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不获早觉悟也。
【颜丙曰】深解者。大彻大悟也。
【李文会曰】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李文会曰】未尝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
【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了。颂曰。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一朝踏著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会曰】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陈雄曰】性中具如来法身。夫是之谓生实相。圆觉经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悟理而至于证实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谓之第一希有。信乎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则其福为不足道。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颜丙曰】即生实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会曰】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佛佛道齐。无法等比。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颜丙曰】佛云实相无相。所谓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若悟实相。不可执著实相。当如大士云。彼岸更求离。但说假名。实相本无可得。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达摩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傅大士云】 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王日休曰】信解者。谓信其义而晓解也。受持者。谓能受其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无狐疑心曰信。晓了意义曰解。钦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厌曰持。
【李文会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傅大士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曰】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颂曰。难难。难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觉睡。行船尽在把稍人。谁道波涛从地起。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李文会曰】若人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不著诸相。悟住无所住心。了得无所得法。是为第一希有。
【川禅师云】行住坐卧。著衣吃饭。更有什么事。颂曰。冰不热。火不寒。土不湿。水不干。金刚脚踏地。旛竿头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前言无相。即是灭色以明空义。复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不生。故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此谓悟实相者。更无等比。当知是人不著二边。不处中道。一切无住。即名为佛。又云离相清净。解悟三空。契合实相。究竟涅槃。三空之义。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来同证此理。故名为佛。
【傅大士云】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颂曰。旧竹新生□。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善静禅师云。竹蜜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须菩提所解空义。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陈雄曰】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肇法师曰】得大乘。闻慧解。一往闻经。身无惧相。故名不惊。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顺教修行。终不有谤。故名不畏。
【陈雄曰】不惊则无疑心。不怖则无惧心。不畏则无退心。
【李文会曰】不惊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净。等于虚空。有何惊怖。甚为希有者。诸上根器。得闻是经。谛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傅大士颂曰】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子荣曰。如修行初发心菩萨行。愿求大乘正知见人。悟达上乘。先了有无二边之执。方证涅槃无相之理。故离所缘之心境也。)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川禅师云】祗是自家底。颂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纳须弥。碧汉一轮满。清光六合辉。踏得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疏钞云】何以故者。显因中最胜。明标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即布施波罗蜜。何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资生众善。言非者。恐有能所之名。先拂去假名。行无住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罗蜜。
【李文会曰】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若悟非相。即达彼岸。实无二相。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亦无彼岸可到。何处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罗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诸法皆是假名。
【法华经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于斯了悟。能入见性之门。是名第一波罗蜜也。故知假名。如将黄叶作金。止小儿啼。二乘之人闻说假名。将谓是实。执著修行。欲离生死。不知即无生死可离。
【傅大士颂曰】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华严六十六卷。善财童子见宝髻长者言愿为我说诸菩萨道。答言。檀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又合论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总持门。不出十波罗蜜中行。)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子荣曰。真如之理。上至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转六道。亦未曾失。纵悟成佛。亦未曾得。今始号圆成者。言下顿觉即佛。)
【川禅师云】八字打开。两手分付。颂曰。是名第一波罗蜜。万别千差从此出。鬼面神头对面来。此时莫道不相识。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疏钞云】忍辱波罗蜜者。即十波罗蜜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须菩提而谓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乃能到诸佛菩萨之彼岸。故云忍辱波罗蜜也。佛虽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然亦有时称我。其称我则特谓我身尔。若称如来与佛。则谓己与诸佛如来皆然也。尽此一经皆如是。此佛谓我与诸佛说忍辱波罗蜜。真性中亦岂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实。但为虚名而已。故云是名忍辱波罗蜜。
【李文会曰】忍辱波罗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见有身相。不达我人众生寿者诸非相也。
【大易禅师举火问僧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起则遍周沙界。灭则了无所得。
【庞居士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回光自照看。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然后向你道。
【圜悟禅师曰】参得此语透者。目前万法平沉。无始妄想荡尽。又云大空无外。大象无形。尽世界撮来如粟米粒。总虚空似掌中珠。可以拽新罗国与波斯国斗额。直得东胜神洲箭。射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髅当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风。若是未出阴界。尚涉见知闻。恁么说话。一似鸭听雷鸣。隔靴抓痒。直饶脱却根尘。去却机境。尚余一线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佛殿□前石狮子。大洋海内铁昆仑。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无忍辱之相。是达我人众生寿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肇法师曰】歌利王。即如来因缘中事也。尔时菩萨得无我解。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语。此言无道极恶君也。世者。生也。如来因中。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会曰】如我昔为歌利王截割身体者。如来设教。方便门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设教。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曾无一念嗔恨之心。
【肇法师曰】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若以诸大宗师言之。即是先说有为权教。后显无为实理。若表法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别名。利者。刃也。非谓世间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无明烦恼之身体也。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不同也。当知割截之时。即不见有身相。亦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有嗔恨也。
【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川禅师云】智不责愚。颂曰。如刀断水。似水吹光。明来暗去。那事无妨。歌利王。歌利王。谁知远烟浪。别有好商量。
【李文会曰】忍辱仙人者。如来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一切众生。成就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见一切人迷悟贤愚贫富贵贱。平等恭敬。不生轻慢。以至恶骂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欢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禅师曰】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声色来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嫌。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见。久之魔孽自消耳。若与之较。即恶声相反。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何以异。切在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且夫见性之人。闻人毁谤。如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烦恼。则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盗窃家宝。功德法财。遂从此增长也。
【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子荣曰。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者。谓如来因地修行。证初地菩萨。修忍辱仙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游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亲入山。寻见众妃宫女。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贪著。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持刀割仙人身。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王即节节支解。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实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颜色忻然。无所摇动。奈何大王如斯刑害。王乃止。尔时王者即憍陈如。是时仙人者。即释迦如来也。)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川禅师云】目前无法。从教柳绿花红。耳畔无闻。一任莺啼燕语。颂曰。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廓落虚无理。乾坤万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谁管颠号刮地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陈雄曰】夫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而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发菩提无上道心。盖菩提无上道心。即清净无相心也。菩萨应当离一切相以发是心。然后可以成佛。
【李文会曰】应离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湛然清净是离一切相也。
【川禅师云】是。即此用。离此用。(百丈参马祖。祖见师来。取禅床角头拂子J起。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挂拂子于旧处。)颂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雪月风花。天长地久。朝朝鸡向五更啼。春来处处山花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晁太傅曰】自定纯修之法。但于一切时中。随其办及。止习无住之住足矣。(又下文曰。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是也。又僧肇五论有云。圣人之心。住无所住。内解注云。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又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无住为本。又司马子微坐忘论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出世之法。以无著为本。华严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净身口意。住无碍行。灭一切障。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涅槃经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识。以著识故。则生贪染心。故为色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能免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斴著同。)
【王日休曰】应。当也。不应住色生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受广大居宇。美好器用之类是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心者。谓不当住著于声音馨香滋味。及所触而生心也。若爱声乐讴唱。爱龙檀脑麝。爱饮食异味。爱娇娆妇女。皆是住著于声香味触而生心也。不应住法生心者。谓佛法本为因众生根器而设化。若住著之。则是泥于法而无由见真性。故不当住著于此而生心也。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著处。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谓心若有所住著。则其住斴之非也。盖当使一念寂然。如虚空然。则可以见真性矣。此与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详言之也。亦恐弟子有听之不审者。亦恐有续来听者。所以再言之。凡此经中重迭言者。义皆如此。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心住六尘。即著诸相。取舍憎爱。无有休期。应生无所住心者。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赵州云】我见千百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
【僧若讷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
【察禅师心印颂曰】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体似虚空性。意似火炉火里莲。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圜悟禅师云】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圆。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场。方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来南阎浮提打一遭。必不为折本也。
【黄檗禅师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为无心也。无心者。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是名佛也。又云大恒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螘。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溺臭秽。沙亦不恶。此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即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无所住。若不住诸法相。即与道相应也。若住于法。即违正教。既违正教。即为非住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谢灵运曰】不住色。无财物也。
【陈雄曰】菩萨心。何心也。无所住之心也。菩萨六根清净。生无所住心。岂应布施以求其诸欲之满意哉。然众苦所本。眼根不净为先。佛故断之曰。不应住色而为之布施也。
【李文会曰】不应住色布施者。菩萨不见有身相可舍。于诸宅舍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捶打。须索财物。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阻隔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义。若祗分辨是非。顾惜物宝。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黄檗禅师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贪著。然后随力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为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井也。
【傅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金光明经云。如来因地。为萨埵王子时。一虎生七子。经七日无食。将欲死。时王子见。遂舍身以饲此虎也。)割肉恐鹰饥。(殑伽经云。如来因地时。在山中修忍辱仙。时梵王帝释遂化身。一化为鹰。一化为鸽。来试仙人。鹰趋其鸽。鸽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鸽。鹰切就仙人觅其鸽。仙人遂将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鸽还鹰。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萨不为求望自身五欲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陈雄曰】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给诸菩萨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众生者。无不为已。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
【李文会曰】应如是布施者。俭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众生。若人心口相应。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所学佛法。自然广大。虽具见闻觉知。万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脱了悟之人。岂无利益。
【傅大士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惟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川禅师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颂曰。朝游南岳。暮往天台。追之不及。忽然自来。独行独坐无拘系。得宽怀处且宽怀。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六祖曰】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陈雄曰】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皆谓如来无所说。岂说一切虚妄之相哉。殊不知如来有所谓真说。而其所说者。乃真空无相之相。继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如来说一切诸相者。悯之也。苟能悟真空无相之理。则见自性佛。继之以即非众生者此耳。
【颜丙曰】本性虚明。实无可得。岂更有一切诸相。一切众生之类。
【李文会曰】谓能秉持律仪。修行善法。而用布施。饶益众生。不住诸相。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众生者。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川禅师云】别有长处。不妨拈出。颂曰。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空惆怅。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谢灵运曰】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陈雄曰】是语真实。无妄无虚。是语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诳之语。非怪异之语。所以破众生狐疑之心故也。
【颜丙曰】真而非假。谓之真语。实而不虚。谓之实语。如如不动。谓之如语。至于不诳语者。佛不诳惑于人。不异语者。佛语不为怪异。此五语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会曰】迷即种种皆妄。故不真不实不如有诳有异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实。一切如。不诳不异也。又曰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自空寂。将何为异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川禅师云】知恩者少。负恩者多。颂曰。两个五百是一贯。阿爷元是丈夫汉。分明对面向渠言。争奈好心无好报。真语者。实语者。呵呵呵。□□□。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六祖曰】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
【王日休曰】此法但为众生而设。非真性中所有。故非为真实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为虚妄也。
【陈雄曰】法即以心传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来以无所得心。而得夫真空无相之法。此法即此心。真体常存。一以为实耶。然实而若虚。莫知其所以为实。妙用无妨以为虚耶。然虚而若实。莫知其所以为虚。实而无实。虚而无虚。其亦真空之妙欤。
【李文会曰】此法无实者。心体空寂。无相可得也。无虚者。内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欲言其虚。见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达此法也。
【傅大士云】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唯有复谁无。对病因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云】水中盐味。色里胶青。颂曰。硬似铁。软如酥。看时有。觅还无。虽然步步常相守。要且无人识得渠。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王日休曰】布施。谓法施。乃教化众生也。若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众生。著于法无由而见真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著于法以教化众生。则众生由此开悟而见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见种种形色也。
【僧若讷曰】无相布施。心不住法。则见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陈雄曰】菩萨云者。修行人通称也。设若菩萨心与法俱胜。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则无明暗障。贪爱自蔽。不悟真空无相妙理者也。如人处闇室之中昏昏冥冥。而一无所见矣。设若菩萨心与法俱泯。故无所住。而行其无希求布施。此则豁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者也。如有目者。处于皎日之中。黑白自分。而毫发无隐矣。一注本不显。名曰。有所著。则为无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犹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无所著。则洞达无碍。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自觉已圆。又能觉他。
【李文会曰】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者。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见诸法实相。名为菩萨。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见诸法实相。背菩提路。何异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井而坠坑井。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井不坠坑井。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慧眼。不辨真假。菩萨即有慧眼。见种种色。悉皆无相故。
【达摩云】不见色。即是见色耳。
【逍遥翁云】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无是。无不是。此世间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间妄心。无可无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陈雄曰】当来世者。如来灭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经者。戴真空无相法之经也。此经当此世。非种善根者。难可得值。设若能受持读诵。不独为口耳之学。抑亦究心学之妙。兹其所以为能也。能尔。则如来岂庸释于我。必以无上知见而昭鉴之。则无量无边功德。举皆成就矣。非特利于一身。且将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时。且将遍及于千万亿劫。所谓无量无边功德者此也。
【颜丙曰】如来所得见性之法。不属有无二境。所以道无实无虚。若菩萨心著于法布施。是为著相。既曰著相。则无智慧。故如人入闇室中。全无所见。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达明了。不受人瞒。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晓然无隐。若当来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直下顿悟谓之受。行不暂舍谓之持。即为自性如来。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谓智慧者。见性通彻。又非外道聪明也。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功德。
【李文会曰】当来之世者。即是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浊恶之时也。即为如来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进。读诵此经。即觉慧性渐开。应当了悟实相。人法二空。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即同如来智慧性也。悉知悉见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了悟之人。故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子荣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达实相。如执有我人之见。便为妄想成虚也。)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子荣曰。空有俱忘。更何可执也。)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一作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川禅师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颂曰。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