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乘修心七义论释 | 无著 | 大乘修心七义论释,一卷,民国慧海等译,无着贤菩萨造。大藏经补编,第09册。 |
七十空性论科摄 | 龙树 | 龙树造,法尊译,弘悲科摄,七十空性论,亦称《七十颂空性论》,《中观六论》之一,龙树论师著,熏努却、年达玛札、库译师等合译,后重新校订,共74颂。着重论述物质无生无灭,排除与佛说经典有异的一切邪说。利他和月称两位论师作注。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 汤芗铭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一卷,宗喀巴造,汤芗铭译。明建文四年(1402年)成书于热振寺。系《瑜伽师地论》中菩萨戒品的注释。乃集诸家注释之大成,系统阐述佛教戒律,告诫僧众必须严持戒律以及如何遵行戒律。对当时整顿西藏佛教有一定影响。 |
瑜伽师地论戒品纂释 | 汤芗铭 | 瑜伽师地论戒品纂释,二卷,宗喀巴释论,民国汤芗铭译纂。大藏经补编,第08册。 |
阿毗达摩摄义论 | 法舫 | 阿耨楼陀造,一卷,法舫译,南传巴利佛教中作品。大藏经补编,第07册。 |
地道建立 | 佚名 | 宝无畏王大师(1728-1791)造。“地道”一词分别指大乘地小乘地与五道之义。在论中即提到,就像草木山林等一切动不动法皆是依于大地而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亦皆从三乘所生,故称为“地”。“道”则指由于修行现观即能开辟前往解脱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以此立名。此书即主要阐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摄三士道之大纲。透由此书,能令学人系统性的研习各乘地道之差别与性相支分,并种种不同的断证功德,建立对修道基础的认识。 |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 | 佚名 |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一卷,法舫译,徐珂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 | 宗喀巴 | 宗喀巴造,法尊译。世尊悲悯众生,演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引导众生通达真实,断除轮回根本。然欲通达诸法真实,首须辨明经中之了不了义,若不随行了义契经,仅依不了义经,则无法通达诸法实相,若不证究竟空性实相,则生死根本难断。故辨明了义不了义至为切要。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是宗喀巴大师抉择空性正见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论中详细判别“何谓了义与不了义?”并引《解深密经》、《无尽慧经》等诸多经论,精辟辨析“唯识宗、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三派之见解”,最后抉择出最究竟的了义知见。故此论实乃吾辈修学空性义理之最佳引导。 |
中论文句释 | 僧成 | 中论文句释,原名「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僧成释。僧成(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是哒囧瀬喇嘛的第一世。 |
毒语心经 | 白隐慧鹤 | 毒语心经,又称毒语注心经。日本白隐慧鹤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仅短短二百六十字,然实为诸佛之心要、般若之钤键。历来注疏解读不下数十百种,但多就名相上进行诠释,从教理上进行论述,宗门中人虽也时常拈提其中一二语句作为话头参究,但少有作全篇之提唱。日本江户时代临济宗禅僧、中兴临济宗之一代大师白隐慧鹤(Hakuin Ekaku,1685-1768或1686-1769),被誉为“五百年间出的大德”,从正受老人处发明心要,终至大彻大悟之境界,据说今日日本临济宗僧人经常参究的“只手之声”的公案即缘起于白隐,禅语“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也出自于白隐禅师。白隐禅师不但彻法源底,提唱禅道,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极深造诣。其所著《语录》、《槐安国语》等,则皆精光锐利,禅机深湛,脱然于文字之外。 |
中论略义 | 宗喀巴 | 宗喀巴大师根据佛护、月称二大论师所作的「中论释」而制「中论疏」,这部疏是成为西藏佛教学者学习龙树菩萨中观宗的主要论典。全书共十四卷以疏释中论二十七品论文,每品疏文都分为「释品文」、「引经证」、「示略义」三段。兹将每品疏文中的「略义」译出,冠以「中论略义」,供研究中观宗义者的参考。译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
入中论讲记 | 月称 | 月称造颂,法尊译讲。隆莲比丘尼笔记。《入中论》。古印度月称著。分十一地。解释和阐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的论著。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 宗喀巴 |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印度中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作者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教者,大师在抉择见地上以中观应成派为正宗,以月称论师为依止,一生曾师从多位大德精勤无断地修学,其中观思想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是宗喀巴依照中观应成派的宗规,广为阐释深广二道之意涵的一本巨著。是宗喀巴中观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 |
释量论略解 | 法称 | 九卷,法称着 僧成释 法尊译,明代根敦珠巴(僧成,1391—1474)著。现代法尊法师由藏文本编译为汉文本,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是对法称“因明七论”之首《释量论》的注释,依原书分为自义比量、成量、现量、他义比量4品,论释因明基本学说。 |
正理滴论 | 法称 |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不可得、自性、果三种情况,对*因三相作出更详细的说明;(2)主张废除喻支,把同喻体和异喻体归入因中;(3)在宗过中,废除自教相违,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等过;(4)认为不会出现相违决定的因过,并将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种因过归入“法自相相违”过中;(5)同喻、异喻各增加四过,将喻十过变成十八过。古印度法上(9世纪)著有梵文注释书,流传于耆那教中。为因明学的简明纲要,藏族早期学者和现代国外学者大都从此书入手研究因明。 |
集量论略解 | 法尊 | 中国现代法尊法师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共有250颂,在唐时有义净的译本(早佚),1928年吕澂根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二本,折衷文义,期得其真”,在《内学》第四辑发表了《集量论释略抄》,但那是很简要的一个本子。法尊法师的编译,依据德格版的持财护与雅玛参贾的藏文本,并参考北京版的金铠与信慧译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集量论》翻译了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法尊法师还对两种藏译本的同异、优劣作了一定的考订辨证。法尊法师在本书中对陈那的释文详加串解,并参照《因明正理门论》等汉文佛典,随处附注,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 | 吕澂 |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引言》,原载1926年12月《内学》第三辑,《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一收录。唯识三十颂释,梵名Trim!s/ika^-vijn~apti-bha^s!ya 。意译三十了别释。又称唯识三十颂释论。印度安慧造。解释世亲所著之唯识三十论颂。先叙造论之旨趣,次诠明各颂次第及字句意义。并援引阿毗达磨经、入无分别陀罗尼(梵Nirvikalpa - praves/a-dha^ran!i^ ) 及其他偈颂以广证其说。 |
集量论释略抄 | 吕澂 | 中国现代吕澂编译的印度因明经典。《集量论》是印度陈那的集大成之作,唐时义净的译本早已佚失。吕澂据西藏奈旦版的“金本”和曲尼版的“宝本”对勘写成。最初刊登在《内学》第四辑(1928)。保留了《集量论》原250颂中对理解或认识瑜伽行派思想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删去一些平铺的资料性内容。该译本译文精当,义理忠实,为因明研究的可靠资料。在其附录部分引用的陈那所破五家之说(即“成质难论”、“正理论”、“胜论”、“数论”、“弥曼差论”)的内容,对了解中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陈那因明的时代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三自性论 | 世亲 | 大乘瑜伽行派论书。印度·世亲菩萨造,全论共三十八个颂。民国三十八年,由刘孝兰于重庆依藏文译本译出。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九册。 所谓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此三自性为无著、世亲学系的总枢纽。本论对三自性的各别性质、相互关系、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问题,均较集中和较具体地作了说明。《三自性论》贯彻了‘唯识’为立场、‘辩证’为方法的特点。 本论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种藏文译本译出的异译。 |
吉祥经 | 佚名 | 凡十二颂。为国人黄底拉利利(巴利名音译)译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表在九月二十二日之佛教日报。本经系属于巴利藏小部经(Khuddaka Nika^ya I)之小诵经(Khuddaka Pa^t!ha)。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应一天人之请,而为其解说持戒修善可得大吉祥之理。 现代学者法周于其所著之‘吉祥经的透视’一文中举出,大正藏第四册所收之法句经第三十九品吉祥品系译自小部经,同时如上记所说,本经系属于小部经中之小诵经,故推论吉祥品系取自小诵经中之吉祥经。此外,文中并附上本经之巴利原文,将译文与原文做一对照比较,而指出二者差异之处。 |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 佐伯旭雅 | 简称《冠导俱舍论》,三十卷,佐伯旭雅(Kyokuga Saeki)1869年在日本出版,曾经风靡日本。所谓“冠导”,特色就在天头上的字和夹注小字,大字就是《俱舍论》本身。《冠导俱舍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光记》《宝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6册 |
小部经典本生经 | 夏丏尊 | 夏丏尊译,“本生”, 巴利文Jataka的意译, 亦译“本起”、“本缘”,音译“阇陀伽”。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内容通过叙述佛陀前生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关佛陀本生的汉译典籍,散见于下列诸经:《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以及《菩萨本生鬘论》等。为十二分教之一。 |
华严经疏论纂要 | 为霖道霈 | 清道霈编。一百二十卷。节选《华严经大疏钞》和《新华严经论》的主要内容汇编而成,置于经文之末,于康熙年间出版。道霈认为,当时“禅者喜读《论》而不知《疏钞》之广大精微;讲者喜读《疏钞》而不知《论》之直捷痛快”,两者皆有偏失。因此将李通玄的《论》和澄观的《疏钞》予以会通,编成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均如大师华严学全书 | 均如 | 高丽僧均如着,金知见编注。一九七七年,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出版委员会印行。内容包括华严经三宝章圆通钞、释华严旨归章圆通钞、十句章圆通记、一乘法界图圆通记各二卷,以及释华严教分记圆通钞十卷,为均如研究华严学之总集。本书并附有‘大华严首座圆通两重大师均如传’,为进士赫连挺于高丽文宗二十九年(1075)所撰。系于韩国海印寺藏经阁所发现。编者金知见认为该书具有下列之价值:(一)彰显均如大师之成就,为中、日、韩三国研究华严学者之重要资料。(二)其教分记中,有关五教章之研究,可藉以解决日本初期华严典籍和本、宋本传来之背景问题。(三)书中有中国北宗禅神秀大师所著‘妙理圆成观’之内容。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 安慧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着,译者不详。卷数不详。据《唯识述记》记载,安慧曾「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所指的应该就是此《实义疏》的创作。在《实义疏》中,安慧以驳斥众贤一系的正理师、护救世亲的《俱舍论》为主要目的,故在许多问题上都遵循了世亲的思想。同时,他并不固执一家之言,而是积极吸收众贤等人的合理说法,旁徵博引,多方论证,因而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发展了《俱舍论》的思想。所以,本疏对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还包括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印度佛教史上的思想材料,为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思想提供了新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