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楞严经 | 佚名 |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的译本,一向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本书是般刺密帝所译。般剌密帝,汉语意译名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705年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为本书。译经事毕,即泛海西归。属灌顶(秘密)部。称佛因阿难被淫女幻术所摄一事而说,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为宗,开示首楞严三昧的义理与修习方法。涉及世界众生的形成、诸趣因果、菩萨行位、定中魔事等问题,为一部从圆顿禅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经典。宋代以来流传颇广,尤受禅宗、净土宗的重视,讲习注疏者甚多。注疏中重要者有宋子璇《义疏》二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明德清《通议》十卷、通润《合辙》十卷、元贤《略疏》十卷等。原经收入《大正藏》第十九册。 |
地藏经 | 佚名 |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 (以小大乘摄集而成)。相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一卷。 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篇短小经文,故题名为《四十二章经》。 |
续清凉传 | 张商英 | 佛教史志。北宋张商英撰。二卷。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参与王安石变法,后与蔡京不合,被贬。大观四年(1110)为相,次年罢。商英广泛涉览儒、道、释之书。而最后归心于佛。元祐二年(1087)出任权发遣河东路提兵刑狱公事,游五台山金刚窟,次年遍游五台,观圆光圣灯,四年上山求雨,归作此传,以为所见皆文殊菩萨之化现。此与峨嵋宝光相似,可供科学家研究之用。五台山之灵异传播久远,其成为万民朝拜的圣地也当与此有关。传中叙及太宗灭北汉时,尽免五台寺院租税,至神宗、哲宗间边臣夺其良田,置弓箭手等,也为研究宋后期五台山佛教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书后有附传,记元祐四年本路其它官员观圣灯的经过。附录记元祐五年侍其灌、建中靖国元年(1101)钱盖在五台目睹圆光诸事。此外有崇宁三年(1104)李师圣《题五台真容院》、皇统元年(1141)朱弁《台山瑞应记》,文珫《后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性彻之偈,均为后人陆续附入。有:①清光绪蒋氏刊本。②198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校注本。 |
慧琳音义 | 慧琳 | 佛教典籍注音释义书。为别于玄应《一切经音义》,故名。唐僧慧琳著,100卷。《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说:琳“尝引《字林》、《三仓》,诸经杂史,撰《大藏音义》(即本书)一百卷,起贞元四年(788),迄元和五载(810)绝笔。”另说书成于元和二年(807)。序称:注释佛经“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实际上为1225部,5314卷。是在前诸家字韵的基础上,对玄应、慧范、云公、窥基等所撰音义,加以删补,所引古音韵的典籍更为广泛。书撰成后,于宣宗大中五年(851)奏请入藏。后经变化,一度亡失,光绪初年,从日本得此书。民国初年(1912)始由上海频伽精舍印行。内容精审,非前后诸家音义所能及。其依据以字音释字义的原则,使人由普通义而明其理,因此,开元入藏的佛典,得此书之助,皆可理解。在文字学方面,可用以校勘。在音韵学方面,可为研究古韵和音读者之助。一般学人可用其辑佚或考史。 |
罗湖野录 | 晓莹 | 宋代笔记。4卷。释晓莹著。此书卷首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4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有关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亦甚多。集录丛林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友朋谈说议论之言,亦从残碑蠹简中摘录有关资料,汇编成书,约近百篇。详录当时禅门公案、机锋语句、缁徒故实,具有史料价值,被列为禅门七部书之一,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入释子类存目。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 |
林间录后集 | 惠洪 | 禅宗文集。宋惠洪撰。一卷。是惠洪所撰赞、铭、偈、诗的汇编。体裁及内容与《林间录》完全不同。共收惠洪作品三十二篇,多数载于惠洪所著《石门文字禅》卷一七至卷二○。此书作为《林间录》的附录载于《嘉兴藏·续藏》,日本《卐字续藏》单出。 |
林间录 | 惠洪 | 佛教杂著。宋惠洪著。二卷,后录一卷。采用笔记体裁,记叙名僧嘉言善行,僧家故事。通过发表议论,阐发禅理。文笔流畅、词藻华丽,工于润色,为佛教著作中少见。通行本为影印续藏经本。后录1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17至卷20之文,为后人附入。近人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评此书“《提要》谓其书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伪是也。《林间录》一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宋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故此书有所创新,有一定学术价值。 |
金七十论 | 佚名 |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 |
妙法莲华经 | 佚名 |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
补陀洛迦山传 | 盛熙明 | 佛教史志。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一卷。共分五部分:(1)自在功德品,引《观音三昧经》、《大悲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心总持经》等,论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2)洞宇封城品,记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3)应感祥瑞品,叙述了普陀山之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由来;(4)兴建沿革品,记述普陀山历代寺院的情况;(5)附录,记述武林(西湖)西山天竺寺和蓟州雾灵山观音菩萨像的灵异。后载唐人作《观音大士赞》一篇和诗咏七首,系明慧瑄补编。本书元刻本不存,明天顺六年(1462)慧瑄重刻。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按明刊本影印编入《宛委别藏》。亦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无门关 | 慧开 | 一卷。全称《禅宗无门关》。宋代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此书体例近似《碧岩录》,辑录古来著名公案48则,如“赵州狗子”、“百丈野狐”、“俱胝竖指”、“世尊拈花”等。每一则先举出“佛祖机缘”(即公案),然后在“无门曰”下用散文评说,最后是“颂曰”,用四句偈颂(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作结。在第一则“赵州狗子”公案后,慧开曰:“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慧开又在自序中曰:“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于宋绍定元年(1228)刊行,淳祐五年(1245)重刊。次年,安晚居士又在书后增加第四十九则。现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册。自古以来与《碧岩录》、《从容录》一起在禅林中广为流行,临济宗禅僧颇重视此书。现有英译本流行欧美。 |
金刚经集注 | 朱棣 |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佛典注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汇集历代注释《金刚经》五十三家之说,故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书首明成祖序云:“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书前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及《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录》,书后有《金刚经道场后仪》。所录经文依梁昭明太子分目,开为三十二分。书成后即刊行。明正统三年(1438)又重刊施印。其后又多次刻印。 |
永嘉集 | 玄觉 | 全称《禅宗永嘉集》,又称《永嘉禅集》、《永嘉禅宗集》、《玄觉永嘉集》。唐代永嘉玄觉撰,庆州刺史魏靖辑。玄觉早年学天台,参拜六祖慧能后改入禅门。本书即以天台止观之旨解释禅宗之禅,揭示禅定的用意及修行历程。全书共分十篇:慕道志仪、戒憍奢意、净修三业、奢摩他颂、毗婆舍那颂、优毕叉颂、三乘渐次、理事不二、劝友人书、发愿文。前三门为序分,次五门为正宗分、后二门为流通分,卷首有魏靖序。此书为融合天台宗、禅宗的最早文献,颇受后世重视。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行靖的《永嘉集注》二卷,明传灯的《永嘉禅宗集注》二卷、高丽僧己和的《永嘉集说谊》二卷。 |
辨法法性论 | 弥勒 |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主要论著。弥勒著,纳措茨程嘉哇与噶哇多杰合译。是解释唯识见的一部论著。世亲论师作注。 |
肇论 | 僧肇 | 佛学论文集。东晋僧肇著。一卷(或作三卷)。其中心是论述并发展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首篇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概括全书大旨。后载四篇论文:一、《物不迁论》,论述了其“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认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从而得出了“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的结论。二、《不真空论》,论述了其“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认为世界万有皆因缘所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故虚假不实谓之“空”。指出:“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三、《般若无知论》,论述了其“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认为要认识佛之“真谛”不能依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不起作用,只能依“照”(直观)。指出“般若之能照”即在于其“无知”,“般若之所照”即在于其“无相”,“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斯则不知而自知”。四、《涅槃无名论》,分十九章,以一问一答称一折一演,论述“涅槃”既无生灭,亦无名相,绝非名言所能表述。该书注疏本颇多,主要有晋惠达《肇论疏》三卷,唐元康《肇论疏》三卷,宋遵式《肇论疏》六卷、《肇论疏科》一卷,宋晓月《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文才《肇论新疏》三卷、《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德清《肇论略注》六卷。 |
明高僧传 | 如惺 |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 |
唐高僧传 | 道宣 |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
梁高僧传 | 慧皎 | 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为类传体。除“序录”一卷外,共分十门: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亡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每门之后附以评论。载自东汉永平七年(64)至梁天监八年(509)间僧人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余人。因时地所限而详于江左诸僧,略于北方僧人。所谓“伪魏僧”仅得四人。其《序录》述本书宗旨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北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依此,合称《四朝高僧传》。本书历代藏经均收。金陵刻经处更名为《高僧传初集》,分十五卷单刻。 |
藏要 | 欧阳竟无 | 三辑,欧阳渐、吕澂编校。支那内学院于1929年出版第一辑,1935年出版第二辑。1985年,金陵刻经处将尚未完成的零本编为第三辑,与前两辑一起成套出版,十册。另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和上海书店的影印本。《藏要》系支那内学院禀承杨文会编辑《大藏辑要》、进而对历代大藏经作整理考订的遗训,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原计划从全部藏经中精选要典,分为六辑,然后以之为基础彻底整理全藏。这一工作自1927年开始。编校采取刻校、译校、类校三周校勘方式,汉文本取南宋后思溪藏本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丽新雕版,订正注明误文夺字。尽量搜罗国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种刻本的藏文大藏经,对译文中错落晦涩之处,对照标注。并取有关义解之异籍参证,分清段落,剖析章句,阐明学说上的相关联系。对重要义理,用提要体裁写成叙,概括其大意,说明各书的传承和变化。最后仅编成三辑,共收书七十种,四百余卷,其中作出叙文者仅二十余种。第一辑收《大般若经第二分舍利子般若》等大乘经十种,小乘经一种(《杂阿含经缘起诵》),及《菩萨戒本》、《十诵比丘戒本》等戒律三种,《中论》等大小乘论十一种。第二辑收《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经》等大小乘经八种,《四分戒本》等律六种,《十二门论》等大小乘论十三种。第三辑收《大般若经第十六分》等经十一种,《清净毗尼方广经》等律二种,《十住毗婆沙论》等论十种。该书编校方法科学严谨,校勘精细,标点准确,甚便于阅读研究,堪称最佳的佛经校勘本、精选本。印行后获得国内外好评。 |
法集要颂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天息灾译,即出曜经三十三品法偈,皆是佛所说也。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 |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阿难请问荼毗之法,佛言应如转轮圣王,又悬记千年后佛体显神变之事。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 佚名 |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大意是要弟子们遵守戒律,精进修行,争取解脱。此经起初被视作小乘经,自《开元录》起移入大乘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唐太宗曾诏派写经生专门书写此经,付京官、刺史各一卷,以此规范僧尼行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a^yano )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诘问世尊有关种姓平等、自性清净之论说,世尊遂以入溪洗垢、王得贤臣,及火、出生、日月、父母合会等之譬喻,解说人生而平等,惟以所行之善恶为贵贱之别。本经为中阿含卷三十七阿摄和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Majjhima nika^ya)之第九十三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