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 交光真鉴 | 明·交光真鉴述著,交光大师是明朝的讲经法师,他认为,从唐朝到明朝各家《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注解,大都是依据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经上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交光大师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当,不是佛在《楞严经》上的意思;佛在经上讲的是'舍识用根',而智者大师的《止观》还是用心意识修,不是舍识用根。所以他重新注解《楞严经》,取名《正脉疏》,自己解释说:「但惟曲顺圣经本来语脉,而疏导之务,令前后照应、语脉贯通。」所以后来研究《楞严》的人,就把从前的称为是古注,交光大师是今注、新注,这就有新旧古今两派了。《正脉疏》确实是讲得好,但是'舍识用根'凡夫真不容易做到。什么人能舍识用根?《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做到了,就是圆教初住以上,所以这个非常非常不容易,那是接引上上根的人,中下没分,所以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 月溪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昆明弥陀寺沙门冰谷注疏,月溪法师讲述,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发挥佛性法身净土绝对妙理,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辨别,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辨别。 释迦佛及他世界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天女及已入地菩萨所说的佛法是从佛性发挥出来,说法身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无穷无尽,绝对的圆融,无碍事理,贯通法身净土妙理。 |
拜佛要诀 | 大醒 | 大醒法师著,为什么要拜佛,正确的拜佛,佛遍十方。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佛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因为佛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心灵的习气全部了解,所以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只要众生肯学习,肯依照他的话去做。 |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 了然法师 | 了然法师著,学人游有维编订刊行。启请三宝,先明宗旨,缘起第一,譬喻第二,经证第三,破偏第四,遵佛第五,因心第六,果觉第七,仗佛第八,显真第九,辟伪第十。 |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 了然法师 |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了然法师著。稽首地藏王 功德妙难量 慈心深逾海 愿力广无疆 |
入香光室 | 了然法师 | 了然法师著,弟子徐慧觉编订刊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二语,乃古昔圣贤,彻证唯心,圆彰自性者,大慈悲心,极力阐发,教人深入唯心自性之切要语也。既举唯心自性,何以不说唯心华藏,自性毗卢,又不说唯心灵鹫,自性释迦,再不说唯心兜率,自性弥勒,而独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其故安在。 |
佛法要论 | 冯达庵 | 冯达庵著,佛之行,积极救世;随缘设教,不离正宗。钝根众生,弗喻厥旨,辄流消极:开明之世,渐成国家赘疣:长此不思奋勉,恐难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儆惕于其间矣。然如何前进,方适于时代性?眼光浅近者,宁得其宜?则佛教之积极发扬,不可不赖智识界优秀分子之兴起。一部大藏,权实杂陈,各标对机之说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识所不能辨。苟无指针,学人或滞于一偏,或废于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弥纶世界?精研本著,自然如醉初醒,如梦方觉! |
佛教真面目 | 冯达庵 | 编者按:不少读者来信说,《禅》刊上的文章太专,不便于初学者宏观把握佛教的真精神。为了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佛教,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唐密冯达庵大阿闍黎的《佛教真面目》介绍给广大读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它史论兼顾、点面结合,线条清晰,说理透辟,文辞简约,易于大家理解和接受。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于凌波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于凌波居士著,十二讲。觉字在辞书上的解释,大致说,有知的意思,也有悟的意思。知从外入,悟从内发。如生理器官受外界刺激、而对事物的辨别是知,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见闻觉知,是外入的知;再如《孟子万章》:‘使先知觉后知’,是内发的悟。因此,孙中山先生著《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第三讲中说:‘世界人类其得之于天赋者约分三种:有先知先觉者,有后知后觉者,有不知不觉者。先知先觉者为发明家,后知后觉者为宣传家,不知不觉者为实行家。此三种人互相为用,协力进行,则人类之文明进步必能一日千里。’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 王骧陆 | 王骧陆居士著,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怯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 |
受十善戒经白话文 | 佚名 | 一卷,失译。说十恶业之名,授十善戒之法,及杀生偷盗邪淫之十报十过。十恶业品第一。佛为舍利弗说十恶业名,并示以授十善戒法,身三、口四、意三、三番归依而受,次授八戒斋法。十施报品第二。颂叹不杀功德,次说杀生十报,略叹不盗功德,次说偷盗十报,赞叹不淫有五功德,次说淫有十过,颂叹不妄语等功德,次说口四过恶业。 |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 | 李叔同 | 民国时期弘一法师编篡、迄今为止唯一的针对在家佛教信众的南山律学著作。数年已来、欲于南山律中摭挈其为在家居士所应学者、辑为一部、名曰南山律在家备览。老病因循、卒未成就。今行辑略编、别以流通。虽文不具足、义未详释。而大途略备、即此亦可窥见广本之概致焉。 |
佛教基本知识 | 正果法师 | 《佛教基本知识》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正果法师师承太虚大师,恪守法相唯识原典结构,视法相唯识学为入佛必备的基础知识。本书就是以法相唯识学观点编写的佛学概论,出版史赵朴初先生曾亲笔题写书名。本书处处体现了正果法师对佛法解行并重的思想特色,它系统地阐明了佛教关于境,行,果的基本理论。被众多佛教院列为重要教材,影响甚广。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和最精要的。【本书图片很多,请尽量在电脑上阅读,手机图片可能会显示不全】 |
佛教各宗大意 | 黄忏华 | 《佛教各宗大意》是黄忏华于1934年4月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佛学类书籍,该书前面为《释迦牟尼佛略传》、《印度佛教史纲》、《中国佛教史纲》,之后依次介绍了俱舍总、唯识宗、律宗、成实宗、三论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等中国佛教宗派的简史、主要人物、主要典籍以及主要学说。 |
佛法概要 | 明旸 | 明旸撰。本书依据北传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是宣扬大乘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 佛教是佛陀和他弟子共同创造的。因此本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大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会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
醒世诗词选 | 于凌波 | 于凌波居士选辑, |
因果可转变 | 李炳南 | 李炳南老居士讲,林看治居士笔记。我们大家要明白,这些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可是有一部份人,是不相信万法皆有因果之说,因为他没有研究佛法,所以就不相信因果的道理!既然不信因果,那么刀兵劫是什么原因?且请汝说说看!好,我们就来追求到底,看看刀兵劫的原因是什么?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黄念祖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
般若心经讲义 | 圆瑛 | 般若心经讲义,圆瑛大师著。夫实相般若,即自心之理体;观照般若,乃自心之妙用。体用不离于一心,迷悟自隔乎千里。迷者,非失似失;悟之,无得为得。但能回光返照,何难即相成空。 |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 圆瑛 | 圆瑛大师著,甲一 序分,甲二 正宗分,甲三 流通分。华严经’偈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无差别者云何?曰菩提是。梵语菩提,华言为觉。此菩提觉,约法而言谓之心,约人而言谓之佛及众生。菩提之体,竖穷横遍;菩提之相,万德庄严;菩提之用,神化无方。在佛则全体显现,在众生则隐而未彰。惟其隐也,故须方便以发之;发之至于究竟,则为成佛。然而能发之心,未尝不是菩提,此之谓发菩提心。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 圆瑛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两卷,圆瑛大师著。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 圆瑛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所净者何?根尘识皆是也。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 |
利器之轮 | 法护 | 法护尊者原著,永楷法师、满华法师合译。《利器之轮》是藏传佛教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法护大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其法脉可直溯至释伽牟尼佛的密教化身--金刚总持。本书所昭示的【修心法要】,是一个让生活在繁忙、纷乱社会的现代人受用无穷的法门,是一本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书。 |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会纪闻 | 太虚 | 太虚大师讲述,十一年九月在北京己未讲经会。吾人无论受持读诵何经,须先解佛经通义。凡称经者,皆为佛所说、所印可之法──如本经系经佛所印可者,故亦名经。佛为法王,心亦为法王:佛明证自心,故成就真净;众生迷昧自心,故流转生死。然则吾人发心学佛,首当发明自心。欲读诵佛经,尤当先决定自心。自心维何?人人本有之寂常灵觉是也; |
楞伽经义记 | 太虚 | 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朝时刘宋元嘉年间,有天竺三藏法师名求那跋陀罗,此云性贤、或功德贤者来华之所译也。但相传此四卷楞伽,乃达磨传慧可以印心者,故宋明来独流通此,今亦用之。所标别题,则曰:楞伽阿跋多罗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