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金刚般若疏 | 吉藏 | 六卷。唐释吉藏撰。《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验,九章段,十正释文。是为鸠摩罗什译本作义疏。其科判全经为序正说流通三分,各分二段。正说之中,释须菩提问。取论议为四问,一问发心,二问应往,三问修行,四问降伏。魔说中分三大章。初门答问以明因,断疑以辨果。信受门分遮无信,明有信。格量门分外施,内施、释迦往因。该义疏对解经有一定帮助,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
羯磨 | 佚名 | 羯磨一卷(出昙无德律),曹魏安息沙门昙谛译。 |
火[合*牛]供养仪轨 | 佚名 | 火[合*牛]供养仪轨,一卷。失译人名。 |
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 | 佚名 | 小乘律,比丘尼僧祇律波罗提木叉戒经一卷,东晋平阳沙门法显共觉贤译。 |
大乘起信论新释 | 佚名 | 日本汤次了荣著,中国丰子恺译,华藏法施会重刊。《大乘起信论新释》是由日本学者汤次了荣所著的一本佛教研究书籍。该书主要对佛教经典《大乘起信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该经典的内涵和思想。汤次了荣在书中运用了现代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大乘起信论》中的佛教哲学、修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的解释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启发性,对于佛教徒和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此外,该书还涉及了一些与《大乘起信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经典的产生和传播。总的来说,《大乘起信论新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佛教研究著作,无论是对于佛教信仰者还是对于佛学研究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 佚名 | 会性法师讲述,1991年四月启讲于屏东普门讲堂。阿弥陀经是佛一代时教中的胜异法门。古来禅宗被誉作‘教外别传’,我则赞净宗是‘教内特传’,其胜妙利益,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因此,传承二千余年,历久弥盛。 |
冥报记白话 | 佚名 |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凡夫白话译,选译冥报记故事二十九条。 |
安乐集白话 | 佚名 | 唐.道绰禅师撰,凡夫居士译,佛典经论对初机者而言,实不易懂。因此本系列丛书,以把佛典经论及古大德注释,简单译成白话文为主,俾便利有心者阅读。 |
念佛入门白话解 | 律航 | 律航法师遗著,我常想假定全世界人人能受三皈,持五戒,再老实念佛。立时即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把这个五浊恶世,一变而成极乐世界。但为什么不能实现呢?这由于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师世尊,自说念佛法门,易行难信。足见凡事尤其佛法,由明理到起信,是一段十分艰难的过程。这本小册子,用白话问答的方法,概括说明佛法大要及修行途径。作为接引初发心菩萨的参考。 |
佛学入门 | 佚名 | 佛陀教育基金会編著,本《佛学入门》的内容取自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所編著之《佛学入门手册》与《太虚大师丛书》及净空大师《认识佛教》中之部份内容,加上李炳南菩萨所編著之《佛学十四讲》及方伦菩萨所编之《佛学教本》中之部份资料,再加以重新整编、打字排版,经邱淑真居士细心的校对,字体清晰,容易明了,希望能帮助初学者学习佛法。敬此谢忱。 本书的内容,从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说明佛教的缘起。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劝勉发菩提心,勤修无上佛道及用功修行的纲领。第十三章至第三十二章是讲述佛教的教理。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讲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觉悟的人生,非消极、逃避、迷信的宗教信仰。第四十二章是介绍与本书有关之简易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 以上的分类,希望能协助初学佛者认识佛教,正确的入佛法之门,更盼一切有情,同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 |
佛学十四讲表 | 李炳南 | 佛学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所编,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简单的介绍。十四讲表共有十四个单元,具有完整的体系;前面七个单元是属于一般常识,后面七个单元是佛学。这个课程有很精密的体系,前后的顺序一脉相承,有层次、有条理;在思想上来说、在文章上来说,都是属于第一流的。 |
佛教律学入门 | 虚云 | 虚云老和尚讲述,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为戒义。’释尊将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我们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人轻戒,广见经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净,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
佛教各宗派源流 | 太虚 | 太虚大师著,十一年在武昌佛学院编。法界性相,虽本来常住如是,然未成无上正遍知,则终在窈冥恍惚之域。大觉圆明,如日光照了诸色,乃如实而证如证而说,故佛教之一切法流宗派,若直探其起源,则谓皆出释尊菩提场中之智证可也。称佛智所自证法界而说,证周圆故,说亦周圆,所谓‘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斯则一音普宣,三际常演,虽有情随类生解,而佛之所说固初无差异也。 |
佛法与生活 | 于凌波 | 于凌波居士讲述,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 |
人间佛陀 | 于凌波 | 于淩波居士著,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史迄今不足两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西元七世纪初所创立的,迄今历史约一千三百年;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于西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所创立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正确的说,佛陀涅槃于西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寿八十岁,则出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第二年就有了原始的僧伽——最早的僧团。也可以说,佛教于此时已经诞生了,所以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
南泉普愿禅师语录 | 南泉普愿 | 唐代高僧池阳南泉山普愿禅师语录散见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指月录》诸书,而又各不相同。为便于研究,今依据以上书目,综合各条语录而去除其重复者,共得九十七条,并标以序数,以便查询。 |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 佚名 |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由中国佛教协会编注,其主要内容分为一、丛林,二、殿堂,三、传戒,四、度牒,五、清规,六、课诵,七、国师,八、俗讲,九、浴佛,一○、行像,一一、赞呗,一二、水陆法会,一三、忏法,一四、盂兰盆会,一五、焰口。 |
印光大师法语撷录 | 印光 | 此录系丁亥年九月十九日灵岩山 印光大师塔院落成。举行灵骨奉安典礼。诸弟子辑其法语书于壁端。谨此附注。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 黄念祖 |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梅光羲居士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慢归于简洁,淩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黄念祖居士于前言中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今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海外佛学界业已收入新印之续藏,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
金刚经校勘记 | 江味农 | 《金刚经》鸠摩罗什的译文,历代来版本经文不同的地方相当多,甚至有影响经义者。民国江味农居士很下过一番功夫,著有<校勘记>及<校正本跋>。将《金刚经》的经文,恢复到明代以前的原样,很有价值。本会制作‘《金刚经》专集’所采用者即是江居士的校正本。因此特将其<校勘记>先行介绍,继之以校正本经文,以供各位采用。 |
成佛捷径 | 毛凌云 | 我们信佛学佛念佛的人,先要明了佛字的意义,这佛字的意义无穷,今且略说:佛是梵语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为觉者,即大觉悟的人。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佛是究竟觉悟的人。又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佛是觉行圆满的人。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 王骧陆 | 简称《圆觉经抉隐》。王骧陆居士著,抉隐意为挖掘隐秘。王骧陆老居士(1883-约1965),字相六,浙江海宁盐官人,王欣甫(豫熙)第六子,王宽基弟。无相密心中心法(印心宗)二祖。受家庭影响,擅长诗文、书法。二十年代末,随大愚阿奢黎修无相密乘心中心,得悟心要,方知念佛之落处。昄依太虚法师,常在海宁硖石惠力寺及万善坛讲经。 |
唯识三十颂讲记 | 于凌波 | <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 |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 于凌波 | 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在佛经中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之分。器世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情世间的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主要以人为代表。五蕴的蕴,有近于‘范畴’的意思,这是构成世间的物质现象和精神作用的五类因素。但是五蕴还有一种‘本质的普遍性’,此普遍性即是‘法’——法的普遍性。五蕴是五类法的领域,此五类法混然和合为一群,所以叫做五蕴。 |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 煮云 |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圣地,是四位菩萨摩诃萨(即菩萨之中的大菩萨)的广化群生的大本营。这四大名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嵋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浙江南海普陀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与四位大菩萨之中,能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就是南海普陀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的观世音菩萨了。俗语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尤其在此战云密布、天灾人祸,‘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的今天,除开了一向以‘慈眼视众生’的寻声救苦圆满无碍的‘观音妙智力’以外,那里还有什么人的力量能救世间苦恼罪恶的众生呢?现在我所要谈的也就是这普陀山和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