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菩萨戒本笺要 | 智旭 | 亦称《菩萨戒本经笺要》。律学著述。清顺治八年(1651)智旭撰。一卷。系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的注释书。作者在书首科文中说:本书“大文为三:初归敬述意、二正列戒相、三结示宗趣。初及第三,皆结集家所安,二正列戒相,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中”。在“正列戒相”中,先明四重戒,后明四十八轻戒。作者在《跋语》中称:已在自著《梵网经合注》中将本书所有“开遮持犯,尽会入于十重四十八轻中”,由于初学者仍未能解其文义,故撰成本书,以释其最切要处。本书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辟邪集 | 智旭 | 唐元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仅与中国社会发生肤浅短暂的关系。明朝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采取接近儒学、以儒释耶、著书传教的策略,促进了天主教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但利氏的附儒被一些士人视为窃儒而害儒之举,他在附儒的同时对佛教进行的严厉抨击,又遭致了佛僧争取反天主教儒士的支持去共同反对天主教。晚明思想界讲求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三教“一犹三,三犹一,如宝鼎之三足”,因此佛教附和儒家更有优势。随着利玛窦《天主实义》影响的增大及利玛窦之后艾儒略在闽浙一带传教卓有成果,反天主教思潮也在相应地发展,一些反天主教的文章或著作也陆续出现。在“迩来利艾实繁有徒,邪风益炽”的背景下,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也以儒生钟始声的名义,撰写了《辟邪集》,包括《天学初征》、《天学再征》两篇正文,几篇书信和序、跋。 |
毗尼后集问辩 | 智旭 |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 自融 | 十五卷。清代自融撰,性磊补辑。此书意在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收自宋建炎元年(1127)至清顺治四年(1647)521年间的著名禅僧传记,共94篇(其中二人合传、三人合传各一篇)、97人。传记的排列不依宗派法系,而是依年代先后排列,始于佛灯珣禅师,终于忠州吹万真禅师,为南宋至明末的禅宗史传。卷首有林友王、崔秉镜的序,以及自融的自序。卷末有清康熙三年(1664)性磊的后叙,以及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重刻记。收入《续藏经》。 |
摩尼教残经 | 佚名 | 摩尼教经典。北宇56、新8470。全卷十七纸粘接,存三百四十五行。首残尾全,无题名。初由罗振玉名为《波斯教残经》,刊布于《国学丛刊》第二册,后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卷。1911年,法国沙畹、伯希和考定此经系摩尼教残经,并将其法译发表于《亚洲学报》,题为*《中国发现的摩尼教经典》。1923年,陈垣对该卷重加校录,名为《摩尼教残经》,刊于《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此经为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汉文摩尼教经典,经文以教主对弟子答问的形式,阐发摩尼关于人类自身并存明暗二性的教义;行文颇类佛经。对于研究摩尼教及其在中国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法、德、英文译本。陈垣疑此经即为摩尼教著名的《二宗经》,林悟殊则疑其为失传的唐代摩尼教经典《证明过去教经》。今之德国学者从柏林收藏的吐鲁番文献中,找到一些帕提亚文残片,内容与此经对应。 |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 佚名 | 本世纪初发现于敦煌的摩尼教经典之一,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住持长安摩尼寺的摩尼高僧奉玄宗的命令撰写的,是一部解释摩尼教仪规的书。该书谈到摩尼创教时撰写经典的事实,说他“腾七部以作舟航”(意为:写了七部经书,作为普渡众生的舟船),并列举了摩尼的七部经书,它们是:第一《大应轮部》, 译云《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第二《寻提贺部》, 译云《净命宝藏经》;第三《尼万部》, 译云《律藏经》,亦称《药藏经》;第四《阿罗瓒部》, 译云《秘密法藏经》;第五《钵迦摩底夜部》, 译云《证明过去教经》;第六《俱缓部》, 译云《大力士经》;第七《阿佛胤部》, 译云《赞愿经》。这七部摩尼教经早已失传,国内外都未发现它们的抄本。吐鲁番曾发现数部《沙卜拉干》,波斯文标有“二宗/沙卜拉干”,可见摩尼所著的七部经典后又简化为《沙卜拉干》,也就是后来多次发现的摩尼教主要经典《二宗经》。因此,《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的发现,对研究摩尼教的产生、发展及教义、教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已流失国外,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 智旭 |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为各二十卷。不异阿难结集。迨荆溪尊者。又以释籖转翼玄义。文句记转翼文句。于是教观大明。称为中兴烈祖。依之修证。得道如林。虽有圣人复起。不能复赘一辞矣。曩曾见子纶贯跋云。譬如崔灏黄鹤楼诗。足使李白阁笔。予亦服膺此语。今乃无故复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万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温陵述纶贯也。盖欲诱天下之学人。无不究心于三大部也。 |
妙法莲华经纶贯 | 智旭 | 妙法莲华经者。诸佛究竟之极谈也。原夫释迦牟尼如来。实成佛道以来。已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为度众生。无有休息。数数示生。数数示灭。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得解脱。所有法味。不出藏通别圆等四种。所有化仪。不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且据此番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畧为五时。初坐菩提道场。为大根众生说大乘法。 |
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 | 智旭 |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 |
佛说帝释所问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于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为帝释演释种种之疑问。即中阿含之释问经也。 |
佛说不自守意经 | 佚名 |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 佚名 | 佛教,大正藏,佛经,经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 | 陈梦雷 | 全称《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佛教史书。清陈梦雷,蒋延锡等编辑。七卷。编年体。记述自释迦牟尼降生至清初的佛教兴衰情况,其中比较系统地记述了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和措施等。卷七还载录介绍鄯善国(今新疆鄯善东南)、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地区佛教情况的“佛国记”,又载录了《释氏之源》、《佛入中国》、《佛法入中国》等三篇短文。资料来源主要取自佛教典籍,如《佛祖统纪》、《弘明集》、《广弘明集》和禅宗灯录等。 |
虚舟省禅师语录 | 虚舟普度 |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 |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 虚舟普度 |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专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鹜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人着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转八识而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未尝过相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 |
虚舟普度禅师语录 | 虚舟普度 | 《虚舟普度禅师语录》,由宋虚舟普度(1196-1277)撰,诤伏等编。共一卷。至元十二年(1275)年刊行。又称《虚舟和尚语录》。收录其在报宁、龙游等八寺的语录以及小参、偈颂、真赞、自赞、小佛事等。卷末附元叟行端撰的行状。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 |
庐山莲宗宝鉴 | 优昙普度 | 凡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之优昙普度撰。又称庐山莲宗宝鉴、庐山优昙宝鉴、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普度自称为东晋庐山慧远白莲社念佛之正系,基于南宋慈照子元白莲宗之教旨,编集有关念佛三昧之经说、史传等。盖因慨叹当时称莲宗者多,然不能基于初祖慧远之意,不能了悟开祖子元之本旨,更为邪说谬解所惑,为救此流弊,遂集诸书之善言加以增删或润色而成此书。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撰集,至大元年(1308)白莲宗被禁行,普度针对情势,上进本书,此书遂得御览刊行。本书广述念佛要旨,其纲目与章数依次为:念佛正因十四章、念佛正教十九章、念佛正宗八章、念佛正派二十二章、念佛正信六章、念佛正行十四章、念佛正愿七章、念佛往生正诀十二章、念佛正报五章、念佛正论二十五章。每卷初置总说,以下则接经论要文、古德行状、教语等。 |
灵峰宗论 | 智旭 | 《灵峰宗论》一书为晚明高僧藕益智旭的述作文集。释智旭是明四高僧中最杰出者,由其弟子释成时整理的文集《灵峰宗论》对研究其佛学思想和明末清初佛教史有重要意义。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 智旭 |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有四卷。品题唯一。次元魏菩提留支所译。文有十卷。品有十八。次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文有七卷。品题有十。必须三译并参。方知此经脉络旨趣。而今译序分甚略。流通未传。故亦旁引二译。方成三分。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 智旭 |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名。相窠臼。翻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谈直捷法门。遂为直捷所拘。终成浅陋。旭惭薄怙。未践真修。幸遇上乘。聊窥一线。将申经义。例开五重。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
景德传灯录 | 道原 | 亦称《传灯录》。佛教禅宗史书。北宋道原著。三十卷。佛教常以灯喻佛法,禅宗以法传人,有加灯灯相传而辗转不绝;因成书于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故名。全书内容大抵取材于唐《宝林传》和五代《祖堂集》诸书。用记言体,按传法世系记载禅宗传说的过去七佛至法眼文益法嗣,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卷一、二述过去七佛、西土二十七祖;卷三记东土五祖;卷四为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旁出法系;卷五为慧能法嗣;卷六至十三为慧能弟子南岳怀让法嗣,含沩仰宗、临济宗法系;卷十四至二十六为慧能弟子青原行思法嗣,含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法系;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外宗“禅门达者”传、名禅师语录和颂诗等。此书曾由真宗命翰林学士杨亿等润色,相当于官史。是研究禅宗历史的重要材料。此后凡佛门史著多效取灯录名之,遂有《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后普济汇“五灯”为一编,题《五灯会元》。另外,其记言体深深影响到宋明史著的写法,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皆仿而作。宋、元皆有单刻本,元、明、清藏经均录。现收入《大正藏》卷五十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颂 | 道川 | 摩诃大法王 无短亦无长 本来无皂白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 智旭 |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岂非实相大乘之正印乎。是为序。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 智旭 |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 |
教外别传 | 佚名 | 凡十六卷。明代黎眉(郭凝之)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本书系黎眉探究禅之奥妙、佛祖之本源,搜集机缘之语要,以举扬祖师之宗乘。并揭示五家之本源、各派家风,令参禅学道之士认识各自面目,高扬祖灯。本书计收四一○人之机缘,佚名者三十八则。汉月法藏、密云圆悟、雪峤圆信等,皆为之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