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果尔或译太戈儿、泰莪尔、太谷尔,是现时飞声世界的一个印度诗人及哲学者。质言之,则是印度吠檀陀派中一个文学的人,哲学的人,修静虑的人,热心济世的人。然塔果尔之略历,已见于冯飞君塔果尔哲学之第一章、第二章,而吠檀陀之实况,华人尚鲜知者,故今当先论吠檀陀派,再进论塔果尔。

一 吠檀陀派之概论

吠檀陀派者,“吠陀了义”之意。吠陀译明,是婆罗门徒所称为“由梵天启示”之书,即有名之“四吠陀经”是也。吠陀之森林书后,附有乌波尼煞昙书,近译云奥义书。大致吠陀重在祭式之行法,而奥义书重在哲学之说明。然奥义书仍以吠陀为所属之本典,弥曼萨派──古婆罗门派──不甚重之,此吠檀陀派──新婆罗门派──则视较本典尤重,而就奥义书以发挥或研究者,皆得名吠檀陀派。然有古、新之别,枝流极伙,兹先列古奥义书各枝派如下:

  古奥义名枝派        本  典       奥义书  所属枝派                   爱塔利耶 爱塔利耶派        黎俱吠陀                   高希塔基 高希塔基派                   强多具耶 山 灰 丁派        沙摩吠陀                    客  耶 撒意弥尼派                  ┌─胎  梯  利 耶 \                  │            胎梯利耶派                  │ 摩 诃 那 罗 耶 那 /                  │            ┌─黑夜柔┤ 迦塔耶        塔耶派             │    │             │    │ 因唯塔周瓦塔罢    缺        夜柔吠陀┤    │             │    └─每托罗耶那             │             │      不利哈多咍兰耶迎 \             └─白夜柔             婆撒差尼耶                    夜      舍 /

自德人叔本华称奥义书为世界最高尚之智慧,西洋学者探索者日多。然今称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之吠檀陀,殆指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与商羯罗之注以言,此虽足为吠檀陀派之代表,犹未足穷其变也。今略分述以评判之。

甲、婆达罗耶那之吠檀陀经  此书大约成立于千三四百年前,以四章十六节五百五十五颂成立为一部有组织有系统之哲学书者。核之,尚不离婆罗门之质。其第一章为“梵”之说明,谓“梵”为宇宙万有之作者及原质,而与吾人之真我同性。故吾人自见其真我时,即能合梵为一。第二章为成立其“梵”而辨驳数论、佛教、耆那教、兽主派、薄迦梵派等,以明真理之独在吠檀陀。第三章说轮回与解脱,第四章正说解脱门。其立轮回之义,谓有情各有一与梵同性之极小我体,此我体随善恶而升沉,恶者入地狱道,恶尽再出,善者上至月界,再落为此世之人畜或草木。解脱须修婆罗门之行:一、求学,二、居家,三、森林──修禅观──,四、游行──教化──,则命终经十二界而至第十三之最高梵界,与梵合一而解脱焉。其视“梵”为唯一常住之实体,宇宙人生皆从此实体发展而出,解脱则还归此实体焉耳。

  乙、乌达婆达之满多俱耶颂  此颂成立于千二三百年前,乃大致采用佛教之中观论、唯识论之说明,对于古奥义书之本意,乃迥乎不同者也。其大致以佛教之“真如”或“涅槃”或“法身”为梵,而以此“梵”为即“吾人之真我”,离“吾人之真我”绝无他有。而世界人生则众缘所生,无性即空,唯识所变,无实如幻。吾人但能自除无明幻惑,则即能达真我之梵境而解脱焉。后商羯罗引用其说以注吠檀陀经,吠檀陀派乃卓然成立。使婆罗门新教大兴于印度,而佛教因之日就衰落焉。

  丙、商羯罗之吠檀陀学说  商羯罗为我国盛唐时之印度婆罗门教吠檀陀派之大师,当印度戒日王薨后,佛教就衰之时也。商羯罗著书颇多,但能代表其思想之全体者,则为吠檀陀之注,亦即今所谓吠檀陀哲学之正宗也。吠檀陀经能结集诸奥义书之古义,倚数论以为说明;而满多具耶颂则利用大乘佛学以发挥其高玄之义;至商羯罗时此二颇相违异,乃力谋贯合之法,采用满多具耶颂以注吠檀陀经,其不能吻同处,则假大乘之二谛说或真言之秘密开显说,以为弥缝。于是不失婆罗门吠陀之质,而奄有大乘显密教之长。从此婆罗门重兴印度,印民十分六七皆信奉之,迄今尚然,而佛教日趋衰落矣。

  西历十一二世纪间之罗马奴撒,傍毗纽天派,著作狭义的一元论。十二世纪之差达难陀,傍回教,著作二元论。今虽亦各成一派,兹不述之。

  丁、吠檀陀派评判  诸古奥义书之吠檀陀旧义,不外事梵天或事大自在天之神教,与弥曼萨无甚区别。而示别弥曼萨派特立为一吠檀陀派者,端在商羯罗以来之奥义书新派。但其引以注释吠陀经之满多俱耶颂,既由假借佛教大乘之中观学、唯识学而成立,其本人尤利用佛教真俗二谛、显密二教之说以融释诸奥义书,得以秩然贯通鬯明于世。则唐以来之印度,其名式上虽佛教衰歇而吠檀陀派之新婆罗门教复兴,实际上则虽谓佛法已藉吠檀陀名而普及全印可也。今若据实而正其名,应名之曰“佛教之吠檀陀宗”。将其所缘附之吠檀陀名式,收归为佛教一宗派标帜,如今日本佛教徒将台湾之吃斋、供观音、诵罗某五部六册之龙华教,改称为“佛教龙华派”者,是其例也。推此例以广之,则宋明儒理学,可称为“佛教之宋明儒派”;种种兼修性功之道家流类──若诸三教合一以修道为中心之各社等──,可称为“佛教之道流派”。故余昔谈佛史,尝言中国自宋明来,就表面言之,佛教日落;而就儒、道窃禅宗为底质,成理学,丹道而弥布朝野──理学及上等社会,丹道及中下社会──,则应谓佛化已遍行全民耳。去年闻英国牛津大学某教授言:佛教今已大有传入欧美之趋势,基督教可更见兴盛云云。今艾香德牧师既仿佛教丛林设基督教丛林于南京道风山,而张纯一牧师之改造基督教讨论,亦极言非精通佛教不足以为真基督,则今后将更有“佛教之基督宗”兴世,亦事势所必至者也。愿世人据实定名,一一收归为“佛教之某某宗”,去其偏谬之点,要皆佛教之人天乘法。而此吠檀陀义,在西洋之哲学中,大近海格尔之泛神哲学──或称泛神教,万有皆神之意──。至塔果尔之特为推重者,盖别由他种关系云。

  二 塔果尔学说略议

  余于塔果尔之学说,仅窥及冯飞君所译塔果尔及其森林哲学而已。森林哲学之名,大约一、由奥义书本附于吠陀之森林篇后者,二、由婆罗门徒第三期修静虑曰森林期,三、由塔果尔屡言欧洲文明出于保垒,印度文明出于森林,故即名其书曰森林哲学。所译内容分二篇:上篇曰塔果尔哲学研究,下篇曰生命之实现大意。今撷其要旨如下:

  一、自然宇宙和人类,皆由梵之发展而来。梵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故自然和人类,亦是美、是爱、是喜、是新、是真、是善、是永生、是完全、是调和。

  二、自然和人类之有死、有丑、有恶、有假等等者,皆梵中一部分之表现。虽有此一部分之表现,而在其完全调和中,仍唯美、善、爱、喜等等,绝无一点死、丑、恶、假之踪影可得,且即为趋归唯美、唯爱等等完全调和之梵之经过。

  三、自然和人类既为完美之梵,且吾人之真生命──大我──即是梵之全体,故吾人不须向外追求占造──西洋人是向外追求占造──,但须将此梵实现出来便可。欲实现此梵,须用自然和人类浑然一体完美之爱、之欢喜去实感得之。一旦实感得之,即能合梵为一,而实现其完美之梵。

  四、其实感实现之方法,大约须修“静虑”以握得宇宙之中心真理,及不绝的牺牲其私己之小我。但西洋人不能实感实现之者,即由其唯以私己之占有为归著,故不能与自然融洽。且迷惑于盲目的冲动及肉体的热感,不能抑伏之以握得中心真理,故不绝的被环境诱动,要求创造,要求占有,要求进化,不得生之安定。

  上来既略述塔氏哲学之要旨,兹据佛学评议之如下:梵是“净”义,修梵行即是禁止肉体的色欲及热情的冲动,修得离生喜乐的禅定。离生喜乐的禅定,有觉、观、喜、乐、一心之五支功德,充满喜乐,无有忧苦。要得梵天主之果,须加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塔果尔所云握得中心真理,即禅定。谓梵是完全的美,即净义。谓梵是欢喜是爱,即喜乐义。自然和人类无限的爱,即慈无量心;完全的善,即悲无量心。无限的欢喜,即喜无量心。不断的新,即舍无量心。然则塔果尔固全为一修初禅及修四无量心者,彼既以“与梵合一”,“即生梵天”为究竟,故特有梵即佛之涅槃之意。据实观之,则仅以离生喜乐之初禅梵界为靳向者耳。固能照之而行,亦为佛法中之天乘正行,可作出世三乘正行之前方便者;而塔氏意在联合印度现行之佛、耶、回、吠檀陀、弥曼萨之各教,故于佛法之与相近者,亦特称述云。

  至塔氏为欧、美人所倾倒者,一、由塔氏能将其梵学使用西洋流行之语言以传出之。二、由其长于艺术、美术的诗歌戏剧兴趣丰富之文学,至为欧、美人所传颂为现代诗圣。三、由塔氏有实感实现梵之梵行,及四无量心等修持──按传说以每晨三点入禅定两时,和梵灵感通,遇好风景处往往静坐终日──,使人目击道存,不言而化,故迥非海格尔辈空谈泛神哲学之比云。故吾人观其哲学,不过尔尔,而重其所修梵行;望其更进一步,以通达大乘佛法,发扬印度之无上光明于世也。(见太虚不师文钞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