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念佛法要 | 毛凌云 | 毛凌云辑,四卷,卷一 念佛指南 卷二 念佛示范 卷三 念佛引证 卷四 念佛须知。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当写经时,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
净土辑要 | 佚名 | 《净土辑要》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印光法师鉴定,苦行居士原著。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等祖师大德最切要、最圆顿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 |
莲宗正范 | 陈海量 | 海量居士,选取悟开法师《莲宗正传》的原本,仍然依照里面的时间顺序,新增加入了昙鸾、道绰、传灯、行策四位净土宗大师的传记,又将“印公大师行业记”,殿在最后,并更变名字为《莲宗正范》。此书彰示净土一宗,历代祖师之嘉言懿行,慈悲喜舍,一斑无二,唯期我等凡夫,踵继芳踪,速脱三界轮回险路,安隐抵达解脱彼岸。 |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 佚名 |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拉贾戈帕拉查理《摩诃婆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
天台山方外志 | 传灯 | 佛教史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传灯撰。三十卷。是一部以记述天台山佛道历史沿革为主要内容的山志。分为二十部分:名山考、山源考、山体考、形胜考、山寺考、圣僧考、隐士考、神明考、金汤考、盛兴考、祖师考、台教考、高僧考、神仙考、灵异考、塔庙考、古迹考、碑刻考、异产考、文章考等。系统地记述了天台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人文景观和作为主要内容的佛道历史事迹。所记佛教寺院(包括庵)九十余所,名僧一百七十四人,其中有些内容不见于僧传。另外,此书更多地记述了天台宗的事迹,其中卷七记有台教源流图和教法、教规,共二十九条,台教书目三百部。此书成稿后,于天台山真觉寺刻印流行,但原版毁于兵火。清光绪六年(1880),传灯第十四世孙敏曦从塔院找到原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重刻。 |
清凉山志 | 印光 | 亦称《五台山志》。佛教史志。印光撰修。八卷。成书于民国22年(1933)。系以明代《清凉山志》为基础,参考群籍重修而成。较明志增补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嘉庆年间共五十余年的内容。此书共分十部分,记述了五台山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和佛教史迹等。全书记述有名可考的佛寺一百零四座、名僧六十三人和其他人物百余人。书中还收辑历代帝王、百官等有关五台山佛教的诏令、碑记等,共七十余篇。1937年,本书与《普陀洛迦新志》、《峨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后有上海国光印书局铅排本。 |
泉州开元寺志 | 永觉元贤 | 明释元贤撰,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为闽南的佛教大寺院。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于唐玄宗年间改今名。寺内现存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戒坛、藏经阁、功德堂等,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名曰紫云大殿,明代重建,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全高20米,斗拱附饰飞天伎乐,为国内木构建筑所少见,是研究我国明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寺内有东、西两座宋代五层楼阁式塔,是国内少见的多层石塔遗构。 |
瑜伽经 | 钵颠阇利 | 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最早经典。作者钵颠阇利(约公元前二世纪)。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该《经》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第一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此《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最重要的是毗耶舍的注释。 |
峨眉山志 | 印光 | 佛教史志。清蒋超撰。十八卷(馀志一卷)。成书于康熙十一年(1672)。是一部以记述峨眉山佛教事迹为主的志书。共分九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峨眉山的地理概貌、山川形胜、风土人情以及佛教事迹等。所记名僧七十九人,道教人物二十四人。书中还收有历代文士游峨眉山的诗词及有关峨眉山的敕令、碑铭等资料,是研究峨眉山佛教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刻印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道光十四年(1834)按原版印刷时,曾多处作了补刻(版存伏虎寺)。民国23年(1934),印光在原刻本的基础上,重修《峨眉山志》,改十八卷为八卷,全书体例也作了一定改动,并增加了清康熙十一年至民国初年峨眉山佛教的内容。1937年,此书与《普陀洛迦新志》、《清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 |
径山志 | 宋奎光 | 十四卷。明代宋奎光撰。唐天宝元年(742),国一禅师隐居此山。后经宋元明历代高僧经营,佛教史迹林立,较为著名者有接待寺、大安禅寺、万寿禅寺、径山寺、安乐寺、法华寺、万寿正续寺、广化禅寺、顺庆禅寺、妙济禅寺等十余座。明天启(1621—1627)初年,宋奎光编《径山志》,分十八门:列祖、法侣、制敕、序文、塔铭、碑记、游记、书启、偈咏、名什、外护、殿宇、静室、名胜、下院、古迹、寺产、纪事。条理井然,搜罗完备,集明天启以前径山佛教史迹之大成。有明刊本。收入《丛书集成续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华山水志丛刊》。 |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 佚名 |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
明州阿育王山续志 | 畹荃 | 释畹荃“明州阿育王山续志”,盖续郭子章之志而作也,本非独立成书。乾隆二十二年刋本乃正续合刻。此续志解题并于郭志合写,不另撰一篇,阅者鉴之。 |
明州阿育王山志 | 郭子章 | 凡十卷。明代郭子章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阿育王寺位于浙江鄞县阿育王山,寺中有一舍利塔,塔内藏置舍利子,乃释迦如来真舍利,自印度流传至中国,仅此一粒,常放光明。本寺始创于晋义熙元年(405),为宋朝之禅刹。明万历年间,郭子章撰明州阿育王山志,沿用普陀山志之例,条以义类,立以十门,门说四偈,门门各为一卷。其十门为:地舆融结、舍利缘起、塔庙规制、王臣崇事、神明效灵、瑞应难思、福田常住、高僧传法、提倡宗乘,玉几社咏。清乾隆年间,山寺住持畹荃复辑其艺文,纂辑续志,整理为六卷。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正续合刻,共十六卷。 |
顿悟大乘正理决 | 王锡 | 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流史重要文献。王锡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唐贞元年间(吐蕃佛教前弘期),从印度入藏的密教僧人与从内地入藏的汉族禅宗僧人对何者代表正统的佛教发生争执,双方在西藏桑耶寺举行辩论。本文献便是关于这一辩论的珍贵史料。仅存于敦煌遗书中。现知敦煌遗书中存有两号:(1)P.4646,梵夹装,共抄有五件文献,《顿悟大乘正理决》为第三件。首尾齐全。首题下署“前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锡撰”。(2)S.2672,首残尾存。唐贞元年间(吐蕃佛教前弘期),从印度入藏的佛教密教僧人与从敦煌入藏的汉族禅宗僧人对何者代表正统的佛教发生争执,双方在西藏桑耶寺举行辩论,本文献便是关于这一辩论的珍贵史料。法国戴密微曾著《吐蕃僧诤记》作专题研究。 |
吴都法乘 | [明]周永年 | 三十卷。明代周永年撰。为关于江苏省吴地佛教之记事类纂。三十卷本各篇皆收录诸书记载之事,不论大小,尽网罗之,并附记出典与作者。周永年除撰有《吴都法乘》十二卷外,还撰有《邓尉圣恩寺志》一书。《吴都法乘》一书,辑吴中释氏典故,内分十二篇而成。书中收载了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求法、创教、弘法及其生平典故和传说,在江苏流传、衍化和传播情况。该书紧紧围绕佛缘、佛法、佛性问题,以细腻的构思和浓重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阐明佛法无边,佛祖出家救世的宗旨。可谓通俗易懂,不失为传播佛教的宣传品。对佛教为普通民众所了解、所接受具有很大宣传价值。 |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 凝然 | 凡三卷。日僧凝然撰于应长元年(1311)。乃连亘印、中、日三国,略述各宗传播之佛教通史。上卷略举印度佛法传通概况,次列我国毗昙、成实、戒律等十三宗,中、下二卷叙述流传日本之三论、法相、华严等诸宗。 |
内典尘露章 | 凝然 | 全一卷。日僧凝然着。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卷三。概述日本十宗(南都六宗与天台、真言、净土、禅宗)之教义,并记各宗弘传之概况。与八宗纲要同为重要之佛教入门书。 |
德育启蒙 | 印光 | 《德育启蒙》是印光大师的遗著,共有二十八个偈子,讲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道理。二十八条看起来简单的道理和事情,如果我们能实际做到,不仅能淑世育人,而且还能移风易俗,起到和谐社会的作用。 |
喫茶养生记 | 荣西 | 日本禅师荣西写成的。荣西生于公元1141年,荣西年少时学于睿山,通晓天台密教,自创叶上流密教,世人称之为叶上僧正。1168年荣西27岁人宋,学于四明、丹丘,朝拜了天台山,不久回国。1187年,他46岁时再次人宋,在宋四年多时间,登天台山拜虚庵怀敞为师,得临济宗传心引,回国后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回京都后,他将茶籽送给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明惠将茶籽种在寺内,所产茶叶纯正,人们将拇尾产的茶叶称为本茶,之外所产的茶称为非茶。荣西回国第二年,日本镰仓幕府成立,第三代将军实朝拜荣西为导师。有一次,实朝在宴会上喝醉了,感身体不适,荣西亲自进茶一盏,并赠送自己所写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实朝喝完茶后,身体顿感轻松,并对《吃茶养生记》大加赞扬。《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字写成。上卷记载了有关茶的事项,下卷记载是桑的事项,将桑叶粉碎煎吃,也可治病。荣西主要叙述了茶的医药作用,他力图用茶治疗日本人的肉体和精神。还记载茶的名字、形状、功能和采摘、调茶。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记载了当时的末茶饮法,也就是现在日本茶道所继承的饮茶法—将茶叶采摘后,立即蒸,蒸后焙干,焙架上铺上纸,火候不急不缓,直到焙干,之后盛瓶,以竹叶压紧封口。饮用时取出一文钱大的勺子,把碾成粉末的茶放人茶碗中,一茶碗一般放两三勺,然后冲入开水,开水量不宜多,再用茶筅快速搅拌,点好的茶苦中带香,上浮一层绿厚沫。荣西的《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一道里程碑。 |
元亨释书 | 虎关师鍊 | 僧传。自6世纪前半叶佛教传到日本,至日本镰仓时代已有700余年,但尚无一部完备的僧传。作者虎关师鍊(禅僧,1278—1346)有感于此,于元亨2年(1322)奋力写成。共30卷,前19卷为僧传,记400余僧人的传记、史实。20—26卷为年表,写钦明天皇至顺德天皇的有关事项。27卷以下主要论及佛教诸宗的教义、诸大寺院的缘起和佛教音乐等。全文用汉文写成,是 “五山文学” 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
出定后语 | 富永仲基 | 富永仲基著,是一部批判佛教经典的著作。写于1744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13章,依次是:教起前后、经说异同、如是我闻、须弥诸天世界、三藏阿毗昙修多罗伽陀、九部十二部方等乘、涅槃华严二喻、神通、地位、七佛三祗、言有三物、八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下卷12章,依次是:戒、室娶、肉食、有宗、空有、南三北七、禅家祖承、曼陀罗氏、外道、佛出朝代、三教、杂。在此书中,富永仲基提出了思想发展的“加上法则”,即认为一切思想的发展,都是后起的思想排斥了以前的思想,因而便在以前的思想上加上了一些东西,从而创立新思想。如,佛教最初是阿含的小乘教,其后被般若、法华、华严、涅槃、禅、真言依次否定前说,加上一些东西,创立新的宗派。这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诸教兴起之分,皆主出于其相加上,不于其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证明了大乘教是很久以后的后代人的做作,是不足凭信的。他还论证了关于佛教的须弥山说和三千大千世界等思想不可信的原因:“世界之说,其实漠然,不过以语心理,亦何知然否。”他又否定了三世因缘之说,排斥阿赖耶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批判了佛教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仅仅留下了他认为合理的可取部分——道德说,断定佛的真理归根结蒂“只在于树善而已”。他还将这种“加上法则”推广应用于儒学和神道的研究,认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王道之说,乃出自齐桓、晋文的霸道之上。伺在儒教之中,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而皆出于孔子之上。此后也是一一相否加上。不但儒教如此,神道也是这样。一切思想都是跟着时代推移,没有一成不变的。仲基的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观察方法。这种对于佛教经典的考证的、批判的研究,把以往儒者从道学的、经世的和有几分认识论的观点所进行的佛教批判提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成为佛教的历史研究的先驱。对佛教来说,大概是最根本的沉重打击。仲基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后来的服部天游和平田笃胤所继承,同时他的见解也受到了僧侣方面的猛烈攻击。 |
八宗纲要钞 | 佚名 | 日本东大寺述,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凡二卷。内容记载日本南都六宗(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与平安二宗(天台、真言)之大略。上卷叙述中、日、印三国佛法略史,及俱舍、成实、律等三宗大略,下卷叙述法相、三论、天台、华严、真言等宗之大略。卷末附述禅宗与净土宗。本书体裁系采问答体,所述各宗皆略说宗名,并述该宗所依经典、传承系谱及教义。叙述文字甚简明,在日本,古来即被佛法初学者用为入门书,而盛传于世。其注疏书有潜龙之启蒙录五卷、玄珠之考证二卷、春洞之冠导五卷、义城之私记二卷、觉寿之讲义三卷等。 |
朝鲜佛教通史 | 李能和 | 凡二册。朝鲜李能和着。大正七年(1918)刊行。记述朝鲜佛教沿革等。全书分三编。上编以编年体记述,列记高句丽时代(372~668)、百济时代(384~660)、新罗时代(528~935)、高丽时代(936~1392)、朝鲜时代(1392~1910)、朝鲜总督府时代(1911~1916),并述奉恩寺等三十一寺之寺法、寺乘、宗旨、灯规、主职、寺格等。中编记述宗派,计分三宝源流、印支渊源罗丽流、特书临济宗之渊源、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其中,三宝源流分为释迦如来应化记实、三藏结集诸论纷披、传译经论撰述章疏三项;印支渊源罗丽流记述俱舍、成实、三论、摄论、涅槃、天台、法相、地论、真言、净土、律、华严、禅等十三宗;特书临济宗之渊源,记述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一祖迦叶尊者乃至平山处林等五十九位祖师;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则记太古普愚以下至青梅印悟等十四师。下编有杂项二百品题,论述出西域三千年历史乃至中央学林是选佛场等二○四项;并载录水月缘(观音圣像感化禹性海)、牧牛歌(成佛道僧渡李无能)等短篇宗教小说。本书记述明晰,并详其典据,为了解朝鲜佛教全貌之珍贵参考文献。 |
朝鲜寺刹史料 | 佚名 | 朝鲜寺刹史料,两卷,撰人不详。大藏经补编 第31册 |
重修曹溪通志 | 佚名 | 佛教史志。清真朴重修。八卷。是一部有关曹溪宝林寺(今称南华寺)的志书。据书前序称,此志是在万历“旧志”的基础上重修而成。“旧志”由明德清主持编修,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1599—1600)。清康熙十年(1671),韶州太守马元命时任南华寺住持的真朴“校辑”而成新志,即是书。全书分山川形势、古迹、建制规模、道脉源流、传灯人物、佛法提纲及王臣外护等七个部分,收集了慧能至憨山德清等南宗主要禅僧在曹溪活动的大量资料,对研究禅宗发展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志有清康熙刊本,道光十六年(1836)予以重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