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论事须适宜)

夫念佛一事, 当随各人力量, 随便出声、默念, 大声、小声, 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念, 致令伤气受病耶?然汝此大病, 虽由伤气而起, 实无量劫来业力所现。以汝精进念佛之故, 遂转后报为现报, 转重报为轻报。即此一病, 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佛力难思, 佛恩难报, 当生大庆幸, 生大惭愧, 生大净信。以净土一法, 自行化他。俾家中眷属, 与一切有缘者, 同生西方。则可不负此病, 及佛为现身也。【书一】八四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 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 方能彻底放下, 彻底提起。中下之人, 以无一切作为, 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 利人全置度外, 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 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 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 乃专主自利, 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 唯大菩萨方能担荷, 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 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 方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 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 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书二】八

●真办道人, 何预他事。但未能通身放下, 斩断万缘。不妨带培心地, 以救取一半耳。【书二】十五

●念佛虽贵至诚清洁, 然病人做不到, 但心存至诚默念, 或出声念, 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 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 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 而且为其抚摩身体, 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 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 则当被雷打。【书二】六八

●立身处世, 居心则若贤若愚, 通皆恭敬, 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 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 及挂误之愆。天下事, 有一定之理, 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 如执死方子医变症, 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是在情与理相合, 法与事相契, 则得之矣。【书二】六

●天下万事, 皆有一定之理。而当其事者, 须秉一定之理, 而行因时适宜之道。理与权相契, 法与道相符, 斯为得之。【书二】十二

●佛法因人而施, 断不可执通途宏规, 而与机相违, 致失即生了脱之殊胜利益。是在当人自量根性, 而为修持耳。【书二】二一

●火葬一法, 唐宋佛法盛时, 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 恐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 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 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 不作礼乐, 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 武官不丁忧, 以军事不可或辍, 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 纷纷而起, 守制之期, 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 斟酌行之, 不可遽变, 不必过泥可耳。【书二】六一

●莲社初开, 须有定规。女人入社, 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无检约, 以致一法才立, 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书二】二四

●窃谓现今世道人心, 陷溺至于极点。又加国用空乏, 赋税比前重得数倍。诸物昂贵, 民不聊生。天灾人祸, 频频降作。值此时际, 欲宏法道, 只可普与来者, 指其学佛要义。于父言慈, 于子言孝, 兄友弟恭, 夫倡妇随, 各尽己分, 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诚, 克己复礼。明因识果, 期免轮回。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天姿纵高, 亦当依此而行。于有余力时, 不妨研究一切经论。令其在己家庭, 随分修持。则不须广建屋宇, 备立人员, 彼此往来, 旷职费日。此诚现今宏法, 将计就计之最上一着也。【书二】四二

●欲求往生, 当放下此世间, 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 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 便欲担任此事, 不但不能度人, 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 皆受此病, 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 先求往生, 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 须是菩萨则可, 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 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 不可不知。【复潘对凫书】

●当此劫浊乱时, 固宜提倡因果报应, 及与净土法门, 方有实益。彼好高务胜者, 恐一提倡, 便隳其声价, 以故宁可令人不会, 决不肯屈我门风。试问彼于调养生命之外物, 能固执一法, 不求变通否乎?夏葛而冬裘, 渴饮而饥食, 彼于一日之中, 尚必取其合宜。其于宏法, 则其智反不如养生之得计, 谓其真欲利人可乎?【大云月刊】

●创立莲社, 必须清净香洁。主人必须恭敬至诚, 不可傲慢于人, 亦不可有德色于人之气象, 凡来者悉温恭谦逊以待之。至于未念佛, 及念佛毕, 概不得谈家常。有可谈叙之要义则谈之, 否则各归原所。年纪太轻者, 只可在自己家里念。若常来, 路近尚可, 路远或恐有意外之虞, 不可不慎。此不过为地方作一提倡而已, 仍须以专意在家念佛为事。【大云月刊】

●学佛之人, 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 则邪念自消, 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 则当力令断灭, 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 行在一边, 知见愈高, 行履愈下, 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 则学得一分, 便得一分之实益矣。【复陈伯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