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论诸子的大概 | 章太炎 | 现在人把一切的书,分做经、史、子、集四部。这个是起于一千五百年前晋朝荀勖。以前却并不然,《汉书·艺文志》从刘歆《七略》出来,把一切书分做六部。其中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部,现在通通叫做子书。六部中间,子书倒占了四部,可见当时学问的发达了。当时为甚么要分做四部呢?因为诸子大概是讲原理,其余不过一支一节,所以要分。(但纵横家也没有理。)流传到现在,兵书只存了《孙子》,数术只存了《山海经》,方技只有黄帝《素问》,扁鹊《难经》还在,也难免有后人改窜。惟有诸子存留的还多!到底是原理惬心,永远 |
致中和 | 冯友兰 | “致中和”三个字出于《中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宋明道学中,这几句《中庸》引起了很大底讨论。程明道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的心,如明镜,如止水,是廓然大公底。因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无所偏倚,无所偏倚谓之中。因为它无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当喜即喜、当怒即怒、当哀即哀、当乐即乐 |
什么是小乘、大乘、显宗、密宗 | 首先,需要厘清两对概念:小乘宗义 vs. 大乘宗义小乘人 vs. 大乘人宗义(siddhānta, གྲུབ་མཐའ།),简单说就是一个宗派的哲学观点(佛教哲学中,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宗义有四种,这个问题以后再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大乘宗义和小乘宗义,那么就是:大乘宗义承认法无我。小乘宗义不承认法无我。佛教哲学的一个特点是,不承认有一种可以作为主宰者的、能独立存在并能支配身心的“自我”(ātman, ego)。这也是佛教哲学和其他一切哲学或宗教学说的区别。这种“自我&r | |
延寿的禅、教会通思想 | 禅宗在唐末五代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重视体悟自性,不太注重文字说教和传统的修行做法,与重视读经、讲经和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传统修行的其他宗派形成鲜明对照,两者经常发生矛盾和争论。唐代宗密(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就提到这种情况: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1]&l | |
《公羊传》的诠释模式 | 《公羊传》是诠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注疏之作中显现了独特的诠释特色。它的解经模式不仅带领公羊学家在思想创新上不断前进,也影响了历代为关注现实需求而重新诠释经典的思想家们。《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这使它从儒家经典中第一个脱颖而出,对西汉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羊传》与同是诠释《春秋》的《左传》结出了完全不同的成果。《左传》努力丰富《春秋》记述极为简略的史事,带给人们一部文字生动、叙事翔实的史学作品。而《公羊传》大力阐发《春秋》简约文字下所蕴含的义理,带给 | |
《尚书》对江户时代的影响 | 《尚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同时也是东亚诸国家的经典。早在公元六世纪,《尚书》即由五经博士段杨尔传入日本。公元718年,日本元正天皇则将《尚书》定为大学寮课程的教科书。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7),《尚书》研究出现高潮。当时著名儒者,如藤原惺窝、林罗山、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中井履轩、佐藤一斋等,皆有著述。其对《尚书》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圣王之道的探寻《尚书》自《尧典》开篇,终于《秦誓》,记载的便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治国理民之道。对此,江户学者极为 | |
试评罗尔纲先生对《李秀成自述》真伪的鉴定 | 《李秀成自述》是忠王李秀成被俘后写的长篇供状,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太平天国文献。罗尔纲先生一直怀着满腔热忱和浓厚兴趣研究并笺注《李秀成自述》,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果。他曾无限感慨地说:“回首初作注时,已四十九年。古人说白首穷经,我注《李秀成自述》,也从青春注到白首了。”罗先生研究和笺注《李秀成自述》,首先是确定自述的真伪问题。经过锲而不舍的探索,罗先生认定《李秀成自述》是忠王亲笔。本文对此试作评述。1864年7月太平天国天京城破,李秀成突围被俘,后应曾国藩的要求写下供词。 | |
禅宗北宗及其禅法 | 现在所说的禅宗,一般是指由慧能开创而在唐末以后成为禅宗主流的南宗禅。然而从禅宗发展历史考察,在唐末以前曾有过南北二宗并行传播的时期,而且至少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到“安史之乱”(755-763年)结束之前,北宗曾在以长安和洛阳东西两京为中心的广大北方地区十分盛行。唐开元二十年(732),慧能的弟子神会在靠近洛阳的滑台(在今河南滑县东)与北宗僧人辩论,宣称南宗慧能曾从弘忍受祖传袈裟,是禅门正统,禅法主顿;北宗没有祖传袈裟,“师承是傍,法门是渐” | |
《世说》学论纲 | 何谓“《世说》学”?作为一个有效性尚未得到确认的学术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这是本文首先面对、并且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以下试从称名、分类、形态及系统、历史分期、现状及未来等几方面简要论之。一、《世说》学之称名“《世说》学”,顾名思义,乃是以《世说新语》(以下称《世说》)为中心的所有学术研究的总称。一种学术研究一旦以“学”名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研究对象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和广 | |
巴利文原典中的地狱经 | 地藏菩萨是为幽冥教主,执掌地狱世界,救度六道众生。佛教经典中关于地狱方面的典籍是很多的,已有不少宗教与学术界人士对此作过研究。但是巴利文原典在地狱面有何论述,仍是注意得较少的一方面,因而,笔者撰此小文,对此方面情况略加介绍 。原始佛典《巴利语的佛经》由成经年代很早,反映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状况。巴利语原典中也有一些地狱方面的经典,这些佛典的内容,不仅有自身特色,耏而且可以和汉文大藏经的地狱典籍相对照与映证,因而,了解巴利文原典的对地狱的描述,是十分有益的。巴利文佛经主要保存在南传佛教之中,其实“巴 | |
末法与佛历之关联初探 | 末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末法思想对中国佛教艺术方面的石窟、刻经等方面之影响尤为巨著。末法思想主要为佛法依正法、像法、末法顺序而臻灭尽之说;此序列又与佛涅槃入灭年代密切相关。但佛灭度涅槃及佛陀传记的时间在历史上的定位,演成佛历,自古以来从佛教三大传承就有许多不同说法,加上近代考证诸说纷见杂陈,头绪不易分辨。笔者在此并不是企图解决佛灭度年代这种世界文化史上重大问题,只是结合中古佛教艺术之中摩崖刻经题记方面的一些新的发现,来索求中国佛教艺术史及中古佛教史上一些情况,对佛教典籍中正、像、末法说之出现以 | |
清众帝遗诏 | 天命遗诏不明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诸贝勒大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汤泉。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在位十一年,年六十有八。天聪三年葬福陵。初谥武皇帝,庙号太祖,改谥高皇帝,累谥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节选自《清史稿·太祖本纪》崇德遗诏不明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 | |
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 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相适应和结合的过程,演变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佛教仍是中国拥有广大信徒,影响较大的宗教之一。中国佛教在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其中的汉语系佛教传播到邻国朝鲜、日本、越南,藏语系佛教传播到蒙古、俄国,对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努力探索建设新时期的民族文化的形势下,人文学者对于研究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新的深厚兴趣。所探讨的问题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结构和形成历史、三教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天人关系学说 | |
《地藏菩萨十斋日》 | 题解:地藏菩萨十斋日,中国人经典。《地藏菩萨十斋日》是敦煌写本中一类很短小的写本,未入中国历代经目及大藏,已依疑伪古逸经典而入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第85卷。严格地说,《地藏菩萨十斋日》并不是佛典之中的经律论部分,而只是僧俗遵从的一种仪范。其内容是讲在每月的十个特定的日子之中,有哪些天神下界巡检;在何日应念诵哪些佛、菩萨之名,持斋念佛可获不堕何种地狱、以及免罪多少劫的功德。因而,此经虽小,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发现,大足石窟宝顶大佛湾著名的第20号“地藏十王地狱变”中 | |
《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 一、神会和中国禅宗在中国禅宗史上,神会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为初祖,经过慧可、僧璨两代相传,至道信、弘忍时正式形成禅宗——“东山法门”。但此后成为禅宗主流的是由弘忍弟子慧能创立并由其弟子发扬光大的南宗,而曾经在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以弘忍另一弟子神秀及其弟子普寂为代表的北宗却逐渐衰微。禅宗的这一重大变革是与慧能弟子神会的努力分不开的。神会(684-758),俗姓高,襄阳(郡治在今湖北襄樊市)人。自幼从师学习儒家经书,又自读《老》、《庄》,出 | |
唐代禅宗史上几个问题的考证 | 一、神会主持度僧和死后入葬洛阳问题(一)神会主持度僧的地点不在洛阳神会(684-758)在遭到贬逐,流徙各地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8世纪中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危机四伏,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胡族将领安禄山(?-757)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部在范阳起兵叛乱,击败唐军,南下攻入洛阳。次年称帝,并遣兵攻入长安,同时命其部将史思明(?-761)占领河北十三郡。玄宗逃 | |
《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介绍 |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扉页书影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正文书影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征播奏捷传》。六卷一百回。题“清虚居吉瞻仙客考正,巫峡岩道听野史纪略,栖真斋名衢逸狂演义,凌云阁镇宇儒生音诠”。作者又号玄真子,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万历中后期。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巫峡望仙岩藏板本,藏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日本尊经阁。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 | |
隋唐以前流行的主要禅法 | 随着东汉以来禅经的陆续译出,修习禅定的僧人逐渐增多。梁僧祐《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为自晋至南朝齐的21名著名禅师立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习禅篇〉为梁至北周的18名著名禅师立传。至于其传被列于〈译经〉、〈义解〉、〈神异〉、〈明律〉等篇中的僧人也有很多人精于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的〈习禅篇·论〉中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修禅法者少,鸠摩罗什译出《禅法要解》等禅经以后,习禅者日多,江北的昙影、道融,江南的智严、慧观、慧远,北齐的僧稠,北周的僧实等人,都以禅法高妙闻名远近,受到 | |
石头希迁及其禅法 | 禅宗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以后分裂为以神秀、普寂等人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与其弟子为代表的南宗。南宗在慧能去世之后,经过其弟子神会、本净和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人的传法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已经传播到南北方广大地区,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和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表现突出,起过重大的作用。从他们开始,南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本文仅就希迁及其法系、禅法思想作概要介绍。一、希迁的略历现存记载希迁事迹的资料中比较可靠的有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僧所编的《祖堂集 | |
黄香生平疑点考 | 东汉名臣黄香,是一个以孝闻名,以才著称,以廉驰誉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故而千百年来备受国人景仰、推崇。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史籍佚亡,致使对黄香的生前身后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诸如他究竟出生于何年,史籍缺载;其卒年诸说不一,难判正误;他救灾有功,使“荒民获全”,反而免职,让人迷惑不解;逝世后归葬家乡源口,源口今在何处,等等。这些疑点对今人全面了解黄香,深刻认识黄香,科学评介黄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研究黄香必须突破的难点。本文通过深掘本传以觅踪,采撷佚史以补缺,旁征类事以求证等方法,对 | |
王维禅诗二首蠡测 | 菩提萨埵,佛教中堪称大德者,俱为大觉有情之人,唐代多才多艺的大诗人王维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人。王维(701-761)[1],字摩诘,后世称之为“诗佛”,那么其诗作内容与佛教之密切关系便不言而明。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徐增《而庵诗话》云:“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王维的诗作以其山水田园诗为代表, | |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 | 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文心雕龙》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1]同时她用骈文写成,情辞俱佳,金声玉振,益人神智,涵修心灵。在传统的国学四部中,《文心雕龙》属于集部中“诗文评”之类,《四库全书》提要囿于传统观念,对于集部诗文评类及其《文心雕龙》是这样评骘的:“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 | |
浅析南越兴亡的原因 | 一秦末汉初的南越国(前203~前111年),又叫南越或南粤,在越南被称为赵朝或前赵朝。都城番禺(今广州)。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两省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的北部。它是由秦末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建立的,自赵佗共传五世九十三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被西汉灭亡。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虽曾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藩属国。但赵佗表面称臣,背后称帝,南越国实质上是与西汉并立的封建政权。二秦汉之交,南越为何能够兴起并延续近百年呢?除与内部因素有关外,还与西 | |
《水浒传》主题新探 | “主题”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关于长篇叙事作品的“主题”的概念,但却有李渔“立主脑”的提法: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1]关于“主脑”,李渔的解释也是游 | |
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素有注重对话的传统,通过对话营造文学氛围,探得精神之奥秘,诗话传统便是这种文化特点的表现。南朝(公元420—589)的文学批评秉承了魏晋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的传统,重视对话与文艺批评的互动关系。其中尤以梁代萧梁皇室的对话风尚,对于当时的文坛影响巨大。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是指昭明太子萧统与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这兄弟三人从小就在父亲梁武帝萧衍的濡染下酷嗜文学,都有许多文士聚集周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文学观点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状,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中立派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