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 佚名 | 一卷,唐不空译。佛敕金刚萨埵令说珠数之功德也。 |
解深密经 | 佚名 | 梵名Sam!dhinirmocana -su^tra 。凡五卷。略称深密经。唐朝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之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经典,系法相宗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八品。(一)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二)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三) 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四)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五)无自性相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六) 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七) 地波罗蜜多品,述说十地及十波罗蜜多行。(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
犍陀国王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犍陀王因牛语而悟知不可暴戾残忍,遂舍婆罗门教而归依佛。佛并说牛与王乃宿世拘那含牟尼佛时为兄弟之本生谭。 |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又称寂照三摩地经、寂照神变经。本经相当于西藏译本三部中之初部。系佛陀在灵山时,贤护菩萨就菩萨之依处、大慧智、方便化度等法请问佛陀。佛陀遂答有一‘三摩地’,称为寂照神变,摄菩萨所行之佛地,菩萨能安住其中,于一切诸法皆得圆满。更就此三昧之意义、德性等详加叙述。 |
合部金光明经 | 佚名 |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对志德等合入,共二十四品,彦悰序云。此经有三本。初,凉世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今存)。次。周世耶舍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今亡)。后逮梁世真谛三藏,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二品。重寻梵本,得嘱累品,及银主陀罗尼品。 |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 佚名 | 全一卷。又作集诸佛大功德山经、庄严劫千佛名经。译者不详,仅知译于南朝梁代(502~557)。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于明藏中,本经与贤劫千佛名经及星宿劫千佛名经合并,以配合三世,赞叹三千佛。从本经之形式及思想观之,概以‘三世合一’来解说三世三千佛。全经罗列诸佛佛名,旨在劝教忏悔,并揭示诵读本经者,能得如阿弥陀佛无量寿命之功德。此外,就‘名诠自性’之观点而言,一一佛名之自体乃在开陈教示其个个之理想。除一般性质之持诵外,本经亦常被用于仪礼之时。 |
观察诸法行经 | 佚名 | 凡四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分为三品,即无边善方便行品、先世勤相应品、授记品。乃叙述佛为喜王菩萨说决定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又以经文中已出现不羡小乘等语,而被视作大乘佛教发展初期之作。 |
佛治身经 | 佚名 |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说当学工语,不离法行。 |
佛语法门经 | 佚名 | 全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佛语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陀对龙威德上王菩萨宣说‘佛语’之义,谓‘非语’即‘佛语’。因真理无法以言语解释,若予肯定、否定,或予相对之言词,如身口意、地水火风空、有漏无漏等,已非真正之佛语。由本经可彻见大乘空观思想,故本经堪称为般若经之缩影。 |
政论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 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 |
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 佚名 |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又作佛为娑伽罗龙经、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于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谓诸法之自性为幻化、不可思议、无所生、无主宰、无有我、无碍、无生、无灭、无色、无相,世间恶业皆妄心所化现。欲断恶业即须依止善法,善法即十善道:离杀生、离偷盗、离邪淫、离妄语、离绮语、离恶口、离两舌、离贪毒、离嗔毒、离邪见等,而修十善道即为行菩萨道。又本经与实叉难陀译之十善业道经为同本异译。 |
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 佚名 | 一卷,唐义净译,与胜军王所问经同本。 |
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法炬译。因上座比丘如法摄受年少比丘,佛赞叹之。 |
海龙王说法印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义净(635~713)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篇幅极短,内容为海龙王问佛陀,如何能受持少法而获得多福,佛陀告以‘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之四法印功德殊胜,应时常念诵。 |
自化作苦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
作佛形像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叙优填王造佛之形像,说造像之功德。造立形像福报经之异译。 |
尊那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憍睒弥国瞿师罗林。尊那尊者问无尽功德?佛答以七种布施,七缘发心。 |
十二门论 | 龙树 | 梵名Dva^das/amukha -s/a^stra 。全一卷。龙树着,鸠摩罗什(344~ 413)于弘始十一年(409)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三论宗重要依据之经典。本书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本书虽由二十六偈颂与注释组成,然其中有二偈援引著者之空七十论,有十七偈引用中论者,其余之偈颂亦与中论颇多类似,故本论是否为龙树所造,古来多有论说。本书与中论、百论合称三论,历来受到我国与日本佛教界之重视。或更合大智度论,而称四论。注释有吉藏疏六卷、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宗致义记二卷。 |
中观论 | 龙树 | Mady&amacron;maka-ś&amacron;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书中,别为破因缘品,破去来品,破六情品,破五阴品等二十七品,现藏中阿僧佉释,瞿昙般若译之顺中论,二卷。分别照明菩萨释,波罗颇迦罗译之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安慧释,惟净等译之大乘中观释论,九卷,皆为龙树中论之异出。西藏亦有中观学派之二系统,则此论为学者所珍重,不待言矣。 |
百论 | 提婆 |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 |
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 佚名 |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又作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地狱报应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佛应信相菩萨之请,宣说地狱、饿鬼、畜生、奴婢等受罪众生之前因,并阐说离苦之世善、归依三宝、六度行、四无量等,若众生依之修行,即能永远离苦。 |
罪福报应经 | 佚名 | 刘宋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译,佛在迦维罗大树下,说罪福报应,慈悲忏法中广引之。 |
自爱经 | 佚名 |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受舍卫国王四街道请,说三种自爱之法。有两商人见之,一人心念赞佛,一人心念毁佛,毁者,随即轹死,赞者,寻得作国王。请佛至其国内供养,佛为说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恶心向罗汉,三谤佛,四破僧,五毁盗三宝物。 |
转有经 | 佚名 | 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之异译前出。 |
转女身经 | 佚名 | 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佛为无垢光女说转女成男之法。由一法增至十法。兼明女身种种之苦恼。佛住耆阇崛山,有婆罗门,名须达多,妻名净日,怀一女胎,其胎合掌听法,欲有所问。佛放光明,普照大千,令此众会,皆见此女在胎问法。问已,从右胁出,立莲华台,释提桓因奉以天衣璎珞。女报之曰,菩萨有十种衣服璎珞而自庄严,所谓不失菩提心,不忘深心,大慈大悲等。不受此愿求小智之衣,于是东南方净住世界,无垢称王如来,遣衣与之。女着衣已,即具五通,放光动地,礼佛问法。佛为说三十种四法,三万二千天人,发菩提心。次与舍利弗问答名字之义,佛与命名为无垢光,又与舍利弗问答女身之义,次问得离女身之法,佛以增一至十法答之。兼明女身种种苦恼,五百比丘尼发菩提心,愿离女身。七十五居士妇,璎珞供佛,化为宝台,各有佛坐,大众围绕。妇见神变,发菩提心,坚修梵行,即礼佛足,不转女身,誓不起地。佛为说十六法,大地震动,七十五居士亦来,先以善来得度。诸女遂成男子,升空说偈,复劝居士发菩提心。自乃请从弥勒菩萨如法出家。次无垢光劝母发菩提心,自亦发诚实语,转成男子。 |