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妙法莲华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这部妙法莲华经浅释,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圣城讲演,以最浅显的方式,解释经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适合初中学人藉由此经浅释,一窥法华经成佛之殿堂。 |
珍珠之鬘 | 冈波巴 | 《珍珠之鬘(冈波巴大师全集)》是冈波巴大师在法会上,对大众的普遍训道开示,内容涉及显密教法的各个部分,但主要还是阐释大师独特的“道次第”思想,以及甚深的般若正见——“大印”教法。比中不以引用经论为主,处处都是尊者内心证悟和体验的精华与结晶、表白与流露,因为是曲弟子记录后流传于世,所以更增加了现场的亲切感,相信每个喜欢参究“西来之意”及“般若心法”的东土佛子,都会爱不释手,受益匪浅!《珍珠之鬘》由智学法师译注。 |
唯识札记 | 惟贤 | 唯识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在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东方各家学说中,能与西方哲学的组织化、系统化相匹敌,从一个观念而导引出许多连锁观念、系统观念,可说唯有佛教的唯识学最具此种精神。 《唯识札记》作者惟贤老法师早年曾先后分别在四川南充龟山书院和重庆汉藏教理院师事过国学和佛学大师王恩洋先生及著名佛教思想家和改革家太虚大师。王先生和太虚大师二人在唯识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在他们的高足惟贤老法师身上得到了独到的承嗣。老法师虽已是耄耋之寿,可丝毫不让当年,引经据典,思想深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书中,老法师通过对唯识学话题的解说,将佛法的思想核心和修持要领也一并揭示出来,展现出佛法独具的博大和睿智、慈悲与超然,彰显出古老的佛教所高扬的理性的光芒。 |
佛法在人间 | 惟贤 | 惟贤法师的《佛法在人间》一书除了涵括长老北京弘法周的全部讲演、开示外,还辑录了长老其他时间来北京开会时在宾馆里给弟子们所作的方便开示,以及截至2008年7月所整理出来的所有问答。这些开示和问答,对于未入佛门、初入佛门、入佛门修行多年仍不得其要旨者均有指导意义。佛教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样的见解才是佛法中的正见?什么样的修行才是正确的修行?如何处理信仰与家庭事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体悟佛法?细心的读者在本书中自会找到答案,因此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条适合自己的修行道路,就了然于心。 |
法华经说什么 | 惟贤 | 《法华经》全称是《大乘妙法莲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三藏所译,属于大乘实相法,是直指佛乘,开权显实,指示诸法实相的微妙法门。这是说明三乘、五乘都是方便,只有一乘即佛乘才是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 惟老通过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告诉我们,《法华经》是佛为了度众生,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因机施教,因病与药,并用了很多比喻,如火宅四车喻、穷子得宝喻、衣里藏珠喻、药草喻、凿井喻等来告诉我们,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方便之说、权巧之说,惟有一个佛乘(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才是实教,是究竟了义之说,即一切众生在菩萨行的引导下,终归都要成佛。 |
如来藏之研究 | 印顺 | 印顺法师,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的写作过程中,附带集录些有关如来藏佛性说的资料。拿来整理一下,再补充些后期大乘经论的抉择,题为『如来藏之研究』,作为从前想写而没有写的『如来藏学探源』,补足了从前的一番心愿!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印顺 | 大乘佛法的渊源、大乘佛教初期的开展情形、大乘是否佛说, 是佛教史上互相关联的、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本书详尽论述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起源——兴起的背景与动力,大乘佛教初期法门的发展情形,初期大乘经典的集出与持宏,并对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的论点提出有力评破,实为研究初期大乘佛教的巨著。 |
心经讲记 | 惟贤 | 心经讲记,1992年10月14日于重庆慈云寺观音法会。 |
空之探究 | 印顺 | 释印顺,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析与阐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杰出典范。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建立起自成一家之言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汉传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的高度重视。“我在『中观今论』中说:「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对于空宗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但「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问题是:我读书不求甚解,泛而不专,是不适于专宏一宗,或深入而光大某一宗的。还有,面对现实的佛教,总觉得与佛法有一段距离。我的发心修学,只是对佛法的一点真诚,希望从印度传来的三藏中,理解出行持与义解的根源与流变,把握更纯正的,更少为了适应而天(神)化、俗化的佛法。这是从写作以来,不敢忘失的方针。”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 印顺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是研究佛典成立史的专著,书中对原始佛教时期的经典形成状况做了详尽探讨,并从原始圣典一再结集的历史中去细致考察佛法形成的真实过程。本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作者认为,惟有能理解圣典集成的实际情形,才能理解巴利圣典及与之相当的华文圣典的真正意义;而代表不同部派的经律——华文圣典,比之单一的属于一派的巴利圣典,应有更多的比较价值和意义。这一观点对西方学界“巴利圣典为佛教原始圣典说”的提法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奠定了华文圣典在佛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
佛法概论 | 印顺 | 本书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概述、通论类著作不同的是,它并非仅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作系统的编排,予以通俗的介绍,甚或在各类相关的著作中寻章择句,作些剪贴功夫而已。作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全面、系统介绍佛教基本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不少观点发人所未发,极其精辟,富有启发性。 |
华严经要义 | 惟贤 | 华严经要义 (2005年8月27-9月4日讲于上海沉香阁),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本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华严经》在历史上被判为“一乘顿教”,所以一般称为“经王中之王”,由此可见《华严经》的重要性。《华严经》共有三种翻译,现在比较盛行的《华严经》是唐朝实叉难陀尊者翻译过来的,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万五千颂,将近七十万字,一般称作《八十华严》,卷帙很浩瀚。 |
般若与人生 | 惟贤 | 《大般若经》为大乘经典,共600卷,含有20万颂。“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般若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般若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般若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般若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惟老提倡,进入佛门,走上光辉的道路,应该继承般若精神,发扬般若精神,在发扬中,要与人生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般若智慧。 2000年2月22日,成都文殊院文殊阁初步工程完成以后举行“般若法会”,惟老受邀讲《大般若经》,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提纲地讲,但已把大般若经之精华讲得明明白白,并讲了应如何把般若精神贯彻落实到现实人生中去。读后直觉深入浅出,“般若”智慧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 |
大悲咒句解 | 宣化上人 | 美国万佛圣城 宣化上人讲解大悲咒 |
佛学启蒙 | 佚名 | 本书将为您全面讲解:1.佛陀是如何开悟成道的?2.佛法有哪些警示?3.你知道生灭缘起、业力因果吗?4.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5.学佛对我们有什么助益?6.人世的根本烦恼有哪些?7.在家居士该如何学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学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10.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生老病死? |
梁启超说佛 | 梁启超 |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国学大师,集政治家、学者于一身,以激情澎湃的开风气文章,为那时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他留下的一千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门子不是心理学!又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门所说修养工夫,也不外根据心理学上正当见解把意识结习层层剥落。” |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六祖法宝坛经”,是这部经的名字。“六祖法宝坛”,是这部经的别名。“经”这一字,是经的通名。在佛所说的经典,有七种立题;所有佛说的经典,不超出这七种命名的意思。这七种就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就是单人、单法、单喻。复三,就是人法、人喻、法喻;这是重复的,叫复三。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有。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
楞严咒句偈 | 宣化上人 | 宣公上人以偈颂方式讲解〈楞严咒〉,前后约八年,共计 502个偈颂。部分重复之咒文,上人并未再另作偈颂;今为方便读者阅读,遂以相同的偈颂补上,在此特别说明。 |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 宣化上人 | 佛、菩萨、声闻、缘觉,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六凡法界。这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人现前这一念心生出来的。 现前这一念若明白了,也就是觉悟了。觉悟就是不迷惑,把无明破了,法身就现出来了。将来在一千年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所以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 |
水镜回天录 | 宣化上人 |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众生习善,耳提面命,三诲五教,犹不奉行。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无教自通,迷途知返者鲜矣。故譬如水中之月,镜里之花,有影而无形,此正所谓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故名之曰“水镜回天”云尔。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宣化上人 | 佛陀十大弟子传,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 佚名 | 1卷,包含42篇短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关。即说,汉明帝夜梦金人,派秦景、王遵等人到西域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后由最早来汉地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大约在公元64—75年之间。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都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忍辱而生智慧,证得果位。各章内容多见于《阿含经》中。它包括了佛教基本修道纲领。清代乾隆年间,译成满、蒙、藏文。也有日文、法文、英文本。 |
法句经白话文 | 佚名 | 一译《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法救撰,三国吴竺将炎和支谦译。二卷,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系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十二部经,四阿含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在古印度被作为佛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汉文异译本有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又, 巴利文本有二十六品, 四百二十三偈, 收在巴利文三藏《小部》中,至今仍为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书。藏译本为三十三品。 |
六祖坛经白话解 | 释法海 | 中国人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僭越”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六祖坛经》。《坛经》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