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闭四关,止五遁”的修道意涵   作者:

淮南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绝代奇书”,也是汉代道家最重要的代表性论著,在中国道家走向道教的历史演变中发挥着极为特殊的理论桥梁作用。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在《淮南子》中围绕如何“修道”的问题,设计出了一整套细密周详的道家修炼功法。其中《本经》一篇中所言“闭四关,止五遁”是其重要内容,充分体现出刘安等人对道家“修道”方式及要求的独特思考与认识,从中亦可看出其以“真人”为理想人格的修道理念所深蕴的生命信仰和宗教意识。 

刘安等人所言“闭四关”,是指修道者应慎用“耳、目、心、口”四种身体器官的功能职守,在闭目塞听、缄口静心中修养主体的生命精神,防止心志轻易为外物所诱,产生丧性失情、欲乱行躁的消极结果。“止五遁”,则是指现实社会发展中,由木、水、土、金、火构成的各种外物及其享受对修道者易于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说“闭四关”侧重于强调主体修养的根本性,属于“内功”范畴,体现出道家的“治身”理念,那么“止五遁”则倾向于揭示出实际的社会物质环境可能会对修道者所施加的严重的干扰作用,属于“外功”范畴,突显出道家的“治国”理念。二者相为表里,内外结合,从生命精神修养的整体视角出发,构成了一种以“身国同治”为核心思想的带有汉代黄老色彩的道家修炼功法。 

就具体内容而言,刘安等人首先对“闭四关”的修道方式进行了精要阐述。刘安等人指出,“目明而不以视,耳聪而不以听,口当而不以言,心条达而不以思虑,委而弗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杂焉”。也就是说,修道者应始终慎用目、耳、口、心,力求将其保持在平和不动的清静状态,减少外在事物或欲望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弗为”“弗矜”,“冥性命之情”的修道境界。刘安等人随后又指出“精泄于目则其视明,在于耳则其听聪,留于口则其言当,集于心则其虑通”,进一步说明了慎守“四关”对修道者主体精神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及良好影响。刘安等人认为,唯有在目、耳、口、心上采用清静无为、恬愉虚无的修炼方式,修道者才能实现“终身无患,百节莫苑”的根本目的,也才能真正体现出“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的修道理念。刘安等人认为,“真人”这一理想的修道人格,其“莫死莫生,莫虚莫盈”的至高境界,就是基于此种“闭四关”的工夫而得以达到的。在修道实践中,需要通过慎守“四关”来确保“思虑、聪明、喜怒”这些主体精神能够与“道”相合,让修道者进入真正的“修道”状态,最终在不断的修炼过程中实现“身道合一”。“修道”即是“修真”,“闭四关”是“精神反于至真”的不二法门。刘安等人针对生命个体的身体器官及机能所提出的“闭四关”的修炼功法,其实质便是由外而内,促使生命个体形成内在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自然朴真、自足自得的理想修道境界。 

其次,刘安等人从“节五行,则治不荒”的基本理念出发,对“止五遁”的修道要求有所深细阐明。如果说“闭四关”重在身体器官及机能的修持与控制,那么,“止五遁”则要求修道者在“闭四关”的基础上,以清静寡欲、恬愉虚无的态度来应对社会物质环境的种种不利干扰。“夫天地之生财也,本不过五”,木、水、土、金、火作为基本元素,构成世界万物,也由此形成了刘安等人所说的木遁、水遁、土遁、金遁、火遁等五种物质享受情况。在刘安等人看来,“五遁”集中表现为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的主体所为。这种恣情纵欲的物质享受行为,极易让修道者“变心易志,摇荡精神,感动血气者”,以至于“四关”失守,难以有效控制自身的主体精神,最终背离“修道”的根本目的。刘安等人深刻认识到,“修道”并非易事,因为修道者始终处于现实的社会物质环境中,“声色五味,远国珍怪,瑰异奇物”,种种物质欲望的诱惑与刺激,让修道者“闭四关”的修炼实践更具难度。就此而言,能否真正做到“止五遁”,实际上显示出修道者“闭四关”的功力深浅及修炼水平。“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刘安等人认为,“闭四关”是修道者的主体精神与“道”相合,“止五遁”则是其社会实践与“闭四关”所修炼的主体精神相适应,因此只有以内驭外、内外兼修,修道者才能实现“得道”治身、“执道”应世的理想追求,不为社会物欲所桎梏,即俗而超俗,在世而出世。 

最后,刘安等人指出“真人”是践行“闭四关,止五遁”的修炼方式及要求的理想人格,能在主体精神上真正达到“与道沦”的至高境界。修道者从事“闭四关,止五遁”的艰苦修炼,自觉拒斥与放弃种种社会物质享受,甘于清静寡欲,养德自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修炼成为“莫死莫生,莫虚莫盈”的“真人”,跳出生死局限的世俗藩篱,在“与道沦”中实现自身主体精神的彻底解脱与超越。“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刘安等人认为“闭四关,止五遁”的修炼功法能够让修道者促使自身“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交互感应,从而实现主体精神与天地宇宙的和谐统一,使自身的主体精神突破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与天地宇宙一同获得无限性。“真人”之为“真”,就在于其经由“闭四关,止五遁”的修炼实践,保持了自身主体精神绝对的完整性、独立性与自由性,让自我生命在最大程度上“与道为一”。因此,“真人”实则成为“道”的人格化身,也成为所有修道者共同憧憬与追求的人格理想。 

综上可知,“闭四关,止五遁”是淮南王刘安等人在《淮南子》中精心设计的一种特定的道家修炼功法,是其淮南黄老“道术”的重要体现。由于刘安的王者身份以及《淮南子》作为“帝王之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这套修炼功法实质上是为适应与满足西汉统治阶层的生命信仰需求而量身打造的,因此其不仅强调“治身”主张,更突出了“治国”诉求。如“止五遁”之说明显指向统治阶层,要求“人主”无为节欲,修德自足,体现出浓厚的汉代黄老色彩,而这也是《淮南子》修道理念与先秦老、庄有所区别之处。正是凭借以“闭四关,止五遁”为重要内容的一整套独特的道家修炼功法,《淮南子》一书丰富深化了先秦以来道家的“修真”理念,成为沟通汉代道家与道教的关键性的理论桥梁,对中国早期道教的历史形成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