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尊上师宗略巴造论

比丘能海集

戊二、此中显示道中心要之正理,即是摄持正行之方法,分别三士道修行之次第也。已一、明与中上共同之下士道。内分三科:庚一、正修下士意乐。庚二、发生意乐之量。庚三、破除邪执。

庚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

辛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辛二、后世依止安乐之方便。

辛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

壬一、观现生无常念最后必死。

壬二、观死已当入何趣及苦乐。

壬一、观现生无常念最后必死。分四

癸一、不修无常道理之过失。谓吾人内自思维过去未来,外观山河人事情境,日日相续,似若存在,而且年月往来时季变迁悉有定序。然而静观此之存在与定序等。又非实有存在与定序,反是不实无常之证明也。

复次,有情必死之理虽知,而未常念观修对治之故,久之乃成不死之惯性,随起现法之计执,眼前求乐避苦,不遑念及将来后世,何况解脱正真之道,及大义利他成佛之事,更属难知难行。

又虽近教法,时趣闻思修学,而以注心目前苦乐之故,致令所修善力微弱,复有恶行罪犯杂沓而转,正行反成恶业恶趣之因。

又不修无常,虽说必修来世。而因现前苦乐取舍之计,必致修行推延缓怠,不能精进,废忘大事,驰入倒境迷途,邪业邪命终成退堕。

又若不修无常之念,希望身命长住之心,谋取生存久远之方,遂于利养恭敬等事起猛利贪。或于贪不遂欲,转起嗔恚,不见贪嗔过失,蒙味痴愚,而自以为是更复随增我慢嫉妒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犹如瀑流,日夜相继不息,由此能引身语意摄十种恶行,乃至成就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恶业行。

又复由此渐渐弃舍正法甘露,断绝现生增上生缘及决定解脱之命根。死后为诸恶业之引导,令赴粗猛燃烧苦痛非爱之诸恶趣中。

癸二、多修无常道理之功益云何?譬如有一稍知佛法之人,决定今后当死,于诸上妙五欲受亨广胜大财势力、乐意眷属朋党依重等,必能息心正念。

于可施物遇缘能舍不生悭执,虚荣恭敬毁谤欺辱,其心平等,不受八风,遮止诸罪诸恶行必能具力精进。

于诸善法集修,如归依净戒等,必能不顾身财虚名,了知以不坚身易坚固身,以败坏财易不坏财,由是速能增长果地行位,由是复能引导众生,有大义存焉非属细小。

复次,涅盘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像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第一。”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之大椎。是能作转依顿辨成就一切胜妙事专修之大门径。反此执心不死,则是一切衰败之门。依止胜衰之理,恒时决择修心,则是一切圆满成就之门。

癸三、畏死不畏死,以慧心决择。此无常想,初修之人不应坚执恒时专修,应于初中后三,思维此理,引发定解而趣正道可也。

何以故,或有坚著亲属财货等,增上力习,生起爱别离等怖畏之苦,于道成障致生远离,不问生死仍堕痴迷。

若尔,救济云何,应当思维此我惑业增上之身,决定不免于死亡坏灭,然有殊胜解脱之道,能遮诸有生死,但有遮道之敌,即是是常心,愚不畏死。

是故智人,应怖愚不畏死之常心。更当思维生死未了,恶趣因在,善生不定,道业未成,若是即便死亡,救我依谁。以此勤修正道,则于亡没舍受之时,无怖无悔无苦无恨,是为畏死不畏死。名曰善逝。

癸四、正修念死之方法。于中分三

子一、思维有情决定必死。

子二、思维死无定期。

子三、思维死时除佛法而外别无善法可能救济自他。

子一、所谓有情决定必死之思维者。如无常集颂云:“若佛若独觉,佛子诸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凡夫人。”任何死亡必至者:“若空若海中,若山间城市,何处死不来。”又:“已生及当生,数数作取舍,始终悉坏灭,当住正法行。”又佛教胜光王经云:“譬如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不坏不裂,精纯实密,无诸陨损,大力运行,触天磨地,从其四方会合而来,研坏一切草木根斡枝条,乃至一切有情命等,悉皆研磨坏碎。无能独存。非是速走藏避可得逃脱,或以自力,或以财道,或以诸物及咒药等令彼退却。此大山王,即是世间无常,大力无能敌对,决定为彼所坏。又诸缘起诸法,随时随缘涣散,正如风吹烟云,无法系聚,使不散灭,入行论云:“人寿无常,昼夜不停,有减无添,何能不死。”余则喻如织布,如赴刑埸,如牧杀羊,如射如泻,如流不返。四序迁流,如牧人驱畜,如是经喻极多,应善思寻。又如险崖下坠,未触地碎身之时,勿可以此空坠之间,为安乐无损。又此百年之中,除去童顽衰老,体弱病羸、奔赴求活、愁思倦疲、爱别怨逢、往返酬应、杂话饮食、息劳眠睡,而于清净修行正念摄心,一身能有几时。应熟思之。

子二、思维死无定期者。如人念欲于此久住。自然计较久居之事。念欲他往,则必筹计将来之事。如死期无定,于日日中筹备死事。自然阻止无义,多能成办后来义利。又南洲之人寿量不定,增至无量,减至十年。死缘极多,生缘无凭,四大失调,四大斗争,一滴之毒可以杀身。芒刺之锋可以害命。有心无心之害。魔及非人之损。内有嗔恚利刀、欲贪毒水、嫉妒火烧、五欲怨敌、八风之患。外有王贼水火、刀兵饥馑、夺命杀人、软贼系执等。劳形苦心,死缘众多。随缘生死,自无主宰。

子三、思维死时除佛法而外,别无善法可能救济自他者。若人死时,虽有亲属怜爱围绕救护,然终有谁同死者去,古有殉身同死,然业果不同,异途各驰,不能自主。(死后能自主者须待修行。)所有悦意宝物田园资具无量之多,而不能携去一尘之微,虽可爱之自身,亦难留他共住。现前一切乐意圆满之情境,难舍难离。然而偏要舍离,无法可以持护。复次,思维今得有暇之身,幸逢佛法,了知三宝常住自性不灭,只须修行,不仰赖他。是故应当殷重专精归向三宝,寻求知识,净治罪障,广集资粮,次第进修,诸法现证,来去自由,随境安然,心有智见。此是修行密意,甚深般若源头,不可轻忽。

壬二、观死已当入何趣及苦乐者。以能总观无常,故知现法非久。应别思维死后并不断灭。善恶二趣必趣其一,别无生处。然生善不善道,自无主宰,随业自在,设若不幸,堕恶趣中,情境如何,故当忖念。谓若思堕苦趣心生厌离,亦思傲慢。由见苦是恶果能息恶行,由见乐是善果乃勉力为善。由观自而悲有情,厌生死而求解脱,畏众苦而发起猛利真诚归求三宝之心。如是一法而成众善之聚,众善之因,行者勿忽。

此中思苦分别又三:

癸一、思地狱苦。

癸二、思饿鬼苦

癸三、思畜生苦。

癸一、思地狱苦。分四

子一、八大地狱。

子二、近边地狱

子三、寒冻地狱

子四、独一地狱

子一、所谓八大地狱者。从此以下过三万二千窬缮那,有等活地狱。复由此以下渐隔四千四千窬缮那有余之七狱。初、等活者。刑死复活展转受苦等。二、黑绳狱者。以种种黑绳惑引罪人,然后砍割煎烧等。三、众合狱者。集会多人,以大山铁槽等压榨捣裂,血流涌注等。四、号叫地狱者。令彼有情寻求宅舍入大铁室,入已大火燃烧等。五、大号叫狱者。如前更增重楼游观宽广。六、烧熟地狱。有油锅铁床、红铁大地,煎烧罪人等。七、极热地狱者。多由罪人内外身体洞穿,火从内部发出,或以铁叶缠裹其身,内火焚身,或由眼等诸根喷出金汁火等。八无间狱者,谓地区广大,有情身量广大,罪人极多,苦器苦法亦更多广无量,无数罪人,展转轮换受苦,万死万生,中间不息,此界坏已,复生他界,此界成后复回受苦,了无终期。此中寿量者,人间五十年,下地一昼夜,积算至五百年者,是等活地狱寿量。以此倍倍增加乘进,乃至无间地狱之量,因知。

子二、近边地狱者。谓八大地狱一一四方四门各有四城,城城复四门,一一门外有四狱,所谓煨坑、臭泥、仰刀路、剑叶林,其中各有铜铁鸟犬蛇虫等。无极河,河中出火及索网漉钩杀等事,乃至洋铜铁弹等食余灌口,其流极长难尽。

子三、寒冻地狱者。谓从八大地狱横去一万窬缮那外,即从此处下三万二千窬缮那处有寒包狱。其下各隔二千二千窬缮那处,有余七地狱。名为寒包、包裂、(口歇)(口析)。郝郝、虎虎、青莲、红莲大红莲,如是多用断见无见黑暗自利等习气变生,而寿命特长。

子四、独一地狱者,在寒热地狱之近边。本地分说,人中亦有。立世阿毗昙说,在大海岸边。亦如僧护因缘等说。

如是等大地狱者,众业共成。独一地狱者,或一或二或多,别业所成,此等形相处所不定,山河旷野,海中地底,悉皆有之(多依本地分说)。能感此等苦因,皆是自内三门恶行所致,日日之新集众多,先业更广无数无量,一朝果熟,苦报现前,谁是保障,岂可安然度日。应勤精进对治,不应悠悠自害。

癸二、思饿鬼苦者。由诸习近上品悭贪,常与彼饿鬼等饥渴相应,故血肉枯稿,皮骨干连,头发蓬松,口中出火,舌根卷缩。总分三类:一者内障,或喉细如针,或吐焰成炬,或喉咽大疮,或肚腹极大,消化过速,终无能饱。二者外障,或见泉河池沼,皆成枯竭,或见大力持兵而守不得渐进,或水变脓血,自不乐饮。三者自性障,谓有一类名猛焰鬼,凡诸饮食入手即成燃烧之物、铁汁火炭等。复有一类名食秽鬼,专食臭秽、有损可厌粪溺之类。复有一类名食身鬼,食自身肉,吸自身血,或身毛如针,自刺其体,无能安受坐卧。或溺血海污池,或受猛乱火风,或在旷野饥渴,希望云雨而天降铁箭毒烟流石雷铁过分寒热之气。或饮尽河海之水而渴不能止。此等悉由贪嗔愚痴邪见等,自性习气变生,内外痴迷化现,复由执著力强固,故寿命最长,通以人间一月为一日,推演至五百岁,而长寿鬼更增至五千或一万年等。

癸三、思畜生苦者。强者欺弱,互相吞食,饥渴寒热,猎人追捕,暗射弓失,多方杀害,无依无怙。或生黑暗或深海底,不识青黄,不见天日。或身为人用,听其驰驱,穿鼻系绑。鞭打驮运,剪毛烙身,宰杀活食,无量痛苦莫能申诉。又皆痴愚,难闻正法,不堪道器,更为可愍。俱舍释云:“诸旁生者,谓诸水陆空行,根本生处,皆依大海,悉从大海散出转变。”寿长者一劫短则刹那,中间无定。

如是三恶趣苦等,必先定中观寻,再再思量,设我身堕此中,希望谁有大力可靠救我。谁具慈悲哀愍念我。诸天虽有大力,而我之苦乐不关彼怀。今世眷属能顾念我者,而无实力救我。遍观具大雄力,而复慈悲愍人可作归救者,无过于佛。如是道理,我今知否信否,寻求彼体,作归依处否,恳求佛慈加佑我否,此中之理,死时及中有际,自心能忆持不忘作归依否,应当数数观修,趣入如次所教。

辛二、后世依止安乐之方便。此中修心之道者,先修不重现生,希求后世。观现生无常死苦,及死后三恶趣苦,而后发起寻求后世安乐依止之方便,即是归求三宝,与业果认识之修法也。于中分二:

壬一、始终进道之门是皈依三宝。

壬二、于一切乐善根本生起忍信。

壬一、始终进道之门是皈依三宝,中又分四

癸一、皈依之因由者。法义众多,如入行论意云:“诸白净业势力微,诸黑恶业势力胜,猛力作恶必速堕,故当殷勤求皈依。”又陈那菩萨云:皈依理多,有二要,观恶道生布畏,信三宝求皈救。

癸二、所皈之境义者,所谓佛法僧三宝之理事也。

颂云:

唯五智三身十力四无畏大悲方便语慈心利有情

是究竟皈依所谓佛者是至极调善之性,亦复证得大雄之能,具一切种智方便善巧,化度有情,无缘大悲体,于凡归求者若亲若非亲,平等救济。经说正行供养胜财供养,有施无施、无爱无不爱,悉皆饶益护念。别余诸天魔王,人中具力,园苑大林孤树灵祠等,皆非究竟依靠之所,不具大力,悲心杂小,具惑障,无方便,究竟不可靠也。

癸三、如何如法正皈。分四

子一、忆念三宝功德相。

子二、皈依差别相。

子三、自誓正受仪式。

子四、不信更有余皈依处。

子一、忆念三宝功德相。分三

丑一、佛功德相。

丑二、法功德相。

丑三、僧功德相。

丑一、佛功德相。分四

寅一、身功德。

忆念三宝功德相中,第一佛功德相之身功德者。

颂云:

我今归命佛世尊称赞最上诸功德十力真实而出生

已到最上清凉地四无所畏等具足作大光明持灯炬

开发明焰布光照施彼炽盛大明聚能舍已身为众生

冤亲二处悉平等无垢无染本清净沐浴身心调伏尊

安住胜妙忍辱乐已断一切爱缠缚精进策励以为腰

安住三摩地为锁奢摩他水湛然净如海流注深无底

智慧通达为顶门次第而表庄严相自身广大诸色相(以上法身赞)

毕竟圆满可称扬最上难得优昙华具百千种胜功德(以报身赞)

广大清净复虚空最上族氏王宫生三十二相悉具足

八十种好复庄严百福俱严胜妙身广大最上无等比

见者咸生忻悦心于一切处无所著色如真金初出焰(以上形相)(色相)

舌比莲花广清净能摧魔力大象龙善说最上诸法语

引导众生彼岸行宣说正法救世者(以上化身)

寅二、语功德者

颂云:

时语如语不诳语实语法语如义语正语寂语无我语显示第一义谛门

随睹四界各有情一时各各作异问佛一刹那相应慧悉能摄受众异词

一音答彼一切问彼彼随类自解生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天人苦边际

言音极和美月注甘露味静息贪尘坌如天龙时雨

拔除嗔毒蛇大鹏鸟金翅障翳极无知普放智日明

摧我慢大山当头金刚器渐闻如来语即随如来意

默然不作语能息苦开慧庆慰安匮乏治放逸励勤

上智生法喜中人开胜慧下智除颠倒无我随他语

寅三、意功德者

颂云:

如来胜意大功德种种遍智大悲心如其所有尽所有

无碍智了如掌文真实了知诸梵行无破无断色力坚

具足清白复周圆稽首净修梵行者三魔口多诸根寂(戒)

诸行所作悉周圆禁戒具足妙无暇稽首大力三摩地(定)

如妙高山心安固不退转智悉能成遍一切处智常随

稽首无胜无灭智种种因门皆觉了种种果门亦悉知

种种烦恼及对治稽首如来善觉者佛三阿僧祗劫中(智心)

积集难行一切行运大悲心而普复自他能渡烦恼流

了知三苦极微细由愍苦故起大悲三界所缘诸性中

大悲普及一切处如来智性中平等若怨若亲平等观

悲心广大不可量普摄一切众生类稽首大悲不思议

一切所作自通力他力弱者助营修他善美者必随顺

如来已得最上利弃舍自乐而不著引示世间安隐处

广为众生说正道(悲心)

寅四、业功德者。

颂云:

已得寂静无所为稽首牛王胜上者无量甚深住寂灭正智常行安乐行

如来最胜解威仪战死魔军心寂静诸行圆妙语善说身现头陀难行相

人中最胜解脱尊战死魔军而得胜于诸善法不放逸善住正念正智慧

善开寂眼视众生稽首善救生死苦善觉众生无明睡善破众生诸愚痴

佛勤勇起精进心策发一切懈怠者诸不善中施善法诸堕学中开学门

诸怖畏中施无畏不安隐者令安隐诸暗冥中作明照诸不善中令修善

诸过失中功德生诸罪业中除罪业令违逆者知恩德能满众生意所求

三业任运复无间作正饶益普护念苦乐迟速何法济相应不失如潮信

如是观修如来身口意功德,及其事业,颂文之义务当细意摄持,分别契入,乃知经教及其注释,大都指示如是,三宝归依之教理成就分别之智也。由是修观,决择思量取舍颂中文义,是能消除无量“多闻”广大般若之障也。

如是时时相续取舍修行慧行(刻意)随即成就慧心广智。

初修慧行,若稍困难者,以此念修,不难趣入慧念,而成慧行。

随念思量大觉如来如是相似体相之境,亦能以此发起殊胜菩提之心。成就相好光明。

日夜恒时观佛念佛者,依此而能速成念佛三味。

以止随行念佛功德之业者,死时决无痛苦之事,而于愿行功德,莫不完全成就。

大德布埵瓦云:数数思维如来功德,渐增深信,渐净身心,同类相应,得大加持。以此获得定解,正信归佛,学佛之行,于佛妙智,计为准量,于实德能证解无疑。自然一切事用,悉成佛法。是归佛念修,为修行之捷径也。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以种种门,发生忆念功德。清净信心,于修行上自能发起勇猛策励,隐速进道。如是余二宝德,念修之方亦复如是。

丑二、法功德相者。以信佛为因。而观佛之无量功德,皆是修证灭道二谛,除过增德,以为自心教证(此谓无师智)。而得生成佛果。故经云:诸佛功德由法生起。(自心教证四谛诸法)受行法类。(具足道品引导现见)法所变现(作业修行境行果力而现)法为主体。(法随法行,不随余行、我法知见等)从法生长。(依此引导转依内证)具法行境。(具属善说现见及至近观等是诸行境)依法道引。(依于善说无热八支,无我解脱。)法所成办。(以如是境行作业成办。)

参考附解如下

瑜伽云:法者,遍能任持,唯意境性。又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又此中法者,当知宣说名句文身。

唯识云:法者轨持。因明亦同。

法蕴云:法者,所有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或亲教轨范、教授教诫,或展转传来诸秘要法。

法蕴云:佛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谓佛正法者。

善说,佛说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道亦尔、义妙、词妙、圆满、寂静、洁白

现见,若观苦集灭道,现观之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自义及加持)能断能证亦尔。

无热,八支圣道名为无热,热谓烦恼。八支圣道中,一切烦恼,无得无近得,无有无等有。(八支圣道者,正见、正思维、正语、正集、正命、正念、正勤、正定。)

应时,现观应时、能断应时、能证应时,谓于见修等次第各各现断证等,应时实现。

引导,八支圣道名引导、能导、能随、能逐。(初中后相)

近观,八支圣道修习、多修习,能于苦集灭道,如实如见不远。

智者内证,佛、佛弟子,名智者。佛说苦集灭道,自内知见解了正等觉,为苦集灭道。

丑三、僧功德相。正说唯限诸圣者补特伽罗。此亦依念正法功德,如理修行门中而得成就。摄法经云:“观诸僧伽应如是念。谓善说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田、持受正法、依止正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性具哀愍、法成就悲。常具梵净(正阿兰若),以为行境。恒趣法行,自行白净。”

参考附解如下

善说正法者:本十二部经,明辩(口意)趣入,敬慎安守,分别性相,宗行次第,解证完具,词句无过,相应随转,是超世之妙说法轮。

受行正法者:具美善之怀抱,受行精严之律仪,出于师师相承之导示,诸行圆具,向上寂静洁白,始终不越于八正之金绳,证得各各道果之行。

思维正法者:守心正直、密护根门、仁心愍物、不思已利、真观正见、准量决择、四念住心、内外无倒,安心有在。

是正法田者:内护三宝,精进三学、合众摄僧、宏宣教法、诚信调和、悲愿不惮、长养摄持、播种护苗、相续传演、正法久住。

受持正法者:受持三藏,善巧三藏,于三藏义能作密义之解释。自他问辩,造集论述(学),修行契入,于戒定慧三学能学行,能趣入引导,能所作殊胜,信、戒、多闻、舍、般若,等资粮具。解脱,解脱知见具。精进,警策,内体安固正确,有学之法五蕴具足。无学之法五蕴具(解脱知见者)。已知具知,未知当知、遮知、示知、知中断、知取舍、知随于取舍随三,能契入调练,及秘密契入调练。及住位,升进,将来行作。知中断,及非中断,即能随机教示方道。知日夜现法随行处,升进与深入(律部)。知堕、知非堕、知轻、知重,能广呗诵。

依止正法者:学修思维,自作教他,建立任持一切事类,不离八正道轨持。

供养于法者:报恩增信,如说修行,无上供养。重阁宝塔秘窟石室,广藏经像供养。讽诵宣说口等供养。刊写造印,身业供养。究心法义,道契精微,意思供养。香花灯水百物实献。妙观定果种种供养。

作法事业者:专修法行,不作余事。十法行者,书写、供养、施他、披读、受持、听闻、讽诵、思维、开演、修习。

法为行境:心缘于法,不观余事。

法行圆满:学修事义,必期于成。

自性正直:不作委曲,虚伪谄诳。

自性清净:远诸五欲,惑业污泥。

性具哀愍:振拔物类,慈良不害。

法成就悲:观缘普摄,修成救济。

常具梵净,以为行境:随地为阿兰若,于杂染处行作净静。

恒趣法行:刻刻向往法行习惯。

自行白净:诸善、相应净业、净命,知足自安,少欲无求。

子二、皈依差别相。(此是异门分解之相,最当注意。)如摄事分云:由知三宝内互差别之相而正皈依。此中分六:

甲、相差别者。现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修正行是僧宝相。

乙、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佛),断烦恼苦(之)所缘为业(法),勇猛增长业(僧。)

丙、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于佛)应建立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应建立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应建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之信解。

丁、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于佛)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戊、随念差别者。谓分别随念三宝功德等。

已、生福差别者。谓依增上补特伽罗(佛僧)及增上法故,生最胜福。“性寂常乐福,胜智解脱福,净侣和合福。”

子三、自誓正受仪式。分二:应持、应止各三。

应持三者:(一)、誓受依佛为师。(二)、依般涅盘为正修正行。(三)、依僧伽为修助伴。

应止三者:(一)、永不归依天神外道。(二)、不恼害一切有情。(三)、不与外道及疑谤者共住。

子四、不信更有余皈依处。本师如来,圆满福慧,具足无上无边真实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匹,莫能及者(内外大师差别)。佛正法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净除烦恼,息生死流。终不欺罔(内外法差别。)余道执我执法,多虚少实。佛圣弟子乐解脱者,纯一妙善解脱,净洁(内心无我)、无染(境上无求)、无恶、(无损害行),余诸外道与此相违(内外众差别)。

如是应观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众,所有胜劣、染净、正、不正等,是故决定信解,唯有现前三宝,是我皈依拔苦之处。与此相违不及者,是不应归投也。

以上如何如法正皈竟,以下第四应学修之次第者,内分二科。

癸四、应修学之次第。分二

子一、依摄事分中说。分二

丑一、前说有四

丑二、后说有四

子一、依摄事分中说者。分前后两种,前者有四,亦曰预流四支。

寅一、亲近善士者。由正归依三宝,亲近于佛,即是亲近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善知识故。

寅二、听闻正法。由闻如是契经,及此所缘作意,能息烦恼。于教证法当得现证故。

寅三、如理作意。

寅四、法随法行者。由归依僧,于趣涅盘补特伽罗为修行法侣,具随顺行。谓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依共同法轨而行)

丑二、后说有四:

寅一、诸根不掉者。意根随境掉动,入于非处,应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寅二、受学学处者,应随力受学佛制学处。(随力持戒)

寅三、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以悲为体,于诸有情依止悲心,不作损害也。

寅四、勤修供养者。应时时中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子二、依本论教授中说。分二

丑一、别学。

丑二、共学。

丑一、别学又有二。

寅一、应遮。

寅二、应学。

寅一、应遮者。如涅盘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寅二、应学者,即所谓敬重三宝也。

甲、敬重佛像。若塑、若画、木刻、铜铸,随好不好,虔心顶戴,不作讥毁。出言不敬,安险下处,随物污秽,障蔽光明,相好难睹,抵押买卖。贪心厚利,视为货物。一切不作,增长觉慧。

乙、敬重经法。成藏成部,破藏抽残,借假不还,盗窃损毁,坏佛法身,重罪无边。抵押买卖,居奇藏集,不使流通,灾害横生,闭塞心慧。藏护不力,虫鼠食坏,水湿浸溶,安放不恭,杂品混同,意不虔敬,百病临身,法缘阻障,见说法者、持经卷入,残篇半偈,普作恭敬,不敬法人,现生愚蒙,来世少慧,极大忘念,不能忆持。

丙、敬重僧伽。佛子四聚,以敬佛故,不作轻侮。凡作僧衣,袈裟著体,持戒破戒,悉作恭敬。不察他过,不判怨亲,胜我劣我,分群别类。智慧狮子,不杀猎师。敬重僧伽,众人爱敬。摄护依止,琢磨玫玉,沙里藏金,道业速成。

丑二、共学。分六

寅一、随念三宝功德总别诸相者。谓数数思维,如前所说内外三宝各各功德总别诸相。一者、识相念恩。二者、修行成就正范良模。三者、以此增长多闻广慧。(别余参考者,如宝性论、宝相赞、三宝摄要颂、佛所行赞、本行集经、六度集经、佛吉祥德赞。法苑珠林,乃至各各大小著名论述,莫不皆有三宝功德等论分别,应参看。)寅二、随念三宝恩德恒勤供养者。供养之意乐如何,应思凡自所享一切乐善,皆三宝恩德。(知自性德、明白因果、灭罪增福。)以报恩心发起意乐而修供养。供养之境者:佛色身、塔、像、法性,(含摄内外)十方诸佛、塔、像法性。供养之作法:躬亲自作,消障集资。悲心利人。教他供养,自他同行,二利兼收。

供事之分别:饮食、衣服、资具、病药、什物、众香、华(man)、伎乐、灯烛光明、礼拜问讯、迎奉合掌、赞咏、五体投地、向右旋绕、田宅林苑,无尽供养。摩尼珠玉、珍琦杂宝、璎珞铃铛、采罗(man)网,诸身庄严等具,具说不尽。若凡无罪无碍,如法心悦之事物,皆堪供养。乃至无主花果珍玉等皆堪作供。

供养时候,广大供不定何时。特别供者,为消障成行酬恩补过、迎请圣住、息增怀伏、求愿等不定。常供者,十年、五年、一年、半年、一月、半月、间日、天天、早晚六时,及佛菩萨等生节、成道纪念、殊胜时日,必定兴供供养。

是法非法:是法者,众多不简,微妙庄严。自分享受,劳力苦集,诚实量力,不加巧计,现前恭陈,禅诵意观,自作教人,诚心欢喜,信心猛利,胜解空理,事物顺法,清净无罪,心不染污,回向菩提,非法云何,自作供养,以散心贪心杂心染心。教他供养,以轻心慢心,放逸懈怠,不自躬行。从他追求,而作显示已功,及以贪商巧曲而兴供养。一切皆是非法。

供少福多:应思一切世界中。所有如来,以诸资具,妙好百物,发欢喜心,广大胜解心俱,周遍思维一切有情随喜心,如是修供,虽以少物而成无量广大之供,亦复摄集广大菩提资粮。应恒常时勤修勿间也。

修行正行供养者:多时少时修行四无量心,随念三宝实德能,思行诸波罗密多胜法,作意胜解甚深空性,摄心正住。于净戒律仪持心防护,依道品、、菩提分法、六度、四摄等,而发精进修学。若能随此十法,修行供养三宝,名曰圆满正行供养,或曰无上法供养。

六种意乐供养者:缘想三宝是大福田(一也),有无比大恩(二也)。一切有情中至尊(三也)。如优昙华开时难遇(四也)。三千大千世界仅此一处一现(五也)。一切世出世善圆满之根本(六也)。以此六事随于一宝之上,少分乐意思维,而生无量大大安乐、佛果胜利。

以上文义。是从菩萨地中摘出,随时相应行之,若遇隹节殊胜时会因缘,更当随力善修妙供,则福慧正圆,成就隐速。(此下说法多从经论、大德语录中来。)

复次,日常受用饮食衣服房具等,皆须先供三宝,而后自享。(如清宫三大殿座上,皆有寤供养佛像,即是表示不敢自享也。)极能消罪增寿,圆集无上资粮。

复次,供养物品,必择美好,有力供养者,不可俭略财力人事,如逢肥沃良田,广平无量,而自惜种不播,或略植数粒,或弃不顾,愚哉可惜。

复次,福德殊胜之田,要以信犁深耕,及时下种,种子必择美好上等,佛德无边,施福亦无边,胜田非是中常之田,难遇幸逢,必要知之。

复次,若谁听闻难持文,思惟不解义,修习多中断。慧力极迟钝,依于胜福田,如夏令时雨,小河行大船。

复次,有财有力,明知而不修供,复念词云:“获不备无知等。”是明明白白作欺伪,而果报亦受人欺伪。

复次,偈云:“悭习不供施,财变内外障,现生成饿鬼,智者善思之。”

大权菩萨力自在者,尚须化变种种供云,经无量时劫,而兴供养于无上福田。是故由少至多,不胜转胜,日夜练习,令心欢喜,修行供养,是为最要。

复次,有说:我不以此供施求菩提,我以自力修行成菩提。此是悭贪懒惰之自欺语,供施即是修行,供施即是修行之第一波罗密也。

有说,我不求福,福盛无智,来生必堕落。是也,福不必求,但供施不可不修。若行无资粮,现生即至退堕,何待来生。而况福不碍智。福增则慧广,顺风扬帆,此人不知也。

寅三、悲心随念别余有情。令受归依,安住律仪者。如是内外三宝道理,令诸有情未信者生信,已生信者,如法乞受归依,乃至精诚进道,出离证果。

寅四、凡有所作先当启白三宝祈祷成就者。谓既皈依竟,或有所作,或有所求,皆须供养启白三宝然后行之,余诸世间寻常之事,虑其所作所求,于戒于法逾越不顺,堕入罪殃,致生后悔。又既专诚近事三宝不归余类故,复不可依止随顺其他邪道。决定应作非应作事,以乱正意,颠倒因果,而失加持,且致衰败。

寅五、随念皈依三宝之利益安乐,日夜各作三次皈依者。谓佛法僧三宝之福德难思义,故皈依者之福德亦难思义。

颂云:

三宝胜功能超见闻思议假如有实质(色)

三界莫能容皈依胜福德如四大海水非手器可量

佛法僧三宝是至善至尊,美德难思,莫能言表。世出世间,独一希有无上之宝,我今亲近,我今获得,我今庆幸,欢喜难名。

从今以后依止修持,学戒练心,必获胜三摩地。复由等持定力,而得慧性解脱

复次,思念大胜利者,由归依故,得大守护。摧遣一切邪胜解障,乃至灭除尽净。否则不免归近恶见、恶说、恶行、恶知识,造作恶业无边而不自知。终竟三途恶趣,是其园苑归路。

复次,由归依故,预入正行善士之流,高洁正人之友。承佛气分,是佛之子,十方诸佛赞善。一切圣贤欢喜。天龙敬仰,吉神护卫,人皆欢悦。远诸灾害,希愿善成。恶群邪类,倒引诸魔,不敢正视。(以上多出瑜伽摄分等)

依本论教授所出利乐者,约略有八:

一者、必有皈依乃能摄入内道佛弟子部中。谓言是否正真佛徒,建立内外道差别之点,有众多言论,然皆共许以有无皈依而别内外。是故初入佛门,必先择师,如法成就皈依体性。此若无者,任何善能,皆非佛子所摄也。

二者,皈依三宝所以成就一切律仪之依处。俱舍论云:“受皈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皈依七十论云:“近事皈三宝,此是入律本。”谓由皈依仪则,坚固涅盘意乐,由此意乐发生律仪,否则作用不能生起。

三者,先集业障之势力,转成微薄或消散灭尽。集菩萨学处论引经颂云:“若人皈依佛,彼不堕恶趣,舍弃彼人身,当受生天上”。有天人五衰现象,当堕畜中,皈佛得免。

四者、积广大福。

五者、不堕恶趣。

六者、是究竟尊胜之处。

七者、成办事业不难。障难轻微,加持福慧,但必须祈祷,诚意供养。

八者、速能成佛。由信有暇难得,以此受行律仪,入道殊胜速急,不致迟缓难成。

如是念思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夜六时,勤作归依。

寅六、守护皈戒不舍三宝如人爱命。世间无常,谁能不死,舍报取生,展转受苦,有何可贵。弃舍三宝,万劫难遭。故于任何事缘,乃至命难,绝不弃舍三宝,如是念知,再再发愿,乃至戏笑,亦不说我舍三宝,放弃归戒。

观上种种论义,故知归依一法,是摄佛教始终唯一正大之门。从此入道,不偏不远。升堂入室,不行边陋。次第光明,如主归家。得殊胜见,无虑患害。无人留难,功德增长,容易不退,朋辈亲故,父母师保。慈心抚育。忠直助道,田宅广大,库藏众多,随心使用,尊人利已,顺风扬帆,趣道无险,智人善观。

如是最重要者,是由怖畏而生功德之念,受行皈依,励力学处,时久不退。

(皈依以后必当求法)从上所说,思维死后当生恶趣而生怖畏之心。更思于彼恶趣中,能救拔我者唯有三宝,三宝之中,佛是说法大师,犹如医王。僧是正行助伴,犹如救护病者之人。正法者,正是救治病症之药。是故能脱一切怖畏苦痛者,尤赖法药。若谁就医而不服药者,病莫能愈。故修行之人,应当寻求正法妙药。远一分过,成一分德。乃至断证、转依。次第入修,而致安住究竟解脱之道者,离法之外,别无因素。所以皈依以后,当要求法,依教服药进道,是为准则。

复次,正法者,善恶是因,若乐是果。修行之先,先须善巧,了知黑白二业、业因果报之正理、修行转变解脱方法,否则虽畏怖恶趣,而不能作正解脱,或作非理错谬之解脱。正解脱者,果上之恶趣等苦,须于因中严治其心。心随善转,恶业不生,苦果消除,是故应当正知因果,以修其心,如次善学。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