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了相臣张位等上司,而又因为他文名极重,颇受同僚的嫉妒。万历二十五年,他五十八岁,被任命为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却因为科场事受到诬蔑弹劾。次年在官吏考核中他又被降级。他愤然辞官归家,与朋友讲论学问,著书立说度日,直到去世。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焦氏笔乘》、《焦氏类林》、《玉堂丛语》、《澹园集》等。
《焦氏笔乘》是焦竑读书、讲学、做学问的学术笔记,反映了他的考据学的内容、方法和成就,是嘉靖、万历年间考据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正集六卷,续集八卷,点校者又将焦氏《老子翼》和《庄子翼》中有关《焦氏笔乘》的文字辑录出来作为别集。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有对文字字音、字义的分析研究,有对书目文献的搜集整理,有经史诗文文字的考订、校正,有对其注释的讨论,有对历代诗文作品的评述议论,有对古代名物制度的讨论,有对人物思想事迹及学术言论的记载、是非得失的评述,有对王学学者事迹和讲学活动的记录,有对儒学及老庄、佛典的讨论,有对金陵乡邦文献、医文医案的辑录等,内中不乏有力的考证、精彩的议论、独到的见解以及有价值的资料。书中对明代史事、人物、诗文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明代人物、明代历史或思想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由于作者思想开明,反对因循守旧,不受时俗约束,该书在清代被禁毁。
《焦氏笔乘》也有明代笔记大都矜尚广博而忽略专精的通病,所谈范围较广,不免芜杂,且多抄袭唐宋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
今有:《焦氏笔乘》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焦氏笔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5、《少室山房笔丛》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四十八卷。胡应麟撰。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兰溪(今属浙江)人。万历四年举人。诗文宗李攀龙、王世贞等前后七子,但有所变化,甚得王世贞欣赏。家藏书42384卷,筑室少室山中,专事著述。
《少室山房笔丛》是一部以考据为主的笔记。全书共48卷,分为12类:《经籍会通》四卷论古来藏书存亡聚散之迹;《丹铅新录》专门驳斥杨慎考据的谬误;《史书占毕》六卷是对史书及史事的评论;《艺林学山》品评文学遗产的优劣;《九流绪论》三卷考论诸子百家的源流;《四部正讹》四卷考证古籍伪书;《三坟补逸》二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所谓“三坟”之阙;《二酉缀遗》三卷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志之事,《庄岳委谭》二卷广泛论及社会杂事包括戏曲、小说等项,《玉壶遐览》四卷论《道经》和方士之言;《双树幻钞》则论佛经和释氏之说。《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各八卷,则专门驳斥杨慎考据的谬误。
胡应麟在明中叶以博学著称,与杨慎、陈耀文、焦竑同负盛名。本书征引丰富,议论亦多高明,为研究古籍提供不少宝贵的资料和见解。其《四部正讹》中把古籍的伪书析为若干种,各加辨订,相当详尽。后人谈及伪书,常用此说。书中论述小说、传奇、杂剧部分,尤有参考价值。如《九流绪论》(下)将小说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据此可了解当时人们的小说观,对认识小说的历史演变颇有帮助。作者论述《世说新语》的特色是“以玄韵为宗”,认为“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较有见地。卷三十四里关于《逸周书》、《穆天子传》的介绍,为追溯小说的滥觞提供了资料。卷三十六和卷三十七里有关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及笔记的论述,其中分析六朝笔记小说与唐代传奇的不同,“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常为后世学人引用。卷四十一里有关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评述。另外,《丹铅新录》、《艺林学山》两部分对考辨诗文典故、词曲名称的来源、作家籍里等均有助益。书中征引典籍,极其宏富。但同样也有不少舛伪疏误之处。
《少室山房笔丛》初刊于明万历年间,通行本为清末广雅书局刻本。
今有:《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1964年版。
106、《五杂俎》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五杂俎》不仅在考辨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所记明代史事,足供参考者尤多,如叙皇帝、太子、藩王婚礼的浪费,税使的扰民,宦官的骄横等等。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107、《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108、《枣林杂俎》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今有:《枣林杂俎》罗仲辉胡明校点,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06年版;《枣林杂俎》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林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109、《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余怀撰。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0、《日知录》
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除黄汝成外,为这部书作校补、笺注的还有很多,如李遇孙《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日知录校正》,俞樾《日知录小笺》,黄侃《日知录校记》等。道光年间黄汝成采各家之说为该书作注,为《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日知录》是以黄汝成的“集释”本为底本。其中《刊误》和《续刊误》各二卷亦为黄汝成著。后附的《日知录之余》四卷,乃后人辑顾炎武著作遗佚而成。
今有:《日知录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版;《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日知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111、《蒿庵闲话》
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清史稿·儒林》中有传
《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 “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今有:《蒿庵闲话》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蒿庵闲话》齐鲁书社1991年版;《蒿庵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12、《潜邱札记》
清代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六卷,阎若璩撰。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阎若璩数次乡试俱名落孙山。康熙十七年(1678),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落策后仍寓居京师。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叹服他的学问,特意将其邀至家中,待为上宾,徐乾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加。协助徐乾学完成《资治通鉴后编》184卷。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时,他先后两次进献颂诗,渴望得到召见,但未能如愿。后来,皇四子亲王胤禛(即以后的雍正皇帝)因久闻其名,请至府邸,尊为上宾,“呼先生而不名”,“执手赐坐,日索观所著书,每进一篇,未尝不称善”。不久,阎若璩病情加重,胤禛延请御医为他医治。六月八日(7月9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卒于京师。胤禛遣官经纪其丧事,并亲撰挽诗及祭文,称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阎若璩是清代汉学奠基者,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他潜心研究《古文尚书》三十余年,撰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据典,确定《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著。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皆以为“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实归功于若璩。他的学术反对派汪中亦将阎氏列为“国朝六儒”(顾炎武、胡渭、梅文鼎、阎若璩、惠栋、戴震)之一。梁启超说阎若璩“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他:“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反复厘剔之,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除《尚书古文疏证》外,阎氏另著有《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
《潜邱札记》是作者早年读书笔记的汇编,初末成书,由后人搜辑整理成编。首二卷杂记读书时考论,多案而未断,卷三为地理余论,因为对于《禹贡》山川及《四书》中地名的考证已详见于若璩所撰《古文尚书疏证》及《四书释地》中,此拾其遗,故曰《余论》。卷四上为杂录序跋、杂文,下为《丧服翼注》、《补正日知录》。卷五为据若璩手迹陆续编成,皆若璩与人答论经史书录之作。卷六为诗赋。此书对于经学、史学、地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均有考证。其中如援据《礼》经论列丧、祭礼仪以及考证方舆等沿讹袭谬之说尤为详备。又为《补正日知录》五十余则,顾炎武《日知录》为开清代考据学风的大作,若璩首为补正,以订其讹,又开后世研究《日知录》之先声,对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谓“若璩记诵之博,考核之精,国初实罕其伦匹。虽以顾炎武学有本原,《日知录》一书亦颇经其驳正,则其它可勿论也”。
《潜邱札记》传本有二,一为乾隆十年(1745)阎若璩之孙阎学林眷西堂刊本;一为乾隆五十七年吴玉捂删定的潜德堂刊本《别本潜邱札记》。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皇清经解》本。
今有:《潜邱札记》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潜邱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1992年版;
113、《池北偶谈》
清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二十六卷,王士祯撰。王士祯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带经堂集》。著有笔记多部,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等,其中以《池北偶谈》最为著名。
《池北偶谈》又名《石帆亭纪谈》,据王士祯自序称,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地,地北有屋数椽,有书数千卷度置其中,因而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意,将本书取名《池北偶谈》。又因为书库旁有石帆亭,王士祯时常和宾客在亭内聚谈,或议论文章的流别,或解晰经史的疑义,以至国家典故、历代沿革、名臣硕儒的言行、神怪传说等等,由儿辈记录整理,并增益他在京二十年间的见闻,编次而成,所以又名《石帆亭纪谈》。
《池北偶谈》是清代著名笔记之一,以谈文艺、掌故为主,偶及考辨,间杂大量神怪故事,带有较浓的小说色彩,部分内容由作者儿辈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近一千三百条,分成四目:一,谈故:记叙清代典章与科甲制度、衣冠胜事等;二,谈献,主要记叙明中叶至清初名臣、畸人、烈女等事;三,谈艺,评论诗文,采撷佳句;四,谈异,记叙神怪传闻故事。在全书的四目中,以前三目内容最具参考价值。如“谈故”中“翰林卿寺属”条,记清初太仆寺增设满洲员外郎及翰林院起居注舘增设满洲主事、中书舍人员额的情况;“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等条,记顺治、康熙时乡会试制度的若干情况;“巡方”条可藉以了解清初任命巡按的制度;“殉葬”条记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旧俗,可以和《清通礼》、《清通典》等典籍参证补充。“谈献”中的记傅山父子故事和明崇祯时五十个宰相的姓名,足资参考;一些条目,虽系传闻,但亦可补史籍记载之阙,如“史阁部”条,记扬州城破时史可法骑蹇驴自诣清军军营,不屈被杀等,可广异闻。“谈艺”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作者以神韵说评诗论画,阐述个人主张。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谈艺九卷,皆论诗文,领异标新,实所独擅”。其中一些条目则保存了明末清初有关文艺一类的材料,如“粤诗”条,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等的诗作片断。“粤风续九”记康熙时吴淇所辑粤中民歌,为南朝乐府《子夜歌》一类作品;又《石鼓诗“条,谓韩愈《石鼓歌》比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好,”坡诗“条说苏轼《送苏伯固》五言诗像《生查子》词,评论皆均中肯。但书中一些常识却发生错误,如“表语本乐天诗”条将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误为白居易诗;将苏轼诗“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误为李西崖诗。
《池北偶谈》通行本有《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单行本有:《池北偶谈》勒斯仁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版;《池北偶谈》齐鲁书社2009年版;《池北偶谈》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池北偶谈》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1993年版。
114、《坚瓠集》
清代著名笔记之一,十集四十卷,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共十五集六十六卷。褚人获撰。褚人获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隋唐演义》。《坚瓠集》于古今典章制度、人物事迹、诗词艺术、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所不记,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卷四“唐六如”记唐伯虎佣书获配秋香事;首集卷一记吴门重视冬至节,互赠礼物,谓之“肥冬瘦年”;四集卷四“市名”、“石敢当”记各地市井交易的不同名称:南方称“牙行”,北方称“集”,岭南称“墟”,南昌称“亥”。记人家门口立石刻字曰“石敢当”的由来。等,都可供研究民俗者参考。三集卷一“土产”记云南大理府出石屏,河南出麻菰、线香,做官取为礼品,因而使百姓遭殃。《坚瓠集》材料中以这一类最为可取。书中论诗词、文艺,则并无多少高明见解;讲掌故、考证的,又大都因袭前人笔记的内容。至于书中夹杂许多琐屑无聊之事,采辑较广但博而不精,这则是明人笔记的通病。
《坚瓠集》通行本有《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今有:《坚瓠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006年版;《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大观2007年版;
115、《阅世篇》
清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10卷。叶梦珠撰。叶梦珠,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不详。《阅世篇》中记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金伯固设塾于上海城南,叶梦珠前往就读,叶时年十四岁(《金伯固先生》),可考知叶梦珠当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另外叶梦珠所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自序,而此书中亦有康熙三十几年的纪事,表明作者康熙中叶尚在世,因此可以推知叶梦珠活到十七世纪九十年代,享年七十多岁。
《阅世编》共10卷,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这部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资料。其中田产、赋税、食货、徭役各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负担及民生状况等都有细致的记载。如卷二田产》门及卷七《食货》门记土地及米、布、柴、盐、烟、茶、糖、肉、纸张、药材、干鲜果品、眼镜、刺绣等生活必需品和手工艺品的价格都有详备的记录,并比较了各年价格的升降,来反映顺、康时期土地与民生的变化状况,实为它书所不及。又如卷六《赋税》门论松江赋税之重也很扼要明确。其中对明末清初烟草在上海的情况描写得颇为详细:
烟叶,其初亦出闽中。予幼闻诸先大父云:‘福建有烟,吸之可以醉人,号曰干酒’,然而此地绝无也。崇祯之季,邑城有彭姓者,不知其从何所得种,种之于本地,采其叶,阴干之,遂有工其事者,细切为丝,为远客贩去,土人犹未敢尝也。后奉上台颁示严禁,谓流寇食之,民间不许种植,商贾不得贩卖,违者与通番等罪。彭遂为首告,几致不测,种烟遂绝。顺治初,军中莫不用烟,一时贩者辐辏,种者复广,获利亦倍,初价每斤一两二三钱,其后已渐减。今价每斤不过一钱二三分,或仅钱许,此地种者鲜矣。
这段文字,记载了上海烟草传入、烟丝制作、贩卖以及禁烟的情况,为经济史一段很有价值的资料。又如清初满洲妇女的发式以及汉人对其的仿效,可作为民俗学的资料:“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
《阅世编》存有《上海掌故丛书》本。今有:《阅世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16、《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
《帝京岁时记》,一卷,潘荣陛撰。潘荣陛,清初大兴人,雍正年间曾在皇宫供职,乾隆初年退休著书,其余不详。著有《工务记由》、《月令集览》、《婚仪便俗》等民俗学著作;《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撰。富察敦崇,满族人,其余不详,著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
这是记述北京去岁时风物的两本专书。《帝京岁时记》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自序。书中专记北京四季风土景物,自正月至腊月,分月叙述北京习俗、游览、物产、技艺与饮食、爱好等。如上元张灯、燕九(正月十九)逛白云观,三月游蟠桃宫和东岳庙,四月逛药王庙,八月中秋吃月饼,九月重阳吃花糕,腊月八日喝果粥,以及斗蟋蟀、溜冰等,全带有季节性,重点谈民俗。如明清时代,北京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下斜街土地庙是传承时间最久、生意规模最大的庙市,整个明清两代,它们构成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风景,《帝京岁时记》为我们记述了清代北京庙市的概况:“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逄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逄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书中还记载许多北京习俗,如夏至节吃凉面的习俗:“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鰲头。”
《燕京岁时记》和《帝京岁时记》性质相同,而内容或详或略,可以相互补充。由于《燕京岁时记》成于清末,北京的社会状况、街市面貌等已和康、乾时不同,故两书对比,可看出社会和街市的变迁。如《帝京岁时记》的“琉璃厂店”条以窑场为游览中心,而《燕京岁时记》写“厂甸儿”则只提街上店肆的古玩、书画和火神庙珠宝,《帝京岁时记》中提及的康、乾时的公廨、石桥、茂树、土阜以及烟水一泓,皆化为乌有,不再是什么游览名区,只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庙会了,和近代过春节时的琉璃厂已很相似了。《燕京岁时记》记录北京新年朝贺和民间贺新禧的情况,也很生动:
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均应入朝朝贺。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皆可视为民俗学的珍贵资料。《帝京岁时记》通行本有《北平史迹丛书》本。
今有:《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该版以《北平史迹丛书》《帝京岁时记》本为底本,将《燕京岁时记》合在一起刊印;《帝京岁时记、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有法文、日文译本)。
117、《梦厂杂著》
清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十卷,俞蛟撰。俞蛟字青源,号梦厂。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嘉庆间曾在南北各地做幕僚,见闻很广,且工文笔,与陈纫兰为书画友,亦工山水。
《梦厂杂著》内容丰富,文字清新,是一部很好的笔记。其中分“春明丛说”、“乡曲枝词”、“游踪选胜”、“临清寇略”、“读画闲评”、“齐东妄言”、“潮嘉风月”七个部分,书前有嘉庆六年(1801)年自序。书中所记多为自己的经历。如“游踪选胜”记桂林七星岩,扬州平山堂,北京万柳堂等地游踪,描摹景物,相当生动,可藉以了解乾嘉时期这些名胜的情况。其中“岩里记”一篇,文字尤妙。不仅语言雅洁,颇似六朝小品,刻画幽深,情境毕肖,如“山虽层叠,高不过三四仞;惟石径千纡万折,杂树藤萝,扶苏蓊郁;白云若飞絮缭绕,间以烟岚,轻笼淡抹;野鸟关关,似讶客之何来哉”。而且从山水中领悟作文的要领,亦颇有见地:“譬如长江大河,必有隘处束其源,然后一泻而畅其澎湃汪洋之势。行文者必纡徐往复,逐层顿迭,而后纵笔出其诡丽宏杰直之词”。“读画闲评”部分记叙清代名画家闵贞、童钰、余集、潘恭寿、王三锡、方薰、奚冈、罗聘等人言行,各见特点,能使读者相见其生平,如描写嘉庆年间名画家陈寿山作“五松”画时的情景:
寿山作画时,值长夏,解衣裸体,酌巨觥连饮,磨墨贮瓦瓯,然后累几而上,皴擦勾折,飒飒有声。晌午,天大雨倾注。若黄河乍泻,千珠万珠,跳掷阶下。庭水积尺许。雨霁而画毕。夕阳而在高椿也。
评画亦多中肯。“临清寇略”记山东清水教王伦起义从起事到被镇压的详细经过,具有史料价值。“春明丛说”、“乡曲枝词”和“齐东妄言”多记神怪迷信和异人侠客故事;“潮嘉风月”记潮州一带船妓事,可作为研究当时社会风俗参考。
《梦厂杂著》有嘉庆和道光年间刻印的巾箱本,通行的是大达图书供应社的排印本。
今有:《梦厂杂著》方南生等校注,文化艺术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丛书1988年版;《梦厂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1995年版。
118、《啸亭杂录》
清代著名笔记之一,今本十卷,续录三卷,嘉庆年间礼亲王昭梿撰。昭梿(1776—1833),字汲修,自号汲修主人,另说号檀樽主人。满清贵族。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父名永恩,原封康亲王。字汲修,自号汲修主人,另说号檀樽主人。爱好文史,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与魏源、龚自珍、纪昀、袁枚等名士有往来。嘉庆二十一年,坐陵辱大臣,滥用非刑虐下获罪,革除王爵,圈禁三年。半年后释放,但未复其爵。道光时病故,追封礼亲王。其文稿大多散失,后由端方搜集整理,有《啸亭杂录》十五卷。《清史稿》卷三十“礼烈亲王代善传附昭传”。
《啸亭杂录》以及续篇《啸亭续录》以记清代仪制掌故为主。两部著作记录了许多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典章制度等文献资料,如卷二记清初官名和汉军八旗的设置,卷六属銮仪卫的职务;卷八叙内务府的定制;卷九谈满洲嫁娶礼仪,都非常详细,可为考史的佐证。有些资料还能补正史之不足,如关于图海用兵征服察哈尔事件,卽不见于《清史·图海传》,清史稿中虽曾涉及,但极为简略。而本书“图文襄用兵”一条,不仅备载图海用兵征察哈尔的详细经过,并且透露了图海之所以能够担任副帅的真正原因:“吴三桂既叛,察哈尔复蠢动,事闻,圣祖忧之。孝庄文皇后曰:‘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上立召公,授以将印。”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反映出孝庄文皇后在清初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癸酉之变”条记述嘉庆中期林清攻进紫禁城,昭梿亲自参加镇压时的所见所闻。“木果木之败”条是写清政府平定大金川时木果木一役的经过;“孝感之战”条记清廷与白莲教在湖北孝感一战的经过。以上两件事是昭梿听明亮亲自对他讲的,前一战役明亮任参赞,后一战役他又以副都统术署广州将军。这些第一手材料应当比较可信,可补史书之不足。
有关清政府文武官员的遗闻轶事,特别是他们的贪婪、骄淫、怯懦、自私、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等等一些不光彩的事,是当时士大夫所不敢写的,而昭梿却直言不讳的把它记录下来。“岳威信始末”条记岳锺琪被夺爵的原因是因为得罪过一个满族小官吏;“明太傅家法”条记明珠被郭华野弹劾后,自己感到勋名不获树立,于是制定了一套企图保持身家的持家之道。“时帆之吝”一条写法式善因吝啬致富。这些记载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官员的情况。
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也是本书中很有价值的部分。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笔记》中说:“阅啸亭雑录,所载国朝掌故机详。……考国故者,莫于是书。”书中“曲宴宗室”、“廷臣宴”、“茶宴”、“蒙古包宴”记录皇家元旦、上元的几场宴会:“曲宴宗室: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于干清宫,及奉三无私殿。皆用高椅盛馔,每二人一席,赋诗饮酒,行家人礼焉”;“廷臣宴:每岁上元后一日,钦点大学士、九卿中之有勋者宴于奉三无私殿,名廷臣宴,其礼一如曲宴宗室礼。蒙古王公皆预是宴,盖以别燕毛行苇之义也”。“茶宴:乾隆中于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百梁制,皆命联句以纪其盛。复当席御制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后遂以为常礼焉”;“蒙古包宴:乾隆中廓定新疆,回部、哈萨克、布鲁特诸部长争先入贡,上宴于山高水长殿前,及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大黄幄殿,可容千余人。其入座典礼,咸如保和殿之宴,宗室、王公皆与焉。上亲赐卮酒,以及新降诸王、贝勒、伯克等,示无外也,俗谓之大蒙古包宴。嘉庆八年,今上以三省教匪告蒇,亦循例举行焉。”使我们了解清代皇家设宴具体情境。
《啸亭杂录》和《啸亭续录》虽为文言,但文笔简练而不晦涩。而且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更为可贵的是,昭梿在文中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地刻画出许多满洲亲贵勾心斗角、凶残暴虐、不学无术、无知愚蠢的嘴脸,在宋、元、明、清历代笔记中并不多见,考虑到他所处的位置,更表现出难得的客观。
《啸亭续录》有醇亲王奕譞的九思堂刻本;光绪扫叶山房石印本;宣统元年上海图书公司的《足本啸亭杂录》的铅印本;《啸亭杂录》三册十卷,进步书局1921年版。通行本为《申报馆丛书续集》、上海文明书局编辑的《说库》和《笔记小说大观外集》等。
今有:《啸亭杂录》何英芳点校,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1980年版;(以宣统元年上海图书公司的《足本啸亭杂录》的铅印本为底本);《啸亭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19、《藤阴杂记》
清代兼载古迹、掌故、轶事、诗文综合类笔记,十二卷。戴璐撰。戴璐(1739—1806),字敏天,号菔塘,一号吟梅居士。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工部郎中、太仆寺卿。他任职朝廷和地方四十年,又曾为广西乡试官,充文渊阁详校官,晚年为扬州梅花书院山长,对当时典章制度、科举情况、文坛掌故等所知甚多。生平好文史之学,治学谨严。著作除《藤阴杂记》外,还有《石鼓斋杂记》、《吴兴诗话》、《秋树山房诗稿》等多种。
《藤荫杂记》是戴璐为工部郎中时,就京师(北京)五城并及郊区,搜访坊巷名迹,掇拾闻见,汇集而成。自序中说:“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及巡视东城,六街踏遍,凡琳宫梵宇,贤踪名迹,停车咨访,笔之于书。”所以作者志在续写王世祯《池北偶谈》、《香祖笔记》,记载康熙中叶以后京城的典章逸事。凡已见于成书如《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的,作者皆不录。书中对于京师五城沿革,考证精审,陆续增辑,并录存了诸多当时名家诗词题咏。成书用时达数十年。书以“藤阴”为名,是因为作者前后官署及赁居京师西城槐市斜街居所中均种植了紫藤的缘故。此书取材可分为四类,一,记述清初至作者同时代人的科名甲第。二,记述各部官署的典章制度、官吏铨科概况,并于此反映了作者对这些制度的态度。三、记述京城及京郊坊巷、官署、寺观、祠墓的分布情况。四、录存同时代人游宴时题咏的诗词,这些大概占全书的五分之三。这些诗词大都结合文士的交游、聚散、吟咏来叙述,带有诗话意味,其中保存康乾间人唱和之作甚多。如卷七“西城”两条:
孔东塘(尚任)《燕台杂兴》云:“弹铗归来抱膝吟,侯门今似海门深。御车扫径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寻”。自注:“渔洋(按,名诗人王士祯号渔洋山人)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寺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
慈仁寺庙市久废,前岁复兴,未几仍止。盖百货全资城中大户。寺距城远,鲜有至者。国初诸大第宅,皆在城西,往游甚便。自地震后,六十年来,荒凉已极。近惟崇效、法源二寺,春日看花,余寺无问津者矣。
这两条叙述,使我们知道北京庙会集会除去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三处外,还有西城的慈仁寺,也和厂甸一样设有书摊。书中还分析了慈仁寺庙会的兴废及其原因,为研究北京庙会兴衰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藤荫杂记》确有一些它书不载的材料。要考察康熙、乾隆、嘉庆三朝掌故、古迹、名士寓所、会馆的设置以及一般社会风俗等,都可以试查此书。
《藤荫杂记》初刻于嘉庆丙辰(1796),光绪三年由其同乡沈自重刻。后收入《北京历史风土丛书》。此后又收入上海文明书局编辑的《说库》。通行本有《说库》本,《北京历史风土丛书》本。
今有:《藤荫杂记》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书,1980年版;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藤荫杂记》施绍文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以嘉庆丙辰刻本为底本,光绪重印本做校对本,参考《风土丛书》本、《说库》本)。
120、《扬州画舫录》
记载扬州城市园林、商业、工艺建筑和社会风俗等状况的笔记,十八卷,李斗撰。李斗,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乾隆年间。诸生。著有《永报堂集》,内含《奇酸记传奇》和《岁星记传奇》两种戏曲作品。
《扬州画舫录》十八卷,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六十年(1795),作者用了三十一年时间。李斗根据目见耳闻,详细地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等情况。其中,涉及园林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所记诸园布局,特别详明。先总叙布局,再依次分述园内景物、布局,使读者对清代扬州园林有一个全貌性的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扬州二十四景:拳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扬州八刹:天宁寺、重宁寺、建隆寺、慧因寺、法净寺、高旻寺、静慧寺、福缘寺。
书中除了戏曲史料之外,《扬州画舫录》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卷十一有关于扬州评话的记载,其中包括浦天玉的《清风闸》、曹天衡的《善恶图》、邹必显的《飞跎全传》等。卷九介绍了邹必显、浦琳(天玉)的生平,以及他们的作品《飞跎子书》、《清风闸》。卷十还提到了《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及其长子吴烺。乾隆五十八年,袁枚为此书作序,认为此书胜于宋李廌的《洛阳名园记》和吴自牧的《梦梁录》。
《扬州画舫录》现存有乾隆六十年自然庵初刻本、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浚颐重印本、光绪元年(1875)申报馆排印本、古今书室石印本等。
今有:《扬州畫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2009年再版;《扬州畫舫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扬州畫舫录》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121、《东城杂记》
记载杭州古东城的名胜、古迹、琐闻轶事以及诗词文献等笔记,两卷,厉鹗撰。厉鹗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樊榭山房词》。
杭州城东有个地方叫“东园”,是宋代的故园,厉鹗就住在那里。《东城杂记》就是考证一些方志所未记载的里中的旧闻遗事,一共八十五条,分为上下两卷,略于古而详于今。书成于雍正六年(1728)春。作者自序云:“每欲考里中旧闻遗事,而志乘所述寥寥无几,邻翁野叟拙朴无可与语者。因从故籍叅稽每有所得,辄掌録之。又于交朋质问,复得一二。虽见闻陿隘,或遇嘉客见临,聊举为茗椀间谈资尔”。书中所记的所记的南宋御花园“富景園”,“宋畫院”“海神壇”等均有史料价值;“髙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名胜和金石刻,皆是《浙江通志》以及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载,可补方志之阙。“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又颇为典核;“灌园生”以下记人诸条皆系以小传,使后来修志乗者有所征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鹗素博览,并工于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叙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
《东城杂记》有清道光30年(1850)粤雅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从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今有:《东城杂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2、《粤西丛载》
辑录广西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的笔记,三十卷,汪森撰。汪森,字晋贤,浙江桐庐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桂林通判,三十九年改任太平府通判。公余之暇,博览群书。康熙四十一年(1700)母逝离职还乡,专心整理广西史料,花费12年时间,辑成《粤西通载》。《粤西通载》包括三部著作,《粤西丛载》是其中之一。
《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专集,共三十卷,10万字左右。辑录广西历代的气候、气象、物产、金石、民族风俗、土司制度、历史人物、遗闻杂事等。此书内容丰富,文章大多短小精悍,记载了广西历史上的许多奇闻轶事,较为生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虽颇近冗碎,而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固未可以近于说部废之也。”但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粤西丛载》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本。今有:《粤西丛载校注》梁超然校注(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粤西丛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3、《蜀都碎事》
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又名琅当驿。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山歌唱出《巴渝曲
》,交易工夫不用钱。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124、《闽小记》
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所以周亮工晚年有焚书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清史》列入“贰臣传”。著有《读画录》、《因树屋书影》、《印人传》、《赖古堂文选》、《赖古堂印谱》等,凤凰出版社2009年汇编成《赖古堂全集》。
周亮工任福建部政使在闽生活前后长达12年之久,对闽风土人情极为熟悉。《闽小记》对福建各地的风土民情、物产习俗、人文景观、遗闻轶事都有详细记载。间有考证和议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盖兴到即书,偶然未检,然在近代说部之中固为雅驯,可观矣。书中所记,不名一格,而自始至末,皆谈闽事。”如记中对福建莆田的几种著名海鲜,如蚌、牡蛎、江瑶柱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述。先记总体印象:“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神品,蛎房能品,江瑶柱逸品”。然后分论:
“西施舌”是一种海蚌。据说唐玄宗食海蚌时,觉其味美,不禁联想到绝代美人西施来,就赐它名为“西施舌”。《闽小记》中云:“西施舌以色胜、香胜,当并昌国海棠。”; 莆田称牡蛎叫“虫代”。因其壳块垒相粘如房,故名“蛎房”。宋高宗问新科状元莆人黄公度说:“卿土何奇?”公度答:“子鱼紫菜,荔枝蛎房。”可见“虫代”在宋代已是莆田海珍之一了。《闽小记》云:“蛎房以丰姿胜,并牡丹。”又云:“西施舌既是西施之舌,蛎房其太真之乳乎?圆真鸡头,嫩涓欲过塞上酥。”江瑶柱莆田俗称“江瑶钮”。《闽小记》中对此记载特别详细:“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形如三四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采灿熳,不忝瑶名。……肉不堪食,美只双柱。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亦在丁,人以其小,多不审察,故独 让江瑶擅自嘉名耳。”又云:“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莆田这些著名海鲜,在周亮工的笔下,或记实,或传说,或喻物,或拟人,文采风流,跃然纸上。既有历史传承,又有自己的进一步想象,文笔很美。此外,如“蛏苗”、“土笋冻”及“乌贼”等也有风趣的记述。史称周亮工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尤工诗文,信乎!
《闽小记》有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抄本。
今有:《闽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125、《清嘉录桐桥倚棹录》
两书是专记以苏杭为主的江南岁时、风俗,名胜、人物笔记,顾禄撰。顾禄(1793—1843),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生年月不详。家境富裕,尽能供他长年挟资出游,观山揽胜,出席文酒诗会。袁学澜在《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中如是写道:“我与顾禄相识于青溪邀月榭。顾君正当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志向清狂之时。游方各地,寻访才俊。当地名贤、势族豪杰,皆在交往之列。日日驰骋在酒会文社之间,以豪侠自命。”嘉庆二十三年(1818),母亲去世.,顾禄在家守孝,他不再出游或参加乡试,闭门无事,开始写他的苏州风土记――《清嘉录》。名字取自陆士衡的“土风清且嘉”之意。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亦刊刻完成,而顾禄的人生也走过了鼎盛的正午。他被友人陈某人诱惑拉拢,觑觎一位富族的家财,诉讼到官府,顾禄因此受杖刑,并且打入牢狱。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禄不堪打击,悄然去世。著作甚富,有《雕虫集》、《紫荆花院排律》、《骈香俪艳》、《酒春秋》、《看枫约》、《壶中揽胜》等十种,辑成《颐素堂丛书》刊刻出版。还撰有《羽族棋谱》,与友人合辑《烟草绿》一卷。
《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是顾禄一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顾颉刚曾评说:“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并加考订,著《清嘉录》成名”。《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桐桥倚棹录》则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清嘉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以空间为纬”。两书虽然着眼于苏州的风土人情,但涉及整个江南地区。顾禄在《清嘉录》例言中说:“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次及辇下,若他省别府,偶一援之,以证异同而已”。两书的特点是:“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重要都邑几乎都有,而以谈北京、苏州者为多。此类著述或随笔札录掌故沿革,或按方位记述城坊建置,或发之于吟咏;或以之为导游。其能以月为序,以节令民谚为题,叙地方风土人情,娓娓详备。兼能参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当以《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为最。”(来新夏《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前言)。
两书记述清代江南的民俗风情,保存了不少可贵史料,如记“守岁”:“家人围炉围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并引周处《风土记》、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关于守岁的记述;记“灯市”:“自腊后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书中将灯形分为人物、花果、百族、奇巧诸类分别叙述,在它们的取名和描绘上颇化功夫。江南民间过元宵以“闹灯”为重头戏;谢灶《清嘉录》卷六《谢灶》条说:“初四、十四、二十四,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养蚕:“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三四月为蚕月,红纸粘门,不相往来”,“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笼采叶,至村中茧煮,分箔缫丝,历一月,而后弛诸禁”顾铁卿《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王伯祥认为此书之趣,算是《荆楚岁时记》加《聊斋志异》,“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
道光十年(1830),《清嘉录》付梓;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刊刻完成。《清嘉录》作为《颐素堂诗钞》之附书,一并流入日本。道光十七年(1837)日本出翻刻本。日人推崇其诗为:“各体咸备,众妙悉臻,彬彬风雅,比兴不坠。”赞《清嘉录》则是:“慎而不漏,诙而不侈,考证精确,纤悉无遗。”日本学者朝川鼎为之序,视为方志邑乘之重要补充。日人甚至到苏州寻他,封他作才子,面陈仰慕之情。
今有:《清嘉录》,王迈校点,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来新夏、王稼句点校,清代笔记史料丛刊,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6、《津门杂记》
专记天津风俗、掌故的笔记,张焘撰。张焘字赤山,本是南方人,但自幼居住天津近三十年。工书法、绘画,也精通英文。《津门杂记》初刻于光绪十年(1884),故书中所记载的天津故实基本也是1884年以前的天津各方面状况。分为形胜、城池、河渠、海口、七十二沽说、各衙门行馆住址、书院、关税、会馆、鼓楼、仓库、婚娶、丧礼、义学等条目,对津门一带风俗人情山川人物分专类加以介绍,前有“考略”加以考辨。特别是设立新修官道、官道条例、脚驴东洋车、高丽馆、外国租界、租界例禁、驻津各国领事官、洋行、租界工部局、巡捕、施医养病院、邮政局、北洋水师办公处、天主教堂、医养病院、耶稣教堂、妇婴医馆、西历礼拜、外国节期、赛跑马、洒水车、衣兜烟卷、外国花园、外国坟地等,可以借以考察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在天津各种活动和半殖民地状态下天津市容市貌,例如“烟画”条,记载天津紫竹林地区住着许多广东商人,他们到此经商,便从广州带来了纸烟。这是我国北方吸用纸烟的最早记述;也可以借此了解西学东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此书历来就被研究天津历史的史学家所看重。书中也记载了天津一带的民俗,如“咬秋”记载天津一带居民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唱落子》:“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
《津门杂记》初刻於光緒十年(1884)。今有:《津门杂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津门杂记》丁緜孙、王黎雅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995年再版;《津门杂记》中华书局《清稗类钞》,1986年版。
127、《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著名的考据辩证类笔记,二十卷,《余录》三卷,共二十三卷,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辛楣,号及之、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学名早著:十五岁即考论马瑞临《文献通考》,乡里目为神童;亦曾随沈德潜学诗,早年即以诗文著称于世,吴中七子居第一位。成年后,钱大昕与惠栋、沈彤为友切磋学问。清乾隆十六年召为举人,以内阁中书入京。钱大昕于学问无所不窥,在京曾学习九章算术、欧洲三角学,并长期研年读欧人利马窦、吴玉函、南怀仁所传之欧学,精研西方的历法、微积分。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钱大昕中进士,授编修,不久擢拔为侍读。乾隆帝爱其才学,令入直尚书房,同时负责为皇十二子讲学。召命修纂《热河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天球图》等等著名著作。并让钱先后担任山东、河南、江浙诸省份会试主考,后任广东学政。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补为侍读学士,不久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但钱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钱以丁忧为由辞官回乡,从此不再出山,一心读书。嘉庆三年,朝廷力召钱大昕回朝,钱仍旧婉言谢绝,于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于紫阳书院,终年77岁。钱大昕为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他治学范围颇广,精于经史、音韵、训诂、制度、地理等许多方面的考证,以学术为己任,为官不忘治学,辞官回乡后读书更勤,因此,“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治一史而无史不窥”,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特别是在史学方面,钱大昕对于元史的研究有开山之功。明代官修《元史》,错讹极多,编目混乱,特别是忽略了对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对于元代色目人的了解极少。针对此,钱大昕搜罗百家之言,费时近三十年,仿《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书。此外,还取元人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元史艺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学著作,合而为《廿二史考异》,成就超过了同时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著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揅堂文集》等。
《十驾斋养新录》学术札记,涉及经学、小学、史学、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词章、术数、儒术等诸多领域。其考镜源流,匡辨伪讹,索微烛幽,“皆精确中正之论”,为后人称赏,被学者视为典范。这本书不分门目和先后,大体上把同类的问题编在一起。钱氏经学造诣很深,兼擅史学,通晓文字训诂,尤精音韵,故《十驾斋养新录》中,以关于经义和文字训诂音韵方面内容最为可取。如卷十四评介多种地方志,辩驳《涌幢小品》、《日知录》、《天禄识余》等书内容上的疏误。卷五集中反应了钱大昕的古音理论。他有四点创见:一.古无轻唇音;二.古无舌上音;三.古人多舌音;四.古影、喻、晓、匣双声。钱氏的考证缜密精深,他罗列的证据达几百条之多。
一般说来,《十驾斋养新录》不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和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渊博、丰富,但考证较为精密,也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嘉庆、道光以来学者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十驾斋养新录》刊于清嘉庆九年(1804),加有“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本,咸丰十一年(1861)补刻本;光绪二年(1876)浙江书局本,清光绪13年(1887)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台湾世界书局排印本,香港崇文书店排印本。
今有:《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重印;《十驾斋养新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陈文和、孙显军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8、《陔余丛考》
清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四十三卷,赵翼撰。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年仅15岁。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状元,因取第三。历任备用为道员知府、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会试同考官、顺天武举主考官、广西镇安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旋以老母年事高为由辞官,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诗文创作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合称“江右三大家”,亦为“毘陵七子”之一;又与袁枚、张问陶(船山)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论诗主“独创”,反摹拟。其《论诗绝句》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山,各领风骚数百年”。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记》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异常浩瀚,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已是七旬老翁。《廿二史札记》一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陔余丛考》四十三卷,为作者自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十余年后始刊行。以其为在家循陔(即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以类相从,卷一至四论经义,五至十五论史学,十六至二十一杂论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论艺文,二十五论纪年,二十六、二十七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论科举,三十、三十一论风俗名义,三十二论丧礼,三十三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论术数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为杂考。包括之广,不下于《日知录》作者长于文史,其考订时有精到之见。《廿二史札记》,即在本书论史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中讲经义部分较为平常;论史学、掌故、典制、艺文部分,为书内精华。如谓《左传》叙事,对于一个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谥号,一篇之中,错见迭出。像《泌之战》中同一人,有时称士会,有时称武子,有时又称士季,几乎使人无法识别。过去注家认为这是春秋笔法,其中寓褒贬,钱大昕认为这只是一种文法,别无深意,足见其认识高明。赵翼在书中还谈到《三国志》记事的疏漏、讹误,如《蜀志·关羽传》有将军傅士仁,《吴志·孙权传》和《吕蒙传》俱作“士仁”,这是一人姓名之异;《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三年孙权攻合肥,曹操派张熹往救。然后,曹操到赤壁与孙刘联军会战,不利退兵。显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战在后。而《吴志·孙权传》则叙赤壁之战在前,合肥之战在后。作者历考诸将传,断定《吴志》的记载是对的。作者还善于分析史料,比较史书异同,如卷六指出宋、齐、梁、陈、魏、周、北齐、隋史与《南史》、《北史》写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据《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北梦琐言》等书,订正新旧《唐书》叙事上的差异,亦足以显示《陔余丛考》在提供史料线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参考价值并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陔余丛考》关于风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综贯各种引证,详述源流演变。如卷三十对“名帖”的考辨,从汉唐到宋明,洋洋一千余言,详述其源流演变。
《陔余丛考》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贻堂刊本。
今有:《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据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刊本排印;《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2006年新版.
129、《癸巳类稿》《癸巳存稿》
综合性丛考杂辨类笔记,各十五卷。两书原名《米盐录》,因刻印出版于道光十三年,这年是癸巳年,因名之曰《癸巳类稿》。俞正燮撰。俞正燮(1775—1840),清代学者。字理初,黟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家贫,性介,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余,负其所业北谒孙星衍。时孙星衍正上书朝廷请求为伏生建立博士,复求左氏后裔。俞乃作《左丘明子孙性氏论》、《左山考》、《申杂难篇》,孙多采其文,由此而名著。道光元年(1821)举人。越年会试不第。十二年,馆新城陈用光家,协助陈校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曾入张井、林则徐等人幕府,协助或参与编著《大清会典》、《黟县志》、《钦定春秋左传读本》等。道光十九年,江苏学政祁寯藻聘主惜阴书舍,未逾年卒。年六十六。俞氏除治经外,于史学、诸子、天文、舆地、医方、星相、释道,无不探究。著有《癸巳类稿》、《癸已存稿》、《说文部纬校补》、《海国纪闻》均《清史列传》及《四养斋诗》等。安徽黄山书社辑有《俞正燮全集》,2005年版。
《癸巳类稿》是作者考订经史、诸子、医理、舆地、道梵、方言等各方面的成果汇编。论述范围较前人笔记更为广泛,而且征引繁富,考订精审细密。经学方面涉及《易》、《书》、《诗》、《春秋左传》、《周礼》、《仪礼》、《论语》、《孟子》等经传,对其中一些重要而歧解较多的问题进行考释,如卷十三之《节妇说》、《贞女说》、《妒非女人恶德论》尤为学者所称道。《节妇说》谓女子不二适,男子亦不当再娶。《贞女说》谓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谓之贞女,乃贤者未思之过。未同衾而同穴,则又何必亲迎?何必庙见?何必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直无男女之分。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妒非女人恶德论》谓夫买妾而妻不妒,是恝(无动于衷)也,恝则家道坏矣。反对传统观点,主张男女平等,具有进步思想,尤属可贵。也反映了嘉庆、道光以来学风的某些转变,一般学者已注意到“经世致用”之学。此书与《癸巳余稿》同为俞氏学术思想之荟萃,受到学者好评。也有认为“引证太繁,笔舌冗漫”、“语皆偏谲”者。
《癸巳类稿》有道光十三年初刻本、光绪五年(1879)章寿康重刊本、1934年《安徽丛书》本。
今有:《癸巳类稿》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俞正燮全集》(一)(包括《癸巳类稿》、《癸巳存稿》、《四养斋诗稿》、《诗文辑补》4部著作)黄山书社2005年版。
130、《蛾术篇》
综合性丛考杂辨类笔记,八十二卷,王鸣盛撰。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自束发至垂白,未尝一日辍书。年六十八,两目忽瞽,阅两岁,得吴兴医针之而愈,著书如常时,乾隆四十年卒,年七十六。著述繁富,有《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续宋文鉴》80卷,《周礼军赋说》、《尚书后案》、《尚书后辨》、《周礼军赋说》、等。
《蛾术篇》是作者晚年仿顾炎武《日知录》而著,八十二卷。王氏生前尚未有定稿,据姚承绪《蛾术编跋》云,至道光中刻印时,有钞本九十五卷,而实刻八十二卷,分为八类。其中《说录》14卷、《说字》22卷、《说地》14卷、《说人》10卷、《说物》2卷、《说制》12卷、《说集》6卷、《说通》2卷。由迮鹤寿参校,校刻时核对原文,为注出处,出言过分者则稍圆其说,迮氏所注亦存书中。其中以论证经义、史地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诗文,为王氏平时论学之作之汇编。由于王氏长于史地之学,所以书中论史说地部分,首先值得重视。其次谈小学条目,亦时有新解。但就全书而言,疏失是不少的。
《蛾术篇》存世有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续四库全书》本等。
今有:《蛾术篇》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蛾术篇》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92年影印。
131、《扎朴》
清代关于经史金石旧闻游记等综合类笔记,十卷,桂馥撰。桂馥(1736-1805),清文字训诂学家。字东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乾隆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精于金石文字之学,曾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撰为《说文义证》五十卷。所撰又有《缪纂分韵》、《札朴》等。
《札朴》十卷,其中“温经”二卷,“览古”四卷,“匡谬”、“金石文字”、“乡里旧闻”、“滇游续笔”各一卷。有嘉庆十八年段玉裁的序和自序。作者谦称自己的著作内容琐碎,就像削牍去掉的木皮,故名《札朴》。其实《札朴》是他毕生精力荟萃之作。其中“金石文字”、“乡里旧闻”、“滇游续笔”等篇对碑版的考订,即颇见所长。其它部分,也着重通过文字训诂来解经说史,考辨名物。清代小学大盛,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桂馥即其中之一。他的《说文义证》五十卷,取许氏说文与诸经之义相疏证,为其毕生精力所萃。桂馥在《札朴》中亦多从小学出发,考订经义、文字、名物,援引宏富,辨证精详。每下一断论,文搜例证,加以归纳。如卷八韩勑碑条释“复”、“发”二字,于“复”征引经史碑志十八处,归纳为“免其赋役”为“复”。于“发”征引二十四处,归纳为“发谓调发”。卷三证“点”舆“玷”同,卷四证衍舆“羡”通举例亦多至一二十处。卷四“案”字条,首先引玉篇,说明“案”字有两义:“几属也,食器也。”桂馥为证明这两义,从字书、韵书、经史徽引近三十处。
桂馥治学态度谨严,在朋友间遇有不同意见不仅能讲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和盘托出别人的不同意见。如卷七“贡”条,桂馥首先引《文选》卷十四班固《幽通赋》“周贾荡而贡愤兮”,认为“贡愤”当为“愩愤”以此质问王念孙。王氏认为“愤”舆“愩”同义,因此不必改“愤”为“愦”。本条后还特地把王氏回复的全文附录,以存两说。更为可贵的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错误时,能及时加以修正。如卷五“屠各”条,他从《后汉书》及《通鉴》关于“屠各”的记载中,了解到“屠各”为羌之一种后,坦率地承认以前的舛误:“余编《缪篆分韵》,误释‘屠各’。”
《札朴》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论述中也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如卷二“诵”条引《左传·襄公四年》:“臧纥侵郜,败于狐骀。”其中“郜”乃“邾”之误;卷五“万”条引《左传·文公六年》文,“六年”乃“七年”之误;“跨灶”条引《左传·昭公十二年》文,“十二年”乃“十三年”之误。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辨正《札朴》误者达十余处。
《扎朴》有嘉庆十八年(1813)小李山房校刊本;光绪九年(1883)长洲蒋氏心矩斋校刊本,后者为通行本。
今有《扎朴》赵智海点校,以小李山房校刊本为底本,参考了蒋氏心矩斋校刊本,中华书局1958年版,2006年新一版。
132、《两般秋雨斋随笔》
清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梁绍壬撰。梁绍壬(1792年-?),字应来,号晋竹,浙江钱塘人,道光辛巳年举人,能承家学,工诗善文,学问渊博,爱喝酒。官至内阁中书。著作除《两般秋雨庵随笔》外,还有诗集《两般秋雨庵诗》等。
《两般秋雨庵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在近代笔记中自成一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由于作者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有很多轶事很有风趣,如卷八《愿为人妇》条,记当时士大夫对王夫之的崇拜:“船山先生,诗才超妙,性格风流。四海骚人,靡不倾仰。秀水金筠泉孝继,忽告其所亲,愿化作绝代丽姝,为船山执箕帚。又无锡马云堤灿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以船山夫人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之句也。其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谓至矣。先生戏成二律以谢云:‘飞来绮语太缠绵,不独青娥爱少年。人尽愿为夫子妾,天教多结再生缘。累他名士皆求死,引我痴情欲放颠。为告山妻须料理,典衣早蓄买花钱。’‘名流争献女郎身,一笑残冬四座春。击壁此时无妒妇,倾城他日尽诗人。只愁隔世红裙小,未免先生白发新。宋玉年来伤积毁,登墙何事苦窥臣。”亦词坛一则雅谑也。《两般秋雨庵随笔》还记有有名的《圈儿词》:“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需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有清道光十七年振绮堂刻本,清光绪十八年钱塘许氏吉华堂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上海古香閣刻本,民國五年上海錦章圖書局石印本。
今有:《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1982年版;《两般秋雨庵随笔》常振国等点校,刘叶秋注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3、《夷氛闻记》
清代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侵略和广东军民抗英事迹,五卷,梁廷枬撰。梁廷枬(1796—1861),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后任澄海县训导。梁氏为岭南名士,学问涉猎颇广,喜爱著述。道光十五年(1835)入广东海防书局,此后即一直关注海防、外交问题。鸦片战争期间任广州越华书院监院。他对林则徐、邓廷桢领导的抗英斗争积极支持,就其所熟悉的“筹海防夷”事务多所陈述。后又应聘入两广总督祁土贡、徐广缙幕府,并以爱国士绅的身份参加并领导了1849年广州人民反英人入城斗争。咸丰元年(1851)因积功获授内阁中书衔,后又加侍读衔。梁氏的主要著述除《夷氛闻记》、《海国四说》外,还有《广东海防彙览》、《粤海关志》、《南汉书》、《论语古解》等多种。
《夷氛闻记》共五卷,约11万字,成书时间在道光末年。该书专记鸦片战争前后相关史事,这在历代笔记中具有独特断定史学价值。作者是主张禁烟、热心抵抗外侮并留意时务的广东士绅,亲身参与了鸦片战争。故此书作者对英国等列强窥视中国、鸦片贸易、禁火运动,及鸦片战争中侵略与反侵略的活动和过程等记载,详尽真切而有卓见,富有史料价值。本书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爱国御侮思想,充分肯定抵抗派的活动,揭露英国侵略者的面目和投降派的可耻行径,大力赞扬民众反侵略的精神。《夷氛闻记》以一系列准确可靠的史实,有力地揭示出鸦片战争的爆发决不是由中国严厉禁烟引起,更不是林则徐所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当之处,而原因完全在于英国长期进行的危害中国的鸦片走私,以及英国政府处心积虑挑起对中国的野蛮的军事侵略!此书开即强调:“英夷狡焉,思逞志于内地久矣。”指出英国早已蓄谋对中国进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有极其深刻的必然性,责任在于英国。战争的导因在英国长期对中国实行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遭受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民众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书中揭示了英国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的一系列事实:“盖西南洋五印度之南、中、西,属诸英者十三部,而孟阿腊居首,与孟买部皆鸦片所自出。乾隆初年以来,内地嗜食渐众,贩运者积岁而多,一时来至二万余箱,价值逾六千万。由南洋新埠陆续运至粤海伶仃洋船,随卖随又运至不绝,谓之趸船。全恃沿海内地游手、走私奸民,为之载棹人口,灌输内地。沿海边郡,递于天津,皆趸船之所流注。”
书中还对广东人民抗英斗争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记述,这在当时的官私记载中是极其难得的。如书中记述林则徐严守海口、训练水勇的措施:
则徐以舟师出洋,不能如夷舶帆炮之得手,令水师不必在洋攻剿,但固守口岸藩篱,备火船,乘月黑潮退,出其不意,分起潜出,乘上风攻其首尾,火器皆从桅掷下。又招蓦渔蛋,董以兵弁,潜伏岛屿,随时挈小船攻扑,先炼钉夷舶四旁,使受火一时难脱,重给赏资。与兵勇约法三章,训练既娴,人知运用,踊跃争先。
今有:《夷氛闻记》,清代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4、《春在堂随笔》
清代逸闻轶事兼学术考据的综合性笔记,十卷,俞樾撰。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年间进士,四岁后迁居杭州。道光三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咸丰三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五年简放为河南学政。七年,以御史曹登庸劾试题割裂罢职。罢职时年仅三十七岁。后侨居苏州,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书院,而主持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投其门下者有戴望、黄以周、朱一新、施新华等人。其对后世学术的影响较大。俞樾在杭州时曾总办浙江书局,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二十四史》,又于浙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当时称为善本。光绪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六。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专意著述。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集丰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著作宏富,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笔记则有《俞园杂纂》、《曲园杂纂》等,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曾国藩曾有“李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之论。
《春在堂随笔》是作者根据平日所作笔记整理而成,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由于他学识渊博、根柢较深、因而笔记取材广博,文字简约。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如《汉武故事》旧称班固撰。俞樾据其载长陵女子徐仪君事云:“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元延乃汉成帝年号),因而断定“此书乃成帝时人所为,非班固也”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似钟之形和似钟之声两种说法。俞樾从其亲家常驻湖口的湘军水军都督、兵部侍郎彭雪琴口中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春在堂随笔》通行本有: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上海进步书局的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今有:《春在堂随笔》方霏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春在堂随笔》中华书局2006年版;《春在堂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春在堂随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5、《金壶七墨》
记载清代后期社会、政治、军事事件和社会轶闻的轶事类笔记,十八卷,黄钧宰撰。黄钧宰(1826—1876),一名振钧,字宰平,号钵池山农,别号天河生。淮安(今属江苏)人。清中后期的戏剧家、文学家。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曾做过奉贤训导,并在江西、安徽、南京等地做过幕僚。他“性好词赋而不乐制艺”,一生偃蹇不遇。著有《比玉楼传奇》四种,篇目为《十二红》、《管城春》、《梦呼么》、《鸳鸯印》。其中《十二红》为揭露南河总督署的积弊而作,针贬时弊最为有力,也最著名。又有笔记《金壶七墨》等。
《金壶七墨》十八卷,包括《浪墨》八卷,《遁墨》四卷,《逸墨》二卷,《醉墨》一卷,《戏墨。《金壶七墨》记录了作者自道光甲午(1834)至同治癸酉(1873)四十年间的“耳目闻见,可惊可愕之事”,写出了他生平“悲欢离合之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书中触所及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重要事件,小到平民的生活琐事,所描写的对象有帝王、官宦、文人、财主、商贾、平民、侠女、娼妓、乞丐;其内容有家世生平的表述,有地方掌故的考证,有本人为官的实录;还有一些神怪故事。书中记载的作者亲历的一些近代史上重要事件,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缺失的资料。如作者详细记录了亲身经历林则徐禁烟的经过,是不可多得的关于鸦片战争第一手资料:
初禁烟令下,大吏饬属严查。官弁泄沓者多,非滋扰穷民,即奉行故事,徒为胥吏肥己计耳。唯林公则徐由钦差总督两粤,规画周详,雷厉风行,搜缴尽善。定法:贩卖者杀,轻者流,吸食者黥。期以三月不悛,分别刑责。又延医配合药料,施给贫民。西洋趸船缴出烟土二万余箱,并所搜民间烟具,累箧连箱付之一炬。时通商国以十数,咸倾心受约束。独英吉利惧失重利,遂以索食为名,举兵犯尖沙觜。公遣参将赖恩爵等击走之,严断海济。先后六战,夷皆受创去。夷目义律潜赴澳门,倩西洋诸夷递说贴,求转圜。公以其言未可信,奏请相机剿抚。上手敕报曰:“联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畏葸。先威后德,控制良法也。”已尔,英夷反覆。又请停其贸易,并请沿海诸省严守备。谕曰:“该夷自外生成,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尚何足惜!”公既奉谕,益慷慨,任劳怨。英人穷蹙,屡憾公不动,则大惧。知粤中无隙可乘,乃改图犯闽浙。初泊梅岭,扰厦门,总兵窦建彪等击退。遂由舟山攻陷定海,据之,掠宁波,窥吴淞,沿海骚动。当事不能御侮,争以激变咨公,因中伤之。代公督粤者为协揆某公。至则反公所为,而密输款于夷人。夷复舍定海去,拼力广东。
发生于1841年的“吴淞战役”是鸦片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黄钧宰时任奉贤教谕,是这次战役的目击者。他记录了陈化成抗击英军、血洒炮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揭露了两江总督、制军牛鉴“闻胜趋出”,遭敌炮击又仓皇逃跑的可耻嘴脸。尤为可贵的是,在《吴淞从殉》一节中,写出了普通士兵英勇殉义的情况,是难得的历史资料。作者指出,抵抗外辱失败,主要是清廷的无能和官吏将领的腐败,《粤师误胜》一节写清军“乘贼无备,夜令出战”,烧毁民船,却上报杀敌“获胜”,“夷艇四沈溺,死者甚众”。“大帅”也不调查、不核实,竟“相庆于室,官吏悉称贺”,其结果“夷人晏然”、“小吏荣升”,而百姓遭殃。
《遁墨》中还记载了民众自发抗英斗争,如《李国泰》条记上海民众自发联合起来惩治英侵略者及其走狗李国泰的经过:“时英夷捉人于上海,乡民卖布粜米,独行夷场者,辄被掠,积数月竟失数百人,又多失小儿,百姓切齿”。市民们在城隍庙演剧,英人也前去观看,李国泰不知“深浅”,还“据高座,华冠丽服,作夷语,指使左右,意气扬扬”。百姓持械“突前,痛肆以击,腹破肠出,气息奄奄”,愤怒的群众“奔集天主堂,堕其墙垣,毁其器物,扬言不得人终不休也”。英人没法求于官府,清吏也无法:“今百姓积怨,吾亦不能禁。”英人无奈,交出被捉之人,可是被捉入教堂的人,由于惨遭折磨,均瘦骨嶙峋,“漆身喑哑,莫辨谁何”,“乡民见之大哭,被捉者亦哭”
《金壶七墨》对太平天国、捻军基本上持批评态度。
《金壶七墨》通行本为清同治12年(1873)刻本。
今有:《金壶七墨》,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136、《越缦堂日记》
清代历史逸闻轶事兼学术考据的综合性笔记,九集,李慈铭撰。李慈铭(1830—1894),晚清著名学者。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李慈铭自幼聪颖,勤思好学,博览群书。十二三岁即工诗韵,深受汉学大师、学正吴晴舫器重,有“越中俊才”之称。一生仕途并不得意,11次参加南北乡试,无不落第而归。咸丰九年(1859)北游京城,将捐资为户部郎中,不料为人欺哄,丧失携资,落魄京师,其母因此变卖田产以遂其志,而家道由此中落。同治九年(1870),41岁始中举。光绪六年(1880),51岁始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他为此特地刻了一枚履历闲章自嘲,曰:“道光庚戌茂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补山西道监察御史,任内巡视北城,督理街道,均尽其职。数上封事,不避权要。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闻讯忧惧,咯血而卒,时年66岁。李慈铭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刊著有《越缦堂文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及《霞川花隐词》。尚有《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未刻。
《越缦堂日记》是清代著名的日记,作者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文字达数百万言。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後集》九部分。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它三者为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之首。1920年由生前好友蔡元培助其出版。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如鲁迅就认为:“《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二是许多墨涂,三是早给人家看。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怎么写:夜记之一》)
以下三则日记,从中可看出作者处世心态、生活情趣爱好和文笔的清雅,也能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月○日 晴
庭中紫豆一丛,作花甚繁;芭蕉展叶,绿满窗户;紫薇久花,离离散红。每晴昼晚阴,徙倚其下,此亦余之三友也。
○月○日 阴晴相间 天气和煦
夜归馆后,僮仆渐睡,内外寂然。红烛温炉,手注佳茗,异书在案,朱墨烂然,此间受用正复不尽,何必名山吾庐邪?然或精神不继,或尘务经心,便亦不能领略,此事固当有福。
○月○日 晨阴 甚凉 巳后晴
傍晚,独步至仓颉祠前看稻花。时夕阳在山,苍翠欲滴,风叶露穗,摇荡若千顷波,山外烟岚,远近接簇,悠然畅寄,书味满胸;此乐非但忘贫,兼可入道。
《越缦堂日记》十八册有咸丰四年刻本。
今有:中华书局1984年版;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
附:文史笔记丛书目录
《说郛》一百卷,明·陶宗仪编
《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明·胡文焕编
《学海类编》四百三十种八百十四卷,清·曹溶编 陶越增订
《百川学海》10集,100种、177卷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刊
《续百川学海》10集,113种,141卷,明·吴永编,(至冯可宾又扩充10集,所收多系唐宋文人野史杂说)
《墨海金壶》一百十五种、七百三十四卷,清·张海鹏编
《中国野史集成》,学津讨原本1922;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共98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
《笔记小说大观》10集21册,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版
《中国笔记小说文库》(包括古今说海、清人说荟、明人百家、宋人说萃、古今宫闱秘记、清朝野史大观、古今说部丛书、唐人小说六种集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华经典随笔》(16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前后陆续出版;
《全宋笔记》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四编、四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出齐。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全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清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历代笔记丛刊》上海书店2009
《笔记小说大观丛刊》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版
《历代笔记名著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