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著述《十不二门》   作者:

(一)乃指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以显示观心之大纲者。湛然智顗法华玄义所说之十妙,赋与实践之解释,即由迹门十妙立色心不二乃至受润不二等十门,称为十不二门。一般认为十不二门是互不相容、对立的,但由法华圆教来说,十不二门系显示相互圆融,一体不可区分。故从凡夫现实之一念而言,一念本自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即圆满具足三千诸法),观自身为无实体之空,但为虚假之现象,即可悟入十妙之理。

十不二门之成立有其先后顺序,内容大致如下:

(一)色心不二门,系根据十妙中之境妙而立。智慧观照之对象,总摄于一念之中。分别而言,则有色法与心法二种。但因宇宙一切均摄入于凡夫一念之中,故称心外无法。此外,即使是一微尘,亦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称色法与心法不二,无所区别。

(二)内外不二门,系根据智妙及行妙而立。智慧所观照之对象,虽有内外之分(即属自己内在之一念心法,与自己以外所有心物之现象),但自三千、三谛之理而言,实无内外之区别,故称不二。亦即内在之心与外在之佛、众生等三法互融,本质上无别。

(三)修性不二门,系根据智妙及行妙所立。一念之性德,本来具足一切,但必须假借智慧之力,再加以后天之实践修行始可显现,故性与修之关系,宛如水与波;即依修照性,依性起修,故称不二。

(四)因果不二门,系根据位妙及三法妙而立。虽因修德而有因位与果位之别,然此亦仅是本来具足之三千诸法,其现象各有差别,实则因与果二者之本体无异。

(五)染净不二门,系根据感应妙及神通妙而立。由因果之别,虽可分为被烦恼所污之‘染’,及离烦恼之‘净’,然此亦仅是法性与无明互斥或互用之二面。亦即法性变成无明而作用时,即造出迷之九界,无明变为法性作用时,则随缘而有自由自在之教化作用,故称染净迷悟无别。

(六)依正不二门,系根据感应妙及神通妙而立。对前所述之净,虽有正报之佛身(毗卢遮那佛)与依报之佛土(常寂光土)之别,但此依正二报,于理已本具于一心,故无依正之别。更多:https://www.bmcx.com/

(七)自他不二门,系根据感应妙及神通妙而立。‘自’指施教化之佛,‘他’指被教化之众生。佛随众生根机而施教,众生亦顺适其教化,此乃因众生于理本来具足三千,佛始得以三千之理为果而完成教化,故自他之感应不二。

(八)三业不二门,系根据说法妙而立。佛陀必以身、口、意三业教化众生,而此三业不外是本具三千之表现,此与众生理具之三千无异,故佛与众生之三业毫无区别。

(九)权实不二门,系根据说法妙而立。佛之三业作用于教化对象时,随对象而说方便法与真实教,但其三业是摄入一念之中,于理为同一,故三业所表现之权实之法为不二。

(十)受润不二门,系根据眷属妙、利益妙而立。佛陀对大小权实之机广施权实之益,但能受之众生本具非权非实而成权实之机,故能润之佛亦具足非权非实,以随应权实之机起教化。此即共一地之所生,一雨之所润,故称受润不二。[十不二门指要钞、十不二门论讲义]

(二)全一卷。唐代荆溪湛然(711~782)撰。为湛然法华玄义释签(略称释签)卷十四中之一节,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另有抄录自释签之单行本普遍流通,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又作十不二门义、十不二门论、本迹不二门、本迹十妙不二门、法华本迹不二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法华十妙不二门、妙法莲华经本迹十妙不二门、法华玄记十不二门。

天台大师智顗撰法华玄义(略称玄义)来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之‘妙’义,共立迹门十妙与本门十妙,以阐释佛陀成道之修行与成果两方面。智顗又曾讲说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等之观心法门,由门人灌顶记录成摩诃止观(略称止观)一书。玄义与止观二书,可视为天台大师之佛教概论,其后并为天台宗教相与修观方面之经典着作。本书即针对玄义一书所说本迹十妙而作之注解,共立色心、内外、修性、因果、染净、依正、自他、三业权实、受润等十项相对关系之法门,于每项下又援引止观之论点以阐明三千、三谛之要旨,确立十项法门本迹不二、教观一如、解行双修等之真义。故本书可谓总括玄义与止观两大天台要典教观相资之宗趣,而成为天台群籍之枢要;于有宋一代,天台宗隆盛,本书更为各方推重,如义寂、源清、宗昱、知礼等天台名德皆多次讲布之。

本书之注疏极多,较著名者有道邃之十不二门义一卷、源清之十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宗昱之十不二门注二卷、知礼之十不二门指要钞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