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秋在武昌佛学院讲──

验其知识,察其行为,探其能力,此三者一致与否,然后是圣、是凡可得而分矣。一切有情或知识高超而行为不端,或行为严肃而能力微弱,或知行一致而无能力,或行能俱美而乏智识;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此亦无可奈何之差别也。唯其性情不同,故求学之趋亦异:或遍重于知识,或注意于行为,或置心于能力。所以、希腊柏拉图以世界一切人民分为三类:一、知识者,即能为哲学之士,不识谋生之术。二、保卫者,即强勇护国之人,而无幽玄理想之心。三、农工等者,即有谋生之技而无正知之流。虽然、真正有志之士,必须知、行、能三者成为一致,始可显其学问之成功。不然、纵有真确之知识而兼勇技之能力,若无增胜之行为,则不能利用其知能于善道,反以此知能助其恶事,滋其罪业,此确知、强能不如无也。纵有端正知行相合一致,若无实用之能力,则成一种空谈虚论,于事何济!纵能行俱美,若无正知,则事理不明!设有所为,徒成迷信。是以要有正知,方有端行,既有正知、端行,方显能力。古圣贤流美于万古,遗泽于千秋,自可想其三者之一致也。

佛法大旨,虽甚繁多,亦此三者之一致而已。何以言之?以世所谓知、行、能,即佛法中之境、行、果也。真正之知识,即是智慧,故佛具大智慧,方能了达诸境,名无上正遍知也。净善之行为,即是道德,故佛依于正、而修净善,名万德具足也。佛法既具无上正知,圆成万德,自然而成美妙能力之果,所谓以无畏力、施设无量善巧方便化导众生是也。但世人多以才艺为天所赋,所谓天才也。佛法不然,而以为新旧熏习所成。例如吾人始生,不成事理,后由学习,亦渐能之。故有宿习之力,则今世易学而能之,无宿习之力,则今世强学而能之。是以知、行、能之三者,由宿习成熟,非天赋也。故多学一次,则多一次之熏习,多一次熏习,即多一次成熟。知识高超,行为完善,能力具足,三者一致之理,岂容歧出乎!故西洋言真、善、美:谓此能知之心,与所知之境,如实相应,谓之真;又以此心调和物我、自他无碍,谓之善;既有真知善行,法尔而有美妙之能力。孔子以智、仁、勇为三达德,此心之明谓之智;此心之公谓之仁;此心之强谓之勇;此三者相与一致,方成达德。佛法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盖菩提即觉,此觉非菩萨之分觉,乃佛究竟照了诸法、澈底之大觉。佛具此大觉而成同体大悲,为万行之根本,广度无边有情。佛既具此同体大悲,而所起万行,皆为善巧方便随顺世出世间一切有情而行导化,此佛法中一致之言也。由此观之,则知、行、能三者,凡人不能一致,贤哲可能一致,佛乃究竟完成一致也。(研究员会中记)(见海刊六卷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