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思想   作者:

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其追随者孟子的文化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亮点,那就是仁爱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它像一盏明灯那样在漫长的黑夜里给人们送去点点光明,它像又缕缕春风那样在刺骨的的严寒中给人们送来些许暖意。今天我们无论是读孔子的语录《论语》,还是读其他的儒家学派著作如《易经》、《春秋》、《孟子》等等,都时时会感到这种仁爱思想的流露,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  

孔子与孟子的儒家学说,其根基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在孔孟的人生及社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也便是这种仁爱的思想。儒家的伦理体系包括仁、孝、弟、忠、恕、义、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这其中“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原则和境界。在儒家思想受到推崇的年代里,仁爱的精神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思想追求,也是政治家们为政的一种理论基础,更是人们所憧憬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什么是仁?孔子说得很简单:仁者爱人。用现在的话来表述,仁就是爱天下人的意思。所以仁是一种爱的思想,爱的哲学,爱的召唤。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作为普通人,做到了仁的要求,就会对他人产生爱心,就会做出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爱老怜贫、扶危济困的善行义举;作为统治者,符合了仁的标准,就会对国家实行仁政的治理方式,就会在制定各项政策的时候充分兼顾普通百姓的利益,就会做到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就会促进经济的繁荣,百姓的富裕,就会让人间出现欣欣向荣的稳定发展局面。

对天下苍生施以爱心,这既是一种善者的风度,也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有名的乱世,天子失威,诸侯争霸,地方豪强以及有实力的贵族大夫都可以拥兵割据,称王称霸,致使人间兵祸不断,百姓流利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孔子提出关于仁爱的思想,毫无疑问是符合天下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的。百姓们既希望任何人之间能够互敬互爱,关系融洽,也希望统治者能够去除苛政,为民谋福。当然,在以后的封建统治的时代,统治者要想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需要充分实行仁政,以取得天下人的拥戴。这样,孔子的仁爱思想,可以说既有群众基础,又能得到官方支持。那么孔子千百年来被人们认可为圣人,也就非常有道理了。

这种宣传人类之爱的思想意识,别的学派也不是没有,例如墨家学派就曾经提出“兼爱”的思想。所谓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同样也是要求人们要爱天下人,并且要做到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对陌生之人都要做到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要求统治者做到“非攻”,也就是说大国不要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不应该有战事。这自然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墨子的“兼爱”理想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却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难题。一方面,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人际关系有冷暖,笼统地要求人们做到对天下人“无差别的兼爱”是很难办到的;另一方面,要求国与国之间不应该有战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基本上可以说就是空想。而孔子的仁爱就不同了。孔子、孟子等儒学大师为仁爱的实现设计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模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家里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利用血缘关系的纽带开启人们的仁爱思想萌芽。虽然它不像“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样的豪言壮语听上去让人感到那么豪迈,那么无私,但是孝敬父母、疼爱子女以及关心亲友乃人之常情,这个起点并不高,可以说是不难做到的,是非常切实可行的;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将这种爱心推及到社会,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生活在人世间,人和人天天打交道,将心比心,也就可以做得到。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就达到孔子的仁爱的理想境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可以说达到了仁爱的上乘境界。最后,将仁爱的思想延伸到国家的治理之中,就形成了“仁政”的思想。这一切一切,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可操作性极强。

此外,为了保证仁爱思想的实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政治活动中,儒家学派倡导以“礼”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君臣之间、主仆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都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礼数。事实证明这种礼教的方法是很有利于仁爱思想的推行的。这样一来,儒家的仁爱就成为一种“有序”的爱,有制约的爱。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关系之间,同样讲究爱,但是爱的性质、爱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它是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向外界社会辐射,并且在仁爱实施的过程中讲究一定的先后层次和人伦秩序。墨家曾认为儒家的这种“有序有别”的仁爱是“私爱”,但是它符合社会现实,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容易为统治者所采纳。这比起那些无法实现的空洞的豪言壮语要有价值的多。

孔孟之道“仁爱”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将我国古代社会教化成了一个礼仪之社会,文明之国家。在仁爱思想的熏陶之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究礼仪,讲究礼节,互相尊重,温文尔雅,互敬互谅,谦虚谨慎,即使是普通百姓也颇有君子之风度。另外,儒家的仁爱思想虽然是从血缘家族的人伦关系为起点的,但是它所提倡的爱却不仅仅局限于一家一户,而是推及到整个社会乃至于整个天下。而每当国家处于动荡危亡的时候,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了整个社会的“大家”而顾不上经营自己的“小家”,他们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人物,无不是在儒家仁爱的思想的熏陶之下才出现的。

当然,如今时过境迁,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并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学习研究古代的文化呢?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学者张昭远所著《旧唐书·魏征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的各种教科书上也教育我们,对古代文化应该“吸收其精华”。这样看来,我们很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尤其是在我国各方面影响巨大的儒家文化,吸取其仁爱思想的精华,这对于我们当代建立和谐社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毫无疑问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