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主要著作   作者: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传统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而至于谈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