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东方黑格尔”   作者:

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1813-1881)有“东方黑格尔”之称。他的《艺概》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艺术辩证法的专著。刘熙载是江苏兴化人,不仅是文艺理论家,也是教育家、国学大师。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对刘熙载的研究虽然有所推进,这位“东方黑格尔”的形象在学者的心目中日渐清晰、丰满起来,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刘熙载的研究也主要是对《艺概》的研究和讨论。究其原因,可能与对刘熙载其人不甚了解和缺乏更多更新的研究资料有关。扬州大学教授徐林祥的《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则对这位“东方黑格尔”及其文艺美学思想有不少新的探索,值得研究文艺美学尤其是研究古代文论的学者关注。

1987年,徐林祥大学毕业不久,就开始撰写并发表探讨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论文。之所以选此课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徐林祥是兴化人、刘熙载的同乡后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徐中玉1992年1月22日致徐林祥的信中说:“刘氏有许多精义,尚需继续钻研,相信能有更多收获。”1993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徐林祥主编的《刘熙载美学思想研究论文集》。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的不断深入,徐林祥在其著《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中呈现了许多新的材料、新的观点。

全书分绪论、上篇、下篇和附录四个部分。绪论“中国近代文化思想中的刘熙载”,介绍了刘熙载的生平、著述、学思取向,刘熙载与龙门书院、近代变革之关系,以及刘熙载研究史。上编“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分“理论构架”、“文艺批评”、“历史位置”三章,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的方法,阐释了刘熙载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和关于作家、作品、读者的论述,并通过对刘熙载与王国维、黑格尔、艾布拉姆斯的比较,揭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下篇“文与人:刘熙载佚诗文、年谱及师友弟子”,分“诗文辑佚并注”、“年谱”、“师友弟子考”三章,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辑录并注释刘熙载《为严芝楣〈感蓼废吟图〉题辞》等佚诗7首,《吴林传略》、《星野辨》、《机器开矿不用人力策》等佚文11篇,编订刘熙载年谱,考证刘熙载师友林昌彝、齐学裘、张文虎、陈澧、曾国藩、莫友芝、胡林翼、郭嵩焘、方宗诚、锺文蒸、邹伯奇、应宝时、俞樾、吴大廷、李兴锐、翁同龢、王闿运、萧穆等103人;弟子沈祥龙、鹿传霖、胡传、张焕纶、袁昶、顾锡爵、范当世、姚文栋、李平书、姚文枏、蒯光典、胡季石等54人。附录为详尽的刘熙载研究资料索引。

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的著作。该书认为:刘熙载在其《艺概》和《游艺约言》中,从文艺是“心学”出发,考察了文、诗、赋、词、曲、书法等文艺样式的发展史实和重要作家作品,展开了他对文艺诸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诗为天人之合”、“艺者道之形”、“诗品出于人品”、“论词莫先于品”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从而使中国古典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与完形,同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该书也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刘熙载生平和思想的著作。该书突破了以往刘熙载研究认为“刘熙载思想比较保守、狭隘、封闭”的定论,提出刘熙载并非以往所描述的迂腐保守的封建文人,而是一代正直爱国、能够放开视野的国学大师。徐林祥非常注重新材料的发现,也格外留意搜集整理刘熙载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期间的相关史料。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根据新发现的刘熙载的佚诗文和刘熙载年谱的编写、师友弟子的考证,以及其主讲上海龙门书院的史料,指出刘熙载已经以其通变务实的思想、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不存门户之见的气度与他在上海龙门书院的教育实践,回应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刘熙载在龙门书院期间,培养了以胡传、袁昶、张焕纶、葛士濬、祁兆熙、姚文栋、李平书、刘彝程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为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作出了贡献。徐林祥专节提出:重新审视刘熙载。

该书最明显的特点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比较研究,把文艺学、教育学和史学相打通,把刘熙载与外国著名学者相比较,把中国学者对刘熙载的研究与日本等国外学者对刘熙载的研究相对照。在比较研究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将刘熙载与黑格尔相比较,与艾布拉姆斯相比较。徐林祥认为刘熙载与黑格尔在美学观点上有不少相同或接近的地方,但更有其差异性。他着重探讨了刘熙载与黑格尔在审美理论形态方面的差异及原因,探讨了刘熙载与黑格尔在艺术发展观方面的差异,作出了深入的分析。

艾布拉姆斯(MeyerHowardAbrams,1912—)是美国现代文艺理论家,他的代表性理论是“灯喻说”。艾布拉姆斯的“灯喻说”不同于西方以往的“镜喻说”。“镜喻说”往往强调模仿,强调文艺作品是现实生活的镜中之像。艾布拉姆斯侧重“灯喻说”,作家艺术家是用心灵之灯来烛照生活。他认为,从模仿到表现,从镜到泉,到灯,到其他有关的比喻,这种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一般认识论上的相应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刘熙载出生要比艾布拉姆斯早约100年。徐林祥教授认为,刘熙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辨析了“镜”与“日”的异同,提出了“日喻说”。刘熙载指出:“镜能照外而不能照内,能照有形而不能照无形,能照目前、现在,而不能照万里之外、亿载之后。乃知以镜喻圣人之用心,殊未之尽。”“人之本心喻以镜,不如喻以日,日能长养万物,镜但能照而已。用异,则体可知矣。”徐林祥认为,刘熙载用“日喻说”替代“镜喻说”则是对审美生成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概括,对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总结。

《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很值得一读。重新审视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赓续中国美学传统,构建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繁荣当今的文艺创作与批评,都是有意义的。考察刘熙载其人其文,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刘熙载及其学术思想,乃至通过刘熙载这一个案的研究,重新审视晚清这一古代向现代转换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文人与学术,也是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教授

原载:《博览群书》(2012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