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印顺 | 大乘佛法的渊源、大乘佛教初期的开展情形、大乘是否佛说, 是佛教史上互相关联的、根本而又重要的大问题。本书详尽论述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起源——兴起的背景与动力,大乘佛教初期法门的发展情形,初期大乘经典的集出与持宏,并对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的论点提出有力评破,实为研究初期大乘佛教的巨著。 |
心经讲记 | 惟贤 | 心经讲记,1992年10月14日于重庆慈云寺观音法会。 |
空之探究 | 印顺 | 释印顺,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析与阐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杰出典范。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太虚法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建立起自成一家之言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汉传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的高度重视。“我在『中观今论』中说:「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对于空宗根本大义,确有广泛的同情」,但「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问题是:我读书不求甚解,泛而不专,是不适于专宏一宗,或深入而光大某一宗的。还有,面对现实的佛教,总觉得与佛法有一段距离。我的发心修学,只是对佛法的一点真诚,希望从印度传来的三藏中,理解出行持与义解的根源与流变,把握更纯正的,更少为了适应而天(神)化、俗化的佛法。这是从写作以来,不敢忘失的方针。”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 印顺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是研究佛典成立史的专著,书中对原始佛教时期的经典形成状况做了详尽探讨,并从原始圣典一再结集的历史中去细致考察佛法形成的真实过程。本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作者认为,惟有能理解圣典集成的实际情形,才能理解巴利圣典及与之相当的华文圣典的真正意义;而代表不同部派的经律——华文圣典,比之单一的属于一派的巴利圣典,应有更多的比较价值和意义。这一观点对西方学界“巴利圣典为佛教原始圣典说”的提法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奠定了华文圣典在佛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
佛法概论 | 印顺 | 本书虽名为“概论”,但与一般所流通的概述、通论类著作不同的是,它并非仅将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作系统的编排,予以通俗的介绍,甚或在各类相关的著作中寻章择句,作些剪贴功夫而已。作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全面、系统介绍佛教基本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不少观点发人所未发,极其精辟,富有启发性。 |
华严经要义 | 惟贤 | 华严经要义 (2005年8月27-9月4日讲于上海沉香阁),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本来《法华经》是经中之王,《华严经》在历史上被判为“一乘顿教”,所以一般称为“经王中之王”,由此可见《华严经》的重要性。《华严经》共有三种翻译,现在比较盛行的《华严经》是唐朝实叉难陀尊者翻译过来的,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万五千颂,将近七十万字,一般称作《八十华严》,卷帙很浩瀚。 |
般若与人生 | 惟贤 | 《大般若经》为大乘经典,共600卷,含有20万颂。“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般若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般若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般若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般若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惟老提倡,进入佛门,走上光辉的道路,应该继承般若精神,发扬般若精神,在发扬中,要与人生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般若智慧。 2000年2月22日,成都文殊院文殊阁初步工程完成以后举行“般若法会”,惟老受邀讲《大般若经》,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提纲地讲,但已把大般若经之精华讲得明明白白,并讲了应如何把般若精神贯彻落实到现实人生中去。读后直觉深入浅出,“般若”智慧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 |
大悲咒句解 | 宣化上人 | 美国万佛圣城 宣化上人讲解大悲咒 |
佛学启蒙 | 佚名 | 本书将为您全面讲解:1.佛陀是如何开悟成道的?2.佛法有哪些警示?3.你知道生灭缘起、业力因果吗?4.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5.学佛对我们有什么助益?6.人世的根本烦恼有哪些?7.在家居士该如何学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学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10.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生老病死? |
梁启超说佛 | 梁启超 |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国学大师,集政治家、学者于一身,以激情澎湃的开风气文章,为那时处于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他留下的一千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不信,试看小乘俱舍家说的七十五法,大乘瑜伽家说的百法,除却说明心理现象外,更有何话!试看所谓五蕴,所谓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处十八界,所谓八识,哪一门子不是心理学!又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种种法门所说修养工夫,也不外根据心理学上正当见解把意识结习层层剥落。” |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六祖法宝坛经”,是这部经的名字。“六祖法宝坛”,是这部经的别名。“经”这一字,是经的通名。在佛所说的经典,有七种立题;所有佛说的经典,不超出这七种命名的意思。这七种就是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就是单人、单法、单喻。复三,就是人法、人喻、法喻;这是重复的,叫复三。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有。 |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 宣化上人 |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
楞严咒句偈 | 宣化上人 | 宣公上人以偈颂方式讲解〈楞严咒〉,前后约八年,共计 502个偈颂。部分重复之咒文,上人并未再另作偈颂;今为方便读者阅读,遂以相同的偈颂补上,在此特别说明。 |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 宣化上人 | 佛、菩萨、声闻、缘觉,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六凡法界。这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人现前这一念心生出来的。 现前这一念若明白了,也就是觉悟了。觉悟就是不迷惑,把无明破了,法身就现出来了。将来在一千年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所以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 |
水镜回天录 | 宣化上人 |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众生习善,耳提面命,三诲五教,犹不奉行。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无教自通,迷途知返者鲜矣。故譬如水中之月,镜里之花,有影而无形,此正所谓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故名之曰“水镜回天”云尔。 |
佛陀十大弟子传 | 宣化上人 | 佛陀十大弟子传,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 佚名 | 1卷,包含42篇短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关。即说,汉明帝夜梦金人,派秦景、王遵等人到西域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后由最早来汉地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大约在公元64—75年之间。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都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忍辱而生智慧,证得果位。各章内容多见于《阿含经》中。它包括了佛教基本修道纲领。清代乾隆年间,译成满、蒙、藏文。也有日文、法文、英文本。 |
法句经白话文 | 佚名 | 一译《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法救撰,三国吴竺将炎和支谦译。二卷,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系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十二部经,四阿含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在古印度被作为佛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汉文异译本有北宋天息灾译《法集要颂经》。又, 巴利文本有二十六品, 四百二十三偈, 收在巴利文三藏《小部》中,至今仍为南传佛教信徒的必读书。藏译本为三十三品。 |
六祖坛经白话解 | 释法海 | 中国人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僭越”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六祖坛经》。《坛经》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
佛教教规礼仪 | 佚名 | 《佛教教规礼仪》共十二篇,堪称佛教小百科,修行资粮篇,禅净加行篇,寺院巡礼篇,人生礼仪篇,应用礼仪篇,丧葬礼仪篇,生活礼仪篇,佛化家庭篇,社会团体篇,佛教育乐篇,佛门用语篇,问题答问篇。 |
妙法莲华经白话文 | 佚名 | 简称《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中国、日本等大乘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它有3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隋代阇那崛多等改编的《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泛。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时期,站在大乘立场上,力图调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融合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所说法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但均是对机说法,方便权巧,只有佛乘最究竟,从而主张“三乘归一”。经中分别用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以七宝大车喻佛乘。经中宣扬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深得人心。经中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单行称《观音经》)宣讲观音菩萨有无数化身,寻声救苦,只要诵其名号即可得救,开始了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千手千眼观世音等佛教艺术的产生。主张诵奉抄写该经有无量功德,推动本经广泛流行。中国古代僧人视本经是“经中之王”,天台宗将它作为主要经典。后世,诸如现在日本日莲宗等专诵本经或只诵本经“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真言咒语。佛教造像艺术中,多有依据本经故事内容的形象。 |
解深密经白话文 | 佚名 | 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唐玄奘译。五卷。内容是对深奥隐密的大乘经义理进行论释。共分八品:(1)序品,说唯识之境;(2)胜义谛相品,说一切诸法事相;(3)心意识品,说阿赖耶识;(4)一列法相品,说三自性;(5)无自性相品,说三无性和三时教;(6)分别瑜伽品,说唯识的禅观;(7)地波罗蜜多品,说修行的阶位和途径;(8)如来成所作事品,说修行的果位。异译本有三种: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南朝梁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 |
地藏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 佚名 | 唐实叉难陀译。该经主要讲述了地藏菩萨宿世发救度众生大愿的来由,宣扬地藏菩萨伟大的愿力和地狱的阴森可怖,对推动我国地藏崇拜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
八十华严经白话文 | 佚名 | 亦称《唐译华严》、《新译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是晋译《华严经》的异译本。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于东都洛阳大内大遍空寺开译,武则天亲临笔受,御制序文。后移至佛授记寺续译,圣历二年(699)十月八日译毕。该译本分七处九会三十八品,内容与晋译《华严经》基本相同,但更详备。在篇幅方面,该译本相当于梵本十万偈之前分四万偈,晋译《华严经》相当于前分之三万六千偈。该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入藏本相比,其卷品开合、内容均同,文字偶有参差。 |
维摩诘经白话文 | 佚名 | 大乘佛教经典。 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维摩诘所说经》就是通过他和文殊师利等人的谈话,来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观念。其义旨为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法的绝对境界,认为达到解脱不一定要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佛教世俗化运动的重要经典,维摩诘其人也被后世视为在家菩萨的理想典范。《维摩诘所说经》对中国禅宗的形成有过巨大作用,与 《楞伽经》、《圆觉经》并称为 “禅门三经”。鸠摩罗什的译文也非常富有艺术魅力,因此历来为传统士大夫所激赏,唐代诗人王维即以摩诘为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