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普通心理,于生人则求“多福、多寿、多子孙而无疾病”;对亡灵则求“超升安乐”,依此演成民间种种通俗的信仰。在昔乃由儒、释、道三教中的释、道两教混合应付著,而僧尼、道冠寺观庵院亦即依此而存活,近今则除昔日儒者变为科学者及信仰耶教、回教者以外,大多数民俗依然流行著这一般习惯心理的信仰。近见申报月刊上所载郢生君的一篇小品文字云:

今年夏间,铮子内姑母病殁。当热作昏沉的时侯,对她的侄女口述四语道:“凄风苦雨,是我归程。蓬莱不远,到处飞行”。

科学的说起来,所谓精神是有机体发达到了一定阶段所产生出来的,它是某一些有机体特有的生理上的属性或一种机能;换言之,它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所发生的一种作用;有机体破坏,精神作用也就跟著消灭。但是、就一般人情说,死如果等于“从此消灭”,把以前曾经存在的账一笔画断,那是非常寂寞的事。受不住这种寂寞,便来了死后依然存在的想头。依然存在,自当有所居的境界和相与的伴侣。这各依自己的信仰和想像来决定;在已经走近了生死的界线的当儿,往往会造成一些“奇迹”,供后死者传说无休。如信鬼者临死,会有祖先或亡故的亲属到来,导往冥土;基督徒便遇见生著鸟翅膀的天使,迎归天国;佛门弟子则由佛来接引,往生净土。试翻净土圣贤录,这类故事不可胜数。基督徒何以不会遇见祖先或亡故的亲属呢?蒙佛接引的又何以只限于信佛念佛的人?这其间的缘故,原是一想便可以明白的。

最受不住这种寂寞的,应该是修持净土的人了。他们把死看做往生净土与堕入地狱的岐路口。其设想净土与地狱,都源于死后依然存在这一念;而净土悦乐,地狱痛苦,所以临到岐路口必须趋此舍彼。于是一心念佛,平生用尽工夫,指望临命终时,此心不乱,仍能称诵佛号,蒙佛引归净土。还恐怕自力不够,便豫先告诫亲属后辈,当已临终,慎勿啼哭,啼哭则此心散乱,便将堕入地狱苦趣;惟有助念佛号,最为功德无量。曾读当代某大师的文钞,厚厚的四本,差不多全讲这一些;教人对于死这一件大事怎样去做豫备工夫,他们的不甘寂寞,也就可想而知了。

“蓬莱不远”的蓬莱,正无异于基督徒的天堂,和佛门弟子的净土。

更从送死者这一方面说,断了气的一个人,如果就此灵爽无存,斩绝了曾与世间发生过的一切关系,那也是非常寂寞的事。承认他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吧;惟有这样才好比宝物虽不在手头,而存放在外库里,并非就此失掉,便也足以自慰。从这一念,于是来了种种送死的花样。

这个因铮子内姑母的丧事,把久已忘怀了的故乡种种送死的花样温理一过。逢七,不请和尚唪经,便延羽士礼忏。教死者受佛门的戒,由和尚给与法名;另一方面,羽士起“给箓”的法场,派定死者在瑶池会上当一份小差使,别有道号。佛教徒呢?道教徒呢?只好说“兼收并蓄”。逢七前一天,到各个城隍庙里去烧“七香”。城隍是冥土的地方官,到他们那里去烧香,无非希望他们对于新隶治下的鬼囚高抬贵手,不要十分难为;老实说,这是去行贿赂。既已是佛门的戒徒,瑶池会上的职仙,何以又成为城隍治下的鬼囚呢?这其间的矛盾,谁也不去想。总之、多方打点,只求于死者死后的生活有利。

纸制的服用器物,凡想得到的都特制起来焚化。细针凿花的是纱衣,纸背黏一点薄棉的是法兰绒,折成凹凸纹的是绒绳衫,灰纸剪细贴在衣里的是小毛,黄纸剪细贴在衣里的是大毛。桌椅、箱栊、镜奁、盘盒、乃至自鸣钟,热水瓶,色色俱备,而且都是“摩登”的款式。因为死者生时爱打马将,便付与一副马将牌,加上三道花,还有财神和元宝。死者使用著这些器物,死后的生活,大概很舒齐的了。只是还没有自已的房子,租赁人家的房子终非久计。据说在最近的将来,就有一所纸房子为她建筑起来了。

死者每天进食三次,中午用饭,早晚用点。食毕便焚化纸锭。逢食拿钱,这是阳世生活所没有的。唪经礼忏的日子,则焚化得特别地多。统计七七中所焚化的纸锭,至少可以堆满半间房子。普通纸锭是用一张锡箔折成的;还有用几张锡箔凑合折成的中空的正方体,名之曰“库”,中间容纳一只菱形的小锭。这东西非常贵重,据说只须有极少的几个,便可以在冥土开一爿典当。这回焚化这样的库也不少,在冥土新开的典当,像上海四马路的书局一样,一家一家连接起来了吧。教死者去剥削穷鬼究非佳事,这一层当然不去想了;想到的只是从此死者将成为冥土的巨大的财主。

灵座旁安置一件铜器,名之曰罄,却是碗形圆底的东西。每天须敲这东西四十九下,恐怕少敲或多敲,便用四十九个铜钱来记数。说死者一直在那里趱行冥土的路程,而冥土是黑暗的,须待磬声一响,才有一段光明照见前路。如果少敲了,光明不继,那就有迷路的危险;多敲了呢,光明太强,耀得趱行者眼花,也许会累她跌交。这样说起来,死者并不住佛土;也不在瑶池;也不作城隍治下的鬼囚;也不安居冥土的寓所享受丰美的起居饮食;也不当许多爿典当的大老板,吮吸穷鬼们的鬼脂鬼膏,却在那里作踽踽独行的“旅鬼”。承认死者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里,可是终于不能确定死者的境况,这因为这种种矛盾荒唐的花样,原来由送死者想像出来的。送死者忙著这种种的花样,仿佛得到了抚慰,强烈的悲感便渐渐地轻淡了。

这篇文字,以粗疏的文人眼光,描写民俗间关于死亡一面的模糊信仰,亦能恰如其分。然佛法的行门,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戒律门:这是人的或超人的伦理道德。二、禅观门:这是人的或超人的内心修养。这二门皆只有数德慧之士所能及,而无涉于民俗之信仰。三、密咒门:这是具备适应种种关于人之生存要求的,应将道教的民俗的各种信仰神皆收入密宗来而编列于适当位置,俾这种关于生存要求的信仰有个系统。四、净土门:这是最能适应关于人之死亡要求的,应将民俗间关于亡灵超升安乐的祈求皆收入净土来,而编列为生天佛国等。俾这种关于死亡要求的信仰有个系统,使民俗间散漫凌乱的信仰心理有系统条理,亦为心理建设中下层工作的要务。(见海刊十四卷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